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上一份工作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上一份工作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上一份工作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上一份工作英文產品中有76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這封信和你介紹一本書,中文名叫《成長的邊界》,作者是大衛·愛潑斯坦。這本書的英文名非常簡潔,就是一個單詞「Range」,我把它翻譯成「廣度」,後面我們也用《廣度》來稱呼這本書。 你可能知道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書《異類》,分析成功者為什麼能夠成功。我們之前的來信里也提到...

 同時也有5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艾莉的小太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嗨大家,有點久沒更新了,但要跟大家說個好消息 停更的日子裡,艾莉終於從國考的凌遲中解脫了ᕙʕಠᴥಠʔᕗ 這次收錄的歌曲,是陪伴我度過國考日子的歌曲們。所以收錄的歌裡都有滿滿的 百無聊賴 身不由己的情感,特別適合考生服用,可以靜靜地聽著念書而不躁進。 btw八月的每一天都邊聽著這些歌讀到半夜兩點,六點...

上一份工作英文 在 LeedsMayi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2:26:19

今天,來跟大家講一個英語教學世界裏一個非常不可告人,但其實英文老師們大家各自心知肚明的一個天大的袐密,那就是--英文到底能不能透過學會一些規則(例如自然發音法)後,學習者就可隨心所欲的可以看字就讀出正確的音,聽音就可以拼寫。 我相信大家都有聽過這個說法--「其實英美澳等國的小朋友並沒有學英文的音標...

上一份工作英文 在 Wawa|廣告行銷無所不講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20:32:43

🩸 想當廣告業務,要具備的工作軟實力! ⠀ 「沒有廣告業經驗,要有什麼特質才適合進廣告業呢?」 ⠀ 以廣告業的工作來說,有個非常注重人格特質的職位,那就是廣告業務/企劃。 ⠀ 比起創意部門中設計或文案的面試標準,更看重求職者展現出的人格特質。因為身為業務不只要有協調與溝通的能力,也要具備洞察人性的敏...

上一份工作英文 在 Henry Lin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7:12:43

「 如果不挑戰自我,永遠都別想拍出好作品。 」 Sophie是我在一次活動認識的專職外國Model 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我已經拍了這麼多年還要去參加這樣的團拍活動 其實那時候會參加活動主要的目的是想跳戰我自己 在經過這麼多年後挑戰團拍 外國Model會拍出怎麼樣的作品 很像在外面創業很久重新回歸辦公...

  • 上一份工作英文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8 11:54:43
    有 99 人按讚

    「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這封信和你介紹一本書,中文名叫《成長的邊界》,作者是大衛·愛潑斯坦。這本書的英文名非常簡潔,就是一個單詞「Range」,我把它翻譯成「廣度」,後面我們也用《廣度》來稱呼這本書。

    你可能知道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書《異類》,分析成功者為什麼能夠成功。我們之前的來信里也提到過這本書。而這封信要和你介紹的《廣度》,恰恰提出了和《異類》針鋒相對的觀點。

    簡單來說,《異類》提出了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強調「刻意練習」、成為專才的重要性;而《廣度》這本書就如它的標題所言,更強調「廣度」在成長和發展中起到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一下這兩本書的觀點,談一談廣度和深度的問題。

    愛潑斯坦為什麼反對「深度」?
    先簡單介紹一下《異類》和《廣度》兩本書各自的主要觀點。《異類》一書中有三個非常鮮明的觀點,《廣度》主要針對前兩個,我們就重點談兩本書有交集的地方。

    先來看《異類》的第一個觀點,就是大環境和起步的時間很重要。你生對了時代,就有更大的概率成功;甚至你生對了月份,一開始比同年級同學大了幾個月,容易成為孩子王,後來就更有可能成為領袖。《異類》的第二個觀點,就是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講什麼事情要做好,需要有一萬小時的練習。

    針對這兩個觀點,《廣度》這本書又是怎麼說的呢?
    《廣度》的第一個觀點,就是認為早期優勢或者說早期的刻苦練習對於長期發展來講幫助不大。《廣度》的第二個觀點,就是它的副標題,講在這個專業化的世界中,通才更能夠取勝。

    簡而言之,《異類》強調起跑線上的優勢,一開始佔優,後面就越發展越好;而且強調人要投入大量練習,成為專業化的人才。《廣度》則認為,早期優勢沒有那麼大的作用,比起專業化,現在的世界更需要的是通才。

    《異類》的觀點你應該很熟悉了,也是現在社會的一種主流觀點。這封信我們介紹《廣度》,就稍微展開看一下《廣度》的作者愛潑斯坦是怎麼論述他的意見的。愛潑斯坦從四個角度論述了自己的觀點。

    首先,愛潑斯坦把世界上的事情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規則明確的事情,比如學鋼琴、打高爾夫球、做銷售、編程序,成功的標準非常清晰。在這些事情上,一萬小時定律是成立的。

    但是還有第二類事,就是大量規則不明確的事情,比如創業。我在之前的信中講過,成為億萬富翁比登上珠峰更難,因為後者目標清晰,訓練方式固定,而前者沒有可以遵循的通用標準。愛潑斯坦認為,對於這樣的事,就算投入大量時間練會了一個單一技能,意義也不大。愛潑斯坦還特別提醒,要警惕那種「因為自己手裡有了一個錘子,因此看什麼都是釘子」的思維方式。

    其次,愛潑斯坦講專業人士的判斷未必就更可靠。有的專業人士過於相信自己的訓練和固有的方法,結果有時候表現甚至不如普通人。這樣的例子我們見過很多,比如對股票的預測,對選舉結果的預測等等。

    愛潑斯坦還舉了一個很特殊的例子。他說一項研究發現,每年心臟病專家聚集起來開年會的時間段內,心臟病患者死亡率反而會降低。這項研究推測,可能是因為心臟病專家忙於開會,沒時間做手術,而手術本身有風險,因此手術總量減少帶來了患者死亡數量的減少。換句話說,有些患者不做手術可能還能活過這段時間,結果因為做手術反而喪命了。這個統計結果提示,專家的判斷也有可能是不準確的。

    第三,愛潑斯坦認為,方向比毅力更重要。愛潑斯坦也承認毅力是個好東西,但一味堅持、永不言退,甚至一條道走到黑,卻未必是美德。

    愛潑斯坦講,世界上成功的道路千千萬,你怎麼知道自己選的路就是對的呢?如果走在錯誤的道路上,那越有毅力可能越糟糕。

    《廣度》這本書講了許多改變人生道路而成功的名人故事。其中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梵高。梵高年輕時做過牧師、傳教士、店員、藝術品交易員,對每份工作梵高都做得很認真,但就是做不出成績。直到接近三十歲,梵高才開始學習繪畫,並且迷上繪畫藝術。我們知道,最終他是作為畫家而流芳百世的。

    最後,愛潑斯坦還舉出了很多實際案例,說明很多成功人士不是只懂某個領域的專才,而是廣泛涉獵的通才。這樣的例子你肯定也能想到不少,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通過上述分析,愛潑斯坦提出結論:面對複雜問題、特別是沒有明確衡量標準的問題時,廣度比深度更有用。人要懂得放棄和退讓,不要一根筋只知道往前走。後退一步看似多花了時間,但可能因為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反而省了時間。每一次拓寬人生道路的嘗試,只要處理得好,都會成為人生的閱歷,並不白走。愛潑斯坦舉了喬布斯的例子,講喬布斯當年旁聽的一門書法課,後來對他設計麥金托什電腦和其他產品發揮了作用,因為喬布斯對藝術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這門課。

    要廣度還是要深度?
    介紹完愛潑斯坦的觀點,問題來了:我們該信誰的呢?是《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說的刻意練習、成為專才,還是愛潑斯坦說的多加嘗試、追求廣度?兩位作者都舉出了很多現實案例支持自己的觀點。當然可能你也會覺得,兩人的觀點並不完全矛盾,也可以並行不悖。
    但我們在生活中要面對的問題往往更加實際。比如你剛下班,接下來有一個小時的自由時間,你到底應該做什麼?對此我們必須有一個選擇,因為做了這件事就不能做另一件。如何選擇呢?其實還是要回到理性的分析上來,而不是聽信任何現成的答案。

    我常常講如果你不知道做什麼,就想一想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不妨按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把人分為四類。

    第一類人,既沒有廣度,也沒有深度,這自然不是我們的目標。
    第二類人,既有廣度,又有深度。這種人通常是天才,比如達芬奇、牛頓、愛迪生、喬布斯,還有用數學建模來進行投資的文藝復興公司創始人詹姆斯·西蒙斯等等。不過,這類人的數量在世界上可能連萬分之一、甚至百萬分之一都不到。我們雖然能講出不少這樣的名字,但這是因為他們站在聚光燈下,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看看身邊,這樣的人可能一個也找不到。當然,如果把要求放低一點,只說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人,可能還是能找到一些的。
    再看第三類人,有深度,沒有廣度。這種人我們身邊應該有不少,或許我們自己就屬於這一類。
    第四類和第三類反過來,有廣度,沒有深度,這樣的人也比較多。

    簡單分析一下:第一類人我們不用考慮;第二類人雖然你我都很嚮往,但很難成為這樣的人;那麼我們主要考慮的,就是在第三類和第四類中選擇。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結合你自己的情況,要成為第三類或第四類,哪一種對你比較容易?此外,第三類和第四類人,在生活中哪一種相對更受歡迎、更容易成功?根據我自己的觀察,答案是第三類,也就是比起有廣度沒深度的人,還是有深度、但廣度有所欠缺的人更容易成功一些。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完全不贊成愛潑斯坦的看法呢?並非如此。我專門和你分享這本書,正是因為雖然愛潑斯坦和我的觀點不完全一致,但仍然給了我很有益的啓發和提醒。他提醒我們,做事不要死鑽牛角尖,要注意看方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情,要嘗試各種新東西。實際上,愛潑斯坦講的「廣度」也不是蜻蜓點水、多而不精,他也談到了在保持一顆開放心靈的同時,我們也要選擇某個領域往深里走。

    怎麼讀書才能為我所用?
    最後,借著《廣度》這本書,再和你談一下讀書這件事。我們在閱讀他人想法和接受他人經驗的時候,有一個很容易進入的誤區,就是當那些想法和經驗特別符合我們的胃口,我們就會非常順暢、甚至不假思索地接受它們。

    有的人讀了《異類》這本書,聽到了一萬小時定律,覺得很有道理,然後就為自己簡單低水平的重復工作找到了理由;被其他人問起來,就抬出一萬小時定律當藉口。同樣的道理,有的人讀了《廣度》這本書,就為自己不能在一條路上深入找到了藉口,說自己是要成為通才。很多人說是讀書,只是不斷為自己找藉口而已。

    實際上我們讀書的時候,對於作者的觀點,既不應該輕易接受,也不應當直接拒絕。不同視角、不同觀點的書,往往能給我們有益的啓發。

    比如有人覺得一萬小時定律很有道理,但自己試了好像不靈,就不知所措了。這時你讀到《廣度》這本書,就會發現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立,還需要其他條件,比如只有對於可以清楚衡量、可以明確追蹤進步的目標,一萬小時定律才有效。這樣一來,兩本書中看似不同的觀點就起到了相互補充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多讀書,而且要讀不同的書。

    一本好書,不在於它的觀點都符合你的心意,而在於它能夠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視角,啓發你的思考。因此,即使我不完全贊同《廣度》的觀點,這本書仍然值得一讀。

    小結
    如果你自己讀這本書,也要記住我們讀它的目的是接受它的啓發,而不是聽了那些遙遠的故事就放棄努力。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比起廣度,更欠缺的還是毅力。成為通才並沒有錯,但更多人只是把「成為通才」當成了半途而廢的藉口。

    當然,對於格拉德威爾和愛潑斯坦的觀點是如此,對於我的觀點,也是如此。我的結論應當是啓發你思考的材料,而不應該直接成為你的結論。瞭解了這兩本書,你更應當運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和審視,找到適合你自己的進步道路。」

  • 上一份工作英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7 21:04:42
    有 1,171 人按讚

    因為fb觸及率的差異,所以我把原文po在自己粉專才能讓更多人看到,並且加了更多照片。尤其是最後四張照片是我二十年前在台灣的首次媒體報導。年輕時期的裸奔者跟現在的內觀者比較起來,彷彿是完全不同的人格。但這就是人生有趣的地方,永遠不停的改變,無常,無常,無常。

    我剛從內觀中心結束當十日的法工,我覺得那是很美好的經驗,想要跟大家分享

    當你是去當內觀學員時,你過得像是比丘的生活,每天要做的功課只有不停的打坐去修練平等心跟開發身體每個部份的覺知。肚子餓了去食堂會有法工已經做好食物免費讓學員使用。

    參加內觀課程是全程不用收費的,所以得靠自願的法工來服務學員們,為學員們煮食物,整理園區。內觀中心在世界各地的運作全部都是靠著法工自願服務。

    你或許會問,那為什麼法工會做沒有薪水的付出?以我自身的例子來說,當然是因為我從中得到了利益,所以才會心甘情願來服務學員。而這個利益是完完全全超越任何金錢所能給我的。

    我是個商人,我做任何事情都會評估有沒有值得我時間的投資報酬率,畢竟時間是最寶貴的資產。 尤其我有一個奉行的原則。就是無論我做什麼事,我一定會問自己:「有沒有學習?有沒有貢獻?以及好不好玩?」

    而在內觀中心當法工服務就是以上這三項都有,而且非常好玩。

    像學員那樣一天打坐十幾個小時的生活型態其實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在真實生活中我們必需要工作賺錢養家,不可能整天只有打坐,打坐完就已經有食物擺好在你面前。

    反而當法工是可以學習把平時的修行方法帶進日常生活中

    以我當過二次的廚房法工的經驗來舉例,我們廚房的6~7人小組每天要五點進廚房,在六點半之前煮好六十多人的早餐,還要洗大量的鍋碗瓢盆。過沒多久又要準備下一餐了。

    一整天的工作量其實不輸給平常上班的時數,但會每天安插法工跟學員一起共修至少三小時的時間。當法工最大的樂趣在於可以學習如何處理很多平時不會使用的原型食物。像我學會了如何處理山藥,牛蒡,芋頭,南瓜,苦瓜,冬瓜,並且還學會了搭配枸杞,當歸,小米,糙米做成各式各樣不同變化的素食料理。也學會了如何炒芝麻醬跟辣椒醬。或是用檸檬皮做成酵素可以拿來清潔地版或作成洗碗精。 這些對上一代來說是稀鬆平常的常識,到了現代卻已經漸漸失傳。

    因為現代的社會結構分工越來越精細,一個擁有很高學歷的知識份子或電腦工程師或許在他的領域很強,但可能卻不會自己去菜市場買菜煮成三菜一湯。我們看似擁有很高的薪水,在社會上擁有不錯的地位,但卻是個生活白痴,不懂如何真正的生活。

    而我們當法工總是會有老一輩的法工帶領我們,他們就像是生活智慧王的活寶典,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生活智慧是很珍貴的經驗。我覺得是很好的傳承。

    來這裡當法工,我不只是服務學員,我其實學會了生活的藝術,我學會了可以先把高麗菜跟香菇炒好,再加入飯鍋跟白米一起煮的新作法。 我學會了洗飯桶時殘餘的白米飯不要丟到垃圾桶,可以灑在地板上等麻雀來大快朵頤(順便娛樂自己)。我學會如何用香椿的嫩葉打成醬汁做香料。我學會了原來煮紅豆湯要前一天晚上開始先把紅豆泡水,因為紅豆是全部的豆裡面最難煮熟的。 而類似這樣的學習每天都在發生,每天都讓我讚嘆生命的美好。少了手機社群媒體的外界干擾,只有專注在跟自己的連結,光是用手洗衣服曬衣服也可以品嘗簡單生活的美好。回到原始的生活型態才是真正在品味生活,才是生活的藝術。

    除了學習生活,從法工服務中我學到另一樣寶貴的禮物。我再舉一個親身的例子,因為只有自己體驗過才能稱之為真正自己擁有的智慧。

    因為疫情的關係,為了避免交叉感染公共餐具,原本是自助式的早餐跟午餐,改成讓廚房法工為學員們服務,讓法工為學員們夾菜。有些學員會吃第二盤,所以我們必需像餐館的服務生一樣隨時待命幫他們夾菜。要等他們學員們全吃完,我們法工才能吃。

    我原本以為我會討厭這樣的等待,畢竟我這輩子總是處於一個消費者的心態,我在過去一向最討厭的就是浪費時間的等待,像在過往我去餐廳之前都會先打電話點菜,確保我一到餐廳食物已經好了。

    這樣自以為很有效率的生活習性,其實是給身邊的人很大的壓力。

    沒想到這次在這裡的十天服務,我學會了在等待之間也可以睜開著眼睛修行內觀,外表看似在放空,其實我保持著警覺,正在掃描身體每一個部位的感受。如此一來,等待的時間就變得一點也不無聊,反而還學會了一個新的技能,讓自己可以處在什麼都不做的待機狀況,讓自己停留在省電模式,而不是讓自己的腦袋一直空燒。

    現代人只要一有任何空檔就會拿起手機,讓自己一直處在一個很焦慮的狀態。我以前也是一天要使用十幾個小時的手機,如今我已經漸漸沒那麼依賴手機來娛樂自己。就算是只有自己一人的獨處,我也學會不那麼的焦慮。

    當法工的另一個很大的益處是你可以體驗到「無我」,在這裡服務學員時,我們卸下平常在社會上職稱跟自我的驕傲。來這裡我保持著虛心請教的態度去認真學習廚房的每一個細節,叫我切菜,掃地,拖地,洗碗倒垃圾我都樂意去做,畢竟在家裡也都是我在做這些事情,所以我沒有太大的適應問題。 就算處理食材的方法錯誤被組長訓斥了我也是虛心接受,畢竟就是學習嘛。

    但在我第二次當法工的第一晚,我受到了震憾教育。在內觀課程中,舊生們是沒有晚餐可以吃的,他們唯一可以喝的就只有檸檬水。可是因為第一天晚上我那負責擠檸檬水的法工同事沒有把比例弄好,所以份量不夠四個舊生們喝。

    當第四個舊生(剛好是外國人)進來食堂要倒檸檬水時卻發現水壺已空,我手指了牌子,用英文對這個舊生說:「不好意思,這個檸檬水是給舊生優先」

    「但我就是舊生啊」這個外國舊生動了怒氣,對我兇的態度,好像我就像是個餐館做錯事的小服務生。

    我的天啊,我的人生已經當了十幾年的董事長,也常去各大學校或商周學院當客座講師,到處總是被禮遇被尊重。 突然被這樣兇,我還真的突然無法適應,甚至心中生起了對這位外國舊生厭惡的感覺。

    「I am sorry」當下我只能低頭跟他道歉,但心中有股翻滾憎恨的情緒

    事後我反省自己,其實是我的同事弄太少檸檬水,以及前一位舊生喝了太多的檸檬水,才會導致他生氣對我兇。其實他生氣的並不是針對我,而是我自己把自我看得太重。是我無法接受自己講出道歉的話。

    人在社會上累積了足夠的經歷會夠旁人捧到自我膨脹,這會讓自己變得容易自我滿足,這樣會很可惜,因為會失去了客觀視野去看待事情。

    而法工在內觀中心這十天的禪修跟學員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晚上九點學員下課後,助理老師會帶領我們法工們做另一種禪修的方法,慈悲觀。慈悲觀讓我們這些有服務的法工可以學會發送慈心給學員們,給自己,以及給所有這世界的人。(達賴喇嘛的書中有提到他每天早上做四小時的慈悲觀,難怪有他在的氣場就會充滿了慈愛)

    當我練習了十天的慈悲觀後,在內觀的第十天可以說話時,我再次找那位沒有喝到檸檬水的舊生談話,這次心中帶著慈悲心,對他說:「I am sorry,第一天沒有給到你檸檬水,想到那是你唯一可以吃的晚餐卻沒得喝真是太可憐了,你有發現我從第二天開始都有倒給你多一點嗎?」

    他露出了微笑說:「有,我有發現你都特別倒給我很多,謝謝」

    同樣都是講Sorry, 第一天的sorry是心口不一致,而第十天的Sorry是真心誠意的sorry, 所得到的回饋讓我心中感覺卻是有很大的差別。 我想這是我這十天帶回給自己的禮物。

    我把這次被兇的寶貴經驗用來隨時警惕自己不要過度自我膨脹,畢竟我的人生走到下半場已經很難得被兇了,這是很難得的經驗,讓我可以把自我self-ego給縮小一點點,也是我帶回家的最棒禮物。

    我想,我的老年生活應該會過得蠻不錯的,因為我在我的中年之旅有刻意的在學習讓自己轉換個性,用與年輕時期完全不同的思惟去看待人生不如意事,成為一個人人跟我相處都覺得是舒服溫暖的智慧長者。

    願有在讀這篇文章的你,也能有意識的在你的中年之旅好好進修,在人生下半場開始前就提前佈局讓你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

    註:內觀中心很缺法工哦,如果你之前已看了我文章參加過學員十日課程的話,那我會建議你去嘗試當內觀法工,會得到不一樣的超能力哦。

    (本文天下雜誌稿費捐給六龜法邁內觀中心)

  • 上一份工作英文 在 Mimi英語教學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1 17:53:22
    有 147 人按讚

    <開學以來的各年級活動>
    前幾天有說會整理一篇開學以來的各年級活動,趁著連假整理了一下:

    ●一年級:
    以往我都會在第一堂課用手機幫學生拍照,然後每天有空檔就會打開看,通常一週內可以把學生全部記起來。但今年真的太高難度了,戴著口罩的他們,看起來都很像,有些連名字都很像,我到現在只能認得幾位較需要注意和提醒的學生,至少在他們需要提醒時能叫得出他們的名字。

    今年一年級對我來說,最大的任務是讓他們趕快適應小學生活,所以我沒有特別做什麼活動,就是一直提醒一直提醒一直提醒~我覺得停課和暑假這段時間,對每個年級影響都很大,但影響最大的真的是一年級新生!我目前覺得我很像在教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們,所以建立課堂規則是最重要的,我只能不厭其煩的重複講很多次,無論是上課規則或是字母教學的部份,要比平常花10倍以上的耐心,我也還在調適中……但聽到他們下課時笑咪咪的一直喊我名字的可愛聲音,就會覺得安慰一點,讓學生喜歡老師,也是往後讓他們開心學習的一大重點。

    ●二年級:
    二年級開始進入字母發音教學,為了讓學生知道拼音的概念,我每年都是用注音符號拼音的概念跟學生解釋。這真的很好用,他們馬上就能理解學英文發音後,看到新的字就能試著自己拼出來。
    我最常舉例的方法是:大家知道ㄏ、知道ㄨ、知道ㄟ,那ㄏㄨㄟ怎麼唸呢?學生就會說:ㄏㄨㄟ!我就會說:英文的拼音也是這麼簡單喔!當你知道b發[b]、a發[æ]、t發[t]的音之後,bat要怎麼唸呢?學生就會順勢唸出:[bæt]!然後他們就會出現「原來這麼簡單!」的表情。讓他們知道學發音是要幫助自己變得更厲害的,他們就不會害怕學新的東西。

    ●三年級:
    我很喜歡Dino,但因為108課綱而改版的關係,從這次三年級開始的翰林版變成「Here we go」,整個故事人物都變成新的了,沒有Dino真不習慣!不過其實單字句型內容沒有太大幅度的改變,只多了一些比較生活化的內容。
    我在Starter Unit教學結束之後,用暑假學到的playingcards.io網站,搭配師德的「瘋狂賽車手」教具底圖(https://www.cetbooks.com.tw/detail.asp?serno=48271),加上翰林題庫光碟裡的課本單字圖檔,作成線上桌遊板,讓學生在課堂上一邊複習一邊玩。
    將學生分成兩組,讓學生輪流上台用觸控電視操作棋子和點骰子前進,我們大概玩了三輪,因為想讓每個人都能玩到一次。學生非常喜歡!所以我答應他們只要表現好,時間也允許的話,我每個單元都可以做一個playingcards複習桌遊一起玩。

    ※什麼是playingcards.io?
    https://playingcards.io/
    它是一個可以線上製作桌遊和玩桌遊的網站,內建的卡牌遊戲可以直接玩,也可以直接編輯成自己想要的內容。

    暑假從南瓜妹的教學互動社群裡看到「玩得four遊戲工作坊」的小葉老師和阿中老師陸續開了Gathertown和playingcards.io的課程,我覺得Gathertown比較有難度,所以後來看到開了playingcards的課,就馬上報名了。經過四堂課的學習,雖然還沒辦法很強,但基本的操作是沒問題的。

    接觸playingcards.io之後,我覺得有很多東西都能變成線上版,所以也把自己之前自製的荷比法桌遊弄成playingcards.io版本。之前去沙鹿國小分享的時候,我和其他老師都覺得這個平台適合大一點的孩子才能玩,而且大班級在線上玩需要分成好幾個room,老師不易掌控。

    後來剛好接到師德的專欄合作邀請,我可以運用師德的教具進行教學,我突然想到雖然是實體上課,但因為防疫與目前得先跑班的關係,如果我把教具線上化,操作起來會更方便!所以我有先問過師德能否讓我將教具拍照變成線上版,然後僅供課堂使用,得到的回應是購買教具後另外拍照,然後在課堂上將線上版搭配實體教具一起使用是ok的,我就放心做了playing cards版本並搭配實體教具使用。

    四五六年級活動,我都是用之前做過的活動,雖然做過,但真的是學期初收心與複習的好活動,所以今年一樣拿來用,直接附上之前的貼文連結,才不會讓這篇太冗長:

    ●四年級/五年級:
    https://m.facebook.com/423392701181657/posts/932443260276596/?d=n&_rdr

    ●六年級:
    https://m.facebook.com/423392701181657/posts/931499780370944/?d=n&_rdr
    ※六年級phonics review的What’s missing?投影片,這次我有小改版,後幾頁加上困難一點的變化,像是一次不見兩個,或是位置整個不同,增加趣味與難度: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2PtymO2N4OreSb6KOpLPxVnelOnhzgBS/edit?usp=sharing&ouid=118273065491334532024&rtpof=true&sd=true

    連假後又是收心大挑戰,希望學生們可以比開學時更快上軌道。

    #playingcards
    #謝謝玩得four遊戲工作坊
    #暑假的瘋狂線上學習派上用場
    #謝謝師德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