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近期Apple有Back to school方案(買指定ipad或macbook會送airpod,詳細內容可再看 @med_llstudy 整理超清楚)
應有許多同學或新生觀望是否要買平板,因此分享自己使用狀況供參考。
使用配件:
iPad pro2020+
apple pencil2+
m...
-
因近期Apple有Back to school方案(買指定ipad或macbook會送airpod,詳細內容可再看 @med_llstudy 整理超清楚)
應有許多同學或新生觀望是否要買平板,因此分享自己使用狀況供參考。
使用配件:
iPad pro2020+
apple pencil2+
magic keyboard (一年)/
MacBook Pro 2020m1 (半年)
🕊平板經驗分享:
一、學習方面:
彩圖畫面:可根據課程需求,看清楚學習內容。
資料可調整比例大小:對圖、字體需要看細節的人而言我想這很重要。
可立即拉分頁多工並行:最多同時三頁(部份軟體只能開全頁,但還是可以拉個小頁面)。
筆記資料:容易修改,省去多樣筆類的成本(可以上網查喜歡的色號,來當作自己常用的筆),也可搭配鍵盤做簡單文書處理。
即時分享:發、收資料自在,若有資料影音圖文想分享,除了AiRDROP可一次分享給多人外。
雲端共享備份:可利用網路(通常校內免費)與蘋果帳號,在ICould幫助下,蘋果產品共享資料及時處理,不用在隨身碟插來插去(這是蘋果生態系強大處之一,推薦看電獺少女蘋果生態系yt介紹)。
多元程式輔助:大致類別可分為自律提醒(共同讀書、提醒讀書)、計劃型(與團隊組員可共編共看進度)、生產型(word/ppt/excel等等,但功能上較少,且建議搭配鍵盤)、學習型(筆記程式:有的可錄音與筆記軌跡同步,有的可自套模板設計喜歡的筆記本)、互動型(視訊開會、線上學習、共編白板)
當然,以上大部分功能,用手機也可做到,但就螢幕差別,還有筆與鍵盤的搭配(備註:第三方鍵盤可藍芽連到手機,巧控鍵盤是磁吸,太厚會吸不到,慈禧太后(誤))。
二、休閒、娛樂與創作:
遊戲體驗:畫面大、音質好,感覺爽快(但介面大手容易酸),ipad pro還有提供VR實境功能(我自己是沒常用這個就是了)
影音享受:成也平板,敗也平板,常人言「買前生產力,買後愛奇藝」,我想就不用多說平板可以帶給你anywhere anytime任何你想的體驗了。
藝文創作:ipad pro可剪片,這點在YT上有人分享,但大部分好用剪輯軟體需付款,素材上當然還是沒有筆電好剪多樣,且ipad無Mac上的Final cut pro。
更好的體驗會是搭配apple pencil2的繪圖創作, 看看佛系醫學生 @buddhalike_med 就知道惹
pro的靈敏度更好一些(電獺少女有實測,也可去信義A13或台北101內比較看看,朋友是說有差)
我個人是有拿筆來修照片過啦,是真的可修到滿細的(至少我外行我看得還行XD)。
備註:apple pencil2是搭配iPad Air, iPad pro的新代筆,特點是磁吸充電(掛在平板側邊)以及點側邊兩下可切換成擦筆,第一代則是插在平板充電處(就是那麼突兀),無磁吸跟轉換擦筆功能。
三、其他:
容量備胎:airdrop一次可丟大量資料,我個人曾拍攝影片(搭配巧控鍵盤)長達兩小時,傳送也沒問題,出門玩時如果拍照拍影片太多,我也會暫時放平板,想玩容量大的遊戲也可。
配件組合:iPad Pro 除了可搭配筆與鍵盤還可搭配滑鼠。
巧控鍵盤是磁吸式,不用連藍芽,有觸控板以及快捷鍵指引,角度可微調整並拍影片,另外提供無線為平板充電的插孔,所以可同時為平板與手機充電(我個人很喜歡這點)。如果有外接hub,也可擴充隨身碟、記憶卡、大螢幕分享等等功能。
增加自身生產力:除了有藝文創作空間,我本身有透過平板遠距教學來賺錢的經驗,如何善用平板,就看使用者想怎麼使用它。
🕊綜合考量:
考量自身在醫藥學群學習上以彩印會更好些,而且醫學院的學習常有共筆制以及資源分享與傳承,大部分老師也會錄製上課影片,為學習更方便些,入學前果斷存好錢就買了。
紙張成本:
相較於讀完就收起來的紙本,電子資料更容易收納複習。大學老師搭配電子教材是常有的事,不印出來已是趨勢,敝校注重著作權,更把教學資料綁在特定程式或網頁上,不可下載,如要更友善的學習,除了筆電外,平板不失為一選擇。
有些老師上課一堂可能有上百頁PPT,就算四格一張(圖小字小黑白),也要25張,一個禮拜若有六種這類的課,一個月花個六百是可能的,還得考慮題目練習、參考資料作業列印,一台平板從一萬到三萬,你認為省這錢還多些快樂值不值得?
時間成本:老師可能教材上傳較晚,早八的課你要去排隊列印,不然就要扛著筆電去上課,不過用筆電上課就比較難在教材上做你喜歡的筆記形式,以我自己四年前大學經驗是開了WORD紀錄但文件整理麻煩,比較難完整對到上課內容。
意外成本:學校公共電腦常常是毒窟,我自己隨身碟就中毒過兩次,是同學幫我解毒的T_T(後來改用雲端)。
🕊整體評價:
平板非必要,但是會方便很多的東西!
但如果有要寫程式,一定要筆電或桌電
我習慣利用iCloud,大部分可在同一程式上透過手機、平板、筆電切換做,但在大部分考試前,我還是習慣有「紙本」小筆記重點複習。
平板資料多,但要找就不像翻一本講義、一本書、幾張紙那麼來的直覺,有時會找到煩躁。
之後還會分享使用配件體驗跟程式分享,有任何想知道的主題可以私訊跟我說!
word字距mac 在 愛看張詩盈/張Winni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導演如是說】
幸 (上篇)
文字 王嘉明
幸,是一套刑具。上端鎖頸,下端腳鐐,連成一器,防止死囚脫逃。我們在此回顧一下一九九○年代的小物件,如何奠定今日的小確幸:
B.B.Call:或稱呼叫器。在腰間別個B.B.Call是九○年代上班族服飾的配件。在只能傳數字的機種流行時,大家發明了數字密碼,例如:5201314、3854335(註),也為了可以回call,一定要知道公共電話的位置,最好是偏僻較少人用的,身上當然得隨時備有足夠的零錢。
手機:這位光以簡訊功能就足以幹掉B.B.Call的元凶,也不知不覺幹掉了電話答錄機。單手按鍵是必練的基本功,常為了傳封簡訊省錢計算文字數,不斷來回檢查哪些可以刪改。現在有了Line、whatsapp、wechat等,方便多了,一個訊息可以毫無忌憚地分解成許多短句子,讓手機歇斯底里叮咚叮咚地響,或是不停抽搐地抖動。回望那些曾雄霸市場人手一機的Motorola掀蓋式小海豚、Nokia3210……等產品和大廠,如今安在哉?這些不斷升級、互不相容的電池和充電器,短短數年間即「手機淘汰埋幽徑,電池座充成古丘」。
數據機:在等待數據機連線,聆聽撥接聲時,彷彿正推開一扇通往藏有神秘寶藏的古老大門所發出伊伊呀呀的聲響。此時,想要獵取資訊的鬥志,亟欲進入世界寬廣視野的渴望,隨著閃爍的小燈泡被點燃。尤其,網路彼岸有未曾謀面的筆友時,這等待更加劇了急欲傾吐的熱情,同時攪拌著近鄉情怯的焦慮:她回信了嗎?她會寫些什麼?如果她只回幾句,是因為我上封信太乾澀?還是她的熱情減退?不過,也常遇到連不上線的狀況,寂寞的小套房裡就只剩我和modem反覆撥接聲的對罵。
PTT:培育出鄉民們的子宮。溫暖、濕潤、安心、自在,沉浸在無重無須負責的羊水裡,永遠處在未正式命名的暱名狀態中,完全自我中心地自以為與世界接軌,自以為自由聰敏地表達意見,卻遺忘不過是關在子宮裡,僅有一條經由沒腦的肚臍與外界聯繫的臍帶,連養分也完全來自他所寄生的母體,他所能給予的只有自己的排泄物。這些還未成人形的胚胎,稱自己為鄉民,是否太高估了自己?
PPT/Window office:應該很多人有過因為不會作或作不好Power Point而被上司或是同事、朋友責罵的經驗。自從一九九○年Window office問世,到win 95,整個一發不可收拾地成為所有專業會議的簡報模式:簡潔的標題、精練的句子、配合華麗的圖表和照片、一頁一頁循序漸進合乎邏輯的呈述(千萬不要往回翻頁,這樣看起來很蠢),一副準備充分的會議表演,甚至包括每人手上一本厚厚的PPT印出的資料(其實明明只有三頁的資料量)。報告完,像看了一堆Slogan式的廣告,感覺一直還沒進入主題。Office真是生活好幫手,例如常會好心幫你把數字換算成時間但你根本不需要的excel,和直接把手廢成不太會寫字造成輕度肢/智障的Word。因為注音輸入和隨著微軟Win 95一起發布的MSN,開始有了各種活潑的火星文和腦殘體,造成粉多老人長輩的不酥湖。不過話說當我們開著近十個視窗聊天,許多辦公室還因此禁用的那些MSN快樂時光,當時的我們怎樣也想不到MSN在快滿十八歲前即不幸往生了。
i Mac:一九九八年這顆讓微軟開始腿軟的蘋果落地。當時年幼無知,根本不知一場生活革命已悄然來臨。
Google搜尋引擎:哪一年誕生?自己去google一下吧。
我們拿下頸鍊腳鐐後,花錢配備上高科技的手機和電腦,我們就真的很神奇地成了民主自由社會裡享受便利的幸福公民。這些配備如同我們五臟六腑和四肢五官的基本生存器官,無庸置疑,缺一不可,尤其在不斷升級、專業形象與五花八門的選擇轟炸之下,再花時間猶豫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實在太沒效率,你就等著被淘汰吧,幸福可是不等人的。
-
距離演出,倒數4天
2013臺北藝術節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SMAPXSMAP》
90年代の幸福論を書く
書寫90年代的幸福論
2013.9/6 -8
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購票:兩廳院售票系統 02-33939888
http://tinyurl.com/ofvbhm8
word字距mac 在 南農電舖-就是愛台灣在地農產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電腦族如何減輕眼睛疲勞?
[電腦族,如何減輕眼睛疲勞]
❤ ‿分享給朋友,會幫助很多人╰❤
like =>【健康美麗銀行】- 點讚加入!
http://goo.gl/qcGJz
長時間使用電腦,會導致眼睛疲勞及其他視力問題,即所謂的「電腦視覺症候群」 (Computer Vision Syndrome),原本好發於40歲以上,但現今因為使用電腦的機會增多,使好發年齡層普遍下降。據《每日科技新聞》(Tech News Daily) 報導,若在使用電腦時採取一些簡單方法,可以讓眼睛更為舒適。
平衡四周光線
螢幕應置於正前方約一個手臂長的位置,距離18-28吋(45-70厘米),螢幕頂端與眼睛平齊。最佳角度為俯視10-20度,就像手上拿本書在閱讀的樣子。
眼科專家表示,比起年輕人,50歲以上的人在閱讀時需要兩倍的光線,而眼睛疲勞通常是因為電腦週遭的光線太亮。因此,平衡電腦螢幕亮度及室內光線非常重要。電腦若置於窗邊,以螢幕側面對著窗子,不宜背對或正對窗戶;並隨著一天中的不同時間,選擇拉上窗簾、打開其他光源或調整光線等。
另外,來自牆壁或物體表面的眩光容易使眼睛疲勞,螢幕的反射光也不例外。可以的話,不要將電腦放在四面為白牆的房間裡。如果你戴眼鏡,建議試試抗反光鏡片,在減少眩光的效果方面,比電腦護目鏡還來得好。
螢幕升級
如果螢幕還是老式的負極射線管 (CRT) 顯示器,調整畫面更新率(refresh rate)至75赫茲以上,可減少其閃動頻率。建議換成平面LCD液晶顯示器,可減少眩光及消除CRT螢幕的閃爍。
LCD或是新型省能的LED螢幕上顯示的文字,都較CRT顯示器來得清晰平滑。微軟在XP、Vista及Windows 7提供了ClearType功能,可提高文字解析度。Windows 7的用戶可打開電腦的「控制台」自行調整;而XP或Vista用戶,必須至微軟網站下載插件 (plugin),檢測最適合自己螢幕的設定。
如果正好要更換新的螢幕,建議選購尺寸較大的。許多商店都可找到相當不錯的21-23吋螢幕,價格約在200美元以下。
進階用戶可上網進行一系列的圖片檢測,如 http://www.lagom.nl/lcd-te st/ 網站。藉由比較網站上的測試影像和自己螢幕上的畫面,調整對比度、亮度、清晰度、黑階(black levels)及飽和度。
適當調整字體
一般說來,理想字體大小應是正常情況下可讀最小字體的三倍大。好比說你可以辨識到4pt的大小,那麼12pt的字體能讓眼睛最舒適,黑色字體配上白色背景則最為理想。
若想改變字體大小,Vista 或 Windows 7的用戶可在「控制台」的「輕鬆存取」裡 (Ease of Access) 設定高對比模式、更改字體大小、小圖示及開啟放大鏡。XP的用戶可以在「控制台」的「設定」或「外觀」選項上,調整螢幕解析度。
微軟Windows及蘋果Mac都內建有放大鏡,能將螢幕上所有選取的地方放大,放大鏡可在「開始」功能表裡找到。
瀏覽網頁時,視窗大小也可進行調整。同時按住「Ctrl」和「+」鍵,可將頁面放大;按住「Ctrl」和「-」 鍵,可將頁面縮小。該功能適用於IE、Firefox、Safari以及 Chrome等瀏覽器。
如果滑鼠具備滾輪,也可用來進行放大縮小。按住「Ctrl」鍵並往上滑動滾輪,可將頁面放大;往下滑動則可縮小頁面。使用滾輪的好處是,同時適用於其他程式如微軟的Word、桌面顯示以及瀏覽的網頁。
來源:大紀元 http://tw.epochtimes.com/
~~ 台灣自造 . 行遍天下 ~~
網站連結: http://twgood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