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央大氣出路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央大氣出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央大氣出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央大氣出路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胡孟青專頁,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即日專欄:市場既好息又騰雞 政府再次推出iBond,100億元發行額即將接受認購,反應好的話,可以加碼至150億元。老實說,iBond絕非新的投資工具,之前已推出了好幾批。不過,在現時市場主流高談闊論話新股的大氣候下,iBond再推出仍然引來一定話題,即說明目前極低利率環境下,資金沒有出路,亦...

  • 中央大氣出路 在 胡孟青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08 09:47:32
    有 118 人按讚

    即日專欄:市場既好息又騰雞
      
    政府再次推出iBond,100億元發行額即將接受認購,反應好的話,可以加碼至150億元。老實說,iBond絕非新的投資工具,之前已推出了好幾批。不過,在現時市場主流高談闊論話新股的大氣候下,iBond再推出仍然引來一定話題,即說明目前極低利率環境下,資金沒有出路,亦無疑表明,市場對安全的投資工具是有大需求。
      
    回顧政府多次推出iBond,以2011年首批的一次派息回報最好,第一次有多達6厘,最低的一次也3厘多,令整體年化回報率有4厘以上。之後,多批iBond的平均回報率不斷下降,由3厘幾,到平均只有2厘,委實證明數字反映的通脹水平近10年以來是不斷下降。
      
    筆者無意吹噓iBond,以2厘最低派息看,數字上亦並非太吸引。不過,投資者不要忘記的是,今次推出新一批通脹掛鈎債券,以環球宏觀環境而言,絕對是利率最低的一次,及環球央行量化寬鬆最進取的一年。因此,考慮到相對的環境因素下,2厘最低回報委實是很高,或相對慷慨,尤其是本港在數字上是正處於通縮狀況。
      
    事實上,將iBond的2厘回報跟其他舊經濟股派息率比較,的確輸了很多條街;公用股動輒有3厘或以上、中資銀行股更達5至6厘左右,又或者如果滙豐控股(005)肯恢復派息,現價計的息率回報更被稱有超過10厘。
      
    但不要忘記的是,股票就是股票,當中存在很大的價格波動風險,不少因冒收息之名而來的投資者投入所謂高息股,結果很多都碰了一臉灰。其實,近年本港保險公司,之所以有相當銷售表現,靠的根本是年金產品,或其他具收息回報成分的產品大賣。
      
    今次推iBond的時間其實是頗為有趣:一方面全球利率近零、沒有通脹只有經濟衰退,中央銀行的非常規政策亦難言已經收手。不過,同一時間其實市場有一班投資者是正在賭通脹最少短線向上,這既因為受到經濟活動恢復後的供需不均所帶動,亦牽涉包括新冠肺炎疫苗面世主題下的經濟轉好,以及隨之而來的通脹預期。如是者,其實今次參與認購的投資者,某程度上亦是參與押注通脹向上的遊戲。美國國債中長期債息已持續向上,黃金價格亦然,機構投資者與央行對通脹前景的看法,其實完全是兩回事。
      
    講得白一點,iBond反應愈好,就愈代表資金沒有出路,及市場對低風險及具穩定回報資產的渴求。政府有很多基建及其他項目開支,既然如此,類似iBond的零售發債是可以更常規化。
      
    原文:https://bit.ly/2GDS0E9
    網上圖片
      
    #am730 #談財經胡孟青 #胡孟青專頁 #胡孟青 #iBond #回報 #通脹 #通脹掛鈎債券 #股票 #舊經濟股 #風險
    ===================================
    想了解我更多的投資心得及個人動向,請立即讚好我的專頁 胡孟青專頁

  • 中央大氣出路 在 氣象達人彭啟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06 05:30:32
    有 353 人按讚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57 大氣系學生的提問】

    周二到中大演講結束後,收到一位同學來信,也和大家分享,我也此公開回應這位同學

    原文如下
    ---------------------------------------------------------------------------
    彭博士你好,我是中央大學的學生,昨天有聽您的演講,說實話當下聽完,由於資訊量過大的關係,有很多想法在腦裡,卻想不出什麼明確的問題,只知道聽完的當下,內心帶有一絲感動,也帶有一絲疑問。

    有想法的人很多,可是能像您這樣把它付諸實現的人很少,看到你的熱情以及對產業的研究如此透徹,是讓我很感動的地方。

    然而,因為身分的關係,我們也會把你當做商人,會覺得你做那麼多,是為了要賺錢,是為了你自身的利益,這也是心中存疑的地方 在我的想法裡,您本來就是要賺錢,但是是想和大氣系的各位一起賺錢,如果能將氣象產業做起來的話,能比氣象局創造更多的產值,能讓大氣系的出路更廣,薪水更高。

    然而,在您的演講結束後,我想我的同學之中,應該也有比較保守的人認為,你就只是想賺錢,然後不斷的抨擊氣象局罷了。

    我本人對您的想法及理想是相信的,然而現實就像狼人殺遊戲一般,有人覺得你是披著預言家外皮的狼;有人覺得你是真正的預言家,所以我想請教博士,未來在爭取年輕大氣系朋友們的聲量時,如何能使保守的同學相信你,並不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出頭的?
    ---------------------------------------------------------------------------

    謝謝這位同學的提問。有疑惑是很自然的,因為在台灣的氣象圈,產業從來都沒在藍圖裡,在大氣系裡我們幾乎不去討論職涯,都鼓勵學生唸研究所、每年考高普考、優秀的可以出國或唸博士班,沒成功的就回去老師的實驗室待著,將近七八成同學轉業轉職。

    沒有產業產值就沒有就業,只依賴政府的研究預算是不夠的,但有創造力就必定有衝突和矛盾,我提到的許多國家都是多元開放的,有當然會有競爭進步。

    許多同學對於「氣象產業」相當陌生,所以我列舉了相當多其他國家氣象產業的發展軌跡。最好的像是美國、日本、澳洲,明確界定氣象的產、官、學分工角色,造就了大量的氣象人才,產業也有能力將國內研發能量帶到國際上發揮影響力;次一階的像是紐西蘭、英國,雖然國家氣象局身兼氣象產業有壟斷之嫌,但確實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更到國外發展。

    台灣是自由國家,不可能依照北韓共產之路,一切都是按照政府分配,我們社會制度的運作,就是讓肯努力、改變的仍能夠出頭,事實上,從政府到社會各層面,都是有商業的運作機制。

    在台灣面臨數位轉型的資料經濟下,我一直強調,台灣許多產業都有「政府帶頭消滅(或是拖垮)產業」的問題,以氣象來說,除了氣象局要去思考機構的「核心目標」是什麼,政府也應該給予氣象局資源和位階,讓氣象局無後顧之憂的進行研發和公眾預報,然後讓產業來接手加值服務。

    這十多年來我的主張始終如一,會遇到這次完整的說明,是我看到這些問題被耽擱了十多年,實在看不下去,如果不改變,會愧對年輕的大氣人。

    我每次的發言及論述,其實也不是只為了天氣風險公司,在台灣還有一些規模比較小的氣象公司,另外日本Weathernews在台灣也設有分公司,也領有證照。我只是覺得這些話需要有人來發聲,不然台灣的氣象產業就真的死寂下去了,那每年150位大氣系畢業生該何去何從?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總整理】
    https://www.facebook.com/170435726987/posts/10158593491761988/?d=n
    #globalweatherenterprise
    #請大家多支持分享按讚
    #您的支持就是改變的力量
    #台灣真的可以發展氣象產業
    #交通部氣象局局長說台灣沒有氣象產業
    #會以連載方式讓大家了解全球氣象產業
    彭啟明

  • 中央大氣出路 在 氣象達人彭啟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04 07:46:32
    有 254 人按讚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55 台灣產業環境的形塑】

    2020 0303 到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系演講,面對的是大氣研究所的師生,我談的不是大氣科學,而是從整體環境來看,氣象相關領域產官學各界的發展。

    儘管有些阻礙,一位資深的教授提到
    『他擔任交通部氣象局的審查委員,但是氣象局竟然自己要發展產業,仿效日本的做法,但很可惜的是自己的想像,都沒有找民間來溝通,他認為,他會主動要求必須公開的,而非自己認定的方式來設定氣象產官學的腳色』

    我回應的是 氣象局許多長官,認知的『產業』是他們多爭取政府預算,讓許多政府或企業來用氣象資料,就是他們的產業,和市場經濟的產業是有很大的落差。

    一位同學發問如下:
    【博士你好 想請問如果氣象局持續不擴大民間產業,或者開放過慢 那台灣目前的民間產業還有多少的前景?對我們未來的薪水又會影響多少?想請教您的看法】

    我一點也不看好交通部氣象局目前的做法,因為從過去五年看其發展的產業觀,有不少失敗的案例,只是我們目前政府欠缺明確的考評機制,預算花了就結束了。

    為什麼我們今年會願意花時間來大聲疾呼,必須重視這問題?
    因為氣象是任何資料中的一環,甚至應該是更開放或更無國家安全、隱私性,如果連氣象產業都是會很封閉的內化導向,很難想像其他領域會如何。
    如果我們要數位國家、資料經濟,這些基礎工沒有完成,恐怕都是空談口號。

    我是很理性的人,所以在推動開放資料過程當中,我們一群朋友很務實的在許多領域讓許多政府單位改變觀念,共創公私協力的共利雙贏。

    過去我們也在氣象領域內經過許多體制內的反應及溝通,但在有限的管道中,並沒有得到正面有積極性的回覆,反而是『低優先』或是『等待觀念改變』的消極態度回應。

    我在昨天的結語如下
    • 氣象產業--大氣系畢業出路的前景,正位於一個轉折點,新科技的競合,產官學的合作,都面臨要協調共生調整的必要性。
    • 國際的發展趨勢,每年均穩定成長,區域的日、韓、中均快速成長,台灣不能置身事外。
    • 除了台灣的天空,還有全世界的天空都是我們可以努力的目標。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總整理】
    https://www.facebook.com/170435726987/posts/10158593491761988/?d=n
    #globalweatherenterprise
    #台灣真的可以發展氣象產業
    #交通部氣象局局長說台灣沒有氣象產業
    #會以連載方式讓大家了解全球氣象產業
    彭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