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世界衛生組織老人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世界衛生組織老人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世界衛生組織老人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世界衛生組織老人定義產品中有4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肌少型肥胖症】:肌少成疾 — 獨立自主的第二人生,從練肌力開始 住在隔壁已邁入68歲的楊婆婆自從有糖尿病後,這 10 多年來,飲食都吃的很清淡,因為牙齒不好,所以肉都不太吃,四肢很瘦,走路蹣跚緩慢,年紀大了,也不敢到處跟家人朋友去旅遊,因為走一小段路,腳就會酸,更別說走有樓梯的步道了。 最近走...

世界衛生組織老人定義 在 姜冠宇 醫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11:19:29

美國 #莫德納 250萬劑來台灣,而且看來打的差不多之後會再補貨 那我覺得有義務繼續 #恐嚇老人 XD 前陣子覺得為何中央政府定義85歲以上優先施打 而不是稍微寬一點70歲以上來減少浪費? 從6月14日JAMA刊登一篇 "COVID-19 大流行期間美國養老居民的超額死亡率" (Estimat...

世界衛生組織老人定義 在 啡聞 1 c.c.|法式觀點筆記:文化 X 時事 X 歷史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1 12:31:57

#一杯咖啡看時事 新聞不止 #韓總機 和美食 #自己的國際觀自己建 #啡聞1cc 帶你看世界 . 首先第一站依然是📍#美國 #LesÉtatsUnis 祖克柏顯然很想幫 #FaceBook 刷存在感 #Instagram 和 #WhatsApp 在 #AppStore 上 名稱多了個 #來自臉書 #...

世界衛生組織老人定義 在 曾俊傑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9 13:40:03

社政部門質詢 高雄市公共老人日間照顧與公共托嬰中心供不需求、嚴重短缺,市議員曾俊傑今天(25日)表示,市府應該釋放出閒置的空間,鼓勵民間業者參與經營來解套,共創公家、民間業者「雙贏」。 市議員曾俊傑發佈新聞稿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

  • 世界衛生組織老人定義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07:30:22
    有 196 人按讚

    【肌少型肥胖症】:肌少成疾 — 獨立自主的第二人生,從練肌力開始
    住在隔壁已邁入68歲的楊婆婆自從有糖尿病後,這 10 多年來,飲食都吃的很清淡,因為牙齒不好,所以肉都不太吃,四肢很瘦,走路蹣跚緩慢,年紀大了,也不敢到處跟家人朋友去旅遊,因為走一小段路,腳就會酸,更別說走有樓梯的步道了。
     
    最近走路越來越緩慢,回診時聽醫師講解,才知道自己患了肌少症,因為肌肉量太少,才會導致走不動。為了不要跟楊婆婆一樣,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肌少症和學習如何預防吧!
     
    ■獨立自主的第二人生,從練肌力開始
    其實生活中有太多機會需要舉超過兩公斤的重量,例如週末去菜市場買一週的菜並提回家,或是腳一拐卻能平衡回來沒有摔倒,這些都需要肌力。
     
    肌力還能幫助你保持自主獨立,能夠上市場買菜,能到社區花園和老鄰居聊天,能抱起朝你衝來的孫子,這是每個人活到生命最終,都不想失去的生命品質。
     
    相反地,萬一肌力退化,連上下樓梯、上廁所、穿衣等日常生活都變成考驗,活動能力退化造成生活處處不便,甚至危險,萬一跌倒,陷入失能臥床,需要花一筆錢找照護,從此人生變黑白。
     
    更糟的是,許多人肌力愈來愈弱,並不是去運動強化肌力,而是逐漸減少活動或尋求省力的方式,例如二樓就不爬了,遠一點的地方也懶得去了,形成惡性循環[1]。
     
    ■肌少成疾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280位65歲以上老人中,約每6人,就有1位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占15.5%)[2],也就是說,每六個老人就有一人有跌倒經驗,同一份調查中更顯示,在他們跌倒後,竟然有六成的老人不採取任何的措施來防止下一次的跌倒。
     
    對於青年或是壯年人口來說,跌倒對於他們不會有太大的風險與傷害,重新站起來,拍一拍灰塵就能繼續往前走下去,就算發現身體有異狀,我們也能迅速發現並且迅速就醫。但是對於65歲以上的老人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嚴重跌到可能會造成老人長期臥床甚至死亡,或出現骨折、頭部受傷等情形,而且曾經跌倒的長者可能會因為害怕再度跌倒而更加依賴家人,家庭往往也會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與時間陪伴他們。
     
    試想,如果這樣的情形不斷發生,在少子與高齡化趨勢難以逆轉的台灣,如何對抗衰老,讓家中的年長者遠離「失能」,是我們將會面臨的難關與挑戰。
     
    ■什麼是肌少症?與跌倒有何關聯?
    肌少症是一種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增加,各項生理器官功能都會逐漸降低,而肌肉的質量更是如此,當肌肉量與其強度、功能都呈現衰退,就是所謂的「肌少症」。
     
    如果你有以下的症狀,就必須多加注意,例如:相較於過去,走路時是否比較不穩,容易腿軟無力?從椅子上起身是否變得吃力,需要依靠手的幫助?無法一口氣走樓梯上樓?
     
    醫師表示,老人家常常說跌到骨頭斷掉是因為骨質疏鬆,其實原因常常是肌肉不夠,他沒有辦法平衡自己。人之所以能活動,是依靠著肌肉、骨骼與關節,而肌肉是帶動關節及骨骼的關鍵,如果肌肉強健有力,便能走得穩,也能夠減少骨骼、關節的負擔。所以「肌少症」的確牽動著年長者是否會跌倒的主因之一。
     
    老年人如果同時擁有肥胖以及肌肉量不足時,稱為「肌少型肥胖症」。對於年長者健康的影響,比單純肥胖症或是肌少症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症狀,接著可能會讓老年人的面臨失能的困境,死亡率也會上升[3]。
     
    ■肌少型肥胖
    肥胖會影響健康已是社會大眾普遍知道的常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愈高,罹患肥胖相關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病、甚至癌症等的機率也就愈高。
     
    近年來,骨骼肌肉量對健康的影響逐漸意識抬頭。骨骼肌肉質與量的下降,若合併肌肉強度或功能的衰退則為肌少症(sarcopenia),會增加身體失能、罹病率與死亡率。
     
    特別是在老人族群,自然老化過程身體組成會逐漸改變,肌肉質量減少伴隨脂肪組織增加。肌少症被認為是老年病症候群(geriatric syndrome)的表現,若同時併有肥胖則為肌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 SO),對健康更是有加成負面的影響。老年人肌少性肥胖為近年重視及討論度高的議題。
     
    同時符合肥胖及肌少症定義者,為肌少性肥胖患者。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共識,最常使用的標準為使用身體質量指數及身高或體重校正的四肢骨骼肌肉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divided by body height squared in meters,
    ASM/ht2 或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divided by weight, ASM/wt) [4]。
     
    ■老人的肌少型肥胖症
    肌少型肥胖症,屬於老年症候群的一種,隨著人口老化,盛行率也逐漸提升,增加疾病與失能風險。
     
    當肌少症 (sarcopenia) 與肥胖症(obesity)同時存在時,便稱為SO。目前尚無SO的統一診斷標準。
     
    肥胖指的是身體脂肪過多,常用指標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腰圍、脂肪質量(fat mass)百分比。WHO將肥胖定義為BMI>30,老人因為身高減少,BMI會高估老人肥胖的情形,特別是≧85歲的女性。老人可能同時有體脂肪比例增加及肌肉減少,但BMI無變化的情形[5]。
     
    ■研究顯示,肌少症造成老人健康之影響可分為三方面:
    (1)肌少症對功能障礙和身體失能的影響:肌肉力量減少,下肢功能變差,因此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
     
    (2)因肌肉與身體的新陳代謝例如人體蛋白質的儲存、調整血糖的代謝等有關,故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
     
    (3)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為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之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使老人的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6]。
     
    ■肌少型肥胖四項自我檢測
    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院長荒井秀典在日本NHK健康頻道上提出若有以下徵兆,提高警覺:
    •走路比別人慢
    •曾經有過無法在交通號誌轉變前過馬路
    •曾經無法打開寶特瓶
    •無法單腳穿襪子[7]
     
    ■肌少性肥胖症的臨床挑戰
    銀髮族罹患肌少症 (sarcopenia)者,外觀上體弱多病、步履蹣跚、齒危髮禿、行動遲緩、搖晃不穩等,這些外觀常被認為是年老後的必然後果,一般人認為年邁體衰只是想當然而的老年無奈,對於肌肉無力的抱怨,常常給予平淡的回應,令病患徒呼負負;近年來許多專家期望從多方面改善銀髮族的體適能和生理機能,以防治肌少症。
     
    臨床上除檢測肌肉量及肌力、步行速度外,目前並無明確的生化檢查指標可供評估肌少症,肌肉量檢測可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生物電阻抗分析儀(bioele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肌力測定可採用手握力 (男性<26kg;女性<18kg),身體機能可評估行走速度(<0.8m/s)或起立速度,用以評量病患的肌少症程度;但各團隊定義肌少症程度的標準不同,且前述檢測項目未能完全反應出療效,因此治療難有共識,唯有及早預防保健,落實保健養生觀念,才是根本防治之道。
     
    原則上防治須增加病患的活動量和改善營養,但應考量個別病患的最佳劑量需求;防治上需同時注意針對潛在病因和併發症的防治。最好諮詢相關醫事人員和營養師,共同從增加身體活動量、攝取適量蛋白質和營養著手。
     
    可是高齡病患較難安全地完成足量運動,且其代謝和消化系統已較退化,平日食量較小,食慾減退,如果為了要提高肌肉量而要求他們去攝取大量蛋白質,是否會使老年人的腎臟超載,都是很大的挑戰。近年來雖然有些特殊營養品或藥物被開發出來,但在驗證療效的實證醫學得到證實之前,仍應先諮詢,才能安全[8]。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大人社團 - 與你一起實踐美好生活)「從走路痛到穿高跟鞋參加健美!76歲阿嬤4招打敗肌少症、練出好肌力」: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3168
    [2]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五」功秘笈學起來 防跌大師就是你!: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141&pid=13090
    [3] (小世界新聞)「肌少成疾 肌少症與重訓迷思」:https://bit.ly/3CCIzgG
    [4]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第三十五卷 第九期)「肌少性肥胖診斷及治療建議」: https://www.tafm.org.tw/ehc-tafm/s/viewDocument?documentId=324cce8c973e4834b8c519d52e769cd2
    [5]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老人的肌少型肥胖症」(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三十二卷第二期):https://bit.ly/37tDTeH
    [6] (長庚醫訊-第四十二卷第八期 110年8月1日發刊)「肌少症」:
    https://www.cgmh.org.tw/cgmn/category.asp?id_seq=1903012
    [7] (天下雜誌)比肥胖還恐怖的「肌少型肥胖」:40歲後身體充滿霜降牛肉油花: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1453
    [8] (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肌少性肥胖症的臨床挑戰」: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74778
      
    ➤➤照片
    (台北榮民總醫院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高齡醫學中心)「失能及衰弱之預防」-黃安君醫師 An-chun Hwang M.D.:https://www.slideshare.net/tchang101/201708-0819-for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肌少型肥胖症 #肌少症 #失能 #老年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世界衛生組織老人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20 09:07:01
    有 1,053 人按讚

    美國 #莫德納 250萬劑來台灣,而且看來打得差不多之後會再補貨
    那我覺得有義務繼續 #恐嚇老人 XD

    前陣子覺得為何中央政府定義85歲以上優先施打
    而不是稍微寬一點70歲以上來減少 #緩打下 的浪費?

    從6月14日JAMA刊登一篇 "疫情期間美國養老居民的 #超額死亡"
    (Estimation of Excess Mortality Rates Among US Assisted Living Resident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觀察疫情爆發時2020年每 1000 名養老居民的每周全因死亡率

    與 2019 年相比,2020 年全國全因死亡率顯著高於 2019 年(平均每 1000 名居民每週死亡 2.30 對 2.02;發病危險比,1.169;95%信賴區間,1.142-1.197;總體死亡率高 17%)

    在 2020 年的高峰週(4 月 8 日至 14 日)
    這些多重慢病、生活需輔助的居民死亡率為每週每 1000 名居民 3.28 人死亡
    2019 年同一周,每 1000 名居民中有 2.24 人死亡(發病危險比1.359,95% 信賴區間,1.207-1.529)
    紐約在 2020 年至 2019 年間的超額死亡率最高(1 月至 8 月期間,平均每 1000 名居民每週死亡 2.50 對 1.57 人),其次是新澤西(2020 年對 20​​19 年,每 1000 名居民每週死亡 3.03 對 2.09 人)。
    在此期間社區傳播率最高的 10 個州 (羅德島、南卡羅來納、新澤西、喬治亞、阿拉巴馬、紐約、密西西比、佛羅里達、亞利桑那和路易斯安那)平均,2020 年 1 月至 8 月期間每 1000 名居民每週死亡 2.39 人

    在這調查中大多數居民年齡在 80 歲或以上
    幾乎有一半 (48%) 年齡超過 85 歲
    而且許多人患有多種慢性疾病,並生活功能上需要輔助
    這使他們極易受到 COVID-19 不良後果的影響

    可以窺見儘管此族群很易騙難教,但是不積極作為死亡率會大幅提升

    --
    雖然這個研究目的是在於估計疫情時的護理與醫療措施成本
    但是我依然覺得,老人緩打卻沒有 #替補機制 是很可怕的浪費

    在日本,老人不想打,那它的陪病者可以打
    在美國,老人不想打,那該診所的剩餘劑量可以當天抽樂透來施打中獎者
    我覺得台灣要考慮這樣的 #你不打就我打 的機制
    這是比宇美町式施打法更需要安排的

    JAMA早之前就有模擬北卡洲的研究,如果經歷疫情高峰後才開始施打
    六個月施打率內沒有到達25%以上
    只要一個鬆懈警戒措施(NPI:個人衛生措施、社交距離、場所關閉)
    就會再引起一大波疫情

    除非疫苗完成二劑普及率可以達75%,才有恢復經濟活動的本錢
    否則就是在此之前,我們都會公衛與經濟拉鋸,人民在餓死和病死做矛盾大對決
    每再來一波,我們的老人和多慢族群也命不久矣,也增加我們很多的醫療照護成本

    --
    文末最後再提 #疫苗資訊戰 與 #疫苗外交

    其實JAMA在5月24日就已經有提到美國應該重視並超前部屬 #疫苗外交
    現在美國有此動作,除了拜登非常重視抑制印度變種株,並也是觀察台灣政局而出手
    也可能與Peter J. Hotezz發表的這篇"Restoring Vaccine Diplomacy"(恢復疫苗外交)有關

    Peter J. Hotezw提及
    一直到今天,全世界的疫苗搶貨與政治亂象與醜態,全球公民有目共睹
    已經不若當初DA Henderson 在WHO支持下領導了全球根除天花的團結運動

    其中一點就是指出俄羅斯在疫苗研發上也是有與西方國家競爭的現象
    來自美國和英國政府的報告揭示了俄羅斯
    如何通過社交媒體和其他通信來指責西方 COVID-19 疫苗的完整性或安全性。
    來自美國反疫苗非政府組織和政治極端主義團體的假信息也在美國和西歐傳播疫苗的疑慮

    這文章背景,很可能是之前英國與美國在之前被批評疫苗出口是0
    造成歐盟政局矛盾、間接使AZ安全性報告被放大檢視
    並且另一邊如WHO批准國藥疫苗
    弱小經濟國家獲得自產疫苗能力前,會傾向依賴更多安全性爭議的疫苗

    雖然這真的就跟疫苗混打一樣沒有絕對對錯
    但是美國如果再不釋出疫苗,除了削弱自己影響力
    會使全球疫苗治理的倫理與試驗安全會遭受更大衝擊

  • 世界衛生組織老人定義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14 17:00:19
    有 31 人按讚

    【台灣疫情當前,誰應該獲得 #疫苗接種 優先權?】閱讀全文:https://bit.ly/3gAi3u9

    #劉紹華:疫苗施打順位的考量,國際上主要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0年9月14日提出的「價值考量框架指引」。依據首要設定目標「#減少死亡與疾病負擔」,疫苗施打的優先族群無疑即是「死亡或重病」高風險者,如 #老人 和感染風險最高 #第一線醫療人員。

    然而,與國際通用標準相比,#台灣 疫苗施打順位的考量顯得有些奇特:由政府定義的特定職業「#身分」者,被列入「#優先順位」的人數愈來愈多;而一般民眾,尤其是風險最高的65至74歲者、慢性病與重病人口,順位卻愈來愈後——這樣以以 #與政府關係親近性 為導向的治理模式,讓不少民眾憂心焦慮。

    台灣的順位安排,為何呈現與國際疫苗優先接種精神背道而馳?這裡面的政策思維,又蘊含著怎樣的 #結構性暴力問題?這篇評論帶你從另一角度一探台灣疫苗施打問題:https://bit.ly/3gAi3u9

    #相關閱讀

    陳亮甫:疫情期間又見醫療暴力事件,健保卡註記能解決問題嗎?https://bit.ly/3zgeYYu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台灣 #COVID19 #疫苗 #防疫 #台灣疫苗 #高端疫苗 #台灣疫情 #2019冠狀病毒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