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丹祿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丹祿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丹祿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丹祿意思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江柏樂風水好好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媒體報導🎥】掛畫 NG 客廳掛百鹿圖 多金好兆頭 #沙發牆上掛高山畫象徵事業有靠山 掛畫要小心掛錯畫,壞了家中風水。專家表示,江海奔騰、流水飛瀑的畫作不宜掛玄關或書房座位後方,除容易漏財外,更會破壞主人的事業工作;題字書法若是白紙黑字、左右各一,形成類似輓聯的「形煞」;古人「梅蘭竹菊」四君子畫...

丹祿意思 在 吉文考古:插畫合作、設計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18:01:45

很開心有機會可以和QWQ天然橡膠夾腳拖鞋 一起聯名出了綁帶涼鞋款式的塑膠拖鞋 這次的設計改是以走花路的概念去發想,走花路是韓國常見的流行語,原意是讓我們一起走鋪滿鮮花的道路吧!後來引申為祝福對方「以後都很順利、只發生好的事」意思,將涼鞋結合具有祝福意涵的吉祥圖案印花作為這次的設計概念,在主題的選擇...

丹祿意思 在 王瑞瑤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20 02:43:45

#JLStudio的副牌來了 #ChopeChope在台北 #從現代新加坡菜到新南洋料理 快喲,快喲,快去占位子喲!中台灣討論度最高的JL Studio在台北開副牌了,店名Chope Chope就是新加坡人在熟食中心喊著「快去占位子」的意思,而且是用一包面紙占位子,試賣已經開始,餐期天天客滿,都是衝...

  • 丹祿意思 在 江柏樂風水好好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10 10:16:00
    有 139 人按讚

    【媒體報導🎥】掛畫 NG 客廳掛百鹿圖 多金好兆頭

    #沙發牆上掛高山畫象徵事業有靠山

    掛畫要小心掛錯畫,壞了家中風水。專家表示,江海奔騰、流水飛瀑的畫作不宜掛玄關或書房座位後方,除容易漏財外,更會破壞主人的事業工作;題字書法若是白紙黑字、左右各一,形成類似輓聯的「形煞」;古人「梅蘭竹菊」四君子畫作,也不適合掛在家中。
    不少人喜歡在家中掛大山大水的風景畫,氣勢滂礡、意境悠遠,中華民國現代易經風水協會理事長江柏樂更強調,只要是有流水、瀑布的畫作不論流向,都不可掛在玄關。

    辦公室或書房的座位後方也常見掛畫裝飾,江柏樂提醒,若是掛有水的畫作,會導致「大水沖倒龍王廟」,主人在事業上會站不住腳,建議書房座位或是客廳沙發牆可選擇綠意盎然、蓊鬱蒼翠的高山畫作,象徵事業蓬勃有靠山;有鹿的畫作是個不錯的選擇,象徵「逐鹿中原」,鹿音同「祿」,百鹿圖也象徵多金「百祿」的好意思。

    花草畫作怡然舒心,江柏樂提醒,最好不要掛梅、蘭、竹、菊四君子的畫作,梅花雖然有生命力但孤傲,恐影響人緣;蘭花音近「難發」,不利財運;竹在文人雅士眼中雖象徵有節操,也有節節高升之意,不過陽宅、陰宅風水裡面主弔上,辦喪事時通常會用竹子掛上招魂幡,因此有不好的涵義;菊花也是多在人往生時才會使用,考慮象徵長壽的松柏、代表富貴的牡丹花都是不錯的選擇。

    【開運諮詢🌟】
    加入line@生活圈│https://lin.ee/3TBd8dueX
    官方購物網站 │ http://www.pola168.com.tw/
    開啟小鈴鐺🔔訂閲Youtube │ https://reurl.cc/8GRLjo
    ▫️ ▪️ ▪️ ▫️ ▪️ ▪️ ▫️ ▪️ ▪️ ▫️ ▪️ ▪️ ▫️ ▫️ ▪️
    服務項目:陽宅風水,陰宅風水,改名,命名,取藝名,公司命名,祖先處理,改運符咒,易經卜卦算命,命理風水教學,風水開運講座,建案代言,開運商品販售...
    ☎️開運專線:02- 2523-8282、02-2523-2277

  • 丹祿意思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04 09:20:00
    有 174 人按讚

    【戰國名將生死錄】吳起:行事極端的動機

    相信就算不是軍事專業,還是會聽聞《孫子兵法》的大名。作為春秋末期的吳國將領,孫武因著他的著作,在歷代都享有盛名並到如今仍被紀念(尤其是那些有志於報考國軍軍職的青年,在猛嗑孫子兵法以求通過必備考科的時候,對於孫武絕對有著激情的問候)。
    而就在春秋後的戰國時代,有一人也完成軍事著作,其經典程度曾和《孫子兵法》並駕齊驅,使太史公司馬遷將他和孫武併在同一個列傳中描述。那人名叫吳起,一個到哪都能帶來成功,可最終在哪都會面臨失敗結局的名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堅定的誓言

    吳起,衛國人,誕生於積蓄足有千金的富豪之家。可吳起不想當個單純的富二代,於是他年輕時就常在外追求官職,結果不但沒成功還花光全部家產,所以同鄉人譏笑他是個好高騖遠的敗家子。
    其實戰國時代還有一個人的開局和吳起極其類似,那就是縱橫家代表─蘇秦,他也是散盡家財去追求官位但一無所獲,後來回到家鄉不但被鄰居恥笑,甚至連自己家人都極度輕視他,使蘇秦發出「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的喟嘆。而他後來的反應是認錯,在發出「是皆秦之罪也(白話翻譯:都是我自己的問題呀)」的感言後,開始發憤讀書,甚至不時刺自己大腿提醒自己要認真。
    吳起面對嘲笑的反應則是……殺了30多位曾譏笑自己的人!由於犯了重罪,吳起決定出走他國,當逃犯的同時去繼續追求他心之所向的功名之路。離鄉前夕,吳起的母親趕來送行,看著淚眼汪汪的母親,吳起突然舉起胳膊,接下來狠狠地咬下,鮮血也隨即湧出。被嚇傻的吳媽媽只聽見兒子帶著果決的口氣說:「我吳起如果做不了公卿、國相,就絕不回衛國!」說完,頭也不回地離開。

    離鄉的吳起後來拜當時有名的儒家學者─曾申為師,這是一個聰明的選擇,一方面這能擴充吳起的學識,另一方面,儒家是戰國時代的顯學(語出自戰國末期的學者─韓非所言:「世之顯學,儒墨也。」),所以加入儒家,知名度將會水漲船高,同時會有諸多前輩及同學相互幫襯,這對一心當官的吳起自然是極大的助力。
    憑著本身的天賦及強大追求心,吳起逐漸獲得師門的重視,但故鄉卻傳來一個噩耗:「吳起,你的母親病故了。」
    眾人原以為吳起會放聲大哭並且動身奔喪,誰知吳起表示:「我跟母親說過,做不了公卿、國相,就絕不回故鄉,所以只要告訴來人說我知道即可。」這個反應被曾申聽到,讓他當場大罵:「連母親死了都無動於衷,我沒有這種禽獸不如的學生。」隨即將開除吳起的學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親亦可殺

    眼看儒家是待不下去了,吳起果斷的轉學兵法,而且很快就獲得證明自己的機會。
    當時齊國進攻魯國,魯穆公急需良將領軍抵抗,此時有人推薦:「主公何不以吳起為將?」魯穆公表示:「我也有意讓吳起領軍,但聽說他的妻子是齊國人,我擔心他可能會偏袒齊國呀。」
    這話傳到吳起耳中,他立刻手刃妻子向魯穆公表示:「聽聞主公懷疑我,所以我徹底斬斷自己背叛的可能性,請主公任用吳起為將!」
    眼看吳起做的這麼絕,魯穆公於是命吳起為將指揮,而吳起隨即大敗齊軍。穆公頗為得意的表示:「這吳起果然有本事,我沒看錯人哪。」結果旁邊的大臣立刻接話:「吳起以前殘忍的殘殺鄰里,後來母喪不歸而被曾申逐出師門,現在又殺死自己的妻子好獲得領軍機會。這樣的人,主公覺得能用嗎?」
    此話一出,魯穆公頓時對吳起有說不出的厭惡,於是免去吳起的官職。眼看自己在魯國的仕途是徹底完蛋,吳起毫不猶豫地離去,前往下一個讓他一展所長好登上高位的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勝名將

    如果用現代環境比擬,魏國就是戰國時代的新創公司,不只資歷遠低於齊、楚、燕、秦這些老牌諸侯國,而且還位處土地富饒卻甚少險要地勢保護的四戰之地,這都讓魏文侯時刻身懷危機意識。因此魏文侯積極招攬人才,也因此吸引吳起這種胸懷野望的人士。
    此時的吳起也算是頗有名聲的人物(雖然這裡是負面意義居多),對於他的投靠,魏文侯就問了他最為信賴的相國─李悝:「你怎麼看吳起這個人?」李悝秒回:「貪戀成名又愛好女色。」(現在大家知道吳起是怎麼名聞天下了吧。)可李悝又接著說:「可這人帶兵作戰的能力,比以前齊國的常勝將軍司馬穰苴還厲害。」一聽此話,魏文侯大手一揮:「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就用他為將!」

    吳起激動了!他第一次遇到明知自己有毛病,然還肯全面授權的主君。於是他立刻放開手腳,展開他日後流傳後世的軍事才能,也就是練兵。
    孫子兵法曾言:「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意思是:對待士卒若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就可以使士卒願與將領同生共死。)」吳起怎麼對待兒子我不清楚(而且從吳起老媽及老婆的案例……試問哪位敢當吳起兒子?),但他待兵方式只怕比許多父親對兒子都還要拼命。
    首先他穿著和最下等士兵一樣的衣服,吃的伙食也與基層士兵相同,睡覺不鋪墊褥甚至拿樹葉當棉被,行軍時也不搭車騎馬而是和大兵們一樣扛著軍需徒步前進。
    再來面對傷兵,他更是關懷到超出常理。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有位士兵長了惡性毒瘡,結果吳起直接用口替士兵吸吮膿液,為的就是用最溫和的方式把傷口徹底清乾淨。

    吳起的所作所為,其實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讓每個士兵感覺到被尊重。
    說到此處,大家可能會覺得:「尊重人很好呀,吳起棒棒!」那我想告訴大家春秋戰國時代幾個感覺「被尊重」的案例。
    春秋晚期,吳國的公子光以最高級門客的待遇厚待專諸,並且把專諸的母親當成自己母親一樣的敬重,結果專諸願為公子光執行自殺式襲擊,用一把魚腸劍暗殺光子光的政敵後,自己則被大卸八塊。
    同樣是春秋晚期,豫讓覺得智伯以「國士」的規格尊重他,所以當智伯被政敵殺死後,豫讓想盡辦法的復仇。多想盡辦法呢?第一次搞暗殺,他把自己搞成一個清理茅坑的罪犯,甚至就躲在茅坑附近準備掛掉對方。第二次搞暗殺,豫讓在身上塗漆讓皮膚長滿惡瘡,又吞木炭使自己聲音變得沙啞,之後偽裝成乞丐準備掛掉對方。
    時間來到戰國時代晚期,主角是鼎鼎大名的荊軻。他之所以願意執行明知不可能完成的綁架秦王任務,一方面是因為燕太子丹無所不用其極的厚待,另一方面則是回報當初認可他能力的推薦人。
    說了以上幾個故事,老ㄕ是想告訴大家,在春秋戰國時代,感覺被尊重,通常就是準備用命來回報被賦予的期待。因此前面那位被吳起吸膿液的士兵,日後在戰場上是拚死往前,甚至深陷敵陣都不肯稍微退卻,最終直接跟敵人拚到同歸於盡。然後吳起底下的士兵,各個都是如此。
    寫到這,我自己都開始頭皮發麻,這可是幾萬個隨時要跟人玩命的殺人機器

    事實上,吳起訓練的精兵,之後在魏滅中山國的戰役中表現極為亮眼,這也更讓魏文侯確信吳起的軍事才能,於是他決定:「命吳起攻略河西之地。」
    所謂的河西之地,是指今日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的地區。在戰國時代,河西地區是韓、魏、秦三國交界的戰略要地,誰獲得河西,就可以封死另外兩個的發展動線,所以該地的戰事特別激烈膠著。
    但這一切都隨著吳起而改變,因為在他獲得魏文侯受命後,只花了大約兩年時間就將河西之地完全攻略。也就是在鎮守河西地區的期間,吳起做了一個戰國史上極為著名的軍制改革,那就是成立「魏武卒」。
    所謂的武卒,必須能穿著全副甲冑(包含頭盔、胸甲、背甲、甲袖、甲裙、脛甲,材質則是頗重的青銅),攜帶主武器─戈、副武器─劍、遠程武器─弩(順帶一提,拉開這弩必須用上360公斤的力道),背負箭矢50支及三天的口糧,並要在半日內跑完41公里。

    光聽就覺得這批武卒各個都是猛男吧?但武卒之所以劃時代,不是因為他們的體能要求標準很高,而是因為他們是戰國時代最早期的公民兵。
    從西周乃至東周的春秋,戰爭的主力是駕馭戰車的貴族。雖然平民也會以步兵的身分投入戰鬥,但那時的步兵通常只負責跟在戰車的後面,一來負責看住戰車防禦最弱的正後方、二來負責在戰車打贏後幫忙撿尾刀。正因非戰鬥主力,平民鮮少接受專業的軍事訓練,同時也隊會破壞生產及打擾農務的戰爭興趣缺缺。
    魏武卒對體能的高度要求,固然是戰鬥力的保障,但真正激勵魏武卒戰意的關鍵,是吳起承諾:「只要通過選拔,每一個魏武卒都可以獲得房地及田產!」這下平民們可是兩眼放光:「當兵有錢領?還有不動產?這不是脫貧的大好機會嗎?快讓老子加入!」這讓平民與國家利益綁在一起,使軍隊獲得遠超以往的對國向心力。

    重點是,吳起之後還建議魏侯:「以後在廟堂設宴,最好設三個等級;立上等功者坐前排,用上等酒席和貴重餐具;次等功者坐中排,酒席、餐具要比上等功差;無功者坐後排,只有酒席而沒有貴重餐具。宴會後,則派人按功勞大小賞賜有功人員的親屬,對陣亡將士的家屬,則每年提供慰問及撫恤。」吳起的這個舉動,就是在跟軍隊表示:「想晉身上等階級?獲得榮華富貴及名聲威望?行!你肯拼命、能立功,全都大大的有!」
    如此徹底利用利益及社會尊嚴刺激將士,效果也是猛烈的顯著。西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號稱50萬攻打河西地區的陰晉。魏國士卒一聽到消息,不等命令發佈就自動全副武裝準備抗敵。看著眼前殺氣騰騰的部隊,吳起高聲道:「誰還沒立過軍功?我帶你們建功立業!」數以萬計的士卒瞬間戰意沸騰,:「等的就是這個時候!跟隨將軍建功立業!」之後,吳起以5萬多人兵力大破秦軍。吳起鎮守河西的任內,寸土未失,並且將秦國徹底困死在西方完全無法和魏國抗衡。
    (順帶一提,日後促使秦國戰鬥力爆棚的商鞅變法,其中的軍事改革很大程度就是借鑒了吳起的措施。因此可以說:只有學習吳起才有機會超越吳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將入相

    在魏國建立蓋世功名的吳起,之後迎來人生的又一轉折。
    那年,知人善任的魏文候過世,由魏武侯繼位後。當時很多人覺得吳起有機會成為魏國國相,但魏武侯卻任命齊國貴族─商文為擔任國相。
    前面提到很多次,吳起這人對功名的慾望是非常強大的,這樣的結果自然讓他心懷憤恨,所以他跑去跟商文說:「我想跟您比功勞,你行嗎?」
    商文落落大方地說:「好呀。」
    吳起:「統率三軍,使士兵樂意為國死戰,並讓敵國不敢圖謀侵犯。這您能和我比嗎?」
    田文:「我不如您。」
    吳起:「管理文武百官,讓百姓親附並充實國庫的儲備。您能和我比嗎?」
    商文:「我不如您。」
    吳起:「拒守河西地區,使秦國不敢侵犯,並讓韓國、趙國服從歸順。這您能和我比嗎?」
    商文說:「我不如您。」
    話講到此處,吳起盛氣凌人地說:「這幾方面您都不如我,那您說說為何您的官位卻在我之上?」
    商文從容地回答:「國君剛即位並且年紀輕,此時大臣及百姓都人心惶惶。在這個時候,是把政事託付給您?還是應當託付給我?」
    這個回覆讓吳起啞口無言。的確,他的才能人盡皆知,但此時的魏國需要的不是進取,而是先求權力過度間的安定。所以需要有一個威望足夠的人物鎮住場面,還他吳起卻是著名的有才無德,在官場上混到了人見人嫌的地步,又怎能調和人心呢?
    沉默許久,吳起說:「應該託付給您。」
    商文說:「這就是我官位比您高的原因啊了。」

    雖然商文讓吳起的晉身吃鱉,但吳起的才能依舊亮眼,魏武侯期間,吳起繼續領軍擊敗東方的齊國,再次確立魏國在戰國獨霸的態勢。
    另外有次魏武侯巡視河西地區時,當他說出:「能掌握河西地區的天然險峻,我們的國防想必很堅固呀。」吳起卻說:「君侯的言論可是蘊含亡國危機呀。過往歷史有多少政權掌握了天然險峻,但最終都被人討伐,可見河山險固不足依靠,霸業也不因山河險固而誕生呀。」魏武侯聽完也表達對吳起觀點的贊同,可見吳起獲得新國軍的認可。

    所以當商文過世,新的魏國國相上台,這位新國相畏懼吳起的才能會威脅他的地位,於是他故意先對魏武侯說:「魏國國土太小,像吳起這樣心高氣傲之人,可能留不住他。君侯何不讓公主下嫁給吳起?如果他答應,那就表示吳起願意長期留在魏國發展;如果他拒絕,那就證明他心已經不在魏國了。」
    同一時間,新國相邀請吳起及公主到家中做客,而且新國相故意在宴會中惹怒公主,公主忍不住當場破口大罵,這就讓吳起心中厭惡。
    於是當為魏武侯詢問吳起:「將軍是否願意娶公主呢?」回想公主的惡言惡行,吳起婉言拒絕,結果就中了新國相的挑撥之計,從此喪失魏武侯的信任。

    眼看發展無望,吳起再度起行,這次他投奔的目標視戰國第一大國─楚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吳起變法

    楚國在春秋戰國歷史上,是一個表現很「謎」的國家。
    你說它不強大,它可是吞滅數十國,並且地廣資源多,這龐然巨物連春秋霸主齊桓公組織多國聯軍後,都不敢直接武力相拚。可你說楚國強大,除了楚莊王時期曾真正的稱霸天下,其他時候面對大國的戰爭多以失敗告終,像是春秋時,面對北方強權的晉國曾被擊敗三次,另外面對南方興起的吳國,竟也被打到首都被破的亡國危局。
    楚國之所以表現落漆,其中一個原因是國內貴族的勢力太大,導致大部分楚王的號令無法確實傳達,而且這票擁有既得利益的貴族還常干擾楚王的改革意圖。比較有名的例子,就是孔子周遊列國到楚國,當時楚昭王曾想給予孔子一塊地方實驗新政,將來好放大到全國實施,結果楚國貴族就說:「孔子如果真的才能,然後又擁有不小的土地,那他將來會聽楚王的號令嗎?」這句話就讓楚昭王可能的改革不了了之,由此可見楚國暮氣沉沉,這才不時被強國擊敗。

    此時楚國的君主是楚悼王,他聽到吳起來到楚國,那可真是高興壞了。
    「吳起到任何一個國家,那個國家就強大,如今到楚國,寡人可不能放過這個人才。」
    於是楚悼王宣布:「命吳起為令尹!」

    此話一出,眾人大驚,甚至連吳起都驚。因為楚國的令尹,就是其他國家的相國,也就是說吳起終於獲得僅在一人之下的第一高官地位。
    故事看到這裡,大家應該也明白,你給吳起越多激勵,吳起就越玩命的要證明自己的價值。於是吳起立刻在楚國進行大規模的改革,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吳起變法」。

    吳起的改革內容大致為:
    1. 制定成文的法律,並要求人人遵守
    2. 如果貴族是承襲三代以前的功勞,那就要取消爵位及賞賜
    3. 裁減冗官並削減官吏俸祿
    4. 禁止私人請託去獲得官位的陋習,要做官就要獲得新法設立的功勞才行
    5. 將楚國首都的防禦加固兩倍

    不難看出,吳起的改革就是要整肅貴族,並且透過法律強化楚王權威,另外讓有才能之人獲得晉身的機會。
    改革的結果也很顯著,楚國之後擊敗了戰國首強的魏國,再次讓各國回憶起楚國強大時的恐懼。
    可如此打擊既得利益集團,吳起豈能不招人怨?事實上,不只貴族恨透了他,估計是施政過於猛烈,像是負責將楚國首都加固的首都住民也對吳起心懷怨意。
    但有人怨,就有人爽,這個爽人自然是掌握大權並趕到大國崛起的楚悼王。所以楚悼王始終力挺吳起,這暫時壓抑住表面化的衝突,卻醞釀出日後更極端的反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臨死反撲
    西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這消息剛一傳出,楚國貴族立馬糾團要掛掉吳起。
    當時貴族部隊用弓箭攻擊吳起,被偷襲中招的吳起眼看自己這次是將毫無生機,他很快就冷靜下來並決定:「我死,也絕不會讓我的敵人好過。」於是他衝到楚悼王的停屍處並趴在楚悼王屍體上,貴族部隊追上吳起,之後亂箭齊發將吳起一舉斃命。不過這陣攻擊,連帶讓楚悼王的屍體中箭,而根據楚國法律:傷害君王屍體者將被誅三族,所以等到新王繼位,立刻下令將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於是有七十多家慘遭滅族。吳起直到生命中的最後時刻,仍能假他人之手,完成自己計算精密的謀略。

    老ㄕ一己之見
    後世人對於吳起褒貶不一,但有一個評語相信是所有人的共識,那就是:「此人有才無德。」

    敗家、殺鄰里、殺老婆、不奔喪,一切只求上位,他的狼性有目共睹,但絕大多數人都無法接受,形成他大起大落的一生。雖然不排除這世上有人天生性格扭曲,但老ㄕ認為吳起的「無德」,很大一部分是時代環境下的逼迫造成,之所以如此說,還要回到吳起的出身。
    文章最一開始,我提到吳起出生富有之家。但注意,富有不代表有權有勢,如果吳起家族頗有權勢,那他何必老是外出求官呢?所以合理的推斷:吳起可能是商人之子(或是商人的後代)。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士農工商」這古代四民的分類,出處則是源自春秋時代的管仲著作─《管子》。請注意,商人的地位處於末端。
    之所以如此,在於古代社會生產力不足,糧食來之不易。直到西漢時代,在《淮南子》都有:「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中略)…國無九年之畜,謂之不足」的字眼,那就不難想像在更古早的春秋戰國,糧食的生產及確保是更加不穩定。,所以「農」之所以僅次於貴族階級的士,就在於他們是生產糧食的主力。
    商人可就不同,《管子》提到商人的特質是:「與時逐」、「樂觀時變」,意思是商人士利用時間差來賺取利益,而其中一個時間差,就是農家每年收成前夕,存糧幾乎耗盡、新糧未能採收,這是商人借貸營利的最好時機。問題是:這很容易打擊農家的生產力。
    所以古代社會一向看低商人地位,這其實相當現實,因為這階級的人不務本業(也就是糧食生產),還有可能威脅農家。戰國初期的商鞅變法,就極度打壓商人,展現重農輕商的思想。試問:如果吳起是商人之子,那大環境對他友善嗎?
    如果吳起的本性是老好人,那或許他會繼承家業好延續富有生活,問題是:偏偏吳起是有追求的人,而他追求的,其實也是前面我提到,在古代社會最在意的一個精神所需─尊重。如此或許就能解釋,吳起為何那麼無所不用其極的追逐功名,特別是在能力明顯不如他的商文擔任國相時出來嗆聲,因為這是一個底層人士往上爬的辛酸奮鬥。

    但這不表示我認同吳起的所作所為(除了好色,這個所有爺們都該有的原罪),事實上,太史公曾批評吳起:「能做的未必能說,能說的未必能做。吳起向告訴魏武侯:『憑藉地理形勢的險要,不如給人民施以恩德。』但他到楚國執政卻因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這說明,吳起在楚國的改革其實可以有所調整,而這樣的調整是他自己也認同的,但他卻選擇最迅速卻得罪絕大多數旁人的方式,為的是證明自己有實力。

    可嘆啊,吳起。是時代把你逼成如此?還是你自己天性才走到這般地步呢?

    圖片為:三國志14的吳起
    話說我雖然不是介紹三國人物,但我也引用三國志14不少古代武將的圖片,這也算是幫忙做了宣傳吧?遊戲公司,難道不給我個紅包感謝一下?就算不給紅包,新出版的威力加強版DLC也可以免費讓我使用,算是意思一下也好嘛。
    不過......光榮!你不是說這次沒有威力加強版嗎?現在又是怎樣?座公司不可以太暗恥呀!

  • 丹祿意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7-07 19:30:00
    有 138 人按讚

    遙望東馬,懷想渤泥| 知史百家

    安煥然

    對西馬人來說,東馬來西亞一直是一個雖不陌生,卻又很生疏的地方。

    遙望東馬,從矇曨的歷史中尋找神話和傳說,以及翻閱古代文獻,遙想著有一個叫做渤泥的王國。這個國家與中國的因緣,至少千年。

    在Dusun人的傳說裡,有說他們是華人的後裔,據說這與京那峇魯山的神龍傳說有關。相傳有中國人叫寶公的,劫了神龍寶石。又依據蘇祿王室家譜記載,元朝末年有個叫黃昇平(黃總兵)的中國人,受元朝皇帝之命,前來尋找京那峇魯山頂上神寶之寶,後來黃昇平不歸,以其女嫁汶萊蘇丹,其後代即為今汶萊王家之始祖。

    翻查中國史籍,渤泥國很早就被記載。馮承鈞《中國南洋交通史》指說,「渤泥」首見於唐末樊綽《蠻書》。《宋史》則寫成勃泥,《諸蕃志》作渤泥,一作佛泥,均是Borneo之譯音。當年渤泥的轄地,當包括今之汶萊以及東馬砂拉越和沙巴。

    中國文獻記載,渤泥國有兩次朝貢宋代中國的記錄。一次是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次是元豐五年(1082年)。渤泥國第一次遣使進貢中國,曾遞交國書給宋朝皇帝,《宋史》卷489〈外國傳〉收載了經譯官譯成「華言」的國書全文。該份國書提及,渤泥國之所以得以朝貢中國,是因先前有位叫蒲盧歇的航海貿易商人駕船到來渤泥。蒲盧歇自稱是從中國來的,原本欲到爪哇(闍婆國),不料遇風吹襲,船破,不得去,被迫停靠渤泥的港口。渤泥國人聞有海商船隻「自中國來,國人皆大喜,即造舶船」,並令商人蒲盧歇當响導,來到中國朝貢。這則歷史實錄應是渤泥國正式與中國建交之始。

    南宋趙汝适《諸蕃志》也記載了這則史實,但其所記的渤泥國使節不是蒲盧歇,而是蒲亞利。

    不論是蒲盧歇還是蒲亞利,我在〈尋找阿都拉的表親〉一文討論過,唐宋元之中國蒲姓族人,實是當年一批波斯或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經商到來中國,留居中土的僑民後裔,華化後的「土生蕃客」。宋元時期,著名的蒲壽庚家族是擁有雄厚資本的跨國海商集團。福建泉州則是他們的大本營,在財勢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宋元交鋒之際,雙方都想拉攏他。

    蒲盧歇或是蒲亞利,與蒲壽庚海商集團有無關聯,至今尚不得而知。但,有意思的是,1972年汶萊博物館人員在汶萊市愛丁堡橋頭路旁一座馬來人墳山發現了一塊誌明宋代的中文墓碑。1973年,馬來亞大學的傅吾康和陳鐵凡發表一篇重要學術論文:《最近汶萊發現的公元1264年中文墓碑的初步報告》(A Chinese Tomb Inscription ofA.D. 1264, Discovered Recently in Brunei: A Preliminary Report),首次將這塊墓碑披露於世,震撼學界,公認這是至今發見,全東南亞年代最早的一塊中文碑石。

    該墓碑碑文全文是:「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景定甲子男應甲立」。從碑文看,碑主是泉州一位姓蒲官員,生前當過泉州判院的官,死後葬於汶萊。立碑時間「景定甲子」是南宋理宗景定五年,亦即公元1264年。立碑人是他兒子蒲應甲或蒲應、蒲甲兄弟二人。

    「蒲公」是誰?尚有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今之汶萊,昔之渤泥,至少在宋代就已與中國往來,波斯、阿拉伯穆斯林華化後裔因海洋貿易的關係,確實流寓於此。

    千年神話,千年史話。魔幻流寓:中國人、華人、阿拉伯商人、穆斯林、蒲公、Abu和Ali的故事,婆羅洲雨林書寫,太多傳奇。

    2004年8月,應南方學院東馬學生的盛情邀清,携同家人第一次到沙巴州,純粹旅遊。在首府亞庇,東馬生充當導遊,知道我的興致,第一站就帶我們到沙巴州博物館。博物館不大,珍藏竟讓人驚嘆連連,尤其是中國陶瓷和瓦甕專櫃特區,唐、宋、元、明、清,歷代中國外銷陶瓷器皿系譜,無聲而傲然地陳列著。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