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人格心理學理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人格心理學理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人格心理學理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人格心理學理論產品中有27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與其發現自我,不如創造自我】 你是不是經常有個口頭禪,就是「我的個性就是這樣」、「他天生就是如此」?言下之意就是改不了的,別折騰了。但是一直以來,我就不認同這個想法,因為假使一生下來如此,一輩子就是如此,到死了那一天還是如此,不就是說這一生白活了,毫無長進嗎?所以我一直堅信,個性是可以改變的。 ...

 同時也有3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0萬的網紅維思維WeisWa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測試鏈接: 中文 https://www.hollandexam.com/ 英文 https://www.mynextmove.org/explore/ip 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有個心理學教授名為約翰·霍蘭德(John Holland) 在1959年霍蘭德教授提出了個「工作匹配理論」 霍蘭德教授就提...

人格心理學理論 在 10MinsCoffeeBreak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24 10:17:28

其中一種愛的語言是陪伴, ⠀⠀⠀⠀⠀⠀⠀⠀⠀ 真真正正的陪伴⠀⠀⠀⠀⠀⠀⠀⠀⠀ 是把注意力都放在伴侶身上⠀⠀⠀⠀⠀⠀⠀⠀⠀ 一齊活在當下⠀⠀⠀⠀⠀⠀⠀⠀⠀ 享受兩個人愉快的時光⠀⠀⠀⠀⠀⠀⠀⠀⠀ ⠀⠀⠀⠀⠀⠀⠀⠀⠀ 你,又有好好陪伴你的另一半嗎? ⠀⠀⠀⠀⠀⠀⠀⠀⠀ ⠀⠀⠀⠀⠀⠀⠀⠀⠀ #我想這也許...

人格心理學理論 在 10MinsCoffeeBreak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0:14:58

「關係是雙方的,學會觀察自己和對方的感受是改善關係的第一步」 ⠀⠀⠀⠀⠀⠀⠀⠀⠀ ⠀⠀⠀⠀⠀⠀⠀⠀⠀ 其實最近一直也和身邊一位朋友有些衝突,在我看來, 我覺得他不明白我,不體諒我直至有一次他在吵架的時候跟我說「你只想著自己」 ⠀⠀⠀⠀⠀⠀⠀⠀⠀ 當時我突然腦內一篇空白,然後就想起輔導堂教的其中一個應...

人格心理學理論 在 企業精英 Elites Insider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9:04:14

生活裡,有些表現,雖然算不上是一種病症,可是給人帶來的困擾,可能並不亞於一場“疾病”。楊絳老師說過一句話。你的問題在於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敏感、多疑、過慮給一個人帶來的,往往是無窮無盡的困擾,很多時候,還會對一段親密關係帶來一定的傷害。 想得太多,可是卻缺乏足夠的知識來對腦海裡這些發散的思緒進...

  • 人格心理學理論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30 11:11:38
    有 326 人按讚

    【與其發現自我,不如創造自我】

    你是不是經常有個口頭禪,就是「我的個性就是這樣」、「他天生就是如此」?言下之意就是改不了的,別折騰了。但是一直以來,我就不認同這個想法,因為假使一生下來如此,一輩子就是如此,到死了那一天還是如此,不就是說這一生白活了,毫無長進嗎?所以我一直堅信,個性是可以改變的。

    今天早晨我打電話給獨居的父親,他問我今年幾歲,聽到答案之後,沈吟了一會兒,可能是很意外吧,沒想到他的女兒也到了這麼大的年歲……但是他們那一代的人講話比較婉轉,反過來用關心的話提醒我:「這個年紀要注意退化的問題。」我想這是他近90歲人的心理投射,我提高聲調回答他:

    「喔,不會,我從來不想『退化』的問題,我想的都是怎麼『進化』。」

    父親被逗笑了,不過這可是我的心聲。因為人生活這麼長,如果是來退化,那麼何必來投胎?人生就是來進化,才需要各種學習、各種挑戰、各種突破,即使身體也是,得想辦法讓它進化才能維持健康,這就是我們要天天運動的原因。也就是這樣的理念,當我在教上班族做斜槓時,第一件事就是教他們—

    cosplay下班後的第二種身分!

    也就是創造上班族以外的「第二個我」。

    企業人資在衡量一個人能不能適用,有三個關鍵的考量,所以求職者要找到合適的工作,也要考慮這三個面向:
    💚1.興趣
    💚2.技能
    💚3.性格

    我也是這麼用來教導學生找到自己的斜槓項目,這三個重疊的地方便是人資界說的「職涯的甜蜜點」,不論是求職或斜槓都一樣的道理。可是講到性格時,我都會再三強調:

    「每個人都能夠有『多個我』,不會只有『一個我』。」

    因為上班族的天生我,多半不具有創業者的人格特質,比較性格保守,不願意冒險或勇於任事,偏向於聽令行事、消極被動,這就不利於做斜槓。斜槓是一個人的微創業,必須具備小小老闆的思維與心態,如果卡在天生的我,就沒法邁開一步。唯有打破這個固有的我,創造全新的我,才能把斜槓做出名堂。

    就拿我來說,當了30年上班族,骨子裡是個「偏安」的人,喜歡待在舒適區裡不動,所以每份工作平均做10年。可是等到我離開組織,一個人打天下,不要說市場的瞬息萬變再也無法讓我像個植物人般一動也不動,時代的巨輪也會自動把我推向前,我現在改成3年一動,也就是10年裡會有3個我被創造出來,比如說:

    💚第一個3年,我是個斜槓教練。

    💚第二個3年,我在教斜槓之餘,也扮演職涯導師,教導上班族邁向高薪職涯。而且同時,我自己架網站,賣自己的課程,成了名符其實的創業者。

    💚至於第三個3年,會是哪個「我」冒出來?我不知道,到時再說。

    在3年一變的過程中,我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跟3年前的我判若兩人。比如過去我不擅表達,經常會隱忍不說,受到委屈;現在我會說出來,但是學會使用更有技巧的方式表達,像是挑對的時間、說對的話,或是幽默一點,通常也能夠得到想要的結果,心裡便會感到平衡,覺得自己是有能力主導方向的人。

    在自己和很多人身上發現,人不會只有一個我,而是多個我同時存在;隨著時間遞移,這些我會不斷演化迭代演化,推出升級版。可是看到的心理學都說,個性是穩定的、一致的,比較不會變動,而且最終有可能影響到一生的走向與命運。這時候,我就會對自己的觀察有些搖擺起來。

    直到最近讀了這本新書「個性」,才知道我是對的。這是德國作家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 在「靱性」與「滿足」二書之後的新作,她是記者出身,做專題報導,曾得過調查獎,也獲選為年度三大科普寫作記者。在這本書裡,她從最早的心理學理論一直談到最新的各種科學研究,指出三個事實:

    💚1.自我並非固定

    💚2.個性會隨著成長而改變

    💚3.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塑造自己,而且行動起大,改變越大

    哇,這三個發現簡直可以用新知卓見來形容,完全顛覆我們對「自我」與「個性」既有的認知,而且發現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在封面上的這三句話,它們直接寫出我們該做的三件事:

    「與其發現自我,不如創造自我。」

    「不只成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

    「人無法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願意改變,才能成就『最好的我』。」

    像佛洛伊德其中一個重要理論,指出童年對一個人具有決定性的終身影響,書裡也列出後來一些研究都發現並非如此,有影響但是沒那麼大,而且也不是不能改變。

    這真的是一個好消息!這幾年很多暢銷書都在談童年的傷,突然之間,好像天下盡是「不是的父母」,把自己後來過得不好全推給成長過程。但是人格心理學家茱莉·史派特西說:

    「對於一個50歲的人來說,過去2年發生的事,比起幾十年前小時候的事,對於性格更具影響。」

    看來童年悲慘,不必然一生都慘,反而是現在過得好,未來比較能過得好。尤其是負面的事會發揮「時近效應」,時間越近越深刻;至於快樂的記憶,則常出現在年輕階段。

    所以不管你出生的那一刻是個什麼樣的我,這輩子你都能夠不斷演出不同的我,而選擇退化版的我,或是進化版的我,主導權全握在自己的手裡!與其不斷探索,去尋找一個不復存在的自我,還不如創造一個滿意的自我。

    讀了本文有受益,請留言+1。

    ***

    歡迎大家加入我的fb社團:「洪雪珍寫作變現」,有三個好處:
    1、你投稿,我點評
    2、你會看到「從不會寫作到會寫作」的成功案例
    3、我會教你寫作招術

    至於想要詢問我的課程,包括求職、轉職、加薪、高薪,以及斜槓、寫作,⋯⋯都歡迎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助教協助你。

  • 人格心理學理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7 17:09:25
    有 745 人按讚

    #新書推薦《愛的藝術》

    何謂愛?
    ——人類內心世世代代的追尋(蘇絢慧)

    當我們在談愛自己、愛別人時,所談的「愛」是什麼呢?

    常有人覺得談「愛」是空泛的、捉摸不定、也無法測量,很玄,用感受去摸索也是忽有忽無,不可確定。

    佛洛姆認為「愛」不是空泛、捉摸不定的,也不是憑感覺的,而是像一門技藝,是需要學習和練習的,與任何專業技能一樣,只要肯下功夫練習,都能趨近愛的能力。

    在1956年,佛洛姆以「愛的能力」談愛的專書《愛的藝術》問世了。在本書,佛洛姆認為愛和世上所有的技藝、學問一樣,有紮實的理論與實踐的方法。

    既然如此,愛就需要從「知識面」去探討,也從「情意態度面」去了解該具備的態度和狀態,再從「方法面」去了解如何能駕輕就熟、熟能生巧,創造出更多的層次意義。

    從佛洛姆所談的《愛的藝術》內文中,他認為大多數人從小孩開始,總關注自己如何被愛,只在乎自己怎麼被愛,因此愛是要等待,也是無能為力的。如此,常讓人陷於困境,期待愛及要求愛,卻無法成為一個有愛的能力的人。

    若我們要能讓生命感受到愛及體會愛,等著被愛,等著別人來關心我、陪伴我、懂我⋯我們其實都只是坐在孩子的位置,以孩子的心智等著被餵養、被滿足,將無法站立,成為一個有愛的能力和行動力的人。

    因此,在真正懂得如何愛人之前,先能朝向自我人格的成熟,明白如實的自愛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所謂如實的自愛,是能以自我生命的本質去探索和發展,願意給予自己發展的動力,去完整的活出自己的成熟個體性。

    從小被要求要無私,要一無所有為別人捨己的人,會從依賴的狀態,被迫要求自己給予和提供給別人關注,必須「為別人而活」,這將導致雖然表面上是提供了照顧或關懷,卻壓抑著對所關懷的對象的敵意。然後以過份關心,來掩飾這一份敵意,以彌補心中其實沒有能力愛別人的內疚。

    而訴求無私,所產生的精神官能症狀往往以疲勞和憂鬱出現,即使當事人自豪,然而不論他們如何無私,也無法覺得快樂。和親密關係的人之間,也無法令他們滿意,反而更多憂心忡忡。

    本書在自私、無私和如何愛自己,進而有能力愛別人的歷程上,有諸多的探討,是我個人覺得十分精闢和精彩之處,十分推薦大家閱讀。

    本書雖然是闡述和說明愛,但不抽象和空泛,而是從紮實的社會心理角度,從家庭、社會環境和文化來談愛為何對多數人來說,皆如此匱乏和失能。

    要學習自愛是什麼,什麼又是愛人,絕對不容錯過閱讀《愛的藝術》。佛洛姆對愛的闡述及思想,讓對於愛感到茫然的現代人,無疑指出了一條明路,同時滋養了我們內心乾枯的心靈,引領我們洞察關於愛的真理。

    心理學經典《愛的藝術》:
    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購書入口: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3645?sloc=main

  • 人格心理學理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5 10:34:45
    有 101 人按讚

    #連續殺人魔都是病態人格嗎?
    .
    這一集宇哲老師和黃律師來聊司法心理學情情境中的難題,病態人格 Psychopath ,希望能提供大家不一樣的觀點,不只是獵奇的貼標籤。
    .
    #法客心法聊天室 ep31 |電影裡殺人魔的心理病態特質是怎麼回事?
    .
    📢本集金句:「心理病態特質的人不見得就是惡魔,很可能你我身邊都有,可能他們都是某方面有不錯成就的人。」
    .
    👂本集重點:
    。心理病態並不是精神醫學診斷的名詞
    。理論的建構後的過度詮釋,可能成為是司法上的錯誤
    。不能被質疑的心理病態量表
    。病態人格的迷思:連續殺人魔必是心理病態
    。病態人格特質不見得是病態人格者
    。你我身邊的人可能都有這個特質
    .
    主談人:蔡宇哲博士、黃致豪律師
    .
    📢專有名詞說明:節目中提到心理病態與病態人格這兩個詞,指得都是Psychopath,中譯這兩種都常被使用。
    .
    ---------
    本集選書 《 #病態人格心理學:與死囚共存的犯罪心理學權威,告訴你「無良基因」的真相》

    作者為日本犯罪心理學權威原田隆之,三十年來親身接觸上萬名囚犯,蒐集大量現場資料,除了帶領讀者重返與死刑犯接觸的第一線,更整理世界心理學巨擘的研究,以精闢又淺顯的方式,分析惡魔如何誕生。
    .
    此書分析亞洲知名凶案:#韓國N號房事件 #台灣捷運隨機殺人案 #日本松永太陸教唆殺人案…等。不迴避醫學治療與法律道德難題,融合心理學家的角度,深入解答社會問題。
    .
    #哇賽心理學 與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合作留言抽書和抽購書優惠活動,只要在貼文底下留言「我想了解病態人格心理學」,或是跟我們分享聽完節目後你覺得哪些職業的人具有病態人格特質,我們將在10/2抽出幸運獲書者(紙本寄送限台灣本島)。

    #心理學 #司法心理學 #Psychopath #好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