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世界文化遺產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世界文化遺產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世界文化遺產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世界文化遺產定義產品中有6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795的網紅阿全的世界拼圖,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消息 好消息!》 《預購開始囉!》 《繼莫札特咖啡豆,再來一個中/深焙好咖啡豆》 《奧地利最有名的☕咖啡品牌 《Julius Meinl茱利曼尼》 《奧地利小紅帽咖啡》 有幾款咖啡豆在海外及奧地利官網或是奧地利其他城市的商店都買不到,一定要去《維也納本店》裡才有賣的《☕SISSI THE EMP...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

世界文化遺產定義 在 數位外交研究室 Digital Diplomacy Lab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10:22:16

|#公眾外交事件簿 029 📂事件代號:泰式料理外交 🔎涉案國家:泰國 📆案發時間:2002年至今 你去過 #泰國 餐廳嗎?吃過泰式料理嗎?你喜歡 #泰式料理,甚至知道 #椒麻雞 和 #月亮蝦餅 不是泰式料理嗎? #美食 有多大的魅力,甚至可以在國際關係裡占有一席之地?美國南加大的《#公眾外交...

世界文化遺產定義 在 HF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7 15:47:01

HF HAPPENINGS ✨ 展出超過500件作品,巴黎龐比度中心原創展覽《Women in Abstraction》向女性藝術家致敬 🖤⁣⁣⁣ ⁣ 在La Prairie的支持下,巴黎龐比度中心舉辦首個向女性藝術家致敬的大型展覽,以原創手法重新審視源於1980年代的抽象藝術史,共有接近110位來...

世界文化遺產定義 在 goodbyehkhellouk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3-06 21:10:58

港式鐵閘一百年後會唔會變成英國移民歷史建築羣? (同開平碉樓齊名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早幾日網絡上有人問英國有無香港屋邨鐵閘,老老實實,從來唔敢話英國治安特別好,不過係咪等如呢啲鐵閘有用?有無了解過英國有其他防盜方案比鐵閘更實際? 更深入嘅問題係,安裝啲咁嘅嘢,對自己甚至「香港人」响英國嘅形象有咩...

  • 世界文化遺產定義 在 阿全的世界拼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9 08:39:37
    有 7 人按讚

    《好消息 好消息!》
    《預購開始囉!》
    《繼莫札特咖啡豆,再來一個中/深焙好咖啡豆》
    《奧地利最有名的☕咖啡品牌
    《Julius Meinl茱利曼尼》
    《奧地利小紅帽咖啡》
    有幾款咖啡豆在海外及奧地利官網或是奧地利其他城市的商店都買不到,一定要去《維也納本店》裡才有賣的《☕SISSI THE EMPRESS Espresso☕》

    《茜茜公主義式濃縮咖啡豆》
    《豆子屬於中/深培的咖啡豆》
    《混合了巴西和印度的100%阿拉比卡咖啡豆》豆體本身飽滿厚實,咖啡脂豐富造就了香氣十足,尾韻有微微果香果酸,就像茜茜公主一樣有韻味又不失甜美。

    本來只有去維也納老城的專門店才買得到,台灣領隊在團員、親友們的支持下,再次大向店家遊說,談定了再ㄧ次的海外團購,下單後,店家幫我們烘豆子包裝,貨運到維也納再搭飛機回台灣。

    #專門為我們下單後才烘培的
    #美味值得等待

    ☕一包250g的咖啡豆售價580元(含台灣關稅及國際運費)
    (不含台灣本地運費)。
    目前我們下單給《維也納Julius Meinl小紅帽茱利曼尼本店》,他們就會開始為台灣鄉親製作這款《限定義式咖啡豆》。
    現在可以開始預訂囉!

    《小紅帽莫札特咖啡豆,目前有少量現貨,已經在台灣囉!》

    ====================
    ☕2011年聯合國文教組織將維也納的咖啡館文化列為無形的世界文化遺產。

    ☕奧地利好咖啡的誕生跟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圍攻維也納城有關係~

    👑茜茜公主是誰?
    提到奧地利,就不能不認識Sissi公主。
    Sissi一般翻譯為茜茜或西西,是19世紀奧匈帝國伊莉莎白皇后的暱稱;她的美貌和魅力征服了整個歐洲,被世人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熱愛旅行、清新脫俗、氣質高雅的茜茜公主,嫁給了王子的她,沒有童話故事的結局,卻成為自由精神和傳統宮廷規矩徘徊的悲劇人物。不少電影電視劇曾描述她的故事,使其蕩氣回腸的一生流傳千古。
    這也是小紅帽咖啡,為什麼要特別幫茜茜公主👸量身訂製咖啡豆的原因。

    #小紅帽咖啡
    #奧地利維也納
    #特別訂製
    #限量發售
    #阿全歐洲選物

  • 世界文化遺產定義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0 16:20:12
    有 54 人按讚

    這篇來自【DQ地球圖輯隊】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西班牙正要為夜晚聊天的在地風俗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新聞。這乍聽之下有些荒謬,聊天不是每個人都會做的事情嗎?但提出申請的西班牙人自有一套說法,讓我們聽聽他們怎麼說?

    但這篇文章讓我們進一步思考「聊天」對於我們的文化價值到底是什麼?當我們越來越常在網路上聊天,我們所創造出來的「連結」和過往在屋外的「聊天」又有什麼樣的差異?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轉變?

    ————————————
    「al fresco」是什麼?

    這項「al fresco」其實你我都很熟悉,與台灣的「夜間串門子」十分相似。
    在阿爾加爾村,每當太陽下山、天氣稍稍轉涼之後,左鄰右舍就會開始搬出椅子,就這夜空大聊起來,交流一天的生活或村裡的八卦消息。
    社群媒體興盛 al fresco日漸式微

    對現年 38歲的阿爾加爾村村長桑切斯(José Carlos Sánchez)來說,在社群媒體日漸興盛的今天,以往發揮著串聯村民感情的al fresco已經逐漸式微,有好一段時間,日落後會出來一起聊天的幾乎都是中老年的居民,鮮少有年輕面孔,而他並不樂見這項傳統就此消失。

    al fresco非村莊限定 義大利、希臘也愛閒聊

    不過,有些專家也指出,像是al fresco這樣的夜間閒聊活動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罕見,很可能是從早期農村、比較閒適的生活形態裡所發展出來的行為,在其他地中海國家,像是義大利南部、希臘等,也都可以發現類似的活動。

    「在我看來,要把夜間閒聊歸給單獨一個鎮,或是一個地區,都是無稽之談。」西班牙塞維亞大學(University of Seville)的人類學家莫雷諾(Isidoro Moreno)表示。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引用網址:https://dq.yam.com/post.php?id=14205

  • 世界文化遺產定義 在 意大利衣食住行- KK Life in Ital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23 06:28:22
    有 965 人按讚

    意料之外~自序

    書名「意料之外」這四個字,想了很久很久,要用精簡文字道出我的人生,又要令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絕對不可以草率決定,多番推敲,才能定案。
    「意料」既代表意大利的料理,跟我分享的意大利飲食文化非常吻合,而「意料之外」更可指我的人生裏接踵而來的驚喜,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像從來也沒有想過在2019年,移居意大利的20週年,可以出人生的第一本書。
    從小到大,學業中上,沒有什麼大抱負,只是一個性格爽朗率直,熱愛運動及烹飪的普通學生,樣子又不是特別出眾,所以當闖三關當了空姐時,清楚記得哥哥跟我說,「現在的航空公司請空姐標準真的大不如前!」哈哈! 我一點也沒有生氣,反而用過了海便是神仙的心態説:「那個外籍考官應該喜歡我陽光樂觀的性格,把我取錄。」當然要感謝父母供書教學,在17歳時更有機會到美國達拉斯做了一年交換生,英文對話大有進步,否則亦考不上空姐。

    1994年偶然一次機會,在希臘旅遊認識了丈夫,4年長途拍拖後,終於決定擔上過埠新娘的角色,離開家人朋友及土生土長的香港,孤身戰戰兢兢地接受這人生的一大挑戰,當時腦海充滿千千萬萬個問號!
    來到這個非英語系國家,深深明白要努力融入社會,第一個要解決的必定是語言障礙,所以我在香港已經辦好手續,在米蘭一所意大利文學校,報了一個密集課程,為將來打穏基礎,機會永遠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在這二十年的歲月,經歷過很多甜酸苦辣的日子,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東西,每次都從中學習,吸取經驗與教訓,令自己變得更成熟堅強及獨立自主,因為「真正」幫到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每件事情發生都有原因,不論好與壞,很多時候,當發生的一刻,我們不會明白,但過後,可能才會恍然大悟過中因果。每個我人生遇過的人,不論是深交、平水相逢或是過客,都會帶給我一些啟發及領悟,是一種緣份。沒有以前的我,就沒有今天的分享。
    人生有不同階段,老實說,這兩三年我才可以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以前都是為生活而活,很多承擔與責任。2016 年中,無心插柳開了「意大利衣食住行」這個專頁,用貼地生活化形式深入地介紹意大利一些鮮為人知的事物,一邊分享,一邊自我增值,除了學了很多新的知識外,更認識了很多不同行業階層的人,令人脈視野更加廣闊。另外最大收穫就是交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新朋友,我現在去那裏,都有當地朋友招呼,為旅程留下美好回憶。
    一直有留意我的粉絲,一定知道對我意義重大的食譜,就是「鮮番茄蝦意粉」,沒有這食譜,從來不知道有這麼多人喜歡跟我做菜,亦沒有我今天的分享,這食譜在我開頁初期,一星期為我帶來5000 粉絲,給予我無限的動力去尋找理想。所以封面特別選了這個菜式作紀念。我還用這食譜在專頁舉辦了一個烹飪比賽,把31碟來自世界各地的followers 成品相片拼成相簿,視覺震憾。本書特別為大家精心挑選了45個食譜,大部分出自丈夫的家鄉拿坡里,5個在香港拍攝,40個在羅馬,非常感謝兩地的專業團隊。
    常常收到很多followers的留言,有些感謝我的食譜, 令她們煮意粉技巧大有進步;有些說欣賞我的魄力、幹勁、正能量、行動力及感染力。老實說,我從來沒有刻意做些什麼,做人做事隨心隨意,沒有太多顧慮或渴望什麼回報,做事只求問心無愧,就是這樣不經意的態度,反而驚喜連連,機會一個接一個。
    做人宗旨,承諾非常重要,答應了自己或他人的東西,無論大小事情,我都會盡力而為,不肯定的我絕對不會輕易答應。
    兩年前,構思出書,尋找人生的一大滿足感與認同,利用在意大利20年的生活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雖然熱愛烹飪,但不想只出一本冷冰冰的食譜書,希望讀者在學燒傳統意菜時,亦可以從其他分享中,對我及意大利有更深的了解。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也不同,對我來說,只要我做的一切,對社會某個層面,或對某些人帶來正面的影響,已算是成功。
    我更邀請了九位香港意國人妻,用千字分享她們的生活點滴與及對每個不同城市的感受。從她們的故事,大家可以深深感受到意大利南北中部的文化,差別原來是這麼大。
    意大利歷史悠久,由多個不同民族組成,藝術文化、豐富天然資源、風景優美,是全世界擁有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意大利人對飲食的堅持與執着,值得我們欣賞如學習。加上又是世界時裝之都,時尚用品世界聞名。以上種種原因,每年吸引千千萬萬的遊客。
    最後,感謝出版社負責人林雨給予出版機會,亦感謝羅馬專業烹飪學校A Tavola con lo chef 贊助場地拍攝食譜,感謝品牌贊助食材及服飾。衷心感謝所有為本書製作過程出過力的所有朋友,特別感謝香港及意大利家人一直在背後的支持、協助與體諒,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地寫新書內容。

    希望正在閱讀這本書的你,能從中感受意大利的獨特文化風情。

    KELLIE KO
    2019 夏

    訂購意料之外一書
    https://bit.ly/3rkhlWx

    香港23間圖書館書單名上

  • 世界文化遺產定義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7-03 14:34:12

    [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本的地理想像,如方位、氣候、規模、人文特色等。接著,我會做一件事—大量地運用google map細查地方資料。
    .
    地圖,是一種人對空間權力的掌握,當旅人們從地圖繪製者的手中,搶回擁有地圖的權力,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旅行生活?然而,我們真正因為google map而搶回了對空間的掌握嗎?我們先從紙本地圖的使用開始。
    .
    ▓ #紙本地圖的時代
    .
    不只是到了旅遊的當下才使用google地圖來找路,而是平常沒事時,就打開地圖滑呀滑,細察預計拜訪的地點,了解地理資訊。不過,在2005年以前,旅行時掌握地理環境的技術大都依賴紙本地圖,旅客與觀光客在出發前,會購買旅遊手冊、旅行文學,透過特定旅行專家與旅遊資訊編輯的視野,來觀看地方(林子廉,2009)。在那時之前,各種「旅遊天書」隨著出國人數的增加,而銷售量大增。
    .
    出國旅行度假,不單僅是選好地方、買張機票、然後去就可以說「#這是我的旅行」,旅行的體驗是由生活中的不同媒介內容(電視、廣告、電影、書籍、旅遊手冊,現在還有社群網站)與你的真實旅程所交織而成(Urry, 2002)。當然也包含地圖。
    .
    地圖是一種地理狀態的再現。我們覺得地圖模擬了真實的環境樣貌,但事實上,地圖是一種「#簡化」、「#挑選」、「#裁切」,尤其是紙本地圖,在有限的平面版面上,地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一比一的還原,而是透過地圖繪製與資料整理,表現製圖者對大地的擁有權、解釋權。
    .
    在從前的旅行中,我會在行前買一份巴黎的城市地圖,在台灣時就把旅行手冊上看到的景點標示在地圖中;並在旅程中逐一刪除,有時候還會用紅筆將散步走過的路徑畫上,以展示我對巴黎的熟稔程度。基本上,整張巴黎地圖我都畫滿了。
    .
    ▓ #google地圖的出現
    .
    2005年,Google Map正式上線,一開始只是電腦版,同一年裡很快地推出手機版本,並且加入Google Earth的服務,直至今日,google的地圖是Google公司流量第二大的營運項目。Google Map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地表空間幾何特性以及地理屬性等兩種資訊之資料庫, GIS 中記錄的資料藉由適當的軟體解譯後可重現地表相關地形與地貌,使用者可以免費且自由地在地圖檔上標記並添加註記。這個地圖很快地成為旅行者的最佳找路工具,可以用微觀與巨觀的視野,審視空間樣態(廖酉鎮、陳均伊,2013)。
    .
    相對於傳統紙本繪製,#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廣泛應用,省卻了實物儲存的難處,也使我們可以在同一空間的地圖上看到不同的主題的重叠和互動,我們更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在給定的地圖框架上任意標籤,製作對我們有意義的地圖(Lo, 2012)。
    .
    Google不斷推出越來越豪華的地圖服務,像是「#交通資訊」、「#街景服務」、「#旅行規劃」,最近更加入虛擬實境的概念,將導航升級成「#AR導航」,透過 GPS 獲取用戶的位置,並使用街景資料產生「視覺定位系統」(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VPS),快速辨識周遭地標建築定位用戶位置,並在手機相機中以巨大的動畫箭頭結合街景,藉以更清楚地告知方向。這些方便的工具是積累在行動通訊技術、運算技術與人群使用習慣的大量應用與快速進步上,嶄新的地圖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旅行、旅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
    ▓ #人與機器結合下的旅行:地理媒介
    .
    人與機器在移動技術空間中,被結合成一種人機複合體,或是Bruno Latour行動網絡理論中的「人—物」,這讓人的體驗更加複雜。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打開Google Map後,隨著指標轉動身體,試圖協調數位與真實的空間方向。或是,跟著導航行走,耳畔響起「向左轉」,就毫不猶豫地走向左方的街道。又或是,最一般的情況下,使用者會打開軟體,了解地理定位下自己與週邊資訊(店家、車站等)的關係。
    .
    進入到隨身行動傳播科技時代,人與物結合下的移動與定位本身就是一種資訊,這些資訊詮釋了流動空間、網絡連結、移動過程的具體樣態。一方面,機器深刻地鑲嵌入人類的生活世界中,反過來說,人們亦透過機器產生全新、方便、延伸的特殊經驗。這種人機合一、日常鑲嵌的 #地理媒介(geomedia)(McQuire、潘霽,2019),在旅行實踐中更顯鮮明。
    .
    Web2.0時代,藉由地理媒介所構連起來的網絡式公共空間,展示了人類時空感知的嶄新轉變。透過行動傳播與數位化的技術,遊歷的地點本身不只是被媒介再現,而是,這些地點本身就是媒介,在程式運算的框架下,人與人、人與城市有了全新的關係:Google Map的使用與資料的積累,很大的程度上,人們利用社會實踐、消費行為與協商互動來定義旅行的地方。
    .
    例如這次我們旅行到關東地區,特地前往宇都宮吃餃子。在行前我們藉由Google Map的即時資訊決定乘車的方式,查詢車站附近所有的餃子店以及他的評價、照片、菜單,用街景服務來定位自己如何到達要去的「餃天堂」。然後在這家算是有特色的餃子店鋪,我們竟然在餃子裡吃到了一根鋼刷鐵絲,店家也沒有很認真地看待。就默默地打開Google Map說明了當下的狀況,並給予較低的星級。
    .
    ▓ #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上述的情境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場境,使用者們可能自知的情況下,#自願參與地理資訊的建構,這稱做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GI,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Sieber and Haklay, 2015),Google Map的VGI使得人們更有機會參與城市意義的詮釋,在公共參與的意義上,Google Map也是一種社群媒體,它建築在遊客、居民、店家等大量用戶的傳播意向性上。在McQuire與潘霽(2019)的「地理媒介」評斷便提到中,媒介傳播技術、隨身行動和城市地理元素的深度融合,共同造就了「#成為公共」(becoming public)的體驗,打開城市生活的審美維度,同時推動了「成為公共」的過程。城市中的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不再僅僅依據根植於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活形態,而是更直接地被轉化為主動的「傳播」過程。
    .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Google Map有著三種資訊類型:自然的資訊、技術的資訊與文化的資訊。自然的資訊,如同人們所可以感受到的地形等;技術的資訊則如道路、水系的測量描述;而文化的資訊則指涉各種人類的行為,如駕駛、消費等。透過運算平台,當然也包含IG、FB上的「#社會標註」,像是打卡、分享美照、「#」,使用者、物、與城市風景大量交織成數位形式與真實形式共存的存在,並且在公共性的概念下交往互動。
    .
    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想像與批判,一個反烏托邦正在進行。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是地理媒介的延伸,甚至不得不參與地理資訊的建立。當你想要運用導航系統時,其使用者本身正參與著車流量預測的演算過程。當我們行動時,我們也正經歷一種數據式的物化,個人與機器結合後,個人在時空中的所有作為都有可能面臨資本主義的收編,例如在Google Map上顯示個人化的位置性商業廣告。
    .
    ▓ #流動的社群與信任革命
    .
    旅行者們對Google Map的使用,構成了一種流動與移動的社群,這個社群強調的並非穩定的社會記憶,他們更欣賞獲得片刻的超凡體驗,與享受如遊戲般的過程,在虛實間讓自己更能夠掌握旅行的地方。從Google Map的旅遊嚮導設計就可以發現,Google Map將每一位參與地理資料建構的人們都當作「專家」,這個構想在另一個旅行APP「#TripAdvisor」裡也非常鮮明。你可以在「TripAdvisor」裡分享更多評價、文章與圖片,分享你在移動時的超凡體驗,以獲得「#頂尖攝影師」、「#飯店達人」等等標章,以提高個人體驗的可信度。
    .
    不過,有批評家認為,我們太容易把Google Map、Google Earth上的作為,理解為一種全景全知的圖像、透明的秩序,甚至是前面討論的參與和賦權的工具(Kingsbury & Jones, 2009)。閃耀著令人暈眩光茫的球體,反映了人類的戴奧尼索斯的妄想,我們狂亂地航行,歡天喜地地喧囂,我們全心全意、不加思索地信任它,卻低估了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集體監控。
    .
    ▓ #回歸地方化?
    .
    不過,站在創用的立場,我還是傾向對科技保持信任。信任研究者Bostman(2017)在《#信任革命》中談到,只有「信任」,人類才能在進程上有超越性的變革。當然,對Google Map的信任早在2010年以後就幾乎被廣大的使用者們接受了,雖然偶而還是會看到我父親打開地圖導航後,然後罵導航太笨,繼續走自己的路。但無疑得,Google Map扮演了旅行實踐的重要推動角色,它把商品、交通、約會與各種推薦搓合起來,讓旅行同時是個人的行動,也是集體的社群參與。也因為這些更加錯綜複雜的信任,旅人們才能獲得更多足以創新生活的服務。
    .
    回到McQuire的地理媒介概念中,如果傳統大眾媒體帶給旅行者與地方的是一種想像的、再現的、去地方化的全球化幻覺。那麼這些隨身、隨地的地理媒介,像是Google Map,則在旅行者與地方之間形成更回歸地方化的關係,同時還包含了跨文化溝通的實現,透過這樣的地理媒介技術,更能提高人們對差異性與流動性的接受程度,還可以確保城市網絡中與他者共存的技能。
    _
    _

    #參考文獻:
    .
    1. 林子廉(2009)。旅遊手冊如何影響遺產觀光客對於原住民石柱真實性知覺、旅遊動機及體驗。文化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2.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Sage.
    3. 廖酉鎮, & 陳均伊. (2013). 讓地圖活過來一 Google Earth 運用於地球科學教學設計之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
    4. LO, K. H. (2012). 論班雅明式史觀和空間觀: 並以領匯霸權地圖為例.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文化研究@ 嶺南, 32(1), 1.
    5. Sieber, R. E., & Haklay, M. (2015). The epistemology (s)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 critique. 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2(2), 122-136.
    6. McQuire, S., 潘霽(2019)。From Media City to Geomedia: Cross-disciplinary Insights into Information Society from a Pioneering Australian Scholar。資訊社會學研究,36。
    7. Botsman, R. (2017). 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and Why It Could Drive Us Apart. Penguin UK.
    8. Kingsbury, P., & Jones III, J. P. (2009). Walter Benjamin’s dionysian adventures on Google Earth. Geoforum, 40(4), 502-513.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