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woman梗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woman梗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woman梗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woman梗意思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512的網紅Lee388 Hi Fi 發燒專頁,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Lee388 靚聲推介: 近日聽了這張新發行的SACD:Gary Moore《Still Got the Blues》專輯,碟內第四首Still Got the Blues可以說是Gary Moore的代表作,這首歌曲不止好有味道,而且音效也相當之好,這種結他的聲音,可以觸動心霏,加上Gary M...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4萬的網紅超粒方,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年最值得看的10部電影有哪些? 一定有很多人回答《黑寡婦》、《神力女超人1984》、《永恆族》、《玩命關頭9》之類的,但是你知道還有超級多其他電影值得看嗎? 快來看看有哪些吧! 加入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Q-fBheHysYWz9ObSEzM...

woman梗意思 在 仙弟的潮流英文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8:51:06

#仙弟潮流字卡⁣ 📍【他被”兵變”了,英文怎麼說?】⁣ ⁣ ⁣ 📓Dear John Letter- Urban Dictionary⁣ ⁣ A letter (or e-mail in today's world) that is used by a woman to break up with ...

woman梗意思 在 Carlos Chan 陳家樂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4-28 11:15:35

行過LA星光大道見到好多人cosplay 但基於對superhero 唔係好留意 所以就冇特別想合照 點知突然有人摸我個頭 我就梗係驚一驚 叫左出黎 原來係有個女cosplay同我玩 (我估佢扮catwoman) 佢話嚇親你唔好意思 然後就問我地邊度黎 黎幾日 開唔開心呀 我好作狀既同事 就即刻...

  • woman梗意思 在 Lee388 Hi Fi 發燒專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01 10:38:30
    有 25 人按讚

    Lee388 靚聲推介:

    近日聽了這張新發行的SACD:Gary Moore《Still Got the Blues》專輯,碟內第四首Still Got the Blues可以說是Gary Moore的代表作,這首歌曲不止好有味道,而且音效也相當之好,這種結他的聲音,可以觸動心霏,加上Gary Moore的憂怨的歌聲,還有不知道是不是SACD的加持,這首歌曲絕對可以用作試音之選!

    聽了這首使我感動的大碟,我自然想了解多一點Gary Moore的事蹟,之後找到了一篇相當詳盡的資料,是來自台灣的【獨立評論】,作者黃怡的一篇文稿,我覺得相當詳細,亦可以使大家更加了解這位結他高手Gary Moore的逸事,所以我引用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最後,這張SACD是我近期一聽再聽,所以一定要與大家分享!

    ----------------------------------
    藝文
    Gary Moore──我的吉他在空中哭泣
    作者 黃怡

    蓋瑞摩爾(Gary Moore,1952~2011)逝世已6年了,這些年來,他在流行音樂界的聲望不減反增,從youtube連綿不絕的上傳,無論是單曲或專輯,錄音室灌製或現場錄影,以及閱聽者的熱烈反應,大有凌駕Eric Clapton,成為藍調搖滾吉他王的架勢。

    摩爾是聽Eric Clapton長大的,記得John Mayall and the Bluesbreakers嗎?晚近的藍調搖滾迷,很少不是聽該樂團中Clapton的吉他主奏,才開始知道實心吉他如何結合藍調與搖滾。酸民常認為Clapton從不敢與Moore同台演出,Clapton倒一向淡定,只說:「Moore彈奏速度實在太快了,我哪裡跟得上他呀!」這是真話,即使Moore不是流行樂壇最正點的吉他手,至少也是最快的吉他手之一,雖然Moore常強調,快是炫技,只是為了帶給歌迷緊張與刺激,他個人滿喜歡聽Roy Buchanan的慢板藍調吉他。

    Moore與 Clapton的歌迷特別喜歡比一比兩人的功力,不比吉他,也要比比歌喉。但歌喉是天生的,要比,只能比感情與技巧,Moore去世那年的5月,Clapton唱起Moore的Still Got the Blues,以鋼弦吉他伴唱,配上單純的電子琴聲做背景音樂,雖不如Moore的原唱那麼扣人心弦,卻還是很有味道。不過,Moore做為一個歌者,過了中年嗓音越渾厚,與他的吉他聲兩相唱和,效果越見不凡,這是歌迷普遍的定論。

    事實上,彈奏吉他起家的Moore,自己組樂團時是因為找不到適當的主唱,才勉強唱起歌來。剛開始他也唱一點搖滾,「我討厭死了唱搖滾,後來走藍調搖滾路線,我才越來越喜歡唱歌。」他說,「我往往把曲子的主調降下來,因為我吉他不彈主旋律部分,歌唱本身成了主旋律,我再以吉他部分的變化來應和,這樣有趣多了。」

    感謝啟發他的Phil Lynott
    有些樂評家認為,Moore的吉他聲線不僅性感,簡直是淫蕩,才會那麼顛倒眾生。Moore的歌迷應該會十分同意這點。他的彈唱風格,若從8歲最初彈奏的那把吉他算起,整整花了將近30年,直到1990年他自作、自彈、自唱的Still Got the Blues問世,才大致建立。

    Moore生於1952年4月4日,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人,有一個哥哥、三個姊妹,父母嚴重失和,連累他也提早輟學,15、16歲就到了都柏林,想成為一個音樂家,一年之後父母離婚,北愛暴亂,他無家可回,決定浪跡天涯。1969年加入名為Skid Row的合唱團之後,他認識了人生第一個貴人 Phil Lynott(1949~1986)。Lynott高高瘦瘦帥帥,黑白混血兒,魅力百分百,是個色鬼,據Moore說:「你絕不能把女朋友留給他照顧,幾分鐘都不行。」

    Lynott像媽媽般的照顧Moore,早起燒飯給他吃,介紹這個、那個給Moore,開啟了Moore包括吃中國菜在內的各方面味蕾。初進入樂壇的Moore,由於年紀小,大家覺得他是憨憨的鄉巴佬,只把他當成琴藝高超的小弟弟看待,唯有Lynnot認他是音樂上的同道,願意與他同甘共苦,一起成長。Moore在Skid Raw待了2年(1968~1970),樂團嘗試各種搖滾樂風,從放克到重金屬,例如Night of Warm Witch,這是Moore第一個正式的音樂學校,但有很多樂迷認為,團員中只有Moore的彈奏可聽,其他人的演出簡直一塌糊塗。

    Moore離開Skid Row之後,1973年自組樂團,推出Grinding Stone,這是Moore歌迷必須珍藏的唱片,當時Moore才21歲,已展現不凡的氣勢。然後他三度進出Lynott組的Thin Lizzy,和Lynott共創的佳績如Waiting for an Alibi、Out in the Field,都是搖滾經典之作。

    Lynott以主唱的身份組團,後來才學了貝斯及作曲,Thin Lizzy是少數被歐美樂迷承認的愛爾蘭搖滾樂團,Lynott去世後,他的雕像立在都柏林市中心Grafton Street街頭,可見受擁戴的程度。Lynott的白人媽媽未婚生子,黑人父親屢向她求婚未果,但一直有供給這對母子贍養費,Lynott由外婆照顧,從小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他是事業有成之後才嗑藥成癮,最後母親發現他染上海洛因癮,逼他進療養院做勒戒,幾天之後,突然身體狀況直轉而下,死於多重器官衰竭。

    Moore談起這段經過,不禁黯然,「雖然他誰的話都聽不進去,至少我力勸過他。當時Lynott的兩個女孩還很小,我問他,難道不想看到她們長大成人嗎?他會謝謝我,然後依舊我行我素。」1985年冬天,Moore和當時的妻子去外地探望岳父岳母,有人告訴他Lynott病重,沒想到,第二年的1月4日就死了,才36歲。

    Moore回想當年,說好幾天過後才承認Lynott真的走了,「我從來不是多愁善感的人,卻真的必須以酒澆愁,在一家酒吧裡,有人播放我們樂團的歌,一個傢伙走過來說『請節哀』。我回到家,不禁放聲大哭,痛苦極了。」

    2005年8月20日,都柏林市為Lynott銅像揭幕,他的媽媽來到現場,過去Thin Lizzy的老戰友幾乎全數到齊,晚上以演唱會向Lynott致敬(見Gary Moore & Friends one night in Dublin:A Tribute to Phil Lynott)。這場演唱會是Moore促成的,他找來待過Thin Lizzy的三位主吉他手,加上他自己,本來Thin Lizzy就以雙主吉他手聞名,Moore與其他三人分別搭配,唱了10首他們的暢銷名曲。可以看得出來的是,Moore的實力遠在三人之上,當時他已如日中天,許多樂迷甚至認為,他是全球最頂尖的電吉他手。

    有意思的是,這個演唱會的前後經過有個紀錄片,片中Lynott老友們講述他的舊事,說他文質彬彬,待人接物顯出教養良好,思想上比較不像是個rocker,而像是個知識份子,尤其對愛爾蘭的歷史了解得鉅細靡遺,是他們每個人的啟發者。不過其中有一人說,Lynott的音樂偶像是Jimi Hendrix、Elvis、Janis Joplin和Brian Jones,這四人個個早死,而且死因都和藥癮有關,也難怪Lynott會步上他們的後塵,提前向閻王爺報到了。

    尋找自己的聲音
    Moore很早就曉得自己和Lynott不一樣,他對女人不是那麼有興趣,對藥物也是,如果酒不包括在內的話。搖滾樂吉他手必須全神貫注,指板上的音符很容易閃失,藥物上癮,絕對無法勝任主吉他手;而且吉他像是重型武器,像機關槍,需要一個控制力強大的人,才能讓它為自己所用。Moore在演奏搖滾樂時,必須是個小心翼翼的戰士;閒下來時,他神經還緊繃著,酒這時是最好的朋友。

    他右臉頰到下巴的一道長疤,據說是酒後打架,醒來時都想不起來怎麼受傷的。

    1974年,Moore加入了英國鼓手Jon Hiseman的 Colosseum(1975~1978),是個fusion樂團,即興意味很重,融合了爵士、放克、藍調等,這是1960年代興起的樂風,較偏爵士的例如Mile Davis、Chick Corea,偏搖滾的如Frank Zappa、Caravan、Soft Machine、Spirit等,Colosseum也算是其中佼佼者,既然志在做實驗性的音樂,當然很難兼顧市場。

    「比較起來,Thin Lizzy像是打爛戰,大家想到哪裡做到哪裡,起床、喝個爛醉、上台演出等等,相反的,Colosseum的成員很嚴肅,很團結,很專業。」Moore說,「我跟他們在一起的3年,大家搭著迷你巴士,到處住便宜旅館,就為了可以跟歌迷演奏我們想演奏的音樂,不是為了錢。然而很幸運,還是有唱片公司願意幫我們灌唱。」

    但Moore並不覺得與Colosseum的合作,使他得到充份發揮。「從他們那裡離開之後,有時單飛,有時再回到Thin Lizzy,我常常感到,自己的適應能力似乎有些太好,好的讓自己四分五裂,不曉得哪個方向才是我應該努力的,而我的歌迷也應該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我這樣變來變去,哪個才是真正的我呢?下週我會跑去彈爵士吉他了嗎?」

    逐漸的,Moore在不工作的時候,或在後台,總是彈奏著藍調,有人就說:「你彈得滿像回事了,該去灌張藍調唱片……」這話說中了Moore的心事,為什麼他鍾意的都是藍調歌手,很少搖滾歌手呢?例如Jimi Hendrix、Roy Buchanan、Peter Green等,為什麼這些人那麼吸引他?

    來自Roy Buchanan技法的影響
    先說說Roy Buchanan(1939~1988)吧。這位早年演奏時總是穿著一件土土的花格西裝褲,上身隨意搭配的先生,可是包括Moore在內許多樂壇名吉他手在技法方面的導師,也是至今仍受到電子吉他界無限尊崇的吉他手。他那把1953年型的Fender Telecaster,在他的操弄之下,可以發出幾十種聲音。早年,他從模仿Jimi Hendrix和Chuck Berry的歌起家,後來他的音樂類型頗多,有恬靜的Sweet Dreams,也有狂野怪異的You Are Not Alone。

    從早期Buchanan灌製的唱片,便知道他絕對是個自由自在的音樂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吉他聲裡,能夠演奏吉他,就是他每天最大的快樂。熟悉他的人說,他平常幾乎是不笑的,除了彈奏班鳩琴他會笑之外,很少看到他展露歡顏,他這時笑,是因為他雖然吉他彈得出神入化,卻完全無法掌握班鳩,他在笑自己笨。

    「吉他已攝其魂魄」,很多朋友這麼形容Buchanan,這位來自美國阿肯薩州、在加州長大的音樂家,父親是農場契約工兼當地五旬節教會牧師,由於教友中黑人比例不小,他很早就迷上靈歌。他和Moore一樣,14、15歲便開始以彈唱為生,有時跟團伴奏,有時脫團做個人秀;他也幾乎和Moore一樣待人慷慨且溫和,只在對音樂有要求時,才會發點小脾氣。不一樣的是Moore比較開朗自信,Buchanan則內向自卑,縱然已成吉他高手,因家計繁重,近30歲還想改行做理髮師。

    1971年是Buchanan的轉運年,美國公共電視製做了《世界最頂尖的無名吉他手》(The Best Unknown Guitarist in the World)紀錄片,引來披頭四John Lenon和鄉村歌王Merle Haggard的讚歎,也為Buchanan贏來寶麗金唱片公司的一紙合同,那年他已32歲。自此到他48歲去世,出了13張專輯和3張現場錄音。基於他的「存貨甚豐」,去世後又出了17張專輯。

    雖然Buchanan有好幾張金唱片,算是成名的吉他手,卻承認每次上台都還緊張得很,並不是大家看見他那樣的悠閒自在。聊到外傳1969年滾石合唱團曾找他去替代Brian Jones,他說確有其事,但他有自知之明:「I don't feel like a Rolling Stone, I don't look like a Rolling Stone, I don't think like a Rolling Stone.」並說,最危險的就是人人都誇你為世界第一的時候。其實並沒有什麼世界第一。

    有一次人家問Buchanan,請他評量一下幾個他的年輕崇拜者(大概意指Jeff Beck或 Gary Moore),他只回答:「彈得快又好是一回事,但演奏總是還要回到歌曲的基本面,看看你究竟想表現什麼。你有辦法,就表現得出來,這時無論你被別人如何評價,你都自知是成功了。」

    Buchanan有6個小孩,本來是個愛家護子的父親,然而成名讓他必須不斷的上路做巡迴演出,經年累月下來,習慣性嗜酒腐蝕著他的肉體,有時表演會出現突如其來的恍神。他最後一場演出,是1988年8月7日在康州新海文,因為酒醉砸鍋,他還信誓旦旦一定要戒酒,可是8月14日又因酒後鬧事被捕,地點是維州的Fairfox郡,他被送進警局的牢房,第二天早上,守衛發現他以自己的襯衫上吊自殺了。

    Moore雖承襲了很多Buchanan的吉他技法,兩者的真正不同,在於Moore上台後絕對為了觀眾賣力演出,而Buchanan常說,他演奏多是為了給自己聽的,是為了讓自己得到滿足,雖然在他生涯末期,變得比較能夠與觀眾互動,但是他與他的吉他之間有一種極其神秘且私密的關係,在他表演時,觀眾永遠感覺得到。

    雖然Moore與Buchanan一樣,都不是那種常常通宵達旦開趴的藝人,即使現場演出及唱片銷路表現耀眼,他們生活仍一如常人,但他們承受的精神壓力迥異於常人。娛樂業是競爭白熱化的行業,尤其藍調搖滾是比較特殊的樂種,觀眾對音樂本身的要求更高,也是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

    Peter Green的致命吸引力
    Buchanan與Moore兩人的精神向度不同,Buchanan是對內深掘,Moore是朝外展開;前者追求返璞歸真的美感,後者嘗試建構華麗的情感戲劇;前者大方保留音樂的不足缺憾,後者力圖羅織音樂的完整敘事。Moore不公開認Buchanan為他的老師,是有原因的,因為他不認同音樂只是個人靈魂的養料,而是必須能夠與眾人產生身心共鳴的一種實質力量,他希望觀眾能瘋狂、沸騰起來,所以特別痛恨在那種觀眾無法站起來舞動的場合表演。

    相反的,Moore承認自少年時代便受到Peter Green吸引,白人吉他樂手中,可能唯有Green真正捉住了藍調搖滾的精髓。Moore曾出過一張專輯獻給Peter Green(Blues For Greeny,1995),他在Green的吉他聲中發現一種溫柔的安慰,Green無論唱歌或彈奏,都令人有滴水能夠穿石的感覺,只要你聽過一次,永遠不可能忘懷,Moore對這種精神境界心嚮往之。這張專輯中,Moore使用的就是當年Green以1,000元美金廉讓給Moore的'59 Les Paul,有別於Moore的其他專輯,他以相當含蓄的演奏法,模仿Green的演奏法,來表現Green的作品。

    Green比Moore大6歲,是個英國倫敦東區長大的吉他手,Moore第一次聽到他演唱是在貝爾法斯特一家小酒館,Moore當時才14歲。當然不只Moore為Green著迷,這個猶太小子才氣縱橫,除了給自己的合唱團Fleetwood Mac寫了無數歌之外,可能很多人不知道,Santana聞名世界的Black Magic Woman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Green出道時被John Mayall帶到他的Bluesbreakers合唱團,頂替Eric Clapton留下的吉他手缺,並預言他的成就會超過Clapton。起先,尤其是Fleetwood Mac氣勢當好時,不知多少人都唱過他寫的歌。然而Green在1971年沾上毒品LSD後,不出3、4年便報銷了,例如Heavey Heart、No Way Out等歌,都可以看出藥物的影響。

    1970年代中期,Peter Green常常陷入昏睡,也不時發生譫妄的情形,醫生診斷他因吸食LSD導致精神分裂症狀,他足足在勒戒單位待了2年,才「乾淨」的回到流行音樂界。他算是幸運,雖沒有東山再起,直到今天仍活躍於藍調搖滾界,也不時參與巡迴演出。

    Green的吉他琴聲依然美麗動人,繼續保有B.B.King常盛讚他的「甜滋滋」的味道,而且,現在他的「迷幻」是清醒的。人不可能有兩個人生,實相的人生仍值得期待與經歷。他變成一個胖胖的、笑容可掬的70歲老頭兒,接受訪問時常答非所問,聽他嘴裡唱著:「Give me back my freedom.」時,你會哀傷的想到,這是一個我們務必珍惜的、劫後餘生的人。他的悲劇成了我們的享受。

    倒是Moore在2011年死了,2月6日,他和女友到西班牙一個海灘渡假,半夜死於心肌梗塞,時年58歲。他吃了一頓安安靜靜的晚餐,兩人還去沙灘上散散步,回到旅館;半夜4點,他女友感到Moore好像很不對勁,曾試著給他做按摩。死後的檢驗證實,Moore不僅是「喝多了」,他死時身上有0.38%酒精,是酒駕限制的5倍含量,通常,人體內酒精含量在0.4%至0.5%便足以致命。

    Moore下葬於英國Sussex的瑪格麗特教堂墓園,喪禮只有少數親友參加;他結過一次婚,共生下3個孩子,2個兒子是前妻生的,女兒是他同居了11年的女友生的。他的經紀人發布消息後,全世界的大報都刊出過消息,連台灣都不例外。

    沒有人知道他為何要喝下那麼多酒,事實上,我們對Gary Moore的生活所知不多,他是個非常著重隱私的人。或許他冷硬的臉龐只是一張面具,面具下是個異常柔軟脆弱的男人,唯有他的吉他、他的藍調搖滾,足以負載他易感的魂魄。

    以上文稿原文可按以下連結: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5/article/5558

    Gary Moore - Still Got The Blues (Live):
    https://youtu.be/4O_YMLDvvnw

    #Lee388
    #GaryMoore
    #StillGotTheBlues

  • woman梗意思 在 Jessica 宣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11-26 16:44:00
    有 333 人按讚

    I'm sorry guys, I was not kidnapped this time! You know what? I will ask the director to add this scene next time...

    Enjoy the easy way to be a cool, modern woman!

    唔好意思,今次冇俾人挾持到
    下次會要求導演加返。

    (想像對白)
    宣姑:講!要點先可以變成21世紀嘅靚女!
    宣萱:你冷靜啲,放低你支手動牙刷先...
    宣姑:放低咗。
    宣萱:其實好簡單,只要每日起身刷牙嗰時,換返支21世紀嘅牙刷,就可以keep 住時尚啦!

    #21世紀嘅靚女 #梗係用21世紀嘅牙刷 #PhilipsSonicare #宣姑 #話你村姑又怕你嬲

  • woman梗意思 在 Kai Chi Leung 梁啟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12-06 15:35:45
    有 54 人按讚


    之前有關日本輻射的討論,引來了這個回應。雖然我仍然不認為去日本短期旅遊有普遍性的危險,但我其實十分支持這文章的其中一個重點:數據不是一切。順道謝謝在原貼留言的各路英雄。

    【去唔去日本事小,誤解了輻射問題幫左政府就無謂啦】
    ——與梁啟智〈香港輻射高過東京〉一文商榷

    文︰Tam Daniel

    1. 梁啟智兄一文,網上傳播甚廣;或者大家壓力太大,需要更多理由到日本外遊。以下談不上是正式回覆。正式或嚴格的回覆可能要兩三年或更久才有可能寫起(等如永遠不會寫)。現下寫已頗遲,也勉力一試。因為即使我對梁兄的結論沒有太大反對,梁文過程中動用的假設,也是令人太不安。

    如果你願意看這篇三不像,懇請讀完全文。

    2. 梁啟智兄的觀點,若要簡化,就是說︰「大家看完數據後可以放心去日本旅遊!」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其實有很多選擇,包括︰
    a. 好驚日本,好驚輻射,雖然唔多清楚日本有幾多輻射,所以打死唔去(梁文要攻擊的對象)
    b. 日本除福島外其實冇咩輻射,可以照去(梁文觀點)
    c. 日本的輻射危機仲係好複雜,不過是否外遊,就可以自己因應個別處境衡量。

    c就是本人嘗試闡釋的立場。

    3. 梁啟智兄的文章拿官方的背景輻射(或譯「本底輻射」)來與香港比較,然後得出很安全的結論云云,其實意義不大。

    「背景輻射」,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2007年《Safety Glossary》的定義,也不過是non-specified 的輻射而已。輻射固然乃是大自然中大量存在的自然能量,但人工輻射,同時亦計算在「背景輻射」之內。而人工輻射,其實包括︰

    .五六十年代多國數百次核試的輻射落塵
    .全球四百多座核電廠,在日常排放的輻射
    .數量相信逾萬的各種核設施,例如核燃料加工廠,核武零件廠,核子軍艦,大學研究所內的prototype reactor,完全機密的軍事機地的核武開發,已關閉但未完成廢爐的老舊核電廠,低中階核廢料放置場,凡此種種,在日常排放的輻射
    .數百個鈾鑛因開發而排放的輻射,遍布中亞、非洲、加拿大、澳洲等地。例如,澳洲的尾鑛污染問題,也是惡名昭著啦。
    .多次知名及不知名、嚴重或宣稱不嚴重的核災與核事故,所大量持續排放的輻射。
    .戰爭中採用化學武器,所留下的輻射

    有趣的是︰無論哪一個官方機構,它都會強調人工輻射的比例極低。例如,世界核能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提及的上述各種來自核工業的輻射,只佔背景輻射少於0.1%。

    你信唔信呢?

    我信的,我信佢的分類有問題,例如像「食物」「泥土」「核工業」,是三類輻射,但食物和泥土裡,幾乎必然有來自核工業的輻射,即統計假設上已混雜了結論。我也信,這種全球測量總計中必然有形式上的限制(例如地點)。何況,這種composition 的內在對比效果(相對性),有相當程度上是無意義的——宇宙射線的輻射再多,也不會令核工業輻射的威脅減少。

    所以,我們要在在明白及提防的是︰「背景輻射」本身這種概念,其訂立與推銷都是帶著強烈的、愚民的政治企圖。

    各國擁核政府就是希望大家覺得,哦,「背景輻射」是「大自然」的東西,本身都好高啦,核災與核工業沒有帶來好多額外的輻射啫。

    亦因此,「背景輻射無害」的感覺是要警惕的。無論背景輻射混和了多少人工輻射,它依然有其健康風險。可參看俄羅斯科學院雅布各夫博士2013年的〈A Review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 Dose of Radiation” Concept〉。不少背景輻射很高的地方,其住民都有更高風險,出現癌症、淋巴染色體不正常、唐氏綜合症等疾病。

    4. 輻射監測無論是否有作弊,它也有很大限制,它能反映的信息其實不多。特別是官方的輻射監測信息。

    每個地點的輻射,與其環境因素有極大關係,包括風向、風速、濕度、降雨等等。按上述提到雅各布夫文章引述,切爾諾貝爾研究顯示,污染地區的電離輻射水平,一年之間可以改變一萬次。

    同時,亦因此,輻射在短至數十米的距離內,已會有相當大的差異。VICE拍攝的紀錄片《來自福島的最新報告——與核共舞》中間有過這麼一節︰在福島一所學校裡,官方的輻射監測儀器的讀數為每小時0.164微希,走出幾十米,讀數便變成每小時3.5微希,足足是官方讀數的20倍。

    這種巧妙的「作弊」操作,顯然是因為日本政府曾刻意在每個官方輻射監測據點認真除污之故。香港天文台理應沒有作弊動機。不過,這已經反映,輻射監測在技術上之複雜性及限制。

    輻射監測,作為長時期的定點監測,它的主要意義只是一種區域性指數(包括自然與人工),聊勝於無,同時,透過監測碘131,理論上可以檢視附近有否核事故導致的大量輻射排放。

    事實上,正如天文台明確表示,這種「輻射監測」只包括伽瑪射線(gamma rays)監測,即,數百種放射核種之中,貝他射線(beta rays)及阿爾發粒子(alpha particles)的監測,技術上便無法或不易做到。就像「輻射地圖」往往只標示銫137水平一樣,測量本身就是有強烈的限制。即監測指數,可能在某種情景下,遠遠不能反映風險。

    5. 那麼香港有沒有貝他射線或阿爾發粒子呢?按照天文台出版的《香港環境輻射監測摘要2013》表示,雖然在東平洲自動伽馬譜法系統錄得的數據中,2013年「全年並沒有探測到人工放射性核素」,然而,在其他地方,一樣發現銫137、鍶90、鈈239等等放射核種。

    它如是說︰

    「二零一三年在部份土壤及沉澱物樣本中發現微量的人工伽馬放射性核素銫137,活度均在BRMP(Background Radiation Monitoring Programme )範圍之內。」

    「二零一三年在部份大氣、水及食物樣本中發現微量的氚,活度均在本底輻射範圍之內。」

    「二零一三年在部份大氣、食物及土壤樣本中發現微量的鍶-90,活度均在本底輻射範圍之內。」

    「二零一三年在部份海藻、潮間帶土及海床沉澱物樣本中發現微量的鈈-239,活度均在BRMP範圍之內。」

    天文台的解釋是︰這統統是數十年前的核試殘餘。氚的解釋還包括了「宇宙射線」。

    這一方面可能是對的(部分輻射半衰期極長),另一方面也是錯的。因為政治上,誰都看得見,總之香港若有人工輻射,就必然與大亞灣核電廠無關,與嶺澳核電廠無關,與中國任何核設施無關,與福島核災無關——即使每年單單大亞灣核電廠已「合法」排放以 terabecquerel 計的氚進海洋(tera就是10的12次方),而且法定上限多年來一再提升,仲未計香港人不關心的4座嶺澳反應堆。

    那麼,現在不妨再回帶看看梁啟智的三段論︰

    .香港輻射高過東京?用背景輻射讀數衡量的話,對呀。
    .背景輻射高小小,也沒有大問題?介乎對與錯之間,要視乎放射核種、曝照形式,和究竟有幾高。
    .所以,東京不像傳聞那麼危險?介乎對與錯之間,要旁及其他因素(後文會嘗試整理一部分),但肯定不是「所以」。

    而無論如何,我們在理解的過程中,要記得,「背景輻射」整個概念的操作,就是為了抵賴。核工業冇責任,一切是宇宙的錯,歷史的錯(太平洋核試)。

    6. 至於對讀數的詮釋,梁啟智用了多個方法。姑妄逐一說明。

    首先,他舉了吃香蕉做例子。香蕉的自然輻射,人體會嘗試平衡。而且,香蕉的輻射是鉀40,不同的放射核種的健康風險十分不同。美國有個科學新聞記者Maggie Koerth-Baker,幾年前寫了一篇〈香蕉具輻射—— 但這不是解釋輻射曝照的好方法〉(Bananas are radioactive—But they aren't a good way to explain radiation exposure),不算是好專業或好完整,但也值得一讀。

    第二個例子,照X光。照一次肺的X光大約20微希——也順帶一提,原來直至上世紀中,歐美仍是很流行照X光,連買鞋子也會照,名叫fluoroscopes。後來被禁止了,因為發現了X光的輻射的危險性。發現當中危機的流行病學家Alice Stewart,正正是指出低劑量輻射的危險(下文會再簡述)。而除了X光外,我們還有別的醫學上的儀器,例如CT scan 的輻射是2至16毫希,即2000微希至16000微希,超出了所謂國際安全標準(每年1毫希)2至16倍。

    梁啟智用日常生活來說明輻射「平易近人」,這樣的修辭手段固然危險。更危險的是︰他的寫法,其實正在假設輻射的劑量是可以輕易測度並量化的,而此量化為「milisievert」後的劑量與風險有清楚的正比關係。這個問題的複雜性,就不是我能夠提出嚴格異議了,因為在科學的學術領域上,這仍舊是一個爭辯中與探索中的問題(然而低劑量的風險,卻幾近是所有獨立科學家的共識)。

    7. 最後一個梁啟智用來說明輻射劑量的例子,是十分離譜的。他說︰「美國政府對核作業者的規定,是每年不多於50,000微希伏特。」

    這是甚麼呢?這是一個剝削工人健康的規定,縱容核工業的存在。立場擁核的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的規定是——公眾的輻射劑量標準為每年1毫希,超出此一水平便會有健康風險。這種所謂安全標準其實是假設輻射有其「安全閥值」(threshold),在過去二三十年已面臨巨大挑戰。

    更何況,梁啟智這裡引述的美國核工業人員標準︰50,000微希,即是50毫希,即是超標50倍。

    即,為了大家可以有核電用,有核武可以發動戰爭或外交施壓,美國政府就設計了這類規定。核電工人就是超人,可以承受比正常人多50倍輻射。這就是所謂「職業健康」的神奇概念。

    當然也不止美國,ICRP也是這樣,只是沒有美國離譜。ICRP的規定是︰核工業人員每年的輻射劑量標準是20毫希。你只要是小超人,你便可以做核工人。

    一言蔽之,這種標準在科學上是毫無意義的。這種標準只是為了得出「核工人工作時輻射劑量沒有超標」的結論,以便核企業能拒絕所有索償。

    美國核能協會(ANS)的福島核災報告便提到,日本還有「緊急輻射劑量上限(emergency dose limit)」這回事︰

    「日本核工人的標準劑量上限是每年50毫希,及5年內不可超過100毫希。福島核災前,緊急劑量上限是每年100毫希,但意外發生後,這個上限提升至每年250毫希,以便工人能回應這次嚴重的意外。」

    又述及︰

    被曝照至最高劑量的其中一個工人紀錄,為670毫希(即公眾 670年 輻射劑量的安全標準),另外6個工人超過了緊急劑量上限(250毫希),408個工人也超過了每年 50毫希 的上限。

    這是官方紀錄,你信唔信只有四百幾名工人超標?單是核災頭半年,便有18,000名工人參與救災了。(切爾諾貝爾核災有60萬名工人參與救災。)何況,唔超標的咪做半年,超標咪做兩個月囉,大超標咪做三日囉。總之,用到你盡,而事實上,所謂「多勞多得」,工人也很可能不甘心做三日咁短,唔超標的工人,最終都會做到超標。這種健康的消秏,是百分百不 sustainable 的。這種職業健康的標準設定,是極端 unethical 的。

    信唔信都不重要,梁啟智用這點來解讀輻射讀數,只想借用其「你睇下丫美國佬話50,000微希都唔死得人呀(日本咁小小駛乜驚)」的效果,而不明確說明這個例子的背景,就算不是誤導,也至少是嚴重的遺缺了。

    8. 輻射沒有安全標準,低劑量也有健康風險。

    第一,所謂「國際安全輻射劑量」,即現時所採用的「每年1毫希」,其整套流行病學上的風險計算,其資料分析是建基自廣島研究。廣島研究是美國對日本廣島及長崎倖存者的研究,政治企圖昭然若揭(一方面是核武實驗下集,另一方面就是要講到冇咩事,以便全球推銷「和平原子」)。對廣島研究的批判,平易近人的版本可參見Gayle Greene的《The Woman Who Knew Too Much: Alice Stewart and the Secrets of Radiation》第9章〈Taking on the International Nuclear Regulatory System〉,最主要的觀點是指出廣島研究其實是一個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的偏頗紀錄。(嚴格的版本可看MSK三人組寫的漢福核武廠工人健康研究,我舉手,未看過,所以建議大家看上述的平易近人版)。

    第二,低劑量風險的研究,早就開始。由1978年Karl Morgan 的〈Cancer and low level ionizing radiation〉,到Gofman的《Radiation-Induced Cancer from Low-Dose Exposure: An Independent Analysis》,或Alice Stewart的漢福核武廠工人資料分析(1977及1993),他們均指出,輻射沒有安全劑量這回事,餘不一一。

    9. 回到最中心的問題︰去日本外遊安全嗎?

    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們可以知道以下原則,和僅有的資料

    .懷孕女士及小童,radiosensitivity明顯較高;理論上通常年紀越大,radiosensitivity 越低(但老人家又因為身體開始衰弱,免疫力下降,所以輻射傷害都未必不大)。

    .除污未善的實際情況,一定比官方所說的嚴重。

    .輻射污染的風險,不但包括「背景輻射」、空氣或泥土中的輻射,還包括食物。

    .按台灣環境資訊中心報導(題為〈【追蹤福島核災】那須希望之砦——日本民間輻射檢測有Know-how〉),台灣民間團體日前赴日了解,其中,也拜訪栃木縣民間檢驗單位「那須希望之砦」。

    .檢測數據相當不理想。報導指出︰8月來自福島縣金山町的四個樣本,全數驗出放射性銫,三個超標至1倍或2倍以上;4月栃木縣產20個樣本,過半驗出銫,六個超標1至4倍不等。以2015年度而言,菇類跟山菜類過半驗出銫,魚肉近半,果實類1-2成,米跟果實都在一成以下。此外,土壤類幾乎全部驗出銫,部份遠遠超出中央政府標準(每公斤8,000貝可)。

    大家請去報導的網站,看看貼出來的劉黎兒拍下的照片,那是一份結果整理報表,右面統統是紅色(超標)。

    .報導亦指出︰2016年9月,日本中央政府抽驗結果,超標率約0.01%。但這套結果,不包括鮟鱇、竹莢魚、海膽等水產物,而且官方只驗銫137,沒有驗鍶90(部分民間通路有加驗)。

    .有大量輻射的污水排出太平洋的新聞,仍舊此起彼落。福島核電廠附近的地下水的輻射污染水平持續大幅上升。例如︰

    2016.06.26 七百萬貝可beta核種污水洩漏
    2016.03.23 二十億貝可銫污水洩漏
    2015.12.15 二號反應堆地下水鍶水平上升十倍
    2015.12.12 福島核電廠底層存留水銫水平較去年上升四千倍
    2015.11.09 七十二億貝可beta核種污水洩漏

    可參考︰http://fukushima-diary.com/fukus…/contaminated-water-crisis/

    .福島兒童甲狀腺癌發病率比正常高50倍。有專家估計,白血病、乳癌及其他癌症個案會上升。東京醫師三田茂認為他所檢驗過的病人,血液變異的情況嚴峻,選擇離開東京,遷往關西。

    .即使從來沒有核災意外的數十座歐洲核電廠,要安全廢爐,也動輒要數十年,開銷以十億美元起跳。切爾諾貝爾核災現場,用幾十萬人生命換來的原有石棺,經過這30年已屆限期及嚴重退化,新的 shelter 正剛剛開始動工。他們在買時間,宣稱新的 shelter 能買100年回來,完成廢爐工作。福島面對同樣難題,可能永遠也沒有廢爐的一天。事實上,不要說廢爐後的部件,根本沒有核廢棄置場可以處理,單單是除污後出現的大量放射性表土,現時也沒有處置方法,只是堆在福島。簡而言之,這很可能是解決不了,甚至極可能會惡化下去的問題。

    .輻射是能量,是無法被「消滅」的,唯一「消滅」的方法,是等,等到放射核種再也沒有放射能,即理論上,是半衰期的10倍。銫137的半衰期為30年,即300年才完成衰變。切爾諾貝爾核災27年後,2013年的意大利果醬,仍被驗出銫137超標。2010年,俄羅斯Bryansk地區的樹林火警,導致輻射四散,莫斯科的銫137濃度上升24倍。這些樹林,當年就是正正被切爾諾貝爾核災污染。日本土地的除污會否比蘇聯徹底很多?難以推斷。

    10. 本文不是賣弄道德高地,也不是推銷苦行僧式清教徒情緒,鼓吹空洞的忿世嫉俗。如果問我去唔去日本?咁梗係去啦,香港咁鬱悶。我已38歲,且不見得往後會有小朋友。有咩問題,最多係社會少了一粒寄生蟲,大家冇眼屎乾淨盲啦。

    在福島的問題上,大家都支持日本朋友。但無論大家去唔去外遊,這種正面的支持,唯一合理的立場展現,仍然是堅決反對所謂「復興」論調,警惕一切指向「遺忘」的語言。這種語言只會 trivialize 受害者的痛苦,縱容日本政府拒絕承認責任,為日本重啟核電提供政治能量。如果日本政府說「強制撤離區」任何一處已除污妥當,已安全,福島人可以回去住喇,我們也不必「鄧佢地高興」,這裡的意思就是,冇咩政治壓力,國家不會繼續支援你喇,食自己啦。根本,一切大小問題,以核災的日程計,仍然是現在進行式。

    我對梁啟智從來沒有甚麼偏見,但他作為一個開放、親民主、敏感於民情、表達能力優秀的學者,引用看似中立的數據,即便結論沒有偏幫政府的意識,其立論的過程,對「數據」的倚重態度,所透現的說服力與感染力,實在不問可知。

    因此,上述爭論,我最想最想指出的粗淺結論是︰Alarmism 當然不理想,但「數據」本身,往往有極大限制。因為,數據必然有其建立的語境,而那個語境的信息內容,不一定會公開,更不一定會正確。我們越能夠輕易得到、流播甚廣的官方數據,它往往越大機會經過權力的細心挑選與嚴謹結構。而且幾乎必然會為政治服務,為權力服務。民間也會有它的數據,但往往難免是遺缺、非系統性、掛一漏萬的。

    今天流行的「小小輻射唔駛驚」「核電廠也是減碳選項之一,唯一問題就是核災,香港不是地震帶,邊有咁橋,中六合彩咩」,其實就是歷史產物——先有廣島研究,再有1950年代世衛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簽訂的協議,限定除非得到國際原子能機構同意,否則世衛不可出版任何關於輻射健康風險的研究。

    如果認真呼吸,好好想像輻射的無色無味、難以監測,普通人的無助,歷史岔路的縱深,擁核與產核機構的橫向的寬闊,勾結的盤根錯節,部分學術界的 systemic corruption,未來的不可知——我們便明白,這種技術的多向度發展,其實遠遠超出我們能夠控制與理解的範圍。誰有資源做這樣的研究?或,輻射的影響與健康的correlation,真的可以研究嗎?

    例如,掛在核電廠工人身上的任何警報,能夠測量到那名工人工作時 inhalation 中的輻射水平嗎?以萬計的外判底層工人,其健康情況,能夠做到長期 tracking 嗎?當發現身體有問題,才去搜證,會否太遲,到時還有沒有可能再「紀錄」身體承受過的輻射,劑量、時地人?而反核、討償、說明核工業與健康問題之絕對因果關係的論證責任,卻偏偏落在受害與沒有資源的民間一方。

    我們既不用全盤採信 alarmism,也不用每事排斥官方數據與論述。然而,在軍事與國家的權力面前,我們的責任,是分析及還原官方謊言的脈絡,進而正視「陰謀論」的正義,看見它的理性與真誠。否則,若一時貪口爽,找個騎牆的臨時支點,成為了官方假設的幫兇,也是無謂了。

    (ps 行文匆匆,如有錯漏,歡迎指正 :) )

    那須希望之砦——日本民間輻射檢測有Know-how
    http://e-info.org.tw/node/201461

    VICE︰來自福島的最新報告——與核共舞
    http://www.iqiyi.com/w_19rs1n7mdp.html

    Alexei Yablokov: A Review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 Dose of Radiation” Concept
    http://www.journalhealthpollution.org/…/10…/2156-9614-3.5.13

    Rosalie Bertell: Limitations of the ICRP Recommendations for Worker and Public Protection from Ionizing Radiation
    http://www.ccnr.org/radiation_standards.html

    Bananas are radioactive—But they aren't a good way to explain radiation exposure
    http://boingboing.net/2010/08/27/bananas-are-radioact.html

    The Insane Cancer Machines That Used to Live in Shoe Stores Everywhere
    http://gizmodo.com/the-insane-cancer-machines-that-used-to-…

    《香港環境輻射監測摘要2013》
    http://www.hko.gov.hk/publica/rm/rm034.pdf

    Fukushima Daiichi: ANS Committee Report
    http://fukushima.ans.org/report/health-physics

    Fukushima Diary: Contaminated Water Crisis
    http://fukushima-diary.com/fukus…/contaminated-water-crisis/

    20160813 RSKラジオ 三田医院 三田茂院長
    https://matome.naver.jp/…/2140370981635…/2147167581503793103

    Decommissioning a Nuclear Plant Can Cost $1 Billion and Take Decades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idUS178883596820110613

    〈切爾諾貝爾核災30.保護罩到期
    需阻輻射外泄.新「石棺」進度落後〉
    http://news.mingpao.com/…/art…/20160426/s00014/1461608438911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UNSCEAR Report upon Fukushima
    http://www.psr.org/asse…/pdfs/2014-unscear-full-critique.pdf

    John Gofman: Radiation-Induced Cancer From Low-Dose Exposure
    https://ratical.org/radiation/CNR/RIC/contents.html

  • woman梗意思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3-10 19:00:11

    今年最值得看的10部電影有哪些? 一定有很多人回答《黑寡婦》、《神力女超人1984》、《永恆族》、《玩命關頭9》之類的,但是你知道還有超級多其他電影值得看嗎? 快來看看有哪些吧!

    加入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Q-fBheHysYWz9ObSEzMdA/join
    =====================================



    啊,一二月又這樣過去了,你知道一二月過了之後對於電影界代表什麼嗎?
    代表爛片的季節過去了(雖然以現在的好萊塢來說一年四季都有大爛片就是了。
    讓我來告訴你今年最值得期待的電影有哪些,其中有好幾部你甚至可能還沒有聽過,
    話不多說,讓我們開始吧!
    首先是四月上映的福斯探照燈-抱歉-米老鼠探照燈-
    探照燈影業出品的恐怖片《Antlers》,雖然說宣傳中沒有確認是根據什麼故事改編,
    但看來似乎是衍生自加拿大原住民的恐怖生物溫迪哥食人魔。
    由傳奇導演吉勒摩豆豆龍監製,《黑勢力》的導演史考特庫柏執導,
    你知道《黑勢力》之中強尼戴普的扮相其實是他跟安柏赫德生活多年後的實際樣貌嗎?

    我就說四個字:
    《新變種人》
    懼怕它,逃離他,命運終將降臨。
    你還記得兩年多前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的預告嗎?
    在那之後被延期了幾次?三次?四次?
    (help me recollect)
    這部命運多舛的電影在迪士尼收購福斯之後更是近乎胎死腹中,
    一會傳聞要變成直接在Disney+上推出,一會又說要直接取消。
    現在,終於確定會在四月上映導演當初拍攝的版本,
    由《生命中的美好缺憾》導演喬許布恩執導,這部電影也許會是第一部真正的超級英雄恐怖片,
    其實新變種人在漫畫中本來就有一段叫Demon Bear的故事線是這種風格,
    雖然很多人都看衰這部電影,希望他拍爛,或者覺得拖了這麼久爛不爛都沒差了。
    但是我個人還是對於這部電影怎麼將漫畫拍成恐怖片非常感興趣。
    況且它還有我的女神安雅泰勒喬伊。
    不過,最近幾個預告還是讓我有點擔心這部片在後半段會變成老梗的超級英雄電影。

    下一部電影是Swallow,我不確定台灣會不會上映,八成是不會,
    有少數人可能知道我前幾年第二名的電影是法國的《肉獄》,越讓我不舒服的電影我愈欣賞,
    而這部電影看來似乎正是如此,講述一名家庭主婦有著異食僻,開始把愈來愈奇怪的物品吞下肚。
    在美國已經看過的媒體將之稱為融合了大衛柯能堡的身體恐怖以及大衛芬奇的張力。
    其中似乎也是在探討這些家庭主婦對於自我身份的迷失以及茫然。
    運氣好的話,金馬奇幻影展可能會上映。
    金馬影展聽到了嗎?我現在在對著你眨眼,你看不到,但是我真的很用力在對著你眨眼

    我知道,我知道,連續講的三部都是恐怖片,不認識我的人大概會覺得我是個只看恐怖片的變態,
    所以下一部是個歡樂的動畫片狗狗史酷比!
    並不是
    下一部電影是一部...
    驚悚片。
    我從好幾年前李奧納多得獎時就說另外一個萬年摃龜苦主也早該得了,也就是艾美雅當斯。
    有可能讓她有機會的電影,也就是《窗裡的女人》
    導演是《贖罪》《最黑暗的時刻》的喬萊特,
    講述一名社交恐懼足不出戶的女人在窗裡目睹了一樁慘案,但是卻沒有任何人相信他。
    卡司還包含蓋瑞歐德曼、茱莉安摩爾、安東尼麥基、布萊恩泰瑞亨利、以及珍妮佛傑森李
    只希望它能夠比另一部某樣東西裡面的女人看到某個事件好看了。
    你以為這部電影卡司已經夠強了嗎?別擔心,等等會有強到讓你高潮的

    你知道A24出品的電影不一定好看,但是在大部分時候都耐人玩味,
    下一部電影《綠騎士》就是如此,改編自亞瑟王傳說,
    講述一個神秘的綠衣騎士挑戰圓桌武士來砍他一劍,條件就是要讓他砍回去。
    而高文騎士-這部電影的主角-接受挑戰把綠騎士的頭砍下來之後,
    他竟然就這樣自己裝了回去。
    這部電影就是在講述高文遵守約定去尋找綠騎士的故事。
    或者也有可能不是,我其實對於這部電影了解不多。
    但是你知道的,A24電影總是令人膽寒徹骨、改變類型、翻轉老梗、沒有突發驚嚇、倒吃甘蔗、震懾人心、以角色為主軸、氣氛詭譎、改變人生
    所以一定很好看
    我猜完全沒有人看得懂我剛剛在衝沙小

    下一部是Mank,大衛芬奇在拍影集拍了好幾年之後終於願意回歸本業拍電影,
    如果你不知道大衛芬奇,容我介紹一下-社群網戰、火線追緝令、控制、美國版龍紋身的女孩、以及紙牌屋的導演,
    聽到這裡你大概可以猜得到他的專長是心理變態以及反社會人士
    (對,馬克祖克柏,我是在說你)
    但是這部電影似乎跟上述的題材較為不同:
    講述編劇赫曼J曼克維茲與傳奇導演奧森威爾斯爭奪《大國民》的編劇功勞的故事,
    這聽起來可能頗無趣,但是對於電影愛好者來說這可是非常引人入勝,
    因為《大國民》就是公認史上影響最深遠的電影,
    而奧森威爾斯也是一個充滿不少爭議的人物,
    而大衛芬奇在《社群網戰》之後如何運用它最擅長的張力營造在傳記片上更是令人好奇。


    保羅布里格斯可說是一手將迪士尼動畫帶回黃金年代的最大功臣,
    這位《大英雄天團》、《動物方程式》、《冰雪奇緣》的導演再次回歸,
    今年的電影叫做Raya and the last dragon,
    設定在一個神祕的王國,一個名為Raya的戰士嘗試尋找世界上的最後一隻龍。
    也是一樣對於這部電影不知道太多,除了Akwafina是主角的配音以外。
    而這也會是這清單裡唯一部動畫片,因為老實說,兩部皮克斯的動畫都不是讓我感到特別興奮。
    而《蜘蛛人:新宇宙》團隊的新動畫起初看來雖然有趣,但是機器人一出來就...

    雷利史考特已經好幾年沒有拍出真正令人驚豔的作品了(除非你問的是誰不重要)
    今年再度回歸中古世紀設定,
    更找來了自從《心靈捕手》之後就沒有再合作寫劇本的麥特戴蒙以及班艾佛列克擔綱編劇以及主演。
    故事講述兩名原本是好麻吉的騎士,但是其中一人指控另一個人在他出外爭戰期間強暴他妻子,
    於是國王命令兩人決鬥致死。
    最近可說是燙手山芋的亞當崔佛也有參與演出,
    只希望雷利史考特可以回到當年的實力了。

    在這些年來,「溫子仁監製」已經自動成為爛片的代名詞了,
    但是這回溫子仁終於要回歸本行自己來拍恐怖片。
    Malignant這部電影號稱會是一部「老派的恐怖片」,
    有趣的是溫子仁在2011年也編過一本漫畫叫做Malignant Man,
    但是他一再澄清這部電影跟那本漫畫無關。
    究竟溫子仁到底能不能再創《厲陰宅》的高峰呢?我們只能等著看了。

    下一部則是魏斯安德森的新電影《法蘭西快報》,
    我個人並不是他上一部電影《犬之島》的粉絲,但是我仍然非常好奇他每一部電影究竟會怎麼拍,
    當然,這次又帶回了他招牌的置中構圖以及鮮豔的色彩,有趣的是從預告也可以看出有些部分是黑白的。
    啟發自他從小對於紐約客雜誌的熱愛,這部電影被稱為是「獻給新聞媒體的情書」,
    其中分為三段故事,分別聚焦於試圖在法國建立報社的記者、
    以及另外兩段以魏斯安德森讀到的新聞啟發的故事:一名藝術品商人以及學生示威的故事。
    聚集的卡司也是如同他前幾部電影一樣強大,在此就不贅述,
    同時還有文藝片王子提摩西夏拉梅。
    就讓我們期待「魏置中」這次的表現如何了。

    自從《逃出絕命鎮》之後,似乎很難有人能達到那部政治恐怖片的高峰,
    但是這部Antebellum好像有那麼一點機會,由賈奈‧蒙內主演,
    故事講述一名女作家被困在一個如噩夢般的情境之中。
    而既然antebellum是「內戰前」的意思,很有可能就是講述他被困在黑人仍被奴役的時期,
    看來真的很有可能是另一部藉由恐怖片來探討種族問題的電影。

    艾德格懷特可說是我最愛的導演之一,這次他要挑戰的是心理恐怖片:
    這是這個清單裡的第幾部恐怖片了?第七部?
    Last Night in Soho這部電影講述主角經過某種時空旅行來到他想像中的60年代倫敦,
    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
    艾德格懷特大多數的電影都有喜劇成分,而這次的恐怖片無疑是一個非常不同的挑戰。
    不過因為他本來就是個視覺系的導演,喜歡用畫面說故事,以及他電影中無法忽略的節奏感。
    而恐怖片最重要的就是用畫面來營造恐懼,就看他這次怎麼發揮了。
    (而且這部又有我的女神安雅)

    每個人心目中最愛的007可能都不一樣,但是對我來說,答案就是丹尼爾克雷格。
    《生死交戰》將會是他的最後一部007電影,
    在拍完上一部之後他說過「我寧願尿出玻璃碎屑也不願拍下一部007」,
    這部讓他回歸顯然是有非常好的原因,對我來說這個原因就是導演凱瑞福永。
    作為影集《無間警探》以及《狂想》的主創,他無疑是007史上最有風格的導演。
    加上電影中出現的女性00號幹員,這部電影無疑會非常突出
    但是從預告中也能看出某些成分也回歸了老派007電影較為...奇特的設定。
    究竟我們會怎麼跟這一代詹姆士龐德說再見呢?
    答案即將在四月...
    因為[redacted ],在11月揭曉。

    終於進入了前三名,第三名的電影是《紐約高地》
    沒有錯,我超愛音樂劇,更是超級沉迷林‧曼努爾‧米蘭達的《漢密爾頓》,
    兩年前去紐約的時候還有看現場演出。
    這部電影是根據他的另一部同名音樂劇改編,講述一個以拉丁裔為主的社區的故事。
    說真的,裡面的音樂真的很好聽,你去看一下預告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而且在《貓》之後,我需要有電影療癒我對音樂劇的陰影。

    來到第二名,到現在一定很多人在想怎麼沒有「那部」電影?
    沒有錯,今年第二值得期待的電影就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天能》,
    這次他又來玩弄時間了,正著玩,倒著玩,坐著玩,還是八仙好玩。
    似乎是講述一個能夠操控時間的組織?沒有人知道,諾蘭的電影總是這麼神秘。
    之前我在看《猛禽小隊》的試片的時候有看到這部電影的五分鐘完整片段,
    是特種部隊到一個音樂會裡拯救人質...大概吧
    在看了五分鐘之後,我還是不知道這部電影在幹嘛,只知道我高潮了好幾次。
    不過這次的配樂不是漢斯季默就是了,他跑去幫007配樂了,
    換來的是《曼達洛人》和《黑豹》的配樂家路德維克約蘭松,
    (對我來說勝過漢斯季默)

    最後,來到了第一名,
    我最期待的電影,當然就是花木蘭。


    真正的第一名史上卡司最強的電影,集合了漫威、DC、星際大戰、不可能的任務系列的眾多演員,
    加上近年來最強的科幻電影導演,改編公認史上最難改編成電影的小說之一。
    這部電影是...
    另一部影片的話題了,因為那部電影實在有太多可以講了。
    想要知道到底是哪一部電影並且看到更多影片的話請別忘了訂閱並且按下小鈴鐺,
    我是超粒方,我們下部影片見!

    Antlers
    New Mutants
    No Time to Die
    Swallow
    Antebellum
    The Woman in the Window
    The Green Knight
    In the Heights
    Tenet
    The French Dispatch
    Malignant
    Last Night in Soho
    Mank
    Raya and the Last Dragon
    The Last Duel


     還可以在哪裡找到我:
    FB: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twitter: https://twitter.com/TessereQ
    twitch實況台:http://www.twitch.tv/chantienchiu

    =====================================



    超粒方 超立方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