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三民區整棟出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三民區整棟出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三民區整棟出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三民區整棟出租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高雄好過日,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車站區域改造系列之四:三塊厝站 #有故事的街道 文/ 三民惟新 陳柏惟 我保證,這應該是你在網路上看過寫三塊厝站最完整的文。 前幾天李雨蓁寫了一系列的車站改造計畫,從輕軌環狀線、捷運紅線、橘線,今天輪到台鐵。本來雨蓁要再寫她已經很熟悉的鳳山站,但我跟她說讓我寫這篇,因為實在感觸頗多...

  • 三民區整棟出租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1-26 20:00:13
    有 238 人按讚


    #車站區域改造系列之四:三塊厝站
    #有故事的街道

    文/ 三民惟新 陳柏惟

    我保證,這應該是你在網路上看過寫三塊厝站最完整的文。

    前幾天李雨蓁寫了一系列的車站改造計畫,從輕軌環狀線、捷運紅線、橘線,今天輪到台鐵。本來雨蓁要再寫她已經很熟悉的鳳山站,但我跟她說讓我寫這篇,因為實在感觸頗多。

    三民區本來只有高雄車站、後驛站兩個捷運與鐵路車站,但在鐵路地下化後,將增加三塊厝、民族、科工館、正義(你可能以為是鳳山,其實是三民的XD)等通勤站。也就是說,捷運化的台鐵,將成為三民一條通勤運輸的重要主幹。

    我很愛聽故事和說故事,不是說著好玩而已,而是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庶民的生活,了解大家最關心的需求,也了解這些問題背後的脈絡(可以看我個人粉專 #有故事的人)。當然城市也一樣,一個地方的故事,藏著特殊的場所精神,也藏著這地方面臨的問題。 這其中,曾經一度廢站但又即將復活的三塊厝站,有最豐富的故事。

    ●三塊厝驛誕生!

    日本殖民台灣後,兼具軍事與經濟用途的縱貫鐵路被列為優先建設,縱貫線的端點是打狗站(後來的高雄港站),但在1899年9月縱貫線開工往北推進時,日本殖民政府也考慮到未來往屏東的鐵路建設,因此同時向東修築通往九曲堂的鳳山支線,初期先通到九曲堂。

    在日本還沒統治台灣以前,三塊厝這邊就早有聚落,傳說中是明鄭時期,王、鄭、蔡三個家族開拓而成,所以叫「三塊厝」。聚落的南邊有一條小溪「三塊厝溪」,就是後來被馴化的二號運河、現在的幸福川。當時,三塊厝因為水運之便,有個小型港口機能。

    因此,鳳山支線的首站就設在三塊厝驛,1908年2月開始營運。因為打狗築港初期,城市腹地其實不大,因此在左營到打狗之間的這區域,就成為輕工業發展的首選。過去不適合種田的中都沼澤區域,開始設置工廠,例如1899年鮫島煉瓦工場,陳中和物產的精米廠、台灣煉瓦、台灣合同鳳梨、高雄酒精等廠,而東洋製罐更直接設在三塊厝站正後方。

    附帶一提,在愛河旁縱貫鐵路鐵橋邊,日本殖民時代設有火力發電廠,所以現在那邊有變電所,因為雖電廠沒了還是台電接收的。而陳中和物產的總部其實就在現在建國橋旁邊的家樂福,所以那塊地其實就是陳家出租給家樂福的,過去高雄的家樂福也大部份是陳家的地,這點不知道各位知不知道? 高雄的歷史發展很多都有其長期脈絡,如果要聽故事舉手一下我改天再說XD

    言歸正傳,總之三塊厝驛有重要的客貨運功能,因此成為打狗周邊的第二大站。三塊厝也可說是高雄「第一大衛星城市」,在過去水運,後來貨運的機能加持下,庄內第一大街,就成為後來南北貨雲集的「三鳳中街」,這裏狹小的街道,保留了清代以來的聚落尺度,和周邊從田野發展起來的新城市很不相同。而因交通便捷,高雄第三公學校(三民國小)」以及「州立高雄中學校(雄中)」也設在這邊,屬於早年軌道-工業城市發展的案例。

    在客貨運蓬勃發展下,1923年在此處興建了一座日式的木造車站建築,1941年6月,太平洋戰爭前,再次擴建為三等鐵道貨運站。

    ●三塊厝站的消亡與復活

    然而,同一年高雄車站啟用,縱貫線列車不停三塊厝,三塊厝站的命運就此急轉而下。戰後,1953年間,三塊厝站每日還有七班屏東線列車停靠,而後逐年減少。直到1962年客運停辦,專辦貨運。但隨著中都工業的外移,也在1986年廢站,享年七十有八,嗚呼哀哉!

    但三十年後,三塊厝站居然從地下爬起來復活了!

    不誇張,真的是從「地下」復活,在鐵路地下化後,三塊厝在原地的地下復站。站體出口更以檜木創造仿古建築,和原站體相呼應。

    而靜靜地躲在在三德西街一角的舊站房,或許是因為地處偏遠,被人遺忘,沒有開發價值,也躲過了「神秘自燃」、「不小心誤拆」的命運,在四處快速立起高樓的近三十年,慢慢的在草叢中腐朽。

    ●三塊厝站周邊散步

    但因為地下化即將通車,2012年三塊厝站也被整修復舊得煥然一新,然而在站體尚未通車下,舊站房的運用還在未定之天。筆者前幾天穿過不設限的工地圍籬,造訪三塊厝站,看到幾個月不見的站房居然又恢復雜草叢生的模樣,原本新上的漆也回復黯淡。可能在等鐵路地下化景觀工程開始,幹脆就不特別維護了吧,不過也多了幾分原本剛修復時缺乏的思古之情。

    我沿著車站入口的小街來回走了幾遭,想要找到是不是有人記得還在營運時的三塊厝站,但周邊看來十分寧靜,唯一一位正在洗車的中年大哥從來沒有進去過車站搭車過,或許還要再找有些年紀的長輩吧!

    三德西街的氛圍十分寧靜,但幾步之遙,就是平行走向的三鳳中街,即使不是假日,還未到年前,也很有活力。然而,狹小的出入口和隨意停放的車輛,減少了幾分悠閒逛街的氣氛。未來,三塊厝站通車,中華路改為平面後,商圈的發展應該更有餘裕吧。

    在向晚的街道望向四周,三塊厝站北面是太普建設興建的多棟23-24層以上高樓社區,東邊再走一段路就到雄中,眾多年輕學生再次回到三塊厝站的場景,應該不遠了。

    ●讓居民參與三塊厝站的利用

    而「死而復生」的三塊厝站古蹟站體本身又該如何調適呢?我繞著建築走了一圈,對照資料,這裏不過60坪左右,利用上並不這麼容易。但周邊個廣場則大上許多,然而缺乏整理,雜草叢生就算了,高低不平的四緣,有點讓人分不清哪裡是廣場,哪裡是否不小心侵入民宅廢墟的界線。

    以昨天雨蓁再次介紹的TOD精神來說,車站周邊的廣場,應該可以做為社區人群活動的重要場域,我認為,不需要刻意對車站站房做過多的「創意」修飾,讓部分空間留給居民、學生來想像,周邊廣場更可引入參與式預算以及假日市集等不同規劃,讓廣場能做局部改善,活動樣貌更有更多可能。

    三塊厝站的史料、介紹,也不要束縛在舊站房內,而該從新的地下車站月台就開始!例如柏林地鐵Märkisches博物館站,就把地鐵的歷史呈現在壁畫與內裝上,和站外呈現城市歷史的博物館巧妙呼應。目前三塊厝新站體,雖然入口做到新舊呼應,但在站內和整體站區的意象上,我認為還有更精緻的空間!

    期待今年8月,三塊厝站重現風華同時,更重要的是,也能讓「三塊厝庄」這個曾經繁華僅次於哈瑪星一帶的重要聚落,也找回歷史與榮光。

    #高雄 #三塊厝 #鐵路地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