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中學生情緒病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學生情緒病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學生情緒病產品中有7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聽見下雨的聲音 / 星期五下午最後一號病人 (前言: 今天要描述的主角,他的家人是我臉書朋友,也可能是此粉絲專頁的讀者, 本文描述的內容是根據我對主角生前的記憶,不一定完全正確,如果與事實有出入,本人絕無惡意,也請家屬海涵。可以直接私訊我,讓我做修正,或是撤除。) 每天早上我都會開車載我孩子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王炳忠,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支付寶打賞:13581883245 🔥王炳忠今日頭條:搜索「王炳忠台灣」 🔥王炳忠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 【❤️為您朗讀:兩岸回不去的昨天】 此刻的我,靜靜地在這元宵之夜,端詳著那座由龜蛇駝起雙鶴的銅雕。這雕像並不大,上頭還...
中學生情緒病 在 ???? ??????.????????港愛情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6 23:13:38
#bfmurmur1503 我係一個中學生,而佢讀vtc,大家都18歲。首先我同佢本身係朋友嘅朋友識,岩岩認識果時,佢對我幾好,都好照顧我又對我好,同一班朋友飲酒果時我飲醉左佢都會係隔離睇住我甚至我地差隔幾遠佢都會送我返屋企(我知男仔飲醉要個女仔送返屋企好奇怪)。但係經過左一段時間,佢對我嘅好令到我...
中學生情緒病 在 谷Live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8 11:03:23
面對嚴峻疫情,東華三院本著「救病拯危」的使命,積極制定援助方案,幫助社會上有需要人士共同抗疫。該院早於本年2月下旬推出首階段共18項社區支援項目及資助計劃,協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解決燃眉之急。該院於4月中旬起陸續推出第2階段的社區支援項目及資助計劃,5大主要受惠對象包括:弱勢社群及社區人士、醫護人...
中學生情緒病 在 Like Magazine HK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4-28 21:28:35
【#考試 成績好與飲食有關?考試前5個飲食建議】 #DSE 開考在即,雖然受 #疫情 影響,考試係咪如期進行仍有一定變數,但無論如何,同學仔都應該做足準備迎接考試。人人考試都想有 #好成績,除咗付出努力外,你有諗過飲食都可以幫到你發揮更好?有指保持健康飲食嘅 學生,相比經常食零食和速食嘅學生智...
-
中學生情緒病 在 王炳忠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2-23 15:33:45🔥支付寶打賞:13581883245
🔥王炳忠今日頭條:搜索「王炳忠台灣」
🔥王炳忠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
【❤️為您朗讀:兩岸回不去的昨天】
此刻的我,靜靜地在這元宵之夜,端詳著那座由龜蛇駝起雙鶴的銅雕。這雕像並不大,上頭還沾了些灰,就佇立在客廳的一角,被我遺忘多年。但就在今時今日,它忽然活了起來,背負著一幕幕記憶,還有那兩岸回不去的昨天。
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就是這尊雕像的故鄉。踏在龜蛇上的雙鶴,象徵黃鶴歸來的傳說,栩栩如生。記得就在辛亥革命百年的前夕,我受邀第一次到武漢參加紀念活動,行程中就安排了登黃鶴樓。就像是一見鍾情一般,我第一眼就看上了這座銅雕,從此也與武漢結下了緣。
此後的幾年,我又多次在因緣際會下造訪武漢,到過辛亥革命紀念館,也走過毛澤東還在國民黨時主持的農民講習所,還有國共合作在武漢大學留下的抗日遺跡。武漢給我的印象,充滿激昂的歷史,如同一個平凡的午後,我一人站在漢口的江灘,看滾滾長江東逝水,正如這座城市「火爐」的稱號,革命似火,浪花淘盡英雄!
可曾經那樣火熱的武漢,如今卻冷冷清清,只剩一片淒涼與肅殺。從春節到元宵,中國人最看重的團圓之日,許多人回不了家,更有一個個天人永隔的消息。而最教人寒心的,是好不容易才結束選舉喧囂的台灣,因為蘇貞昌的一句「禁止口罩出口」,再掀起反中、恐中的浪潮,甚至從一開始咒罵大陸不讓台人回家,到後來武漢包機終於成行,卻因為出現有所謂「確診」的病例,瞬間批鬥起機上「沒有台灣身分」的「台灣媽媽」,痛罵那些台商的大陸配偶,把她們當作洩憤、攻擊的目標。
過去,海峽隔絕了兩岸的往來,拆散了本是骨肉天親的中華兒女。然而,在那個「反攻大陸」的年代,他們仍是我們的同胞,兩岸中國人仍是一家人。曾幾何時,兩岸開放了,三通了,一個個兩岸通婚的家庭誕生了,但「台灣人」和「中國人」卻成了兩個對立的名詞!台灣人一邊從口中的「中國」賺進大筆出超,一邊歧視、仇恨屬於那裡的一切,包括與台灣人共組家庭的「陸配」們。
我本來只冷冷地繼續看這些人炒作反中的情緒,但實在看不下去,不得不說出肺腑之言,更為兩岸的明天充滿憂慮。兩岸的昨天,是當年我曾榮幸獲得旺報第一屆「兩岸徵文獎」佳作的文章,題為「那年八月在廣州」,記錄下2009年八八水災,我正寄宿廣州一個平凡的大陸家庭,見證他們討論著「一定要為台灣同胞捐獻愛心」、「絕不能輸給湖北、四川」的情景。當這些「昨天」已逝,兩岸的「明天」又將走到哪裡?
前不久,一個寒流來襲的夜晚,我鑽在被窩里刷手機,偶然滑到1985年群星獻唱的《明天會更好》,那是台灣音樂史上的創舉,也是華人歌壇空前的一幕。後來,在1993年香港歌手齊聚人民大會堂為華東水災的義演,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公益晚會上,這首台灣才子羅大佑創作的歌曲不斷響起、傳唱,唱出了因歷史分隔的兩岸三地,渡盡劫波再被喚醒的同胞愛。
人們不禁追憶,那個充滿希望的台灣,那段小小的台灣引領華人流行文化的歲月。忽然間,人們如大夢初醒般驚覺,原來那已是回不去的昨天,那個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沒有太多的八卦新聞,更沒有政論名嘴、網軍口水的昨天,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還有,那個「我是中國人」、「我們中國人」的台灣。曾經,就在汶川地震、北京奧運、兩岸三通的那一年,我們以為那個「昨天」能夠再來,我們為骨肉相連、兩岸同心而感動。也就在那一年,馬英九就職的慶典上,我們告別了兩岸動蕩的扁朝歲月,大會以「明天會更好」的大合唱作為結束。那時,我們又怎料不到幾年,這一切就和當天特別返台演出的鳳飛飛,瞬間都變成了昨天!
那段令人難忘的昨日,是我在台大校園裡初遇大陸來的同學,後又隨著交流團到北京奧運觀賽,驚訝於充滿朝氣的大陸中學生,震撼於汶川地震中失去雙腿的爽朗少年。還有在台北中正紀念堂、西門紅樓前的廣場,與台大、政大、淡大……的大陸交換生徹夜長談,談兩岸、談家國、談人生,最後往往是在啤酒的陪伴下,大家接力唱起兩岸的愛國歌曲,歌詠我們共同的大中華,在激昂的歌聲中踏上歸途。
曾經的曾經,就這樣轉眼成為過去。我經歷了回不去的台灣,就像網友重溫那場香港群星在人民大會堂的義演,也是同樣回不去的香港。很可能不出十年,再回頭看這段回不去的昨天和今天,你會發現,冥冥中自有因果,莫怪由不得自己,而是半點怨不得他人!
2020庚子鼠年,一年一度的春晚蒙上了肺炎疫情的陰霾。當零點的鐘聲敲響,畫面帶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分會場,由曾經因為說了句「我是中國人」而被霸凌的台灣藝人歐陽娜娜,和大陸表演者合唱「明天會更好」。是啊!從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大饑荒再到肺炎疫情,歷史上的庚子年,一直都是充滿動蕩的一年。無論時局如何變幻,永遠有我虔誠的祝禱:昨天回不去了,但願明天會更好!
●本文首次發表於2020.2.22台灣《旺報》
中學生情緒病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聽見下雨的聲音 / 星期五下午最後一號病人
(前言: 今天要描述的主角,他的家人是我臉書朋友,也可能是此粉絲專頁的讀者, 本文描述的內容是根據我對主角生前的記憶,不一定完全正確,如果與事實有出入,本人絕無惡意,也請家屬海涵。可以直接私訊我,讓我做修正,或是撤除。)
每天早上我都會開車載我孩子上學, 在車上我會讓孩子點歌, 聽他們喜歡聽的歌曲, 邊開車邊聊聊對這首歌的感覺, 也算是一種親子同樂。
有一天, 我的女兒(國小三年級) 點了「聽見下雨的聲音」。
「爸爸! 這首歌好好聽喔! 我們老師最愛聽, 班上同學很多人都在聽喔!」
「喔!這樣啊!爸爸也很喜歡這首歌呢!」
正如同曾經有人說過:「 所有的故事, 都有一首主題歌」。我會喜歡這首歌,除了旋律好聽之外,它更喚起過去一段特殊的回憶。
故事開始
我記得那是一個週五的傍晚, 他是我當天門診最後一個病人。 當時我在長庚還算資淺,同時段開診的都是大牌的主治醫師。 顯然他是臨時掛號掛不到號, 而我是唯一沒有滿號能夠掛進來的。
他是一個身材非常瘦高的男子, 理著小平頭,穿著T卹、 短褲,大約50多歲。 講話非常文雅有禮貌。 我可以感覺到他生病已經忍耐一段時間了, 從他的身形、言語,任何人都可以感到他非常的不舒服。
經過幾次的追蹤檢查, 確認了他的病因, 這個疾病必須住院開刀才能治療。 護理師告訴他住院的流程。 到目前為止,他就像我看過的大部分病人一樣, 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幾個禮拜後,也就是他要手術的那一天早上, 我帶著住院醫師查房, 巡視當天要手術的病人。 那一天手術特別多, 他被安排到下午時段。 我們進入病房的時候, 他正坐在床上戴著耳機聽音樂, 好笑的是雖然戴著耳機,耳機線卻忘了插入手機 (或是沒有插好), 病房都是他手機音樂聲音。
「 先生, 聽音樂要小聲一點喔, 否則會干擾到其他病人」 住院醫師提醒他。
「 哇... 真對不起! 」, 他慌慌張張把音樂關掉。
「 醫師抱歉, 今天要開刀有點緊張, 聽聽音樂緩和一下心情」, 這位先生不好意思說道。
走出病房, 我問住院醫師, 這首歌是什麼啊? 還挺好聽的勒!
「 啊! 老師你不知道嗎? "聽見下雨的聲音啊"! 好樂迪、錢櫃,K歌必點」
呵呵, 我當然不知道啊。從我當醫生以來好久沒有去KTV唱歌了, 簡直就是流行絕緣體啊。
當天的手術相當的順利, 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 下班前, 我到病房一一巡視手術完的病人, 當我巡查到他的病房的時候, 我簡直驚呆了!
他的孩子這麼多!
印像中應該有五六個吧,男的英俊、女的美麗,年紀最大的姐姐估計30歲出頭, 最小的弟弟很年輕可能還是中學生,每一個都挺拔高挑,都是模特兒級的身材。
孩子們圍繞在爸爸的病床旁邊,陪伴著爸爸。 病人的太太滿面愁容,很擔心先生的病情。 她拉著我問了很多問題。 雖然焦慮,但他太太非常有禮貌, 而且談吐舉止相當的溫雅端莊。 第一次跟病人的家人見面, 我感覺到這個可能不是一般普通的家庭。
走出病房之後, 住院醫師壓低聲量跟我說,「 誒...老師.. 裡面有一個人是 XXX 耶。」
「 那是誰?」 我滿臉狐疑。
「 是很有名的歌手啊! 人漂亮! 歌又好聽!」
這時候我才恍然大悟, 昨天聽到的這首「 聽見下雨的聲音」 正是他女兒所唱。 頓時我心裡一陣感動。 通常一個即將開刀的病人, 情緒必定惶恐不安, 此時如果聽到自己女兒美妙的歌聲,一定是無比的慰藉, 心情必定緩和許多。
後來我上網搜尋了一下這位「星期五下午最後一號病人」, 不查不知道, 查了嚇一跳!
看似低調平凡的他, 竟然是地方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地人又敬又怕的「社會人士」, 也正因為喬過一些「社會事」,因此進去「深造」過。他的事跡在網路新聞都可以看到。
第二天查房我再見到他的時候, 有點緊張,「 哎呀, 真不好意思, 我不知道大哥您這麼有名!」
他很靦腆的笑一下, 「 沒有啦! 就做做生意、交交朋友, 幫忙自己兄弟。新聞寫得都誇張啦!」
但沒多久他又拉著我的手,很嚴肅的跟我說: 「侯醫師請您務必幫忙! 因為我身份特殊, 希望低調, 讓我好好養病就好。」
大哥是對的,大哥的話要聽。
不知道為什麼, 我們聊了起來, 而且很投緣。 他跟我想像中的社會人士完全不一樣。 他很幽默很健談,每次查訪查我都心情很好。 我在長庚工作步調非常忙碌, 可是每次查房到他的時候內心都會有點期待,把握有限的時間跟他「鬼混」一下。
這些年來,我治療的病人不乏政治人物、大老闆,很多都是什麼總裁什麼董的, 每個人似乎都很會交朋友,然後又說他跟「王家」有多熟, 「三小姐」是他認的乾姐姐、台塑企業的哪一個老臣是他打球的朋友..... 諸如此類的話,這些年真的是聽多了。
我的這位「星期五下午最後一號病人」,非常不一樣,他不會像其他人總是要攀親帶故、依附關係。 他很喜歡聊體育, 尤其是籃球,對台灣的宗教民俗也相當的熱衷。
但跟他聊最多的還是「爸爸經」, 當時我老大才1歲半, 老二剛出生, 他總是跟我閒聊當爸爸的心得。 他會跟我分享他家庭的照片, 跟他子女的互動。每次聊到他的孩子的時候, 都可以感受到他眼神流露出的自信與驕傲。
「侯醫師你知道嗎, 我這一生最大的成就, 就是我這群孩子, 他們都很棒!都是我一輩子的驕傲!」
「我們男人在社會打拼, 為家庭犧牲奉獻,很辛苦、很危險, 但是只要想到我孩子們這麼乖, 這麼懂事, 一切都值得了」
我非常確定他是一個好父親、 好先生、 好老闆。 但老實說,他可能不是一個好病人。 出院之後, 我幫他預約的回診他常常沒有來,幫他安排的檢查有些他會忘了去做, 印像中,他常常是不舒服, 受不了,才會再跑來門診找我。
而且,總是星期五下午最後一號病人。
「 沒辦法, 最近事情太多, 真的是抽不出時間。」 他總是這樣解釋。
「 最近忙著邀請朋友參加我女兒的演唱會, 侯醫師要不要來啊? 我請公司的人幫你安排一下。」 這時候又可以看到眼神充滿父親的自信與驕傲。
不過,說真的, 我對他病情的擔心, 遠遠勝過於對他女兒演唱會的好奇。
之後我辦了離職,到美國去進修, 有一段時間沒有見到他。 學成歸國之後,回長庚看門診, 老病人們陸續回籠。 我常常在星期五下午門診結束的時候會想到他, 心中納悶,他怎麼沒有再回來了? 有時候有念頭想主動打電話找他, 可是他低調到連名片都沒有給我。
等到下次聽到他的名字, 是2017年從新聞上得知他過世的消息。 當時我感到震驚、 有些難過。依據新聞報導,他是因為另一個疾病而過世,與泌尿系統疾病似乎無關。
一直到今天當我聽到這首歌,「 聽見下雨的聲音」, 我都會想起那位 「星期五下午最後一號病人」, 想到他的小平頭、靦腆的笑容、高瘦的身材、想到我們聊的爸爸經。
這一天我在家裡,一邊聽著歌, 微笑著望著我的三個小孩。
「爸爸你怎麼一直看我們, 然後又不說話?」
「 嘿... 沒事」,我恍過神。
「 孩子們, 你們知道嗎? 你們都很棒! 你們是我一生最大的成就, 都是我一輩子的驕傲!」
#健康科技最前線
#深夜老司機
#星期五下午最後一號病人
中學生情緒病 在 市議員李順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市議員李順進 轉傳 [110/06/17] 衛生福利部 及 高雄市政府 要點公告
●環安、治安、交安、工安、婦幼安 代言人!
︽︽︽︽︽︽︽︽︽︽︽︽︽︽︽︽︽︽
[110/06/17] 衛生福利部 接種COVID-19疫苗是預防感染、避免重症與死亡最有效的方式 指揮中心持續監測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
https://www.facebook.com/mohw.gov.tw/posts/1910083895824686
#衛福編編報報發文時間:2021.6.17
●記者會影片:https://youtu.be/RCzrDbERBzY
●記者會影片-即時字幕:https://youtu.be/3A2PFNfuhRo
●記者會客語口譯直播(週一~五):https://youtu.be/JssQKCu5jEo
※客語口譯直播將於14:40進入重點整理環節,不會全程直播口譯
●衛生福利部 LINE@:https://lin.ee/24imWWE
●衛生福利部 Twitter:https://twitter.com/MOHW_Taiwan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7)日表示,疫苗接種是預防COVID-19感染、避免重症與死亡最有效的方式,全世界已有數億人接種過至少一劑疫苗,且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也正持續被監測當中。依過去經驗顯示,大規模疫苗接種與安全性監測時,會發現有部分人在疫苗接種後,發生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包括死亡。這些事件可能是由接種疫苗所導致,也可能與疫苗無關,僅是剛好發生在接種完疫苗後的巧合事件,相關死因皆仍待調查釐清。指揮中心亦將持續監測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請國人放心。
●在大規模疫苗接種初期,大部分的接種對象均為年長者,並可能有潛在慢性疾病,使得這類疫苗接種後通報死亡的案件數量增加。因此需藉由回顧病歷資料或解剖釐清死因,調查這些事件是否可能與疫苗相關。此外,亦可藉由持續性自然死亡率的評估,觀察是否有疫苗安全性的疑慮。如根據109年度我國人口統計資料,75歲以上年中人口為1,433,286人,同年度75歲以上死亡人數為95,367人;故可得知,即便在未接種COVID-19疫苗的情形之下,預期平均每日都會有200多名75歲以上長者死亡。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6月16日為止,國內共計1,133,515位民眾接種AstraZenecaCOVID-19疫苗,其中174,098名為75歲以上長者。根據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顯示,目前已收到11例接種AstraZenecaCOVID-19疫苗後死亡之報告,其中8例發生在75歲以上長者,死亡個案絕大多數均為高齡長者且有慢性疾病。部分個案經解剖後已可確認死因。
●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死亡個案被判定為與疫苗相關。指揮中心將持續監測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偵測安全疑慮並做出因應;同時提醒所有符合目前開放疫苗接種順序的民眾,皆能依照各縣市政府的說明接種COVID-19疫苗,除了保護個人免於罹病,更可建立群體對COVID-19的免疫力,避免疾病傳播。
#防疫最前線 #謝謝辛苦的檢疫人員
#謝謝臺灣醫護人員 #謝謝所有第一線人員 #臺灣加油
#2019nCoV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COVID19
#MOHW_Taiwan
~~~~~~~~~~~~~~~~~~
[110/06/17] 衛生福利部 居家有氧身體好,3分課程十分效
https://www.mohw.gov.tw/cp-16-61516-1.html
為因應全國實施新冠肺炎疫情第三級警戒,各級學校學生留在家中學習,以降低群聚感染風險。國民健康署提供國高中學生8式律動有氧,在熱身讓呼吸與心跳略為加快後,只要跟著影片節奏踩踏3分鐘就能訓練協調性、強化心肺功能。
每個動作可做10-15次,以8個動作為1個循環。可依據個人體能狀況做1-3個循環,讓學生在家透過輕快的律動有氧,提升健康防護力。
一、手臂向上張開深呼吸:做肩關節緩慢外展的動作,向上伸展時吸氣、下放內收時吐氣,將我們的肩關節活動度釋放,有效減緩肩頸緊繃,為接下來的動作做好暖身準備。
二、手臂上下旋轉身體搖擺:配合重心左右轉移做手臂交替上下旋轉的動作,挑戰手腳與身體的協調,有效活動我們的雙腿以及手臂的肌肉,為全身性的暖身動作。
三、手腳延伸動態伸展軀幹:雙腳交替做側跨步呈弓箭步的動作,手臂同時向對側身體前伸,有效伸展軀幹與活化上、下肢肌肉。
四、腳尖左點右點手抬高:雙腳尖交替向外點步,搭配雙手上下舉高,訓練手腳協調。
五、左右擴胸腳後踩:肩關節做水平外展的動作搭配腳向後踩點,可以有效打開胸廓,提升胸椎的活動度。
六、腹側核心活化操:保持不彎腰,交替側抬高膝蓋碰對側手肘,可以活化腹部核心的肌肉,健康的核心肌群能有效保護我們的脊椎。
七、左右踏步向上拍手:交替左右踏步雙手在頭頂做拍手的動作,調整呼吸喘息一下,為下一個動作做準備。
八、側跨三步向上歡呼:左右交替向側邊跨出三步,再雙手向上舉高歡呼,在保持平衡下可以跳起來歡呼,有效提升心跳增加心肺耐力。
運動結束後,重複做第一個手臂向上張開深呼吸的動作調整呼吸做收操,可以有效穩定心跳與呼吸。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防疫期間在家上體育課或是下課時跳跳律動有氧,可先熱好身再跟著節奏舞動,以減少運動傷害。並注意運動空間通風、出汗後保暖及適時補充水分。每日所累積的身體活動量,最好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之兒童及青少年應至少有6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的標準,以提升健康體能及健康防護力。
延伸閱讀:
運動計算機:https://km.hpa.gov.tw/obesity/TC/SportCalculate.aspx
要宅不要廢!居家上課讀書不忘“動”(單張):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6899
異地、遠距辦公之「新生活運動」(單張):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6900
居家運動新模式 健康動起來(單張):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6901
我家也是健身房_故事篇(影片):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6483
只要2瓶礦泉水,我家就是健身房!(直播):https://reurl.cc/x0amnN
動動生活GO!我家也是健身房(直播):https://reurl.cc/gmGAKV
動動生活GO!我家也是健身房(深蹲、模仿跑步機、坐式健身車)(海報):
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4571
動動生活GO! 我家也是健身房! (推推球、左右跳) (海報):
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4572
~˙~˙~˙~˙~˙~˙~˙~˙~˙
˙~˙~˙~˙~˙~˙~˙~˙~˙~
~˙~˙~˙~˙~˙~˙~˙~˙~˙
[110/06/17] 高雄市政府 挺身障機構平衡營運-高市社會局提供防疫期間補助措施
https://www.kcg.gov.tw/News_Content.aspx?n=F29A02A9D36C47F0&sms=19902EF36D6B551D&s=04757FA2BA0F07F7
疫情期間,連帶影響民間小額捐款意願,身心障礙機構也面臨民間企業捐款的縮減。高雄市政府社會局表示疫情期間對機構的人事費及照顧費用補助不會中斷,同時也會輔導申請中央紓困4.0補貼措施,全力幫助身障機構度過疫情難關。
疫情期間身障住宿機構可能面臨機構住民請假後無法返回機構或就醫返回機構困難,致機構照顧費用的收入減少而影響機構營運,社會局力挺身障機構,對因疫情不能返回機構的住民住宿照顧費用照常撥補給機構,補助不中斷,也不受限「請假超過15日不予補助」的規定。另外,機構工作人員請「防疫照顧假」一樣照常給薪,經費也由市府補貼,以穩住人員流動,讓服務品質得以維持。
另身障住宿機構自109年1月15日起,如任連續3個月平均收入較108年下半年或同期月平均減少達15%、或110年5至7月之月平均收入,較前二年任一年度同期或110年1至4月任連續3個月之月平均減少達15%者,可申請紓困4.0信用擔保、週轉金及員工薪資貸款,及政府補貼利息。如接獲因疫情停止服務的機構,也可補貼停業期間基本人事費及維持費(水費、電費、電話費、瓦斯費及租金等)。
目前高雄市身障住宿照顧機構10家,為讓身障朋友在疫情期間安心生活,仍於嚴謹的防疫措施下持續提供照顧,以每日清消、體溫測量、戴口罩、勤洗手、透過視訊互動替代返家及探視。社會局局長謝琍琍表示,看見機構工作人員犧牲休假時間,增加輪班人力,更要安撫不能返家住民的焦躁情緒,感謝工作人員的無私大愛,社會局提供各項措施來力挺機構,也讓身障朋友更安心。
另本市首創「慈善團體攜手身障團體共好平台」,透過架接慈善團體與身障團體資源,提升身障團體量能,目前共好平台啟動,已獲得82個慈善團體及個人支持,成功串連29個身障方案,未來市府會把攜手經驗擴大多元福利對象,包含兒少、婦女、高齡長輩、經濟弱勢戶、脆弱家庭等,擴大高雄市的福利資源。而疫情期間倘有近5年接受政府委託之社會福利事業單位(社福團體、基金會及社工師事務所等服務單位)收入總和之月平均,自109年1月15日起,任連續3個月之月平均收入總和較108年下半年或同期減少達15%,或今年5月至7月期間較同年連續3個月之月平均減少15%,亦可向衛生福利部申請紓困,得補助人員加班費及維持費,及協助取得員工貸款並補貼貸款利息。
高雄市政府紓困專區https://www.kcg.gov.tw/2019nCoV/cp.aspx?n=14B668C288C3F3D5
衛生福利部紓困4.0專區 https://covid19.mohw.gov.tw/ch/np-5187-205.html另開新視窗
~~~~~~~~~~~~~~~~~~
[110/06/17] 高雄市政府 地價稅適用自用住宅用地優惠稅率,設籍與否是關鍵
https://www.kcg.gov.tw/News_Content.aspx?n=F29A02A9D36C47F0&sms=19902EF36D6B551D&s=CE19E313D7593601
張先生因工作因素將戶籍遷出,誤以為只要有居住事實,即使戶籍遷出,地價稅仍可按自用住宅用地優惠稅率課徵,經稅捐處查獲予以改課,感到不解 ?
高雄市稅捐稽徵處說明,地價稅自用住宅優惠稅率必須符合下述條件:
一.土地所有權人或其配偶、直系親屬於該處設有戶籍登記。
二.土地上房屋沒有出租或供營業使用。
三.土地上房屋為土地所有權人或其配偶、直系親屬所有。
四.土地所有權人與其配偶及未成年之受扶養親屬,適用自用住宅用地稅率課徵地價稅者,以一處為限。
五.都市土地以300平方公尺為限;非都市土地以700平方公尺為限。
而符合上述規定經稅捐處核准按自用住宅用地稅率課徵地價稅,如嗣後因選舉、工作關係、子女就學或其他原因而將全戶戶籍遷出,雖實際居住於該地,仍不符合上述自用住宅用地應辦竣戶籍登記之要件,應自全戶戶籍遷出之次年起改按一般用地稅率課徵地價稅,最多補徵5年一般用地稅率與自用住宅稅率間差額地價稅。
該處提醒納稅人,戶籍遷徙時應特別注意,至少須有土地所有權人或其配偶、已成年直系親屬中任何1人留在原戶籍,地價稅才能繼續按自用住宅優惠稅率課徵,以免經查獲予以改課、補稅,造成荷包大失血。
~~~~~~~~~~~~~~~~~~
[110/06/17] 高雄市政府 申請延分期繳稅免出門,網路、電話攏ㄟ通
https://www.kcg.gov.tw/News_Content.aspx?n=F29A02A9D36C47F0&sms=19902EF36D6B551D&s=311FF7B70D53E27A
高雄市稅捐處表示,為降低臨櫃申請延(分)期繳稅之群聚染疫風險,建議納稅義務人透過該處官網申辦,或於上班時間內以電話方式提出申請。
市稅處說明,納稅義務人如受COVID-19疫情影響,無法於規定繳納期間內繳清稅款者,可於稅單繳納期間內,申請最長延期1年或分2至36期(每期為1個月)繳納。疫情三級警戒期間,建議民眾透過該處網站申辦(https://reurl.cc/NrGeNe),以避免群聚染疫風險。
不諳網路操作的民眾也不用擔心,稅捐處亦開放納稅義務人或其代理人以電話方式,在核對個人資料後提出申請。該處所轄稅目受理窗口如下:07-7410141分機221胡先生(使用牌照稅);分機551宋小姐(房屋稅);分機250林先生(娛樂稅);分機531張小姐(地價稅)。
市稅處提醒,如以電話方式申請延(分)期,納稅義務人須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國疫情警戒降至第二級以下之次日起10日內,補送申請書及相關證明文件至所轄稅捐分處,以完成延(分)期繳稅申請流程。
民眾如需瞭解疫期減稅相關資訊,可至高雄市稅捐處官網「防疫資訊專區」(https://reurl.cc/K6ZE1p)查詢;或撥打免付費電話0800-000-321轉2洽詢。
~~~~~~~~~~~~~~~~~~
[110/06/17] 高雄市政府 防疫期間海污防治工作不打烊,海洋局突擊海域稽查
https://www.kcg.gov.tw/News_Content.aspx?n=F29A02A9D36C47F0&sms=19902EF36D6B551D&s=B343F365F4C90047
目前全國疫情警戒仍為第三級,高雄市政府持續以防疫工作為主,海洋局為慎防有心人士在疫情期間利用各式船舶偷排廢污油水,特別針對轄區污染熱點強化稽查工作,俾達海域污染零死角,捍衛海域潔淨。
海洋局局長張漢雄表示,為避免有心人士利用全國防疫期間從事不法排放廢污油水行為,造成海洋環境污染,除例行性於陸域巡查外,亦啟動海域巡查,針對轄內商港區、漁港區、修造船廠及漁港加油站等執行重點稽查,以實際巡查工作來嚇阻不法人士之非法行為,避免海洋污染事件發生。
張漢雄強調,海洋污染防治沒有假期,平時海洋局積極於市轄海域的陸域及海域執行稽查,並設置24小時海污防治專線(0800-265-000)供民眾隨時檢舉海域污染不法情事,在疫情期間除防疫工作外亦加強稽查頻度,以杜絕所有非法海污行為的發生。
︾︾︾︾︾︾︾︾︾︾︾︾︾︾︾︾︾︾
臉書貼文連結 >>> https://www.facebook.com/LeeShunJin/posts/1278657992589283
LINE貼文連結 >>> https://timeline.line.me/post/1162391989905043642
●請持續關注並給予指教:
○LINE官方帳號〔市議員李順進顧地方大小事聯盟〕:https://lin.ee/9YhCukt
○臉書粉絲專頁〔市議員李順進〕:https://www.facebook.com/LeeShunJin
#高雄 #議員 #李順進 #環安 #治安 #交安 #工安 #婦幼安 #代言人 #轉傳 #衛生福利部 #高雄市政府 #公告
中學生情緒病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社交焦慮症 #社交恐懼症 #文摘
#應付情緒傷痕 #接受與放下練習
.
我無法改變過去,所以我盡量不浪費時間回想那段歲月。不過,我偶爾確實納悶教育者是否明白他們會對孩子的生命造成多大的影響。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不同之處理應受到讚揚(除非他們在課堂上吸毒),而不是被質疑和批評,對吧?
.
研究顯示,學校已開始更認真地看待兒童心理健康。我也絕對理解老師的難處⋯⋯做不完的事、來自督察的壓力、家長座談會,現在還得找時間應付心理健康問題。那不是個輕鬆的工作,而他們只能仰賴學校提供的有限資源。說不定我過於敏感了?我相信許多大人都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學生歲月,後來努力擺脫過去,把不好的記憶拋到腦後。遺憾的是,並非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如此灑脫。中學生活是我的引爆點,任何能讓我聯想到學校的環境都會立刻觸發我的焦慮。
.
念頭會自動引發情緒反應。舉例來說,一想起數學課,我就覺得既丟臉又悲哀。我是個「失敗者兼怪胎」。至少,我的大腦選擇了這樣的記憶。那就是記憶的問題所在──它有可能失之偏頗。所以我迫不及待轉移心思,想想別的事情;這可以讓我暫時忘了痛苦,卻沒有解決記憶的根源。
有一天,我想起學校發生的一幕,然後一五一十地寫下我的念頭,包括誰說了什麼、帶給我什麼感受,以及其他人如何反應。我採用第二章提到的認知行為療法中的意念圖技巧(這項練習頗為冗長,請耐心聽下去)。
.
#回想場景
.
那是上午十點多的數學課,我凝望窗外,做著白日夢。突然間,我聽到有人在大聲喊我的名字。
.
老師:「克萊兒!」
我:(我轉頭望向她,整個人嚇呆了)
老師:「又在做白日夢了。來吧,答案是什麼?」
我:(開始臉紅)「老師,對不起,我沒聽到問題。」
老師:「站起來!(吼著)立刻給我站起來!」
我:(臉更紅了,開始顫抖,慢慢起立)
某個同學:「看哪,她的臉好紅!」
其他同學:(哄堂大笑)
老師:「我們都等著呢。說吧,答案是什麼?」
我:「老師,對不起,我沒⋯⋯」
老師:「你沒聽到問題。老實說,克萊兒,我有時猜想,你這麼愛做白日夢,是不是因為你是個煩人精?」
全班同學:(笑得更大聲)
老師:「坐下,你這蠢女孩。」
.
我低頭盯著課本,感覺滾燙的淚水灼燒我的雙眼。朋友麗莎問我還好嗎,我只是點點頭。我真的很喜歡的那個男孩也在班上,我再也沒辦法開口跟他說話。
.
#走進記憶
.
我現在對這一幕有什麼感覺?
感受:「受盡羞辱、原形畢露、可悲。」
念頭:「那一幕證明我從以前到現在,從來不是個正常人。我注定成為一個沒有正常社交能力的局外人。我不知道自己幹嘛費勁應付我的焦慮,因為焦慮顯然刻在我的骨子裡。我就是個怪胎。」
.
我想大家都認同,這顯然是一樁滿載情緒的記憶──十五年前一次為時六十秒的互動,依然緊緊纏住我的大腦不放。
.
做這項練習時,我給自己整整兩分鐘時間徹底走進記憶,讓種種情緒一湧而上。那並不愉快,卻令我感到解脫。與其和情緒對抗,我終於接納了它們。
.
#駁斥負面想法
.
接著,我找出我的思維謬誤,駁斥負面想法:「那一幕證明我從以前到現在,從來不是個正常人。」那是典型「非黑即白」的思維。話說回來,「正常人」的定義究竟是什麼?我沒幹犯法的事,我有個快樂家庭、一份好工作和很多朋友。哪裡不正常了?
.
「我不知道自己幹嘛費勁應付我的焦慮,因為焦慮顯然刻在我的骨子裡。我就是個怪胎。」或許,我過於把事情攬到自己身上了。的確,那一幕確實很丟臉,史密斯老師也確實不該用那種方式對我說話。但她也許累了,或者心情不好,一不小心把氣撒在我頭上。那無法確切證明我是個怪胎。我只不過倒楣罷了。事後有很多朋友來安慰我,他們都認為我是受害者。不論過去或現在,那起事件無法證明我什麼。那天純粹就是個倒楣的日子。
.
正如我所說,這項練習聽起來有點冗長,但是只要抓到訣竅,做起來其實很簡單。我花了將近兩小時寫下中學時期發生的種種惡事。我寫下我曾被取過的殘忍綽號、被朋友背叛的經驗,以及老師給予的不公平責罰。我寫下每一件事情,再度感受那份痛苦,因為那是我欠那個女孩的;然後我(關起門來)大聲說:「他媽的,我現在脫胎換骨了,我接受我自己」。簡直和驅魔的過程無異。感受痛苦、接受它、欣賞它,然後放下它。
.
所以,如果有時間,何不試試看?認真想想那些滿載情緒的回憶,試著探索它們。記得這五個步驟:
.
1.寫下記憶中的一幕,鉅細靡遺。
2.你感覺如何?哪些念頭跳進了你的腦海?
3.好好感受兩分鐘。
4.透過認知行為療法的練習技巧找出關鍵念頭並加以駁斥。
5.放下它。(有用的話,不妨聽聽《冰🧊雪⛄️奇緣》主題曲。)
.
--
.
本文摘自《社交恐懼症不孤單生存指南:社恐女孩的抗焦慮日常,陪你安撫崩潰的情緒,強化心理防禦力,找回面對世界的勇氣》,作者克萊兒˙伊斯特姆(Claire Eastham)為英國人氣部落客及作家,她經營的「We're All Mad Here」引發眾多網友的關注,屢獲最佳心理健康類部落格大獎殊榮。她在部落格上分享自身社交恐懼症及恐慌發作的親身經驗,同名著作在出版五天內成為暢銷書。
.
對朋友的週末邀約,總是想辦法推辭;
在公開場合一講話就緊張,一被關注就渾身不自在……
你是真內向,還是害怕社交?
你是孤僻敏感,還是得了社交恐懼症?
.
小學時被老師稱讚考得很好卻緊張到全身發抖,不知所措,整張臉漲成番茄色,搞得老師困惑不已……
.
國中上英語課,老師讓同學上台練習對話。我驚恐得心臟狂跳,腦子一片空白,瘋狂祈禱:「拜託拜託拜託……千萬、不要、點到我!」
.
大學藉著酒精壯膽瘋趴替,嗨翻全場!結果喝掛糗態百出,尤其宿醉更是生不如死,落入自我厭惡的深淵。
.
進辦公室,想到搭電梯必須跟同事客套閒聊,就寧可每天辛苦爬七層樓梯。茶水間也敬而遠之,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那裡面有誰。
.
面試新工作,明明演練了好幾個晚上卻仍惶恐不已,在面試官進入會議室的前一秒落荒而逃,還編出瞎到爆的理由:「我得了諾羅病毒,必須立刻離開!」
.
出門搭捷運,擁擠的車廂令我瞬間驚慌!我左顧右盼就快無法呼吸,最後被人潮推擠下了車。我下錯站了,但我無法勉強自己回到車上……
.
是的,從小到大,我知道憂慮始終都在,我一直心知肚明,只是不願承認。我習慣對它置之不理,假裝一切都沒事!我盡量避免跟人互動,老是擔心上課被點名,開會要發言,我就像個煙霧警報器,一有風吹草動,立刻警鈴大作!我讓焦慮伴隨著人生一路累積,直到有一天終於崩潰。
.
「社交恐懼症」專指在社交場合所引發的憂慮和恐懼,在現今變動快速的高壓社會,越來越多人蒙受其害。英國得獎人氣部落客克萊兒以幽默輕鬆的筆法,暢談她從小到大、從校園到職場,與社恐相伴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透過她坦誠的人生際遇,讀者見識到各式各樣的焦慮,命懸一線的恐慌發作、突然爆衝的負面情緒、嚴苛的自我批判、患得患失的人際玻璃心,以及對身邊照護者既無奈又愧悔的心情。
.
焦慮有多種面貌,狡猾地蟄伏於生活各個層面,唸書考試、會議聚餐、搭捷運、滑臉書,在平凡的日常中冷不防就冒出頭來,瞬間將人推入深淵。然而,透過一次次跨越恐懼與堅強應對,克萊兒最終得以過來人的經驗,無私公開第一手體悟,給你我真誠而同理的擁抱。
.
閱讀更多:https://reurl.cc/MAbg2k
本書由 漫遊者文化 AzothBooks 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