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二十四孝故事意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二十四孝故事意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二十四孝故事意義產品中有1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5萬的網紅我是崴爺,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如何「一心一藝」堅守一份職業四十年? 這個問題和怎麼經營一段婚姻四十年一樣難啊… 我自已在廣告行銷領域工作快二十年,雖然喜愛這份工作,但有時候也會覺得倦怠,不過看了『一心一藝-說來聽聽』杜篤之的直播訪談,突然有種「被開釋」的頓悟感。 杜篤之先生被譽為「國際音效大師」,入行四十多年,曾在多部國...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二十四孝故事意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二十四孝故事意義 在 我是崴爺TW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二十四孝故事意義 在 追劇便利商店|台劇|戲劇|電影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二十四孝故事意義 在 昀亭♥Alice愛賺錢の心靈療癒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二十四孝故事意義 在 我是崴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二十四孝故事意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二十四孝故事意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二十四孝故事意義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二十四孝故事意義 在 觀點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二十四孝故事意義 在 Claire M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二十四孝故事意義 在 我是崴爺TW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8 09:45:03
如何「一心一藝」堅守一份職業四十年? 這個問題和怎麼經營一段婚姻四十年一樣難啊… 我自已在廣告行銷領域工作快二十年,雖然喜愛這份工作,但有時候也會覺得倦怠,不過看了『一心一藝-說來聽聽』杜篤之的直播訪談,突然有種「被開釋」的頓悟感。 杜篤之先生被譽為「國際音效大師」,入行四十多年,曾在多部國...
二十四孝故事意義 在 追劇便利商店|台劇|戲劇|電影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8:51:04
《火神的眼淚》四大看點|各角色探討議題 台灣首部消防職人劇👩🚒,揭露消防人員不為人知的辛酸血淚 描述消防員脫下制服後,還要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 救火場景真實震撼,情感層面細膩感人 開頭短短的10分鐘就令我潸然淚下,刻畫他們在救災最前線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各消防員的處境與無奈,以及日常執勤樣貌 劇情有別...
二十四孝故事意義 在 昀亭♥Alice愛賺錢の心靈療癒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9-07 21:10:27
二十歲沒錢,那很正常;三十歲沒錢,可能是沒有好的家境,需要更大的努力;四十歲沒錢,只能自己找原因。不想窮,就好好記住這篇文章!無論你是男人,還是女人,做人,想成功,下面就是你必須要做到的: 1,這是個現實的社會,感情不能當飯吃,貧窮夫妻百事哀。不要相信電影裡的故事情節,那只是個供許多陌生人喧囂情...
-
二十四孝故事意義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1-25 20:21:51【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
二十四孝故事意義 在 觀點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2-12 08:00:00主持人:陳揮文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18:00 - 19:00
◎節目內容大綱:
第一段:
一,WHO昨宣佈病毒全名:COVID-19
二,corona冠狀 virus病毒 disease疾病
三,大陸0208宣佈統稱「新冠肺炎」
四,中央疫情中心0212:「武漢肺炎」
五,問題是 WHO公佈的根本沒「武漢」
六,統稱「新冠肺炎」其實一點也不難
七,武漢重災區已經很慘 需要愛與包容
八,病毒名稱不應標籤化 不可歧視霸凌
九,關鍵在防疫 而非強調武漢是起源
十,同理心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嗎
第二段:
一,政策大轉彎 陸配子女來台急喊卡
二,昨1400陸委會宣佈開放 綠營痛罵
三,昨1900陳明通舉例「小明的故事」
四,今1200陳時中記者會 小明不能來了
五,蔡總統臉書:非常時期 防疫最優先
六,蔡承認 指示中央疫情中心重新檢討
七,陳時中:對國籍的選擇要自己承擔
八,防疫量能? 請問「小明」有多少人
九,父母之一是 「小明」當然也是台灣人
十,拿國籍當藉口 昨為何宣佈要開放
第三段:
每日一句2020-0212
口水戰 趙少康:運氣好 鄭運鵬:壞鄰居
狗吠火車2020-0212-242-3林楚茵口罩
籲馬韓柯不戴 林楚茵夫婦戴口罩
臉書被抓包 梁文傑口罩錯誤示範
到底戴不戴 連這個也可以吵半天
----
按讚【觀點】
FB: https://www.facebook.com/AllTheBestVi...
訂閱【觀點】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觀點
▶ 飛碟聯播網 http://bit.ly/2Pz4Qmo
▶ 飛碟晚餐陳揮文時間 http://bit.ly/2JOoLMg
▶ 飛碟聯播網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ufonetwork921/
▶ 飛碟聯播網APP http://www.uforadio.com.tw/app -
二十四孝故事意義 在 Claire M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6-04-25 20:30:00文靜的文化教學深入淺出,從友道精神到仁義禮智,乃至更複雜的文化課題,都能化繁為簡,以極淺白的表達方式,最直接的內容講授,助門生於最短的時間吸收最深入最大量的文化知識。
文化教學‧徹底命中DSE
文靜於2017DSE試前曾深入講授中國文化「孝道精神」(三月中六課程第一堂,課題為「文化精神與卷四」),並明確指出二十四孝故事中《戲綵娛親》於卷四小組論應用之重要性,而2017DSE3月15日第二題正正要求考生討論《戲綵娛親》所提倡的孝道精神是否值得為人子女者學習。
文靜於2017DSE試前曾深入講授中國文化「友道精神」(三月中六課程第一堂,課題為「文化精神與卷四」),並明確指出於卷四小組論應用之重要性,而2017DSE3月16日第二題正正要求考生討論友情之象徵性意義。
立即訂閱文靜的頻道:
http://www.youtube.com/subscription_center?add_user=h0346445
瀏覽文靜的最新課程資訊:
https://goo.gl/0wQ0O6
追蹤文靜的Instagram→更多學生實證與教學分享:CLAIRE_MAN
如何在DSE爭取中文科5**(五星星)佳績?報讀文靜的中文課程,輕鬆戰勝DSE!你也可以是下一個DSE中文科5**(五星星)!期待在課堂上見到您❤
=================================================================================================================
其他教學短片:
https://goo.gl/3kFp9L
https://goo.gl/rCDZuC
https://goo.gl/ejisBb
=================================================================================================================
關鍵字搜尋:文靜、DSE、DSE中文、DSE英文、中文補習、補習、補習社、補習老師、補習天王、補習miss、補習老師、Tutor、五星星、現代教育、寫作、作文、寫作技巧、閱讀理解、文言文、白話文、聆聽綜合、小組討論、
DSE2017 、DSE2018 、DSE2019、香港、廣東話
二十四孝故事意義 在 我是崴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何「一心一藝」堅守一份職業四十年?
這個問題和怎麼經營一段婚姻四十年一樣難啊…
我自已在廣告行銷領域工作快二十年,雖然喜愛這份工作,但有時候也會覺得倦怠,不過看了『一心一藝-說來聽聽』杜篤之的直播訪談,突然有種「被開釋」的頓悟感。
杜篤之先生被譽為「國際音效大師」,入行四十多年,曾在多部國片、華語片、外語片擔任音效師的工作,他用過人的專注力,從零開始不斷累積音效資料庫,和楊德昌、侯孝賢與王家衛等知名大導演多次合作;在四十多年的職人生涯中,杜篤之獲得12座金馬獎,是金馬獎單項獎獲獎次數最多的紀錄保持人。
在直播中,主持人黃子佼問杜篤之:
『四十年的職業生涯是怎麼做到「一心一藝」?』
杜篤之說:
『我因為「興趣」走入了音效的領域,但只靠興趣是走不遠的…後來這份「興趣」變成了一種「責任」,我開始在工作裡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術和眼界,慢慢地,這份職業變成了一種「樂趣」….」
我在《恆毅力》書中讀到一個故事,正好呼應杜篤之傳達的「職人精神」。
有人問三個砌磚工匠在做什麼,這三個工匠卻分別給了三種不同的答覆。
第一位工匠說:「我正在砌磚。」
第二位工匠說:「我正在蓋教堂。」
第三位工匠說:「我正在蓋一間將來會名留青史的大教堂。」
對第一位工匠而言,砌磚只是「工作」;對於第二位工匠來說,砌磚是建造教堂的「技能」。然而,第三位工匠卻將砌磚當成自己的「天職」。
雖然是同一份工作,但「意義」卻是因人而異。這種心態的差異,會直接影響一個人在工作中的滿足感、成就感,甚至左右一個人能否長期持續從事這個工作的因素。
杜篤之用四十年的時間詮釋了「一心一藝」的職人精神,真的是我心目中的大神。
很感謝百富企劃這系列「一心一藝的-說來聽聽」直播訪談,邀請4位大師分享寶貴的人生經驗,真的獲益良多。
百富相信匠人為本的理念,有他們數十年堅守自己崗位才成就出色的威士忌,透過這一系列職人訪談呼應百富「一心一藝」的品牌精神:
『一心,得以成就一藝,唯有專注,才能成就最佳威士忌。』
之後,百富還安排了許多精彩的直播訪談:
7/24 21:00 當代雕塑創作家 席時斌先生
7/31 21:00 霹靂布袋戲 黃文章董事長
大家可以上百富官方YouTube頻道看看喔。
我尤其鍾愛百富14年單一麥芽威士忌,這是一款由百富首席調酒師親選熟成14年的橡木桶,再過桶自加勒比海蘭姆酒桶所精心製成的。
金黃色的酒液,帶著熱帶果香,口感濃厚圓潤,可以細細品出精緻的職人口感,推薦給喜愛威士忌的你。
#Balvenie
#一心一藝
#百富單一麥芽威士忌
二十四孝故事意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今(13)日三級警戒「微解封」,也正代表各產業能因應地方政府的相關規範,適度解除封閉。至於影迷們關注的電影院也在今日重啟,不過,在疫情陰霾尚未明朗,疫苗接種率有待提高的狀態下,務必請步入實體影廳的觀眾落實防疫辦法,注意安全。
倘若,各位讀者和我一樣,對於疫情仍相對保守,那麼宅在家選擇串流平台觀影會是很好的選擇,今天中午就推薦 #是枝裕和 於 2004 年問世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深耕紀錄片領域,刻鑿出自身印記的【#Giloo紀實影音】,在疫情肆虐的2021年夏天拓展新局,引進劇情片系列經典電影,對於挑戰品牌定位的嘗試,Giloo紀實影音是這樣說的:「讓觀眾以虛構之眼,看見世界的本來面目。」
的確,於我而言紀錄片、劇情片某些時刻並非能明確畫清分界,它時常是模糊的,兩者也的確有其共通性——皆帶著導演「選擇」過後的觀點,在精敲細磨的蒙太奇之中,就藏著人為痕跡。因此關鍵的提問是,何謂虛與實?紀錄片必為真實?劇情片僅有虛假?或許,兩者本該返於「影像」,而影像便勢必反襯時局、映照生活、談論人性,從這角度切入,兩者同歸一路。而且常常,我在劇情片中碰觸到更真實的靈光。
於是,Giloo紀實影音7月的經典影展以「家」為名,試圖透過岩井俊二、是枝裕和、李安、楊德昌、蔡明亮、侯孝賢談「#家族幸福論」。
將是枝裕和放進「家庭」主題的框架範疇中,確實再適合不過。攤開是枝裕和的創作脈絡,「人」與「家庭」的狀態一直是最為關注的議題,這中間「血緣」的羈絆又是貫串其作品的重要核心。而幾乎在所有是枝裕和的片裡,所謂成年人的心智和狀態都帶著強烈缺陷,「大人們」皆為幼稚、不完美的存在(或許樹木希林除外)。
這些特徵在他創作初期便散落一地,是枝裕和創作數十年,談論的幾乎是同一件事。且是枝裕和與台灣有著極深羈絆,其影像風格也能窺見「台灣新電影」的些許影子,從侯孝賢、楊德昌等人望向這名日本導演,是有趣的觀影體驗。
有幸收到Giloo紀實影音的邀請,談《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因此第二次看了這部作品,一次大銀幕;一次小螢幕,感受類似,同樣酸楚、同樣銘心。
下筆評論前,引用此前文章談過的段落,記得六年前一再重看的《海街日記》,召喚出這幾年經歷死亡的一些記憶。《海街日記》是我首度喜歡上是枝裕和的作品,第一次覺得寫實電影也能那麼魔幻,魔幻的點在於,這有位陌生人身處遙遠彼端,講著不同語言,擁有相異文化,但懂得你的哀傷,並與之共享,進而就被影像療癒。「美麗的事物依舊美麗,真讓人開心。」這句台詞似寒冬中的暖陽,輕撫無常。
接著回憶起《幻之光》、《下一站,天國》,是枝裕和對生死的提問中,總能看見誠實、謙卑、良善和寬容。而他對死亡的探索——或憂傷、或謙卑、或淡然、或莊嚴、或輕盈——無意間承接住活著的人,就有力量能拾起日子,坦然地朝下個必然的死亡前進。
但其實,是枝裕和並非全然暖心,《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就有著冷冽的無常。
---以下有雷,斟酌閱讀---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開場的第一顆鏡頭,即耐人尋味。是枝裕和將攝影機與被攝者的距離拉開,畫面構圖則讓人物接近景框邊緣,幾近於壓迫的位置。此鏡位的意義,在於將觀眾強行排除,是枝裕和在此行使有效的導演權力,讓觀眾無可選擇地棲身於「窺視」的位置,便捏塑出觀眾與角色之間冷冽、遙遠的疏離感,更藉此強調角色的迷樣性,給予觀眾偷窺的慾望,加深探索角色深層內心的動力。
除了攝影機位置精準,這場戲的場域定於「行駛中的列車」。回溯影史,火車等交通工具的媒介所代表的符號意義,通常象徵時間、空間、心靈的移轉,甚或是夢境彼岸。而進一步從角色隨行的行李箱解讀,這場戲的場域符號顯然具備「漂泊」的不確定性。同時,隨著攝影機與列車的節奏同步搖晃,提升了觀眾的不安,略為挑釁地擠壓觀者神經,是枝裕和似在低語宣告:「這並非一場安逸旅程,請偷窺者(觀眾)們遙遠地觀看即可。」
第一顆鏡頭之後,立刻特寫角色的手部與行李箱,而後是正面臉龐,進而串連起角色與行李箱的關係。然而,觀者在開場戲中,無法確定任何事;於是,單是第一場戲、第一顆鏡頭,是枝裕和便將全片定調:《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在有意識地選擇視角、場域之下,注定是一場極具「距離感」的追尋與探索。
這樣的追尋與探索,進入敘事主軸之後,便擺放在社會脈絡底下的「家庭」、「階級」等意象。
是枝裕和在影片前半段,鉅細靡遺地透過鏡頭描繪了柳樂優彌的日常,市場挑價買菜、廚房烹飪等細節。這些敘述性功能的鏡頭是必要的,在孩童們實踐的生活中,一筆一畫地勾勒出「家」的輪廓,近一步構築家的全貌。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柳樂優彌購買食材同時,仍為妹妹繞路挑選阿波羅巧克力。這場戲呈現的是,縱使柳樂優彌肩負起家人的生活雜事,但本質仍是孩童。「生活必需品」投射出必須堅強的成人表徵;「阿波羅巧克力」則映照內在童心(允許妹妹吃零食),一外一內,是枝裕和便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角色立體度,有血有肉。
然而,在散落、未經組織的日常,母親是缺席的。家庭的功能性於母親而言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以柳樂優彌為首的孩童四人組。
於是,本該由成人撐起的「家庭」意象,就反身疊映於孩童之上,以「家」為名,成人與孩童的反差,更顯前者失能。是枝裕和就此拋問「家」的意義,也從成人的離去,孩童的自理,談論責任。而在成人的缺席之中,更多是「男性」的消散,孩童由母親養育,落在女性之外的是男性的恣意與懦怯,不難想見是枝裕和觀察日本社會權力結構的洞見與底氣。
倘若由此細看《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是枝裕和更側寫「社會中的大人樣貌」。本片開場就建立起觀眾對柳樂優彌的好奇,是枝裕和加以利用此點,全片圍繞於柳樂優彌的視角,攜著觀眾共同悲喜。
而在柳樂優彌尋求「爸爸們」的救助之際,就透過孩童眼眸望向社會底層的人物百態,便利超商、柏青哥店、計程車車行,成了底層游移的場域。也因角色們皆處於同一位階,是枝裕和隱匿了上、下階級視角的差異,抹除上層的虛假關懷,抖落道德高點,就讓觀眾在觀看日常的凝視中,與柳樂優彌的處境平起、平坐。
故事進入中段,在母親全面離散後,就能看見柳樂優彌一群孩子們的追尋。無論是追索食物、尋找母親,甚至是與外界接觸,某程度都是徒勞的,這份徒勞歸結於孩子們擔憂「被」拆散,而追根究底,這份擔憂還是來自於「家庭」與「社會」的失能。
是枝裕和緩緩切斷這座公寓與外在的連結,幻化成社會遺漏的孤島,好似是枝裕和鏡頭下,一盆一盆以廉價泡麵盒種植於陽台前的植物,在欠缺灌溉、喪失照護的惡劣環境中,漸漸失根、僵化,而後墜落。
至於和這座孤島唯一的連結,是逃學離家的中學少女,此角色同時蘊含打破階級鴻溝的作用。是枝裕和雲淡風輕地交代少女背景,觀眾得以知曉其處於中產階級,至於中產與底層能有連結,關鍵在於「死亡」。片中兩次死亡的現形,一是弔念少女友人、二是妹妹小雪,都讓彼此有了跨越階級的連結。至於柳樂優彌此前嘗試以電玩與外界建立的輕浮友誼,在死亡面前就顯得微不足道。
於是,故事走至片尾,柳樂優彌與「行李箱」的關係也隨之拆開,首尾呼應,行李箱經過敘事的堆疊後,從躲避房東的利器,鋪展成裹藏死亡的容器。除了象徵「漂泊」的不確定性,甚至內化成住所、記憶與生命,符號意義的更迭,成了《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最後一筆幽微的淡色塗暈,悄悄留下絲線般的綿延哀傷。
綜觀全片,《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從小單位的「家」、談到「階級」,而後拉出「社會」的三重辯證,是枝裕和克制地流洩出隱隱作動的不安和暴力。而在溫柔地敘事之下,藏著的是刀刀見骨、針針見血的銳利手術刀,肢解角色的無助與日本底層社會的長年窠臼,最終再緩緩送入觀眾心頭,與之共震。
最終,無人知曉的悲傷往事,安安靜靜地躺在土壤中。或許,在夏日清晨的微風輕拂後,能被記得、被傾聽、被理解,然後,牽起手繼續過日子。
🎬【家族幸福論】片單點此👉https://bit.ly/3APopz7
📝圖文完整版寫在【Giloo紀實影音】👉https://bit.ly/3hAhJNw
二十四孝故事意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一》第一幕,參加婚禮的NJ回家拿東西,但到家之後,卻忘記到底要拿什麼(過了幾分鐘後觀眾才會知道他是要回去拿名片),他就像是一個平凡的中年男人,到了這個年紀開始有點忘東忘西,但是,眼前的瑣碎易忘,過去的記憶總忘不了。
⠀⠀⠀⠀⠀
不論是NJ,還是念真。
⠀⠀⠀⠀⠀
吳念真說,他一開始本來想推掉這個楊德昌交付給他的重大任務:這部電影的男主角。雖然這個角色「南峻」的英文縮寫「NJ」,根本也是他的筆名「念真」英文縮寫(楊德昌編構故事時擅用英文思考),楊德昌從構思角色開始就是以他為藍本,但他不想擔票房失利這個風險,後來才知,這是楊德昌看他的細微觀察,「累」。
⠀⠀⠀⠀⠀
當時他拍完第二部長片《太平。天國》票房跟評價都失利(沒有第一部長片拍過世父親的《多桑》好),吳念真轉向拍攝廣告跟主持節目,特別是後來影響三立電視台一連串的「台灣行腳類節目」的台灣地理雜誌系列(像在台灣的故事、台灣尚青)的濫觴,也可能還是現在台灣人對他草根印象最深刻的節目:TVBS台的《臺灣念真情》。
⠀⠀⠀⠀⠀
吳念真說,在弄《臺灣念真情》的那陣子很忙,雖然不拍電影也不寫劇本了(但開啟了名稱源自小林正樹導演的戰爭巨作《人間の條件》的舞台劇系列),但這個講述台灣人民各種點滴故事的節目,還是耗費他很多心力。
⠀⠀⠀⠀⠀
不管是他跟小野一起在中影策劃楊德昌的第一次電影經驗的《光陰的故事》,還是楊德昌第一部電影長片《海灘的一天》的編劇,做為跟楊德昌合作過無數次的朋友,如今看來已是楊德昌電影世界的完美句點,也許,會選擇他擔任這部電影的男主角,可能也是一種宿命式的註定──因為這也是個談論NJ已經錯過的初戀故事。
⠀⠀⠀⠀⠀
1986年,在楊德昌開拍最後得了金馬獎最佳影片的《恐怖份子》,與他齊名的另一位台灣電影新浪潮導演侯孝賢,也在拍攝「念真」的初戀故事:《戀戀風塵》。
⠀⠀⠀⠀⠀
可能對吳念真有些認知的人也許會知道,他的本名吳文欽,之所以會有這個筆名「念真」(思念阿貞),是當年妹妹幫他寄稿到出版社時取的,後來他自己想改掉,出版社就告訴他「你就把你的姓『吳』加上去,就是不思念了啦」,「吳念真」這個名字隨後也變成他的招牌。後來,在侯孝賢的訪談書《煮海時光》裡,他說,會拍這部電影,也有點像是在幫他解這個過去,解這個念念不忘的記憶。
⠀⠀⠀⠀⠀
侯孝賢拍他的初戀故事成了《戀戀風塵》,過了十四年,楊德昌把一部份的自己,再加上一部份的「NJ」的初戀故事,就成了《一一》。
⠀⠀⠀⠀⠀
⠀⠀⠀⠀⠀
NJ在飯店巧遇了已經三十年沒見的初戀情人,她用台語(這也是楊德昌給的細節:NJ面對妻子都是說國語,只有面對她時才說台語)在短短幾分鐘就露出女人的三種神奇面貌:顧作鎮定,激動難耐,瞬間收起情緒,NJ外表雖然沒有任何一絲動搖,但他之後的神情都有些若有所思,他的內心不停地翻動著。
⠀⠀⠀⠀⠀
後來,他有個機會,終於可以讓他跟初戀情人在日本說清楚講明白(為什麼設定去日本,照楊德昌特別加上去的意義是「日本是他們年輕時代的舊台北」),讓他回到過去,安靜地告訴她已經冷卻的情感真相,「他為什麼離開」,「為什麼要斷了這段感情」,初戀情人跟他說「我們可以重新開始」,NJ沒回答。
⠀⠀⠀⠀⠀
即使,NJ在最後一瞬間告訴她:「我從來沒愛過另外一個人」,這個情感最沉重也是她最想知道的答案,但這也他考慮了很久很久的答案,即使他們現在的狀態是最好的、最幸福的,但他知道,他已經沒有選擇了。
⠀⠀⠀⠀⠀
經歷了人生重大選擇,NJ回到台灣,告訴暫時離開他、不曾愛過,但對她有責任的太太,說:
⠀⠀⠀⠀⠀
「妳不在的時候,我有個機會去過了一段年輕時候的日子,本來以為,我再活一次的話,也許會有什麼不一樣,結果還是差不多,沒什麼不同,只是突然間覺得,再活一次的話,好像真的沒那個必要,真的沒那個必要。」
⠀⠀⠀⠀⠀
NJ如念真,在職場上疲累,為了堅持自己的原則(雖然日本人大田一直說他是個「good man」),錯過了很多事物,也錯過了很多感情,但楊德昌跟NJ都知道,人生已經走到了這一途,這樣的選擇,可能是早就已經決定好的。
⠀⠀⠀⠀⠀
現在要做的其實不是後悔,也不是放棄,而是要把握在那個選擇過後,留到現在還存在著的事物、留在自己心裡的情感。
⠀⠀⠀⠀⠀
背負著這些,努力地繼續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