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分享
-
我想,我們這個世代好像扭曲了分享的意思。
-
共享單車、辦公室,甚或住所,好像是一種分享,其實不然,我搞不懂為何分享會跟消費掛鉤,分享淪為買賣,分享是為了錢(當然Airbnb還是有些很有愛的房東)。 -
關於共享,還記得多年前香港有一家公司叫領匯(現改名領展),買下了香港許多公共房屋的...
關於分享
-
我想,我們這個世代好像扭曲了分享的意思。
-
共享單車、辦公室,甚或住所,好像是一種分享,其實不然,我搞不懂為何分享會跟消費掛鉤,分享淪為買賣,分享是為了錢(當然Airbnb還是有些很有愛的房東)。 -
關於共享,還記得多年前香港有一家公司叫領匯(現改名領展),買下了香港許多公共房屋的商場及停車場,進行翻新,然後加租,許多老舖被趕走,連鎖商店進駐,直接影響草根階層的生活。有一天,領匯要上市了,說要跟香港市民「共享」公司的成果,所謂共享,因為不過是集資,哪怕股票真的有賺,小市民所得到的也不過是公司所賺的九牛一毛,再說買股票的前提是錢啊。
-
當然共產一詞就更讓人尷尬了,革命時打著共產的旗號,到新政府成立後卻沒有與市民分享丁點兒權力,有些國度的共產主義還還很有資本主義的特色,不要緊,政府還是會消費人民,人民自然要找別的去消費,大家消費消費日子可能會過得容易些。
-
被消費得最慘的應該是馬克思吧?在他寫共產黨宣言時應該沒有想過這思想會流傳得這麼遠,影響得那麼深,而且都被改頭換面了?最有趣的莫過於今年馬克思生日,這個國家送了一大座馬克思雕像到他德國的故鄉,雕像其實真的做的很好,馬克思的眼神還是那麼深邃而堅定,所以這下子他也算是「衣錦還鄉」了吧?
-
旅遊的時候經常想起一部電影,也是我看過最讓人沈重的電影之一,故事結尾帶給我的鬱結久久不能消散。
-
Into the wild (《阿拉斯加之死/荒野生存》)是一部改篇自同名傳記的電影,講述一個剛從名大學畢業的男生,放棄所擁有的物質孤身流浪的故事。這是一部關於冒險的電影無誤,但透過電影的劇情及對白,我認為這電影也是對消費主義的控訴。
-
在電影的結尾,男主角用僅餘的力氣在書上寫”happiness is only real when shared”,帶出了整部電影的重點,在他孤獨的路程中,他遇到過不少好人好事,跟他分享物質、分享住處、分享愛,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因此以這句為旅程及生命作結。
-
對於都市人來說,消費很易,分享很難。大概在我們沒能力消費的時候,才會意識到分享的重要。
-
寫於倫敦一條充滿露宿者的街上。
-
今晚點播Streets of London。
-
https://youtu.be/5Z91n5Vskjg
-
In our winter city,
The rain cries a little pity.
For one more forgotten hero,
And a world that doesn't care.
-
#怪咖電影清單
九牛一毛之力意思 在 Starman 資本攻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經濟不景,央行正常應「放水」,卻因為全球供應鏈斷裂令物價上漲,使央行反其道「收水」遏止通脹,這就是我一年多前已講「後疫情時代」下將面臨的「滯脹風險」。對央行而言,這是個「向左走向右走」的難題。特別是對於已有28萬億美元國債的美國,滯脹就是「美元遊戲」的死門。
大家有時間可重溫我這兩年疫情前後所寫的文章,值得大家重溫。局勢正按照劇本一步步的進行,大家要及早部署,然後繫好安全帶,準備坐上大時代的過山車。
———————————————
向左走 向右走的大時代
全球各國央行為應對新冠肺炎的疫情,均紛紛減息,重啟大規模量化寬鬆(QE)救市。部份經濟學家以傳統的貨幣經濟理論分析,均認為「無上限量寬」即將會帶來全球史無前例的惡性通脹(hyperinflation)。然而,全球經濟不景氣,加上新冠肺炎等不明朗因素將導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縮,按此推斷理應會出現通縮。那麼,全球物價的走向應該會是向左走(通脹/滯脹)還是向右走(通縮)?這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議題。
要解題,首先要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所有經濟理論都不外乎「供求理論」(即DSE同學仔都會的demand & supply),關鍵是將「供求理論」放在哪一個市場進行分析,而得出綜合的結論。今時今日,我們面對變化最大的主要有兩個市場,一是貨物市場,二是貨幣市場。
大家印象中應該還記得,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新增了數以萬億計的貨幣供應,不少經濟學家都認為會引發全球通惡性通脹。然而,惡性通脹最後並沒有到來。原因之一是全球化導致的產能過剩。全球化供應鏈使生產鏈由先進國轉移集中佈局在中國、越南、柬埔寨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大幅增加全球產能的同時,其低廉的生產成本及關稅的下調大幅降低了物價成本。在全球化供應鏈下,一個國家的物價水平已並非由單一國家的國內的供求所決定,而是以全球產能反映的總供應與全球性需求的角力。
另一方面,量寬新增的貨幣供應沒能有效地流入實體經濟,反而增加了投資/投機性需求,資金追逐高息及風險資產,最後只推升資產價格,要知道資產價格並不會計入消費物價指數(CPI)去衡量通脹水平。這是為何海嘯後的十年,儘管大規模QE,全球的通脹率仍然維持低水平,箇中的原因是全球產能過盛和資金流向資產市場的兩大主因。
以上是08年金融海嘯後十年的情況。然而,今次情況將會比當年有所不同,而且將會更複雜。首先,今次黑天鵝的主角是新冠肺炎,而新冠肺炎的傳播性使人人都不敢外出消費,一切都好像回歸基本,人人都只會搶購日用品,對於非必要的奢侈品需求一下子完全消失,消費意欲預期都會維持低沉相當一段時間。更重要的是,各國的封城封關使經濟完全停頓,全球供應鏈斷裂。正所謂飛得越高,跌得越痛。近年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得越來越成熟,當發展中國家集中生產,已發展國家加強科技的發展和消費,生產要素成本大幅下降,關稅下調,國際貿易效率一日比一日提高。萬萬想不到的是,一個看似完美的「全球供應鏈模式」,竟然被一隻黑天鵝切斷了,還要是完美地解體,一個完美的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正在發生,各國即時走向供應鏈本地化(localization)。從此,產能不再過剩。
另一方面,正如前文《「對症下藥」還是「落錯藥」?》所講,量化寬鬆手段能夠即時解決的並非實體經濟的問題,要量寬能夠解決經濟問題,其關鍵在於資金流向是否能夠有效流入實體經濟,但事實證明,大部份資金最終只會流向投資/投機,資金追逐資產,最終使資產價格不停上升,情況如08年金融海嘯後十年一樣。因此,要真正救經濟,一定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管齊下。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錢從何來?同一個題,2016年特朗普上場時我也問過,當時我寫了一篇名為《特朗普上場 (二) - 錢從何來與加息的邏輯》的文章。大家有時間可以參考一下。
有關「錢從何來」的問題,一般的財政政策項下的政府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是從政府的財政儲備而來。正如我們香港政府昨天剛公佈的1375億港元大規模抗疫救市措施,號稱是史無前例,但要知道香港政府目前的財政儲備有1.1萬億,而「全副身家」(即計及外匯基金的總資產高達4萬億港元),是次的大規模救市的支出對比副「身家」依然是九牛一毛,可以說全民退休好幾年也沒有問題。這是為何我經常說香港的金融系統和基礎是非常穩健,即管是當年金融海嘯,香港的金融系統依然穩健。
另一方面,根據美國財政部2月12日公布的數據,美國預算赤字達到1.06萬億美元,而國家債務總額達到了23.3萬億美元,這是天文數字。當數字去到一定水平後,其實已經再沒意思,天文數字的債務不是債務,因為根本償還不了,再增個一兩萬億美元,影響不大,美元依然是「美元遊戲」棋盤下的唯一「代幣」,各個遊戲參與者只能相信美元,不信者大可離場。至於如何離場,我目前還未想得到。或者說,如果連我都想得出來,我想大部份國家應該一早已經離場。
巨額財政赤字下,美國如何支付即將推出的「2萬億美元救市計劃」?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直接向聯儲局借貸,那聯儲局的錢從何而來?那當然又是「憑空印出來」,原理跟QE一樣。說白了,就是美國財政部借聯儲局的手印鈔,因為美國政府很難還清這筆錢,或者亦沒有打算還錢。因此,對美國來說,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雙管齊下」實際上是「雙QE」。
如今,美國政府的債務負擔已經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0%,以美國財政年年赤字的作風,這筆負債只會越來越多。因此,美國政府的負債相當於美元的永久性超發。在世界上存在的美元只會越來越多,全球的財富在美國「印鈔」的過程中被稀釋,世界各國再一次被美國政府「收割」。當然,在全球都面臨嚴重經濟危機的時候,美元超發的危害並不明顯,反而能提高市場流動性。但是,經濟危機過後,金融槓桿會迅速放大美元超發的危害,形成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
事實上新冠肺炎疫情只是引發美國金融危機的導火線,美股及債券價格之所以會迅速下跌,是因為長期貨幣超發導致金融體系中積累了大量泡沫。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長期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導致債務槓桿高企、資產價格高估。疫情對本身疲弱的實體經濟的衝擊刺破了債券、股票等金融底層資產的泡沫,導致相關的衍生金融產品定價體系瞬間崩塌。而為了解決金融市場的問題,聯儲局選擇了QE,繼續向金融體系中注水,繼續「培育」資產泡沫,同時拉闊貧富懸殊,然後當下一個黑天鵝來臨時又再推QE。這個情況,在未來會繼續重演,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世界各國的財富將不停被收割。
可是,這次與之前不同的是,在今次的「雙QE」中,除了無限量QE的貨幣政策外,美國財政部借聯儲局的手印鈔推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會直接將資金注入經濟實體。另一方面,世界各國開始發現孤注一擲全球化的風險,如以單一國家如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風險,同時亦揭示了全球各國對全球化的隱憂,即使疫情過後,全球化再次啟動時各國之間的互信也大不如前。最後各國只會「各家自掃門前雪」,在表面上呼喊著「全球化口號」的同時,開始建立自己本地的供應鏈,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也就只成為一個「口號」。未來世界很大可能會走回頭路,「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會令生產要素成本提升,慢慢回復至全球化之前的水平,過去全球化所導至的產能過盛不再。當兩大壓抑通脹的因素不再存在,當經濟回復正常時,全球或產生流動性過剩,而最終導致通脹的來臨,到時美聯儲不得不加息控制通脹,但在疲弱的經濟下加息會剌破經濟/資產泡沫,形成「向左走向右走」的兩難局面,而滯脹(Stagflation)就是「美元遊戲」的死門。這一天可能是「美元遊戲」的終結,同時也可能是世界經濟的嚴重崩潰。
我曾說過,最好解決泡沫的方法不是去延長泡沫爆破的時間,而是讓泡沫直接爆破。
Starman
2020.4.10
原文: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10.html?m=1
#舊文重溫系列
九牛一毛之力意思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遯》
當年我欲滄海填,
何時許我換桑田?
我非無意遂其志,
嘆我此身非少年。《遯》
註:
首兩句取材自「精衛填海」這個中國上古神話傳說版的「愚公移山」。
當年藥罐子抱著「精衛填海(即「愚公移山」)」的心態推廣藥物教育,一直好想所有人都懂用藥(至少敢用藥);
不知何時才可以如願呢?;
藥罐子並非不想繼續走藥物教育這條路;
奈何慨嘆自己已經不年輕,開始愈來愈覺得自己有點力不從心。
YEAH~!!!承蒙各路英雄厚愛,「小小藥罐子」Fb專頁終於突破10k Followers!🥰🥰🥰
多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多謝!多謝!😁😁😁
當然對面有人可能會不屑道:
「嗄?不是嘛?你才只有區區不過一萬多Followers?還好意思說出口?」
對,相較其他專頁而言,這一萬多個 Followers真的可能只是九牛一毛,沒什麼大不了。畢竟其他專頁分分鐘可能都有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Followers。
不過藥罐子真的好想好想藉著這個機會多謝這一萬多個 Followers。
因為這代表他們肯定藥物教育的價值。
想當初藥罐子不自量力學人敲鍵盤寫網誌分享用藥知識,希望可以在網上推廣藥物教育給更多人,到後來「托賴」開始愈來愈多人認識「小小藥罐子」這個用藥資訊平台並有幸獲邀上紙媒、網媒、電台、網台甚至電視台做訪問、做節目,還有機會可以獲出版社邀請出書講藥(~還有拍廣告~🤭🤭🤭),既多元化藥物教育的工作,亦豐富了藥罐子自己的人生。
說真的,這些這些都是藥罐子從來沒有料到的。
多謝對面每一位like、follow、share「小小藥罐子」的你們,因為每一個like、follow、share都給藥罐子動力繼續寫下去。
多謝這一萬多個 Followers。
多謝你們見證著藥罐子的成長!
好開心在這條路上遇到您。
藥罐子不知道自己走藥物教育這條路還可以走多長、多久,總之能走多長便多長,能走多久便多久吧!
在這之前,還請您繼續陪藥罐子一齊走下去!
最後靜靜雞同大家分享一個秘密吖……
有時看看自己過去寫過的拙文,真的會「一面讀,心中不禁納罕:原來自己也曾那般幼稚過,而且在那種年紀,不知哪裡來的那許多奇奇怪怪的想法。(白先勇《驀然回首》)」
當中感受最深的莫過於《服藥兵法》。
真!當初藥罐子真的想不到自己竟然會寫這類乍看好似「九唔搭八」的文章,初初確實有猶豫過到底寫不寫出來好,不過「難得有靈感唔通唔寫咩?」所以最後還是膽粗粗挑戰無極限寫這個破天荒的系列出來!
話又說回來,藥罐子曾經試過寫好多系列出來講藥,例如《服藥兵法》、《藥罐子藥房事件簿》,為的只是希望想將用藥知識帶給更多類型的讀者。藥罐子明白並不是所有讀者都一定會喜歡所有系列,不過不緊要,最重要的是大家能夠從中懂用藥,至少敢用藥,足矣。😌😌😌
反正不論讀者受不受落,這些系列都盛載著藥罐子的片段:《服藥兵法》記錄著藥罐子對《孫子兵法》的體會、《藥罐子藥房事件簿》則記錄著藥罐子的日常工作點滴,變相記錄了藥罐子的人生。
藥罐子不敢說「小小藥罐子」是藥罐子的成就,但這一定是藥罐子的回憶。
一個屬於你和我的回憶。🥰🥰🥰
💊💊💊💊💊💊💊
BLOG➡️http://pegashadraymak.blogspot.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pegashadraymak/
YT➡️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OMojMd6q7XnESMWwldPhQ
📕📕📕📕📕📕📕
著作➡️藥事知多D、用藥知多D、藥房事件簿、家居用藥攻略(各大書店有售)
九牛一毛之力意思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尖端醫療的真相:你安全嗎?》(The Bleeding Edge) 是近期看過最震撼的紀錄片,在 Neflix 上面找得到,目前是爛番茄的滿分。期待明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會是由《尖端醫療真相》獲得,因為這是任何一位在乎健康的人,都應該被震撼一下的影片(又是個沒鬼的恐怖片)。
以前,關於健康,我只注意到有用藥文化與藥物問題(可以參考同樣是在 Netflix 的《請服藥》Take Your Pills,也是相當值得一看的影片),沒想到,世上還有另一種同樣也是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同樣也是在醫院(或說在看醫生時)常見的問題——醫療器材與裝置(medical device,包括各類置入性的醫療裝置)。
故事始於幾位女性,大家都是希望有更方便與美好的兩性生活,於是決定要在輸卵管裡放置由拜耳公司生產的 Essure 避孕器(但願台灣沒有人使用)。剛開始,她們都帶著很高的期待,因為這套簡單的避孕裝置,還有醫護人員親身安裝與親自接受試驗,試驗成功之後,還擔任代言人,照常理判斷,Essure 肯定效果奇佳還外加安全無虞。怎知,悲慘的故事就是由此開始。
.
《尖端醫療的真相》討論三種體內植入的醫療裝置——Essure 避孕器、手術紗網(surgical mesh)、和鈷鉻合金人工髖關節(chrome-cobalt artificial hips)—— 以及一項手術機器人(Da Vinci 機器手術手臂,典型的「尖端」醫療裝置)。影片中,這些 21 世紀的最新植入式醫療器材,除了使用於一般大眾之外,也有護士的親身安裝與醫生的親身經驗(更換人工髖關節)。
.
也就是因為這些專業人士的親身經歷,才能凸顯「FDA、藥廠、和醫護人員」之間,已經失衡的三角關係。就是因為已經失衡而失去監督,才會在這四十多年來(自1976年),逐漸衍生出「藥廠竟然隱瞞醫療裝置的致命危險,還荒謬地騙過醫護人員」的現實。
.
影片看到最後,相當令人感傷心痛、不勝唏噓,尤其是眼睜睜看著貪婪藥廠明知產品有問題,卻還貿然上市,大肆行銷,即使東窗事發,還鴨子嘴硬地不承認也不下架。畢竟即使病患回報問題或是提出訴訟,賠償或罰金也只是獲利的九牛一毛,根本不值一提。
.
然而,相對於藥商強硬傲慢的態度,那些因為置入性醫療產生副作用而導致婚姻失調、家庭破裂、人生頓挫的受害者,自此身心煎熬的長途抗戰,更像是一場毫不值得又沒有意義的犧牲與悲劇。
.
先來看看,為何會使用 Bleeding Edge 這樣的題名。常看 Marvel 或 DC 的朋友,一看到 Bleeding Edge 一詞,頭腦裡馬上閃過的可能會是鋼鐵人(Iron Man)的「血邊裝甲 」,不過,一點也不是,與鋼鐵人無關。
.
Bleeding Edge 指的是 bleeding edge technology,意思是有些創新科技因為太新太前衛,若是沒有足夠的實驗、試驗、與時間考驗,在人類對於這項新科技的影響力與副作用仍舊毫無知悉的狀況下,反而可能產生更高的風險與危險。
.
一談到創新與科技,一般人馬上都會有劃時代與超越的想像與期待。然而,並非「創新科技」就等於「進步與超越」,有時候這些假設不過只是「幻象」,而非現實,不僅「超越」根本不會實現,更慘的是,還有可能是悲劇的開始。如此,最新科技根本不是尖端(leading edge),而是血流滿地的禍事開端(bleeding edge)。
.
覺得電影好重要,不只寫了篇文章紀錄,還在臉書貼了將近全文的1/3 篇。建議有時間的話,可以點入以下文章。不過最好是去看看影片,嚇嚇自己吧。
.
半夜兩點發文,會有人看到嗎?
.
.
https://sosreader.com/n/sci_fi_mov…/5b6db6f8fd89780001a07d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