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ㄥ韻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ㄥ韻詩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ㄥ韻詩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youtien (章太炎龍騎士團)看板comment標題Fw: 國語今韻和標準韻轍的差別時間Mo...



我們現在使用的國語讀音,是民國初年根據北方官話頒訂的;詩歌押韻的規範(傳統
上稱為「韻轍」),也是以這套「國音」為準。但這套規範是有問題的:有一些在規範上
押韻的字,實際讀起來並不那麼押韻,如「安」和「煙」──如果你放慢來讀,兩字尾韻
相同,拉長來唱,把那尾韻「an」也唱出來的話是押韻的,但現代的歌曲一般咬字較快,
很少有突出尾韻的情形;有一些在規範上屬不同韻部的字,因為讀起來差不多,許多人也
就通押了,如「音」(ㄧㄣ、yin)和「英」(ㄧㄥ、ying)──同理,兩字尾韻不同,
但只要不拉腔就不容易顯出差別。

這規範和實況的出入,有很多歷史因素,詳情請問中文系的聲韻學者。本文只想解答
兩個問題:一、那個標準韻轍,和現在大家實際所用的有何異同?二、我們寫作韻文,應
該用哪套韻轍?

先回答第二題:我認為,如果是用現代的白話,就該以當前的讀音、你的讀音為準,
大家怎麼唸就怎麼唸,大家怎麼押就怎麼押。但如果用到文言,或想表現特定的時代氣氛
,或想顯得正式、「正統」一些,則宜仔細斟酌,考慮用古韻、標準韻,最好是取今韻和
標準的交集。為什麼呢?

在古代,編訂韻書是朝廷的重要工作,因為詩賦是考試項目、統治工具之一,統一押
韻標準,是弭平各地語音差異所可能造成的不公平的必要措施,也是為確立一個文學上的
正統。所以儘管這標準不可能完美(因為要統合不同時地的語音),也不會與時俱進地隨
官話讀音的流變而改,但千百年來文人作詩詞都習慣了這一套,也就沿用了下來。儘管它
說到底,只是一些古代的官方標準,但俗話說「日久成精」,那麼多人用了這麼久,傾注
了那麼多心力寫出了這麼多作品,這套古韻也彷彿就有了自己一個靈魂,你沿用它,就可
以接通它,乃至接通古人的氣質。我在學習古典詩詞的時候就是這麼感覺的。所以我們現
在要作古典詩詞,還得按這套規矩──你不遵從也可以,但這樣你作出來的就不會是那個
味。所以,如果你想要的是比較純正的古典詩詞意味,你就用古韻,如果你想要的是不同
的韻味,那就不必拘泥。

  但古人作韻文,當然不只是跟這套不可能完美的官定標準而已。各地的戲曲,就是用
當地的方音來押韻,大家各行其是,官方不會管,也管不到;如果是穿州過省混合了各地
語音的劇種,像是京劇,情況就較複雜,但他們行裡也會在長久的實踐中漸漸統合出一套
標準。

  戲曲家齊如山(1875-1962)在《五十年來的國劇》第一章〈國劇的來源及念字的原則
〉中講述「十三道轍」的來源,說了一個極有趣的故事:清朝入關之後,為了爭取民心,
想利用民間歌謠小調為己宣傳,於是「研究北方的民謠歌唱,始知與各種韻書,都不相同
,乃命人照北方民間歌唱的音韻,編纂成書,以便編製歌曲時應用(如大鼓書,小調等等
)」,於是在雍正年間編成了一部《五方元音》,雖有發行,也只是內部使用,不強迫別
人遵守;後來皮簧戲進京,為迎合觀眾而修改讀音,就沿用了《五方元音》所統整的十三
道轍,這就是今天京劇與北方說唱藝術韻轍的由來。

  這是一個官方為爭取群眾,而以民間讀音編製新韻書,然後這套新韻在機緣遇合下漸
漸生長出了自己的權威的故事,重點是,清朝統治者和外來戲班都很清楚入鄉隨俗的道理
,不會拿文人詩詞、官話、異地語言的標準音作歌去強迫民眾接受。

  明白了這個道理,搞清楚我們自己作品的定位,你就可以決定自己要怎麼押韻了。

  民國初年,雖然頒訂了國音和注音符號(當時叫注音字母),但似乎沒有為詩歌的韻
轍決定新的標準,許多人也就沿用了北方戲曲的十三道轍來押韻,但這十三轍的通押規則
並不完全適合國語讀音,當年參與制訂國語讀音的語言學者黎錦熙、趙元任也有意識到這
個問題,為文討論過,但似乎沒有什麼迴響,倒是黎錦熙的弟弟黎錦暉到上海開啟了流行
歌曲的風潮,和名士嚴工上及一眾弟子以大量的實踐,直接從大眾的視聽中開出了一條路
,可惜黎錦暉到晚年才著手作理論總結,又被文革所害。是故1927-1949年國語流行歌曲
的用韻,至今仍是一個待發掘的課題。

  中共從打遊擊到取得中國政權,極重視宣傳,更比歷朝歷代更強力推行普通話(據說
是為了講民族平等,而捨「國語」之名不用),也自然會有人意識到「十三轍」的問題,
不過這問題似乎是到1963年左右,才派到黎錦熙和他的同事開始處理。他們經過三年調查
,於1966年《中國語文》第2期發表了〈詩歌新韻轍調查研究小結〉,提出圖表將18個韻
部通押成11轍,後又增訂為〈詩歌新韻轍的「通押」總說〉一文,作為今後詩歌押韻的參
考標準,但因文革之累,該文直到1984年才得刊出。 該文作有一幅〈《漢語拼音方案.
韻母表》與詩歌新韻轍合圖〉,如下:

http://youtien.pixnet.net/album/photo/240190389
http://youtien.pixnet.net/album/photo/240190392

注:「1麻」「18東」即他們所訂的韻部編號及名稱,「5支」包括ㄓㄔㄕㄖㄗㄘㄙ(例字
:支吃詩日資疵私),「10模」的「模」讀作ㄇㄨˊ(mu2),「12侯」的注音符號應作「
ㄡ」而非「ㄨ」,書上應該印錯了。


我看到這個表時很疑惑:「波」與「歌」、「安」與「煙」、「恩」與「因」、「亨
、翁」與「英、雍」韻,明明在今天的讀音讀起來已不韻了,為什麼此表仍按舊韻通押?
去除「模魚」和「微齊」兩轍,這十一轍和以往的「十三轍」也就沒有區別。而且,那時
候的錄音作品很多,讀音和今天沒什麼差別,我聽他們說「波」與「歌」,聽起來就是不
押韻──它在某些地方的語音是押韻的,可用這普通話標準讀音讀起來不押,難道是我聽
的東西和他們不一樣嗎?

這個問題還須請聲韻學及這段歷史的方家來解惑。直到今天,中國大陸的國語歌曲,
體制內人士所作的,和官方色彩較濃者,大都是遵照這一套韻轍在通押,也不知道有沒有
人提過實際聽起來不押韻的意見。台灣的官方似乎沒有詳細管過押韻,以往的作品或者跟
古韻,或者跟注音符號押,之中一樣有實際聽起來不押韻的問題,但我目前還沒看過相關
討論,還請識者見教。

  下面,我整理一個表,擴充一下黎先生的韻轍合圖,把每個有字的音都配上例字,然
後提出當今國語讀音和流行歌詞常所用的韻轍,對照一下和標準韻轍和今天實際情況的異
同:

http://youtien.pixnet.net/album/photo/240190983
http://youtien.pixnet.net/album/photo/240191295
http://youtien.pixnet.net/album/photo/240191298

在上表中,我把「煙淵」ㄧㄢ、ㄩㄢ和「安灣」ㄢ、ㄨㄢ分家了,從「14寒」分出來
另立一個「19煙」,「氤氳」ㄧㄣ、ㄩㄣ和「恩溫」ㄣ、ㄨㄣ分開,叫「20因」,「英」
ㄧㄥ也和「庚」ㄥ(eng)分家,獨立為「21英」。或許應該重新編號,但這裡暫且先這樣


  特別說明一下ㄥ、ㄨㄥ的差別:「崩砰蒙封」注音是「ㄅㄥ ㄆㄥ ㄇㄥ ㄈㄥ」,但
大家都是唸bong, pong, mong, fong,只有烹調的「烹」大家還唸peng,「朋」則唸peng
, pong的都有,那照道理講「崩」字似乎應該拼作「ㄅㄨㄥ」才對,當年他們這樣訂似乎
是有理由的,詳情我忘了,我也不主張改。從這裡也就可以看出,注音符號ㄥ沒有很明確
地劃分eng、ong,以前我上學,小學國語老師和中學國文老師也沒講過ㄥ、ㄧㄥ和ㄨㄥ、
ㄩㄥ應該分屬兩個韻部(也許別的老師有講,有聽過的同學請回應),這就造成了我們學
注音符號長大的人再進到聲韻學時,不能那麼直觀的接軌,這裡也就還須用拼音來輔助說
明。

小學老師教「ㄓㄔㄕㄖㄗㄘㄙ既是聲母也是韻母」,漢語拼音則將之分開為聲母
zh,ch,sh,r,z,c,s和韻母i,歸在「5支」這個韻部,這是它和注音符號的少數差別。

簡單講,以往國語韻部的問題是「14寒」「15痕」沒有像「17庚」「18東」分開,一
部裡裝了兩組其實讀起來不押韻的讀音(有押韻的唸法,但是用今天我們常用的讀音感覺
是不押的),而以往的通押規則,保留了一些傳統的押法,今天讀起來也不韻。下面,就
按剛剛整理出來的這21個韻部,將現在台灣國語的通押習慣歸納如下:


國語今韻十道轍

韻轍 韻部 韻母(注音) 韻母(拼音)

一  1麻 ㄚ、ㄧㄚ、ㄨㄚ a,ia,ua
殺傷 16唐 ㄤ、ㄧㄤ、ㄨㄤ ang,iang,uang,

二 2波 ㄛ、ㄨㄛ o,uo
多有種 12侯 ㄡ、ㄧㄡ ou,iu
18東 ㄨㄥ、ㄩㄥ ong,iong

三 3歌 ㄜ e
這瘟生 15痕 ㄣ、ㄨㄣ en,un
17庚 ㄥ eng

四 4皆 ㄝ、ㄧㄝ、ㄩㄝ ie,ue
也沒先 8微 ㄟ、ㄨㄟ ei,ui
19煙 ㄧㄢ、ㄩㄢ ian, üan

五支 5支 ㄓㄔㄕㄖㄗㄘㄙ zhi,chi,shi,ri,zi,ci,si

六兒 6兒 ㄦ Er

七 7齊 ㄧ i
一具 11魚 ㄩ Ü
引擎 20因 ㄧㄣ、ㄩㄣ in, ün
21英 ㄧㄥ ing

八 9開 ㄞ、ㄨㄞ ai,uai
拐彎 14寒 ㄢ、ㄨㄢ an,ian,uan

九姑 10姑 ㄨ u

十凹 13豪 ㄠ、ㄧㄠ ao

http://youtien.pixnet.net/album/photo/240195849
http://youtien.pixnet.net/album/photo/240198030

上面一些韻轍之名是我為方便記憶所造的詞,「殺傷」不祥,「多有種」「這瘟生」
實在不雅(如果你就喜歡不雅的,第七可以來個「唏噓陰莖」),以後想到更好的再改。

以上十道轍係從千百首國語流行歌曲歸納而來,從1930年代開始就有許多作品如此通
押,近數十年講究標準者愈少,大家也就愈來愈自然地押成這個樣子。有些人會傾向排斥
通押,盡量用本韻,或者把通押的韻腳放在可押可不押的奇數句,打擦邊球,你也可以不
同意某些通押的情形如「殺傷」,但現實是很多歌曲這麼通押了,大家聽後也沒有表示什
麼反對意見。我想,以後我們寫歌,大可放心就用這十道轍來押韻──其實只有九道,因
為「兒」只有一個音,沒有別的字可以跟它押韻,缺乏變化,本部的「兒、耳、二」等字
也都不好作韻腳,絕少見用。如果你想要古雅一些的風味,覺得應該嚴格一點,當然也可
自便,然而就一般的情況而言,「我這樣通押是否不合規矩」的疑慮,是大可排除了。

這套十轍今韻,和「十三轍」與1966年〈詩歌新韻轍〉十一轍的差別,大家可以再一
一比對:

1、「2波」「3歌」通押─廢除
2、「3歌」「4皆」部份通押─廢除
3、「5支」「6兒」「7齊」通押─廢除
4、〈詩歌新韻轍〉比十三轍多通押「7齊」「8微」─廢除
4、「7齊」「11魚」通押─保留
5、〈詩歌新韻轍〉比十三轍多通押「10模」「11魚」─廢除
6、「15痕」「17庚」部份通押─進一步區分。
7、「17庚」「18東」通押─廢除
8、將「14寒」「15痕」「17庚」分出新韻部「19煙」、「20英」、「21因」,不與原部
通押。
9、大體上,廢除尾韻相同即可通押的往習。


再加上上表所列的許多新的通押情形,可以看出,這變動是頗大的。廢除的原因,無
非就是用今天的讀音讀起來不押韻了。如果你讀起來還是押韻的,自然可以繼續用它;如
果你覺得還是應該嚴謹一點,可以取舊韻和今韻的交集,這樣發揮的空間較小,然而可免
違和。但如果只是因為書上這樣規定,而不敢忠於你直觀的聽覺越雷池一步,那就是膠柱
鼓瑟了。

當年胡適學作詩,很不理解為什麼要按那本不知道實際讀起來到底是怎樣的韻書押韻
,而不是按自己的母語押韻,從而萌生了改革中國詩歌的念頭。而今現代詩已無韻律束縛
,歌曲仍須為悅耳、順口而講究韻律,那麼,就應該使用你聽起來、唱起來最舒服的韻律
,然後有需要的學者和官方再將大家的成果歸納出標準,而不是以固有的標準教人拘泥其
中──那或許有些政治上維護中央權威的作用,但我想這不是我們想要的吧。

我沒有正式修過聲韻學,只自己看過一本教科書和一些相關論文,還請方家指正本文
的論述和本文所擬的新韻部、韻轍表。謝謝!

--

           Schrodinger's cat is NOT dead.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118.143.20.164
youtien:轉錄至看板 AAAAAAAA 10/14 11:39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youtien (118.143.20.164), 時間: 10/14/2013 11:44:42
※ 編輯: youtien 來自: 118.143.20.164 (10/14 11:44)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