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人力仲介收費標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人力仲介收費標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人力仲介收費標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人力仲介收費標準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曾玟學 苗栗縣議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Please help my friends.」 這兩天,我收到了很多求援的訊息,有來自被隔離的移工、幫移工轉述狀況的同事、小型單位的移工雇主、認為移工禁令執行有疑慮的朋友、當然還有更多是對縣府無法妥善處理現況,而滿心憂慮疫情失控的頭份竹南鄉親。 對於移工的處置和禁令,本篇將列點提出問題與建議...

  • 人力仲介收費標準 在 曾玟學 苗栗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09 00:28:31
    有 4,806 人按讚

    「Please help my friends.」

    這兩天,我收到了很多求援的訊息,有來自被隔離的移工、幫移工轉述狀況的同事、小型單位的移工雇主、認為移工禁令執行有疑慮的朋友、當然還有更多是對縣府無法妥善處理現況,而滿心憂慮疫情失控的頭份竹南鄉親。

    對於移工的處置和禁令,本篇將列點提出問題與建議:

    1. 京元電移工隔離狀況

    依照指揮中心的說法,京元電全數移工隔離14天,採一人一室獨立衛浴,確保快篩偽陰性與潛伏期不會造成再度交叉感染,全廠近兩千名移工分為高風險與低風險處理,高風險群移至各縣市集中簡易所,低風險群移至各宿舍與防疫旅館。

    但我們卻陸續收到現場回報的照片,低風險族群被移至曾有確診者的造橋宿舍,現場環境雜亂,有丟在地上的防護衣、掛在冷氣口的口罩、吃剩的便當、滿走廊的垃圾,和各式各樣髒亂的房間,在仲介公司人力不足、尚未做好清潔消毒的狀況,卻要把快篩陰性的低風險群,移進這樣讓人充滿疑慮的宿舍,且根本非一人一室,多為2-4人一間共用衛浴。

    還有房間沒有尚未配水及衛生紙,甚至只有床板,沒有床墊、沒有枕頭、沒有棉被,且有的房間甚至是兩個人要一起睡在這樣的木板上。移工們隔離不是要多高級舒適的環境,只求是確實清消的環境,這樣隔離才有意義。只求生活最低的標準,能夠有水和衛生紙使用,睡覺可以有棉被枕頭。

    甚至還有消息傳出,管理人通知住在防疫旅館的移工,每日需自費2500元,並從薪資夠扣除,住14天便是35000元,扣掉勞動部在昨日記者會說明每日會對防疫旅館補貼的1000元,仍須負擔21000元,都是為數不小的金額。

    今日詢問苗栗縣防疫旅館主責單位,其回應防疫旅館本就須收費,但此次係配合政府要求,應由仲介或雇主負擔,由移工薪資扣除並不合理。因隔離尚未結束,此狀況仍未發生,只是有收到消息,一旦有移工因配合隔離而被扣薪,會責成勞青處對仲介或雇主進行處置,並已告知上述宿舍情況請求儘快改善。

    補充1:後續確認,向縣府反應後,仲介已於接近午夜時配發一人1罐水、1包面紙、枕頭與涼被,但仍兩人睡在一個木板上,並於隔日一早將進行二次快篩。謝謝縣府同仁協助處理。

    補充2:後續仲介公司有跟移工們道歉沒處理好這些事,也會加派人手幫忙,未來的生活需求會妥善處理。

    2. 苗栗移工禁令法源依據

    本次苗栗的確診個案,有七八成為外籍移工,主要因為移工們的住宿環境及工作樣態,導致一旦有人染疫,便會在宿舍群與工作場域中密集傳散,因此當徐耀昌縣長發出強力的移工禁令時,雖然我覺得有些疑慮,但仍在等縣府的完整說明。

    「全縣移工自即日起,除上下班期間停止外出。」

    昨天公佈禁令時,縣府遭質疑法源依據,有看到有多名律師說明,地方政府可依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視實際需求管制特定場所之出入及容納人數,或是中央主管機關可依48條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3條,要求人民居家隔離,並配合指揮中心三級防疫警戒,命令移工禁止外出、警方加強稽查等。

    昨天詢問我的朋友,我都以這幾條先回應。但其實「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雇主聘僱移工指引:移工工作、生活及外出管理注意事項」中,也沒有禁止移工外出的相關規定,仍在等苗栗縣政府的說明。

    而今天縣政府的記者會上說明移工禁令處罰的法源依據,非傳染病防治法,而是「就業服務法」。

    這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說,苗栗縣政府不是直接要求移工禁止外出,而是要求雇主與仲介管理好移工,別讓他們出門。所以生活必需品和移動才是由雇主與仲介負責,一旦沒管理好自己的移工,雇主與仲介便會遭就業服務法被開罰,昨天一天警局已查獲21起移工外出案例。

    若要完整解釋,可說限制外出的來源為苗栗縣政府依傳染病防治法及特別條例提出,而移工沒遵守將會依就業服務法對雇主及仲介開罰。

    若依傳染病防治法且取得中央指揮中心同意,雖仍有疑慮但可以理解。但徐耀昌縣長以就業服務法要求雇主與仲介去限制移工們的人身自由,且今天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在記者會上被詢問時,顯然不知道苗栗的狀況,這使得目前的移工禁令讓人難以接受。

    沒有想到,縣政府對於防疫的清零作戰,不是將病毒的傳遞清零,而是要將移工從苗栗縣的街道上清零。

    補充:6/9記者會指揮中心表示,此政策為苗栗縣政府口頭片面宣布,建議全國不分國籍皆維持三級警戒。

    3. 眼不見為淨,恐引發社會對立

    移工禁令政策徐耀昌縣長要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不要在苗栗的路上看到任何移工。

    因為縣政府的失能,導致疫情控制不下來,直到指揮中心進駐才逐漸穩住,但狀況持續緊繃且民眾恐慌及焦慮情緒高漲下,縣府好像做什麼被罵什麼,徐耀昌縣長竟然操作本國人民與外籍移工的對立,借此轉移焦點。

    我們可以看到其他移工數量很多縣市首長,像新竹的林智堅市長第一時間請國軍入駐,提供企業移工篩檢協助穩定軍心,桃園的鄭文燦市長明確的對不同數量的移工宿舍與公司提出對應策略,甚至連新北市的侯友宜市長都說鼓勵比限制好,鼓勵業者以獎勵代替限制。

    我們的敵人是病毒、不是移工。為了防疫,我們都很樂意配合政府執行各項政策,移工們也是,台灣人害怕染疫,但隻身在外國的移工更加害怕,所以因應本次事件性質多為移工群聚所致,只要有被框列或同宿舍、同公司,他們也很願意配合停工、隔離等政策。

    沒想到接下來要面對的是「移工=病毒」的標籤化政策,好像只要看不見、接觸不到移工,苗栗就能恢復平靜。

    「這些遠渡重洋、飄洋過海來到苗栗地區,認真辛苦工作移工們,亦是我們縣內推動各項產業的重要人力來源之一,他們支撐台灣基層勞務與照顧長輩的看護工作,在面對不熟悉的服務環境及語言,內心難免感到恐懼與不安。」

    這是去年九月縣府舉辦的移工嘉年華新聞稿之內容,現在每一句話看起來都分外諷刺。

    4. 不只種族對立,還有階級對立

    根據《就業服務法第46條》以及《雇主聘僱外國人許可及管理辦法》,台灣將外籍勞工分為兩類,一類從事專門型與技術性質的工作,像是高階主管、專門或技術人員、外籍教師等白領移工;而另一類主要從事勞動性質的工作,包括製造業、營造業、農林魚牧等產業移工,及看護工及家庭幫傭等社福移工,所謂的藍領外勞。

    若所有移工除上下班皆不得外出,那麼照定義除了藍領移工外,白領移工也不得外出。外籍教師、高階經理人、甚至風電廠商的技術人員都不能外出。

    但有個案例是菲籍高階幹部,自行在外租屋,我們詢問勞青處這是否要管制,得到的答案是不用。我想這很清楚的說明了,本次的移工禁令就是僅針對藍領移工。

    5. 實務上的困難

    詢問此禁令是否有時間規劃,答案既然不是隔離14天,也不是直到三級警戒解除,而是目前沒有解禁時程。僅能單點的從宿舍到產線工作,給最基本的生活物資,這樣來回的搬運人力儼然形同奴工。這時程一旦拉久了,是否有可能產生反彈甚至逃跑,反而會發生更大問題。

    而大型的仲介公司或是雇主,可能尚有辦法負擔生活採買跟交通移動,但小型的雇主根本沒辦法應付,小型雇主可能就四五個移工,只能通通擠在一台車上載去上班,這不是反而增加接觸?縣府也沒有任何配套措施或補貼,通通要雇主自己想辦法。

    再來問題更大的是家庭看護工,縣政府知道有多少家庭看護工跟長輩住在一起相依為命嗎?現在如果不能出去買菜,不能出門倒垃圾、不能至藥局拿藥等,一旦時間久了,家中長輩飲食健康出現問題、環境髒亂滋生細菌、慢性病用藥沒了,長輩的身體狀況出現問題時,有誰能負責?

    總不可能叫仲介或親人回來照顧,這一樣違反減少區域移動跟接觸的原則,且實務上根本窒礙難行。

    且買菜、倒垃圾、拿藥、幫家裡添購生活日用品難道不是工作的一部分嗎?雖說工作可以外出,但若他們現在出現在市場,請問縣民們會怎麼想?會不會立刻報警?今天晚上倒垃圾時段,就有朋友跟我說平常會看到的移工們通通都沒出門了。

    甚至有基層警察擔憂,移工外出確實配戴口罩、未群聚,落實實聯制,警方要依據哪條法令「加強稽查」?也有人指出,「這跟苗栗縣爆發疫情,所以全台客家人都不得出門一樣的邏輯」、「移工外出有群聚危險,上班就沒有群聚危險 ?」

    台灣社會各處都仍面對疫情風險,並非隔離了移工就會恢復平穩,且並非身為移工就一定有高度傳染風險,應針對事件處理,例如京元電本次的全數移工隔離,就屬台灣社會可接受的處置。

    因此這樣一個沒有時間期程、沒有配套措施、沒有合理法源依據的政策,我認為非常不妥,建議縣府調整政策。

    要守護苗栗鄉親的健康安全,也要照顧移工們。

    6. 呼籲政府積極協助雇主改善環境,而非要求限制

    目前全縣大大小小的移工宿舍,縣府都將陸續清點完成或發出公文通知了,但實務上仍是由仲介公司做處理改善,才會發生前面第一點的狀況。

    根據勞動部新修正的移工指引,雇主應強化生活管理及協助就醫,包含協助移工保持社交距離,建議雇主妥善運用現有閒置宿舍空間,增加每人居住面積,或利用隔板減低飛沫傳染,降低群聚感染風險。另外,基於風險管控,雇主也必須預先規劃1人1室居住地點,在移工工作或居住地點發生群聚感染時做好提前因應準備。

    地方政府應輔導雇主落實該指引,無法完成的部份積極給予協助,而非不合理限制。我同意本次事件有特別的族群性質在,因其住所環境的密集導致群聚感染嚴重,完全一視同仁很困難。

    但並非移工本身易染病,解除隔離後其仍有可能受他人傳染,若再有移工染疫,難道要再一次全縣移工禁令嗎?應該針對事件在合理的範圍內給予積極的協助,如指揮中心本次對京元電公司的處置才對,而非直接匡列特殊族群限制。

    7. 提出移工群聚感染之防疫處理原則

    具體建議如下:

    一、督導各雇用移工之企業與機構單位落實分艙分流管理,給予必要協助並督導落實。

    二、全面盤點移工宿舍進行空間改善,降低居住空間導致的高感染風險。

    三、產業移工:縣府應安排所有產業移工進行至少兩次快篩安排,並協助雇主讓快篩陰性移工進行必要時間之隔離,避免偽陰性再次交叉感染。

    四、社福移工:縣府應安排所有社福移工進行快篩+pcr,等待報告時間之隔離時間,縣府應提供必要措施補足照護缺口。

    五、一旦機構或企業發生移工確診案例,確實框列密切接觸者與同宿舍成員,全面進行篩檢與隔離,並針對企業場域確實清消。

    最後,我一直很擔心因為這次事件的特殊性,會有嚴重的對立產生,移工提供了台灣社會許多不可或缺的勞動力,你我的家人照顧和公司企業運作,可能都有非常仰賴這群外國朋友的地方,沒有人希望染疫,也沒有人希望變成危害社區的因子,既然事情發生了,希望我們可以不分彼此,團結努力渡過,讓台灣是一個充滿各種族群、共榮共好的島國。

    同島一命,苗栗加油!

  • 人力仲介收費標準 在 吳玉琴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06 16:25:47
    有 133 人按讚

    今天我在立法院總質詢提出了三大議題:全責照顧、外勞防疫漏洞、友善無障礙。

    🔺防醫院人流混雜「全責照護計畫」收費標準最快下半年上路
    https://reurl.cc/5lgKLz

    ✅壹、全責照顧(共聘照顧)
    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在2/26公布非法外籍看護工確診,2/29公布某醫院有四位院內感染的確診病患。所以我想跟院長討論病人院內照顧的問題。
    這個議題我從兩年前開始推動,主要關注病患的照顧人力和民眾負擔,今天則是用『醫院感控』的角度來跟院長討論。
    很多醫學中心都跟我反應,對於在醫院流竄的看護仲介或陪病個體戶都相當頭痛。這凸顯住院病患的照顧者在「非單一」且「非專業訓練人員」時,可能造成醫院感控的疑慮!而在近期的報導中,臺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在受訪時也是表示相同的擔憂。

    Q1:但實務上,對住院病患來說,身旁沒有照顧者,院長知道醫院的做法會是什麼嗎?

    醫院會要求病患或家屬必須聘用看護,有些家庭基於財務考量,於是就出現了非法看護的市場需求。
    最近武漢肺炎院內感染的事件,再一次凸顯了本席這些年來的擔憂!這是繼SARS後再一次凸顯「我國陪病文化」和「醫院感控漏洞」的問題,我國防疫快速進步,但全責照顧卻原地踏步,本席認為這是思考醫院全面執行全責照顧制度的最佳時機點。

    Q2:基於醫院感控、基於住院病患需要『單一』且『受專業訓練』的照顧者,本席認為全責照顧,才是根本和長遠的做法。院長怎麼看?

    請衛福部在疫情結束,防疫中心解散後三個月內提出各層級醫院逐步納入全責照顧的短中長程執行策略,並將財務面納入全民健保的收費和給付考量一併計算。

    ✅貳、有關外勞防疫漏洞問題:
    全國移工人數達到71萬人,其中產業移工45萬人;社福移工26萬人。另外,到109年1月底為止,留滯於我國境內的行方不明移工人數有將近5萬人。移工朋友的防疫很重要。
    針對行方不明移工詢問。
    Q1:內政部(警政移民):防疫期間是否對暫停行方不明移工查緝作業? (是)

    Q2:請問勞動部、衛福部:行方不明移工如何購買口罩?或是如何取得口罩?(建議:行方不明外勞應該身上都會有過期居留證,建議鼓勵他們去藥局登記購買,但不要在防疫期間依據這個資料去查緝)

    國家防疫,希望政府正視76萬移工的需求,為了國人的健康也為了移工的健康,將全數移工納入防疫的規劃。


    ✅參、友善無障礙
    建構高齡友善的社會,無障礙的社會環境的恨重要的一環。這幾年經過大家的努力,公共場域已經做到民眾有感。特別要感謝內政部營建署在去年扛住來自旅館業者壓力,保住旅館無障礙房間的必要配置。
    但有兩個深水區空間,我們要好好面對,第一就是診所,第二是騎樓。
    一、診所:
    衛福部在兩年前就提出《分級醫療策略》,承諾要輔導診所規劃無障礙空間,可是效果不彰。
    衛生福利部亦於去年分別由國民健康署執行「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進階認證計畫」,及由醫事司執行「就醫無礙管理中心計畫」,計畫中均就診所之友善就醫流程與無障礙硬體環境進行研擬。

    Q1:部長,請問醫事司的無障礙標章和國建署的友善診所,到底有多少診所來申請標章,占所有診所比例多少?(目前只有牙醫和中醫診所試辦,大約1000家申請)
    西醫11580
    中醫3917
    牙醫6836 共22333(107年統計)

    一千家,等於只是2萬2千多家西醫、中醫、牙醫診所的4.5%,而且只有試辦牙醫和中醫?這件事,衛福部不怕有身障朋友根據CRPD,對政府提起訴訟嗎?

    目前新設立的診所,已經將無障礙納入”醫療機構設置標準”。
    但既有存在的診所,目前並未沒有納入”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170 條的範圍,所以也就不須依身權法第57條,對既有診所進行無障礙設施替代改善計畫。
    這個案子營建署在105年就已經有檢討出一個方向,分成300平方公尺以上到1000平方公尺及1000平方公尺以上診所分別須符合無障礙項目12項中的4項和7項。但因為基層診所反彈而沒有納入。

    結論:
    在落實轉診制度,鼓勵社區診所就醫的大前提下,請內政部重啟討論,將一定坪數以上診所,納入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170 條的範圍,落實診所無障礙。並請陳部長積極和醫師公會溝通。

    二、騎樓部分:(衛福部陳時中部長請回,增加邀請交通部長)
    騎樓的違建、占用和停車問題,一直是輪椅族和娃娃車很大的困擾。
    雖然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4條規定,騎樓要符合無障礙相關法規。
    市區道路條例,第9條有騎樓整平規定,第33-1條更有5000-25000罰鍰。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處罰條例第三條有騎樓為供公眾通行及劃設行人行走的定義,並於第82條有占用時,處1200-2400罰鍰。
    營建署為了鼓勵騎樓整平,也制定107-109提升道路品質-推動騎樓整平計畫。

    Q1:請問徐部長到底有那些縣市申請改善,效果如何?(經費沒申請完)

    我覺得,有個縣市的做法相當值得參考,那就是台南市。
    101年,台南市政府當時推出”騎樓暢通計畫”。強化「1.5 米最小人行寬度」, 在維持騎樓暢通原則下,尊重住家停車或做生意的需求,在騎樓劃設「正綠色整齊線」,使民眾能有所依循。

    這是一個很人性的變通作法,可以兼顧屋主的傳統習慣和用路人的需求。院長可以朝這個方向,規劃看看,否則錢再怎麼補助,騎樓永無整平的一天。

    結論:這件事可以請徐部長承諾於六個月內研議一個處理方向嗎?
    http://yt1.piee.pw/Q2Q86

  • 人力仲介收費標準 在 梁茜雯 Jenny Chien-Wen Li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5-04-19 12:40:08
    有 101 人按讚


    非常用心撰寫的好文!

    尋找一個長久的貼心夥伴 -- 如何選擇你的小提琴、弓

    小提琴是甚麼?

    無疑的,小提琴是世界上最令人意亂情迷的樂器了!! 雖然還是有人蒐集滿屋子鋼琴、或是數量可觀的管樂器,但是論到廣泛的程度,沒有任何樂器可以與小提琴相比。比最貴的,中國的古琴應該還在小提琴之上 (唐琴、宋琴...價格早已是天價),但是總是還沒到 "老少皆宜" -- 小提琴的價格在今日市場上,可以從1000元一路直沖破億元,這麼無邊無際的價格帶,直接反映的問題是,買家到底買了甚麼?

    從演奏的立場,她是樂器、工具

    從收藏的角度,它是藝術品、展示品

    但是從涉及買賣的琴商眼中,它是商品、利潤

    先把這三個想法放在心中,或許可以對後面我的想法能有更明確地勾勒。

    提琴的價值與價格

    提琴的價格由幾個因素取決 : 作者、年代、產地、狀況、淵源、材料、型制.....等。

    很有意思的是,大家最在意的 "聲音",不在價格高低的主因中。美其名,聲音好壞有太強烈的主觀意識,所謂 "好的聲音" 並沒有辦法用客觀的方式去度量。有人喜歡細膩、有人喜好寬大,青菜豆腐各有所好,事實上也很難有一定的標準。這就形成一個弔詭的現象,當你因為提琴聲音不夠好,而尋求琴商的意見時,他們通常會建議你尋求更高階、也就是更高價的樂器來解決,但是更高階的樂器卻又未必是更高音質的表現!! 換個角度,縱使你有一把提琴聲音很好,也不能因為如此獲得更高的售價 !! 也就是說,對演奏者最重要的"價值" -- 聲音 -- 而言,竟然與價格之間沒有全然的對應。這個問題造就了提琴市場長久以來混亂、互相攻訐的現象。這三十年來,看到太多學生、老師,買了一把又一把、換了一把又一把的提琴,但卻找不到自己真正可以"緣定終生"的精神伴侶,到最後總是抱怨被騙、被誆,琴商間更是藉由這種不確定性、這種對聲音的不滿,藉由攻擊對手搶得客戶的信任,繼續下一輪的怨念。

    我不從賣方的立場來討論這件事,畢竟,獲利是賣方主要的思維。但,如同我經常呼籲的,找到真的值得信任的 (代表不會輕易被別人汙衊) 琴商花錢,讓你信任的人賺錢。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持續的,為你提供長期、穩定專業的服務。從買方的立場來談論,或許會無意間傷到賣琴的朋友們,在此先致上歉意。但是,我誠摯的呼籲,請琴商朋友們秉持"媒人",而非"仲介",的心態為喜愛拉琴的朋友服務,幫我們媒合適合的對象,而非只圖利潤、業績。當然,許多誠懇的琴商本來就已經是我們的好友,更應該持續努力維持彼此的信任。

    以下,先把重點放在演奏 (專業或業餘) 的立場、角度來分享我的經驗。收藏者的立場,畢竟不是大部分人迫切的需要。真要收藏的人,他應該也多有足夠的基本概念了。專注在演奏者的立場,避免失焦。

    市場迷思

    首先,若是不能破除許多迷思,這篇文章一點意義都沒有。這些迷思正是長期被有心的琴商,無信、無識的老師所傳播的。當然,以下所言是我的經驗、觀察與探索,或許極為主觀,能否得到你的認同都無所謂。若能幫助願意接受的人少走一些冤枉路,那也不辜負承擔罵名。

    第一個迷思 提琴的增值

    很多人都有這個觀念,買一把琴想到的是未來的價格,是否將來脫手時可以增值。從過去數百年歷史來觀察,提琴會增值是事實,為何我說是迷思?

    第一個要想的是,當你要賣琴的時候,你就是賣方,你要賣誰? 世上琴那麼多,我為何要跟你買? 當你的身分不是琴商,我得不到後續服務時,我買你的琴是否自負責任? 那我是否尋找具備更多選擇的琴商交易?

    理解這個,就會知道,除非你經營自己的客群,有足夠的物件、客源,否則你很難脫手你手上的樂器。最可能的對象就是原來賣你的琴商!! 他可能原價購回嗎? 當然不能期待!! 問題不只在他有沒有利潤而已,我們憑甚麼只使用不付費? 業界有的默契,通常是原價七成回收,但這是指正常狀況、無特殊損毀,更重要的,這必須是一把有市場價值的樂器!! 也就是說,工廠琴、機器琴.....,可以無限量供應的等級,不再此列。因為,對這個級數的琴而言,琴商回收後,維修、整理的工資、人力,早已超過新品的利潤甚至成本。所以,當你買了一把低價的樂器,用了一定時日,跑去要求回收,那就是無理。沒有人買了車子、冰箱,用過後要求回收的。

    回到脫手的問題,當你無法自行處理你的樂器時,專業琴商 Dealer就是你唯一可以依賴的對象。透過琴商轉介,你的樂器找到下一手主人,你從上一手主人接下你的下一把提琴。你和與你一樣角色的買家所付出的,就是琴商的利潤,也就是他為你服務的代價、他能持續為你服務的條件。但是,有的琴商會用投資的觀點吸引你買高價的商品,當你把買琴當成獲利的途徑,你就失去買樂器的初衷,漩入一個無法抽身的窘境。很多誤會就是由此而來。除非你手上的樂器夠好、擁有的時間夠久,他自然增值的幅度超過 1. 琴商原先的利潤 + 2. 琴商未來的利潤,琴商才有動機幫你賣琴,否則他賣你琴不就做白工? 我把這個講白了,就是希望正視這個"商業倫理",不要只想到自身利益,而是要維護這行業的健康、茁壯,唯一的途徑是大家都有所收益 - 對琴商是利潤,對買方是好的樂器 -- 而不是雙方都追求利潤。把價格當價值的琴商,離它越遠越好。

    第二個迷思 義大利琴的迷失 (法國弓亦然)

    最好的琴 (Strad 、Guarneri)是義大利琴沒錯,但是義大利琴都是最好的嗎? 當然不是!! 一流的義大利琴是無可取代的,不代表所有義大利琴無可取代。這些銘器之所以偉大,是他們超越了當世的格局,不論義大利或其他國家,而這些價值的判斷,最主要來自於19世紀法國人的吹捧 (好當然是事實,但跟聽眾喜好、音樂廳大小等時空環境改變也都有關) - J.B. Vuillaume 維奧姆是最重要的推手之一,不代表後世沒有人、沒有其他地區、國家作出一樣優秀的樂器。對許多演奏家而言,維奧姆的樂器是Strad外最佳的演奏樂器,但是價格卻少非常非常多。他是法國人,在國際上一般也都把法國琴當成義大利琴外的另一選擇,為何台灣就獨衷義大利? 就是上面第一個"增值"的迷失。你有足夠的預算,當然買一流的義大利琴,預算不夠,寧可買一流的法國琴、德國琴、甚至大陸琴,何苦去買一把只有證書有價值的九流義大利琴 ? 我也說過很多次,今日國際提琴市場最高價、還活著的製琴師,根本不是義大利人啊!!

    同樣的道理也發生在材料,市場上許多強調歐料、義大利料的樂器,因為它是歐料,好像就是品質保證一般,賣價更高。材料好壞是相對的,拿最好的歐料和最好的陸料來比的話,或許,因為歐料它的物理特性稍優,成果會較好,但是若是一流的陸料和三流的歐料來比呢? 所謂「寧為雞首不為牛後」,花同樣的錢,寧選級數高的,而不是產地、產區的迷思。

    第三個迷思 老琴的迷思 (老弓的迷思)

    很多人說老琴比較好,這是最難說服的。太多盲測都證實,老琴與新琴(當然是已經穩定的)是無法客觀判斷的,但是這種想法卻一直是主流的觀點。從琴商的角度思考,或許就可以理解,因為老琴利潤可以操作、空間更大,可以賣你老琴,當然不推薦你新琴。

    怎麼說? 新琴的市場行情相對較低、穩定、透明,在你甚至可以打電話給製琴師當面確認時,琴商能操作的利潤空間真的很有限,但是老琴的來源就不同,它可能是舊客戶回收(低價)、拍賣會得標、琴商間商品交換......,價格的機制來自於上述 : 作者、年代、產地、狀況、淵源、材料、型制.....等。在我取得一把身分不詳的琴時,它的價格相對是較低的,你是琴商的話,你會如何做? 老老實實地加上應有的利潤後售出? 還是想盡辦法提高售價? 除非是慈善事業、或是你是琴商的誰,當然是想盡辦法增加商品價格!! 怎麼做? 開證書啊!! 花些錢開一張證書,運氣好的話售價就翻好幾倍,你不會這樣做嗎? 然後再強調跟別人買的東西有問題、我的證書比較好!! 利潤就這樣滾滾而來! 當然,若是真正好東西,開個有公信力的證書驗明正身是好事,但是有多少人開證書不是為了利潤? 有沒有人專為了利潤開證書? 話再說回來,證書只證明他是老東西,可沒證明他是否好東西,是買方自己把老東西當成好東西,用幾年之後還是受不了,只好再回去找琴商買更老的"好"東西,陷入永劫不復的境地!!

    同樣用等級來比喻,現代的一流假如2萬歐元,五十年前的一流可能要價10萬歐元或更高,百年前的一流要20萬歐元或更高,200年前超過50萬歐元或更高,超過的就更是天價。

    好,你就只有100萬,你要買哪個選擇? 現在的一流、五十年前的三流、百年前的五流、還是更老的不入流???? 不要忘了,老不老跟好不好是兩回事!! 好的新琴,老了是好的老琴。爛的新琴,老了是爛的老琴。沒修養的年輕人,老了自動變成學富五車???? 真奇怪的思維。

    確立買琴的目的

    買琴時大概不外乎兩種目的 : 1. 拉奏 2. 收藏。當然,兩個目的是可以兼具,但是心底一定要明確。第二個目的牽涉另外的心態與專業,在此先不討論。只談論為 "拉奏" 時,選琴、弓要注意的。

    個人強烈的建議,當你是為演奏目的而買琴時,不論是專業或業餘,必須完全拋開上述那些迷思,專注在尋找合用的 "工具",不要尋找 "藝術品"。縱使它有藝術價值,也要把它當成附加價值,不要本末倒置,當藝術價值大於演奏實用時,代表你所花費的大部分錢是裝飾用的。聲音不會增值,年代、證書才會,但是我們要的是聲音。

    甚麼是好聲音

    誰可以用客觀描述告訴我甚麼是好聲音?

    就是不行,所以聲音不算錢,但是聲音有沒有好壞? 當然有!! 對聲音好壞的判斷,是一種涵養、是一種經驗的累積,是修為加上個別喜好的綜合。透過多方的認知與嘗試,每個人都能夠累積相當的聲音品味,至於判斷力好壞真的是個人修為。多聽好的音樂會、好的錄音、多觀察別人的樂器、與專家討論,可以快速累積你所必須的經驗。我不敢這麼建議,但是我真的這麼想,假如你聽不出來一把50萬比起5萬的琴有那些地方更好,就別多花45萬。假如你知道那把50萬的聲音對你意義何在,就別管別人告訴你它只值5萬。

    我常常做個比喻,你看到賽車手在賽場上奔馳,超車、過彎,看的熱血沸騰,是因為車手技巧? 還是車子性能? 還是兩者兼具? 觀眾有可能感受車子的性能嗎? 當然不可能,除非親身駕馭過。

    琴的聲音也是一樣。當你聽到別人演奏一把琴的聲音時,是演奏者透過樂器發出心裡的聲音。對演奏者而言,能夠清楚、敏感的傳達意念,就是好琴,而這是工具的概念,不是藝術品的概念。擺放在琴架上、拿在手上把玩時,或許是它展現藝術品價值的時候,但是當他要替你歌唱時,它必須是全然的、服順的工具。

    選琴 (弓)的經驗分享

    很難分享"要"怎樣選擇,比較容易的是"不要"怎樣做。

    初次購琴的人最是徬徨,因為完全無從依循,網路世界多的是流言蜚語,少了專業客觀的建言。琴商雖然專業,但卻很難不從利潤著眼。術科的老師多只專攻演奏的習題,少有真的深入研究製琴藝術與提琴買賣的,要自己不買錯已經是萬幸了,更遑論提供學生足夠的資訊。因此,從第一次買琴就開始數十年"艱苦"奮戰的人大有人在。怎麼辦? 真的是很難。除非琴商有自知之明,懂得商譽才是長久之道,不要與消費者陷入一場削價、殺價的輪迴,共同往正向價值去發展,一方取得演奏的便利與可靠,一方取得長久經營的信任與利潤,才是雙贏。

    1. 不要買過於低價的琴
    初學者、業餘愛好者經常有的想法是 : 不是專業的、或是還不清楚小孩子的興趣所在不敢買太好。我也認同這種不確定性。但是以一位老師的立場,我必須提醒的是,過於廉價的樂器,實在是抹煞興趣的元兇!! 遲鈍的發聲、平衡不對、反應不佳的琴弓、調音困難、琴弦高度不對........,廉價的樂器有其先天上的困境,它存在的本意就是"低價"而已,除非你需要一把裝飾用的布景,否則只是虐待自己。縱使你想要透過整修、調整的手段改善,你的花費早已超過更多。我的經驗建議各位,若依市場習慣,把琴、弓、盒加在一起算,最低的預算應該抓在不低於兩萬五千元。一隻高階手機的錢,卻有機會可以陪你一輩子,為何要把錢用在吃喝玩樂、卻只花幾千元買琴,然後聲稱我喜歡小提琴?

    2. 換琴之前,確定換琴的目的
    不要盲目地換琴。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提琴,縱使是 Strad 或 Guarneri,也不會是"完美",每把琴都有它的特性,在沒有了解自己需要、以及既有樂器的本質前,不要以為換琴可以解決"你"的問題。

    3. 確定你的樂器保持在最佳狀態
    很多人的琴不是不夠好,而是調整沒到位。調整不會讓一把70分的琴變成80分,不會讓5萬塊的琴值10萬,它只會讓那把琴的本質100%發揮而已。理想狀況是自己的琴和欲換購的琴都是處於最佳狀況下做比較,實際上雖然做不到,但是經驗可以幫助判斷。客觀、有經驗的第三者可以有所幫助。可以國內目前還沒有諮詢的服務。收費提供第三方客觀諮詢,或許是未來可以有人考慮從事的業務。

    4. 足夠的試琴時間
    一般稍高價的琴會有一至二週的試琴期。這是在琴商與客戶彼此已經有基本的信任下才可能。你走進一家店,要帶走十多萬,甚至數十、數百萬的琴回家,聽起來就知不合理。這時老師就是合理的第三方,透過老師的背書,讓學生帶琴回家試琴。這個部分牽涉就會變複雜,老師個人的修為就會影響結局。有老師足夠客觀、有老師卻是根本以利為主,端賴自己對老師的觀察。明知老師心術不正,還肯掏腰包,那就沒辦法了。

    5. 避免被舊有習慣左右
    經驗告訴我,每個學生在試琴的前半個鐘頭,選出來的都是等級、聲音跟自己原來的琴相近,弓的反應、重量與原先琴弓相仿的候選物。試到超過30分鐘後,新的經驗才會逐漸凌駕舊有的,在此之後的選擇,才有意義。不要急著做決定,寧可多跑兩趟。

    6. 弓不是附屬品,是必需品
    用音響來做比喻,在功能這個意義層面來看,演奏的樂譜是唱片、CD,演奏者就是CD唱機,弓是擴大機,琴是喇叭。沒有玩音響的會買喇叭送擴大機的!! 國外專家建議用琴價格的1/2預算作為弓的預算,以近年的實務經驗,我個人建議1/3上下為依據是最合理。總價越低,比例應越高,總價越高,比例可以越低。1萬的琴,花5千買弓,10萬的琴,至少花3萬在弓上。100萬的琴花三十萬買弓不為過。

    7. 用反應,而非音色做判斷
    反應比起音色更容易客觀評量,選擇反應敏銳、層次豐富、可以與你溝通的琴或弓。一般人最在意的音色表現反而常常是自己造成的 - 越是敏感的琴、弓當然越難駕馭,你越可能演奏出更不好的音色。我自己的演奏樂器在程度還不到位的學生手上,聲音簡直難以相信是一把高價的琴應該發出的聲音。

    8. 不要依賴證書幫你做決定
    證書完全不能證明甚麼。假如你不確定琴本身的品質,那就是你不確定這把琴適不適合你。只有在你已經確定琴的價值後,再來看證書告訴你甚麼。記住一個事實,好的琴不需要證書就是好琴。證書證明的是價格,不是價值。每張證書都要花錢,越多證書,代表被剝削更多。除非你要買的是天價收藏品,那另當別論。過去的製琴師認為"琴"本身所表現的的,就是他的簽名,要靠別人的證明來決定自己的身價,格局高低可見一般。

    9. 選擇預算內的一流樂器
    如前面的說明,買一把低階的歐洲琴,真的不如買一把高階的大陸琴,你花的錢更少。這種例子在我身邊實在不勝枚舉了。義大利,特別是克里摩納,在台灣特殊商人的要求下,產製了一些有證書、有簽名,卻是檔次低的樂器,這種樂器材料不佳、做工不佳,甚至屢屢傳出有用大陸白琴上漆、貼標的行徑。你多花的錢,是那把琴的運費和更複雜的管銷成本,不是琴的本質。依我的觀察,一流的義大利琴目前身價至少都超過60萬以上。低於這個價位的,我寧可選擇其他區域的樂器。大陸近十年的製作,已經席捲全球,絕大多數歐美工廠琴,都是大陸製。20萬等級的大陸琴,或許比不過7、8十萬的義大利琴,但是40萬等級的義大利琴卻很難望其項背。相同品質,標籤不同,價錢就相差1到2倍。

    10. 只到專業琴行選琴
    許多樂器行都賣提琴類商品,但是提琴比起其他樂器更需要專業的服務與建議。在不知道去哪裡買琴的情形下,選擇專賣提琴的店家,相對的會有較多的保障。

    11. 好的樂器一定不便宜,貴的樂器不一定好
    不要用價格高低判斷好壞,不要被琴商的話術左右。不一樣的琴聲音一定不同,不一樣跟比較好是不同的。

    洋洋灑灑的寫了這麼一大篇,其實在心中已經醞釀超過三個月。前間經歷了粉絲頁、臉書暫停的時期,這幾周重新開張,一方面本業繁忙,二方面還有許多心態在調整,因此一直沒有文章問世。謝謝我太太、許多朋友的支持、鼓勵、甚至威脅,讓我繼續寫出我的感想。這篇文章原本要包含高價提琴的探討,但是除了部分在以前的網誌已有探討外,篇幅會更長大,最後排除專業級的樂器選擇,專注在一般學生、愛好者的問題來著眼,否則問題實在太複雜。

    最後,再一次強調,最重要的,就是確認自己買的是樂器、是工具,不是買藝術品。最近看到某位克里摩納的製琴師談到製琴時,明白地說到他是在"製作"工具",當這個目標沒有達成,就不是成功的製琴師"時,我真的很感動。藝術用嘴巴說說就有了,好的"工具"卻不是天天碰的到。縱使你真的買到藝術品,不是適合你的工具,那又何用之有?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