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0萬的網紅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粽子與龍舟,掛艾草與喬(機)蛋,這是許多人印象中的端午節習俗。不過民俗流傳,廣佈各地,也會因為地域不同而有所變化。 傳統中國文化中認為五月是「惡月」,而五月五日端午節更是惡月中的惡日,因此在門上掛艾草,可以驅災除疫。但這則從桃園縣龜山鄉採集到的民間故事,卻說掛艾草是因為「番王要來殺平地人」,只...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珍藏圖書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四次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由所方解說員吳秀玲,為大家介紹珍藏圖書常設展。 本區展出歷史語言研究所蒐藏的珍貴圖書與期刊。其中有很多是罕見的秘籍或海內外孤本,如宋版圖書;另包括大量的俗文學「曲本」,圖書出版前作者的手稿,以及書本上的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23 04:15:34

粽子與龍舟,掛艾草與喬(機)蛋,這是許多人印象中的端午節習俗。不過民俗流傳,廣佈各地,也會因為地域不同而有所變化。 - 傳統中國文化中認為五月是「惡月」,而五月五日端午節更是惡月中的惡日,因此在門上掛艾草,可以驅災除疫。但這則從桃園縣龜山鄉採集到的民間故事,卻說掛艾草是因為「番王要來殺平地人」,只有...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6-08 09:48:05
    有 318 人按讚


    粽子與龍舟,掛艾草與喬(機)蛋,這是許多人印象中的端午節習俗。不過民俗流傳,廣佈各地,也會因為地域不同而有所變化。

    傳統中國文化中認為五月是「惡月」,而五月五日端午節更是惡月中的惡日,因此在門上掛艾草,可以驅災除疫。但這則從桃園縣龜山鄉採集到的民間故事,卻說掛艾草是因為「番王要來殺平地人」,只有插上艾草,才可以逃過一劫。

    這則〈粽子節的故事〉從何而來,大概難以考究了,但這故事帶有明顯的在地色彩,反映了臺灣的本土歷史。從清代漢人開始大量移居臺灣開始,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便持續不斷,時而變成激烈的流血事件。漢人對於原住民的恐懼,這樣悄悄混入了民間傳說之中,創造出了具有臺灣特色的端午傳說。

    其實根據學者研究,端午節在傳統中國不同地方也都各自發展出特色。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副研究員陳熙遠,在他對於端陽節慶與龍舟競渡的研究中就發現:

    「所謂弔祭屈原或伍員等的英雄傳說,在地方的端陽慶典中其實扮演相當邊緣的角色,不僅在流傳上有地域性的限制,也並未獲得民間的普遍關注,主要還是附麗在士人的文本傳統中流衍。」

    「至於『端午』、『龍舟』與『競渡』三者的關連,其實並非完全地疊合,而有各種隨時因地制宜的可能交集:端午不必競渡,競渡不必端午;龍舟不必競渡,競渡不必龍舟。『龍舟競渡』不過是天下同慶端陽的共名。」

    「不論競技、競鬥或競速,又或者各種形式的掺和雜揉,其目的乃殊途同歸:就是一個『鬧』字。端陽節慶中龍舟競渡的活動,具有集體狂歡的特性,它彷彿虛擬出一個暫時性的公共空間,開放給全民在其間共通交接,性別與階級在此一特定的時空中頓失區隔分別的意義。『熱鬧』是這種社會性節慶的特色,而顛覆禮教規範下的日常秩序,容許跨界交接與互動的可能,正是製造熱鬧的關鍵。」

    不過熱鬧的端午難免有風險,1906年揚州的賽龍舟活動,據說因為人潮過於洶湧,現場混亂不堪,竟造成一艘船舟翻覆,兩百多人落入水中,又因為河流湍急,釀成七十多人死亡的慘劇。當時報紙記載:「其間婦女小孩占多數,大多城內居戶,故皆裝飾富麗」,換句話說,都是有錢人家。

    而後有人用詩句記錄的這場意外:

    「端陽佳節爾時過,競渡龍舟鬧運河。忽訝錁船桅杆折,浮沈但見死人多。」

    (交通部提醒您,佳節連假出遊期間請注意行車安全、小心駕駛。)

    *參考資料:
    林秀蘭,〈從「端午節插艾草」的傳說探討台灣早期漢原之關係〉,《民間文學研究通訊》,2,2006。
    陳熙遠,〈競渡中的社會與國家-明清節慶文化中的地域認同、民間動員與官方調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本3分,2008。

    *胡萬川,《龜山鄉閩南語故事(一)》,桃園縣文化局,2002。

    #說書 #閱讀日常 #本文不是業配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6-07 22:31:06
    有 261 人按讚


    粽子與龍舟,掛艾草與喬(機)蛋,這是許多人印象中的端午節習俗。不過民俗流傳,廣佈各地,也會因為地域不同而有所變化。

    傳統中國文化中認為五月是「惡月」,而五月五日端午節更是惡月中的惡日,因此在門上掛艾草,可以驅災除疫。但這則從桃園縣龜山鄉採集到的民間故事,卻說掛艾草是因為「番王要來殺平地人」,只有插上艾草,才可以逃過一劫。

    這則〈粽子節的故事〉從何而來,大概難以考究了,但這故事帶有明顯的在地色彩,反映了臺灣的本土歷史。從清代漢人開始大量移居臺灣開始,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便持續不斷,時而變成激烈的流血事件。漢人對於原住民的恐懼,這樣悄悄混入了民間傳說之中,創造出了具有臺灣特色的端午傳說。

    其實根據學者研究,端午節在傳統中國不同地方也都各自發展出特色。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副研究員陳熙遠,在他對於端陽節慶與龍舟競渡的研究中就發現:

    「所謂弔祭屈原或伍員等的英雄傳說,在地方的端陽慶典中其實扮演相當邊緣的角色,不僅在流傳上有地域性的限制,也並未獲得民間的普遍關注,主要還是附麗在士人的文本傳統中流衍。」

    「至於『端午』、『龍舟』與『競渡』三者的關連,其實並非完全地疊合,而有各種隨時因地制宜的可能交集:端午不必競渡,競渡不必端午;龍舟不必競渡,競渡不必龍舟。『龍舟競渡』不過是天下同慶端陽的共名。」

    「不論競技、競鬥或競速,又或者各種形式的掺和雜揉,其目的乃殊途同歸:就是一個『鬧』字。端陽節慶中龍舟競渡的活動,具有集體狂歡的特性,它彷彿虛擬出一個暫時性的公共空間,開放給全民在其間共通交接,性別與階級在此一特定的時空中頓失區隔分別的意義。『熱鬧』是這種社會性節慶的特色,而顛覆禮教規範下的日常秩序,容許跨界交接與互動的可能,正是製造熱鬧的關鍵。」

    不過熱鬧的端午難免有風險,1906年揚州的賽龍舟活動,據說因為人潮過於洶湧,現場混亂不堪,竟造成一艘船舟翻覆,兩百多人落入水中,又因為河流湍急,釀成七十多人死亡的慘劇。當時報紙記載:「其間婦女小孩占多數,大多城內居戶,故皆裝飾富麗」,換句話說,都是有錢人家。

    而後有人用詩句記錄的這場意外:

    「端陽佳節爾時過,競渡龍舟鬧運河。忽訝錁船桅杆折,浮沈但見死人多。」

    (交通部提醒您,佳節連假出遊期間請注意行車安全、小心駕駛。)

    *參考資料:
    林秀蘭,〈從「端午節插艾草」的傳說探討台灣早期漢原之關係〉,《民間文學研究通訊》,2,2006。
    陳熙遠,〈競渡中的社會與國家-明清節慶文化中的地域認同、民間動員與官方調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本3分,2008。

    *胡萬川,《龜山鄉閩南語故事(一)》,桃園縣文化局,2002。

    #說書 #閱讀日常 #本文不是業配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2-21 18:11:10
    有 23 人按讚


    【出版中心書訊】《圖像與裝飾》藉由考察葬具圖像,認識北朝墓葬文化之變遷
     
    近二十年來的考古新發現,為北朝美術研究揭示出嶄新而開闊的前景,其中以北魏平城時期與北朝晚期粟特人墓葬最值得注意。北魏對於當今如何深化北朝,乃至於中古時期墓葬圖像的研究尤其具有關鍵性。《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表象》即以北魏墓葬材料為主體,考察圖像與裝飾在形式與意義上的交互作用,並將此作用置於北朝史的進程中來加以理解,嘗試建立具有裝飾史觀的墓葬圖像論。

    作者由四個層面考察北朝墓葬圖像中所牽涉的生死表象,分別是「圖像製作」、「空間結構」、「喪葬禮儀」、「政治社會脈絡」。架構則包含上編「墓葬」與下編「葬具」兩部分。上編有三章,由圖像、裝飾、佛教因素三個角度來考察以北魏平城時期為主的墓葬圖像。下編三章則是以石牀圍屏為主體的系列研究。葬具在北朝墓葬中形成一相對獨立的範疇,別具時代特點。藉由考察葬具圖像,可有效掌握粟特人與北魏墓葬文化之間的承繼關係,進而認識北朝墓葬文化的動態變遷。本書為迄今所見,最為宏觀、有系統的北朝墓葬圖像研究。

    本書作者林聖智,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美術史,聚焦於中古時期的墓葬圖像,同時關心道教美術史、中日繪畫交流史等課題。探討不同的群體如何製作、觀看、運用圖像,並嘗試深入歷史脈絡來解析圖像與社會、政治、宗教之間的錯綜關係。相關論文散見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故宮學術季刊》等學術刊物。

    歡迎至出版中心在校內的三個書店參觀選購:(1)校總區書店(圖書館左側地下一樓,電話:02-23659286)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8:30~17:00(星期六、日、例假日公休);(2)水源校區書店(澄思樓一樓,電話:02-33663993#18)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8:30~12:00 , 13:00~17:00(星期六、日、例假日公休);(3)校史館書店(電話:02-33661523)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星期日9:00~17:00(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二及國定假日公休)。亦歡迎讀者透過博客來、三民、五南、國家書店、誠品、臺灣商務、iRead、TAAZE等網路書店選購。出版中心客服專線:02-23659286;網址:www.press.ntu.edu.tw。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9-23 11:00:13

    本集主題:珍藏圖書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四次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由所方解說員吳秀玲,為大家介紹珍藏圖書常設展。

      本區展出歷史語言研究所蒐藏的珍貴圖書與期刊。其中有很多是罕見的秘籍或海內外孤本,如宋版圖書;另包括大量的俗文學「曲本」,圖書出版前作者的手稿,以及書本上的名家批記等;除此之外,亦展出研究明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明實錄。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