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人力資源管理學什麼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人力資源管理學什麼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人力資源管理學什麼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人力資源管理學什麼產品中有3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7萬的網紅范琪斐的美國時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是業配文***** 有年輕朋友在出國唸書之前會來問我,在國外有沒有什麼重要事項要注意。 我從來不會說拿到文憑很重要。但我這樣講,很多金主爸爸媽媽可能會很不爽,所以為了家庭和樂,大家還是努力而為吧! 但我總是跟年輕朋友們說,在你念完書回來之前,你的社群媒體裡,要有10個不同國家的朋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共好,從當責開始:思維不翻轉,結局就翻盤」介紹 訪問作者: 張宏裕 內容簡介: 世界又熱、又擠、又亂;唯有「利他、分享、合作」,才能「共好」 勇於當責,做到專業,樂在工作;打造共好,均衡思維,愛在生活。 最壞的年代,只要有心,就有辦法! 共好是一種文化,始於當責。 ...

人力資源管理學什麼 在 三歲看世界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9:57:59

_ 《Hr工作介紹-招募任用》 工作設計、任用和離職管理、留才策略 - 招募任用的工作 🎈以前 1.徵才文章上架104等 2.辦/參與徵才活動(校園、政府徵才) 3.通知面試 4.辭退解僱 5.定義工作的職能職權 6.幫公司找到員工 _ 🎈現在新的 1.線上直播徵才說明會 (yahoo今年有這個部分...

  • 人力資源管理學什麼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27 16:25:28
    有 2,255 人按讚

    *****這是業配文*****

    有年輕朋友在出國唸書之前會來問我,在國外有沒有什麼重要事項要注意。

    我從來不會說拿到文憑很重要。但我這樣講,很多金主爸爸媽媽可能會很不爽,所以為了家庭和樂,大家還是努力而為吧!

    但我總是跟年輕朋友們說,在你念完書回來之前,你的社群媒體裡,要有10個不同國家的朋友的聯繫方式。回來之後,保持聯絡,更好的是,未來10年,就一年拜訪一個吧!

    做得到的話,我保證你書沒白念,錢沒白花。

    為什麼呢?

    回來台灣之後,我最常被問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培養國際觀。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什麼是「國際觀」呢?

    我爬了一些文,有些說:「有能力分析並關懷世界不同地區的視野。」

    有的說:「知道世界在發生什麼事,並對這些事情產生觀點的能力。」

    還有人說:「對國際事物有興趣、對國際文化有敏感度、掌握國際局勢、了解國際緊密結合的現象,最終找出自己在國際社會中的定位。」

    我覺得這些都有點太高大上,我的定義是,對於不同國家的人,能夠真心的喜歡。

    這其實沒那麼容易,這需要對於不同國家的文化,保持開放的態度及好奇心,還能換位思考的人才做得到。

    對於凡事都從本國觀點出發的人,通常只會看到別的國家的人或文化有多怪異。

    但要跳出這個心態並不容易,也不是住在另一個國家就能夠解決,我認識一大堆從其他國家去美國的移民,住了二三十年,對當地的文化一點興趣都沒有,整天就在自己母國的小圈子裡面。

    但有個開放的心態,也的確要有環境。我覺得去別的國家讀個書很有幫助,最好還要留下來做個幾年事,也就是說,把留在國外的時間儘量拉長。但現實上無法克服也沒關係,能去交換學生幾個月也很棒。

    所以挑選學校的時候,我第一個還是先看各種排名。如果多個排名都說這個學校很前面,我覺得還是挺有用,可以省去很多讀資料的時間。這些國際知名學府,你仔細去看師資,通常陣容堅強,課程設計一級棒,念對了科系,保證你有學習的樂趣。

    這一次來找我們合作的這兩個瑞士學校格里昂(Glion)跟雷赫士(Les Roches),我特地去查了一下他們的排名。全球排名真的很高,跟美國的常春藤盟校,在美國飯店管理科系排名第一的康乃爾大學是同等級的。

    第二個我會看學生組合,是不是很多元。因為我覺得跟唸書同等重要的,是交朋友。我超級懷念30年前我剛到美國的時候,是先去唸語言學校,全班30幾個學生,來自二十幾國,大家英語講的都不怎麼樣,但因為年輕,又都是同在異鄉,很容易互相取暖。我那時最好的朋友,是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的一對年輕夫婦,就是那個太太告訴我,穆斯林女生外面包得滿滿,卻特別喜歡穿性感內衣,有一次我們幾個女生開party,她還跳肚皮舞給我們看,性感程度把我們這群亞洲女生比得很扁。

    以這個標準來看格里昂跟雷赫士表現也很好,目前兩所學校國際學生比例,格里昂約95%,雷赫士是約97%。學生分別來自一百多個國家,這真的太棒了,想想看,光是聚餐,一人帶一道菜,就可以吃多少國料理!

    另一個我覺得也很重要的,就是在外國有做事的經驗。學校畢竟還是比較保護,但職場就不同了,沒有實力很快會被淘汰。學校交的朋友,跟職場交的朋友也完全不一樣。我對美國文化的了解,絕大部分是在職場累積。剛開始在美國跑新聞那一兩年,不知吃了多少白眼,但若撐得過來,會覺得自己是神力超人,所以在選學校的時候,學校若是有能力為你安排實習機會的,要排在很前面。

    我看了格里昂跟雷赫士學校給的資訊,因為跟大型企業的關係不錯,很多頂級跨國企業都會來學校招募人才,這是很珍貴的資源。

    這兩所學校將在7/28與7/29兩日,特別開辦360度校園實況直播招生,除了學校及課程介紹、第一手校園360度實況,校方更特別安排其中在瑞士的台灣學生一起遠端連線,有問題能直接中文發問,一對一個別詢問。

    報名連結:

    7月28日 - Glion格里昂飯店管理學院
    www.kedu.international/glion0728
    7月29日 - Les Roches雷赫士全球飯店大學
    www.kedu.international/lr0729

    「Glion格里昂」、「Les Roches雷赫士」有著最正統的名門教育,擁有強大師資,革命性課程展望全球視野,商業策略、行銷、人力資源、金融、房產、高端消費、企業創新等專業領域。加上國際豐富多元文化,能感受卓越且獨特的實習體驗,並造訪世界頂尖企業,與產業菁英近距離交流分享。由NECHE(New England Commi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新英格蘭高等教育協會認可,同美國耶魯、哈佛、MIT等大學相同認證。

  • 人力資源管理學什麼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8 17:00:03
    有 81 人按讚

    自去年疫情爆發之後,全球的每個國家除了疫情的控制意外事件,還都分別面對不同挑戰,有的是宗教信仰受到挑戰、有的是經濟體系遭遇危機、有的是民主體制受到質疑。但是對大多數的人們來說,除了健康以外,受到最大影響的就是工作的環境了。員工與管理階層都以1年多的時間學習面對遠距在家工作的情況,但是雙方對於在疫情結束或趨緩之後,對於工作的期待也開始產生分歧。對千禧年世代的人來說,長時間、高壓力、低回報、生活品質低落的人生,本就在為數不少的人們心中開始懷疑工作與人生的目的。在疫情爆發遠距在家工作的生活開始後,似乎讓這些千禧年世代的人們有了新的想法。他們看到了工作侵蝕生活的一面,以及在家工作可以如何稍微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比例,甚至是遠距工作大幅度減少了辦公室人際關係的壓力,從而使得人們開始思考轉換工作或調整工作內容的可能性。這點對管理階層與公司來說,當然就會成為新的挑戰,因為公司將會面對固定人力很有可能出現缺口的問題,工作管理以及績效壓力不再適合使用過去的方式來要求員工,這樣反而可能讓這個公司找不到足夠的員工維持運作。雖然這樣的情況還沒發生,但是追求自己在工作以外的人生,這想法已經開始在不少人的心中萌芽。

    ———————————

    「大辭職潮即將到來!」5月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管理學副教授安東尼•克洛茨 (Anthony Klotz)在《彭博》提出的「大辭職潮」一詞,瞬時登上熱門話題。微軟統計有超過4成員工正準備提出人事異動的申請,英國人力資源公司Personio的數據上也有4/10的就業者期望在未來6到12個月間轉換工作角色,特別是18至34歲的人中,就上升了55%。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人們並沒有在逐漸復甦的經濟環境下擁抱工作,反而選擇在高失業率的狀態下,離開現有的工作型態。多數人在一年多嚴峻的疫情期間,透過居家上班等工作模式的轉換,認知到即便工時較疫情前增長,但因減少通勤時間、非典型的辦公室作業模式與長時間的家庭的互動,都給了人們更多不同的體驗和想法。人們不再對有工作應該保持感激而準備犧牲生活品質的心態,取而代之的是重新想像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裡發揮自我的最大價值。「大辭職潮」點出了後疫情時代就業市場即將出現的劇烈轉變,也將迫使全球企業重新思考更人性化的工作模式。

    歐美各大媒體近期不斷報導,在疫情持續衝擊一年多的日子裡,未來可能出現「大辭職潮」(The Great Resignation)。這波潮流一般被認為是擔負職場主力,年齡落在25至40歲的Y世代就業者。他們年齡間距雖廣,有些是剛從校園畢業的新鮮人,有些則已為人父母,但卻不約而同開始思考轉換工作跑道或離開現有的工作環境。

    微軟統計全球有41%的員工計畫提交辭職申請;而在英國也發現,每10個員工當中,就有4位想要在未來的6個月至12個月換工作,這個比例在18-34歲的族群中上升到55%。《BBC》根據美國勞工部的一份摘要顯示,光在4月份就有超過400萬人辭職,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峰。

    新冠肺炎所帶來的高失業率,並沒有消退「千禧世代」拿回生活掌控權的意志。歐美各國在疫情期間實施了分流或居家上班約15個月後,許多人或許已經難以再回到過往制式的工作生活,而是希望有更彈性的工作時間和選擇。

    這些又被稱為「YOLO世代」——意指「你只會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的千禧一族在疫情下,反而去思考人生的「優先順序」是什麼,開始去反思自己要的生活和工作是什麼,進而發現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事實上,工作環境的轉換,並非是橫空出世的衝動想法。這些千禧世代在疫情前已在職場上有長期的消耗,早已出現明顯的職業倦怠。工作超負荷、掌控力低、沒有成就感、不公平、有違價值觀,以及在工作中缺乏歸屬感,這些職場陋習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而這些在在影響工作意願和態度的因素,都增添千禧世代了對工作的長期倦怠感。特別在社交媒體盛行的年代,上下班時間已難以從打卡機上一刀兩斷,時時回應上級與客戶的需求,已經成了這一代更為消磨的痛苦來源。

    職場痛苦因子在疫情爆發期間更顯嚴重。NordVPN Teams研究發現,跟疫情前相比,英國員工每天居家上班工時較之前多2小時。除了居家環境不適合工作外,公事上溝通成本上升,email、會議變多等各種因素,在家工作也難以即時得到主管或老闆的支持反饋。人力資源公司 Beamery 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去年有63%的上班族因得不到或很少得到主管的支持而感到沮喪。同一項研究發現,48%的18至34歲的人感到孤立或覺得在家工作缺乏價值感。

    然而,這個現象並沒有隨著疫苗覆蓋率上升、各國在逐漸解封後人們嚮往儘速回到原有的工作環境而趨緩,反而是在疫情過後,居家上班的優點被更多人看見。有些人發現更喜歡在家工作,也有了更好的生活品質:工作性質符合、省下更多的通勤時間、在工作和生活上可以更好達到平衡(worklife balance)、吃得更健康、不會被其他同事打擾等。《每日電訊報》報導提到,根據調查,約有40%的英國人不想回到全勤工作,因為這「不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這個數字在35歲的族群以下,上升到50%。

    當然「大辭職潮」涵蓋了許多還在腦中盤算的上班族們,而雇主的態度,也將決定這群人對回歸職場的信心。有些人在疫情期間見識到了雇主如何在蕭條時期「無情對待」而感到心寒,具體體現在福利減少、減薪或是失去過往的勞動平衡等,都在在牽動著千禧世代的轉職神經。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5606532

  • 人力資源管理學什麼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17 21:00:07
    有 2,368 人按讚

    【#轉角國際podcast:歐美大辭職潮?🇺🇸 🇬🇧 】

    「大辭職潮即將到來!」在疫情衝擊一年多的日子裡,歐美各大媒體開始報導未來可能出現「大辭職潮」(The Great Resignation)。這波潮流一般被認為是擔負職場主力,年齡落在25至40歲被稱為「Y世代」或「千禧世代」的就業者。他們年齡間距雖廣,有些剛從校園畢業的新鮮人,有些則已為人父母,但卻不約而同開始思考轉換工作跑道或離開現有的工作環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事實上,人們並沒有在逐漸復甦的經濟環境下擁抱工作,反而選擇在高失業率的狀態下,離開現有的工作型態。多數人在一年多嚴峻的疫情期間,透過居家上班等工作模式的轉換,認知到即便工時較疫情前增長,但因減少通勤時間、非典型的辦公室作業模式與長時間的家庭的互動,都給了人們更多不同的體驗和想法。人們不再對有工作應該保持感激而準備犧牲生活品質的心態,取而代之的是重新想像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裡發揮自我的最大價值。
    .
    「大辭職潮」點出了後疫情時代就業市場即將出現的劇烈轉變,迫使全球企業重新思考更人性化的工作模式,當中包括Twitter和臉書也紛紛釋出讓員工可以永久遠端工作的意願和相關政策。未來,這波趨勢將如何演變,人們對於疫情後的工作型態有什麼想像?所謂的「辦公室文化」又是否會終結呢?
    .
    (完整內容請點閱收聽 #重磅廣播 #podcast)
    #大辭職潮 #歐美 #Y世代 #千禧世代 #YOLO #millennials #wfh #greatresignation

  • 人力資源管理學什麼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12-05 20:00:12

    本集主題:「共好,從當責開始:思維不翻轉,結局就翻盤」介紹
      
    訪問作者: 張宏裕
     
    內容簡介:  
    世界又熱、又擠、又亂;唯有「利他、分享、合作」,才能「共好」
    勇於當責,做到專業,樂在工作;打造共好,均衡思維,愛在生活。
    最壞的年代,只要有心,就有辦法!
     
      共好是一種文化,始於當責。
      當責是一種觀念,創造價值。
      價值是一種堅守,終於共好。
      思維不翻轉,結局就翻盤,所以,共存共榮的均衡思維是必要的。
      此外,推展共好,猶如變革,勢必困難重重。
      因此,亟需當責(Accountability)觀念,作為驅動引擎。
     
      當責:做什麼,像什麼,做到專業。
      當責:反躬自省、反求諸己、停止抱怨。
      當責:智慧決策,勇於承擔,交出成果。
      
    作者簡介:張宏裕
      現任 將苑領導工作坊、故事方舟工坊主持人
     
      新一千零一夜」說故事人,主持「故事行銷」、「故事巧實力」、「當責與共好的執行力」等培訓,超過百餘場。擅長運用故事引導促動人心,演說深具啟發,旁徵博引領導管理學說,信手拈來舉陳最新實務案例。讓人如沐春風,心醉神搖,堪稱知識學習的流動饗宴。
     
      擁有豐富業務、行銷、領導激勵等實戰經驗,並從事顧問講師14年,出版11本著作。擔任專案經理雜誌專欄作家、『今夜,我們來說故事』、『亮點一二三讀書會』廣播節目主持人、公務人力中心、北市公訓處講座。受邀於『2005 年中國首屆人力資源博覽會暨人力資源產業論壇』發表「團隊建立計分卡」專題演講。曾擔任臺灣固網業務處長、聯強國際資深產品經理、行政院主計處研究員等職務。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應用數學系、中央大學統計研究所。
     
      開發「當責與共好的執行力」、「魅力口才與簡報表達」、「創新思維與問題解決」、「因材施教的教練型領導力」、「會說故事的巧實力」、「說故事行銷」、「專業講師的上台技術」、「利人利己的人際溝通」、「顧客滿意的服務行銷」、「正念減壓與情緒管理」等實用企業培訓課程。
     
      著作計有《行銷,說出故事力》、《會說故事的巧實力!感性與溫度,致勝說服的36個影響力》、《求異:以亮點思維解決問題,改變工作遊戲規則》、《吆喝—營銷就是會講故事》(2019年 簡體版—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
     
     
    作者粉絲頁: 將苑領導工作坊、 故事方舟文創工坊
      
    出版社粉絲頁: 時報出版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人力資源管理學什麼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5-30 20:58:16

    本集主題:「不費力的力量:順勢而為的管理藝術」新書介紹
         
    訪問企劃: 沈嘉悅
      
    內容簡介:
    倘若你必須費盡力氣使某件事情發生,那麼也許生命對你另有安排。
      
    「我越是匆忙,越是落後。」
    「不間斷的會議,讓我窒息。」
    「我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因此很少獲得完成任何一件事的滿足感。每次的勝利都有苦澀的後遺症,因為我太累了,累到不想慶祝,只是接著去完成清單上的下一個任務。」
    「拼命完成工作縱使能產生成果,但我們可能到達錯誤的目的地,或者一路上造成自己和別人不必要的痛苦和折磨。」
      
    ■生活如此忙碌,同時又如此空虛?
    我們活在一個「搞定事情」「效能至上」的世界
      
      面對變動的職場現實,讓人身陷過度的忙碌之中,感覺被逼到極限、精疲力竭,受困於複雜的計畫和工作場域的諸多要求。多數人掙扎求生,逆勢而為,最終導致壓力、焦慮全盤崩潰。
      
      當我們發現自己正在艱困地逆流而行,不妨自問我們到底想做什麼?這麼做合乎自然嗎?我們是否使用不管用的方法?強迫自己朝不管用的方向推進。一旦我們停止掙扎,不再違抗潮流,不強迫、不控制,借力使力、甚至與阻力合作,順勢而為,新的選項便有可能浮現。如同河流從源頭流向海洋,我們將發現新的生活、新的工作和新的成功模式,而展開新的行動,找到對我們真正重要的東西。
      
    ■這是一本有助於將努力程度減至最低的一本書。
    不要強推無法移動的物體,而要開始藉由「做」得更少,來成就更多事情。
      
    作者簡介:黛安娜‧雷納 Diana Renner
      顧問、教師暨作家。黛安娜身為未知領導力學會(Uncharted Leadership Institute)會長與共同創辦人,以及不知實驗室(Not Knowing Lab)創辦人,致力於協助個人和組織度過不確定的局面,在複雜的挑戰中求取進展。她曾在哈佛大學、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和澳大利亞各大學授課。黛安娜是《為什麼思考強者總愛「不知道」?》的共同作者,本書被英國特許管理學會(Chartered Management Institute)提名為二○一五年年度好書。她目前與丈夫和兩名子女住在澳洲墨爾本。
      
    作者簡介:史蒂文‧杜澤 Steven D’Souza
      國際顧問、暢銷書作家、教師、企業主管教練和經驗豐富的主講人。他是更深度學習公司(Deeper Learning Ltd)主任、馬德里IE商學院兼任教授、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副研究員,以及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領導顧問和教練。他是四本書的作者或共同作者:《英國製造》(Made in Britain)《絕妙網路》(Brilliant Networking)《為什麼思考強者總愛「不知道」?》(本書入選英國特許管理學會二○一五年年度好書),以及《不費力的力量》。他名列五十思想家雷達(Thinkers 50 Radar)和《人力資源雜誌》(HR Magazine)全球前三十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