#purrreads
劉乃慈《奢華美學:台灣當代文學生產》
「在資本主義市場社會裡,任何文化象徵的表現,例如音樂、繪畫、文學都有可能被當成資本和商品。據此邏輯,資本社會生產的不只是物質本身,更是附加其上的種種文化象徵符號。」
《奢華美學》的延伸讀物務必是 John Berger 的...
#purrreads
劉乃慈《奢華美學:台灣當代文學生產》
「在資本主義市場社會裡,任何文化象徵的表現,例如音樂、繪畫、文學都有可能被當成資本和商品。據此邏輯,資本社會生產的不只是物質本身,更是附加其上的種種文化象徵符號。」
《奢華美學》的延伸讀物務必是 John Berger 的《觀看的方式》與 Jean Baudrillard 的《物體系》。一直以來我對文學總是尖銳的,若品味不合閱讀過程中容易產生不耐;可能是字裡行間少了韻味,情節安排老套俗氣,或是對於人性刻劃不具深度,徒有華美辭藻或是獵奇議題,透露出蒼白而貧乏的膚淺品味,都會讓我感到失落。
回憶過去的閱讀,無不埋頭在九〇年代的書籍之中。作者不只脈絡化所謂九〇年代台灣當代文學的奢華風氣,亦試圖從中辨認出在剛開放的社會環境之中,多元文化聲音的熱鬧歡騰,當中的文學觀點產生多元化的實質變異,但同時主流族群又是如何切割、佔據,以生產性的商業模式侵蝕與可能削弱真正的反思,讓後現代的多元變成一種獵奇想像、將他者物化觀看與佔有、剝奪發言權的過程。
「文學做為文化的重要一環,在當代消費文化的情境裡也無可避免地朝向消費文化的特性發展...這種新的消費性文化生態逐漸成形,讓過去屬於少數精英階層專有的前衛文化,在極短的時間內透過一套有系統的生產編制模式,快速流通到大眾流行文化體系裡。當代文學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消費社會的一部分,從生產到傳播以致閱讀都『消費化』了。」
書中舉例的誠品以及李欣頻都是很好的例子。
誠品的新起是一種文化資本的流動,精心設計去討好、馴化中產階級品味的地標。空間動線規劃、主題企劃乃至色調、設計,無不玩弄中產階級對於美學的想像與慾望,渴望將文化與知識成為自我消費的能力,以企及他人對自我的肯定。此脈絡不斷隨著時代前進,誠品的概念與其他網美打卡書店無不成為現代社群平台上的主流。拿著書自拍、假裝看書自拍,都是一種渴求文化資本的作為,閱讀越顯荒蕪而舉無輕重。
再談李欣頻。剛畢業的第一份工作與藝術策展有關,當時老闆拿著李欣頻的書請我參考她的文案。印象很深刻我當時覺得蔚為奇觀,如此空泛充滿廢話、毫無深度,單純炫富式的知識貧弱竟可引起巨大的推崇。
後來逐漸明白,有時候迎合市場生存下來的都是妥協,奢華樣貌無疑也是一種。除了經濟上的階級,亦包涵文化階級的不可高攀性。其後讀過不乏在市場上備受推崇,但我心裡暗自鄙棄的作品,都有同樣的炫富脈絡與意圖在其中。其實,相較於此,大眾文學看起來還相對無害,他是為他的市場而寫,這點道理我還是明白的。
「透過撰寫書評而輕量化實質內容的方式,正面意義是將作品推廣到普羅大眾生活圈中,但是我們不能輕易忽略資本主義傳媒機制如何透過中層文化向上襲奪高層文化的事實。」
先不拘泥書評之形式,我認為閱讀後的書寫是帶著與自我思考的融合與流轉產生的結果,因此如何書寫、論述為何,或是文學類型的反思與觀看,常常在我的腦中被劃上重點。流於情感式的抒發、跟風向的政治正確、無意義的辭藻堆砌,在我看來都是,以蕭沆所言,「形容詞的屍體」。容我重述,看一個人的文章真正內涵,請把所有形容詞刪掉。
「九〇年代的台灣社會形塑出一種『類精英』的文化品味與性格。從學院學術體制逐漸擴散到泛知識文化圈,這種動輒標榜大師名哲的學識理論,卻對其抽象深奧的內容一知半解,特別喜歡添加個人創意想像做急性闡釋的『類精英』文化,於焉成形。」
奢華美學帶來的類精英風氣只增不減。
看看多少「超譯」哲學,多少毫無深度、甚至誤解論述如此浮濫;有時不禁懷疑,堅持斟酌字句、謹慎度量的自己,看來是否嫌得小氣而自傲?「從文化象徵的角度來看,九〇年代中產階級所透露的社會意義是一種對『生活方式』的認同、期望與態度,是以經濟為客觀條件形成某種『地位』或『身分』文化意涵的認定。」
正如布希亞在《物體系》所述,資本主義可以拆解任何生活的孔隙,將其貼上標籤量產出售,資本主義創造出我們的慾望,馴服我們的慾望,現在更要透過個人資料的竊取,將所謂個人行為與思想壓榨、消耗殆盡。我們所認同的再也不是從個人出發,而是一場又一場精心計劃的商業模式,而我自身也在其中作為推手,我切割自己,一個是鑽研數據分析與策略的我,另一個則是祈禱自己不要滅頂,抱著書本睡去的我。
我時不時觀看自己尖銳的審問,如何區分通俗與藝術的分野?又如何期待與刻畫文字乘載人類重量的容納空間?然而我自已也無法避開自己的論述盲點,我無時不期待著好的文學作品,卻又對支撐著其生產力的文化現實感到無奈。後現代式的中心剝離、觀點碎片化,都讓我感到惶恐,而益發超現實的現實,也在每個人眼前上演。我們無疑是創造了更大的洞穴,編織了更密切的網,將自己鎖在洞穴之中看著枯枝中燃燒的火。
我珍愛的文字,按圖索驥帶我靠岸,有時候我懷疑自己是否離開了洞穴,因此而感到寂寞。
#劉乃慈 #奢華美學當代文學生產 #群學出版 #台灣文學 #文學評論 #文學研究 #華文文學 #文學 #誠品 #閱讀 #讀書筆記 #閱讀筆記 #心得 #閱讀日常 #書蟲 #讀後感 #讀書 #日常
人行動線英文 在 黃守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搭乘公車抵達台中火車站,接著準備搭乘國道客運的你,會選擇怎麼走?
A.依照標示前往
B.根據直覺選擇最近路徑前往
選擇A,你就會立刻發現,沒有任何標示指引你前往轉運站,若幸運走到火車站內,才會有相關標示出現,依照指示卻也須花上好幾分鐘繞一圈才能抵達目標。
更麻煩的來了,站內分別有兩個標示,一是「台中轉運站」,一是「台中轉運中心」,你知道哪一個是你要去的地方嗎?
其實「轉運站」指的是國道轉運站,而「轉運中心」則是指公車轉運站,這不要說一般民眾,連我都分不太清楚。
而選擇B,要不是攀越柵欄穿越車道,不然就是走到計程車載客區,並且穿越車道。不管如何,就是沒有號誌沒有斑馬線,行人必須與車子爭道。
去年年底台中轉運中心公車道全面啟用後,就有許多朋友來跟我反映台中轉運中心與台鐵台中新站共構周遭交通狀況混亂,尖峰時段成功路更是壅塞難行,且轉運中心人行動線不良、標示不清,出現許多安全上的隱憂。
昨天我與陳世凱議員、黃國書委員邀集相關單位至火車站現勘,現場就目睹許多民眾直接穿越車道,還有媽媽帶著小孩穿越,相當危險。
要看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就看對人行空間有多重視,這也是我持續努力的目標。
當前台中轉運中心與台鐵台中新站共構還有許多迫切需要改善的問題,諸如臨停下客區的範圍狹窄、標示不清、電梯手扶梯語音系統竟無英文、計程車排班動線問題、汽機車易誤闖公車專用道等等,我也要求交通局應儘速會同台鐵局進行全盤檢討與改善。
人行動線英文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臺北市忠孝西路與中華路口的「北門廣場」啟用之際,我特地剪輯製作了這段長達80分鐘,回顧北門(承恩門)近半世紀以來歷史影像的紀錄片,邀請各位慢慢觀賞,也希望大家將影片分享給更多朋友知道。(播放時,別忘了按畫面右下角的 HD 喲!)
1965 行車於臺北車站前與北門周圍
1967.4.8 北門平交道取締違規
1968 北門圓環一帶
1971.3.9 忠孝西路的交通問題
1975.9.27 北門一帶的交通問題
1976 臺北車站、北門圓環、中華商場、西門圓環
1978.7.9 北門圓環高架橋興建中
1978.9.7 北門圓環高架橋竣工
1979.2.25 改善忠孝西路交通之措施
1983.2.23 文建會臺北市一級古蹟勘定小組勘查北門
1988.5.21 臺北郵局遭到縱火 北門平交道柵欄被毀
1993.12.5 臺北捷運南港線施工 挖到臺北城基石遺構
1993.12.6 捷運工程挖出的古城牆將遷移展示
1994.5.20 捷運南港線之北門下方工程
2000.10.22 昔日北門駐軍之塗鴉
2016.2 北門高架橋之最後巡禮
2016.2.7~2.13 拆除北門高架橋
2016.2.19 擺脫高架橋桎梏的北門
2017.7.25 北門廣場完工前夕
《關於北門》
清末,隨著北臺灣茶葉生產和貿易興起,清政府在大稻埕和艋舺之間興建臺北城,其正門「承恩門」在1884年竣工,由於此城門位在臺北城的北側,而俗稱北門。當時在大稻埕上岸的商旅,大都從北門進入臺北城。
清光緒10年(1884年)中法戰爭之際,從基隆進軍北臺灣的法軍,在進軍至暖暖一帶即被清軍擊退。為抵禦外敵而於1884年趕工完成的臺北城,幸運地在此戰裡免受戰火試煉。不過在11年後(1895年)發生的臺民抗日乙未戰爭中,臺北城卻也沒發揮原本應有的防禦功能,便被侵臺日軍「兵不血刃」地輕易入城。
1895年6月7日,由辜顯榮為前導的日本侵臺軍到達臺北城北門之外,城內老婦人陳法與家眷冒著城內動亂之險,登上北城城牆,放下竹梯打開城門,日軍於是輕易進了臺北城。同月17日,日軍舉行「始政式」,象徵日本正式統治臺灣。
日軍進入臺北城後,日本殖民政府對於原來設計中帶有防備日本性質的臺北城之存在價值,初始也曾有過不同議論;後來在1897年成立的「臺北市區計畫委員會」裡,開始研議拆除臺北城之城牆。之後,在1899年公告的第一次市區改正計畫之中,臺灣總督府以街地整理與貫通道路為由,將臺北城的部份城牆連同城內原有清朝時代的建築物,如文廟、武廟等,一同予以拆除。
1900年,臺灣歷史上的首次正式實施的都市計劃當中,臺灣總督府的「臺北城內市區計畫」所進行的市區改正,不但將臺北城的所有護城河填平,並將城垣至護城壕間的空地規劃為公園,更以增闢九個城門為由,開始小規模拆除妨礙道路貫通的城牆,而西門(寶成門)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遭到拆除。
真正開始大規模地拆除臺北城的城牆,是在1901年公告「第二次市區改正計畫」之際,該計畫的重點乃是加快原本已在進行中的拆除城牆工事;於該計畫中,臺北城的所有城門本應該全數拆除,不過因為拆除西門後的民間反彈壓力,致使臺灣總督府改變原計畫,留下了尚未拆除的北門(承恩門)、東門(景福門)、南門(麗正門),以及小南門(重熙門)。
1904年底,除了刻意留存的四座城門之外,臺灣總督府幾乎已將臺北城的所有城牆拆光,而拆除城牆時所卸下的石材則大多運往東門附近,用以建造臺北刑務所(今日之臺北監獄遺跡)與兵營區(後來曾成為陸軍總部之所在,然後該地改建為中正紀念堂)。
北門、東門與南門這三座城門原本是中國南方閩式建築的紅瓦城樓,然而,臺北市政府於1966年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全面改建為風格迥異的北方式綠琉璃瓦頂亭閣式建築,原貌盡失。北門原本也在改建之列,不過由於當時已經計畫在忠孝西路上興建高架道路,並且將通過北門所在位置,因此預定直接拆除北門(1976年高架道路開工後,在學者極力爭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興建方案,讓高架道路改以彎道繞過北門所在位置),所以北門便逃過了此劫,成為世界僅存的閩南式碉堡城門。
1983年12月28日,臺北城僅存的四座城門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名稱為「臺北府城之北門、東門、南門、小南門」。
《關於北門圓環高架橋》
圍繞著臺北北門(承恩門)興建的北門圓環高架道路(亦稱北門高架道路、北門高架橋,或是簡稱北門橋),於1976年2月10日動工興建、1978年9月16日竣工(10月10日通車),其建造目的乃為了方便車輛跨越鐵路以改善交通狀況。而在1982年5月1日忠孝橋通車之後,這座高架橋因銜接忠孝橋臺北端,所以也被臺北市政府稱作忠孝橋引橋(引道)。
在臺北市區的鐵路地下化之後,北門高架橋已不再被需要,加上為了重塑北門及忠孝西路景觀之需要,臺北市政府遂於2008年開始評估北門高架橋之拆除,最終在2013年決定於2016春節期間進行拆除工程。於是,北門高架橋拆除工程自2016年2月7日凌晨動工,並於6天後(2月13日上午8點)完工通車。
1966年,臺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全面改建為中國大陸北方宮殿式建築,導致原貌盡失。原本北門也在改建之列,不過由於當時政府已計畫在忠孝西路上興建跨越鐵路的高架橋(並連結忠孝橋通往三重),而高架橋將會通過北門所在位置,因此決定不改建北門,而是直接拆除它。
1976年,跨越鐵路的北門圓環高架道路(北門高架橋)開工,在學者極力爭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興建方案,將高架橋改以彎道繞過北門所在位置,車輛可可從忠孝西路往西(重慶北路口)、忠孝西路往東(西寧南路口)與塔城街往南等三處上橋,並可從忠孝西路往東(重慶南路口)、忠孝西路往西(西寧北路口)、延平北路往北,與延平南路往南等四處下橋。
1976年3月,時任臺北市長張豐緒指示工務局,應考慮北門高架道路竣工後,連接忠孝橋的可能性,可以使西寧南北路、環河南路一帶立體交叉,已改進該地區的交通秩序。當時公佈的北門高架道路工程內容如下:
主橋沿著忠孝西路,自重慶南路口以西起坡,興建四車道跨越北門圓環後,下至西寧北路口,另從該高架橋北側於北門城樓附近接一座八公尺寬匝道,沿延平北路跨越鐵路後,下至鄭州路附近。在塔城街口附近沿北門公園西側並建二車道之上坡引橋,漸轉向忠孝西路,便與延平北路之北向下坡道,形成南北交通之單向行車系統,工程預算包括北平路在內約為三億三千餘萬元,第一期工程以高架道路為主,從1976年2月8日開始打築鋼管樁基礎,並預計在1977年底以前完成。(不過後來實際的完工日期為1978年9月16日)
北門圓環高架道路的開工日期為1976年2月10日,完工日期為1978年9月16日,其效益為「跨越鐵道,便利忠孝西路東西方向及延平北路、中華路南北方向交通」。當時北門一帶的工程,除了這座跨越鐵路的高架道路外,還有其他配合為忠孝橋通車所興建的道路(北平路)、人行地下道(博愛路至延平南路至中華路、通過忠孝西路地下、公園路北平路口)、人行陸橋(中華路東側跨越鐵道至洛陽街口)與停車場(公路東站前廣場)等多項公共設施。
1978年9月16日,北門圓環高架道路正式完工,主橋長530公尺、寬15公尺,接著再進行與忠孝橋銜接之引道橋工程。引道橋由忠孝橋主橋銜接北門圓環高架道路之西寧北路口,中間引道橋寬8公尺,由忠孝橋至西寧南北路口後,岔成寬5.5公尺之兩單線道高架橋,與原北門高架道路橋面銜接,長220.5公尺。兩側自橋台上下主橋引道,引橋至西寧南北路口,均為長162公尺,寬10.5公尺之兩線道。至於引道橋跨越環河南路高架橋時,增高為4.3公尺。
連接三重地區與臺北市的忠孝橋由國際知名的橋樑結構工程師林同棪(音炎)設計,外型呈上T(橋樑)下Y(橋墩),主橋長1,145公尺,寬31.5公尺,往返各有3個快車道、1個機車道、1個人行道。1978年,由臺北市政府開始動工興建臺北市端的626公尺路段。1979年,由臺灣省公路局開始動工興建臺北縣三重市端的519公尺路段。1982年5月1日,忠孝橋全線完工通車。
忠孝橋之上構為每跨11支的預力混凝土T型樑,下構在牆式墩柱兩端向四角斜伸出四支柱子呈Y型,末端串以短樑構成框架,延長跨距以減少落墩數。忠孝橋的上構為T型梁,下構為Y型柱,設計師林同棪巧妙地將自己名字的英文縮寫 T. Y. 融入設計之中。
在北門圓環高架道路(北門高架橋)完工後的十幾年間,北門被高架橋主線和延平南路匝道緊密包夾,且橋身逐漸擠壓到北門,所幸整體原貌終未受太大破壞。
1989年,華山至萬華間的鐵路地下化之後,當初為了讓車輛能迅速跨越鐵路而建的匝道之使用率便大幅下降。因此,首先,延平北路的下行匝道在1993年進行拆除。
再來,延平南路的下行匝道則於1995年於8月26日進行拆除,此舉解除了北門被延平南路匝道靠在身上的危境,不過忠孝西路上的忠孝橋引橋主線對於北門仍然繼續造成北面視覺上的遮蔽至今。
2000年1月1日,塔城街上行匝道亦被拆除。
隨著機場捷運及捷運二期路網將在未來幾年內陸續通車,臺北車站周邊交通需求也將大增,臺北市政府確定拆除銜接忠孝橋臺北端之北門高架橋,並排定在2016年2月的過年期間進行拆除,屆時,被困縛在高架橋下的國家一級古蹟北門便可重見天日。
臺北市交工處表示,將以拆除北門高架橋、移除所有槽化設施、放大北門周邊空間,並將鄰近「忠孝西-中華路(塔城街)」與「忠孝西-延平北」所有車行動線拉直,讓道路維持接近垂直正交,為拆除引道後之最佳方案。新方案上路後,將能解決北門周遭動線複雜問題,行人經忠孝西路穿越中華路也不用再繞道開封街。另外,北門南側車道北移、集中後,也將擴大北門周邊腹地,有利未來古蹟廣場整體景觀規畫。
750公尺長的北門高架橋,於2016年2月7日(除夕)凌晨開拆,原預計8天拆完,最後提前在2月13日上午8點完工通車,僅花了6天多的時間便完成拆除工程,其動用之人數與機具數量,以及拆除範圍的長度,皆為歷年之最。而為了保護道路與附近的古蹟,北市府則祭出號稱「金鐘罩、鐵布衫」之措施,並設置高架平台「北門觀」,讓民眾見證歷史。
北門高架橋距離古蹟北門的最近處僅有90公分的空間,周邊還有北門郵局、三井倉庫等古蹟,為了保護道路與古蹟,北市工務局決定祭出「金鐘罩」與「鐵布衫」兩項法寶。
在高架橋緊鄰北門的區段將採用鐵柵欄圍成「金鐘罩」,並以機械切割工法,避免碎石飛濺而傷及北門;並在周邊的古蹟與歷史建築一帶,設置十個建物傾斜計與十四處沉陷觀測點,以隨時監測。
北市工務局副局長黃治峯表示,北門高架橋的地下層就是捷運、高鐵、臺鐵站,為避免施工影響交通安全,拆除工法將避免就地打鑿,而是採單元分割再吊移拆除。
而所謂的「鐵布衫」就是在北門周圍的廣場,鋪上2.2萬平方公尺的鋼板,其面積相當於52座籃球場,以保護廣場地表設施,這是北市歷年來拆橋工程中鋪設鋼板數量最多的一次。
黃治峯說,北門高架橋的拆除工程分為三階段,2016年1月6日至2月6日期間,完成測量放樣、圍籬設置、臨時支撐架設等「第一階段」前置作業。
「第二階段」是拆除橋身,北市府選在春節期間(2月7日至14日)施工,以期能將交通影響降到最低;在8天施工期間;施工期間每天動員工程人員與義交多達900餘人,日夜輪班作業,並出動700公噸的吊車、破碎機與高空作業車等機具。
「第三階段」乃路型調整與引道拓寬,工期為2016年2月15日至11月30日。
《關於北門廣場》
基於「西區門戶計畫」,臺北市政府於2016年春節期間拆除了北門高架橋,卸下北門長久以來遭受的桎梏之後,北市府公園處隨即進行「北門廣場景觀工程」,經過一年半後,終於大功告成;「北門廣場」於2017年7月26日正式完工,廣場周圍的六支特效照明燈會在晚間啟動,以呈現不同於白天的北門風華。
北門「承恩門」為現存的清代臺北府城四座城門裡唯一保有閩式碉堡原貌的城門,其周圍環境經工程拓寬改造後,已成為占地約0.68公頃的綠地廣場,名為「北門廣場」。
面對外界認為受到照明燈柱圍繞的北門廣場看起來像是棒球場,建築師徐裕健表示,北門的屋瓦與屋脊是閩南式建築的重要元素,若使用地燈將無法照亮該特色,因此才決定採用高角度的照明方式。
為讓民眾能了解北門的歷史,廣場內設置了十一處歷史解說碑;至於在北門高架橋拆除前,被安置在北門北側地面的原北門甕城橫額之「巖疆鎖鑰」石碑,最後並未被擺回北門廣場,公園處解釋,因為該石碑是古蹟,被文化局依照「文資法」保存在剝皮寮辦公室裡,目前廣場上則是擺放其複製品供民眾欣賞。
北門廣場啟用典禮原定7月29日上午舉行,但因尼莎颱風來襲,順延至8月3日;臺北市政府希望見證臺北133年歷史的北門,未來能以「臺北凱旋門」之姿,重現這座城市的歷史風華。
臺北市政府改造北門周邊景觀風貌,不僅讓北門重現,附近的臺北郵局、鐵道部博物館等古蹟也同時被點亮,藉由人行步道加以串連,西區門戶計畫軸線從北門經過撫臺街洋樓,到達南端的中山堂,往北連接昔日臺北後站商圈一帶、西至西門町、東南到臺灣省城隍廟,形成具有歷史人文氛圍的徒步空間。
北門廣場啟用後,將扮演這一帶的軸心,串聯起周邊古蹟,甚至可以銜接較遠的建成圓環與大稻埕歷史街區,成為臺北的文化重心,扮演帶動西區繁榮的重要角色。
人行動線英文 在 鄭美娟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竹風起,蔡英文總統視察前瞻計畫在新竹】
今日 蔡英文 Tsai Ing-wen總統到訪新竹,視察前瞻基礎建設在新竹的計畫。 林智堅市長也為蔡總統簡報說明了「大車站計畫」、「大新竹輕軌計畫」與「新竹立棒球場新建工程」等計畫的詳細情形。
新竹車站未來將借鏡日本、英國車站,建構大型跨站平台、修復古蹟車站、改造站前廣場、整合運具無縫轉乘,連結人行動線和商業區,重現新竹車站百年風華。
也期待「大新竹輕軌計畫」的實現,串聯「新竹舊城區」、「竹北生活圈」、「高鐵站」和「竹科」4個重要交通節點,建構「大新竹生活圈」,使新竹居民有更便捷的交通方式。
「新竹市立棒球場」歷經40餘年,這裡舉辦過許多大大小小的賽事,它也承載了許多老新竹人共同的回憶。新竹棒球場伴隨大家長大,卻也隨著歲月日漸凋零。感謝中央政府撥款預算幫助重建,讓新竹人的棒球夢得以延續。
今年是新竹市的關鍵年,在 柯建銘立委極力向中央政府爭取預算下,許多建設蓄勢待發,新竹人值得更好的生活環境,未來我也會與市民一同監督,共創美好的家園。
#前瞻基礎建設 #大車站與新竹輕軌 #棒球場拆除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