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人生的意義段落大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人生的意義段落大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人生的意義段落大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人生的意義段落大意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25的網紅孭起背包·遊歷不預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創作的恐懼】 轉眼間,這專頁已經開了快一年半。在過去這段時間,由一開始只是單純想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體驗與察覺分享給大家,每星期固定地把自己腦海中的思緒作出整理,轉化成文章,然後到了今年,又多添了跟Jerome與一起合作的Podcast節目。近幾個月更開始創作出自己的服務與課程。不知道大家是否喜...

  • 人生的意義段落大意 在 孭起背包·遊歷不預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05 16:19:01
    有 18 人按讚

    【創作的恐懼】

    轉眼間,這專頁已經開了快一年半。在過去這段時間,由一開始只是單純想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體驗與察覺分享給大家,每星期固定地把自己腦海中的思緒作出整理,轉化成文章,然後到了今年,又多添了跟Jerome與一起合作的Podcast節目。近幾個月更開始創作出自己的服務與課程。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歡我一路以來的這些創作呢?

    其實這一路走來,對我來說也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體驗,因為以前的我對於創作一直存有很大的恐懼,自覺對音樂、畫畫、寫作皆一竅不通,毫無藝術天份,根本難以想像今天的我,竟然能夠如此穩定的持續產出創作。

    「創作」二字聽起來總讓人覺得很厲害,令人聯想到充滿創意的廣告公司創作總監,或者是極具天份但性格孤僻的藝術家、作家。然而,其實「創作」的能力我們每一個人皆擁有。

    回想童年,我們大概應該也曾經拿起過手上的玩具,然後替它們安排好名字、角色身份和劇情,單純地享受在自己建構的世界裡。在這世界中,並沒有別人,更沒有成敗對錯,只有忘我與投入。這就是創作的本質。

    創作,說穿了,就是把你腦海中的某個想法呈現出來。

    然而,當進國小諗書後,「創作」開始變得不再如此純粹了。我們的「創作」開始會被評頭品足,開始以分數論高低成敗。老師會說我們這畫畫得不好,同學會對我們寫的那篇文章嗤之以鼻,每個人對自己的評語都彷彿成了一根又一根的尖刺,刺進我們的內心,讓我們無法彈動,讓我們無法繼續純粹地享受創作的喜悅,讓我們越來越害怕創作。

    還記得諗書的時候,我最討厭的就是上中文課時的寫作時段。我們都被規定要在兩堂課的時間寫好文章(或至少寫好大綱和段落大意)。但當時我更愛做的,反而是跟鄰座的同學談天閒聊,直至被老師發現阻止,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草草寫作了事。對當時的我而言,寫作根本是討厭的事,跟被外婆強逼我喝下燙口熱湯沒有兩樣。

    比起寫作,畫畫更是我最不擅長、最抗拒的創作項目。國小那幾年,每逢假日我爸就會在家中「指導」我做學校的美術課功課。我們總會一起翻翻參考書,看看有甚麼相關的圖畫可以拿來「抄襲臨摹」。有一次,我甚至把參考書的某頁貼在玻璃桌子下面,然後利用燈光從下面照射,投射出剪影好讓我可以依樣葫蘆地勾劃出輪廓。

    儘管用盡各種小技巧,爸爸還是批評我畫得不好,然後把我所畫的通通刷掉,要不捉著我的小手重畫,要不乾脆他自己替我畫就是了。。對我來說,畫畫根本就是一種無謂的煎熬,過程中沒有贏家只有輸家,沒有誰享受其中。我完全沒有辦法理解當中的意義。

    這些經歷不單讓我否定了自己的藝術天份(如果有的話),更讓我自此害怕創作,害怕自己的創作會受到別人的批判與質疑,而更常見的,是自我的質疑。很多時候,最殘忍的批評者、最無情的自我審查者,往往是自己本人。

    畢業以後我偏偏走進行銷這講求「創作」的行業工作。無論是制定行銷企劃方案,與廣告公司討論設計概念,我的工作總需要我擁有自己的一套見解看法。就連最簡單替老闆準備一份呈交給管理層的PPT,我都總是感到萬分躊躇不安。剛下筆的那刻,又立刻自我否定,花了很長的時間還是原地踏步,就是怕自己做得不好。

    直至最後,要不折騰至死線快到,才運用自己的根部中心壓力動能草草了事(就像國小中文課的寫作時段),要不就乾脆放棄表達自己的想法,直接問老闆她想要甚麼樣的構想與風格,照做就好(就像指導我做美術課功課的爸爸)。

    但就像我以前寫關於生產者的文章,當生產者失去了「創作/創造」的那團火,那生產者的生命力也會隨之消失不見。久而久之,那股生命力會一點一滴地燃燒殆盡,直至到最後對生命失去所有熱情,每天帶著挫敗與氣餒感,執行著身體根本沒半點能量做的事,成為別人的奴隸。

    直到後來走進Nielsen工作以後,需要不斷在客戶面向作簡報,我開始把從Human Design人類圖中學到的智慧,與職場實戰經驗結合在一起,頓悟出一個道理。

    當我們要面對一個客戶作簡報,或者要在FB上寫一篇文章的時候,會有這麼大的躊躇不安,主要是因為我們害怕自己做得不好,害怕自己的「創作」無法完整表達自己想表達的,害怕自己的「創作」別人不認同、不接受,害怕自己的「創作」在他人眼中沒有價值。

    相反,如果你被問到你今天吃了飯沒有,你大概可以很簡單直接、不會有半點猶豫地給我回應,因為這想法你是肯定的,別人也沒有可以挑戰你的空間,因為這就是你的真實。

    因此,當我們面對一個客戶作簡報,或者要在FB上寫一篇文章的時候,若我們能夠保持這樣的心態,只是單純表達出當下的認知與感受,並非強逼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也非企圖說出無懈可擊的真理,那我們「創作」或作出分享時,根本就沒有值得恐懼的餘地。

    聽起來不容易是嗎?但我無論是往日在Nielsen面對客戶作簡報,過去這段時間的文章和Podcast分享,還是今天做職場引導個案或者授課時,我都一直沿用這樣的心法去作分享。只要是我真心相信的話,那我就能夠理直氣壯、無畏無懼的把話直白說出來。

    只要回到孩童的初心,純粹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建構出你所相信的世界,你自然能夠享受到創作的樂趣,並由於展現出自己的生命力與光芒。

    看完這篇文章後,我邀請你給自己3分鐘時間,好好安靜下來,放下作為成人的包袱,讓自己回到孩童的初心,幻想一下在這當下你最想「創作」的還是甚麼?你有動力踏出去探索看看嗎?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只要拾回那顆不怕跌倒、不怕失敗的心,人生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般複雜與困難,對嗎?

    ---

    ✨✨ 若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 職場引導服務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service
    .
    🔍🔍 若對走進Human Design人類圖的世界,對學習基礎知識很感興趣,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livingyourdesign
    .
    💪💪 若渴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好好運用自己的薦骨權威,或想認識薦骨的運作,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薦骨健身房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sacral-gym
    .
    👁️👁️ 若對靈魂、意念和催眠感到興趣,歡迎追蹤靈魂事務所專頁,獲得最新的課程和服務資訊。

  • 人生的意義段落大意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8-07 07:15:00
    有 1,229 人按讚

    面對慢性壓力的因應之道:
    •每天撥出一點時間獨處
    •讓意識歸於中心,覺知回到自己身上
    •三不五時起身動一動
    •做讓你感到開心的事
    •和自己在乎的人互動
    •必要時不如一走了之

    取自《自體的療癒》

    ……………………………………………………………..

    各位朋友,早安:

    這本書的文字分享,在這篇要告一個段落了。在壓力這個議題結束,也不錯,這剛好是現代人也不陌生的觀念。但這本書不只如此,還有很多精要的概念,繼續延展開來。

    尤其我著迷於身心交流之間的途徑,頭腦、心臟、免疫系統……,這些讓我耳目一新。心理治療不只實際讓人走出困厄,也可以對身體健康有相當的貢獻。

    「所謂的醒覺,是重拾自由來選擇你所想要的,而不是過去經驗加強在你身上的。」

    這本書除了集結我們所熟知的健康心理學知識,也帶入了正念的觀點,更重新探看自我的構成,自我因此更有可塑性。我們可以在慣性中昏睡,我們也可以藉著這本書,在清明中覺醒。

    「你唯一能改變的是你自己,但往往那就已經足以改變一切。」

    或許,接納在改變之前。接納了自己,也許就接納了世界。

    祝願您,在忍不住覺得自己很糟糕的時候,依然能安心地跟自己在一起!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789991287683820/

    ……………………………………………………………..

    從全系統的觀點找處方

    【文/ 狄帕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魯道夫・譚茲(Rudolph E. Tanzi)】

    讀到這裡,如果我們告訴各位,全系統取向為上述問題提出的解決處方,是將自我覺察帶入其中,應該不會太出人意料才是。既然慢性壓力的負面效應最早都發生在神經與心理層面,解決之道也應該從這裡著手。前面說過,透過意志力勉強自己忍受壓力、適應壓力,並不是有效的因應策略。畢竟,就算腦袋認為我們已經能適應壓力了,身上的細胞不見得能辦到。輪值的夜班工作者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長期從事夜間工作,會干擾生物晝夜節律,最顯而易見的負面影響就是睡眠品質下降(人們早已知道這個事實),因為腦袋無法完全適應夜晚不睡覺的作息型態。不僅如此,後續的研究還發現,輪值的夜班工作者還面臨了七種健康風險:

    ▽ 更容易得糖尿病
    ▽ 更容易發胖(因為荷爾蒙失調會影響我們對飢餓與飽足的感受)
    ▽ 更容易得乳癌
    ▽ 代謝方面的負面改變會影響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 更容易心臟病發
    ▽ 更容易發生職業災害
    ▽ 更容易憂鬱

    簡言之,由於晝夜節律關乎其他生物節律(譬如睡眠節律就和飢餓/飽足節律息息相關),因此只要某個生物節律受到嚴重干擾,就可能波及整個系統。也就是說,若已從事多年夜班工作,就算馬上辭職不幹,也可能於事無補,畢竟此種工作型態所造成的傷害可能已經無法逆轉。

    說了這麼多,希望大家注意到:壓力源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有脈絡可循的;也因為有脈絡可循,其牽涉範圍可能很廣。舉例來說,有一天你到機場準備搭飛機,卻發現航班臨時取消,但航空公司並沒有找其他業者救火,只告訴你必須再等五小時,改搭下一班飛機。面對這類狀況,許多人因為別無他法,只好乖乖配合,坐在機場裡癡癡等待,心裡感到擔憂、埋怨、悲觀等,但這些反應對自己都有弊無利。

    •擔憂:擔憂其實就是焦慮,而且是自找的。這樣的反應無濟於事,反而會阻礙我們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去處理事情。
    •埋怨:埋怨會引發憤怒,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劍拔弩張。它也是敵意的一種表現,可能會刺激另一方也惡言相向。
    •悲觀:悲觀的態度會引發錯覺,讓人以為當下的情況已無法挽回。悲觀時,我們通常會預期事情往不好的方向發展,即使最後的結果不是如此。

    當上述任一行為或態度出現在你身上時,你就應該意識到:你正在自欺欺人,以為自己正在適應壓力,但是從身體的反應來看,你自己也變成了壓力源。這是因為任何外在事件(譬如航班取消)一定要透過內在的解讀才可能引發壓力反應,但班機延誤不同於失業這類重大危機,比較像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慢性壓力。對於這類壓力,我們其實可以有意識地決定要如何加以因應。擔憂、埋怨和悲觀,都屬於無意識的心理反應。一個人要是被這些舊有的反應和習慣制約,就無法用客觀的心態去重新評估了。

    面對航班臨時被取消,有些人就是比別人懂得如何因應。前面,我們曾針對新生兒誕生所帶來的急性壓力提出因應處方,在此則要針對候機這種日常的慢性壓力,介紹幾種解決之道。

    ▍如何因應慢性壓力?機場篇

    •讓自己遠離壓力源:譬如找本書看,找地方獨處,都是不錯的方法。
    •讓意識歸於中心:碰到這種狀況時,有些人會乾脆利用空檔在機場閉目養神、打坐靜心。
    •別讓自己太閒:與其癱坐在椅子上苦等,不如在機場內四處逛逛。
    •尋求正面的紓解管道:到免稅商店購物、找人按摩、到餐廳裡用餐,都是不錯的選擇。
    •尋求情感上的支持: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打電話與親朋好友聊一聊。(若只是通知對方自己會延後抵達,講沒幾句就掛斷電話,並無法得到情感上的支持。要得到情感上的支持,應該找對自己有重大意義的朋友或家人聊天,而且通話時間不應少於半小時。)
    •必要時不如一走了之:航空公司處理班機延誤的態度如果太差勁,還不如更改行程、打道回府,至少可以少受點氣。(但這樣做可能會造成額外的開銷,不見得實際。)

    上面這些做法都是正面的,不像擔憂、埋怨和悲觀屬於負面的適應反應。與其消極地被迫接受,不如將自我覺察帶入情境中。要知道,認為自己「非忍受不可」的態度,背後其實隱藏著壓力。航班取消通常不是我們可以改變的,而且任何時候都可能無預警發生,因此符合壓力惡化的兩項要件:不可預期和無法控制。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選擇不把這類狀況解讀成運氣不佳,只把它看成是種無壓力的情境,所以在面對這類情境時,我們的對應方式是做平常會做的事,比方說打坐靜心、聯絡朋友、購物採買等。當我們愈來愈擅長如此轉念,就愈能在慢性壓力萌芽時就將它一刀斬斷。

    這些方法現在其實就能派上用場。該策略的主要精神是要讓交感神經擺脫過度活躍的狀態,而這一點可以從生理層面來解釋。我們身上除了交感神經,還有一組完全獨立但作用相反的神經系統,稱為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會讓人緊張,副交感神經則會讓人放鬆。可以說,這兩組神經的作用之所以完全相反,正是大自然的精心設計。交感神經的運作通常是戲劇化的、暫時性的,副交感神經的活動則是持續的、有平衡作用的。

    面對慢性壓力,交感神經系統會隨時處於警戒狀態,直到活躍程度超出正常範圍,導致整個神經系統開始失衡為止。與此同時,平時處於主宰地位、能帶來放鬆的副交感神經,其運作則會暫時停止或退居第二位。所以,要擺脫過度活躍狀態,就應設法提高副交感神經的活躍程度。沒有壓力干擾時,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能自我調節,自動交替運作;但壓力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實在太大,好比一個人將全身重量都靠在牆上,總有一天,這堵牆會不堪負荷而崩塌。

    上面以航班取消為例所提出的因應之道,其實也可以用在日常生活裡,讓生活方式變得更有療癒力。

    •讓自己遠離壓力源:每天撥出一點時間讓自己關機、獨處。
    •讓意識歸於中心:靜坐是因應壓力的最佳策略,可以的話請練習看看。再不然,每天至少空出一點時間,找個安靜的地方閉目養神,做幾次深呼吸,直到自己感覺放鬆下來、覺知也回到自己身上為止。前面討論如何因應職場壓力時就曾經談到最好的呼吸法,方法是:吸氣時從一數到四,吐氣時從一數到六。
    •別讓自己太閒:每天起床後到入睡前,三不五時都應該起身動一動,以刺激迷走神經──自律神經系統的主要幹道。瑜伽的效果更好,它能讓過度活躍的交感神經緩和下來,並提高副交感神經的活躍度。
    •尋求正面的紓解管道:只要能讓你感到開心的事,都稱得上「正面」。事實上,這麼做對全系統取向而言是很重要的策略,只可惜聽起來太抽象。快樂有點石成金的力量,讓原本有壓力的情境變得能療傷止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每一天都盡可能過得開開心心,就是創造美滿人生的最佳途徑。
    •尋求情感上的支持:現代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變得日益疏離,網路與電玩的盛行則讓這個情況雪上加霜。沒有任何東西能取代情感上的連結,而且以快樂或幸福為主題的研究幾乎都發現到同一件事,就是每天花至少一小時或更多時間和自己在乎的人互動的人(面對面和通電話都算),主觀感受到的幸福程度往往最高。
    •必要時不如一走了之:對大多數人而言,要做出這樣的決定往往最困難,畢竟面對有壓力的情境,多數人往往一忍再忍,直到再也無法忍受並覺悟到一走了之確實是最好的方法時,才會出此下策。譬如說,面對家暴這種急性壓力,這樣做或許是最好的辦法。而生活中一些重大的改變,如離婚或轉業,則應該把許多因素都考量在內。至於面對每天都可能發生的一些壓力情境,如激烈的爭執、惡意的八卦詆毀、語氣魯莽的電子郵件、不斷抱怨的人、過度杞人憂天的人、動不動就公然指責你的人,我們都有權不予理會、一走了之。

    總之,讓交感神經擺脫過度活躍狀態,或許是各位能做出的最重要人生抉擇;這樣一來,整個身心系統終身都能獲益。

    .

    以上文字取自
    自體的療癒:後疫情時代的新健康提案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3612
    一中心∣https://bit.ly/32mL9HB

    一中心出版 1 Center LTD.

    .

    已額滿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人生的意義段落大意 在 Sunny Face Comic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11-07 12:33:53
    有 51 人按讚


    【沉默是毀損,挑戰才是愛──我對輔大校牧室所發公開信的看法】
     
     
    我一直是一個情緒容易衝動的人,和同輩交往如此,和師長亦然。和人爭執以後我會一直把痛苦、悔恨、否定自己的影子帶在身上,很久都無法擺脫。
     
    但相對地,有時候那爭執長久下來反而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原因是爭執也能讓人反覆檢驗自己是否「說對了」、「做對了」,一旦通過那個自我煎熬、自我詰難的過程,便會更接近心底的信念。
     
    大學時我有幾次跟師長爭執的經驗。一次是「廣告學概論」之類的課,老師要我們找一家廠商,並請他們給我們實際的案子去操作,而由對方予以評分。
     
    我們那組被分配到的是一家台灣的老牌食品公司。經對方同意後,主管給我們一個設計食品海報的案子,待完成後,再到該公司做簡報。
     
    印象中,當時充滿衝勁的同學們,發想的內容記得是希望將這間公司的「本土」風格做一個翻轉。年輕時雖然有自信,卻也容易自我否定,簡報那天我們都緊張極了,不斷默背自己要報告的那個段落。
     
    不過主管卻遲到了。因為前一次會面她也遲到,所以算是在預料之中,開始十分鐘,仍期待突然間會議室的門會被推開。不過二十分鐘過去了,我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記錯了時間。然後三十分鐘過去、四十分鐘過去…….。
     
    四、五十分鐘後,對方終於出現,卻要我們不用報告了。她找了一位公司內的美編,來幫我們上課。講師在台上不斷強調,食品的平面廣告應該把價錢寫在「爆炸圖形」裡面、色彩應該盡量繽紛……..。
     
    我忘了當時是誰首先發難對那位主管表達不滿,因為她從頭到尾,都不想聽我們的簡報,並且未對自己遲到將近一個小時表達任何歉意。我也忘了當時的對話,只記得衝突發生了,整組同學都齊心向對方表達不滿。時至今日,血衝腦門的激動我仍有記憶。當我們決定「罷上」那門粗糙的POP課而離開時,對方撂下狠話說會寫信給我們系主任和院長,不再接受我們系上同學的相關申請。
     
    離開後我們可能有短暫的時間害怕「校譽受損」,但很快地就重建起信心,因為我們站在道理的那一邊。況且我們雖然是學校的一份子,但也同時是成年人,能負起屬於自己那部分的責任。再者,如果爭取的是有道理的事,那麼並不是破壞校譽,反而是學校給了正確的教養,才使得我們不像一個唯唯諾諾的無知者。
      
     
    另一次則是當時傳播學院院長上播史課程,因為同學課堂聽講狀況甚差而惹他發火。在老師發洩過情緒之後,我舉手反駁,內容大意如此:「老師你上課都只是唸書本,我們又不是文盲。老師你應該來看看我們上廣告創意的課大家多專心,一門課的狀況不好,問題也有可能是出在老師的身上。如果老師認為責任在我們身上,我下周開始願意坐第一排聽您講課,如果到期末還是覺得這堂課沒有內容,我建議老師以後不要再開這門課了。」
     
    我始終認為,是這樣的挑戰,讓那位老師之後的授課變得稍微認真。(雖然那仍是一門不算精彩的課。)而這兩件事,我都沒有受到師長威脅性的警告或處分。
      
    我是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廣告組畢業的。沒錯,我是最近爭議不斷的輔大畢業的。
     
     
    提到這件事,是因為最近輔仁大學掌管全校宗教事宜的校牧室,發了一封標題為「天主教會對同性婚姻的一些看法」的訊息給全校師生。這封信提及台灣地區主教團祕書長陳科神父於11月3日的記者會談話,代表了「台灣天主教對立法院推動的同性婚姻法嚴正的反對立場,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看法。」而這封信主要內容則是曾慶導神父所寫的〈對同志運動的反思〉。
     
    我讀了全文,不更改原意,整理成推論的模式,列述如下:
     
    一、該文的立論基礎是:「不論在任何文化與宗教傳統中,繁衍後代都是人類性行為的主要目的。所以,基督信仰根據聖經,不同意同性的性行為,因為它無法對生命開放。」
     
    二、倘若同性戀是天生的,那麼:「同性戀者的處境更是值得關心、教導、愛護的,但也不能因此說『同性戀的性行為』是對的、可以被接受的。因為這種性行為的本質是錯的,違反了性行為本質上所應具有的對生命開放的目的。」
     
    三、以前述「同性性行為是錯的」為論證結果,進一步用竊盜、說謊與同性戀行為比附:「就如同有些人『天生』容易說謊話,或容易在商店偷商品,雖然『天生』容易做這些事的人其『責任』可以減輕,但說謊話、偷商品的行為總是錯的。這些人不能要求立法把說謊話、偷商品等行為合理化、合法化,他們應盡力努力改正自己的行為。」
     
    四、該文繼續分析,倘若同性戀者也有後天選擇的話,就像「抽菸」一樣,也是錯誤的選擇,進而判斷:「1.即便是一個錯誤的選擇,我們也應該尊重個人選擇的自由,只要這選擇沒有影響到別人的福祉,這叫互相尊重。2.就如有人選擇抽菸,會傷害自己的健康,但我們不能因歧視而迫害他本人。3.但當抽菸影響到他人的權利時,政府有責任定立法律限制他們,防止別人抽到二手菸,抽菸的人不能說社會歧視他們。」
     
    五、依上述推論,來論斷同性戀婚姻合法化是不當的,是不合理的,不該被保障的。理由是:「同性戀者的結合缺乏婚姻的本質與要素」。婚姻的本質要素是「能為國家社會帶來孩子」。同性戀婚姻不會產生孩子,因此不能對國家社會做出貢獻,所以不應給予婚姻的權利。而因為婚姻不是基本人權,所以否決同性戀婚姻不算「歧視」。
     
    六、依上述推論,進一步指控:同志婚姻的平權運動,背後是為了鼓吹「性解放」。
     
     
    我試著用這學校教我的思辯能力,來反思「曾慶導神父的反思」。
     
    第一,這段話裡有一段語意學上的「闕義」(meaning-incomplete),那就是「無法對生命開放」。因為無法確知它的意義為何,故無從評論。
     
    但關於同性性行為在各種生物普遍存在的情形,以及同性戀存在對人類社群貢獻的部分研究,我已在先前幾篇文章多次提到,近期可以參考〈我的自然書寫課〉這篇文章。簡單地說,同性性行為既可能是先天性向,也可以是一種自由意志的選擇。科學家研究,許多生物都從性行為中獲得愉悅,或者建立同盟關係。這點以矮黑猩猩(又稱巴諾布猿)的同性性行為最為顯明,巴諾布猿雌性以性行為進行結盟。
     
    二、常識來看,即使無繁衍目的生物行為,亦屬於生物行為的一部分。性行為在人類社會中,若無脅迫、傷害等情事發生,就不涉犯法,也無關道德上的「對與錯」。因此,判定同性性行為未能繁衍即是「錯的」,不具備任何角度的立論基礎。
     
    三、以錯誤的前提持續推論,進一步將說謊,甚至是犯罪行為的竊盜與同性戀類比,是「不當類比」,是刻意的污名化。
     
    四、以同性性行為與抽菸類比,是同時對抽菸與同性性行為的污名化,亦是不當類比。同性性行為並不像二手菸可能造成其他人的身體傷害。
     
    再者,同性性行為雖不會產生小孩,但這並不妨礙他人的權益。同理,異性戀者性行為亦不一定為了生小孩(也可能因經濟、愛情等因素結合),亦不會妨礙他人權益。
     
    五、無法從任何法律層面的見解,來定義婚姻的目的是「為國家社會帶來孩子」。因為,生孩子並非婚姻的唯一基礎或充要條件。若一定要能產生小孩才能賦予結婚的權利,那麼過生育期的老年婚姻也應予禁止?殘障而無法受孕者的婚姻也應予禁止?因病或身體因素無法或自願不生育者的婚姻亦應禁止?
     
    六、「性解放運動」是反對人與人之間,藉由性所產生的「壓迫」,比方說以政治行為、或權力行為逼迫他人在性行為上的屈從。它並非專指性雜交、特殊性行為等等部分衛道人士在道德上無法接受的性行為模式。粗略來說,「性別解放」是「性解放」裡的一環,它要解放的也是人與人之間,藉由「性別」所產生的壓迫。因此,無論性解放與性別解放,過去推動時都曾對社會的演化產生正面影響。(包括兩性工作平權、身體自主權、性工作者權益、反性騷擾等等)該文刻意將性平權(性別解放)與性解放的曲解並置,亦復是污名化的手段。
     
    緣於上述種種理由,我認為輔大校牧室所發送的這封曾慶導神父的信件,是一封立論粗糙,對同性戀者充滿惡意曲解,不具學術高度與愛的文件。它唯一的價值,就是留下來做為人類惡意行為的考察。
     
     
    過去我總認為,輔大並非是一所「宗教性格強烈」的大學。因為我在校時間,並未被強迫上任何宗教性的課程(有一堂名為「人生哲學」的課,但我遇到的不是神父修女來上課),我甚至不知道有「校牧室」的存在。我唯一有「宗教學校」的印象是聖誕節的舞會。
     
    我想藉這篇文章告訴各位輔大在學的學弟妹,如果你們不贊同這封校方發送的信件,應該對學校發聲,證明大學對你們進行的思辯訓練、價值訓練,以及學識提供是有效果的。
     
    我更不認為這封邏輯錯亂、充滿惡意的信,能代表輔大校方,或校內外的天主教徒。但如果大家選擇噤聲,讓這封信獨占了輔大的形象,那才是毀損輔大校譽的開始。
     
    這篇文章我不是為輔大的校譽而寫,而是身為一個曾接受輔大部分優秀師長的教育,因此有所成長的人所發言的。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仍然跟二十歲的時候一樣,不願默默吞下不平之事。
     
    我還期待輔大的師生們,能同時發起另一封公開信,去回應那封思考不清、情感不真、待人不善的信件。因為,這樣的信件內容,正是一個奠基於知識、思辯的大學,所教導我們要反抗、對抗、挑戰的。因為沉默是毀損,挑戰才是愛。
     
     
    ●照片取自輔大官網。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