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乳癌治療流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乳癌治療流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乳癌治療流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乳癌治療流程產品中有2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0萬的網紅大紀元時報 - 台灣(The Epoch Times - Taiwan),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做了一系列的治療,7個流程驟包括手術切除,癌等級還是毫不留情的直升第二期⬆她一直忍住不哭,「其實並不是勇敢,就是因為怕死怕得要命,只好硬著頭皮上陣囉。」👩💪...

  • 乳癌治療流程 在 大紀元時報 - 台灣(The Epoch Times -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1-04 20:18:03
    有 58 人按讚

    做了一系列的治療,7個流程驟包括手術切除,癌等級還是毫不留情的直升第二期⬆她一直忍住不哭,「其實並不是勇敢,就是因為怕死怕得要命,只好硬著頭皮上陣囉。」👩💪

  • 乳癌治療流程 在 藥師陳進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27 07:07:53
    有 49 人按讚

    最近網傳的一篇文章,如果屬實,真的不簡單。
    風向及網軍治國,可以嚐到甜頭,但對國家及民眾長遠發展,卻未必是好事。

    ===
    轉傳
    [走進歷史的真相]

    今年5月,哈佛大學找彰化縣加入「卡介苗對武漢肺炎防護效果」研究計畫;6月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也宣布,要與彰化縣合作萬人新冠肺炎血清抗體檢測,想了解台灣社區感染程度。

    許多人在問:為何不是台北、新北,而是六都之外的彰化?

    也許只能是彰化。

    台灣新冠肺炎第一個本土案例、第一個死亡案例都在彰化;這裡還有連續16年舉辦全縣萬人健檢的經驗,以及全台任職最久的衛生局長葉彥伯。

    年省5,000萬元未來醫療支出

    葉彥伯從偏鄉衛生所醫師做起,2004年起接掌彰化縣衛生局,經歷藍、綠4任縣長。這16年宛如一部台灣公衛發展史——三聚氰胺毒奶粉、塑化劑、頂新混油案與六輕空污案等,都發生在彰化。
    葉彥伯也是全台唯一有公衛博士學位的衛生局長,平日還在台大開設「結核病流行病學」——這種台灣高盛行的傳染病,是他的博士論文主題;而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正是葉彥伯的碩博士論文指導教授。

    這對師徒,加上出身彰化永靖的六輕污染權威、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成為撐起彰化人健康的鐵三角——16年健檢,找出超過1萬個癌病變民眾,省下約5,000萬元未來醫療支出,也提升地方公務員的能力,有十多位衛生局同仁正在台大念公共衛生碩士。

    彰化縣與台大公衛長期推動萬人健檢,吸引外國公衛學者前來取經。(圖片來源:王惠美臉書)

    其實1999年後,台灣各縣市陸續開辦社區健檢,但有的做做停停、有的參與率低。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認為,持續系統化、科學化推動健檢的,當屬彰化。

    彰化與台大公衛的合作經驗,每年還會登上4、5場國際研討會,去年還有14國公衛學者來健檢現場取經。

    這3個人,如何把一個127萬人規模的社區健檢,做到世界知名?

    首長、地方參與,如媽祖遶境

    6月13日清早,「未來城市@天下」記者跟著詹長權搭上最早一班高鐵,來到今年彰化健檢第一站、「口罩套之鄉」社頭。

    社頭國小前一天就用紅帳篷搭起報到處,彰化縣長王惠美、葉彥伯與陳秀熙早等在現場,8點不到,已有262位民眾報到。為拉開社交距離,檢查動線從有冷氣的大禮堂,拉到後排教室走廊;上百位穿桃紅上衣的衛生局所人員與黃色上衣志工,在各檢查站穿梭,確保流程順暢。

    2005年開辦的萬人健檢有如彰化版「媽祖遶境」,首長、民代一定出席,民防、義消主動維持交通,社區民眾除了當志工,還有人扛來一桶桶豆漿、仙草冰,餵飽剛空腹做完健檢的民眾。

    今年健檢原要取消,後來決定從4月延到6月、從30多場減少到27場。王惠美說,民眾因疫情不出門,全國癌症篩檢人數遽降15%到36%,彰化也少了10%到27%,才決定用鄉親熟悉的「傳統」作為解封儀式,也讓社區醫療回歸常軌。

    16年,不只把健康檢查變成健康信仰,也推升了彰化衛生服務的細緻度:
    插入健保卡,健檢項目就會印成一張表,民眾按表索驥,便能像大地遊戲般跑關做檢查;表上還有條碼,視力、體重量測結果,「嗶」一下就上傳資料庫,全自動化。
    民眾依序坐在紅板凳上等抽血,前排一空,志工立刻吆喝大家往前移;早期用布簾圍成的子宮抹片檢查臨時診間,現在也改用一天租借費1萬元的輕隔板,「這樣才沒有隱私問題,」葉彥伯說。
    第一年開辦健檢前,彰化傳出鴨蛋含有戴奧辛,決定放寬健檢年齡。結果民眾擠成一團,縣長被團團圍住;一場400人的檢查,從早上6點半驗到下午1點才結束;中途還因為跳電,X光機燈管燒壞,10幾萬元瞬間報銷。
    現在參與人數不變、檢驗項目更多,卻只需一半的時間。早上9點最後一位民眾完成報到,5分鐘後報表就送到葉彥伯手上;10點最後一位民眾健檢完畢,接著開檢討會,隔天要接力舉辦的線西鄉工作人員,站在一旁聆聽。
    「衛生局團隊向心力很高,葉彥伯專業受各方肯定,換了別人不一定做得起來!」詹長權觀察。

    彰化縣衛生局團隊怎麼做?

    第一步,列項目。
    「地方健檢最困難的,是整合中央政策與地方需求,」陳秀熙說,健檢項目是中央癌症篩檢,加上地方成人保健。但過去健保署是「想到一種病就做一種篩檢」,台大公衛居中整合後,把彰化健檢變成「量販店」——每一場健檢有20多個項目,可篩檢癌症、能測三高等慢性病;還能隨科技進步或重大事件,隨時加測項目,例如這次的新冠病毒血清抗體檢測。
    「健檢平台搭得扎實,加測什麼都方便,」陳秀熙說,為理清流程,2005年起陸續針對肝癌、大腸直腸癌、乳癌、口腔癌等重大疾病,設計檢驗流程,十多年來開了120次會。直到現在,他仍每週帶博士生到彰化,與衛生局人員分組討論。

    他舉例,前幾年,民間流行檢測骨質密度,但多數檢測方式並不準確;偏偏民眾不愛做子宮頸抹片,常上演「護士追著民眾跑」的畫面。陳秀熙便建議將骨質密度鑑定,安排在抹片檢查之後,作為誘因,之後再換成專業的骨密檢定車。
    「衛生專業知識不斷進展,不跟學術界保持聯繫,專業能力會退化,」葉彥伯認為,健檢不能「有做就好」,這正是必須與台大公衛合作的原因。

    第二步,抓資料。
    健檢前一個月,衛生局會從中央資料庫下載彰化縣民的健康資料,找出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然而,各疾病分屬不同資料庫,光癌症就有4個,而且格式不一,衛生局同仁必須一筆筆下載,重新整併後,再串接縣民通訊錄——直到這一步,誰多年沒做健檢、誰又是某疾病高危險群,才水落石出。

    名單彙整後,交給鄉鎮衛生所接棒。他們會寄出1萬多張名信片,甚至還試寄過白色明信片、有色明信片和彩色DM,結果傳統白明信片反應最好,因為「一看就知道是衛生局寄的!」儘管如此,仍只有3到4%民眾願意來;所以還要一個個打電話邀請,檢驗前一天再提醒,記得空腹、不要穿有亮片的衣服好做X光⋯⋯直到這幾年改用語音電話,才減輕第一線的負擔。
    「做健康檢查最難的,就是讓民眾願意來,」葉彥伯笑說,第一年請民眾早上6點半來做健檢,民眾卻以為是詐騙電話,大罵:「哪有人透早做這種?聽你在給我騙!」
    「永遠要優先關注不知道、不來的人。他們不是不願意來,只要好好解釋,他會聽,」葉彥伯說,局裡做過實驗,今年不來的,明年再問一次,大概10%會來。「對方了解、接受,都需要時間,」他強調,「溝通的過程就是衛教。」
    溝通過程很慢,但他寧可慢,也不用縣府預算買贈品鼓勵民眾,「必須教育民眾,政府已經為健檢花了很多錢!」
    由於第一線人員的不厭其煩,健檢從第一年的27場,做到現在一年100多場;參與率也從一成,成長到3、4成;今年加測新冠肺炎血清抗體,第一場31位也是全到。

    這幾年,彰化人已漸漸把健檢當福利,甚至有2、3成民眾,時間一到,就主動打電話到衛生所預約健檢。也因為年年健檢,衛生局擁有8成民眾的電話號碼,成為防疫成功的關鍵。

    第三步,整系統。
    參與縣市健檢多年,陳秀熙認為最大的挑戰在於連結醫療系統。「很多免費健檢都『斷頭』,」醫療系統若沒有立即接手病患,就白白流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意義。
    彰化的做法,是把醫療系統拉進健檢。
    比如,衛生所不是寄給健檢結果給民眾,護士會先檢查健檢報告結果,將需要看診的部分寫好轉診單,註記掛號科別,2週後再請民眾來一對一講解;講解時,除了衛生所醫師,診所醫師也會出席,協助轉診。
    「醫師看到病人有病變,然後去治療,才會認為篩檢真的有價值,」葉彥伯他的策略是,每增加一項社區衛生服務,就拉進一個盟友:替毒癮患者驗C型肝炎,就與獄政系統合作;做偏鄉老人流感接種,則與村里長與診所合作。漸漸把健檢從一個點,撒成一面網。
    這幾年,還把幾所中部大學體育學系拉進健檢系統,趁發健檢報告時,請大學生幫民眾測驗體適能。
    「什麼叫『心肺功能不好』?登階運動做下去會喘就是啦!」葉彥伯笑著說,「衛教知識用講的,沒用啦,要用體驗的!」
    「學術研究不能做完就走」
    彰化人在體驗「做得到」的衛教,詹長權與陳秀熙也在實踐有成效的公衛研究。

    學術計畫大多3、5年結束,兩人陪著彰化縣走了16年,從一開始沒經費,做到拿下近年最重要的高教深耕計畫;連爭議最高的六輕空汙也直球對決,透過萬人健檢發現—與雲林六輕僅有濁水溪之隔的彰化大城鄉民,尿液含有多種重金屬。
    詹長權與陳秀熙,用一個計畫接著一個計畫,將計劃的評估經費投入健檢項目,再將研究結果回饋給民眾,形成正向循環。「一方面替國家節省大筆研究經費,一方面訓練地方公務員,」陳秀熙強調,學界不能做完研究就走,一定要建立永續平台,持續提供新的健康服務,「這就是合作。」
    而這項中央、地方、醫界、學界與社區的合作成果,今年還拿下美國公共衛生學院暨學程學會哈里森.C.史賓瑟傑出社區服務獎」,理由是「使公共服務與永續醫療照顧,能透過各種創新健康宣導與預防服務傳遞到社區」。
    「我們不是做研究,而是做公衛服務,同時帶一點研究,」詹長權笑著說。

    原來,真正的公衛實驗室,就在社區。

    是不幸,也是幸。彰化因緣際會發生了這麼些指標性的公共衛生事件,又適逢有這麼一位學有專精、有抱負又肯犧牲的衛生局長;從其良知,勇於任事,超前部署,反遭官僚無情批判、網軍恣意意詆毀。公道自在人心,天理必將伸張。

    (您可以刪掉這份報導,就讓努力做事的人被消滅;也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那些人正在努力的實踐自己的理念與專業,讓台灣更好。)

  • 乳癌治療流程 在 江坤俊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13 20:07:10
    有 11,000 人按讚

    有點忘了是去年什麼時候了
    她們問我說可以專訪我嗎?
    可以幫她們的新書「我們都有病」寫序嗎?
    一開始我有點遲疑..
    因為
    我不知道她們是幹嘛的......


    後來
    我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她們是一群得過病的朋友
    她們把她們當時罹病時的心情
    和她們奮鬥的過程寫成一本書

    我認為這本書能鼓舞很多人
    因此我推薦大家去看這本
    「我們都有病」

    也很謝謝她們對我的專訪

    ——————-///
    他是江坤俊醫師,是台灣知名的乳癌權威,病友都稱他「江神」。

    被封神的背後,江醫師說他只是希望可以好好對待每一位病友——哪怕有時,必須得挑戰傳統的醫病框架。

    #江神的行醫風格
    江醫師的行醫風格,一向以「同理病友需求」、「細心解說病情」為人載道。

    一般醫院,大多有一套標準的治療流程,
    什麼情況需要手術、什麼時候才能用藥、什麼藥要開過刀才可以開給病人,都有一套規則讓醫生們遵循。

    但他提到,有時候「規則」,
    卻不一定能符合所有病友心中的「需求」。

    #行醫路上的抉擇
    江醫師回憶,他曾遇過一位年邁的乳癌病患,堅持不開刀。
    對方強烈表態,如果需要動手術才能用藥,那她寧不接受治療。

    當時江醫師看看她的報告,再看看一旁心急如焚的病人女兒,
    深知眼前的病患如果不開刀、也不吃藥,
    情況會非常不樂觀,命不久矣。

    「如果你是我,你是要任由病人放棄治療然後死去,還是打破準則救她一命?」江醫師表情嚴肅地問。

    他選擇後者。

    #同理病人的醫生難題
    由於江醫師有時會為病人打破院方的準則,
    院內有一些醫師,其實對他的做法不太認同。

    他說他可以理解其他醫師的疑慮,畢竟大家都有專業的考量。
    但他坦承,以病人需求為優先卻得衝撞體制,
    確實讓他心裡承擔了不少壓力。

    但江醫師對病人的用心與同理心,
    很多病友都看在眼裡,都由衷地感激。

    也因此江醫師行醫多年以來,
    除了有「江神」的稱號外,也被病友們叫做「暖醫」。

    #暖醫稱號的由來
    身為一個「暖醫」,江醫師說其實他也只是願意多花一些時間,
    和病人好好說明她們的病而已。

    江醫師說,即便診間繁忙,多年以來他依舊堅持「多說一點」的行醫原則,是因為他的奶奶。

    江醫師回憶起小時候,
    慈祥和藹的奶奶,非常寵愛他。

    讀大學時,奶奶的肝發生一些病變,開始長時間養病。
    離鄉念大學的江醫師,經常掛念奶奶,頻繁地返鄉探望她。

    但奶奶的脾氣卻變得越來越差,甚至經常對他破口大罵。

    和童年時的溫柔簡直判若兩人——這樣的轉變,讓江醫師開始慢慢疏離了奶奶,甚至不太喜歡奶奶。

    #如果當時的醫生可以再多說一點
    直到奶奶去世後多年,
    江醫師才在醫學的課堂上學習到:「肝硬化」的病人,體內的毒素會無法被排解,容易影響腦部引發「肝腦病變」,進而導致脾氣失控——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

    江醫師當時才恍然大悟,
    奶奶的轉變,不是出自她的本意、而是因為她的生病。

    「奶奶去世那麼久,我竟然是多年後在教科書上看到了真相,才真正對奶奶的離去感到不捨。」

    「如果當時醫生有好好說明病情,我就不會誤會奶奶了。」
    江醫師惋惜地說。

    過去的遺憾,因此在日後成了江醫師的行醫準則:
    「寧可多說,也不要少做。」

    #將影響力用到對的地方做良善的事
    時至今日,江醫師已經是乳癌屆中的權威。
    經常受到媒體訪問、上電視節目,他自身經營的社群聲量也很高,發文動輒千人轉發、萬人按讚。

    面對自己的影響力,
    江醫師說他沒有興趣用這些賺取名利。
    他只希望透過影響力幫助到更多需要的病友癌友。

    他舉例,有一些原本不願意面對乳癌的長輩,是因為看到他上電視,長輩們敞開心房後,才願意走出家門,到醫院嘗試治療的。

    「只要可以讓更多的病友,願意出來嘗試治療,哪怕辛苦,我也會更努力地參與、或自己設計更多節目讓病友面對疾病。」

    聊到如何幫助病友,
    江醫師的眼睛,總是閃閃發光。

    #也歡迎追蹤優質節目
    #江醫師說健康
    #是江醫師自掏腰包不業配也不接代言的自製節目
    #謝謝江醫師為病友做的一切

    /
    江醫師的粉專 :江坤俊醫師

    /
    文字:劉桓睿 / 癌友有嘻哈
    採訪:劉桓睿
    採訪協力:蔡孟儒 / 米娜哈哈記事本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