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研院民族所圖書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研院民族所圖書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研院民族所圖書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研院民族所圖書館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6萬的網紅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518國際博物館日 #多元與包容 16 家博物館展覽,一次線上看! #一周大雨待在家看正好 #保持社交距離 #貓頭鷹傅達也羨慕的展覽 🏦🏦🏦🏦🏦🏦🏦🏦🏦 本院數位文化中心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合擊,聯手中研院館所、16家博物館、美術館、研究機構等,運用「#開放博物館」平台,推展「...

  • 中研院民族所圖書館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18 12:00:43
    有 536 人按讚

    #518國際博物館日 #多元與包容

    16 家博物館展覽,一次線上看!


    #一周大雨待在家看正好 #保持社交距離 #貓頭鷹傅達也羨慕的展覽

    🏦🏦🏦🏦🏦🏦🏦🏦🏦


    本院數位文化中心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合擊,聯手中研院館所、16家博物館、美術館、研究機構等,運用「#開放博物館」平台,推展「博物館 開放中」活動。無論是熱騰騰的當期展、經典重現的回顧展,或獨家推出的全新數位展,民眾在家皆能線上一指盡覽。

    本次策展所使用的多數藏品,已開放於「開放博物館」供民眾近用。此外,部份文化機構亦另行以公眾授權釋出珍貴典藏,包括臺灣音樂館所收德國波昂東亞研究所的文物贈品、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約7.5萬件考古資料、「臺灣生命大百科」網站的2,000張臺灣動植物精選影像等。國立故宮博物院也預計將已開放授權的藏品逐步提供予「開放博物館」。

    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陳熙遠表示,學術研究為中研院的核心,「開放博物館」提供彈性的資料結構、各種時空展示及資料視覺化模組,不僅能保留研究素材原貌,更能多層次且立體地展現研究歷程與成果,讓研究者與社會大眾分享其成。

    有哪些博物館阿👉https://www.sinica.edu.tw/ch/news/6546

    📣活動專頁:https://openmuseum.tw/museumday2020
    📣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

    ------

    🎁【抽獎活動】🎁
    與線上展覽並行,熱鬧滾滾的On檔活動邀請大家分享自己參觀博物館的經驗與影像,至臉書活動頁面參與 #博物館小編集合啦之518博物館日20館聯合活動你要去哪裡。留言即能獲得抽獎資格,有300件以上各博物館精美好禮送給大家。
    https://reurl.cc/NjxWvQ

    ------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Academia Sinica Center for Digital Cultures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CAM

    🔥參與單位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ASIAA)
    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學圖書館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Ethnology
    歷史文物陳列館 Museum of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業試驗所
    李梅樹紀念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南科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家人權博物館 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
    文化部 蒙藏文化中心
    嶺南美術館
    臺灣生命大百科

  • 中研院民族所圖書館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9-25 20:00:01
    有 52 人按讚


    【世界是一個市場】

    《茶葉・香蕉・鰹節》主要利用臺灣總督府關係資料,為讀者整理出日治時期臺灣的主要農漁貿易產品的歷史。本書示範了如何從臺灣的角度出發,認識全球農漁產業鏈的運作。

    全書以描述為主,適合大部份對歷史研究有興趣的讀者,而且有助對貿易有興趣的人理解農漁產品在運銷上的各種限制。雖然各章節以史料為主體,作者還是細緻地利用個人的文字梳理材料來分析農漁產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

    美中不足的是,或許因為受限於材料來源,導致書中的書寫較為生硬,但也許讀者們看完之後,反而更有動力到臺灣各大圖書館找尋相關資料,寫出更生動有趣的水果、魚類、蔬菜及主食等的歷史故事!#這不是故事的業配文

    ──鄭肇祺(中研院民族所博士後研究員,說書選書委員)

    *松浦章著,年旭譯,《茶葉・香蕉・鰹節》,臺北:博揚文化,2018。

  • 中研院民族所圖書館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5-09 14:43:00
    有 15 人按讚


    📗從節俗信仰角度觀察馬華社會的宗教現象📗

    《從聖教到道教──馬華社會的節俗、信仰與文化》為「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之一,書中從「節俗信仰」的角度觀察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宗教現象,並將之與臺灣、港澳對照比較。

    作者提出以下幾個主要論點:首先,多種族、多宗教的文化處境,使馬國的華人宗教受到友教「教節一體」的激發,不論佛、道信仰,參與節俗的比例均甚高,從而形成「敎、節一體化」的共同趨向;其次,在馬六甲、吉隆坡義山搬遷事件與檳城的宗祠祭祖,均強調其「聖教」屬性及神聖性用途。再者,對照同屬「理念移植」的代巡與九皇、仙師爺與唐番土地,後者能普及化的原因就在其節俗性質,較諸神廟便於跨越地緣與血緣關係,故建國後才方便凝聚華人,發展為九皇節、福德文化節。最後,華人善於利用「聯合的藝術」組織宗教團體。小則以慶讚中元的名義聯合街區、神廟力量,目標即捐助華教;大如道教總會,以「道教」名義聯合神廟,促使國民登記局改正宗教欄,並增加「道教」選項。凡此種種,都彰顯馬華宗教從「聖教」到「道教」的衍變,本書即透過節俗信仰論證華族亟需歸屬感,對內凝聚,對外則便於識別。

    本書作者李豐楙為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學術領域為道教文學、道教文化及華人宗教。早期從事道教文學研究,其後持續擴及道教文化、華人宗教,曾提出本土化的「常與非常」理論,解釋節慶狂歡、變化神話、神道思維及明清謫凡小說等,企圖與西方理論、如「聖與俗」對話。認為華人社會既有其思想、信仰、神話及習俗,從民族思維詮釋其宗教信仰,始可理解其中的文化心理。在中研院任職期間參與馬來西亞調查計劃,針對華人在多元化種族、文化的社會處境中,因而激發其宗教創意。

    歡迎至出版中心在校內的三個書店參觀選購:(1)校總區書店(圖書館左側地下一樓,電話:02-23659286)營業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8:30~17:00;(2)水源校區書店(澄思樓一樓,電話:02-33663993#18)營業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00 , 13:00~17:00;(3)校史館書店(電話:02-33661523)營業時間 : 星期三~星期一9:00~17:00;星期二9:00~15:00,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二及國定假日公休。亦歡迎讀者透過博客來、三民、五南、國家書店、誠品、臺灣商務、iRead、TAAZE等網路書店選購。出版中心客服專線:02-23659286;網址:www.press.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