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whatsapp相片儲存位置iphone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whatsapp相片儲存位置iphone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whatsapp相片儲存位置iphone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Pazu 薯伯伯,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零基資安訓練營(十四):手拉著手,一起同手機上的照片說再見(刪除手機上臃腫照片庫的實戰教學) 文:薯伯伯 所謂大方向,是虛。行動綱領,是實。聽過一些大企業管理層開會,對著同事一味說:「我們要把眼光放遠一點,視野廣闊一點!」鬼唔知你老闆要將眼光放廣闊放長遠一點,最好放到銀河系,但應該如何去做...
whatsapp相片儲存位置iphone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零基資安訓練營(十四):手拉著手,一起同手機上的照片說再見(刪除手機上臃腫照片庫的實戰教學)
文:薯伯伯
所謂大方向,是虛。行動綱領,是實。聽過一些大企業管理層開會,對著同事一味說:「我們要把眼光放遠一點,視野廣闊一點!」鬼唔知你老闆要將眼光放廣闊放長遠一點,最好放到銀河系,但應該如何去做,請你說清楚。
所以,這篇文章不談理論,只談實踐。
我一直認為,手機上不應該放置過量的資訊,無論是從備份的角度,或者保安的理由,我認為把照片存放在電腦裡面,會更為合適。我們現在手拉著手,一大步一大步地,約略說一下如何把相片移植到電腦,一起跟臃腫的照片庫說再見!
先說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我喜愛使用原生的檔案結構,而不是綁死在某個 app 的結構。我不建議使用相簿(albums),直接用文件夾(folders)把不同的照片或影片檔案分類就可以。我討厭使用 macOS 或 iOS 裡的 Photos app 作分類,因為 Photos app 的設計本身就過度複雜,把本來簡潔易懂的檔案結構,變成相簿之後,無論在同步、上載、備份、篩選等,全都只能按照該 app 提功的功能去做,極之麻煩。現在趁著清理臃腫相片庫的時機,乾脆減少對某些 app 的倚賴,改用最簡單的檔案架構去管理檔案。
好,入正題。
五步實際操作,撮要如下:
一,手機移電腦:用 macOS 的 Image Capture 把照片及影片從手機匯入至電腦。Windows 用家則用 Windows Photos。
二,手機刪照片:確保資料無事,再從手機刪除。
三,刪除重複檔:使用 DupeGuru 軟件,把重複的相片及影片刪去。
四,處理影像檔:選擇影片,把影片放到另一個文件夾,自行處理,這個自己想。
五,照片分類法:用 Photo Mechanic 必備照片分類神器。
五步實際操作,稍微詳細解說如下:
一,手機移電腦:用 macOS 的 Image Capture 把照片及影片從手機匯入至電腦。
先在手機上,打開 Photos app 的 WhatsApp 相簿,看看有沒有明顯的垃圾相片,先在手機上簡單挑選並移除。選擇照片時,不用一張一張去篤,可以按著一張照片,手指不離屏幕,再拖往右方或下方,即可以一次過選擇多張照片。
之後用 USB 線把 iPhone 及 Mac 連繫,打開 Mac 機上內置的 Image Capture。選擇 Import All。第一次操作時,不要選擇左下方的「Delete after import」,熟習了才用這個功能。
一次過匯入大量照片,有時會中斷,但重新打開時,已匯入的照片會有個綠色記號。如果不確定,不妨重複匯入,不用擔心檔案重複,因為之後會自動刪除相同的照片。
匯入的照片,是在 Pictures 文件夾。
Windows 的用戶,則可以把相片匯入至 Windows Photos。
打開後,把 HEIC 格式的照片檔案,轉為 JPEG。
免費的工具在這裡(有 macOS 及 Windows 版本):https://imazing.com/heic
二,手機刪照片:確保資料無事,再從手機刪除。
複檢一下手機裡的照片是否已經完全複製到電腦。
在 macOS 的 Image Capture 上留意是否所有照片都已經有個綠色 tick 號標示,如果確保沒有問題,就把手機照片刪去。之後在 iPhone 上,關閉 iCloud 同步相片的功能(設定 - 頂部名字 - iCloud - 相片:關閉)。
三,刪除重複檔:使用免費的 DupeGuru 或 付費的 Gemini 2 軟件,把重複的相片及影片刪去。
手機上的照片,經常有重複,其中一個典型例子,是 WhatsApp 自動儲存照片,然後用家又自己選擇儲存照片。
我自己較喜歡用 Gemini 2 (macOS 版本): https://macpaw.com/gemini
如果不想付費,可以試用 DupeGuru (macOS 或 Windows 版) : https://dupeguru.voltaicideas.net/
只要把 Pictures 文件夾拖入去 Gemini 2 的介面,軟件就能自動找出重複檔案。
四,處理影像檔:選擇影片,把影片放到另一個文件夾,自行處理,這個自己想。
估計對大多數人而言,照片比影片多,所以影片自行決定如何處理。而在現階段要把影片搬到另一文件夾的原因,是因為第五步的方法,只能處理相片。
五,照片分類法:用 Photo Mechanic 必備照片分類神器。
Photo Mechanic 有 macOS 及 Windows 版本。
把 Pictures 文件夾拖入去 Photo Mechanic,在排序顯示位置,從預設的「Filename」改為「Capture Time」,我覺得按照拍照時間來分類,通常較為方便。
運用鍵盤的快捷鍵(例如 Ctrl + 1 等),利用 color tag 把需要保留的照片加上顏色記號,做了篩選之後,保留需要的照片,刪去多餘的照片。
按場景把不同的照片存放到文件夾,例如「20190000 Hong Kong」存放香港的照片,「20180101 Japan」存放 2018 年 1 月 1 日日本旅行的照片,類似咁。
我試了不少照片的分類軟件,目前用過最好,甚至乎有點像個神器的,就是 Photo Mechanic,有 90 天無限制試用版,非常慷慨。我猜他們對自己很有信心,覺得用家用了 90 天後,就再也離不開他們的便利,肯定會買。
而我也真的買了。
另外一提,對於學校職工、學生等,只要能提供學校電郵地址,就有教育優惠,一個 License 可以在三部電腦上使用。
Photo Mechanic: https://home.camerabits.com/
教育優惠,要用電郵申請優惠碼,詳情請看:https://store.camerabits.com/products/photo-mechanic-6
結論:
以上提供一個實戰的參考,做法各有不同。
總之手機不應該當成是「回憶館」,正如你不會把幾百萬現金隨身攜帶,手機不要存放太多相片或影片。
圖:Neil Soni / Unsplash
⏺ 零基資安訓練營系列文章:http://pazu.com/go/bootcamp
▶️ 請訂閱薯伯伯的 Patreon,支持不受干預的獨立寫作: www.patreon.com/pazu
whatsapp相片儲存位置iphone 在 鄺俊宇 Roy Kw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科技進步,令我們輕易得到,卻失去了付出的珍貴。」我們可能想迴避付出這「0.99美元」,而選擇免費的「微信」,但今天「微信」的「公眾平台」要求用戶上傳手持身份証的照片,彷如入冊,不需付錢,卻要付出言論自由。我們是否要反思「付出」與「得到」的智慧?
《WhatsApp的「0.99美元」》 鄺俊宇
WhatsApp決定向android用家收費,引來iPhone與android兩派用家的爭議,事緣iPhone用家一次性繳付0.99美元可享終身使用權,但android用家則每年要繳交0.99美元(約8港元),逐年收費。
Android用家抱怨:「怎麼iPhone一次繳費終身使用,而我們則逐年收費?這不公平!」iPhone用家反駁:「最初我們付費下載WhatsApp時,又不見你們說不公平?」雙方爭議,焦點落在「歧視android?」與「優待iPhone?」的論點上。
繼「兩個剔」和「最後上線時間」後, WhatsApp的「0.99美元」再次引起矛盾,受災範圍從情侶之間,朋友圈子,擴大到兩派手機用家的爭議,不愧為本世紀最邪惡程式之一。
Whatsapp不一收費固然有厚此薄彼之嫌,但能負擔一部數千港元的智能手機,卻不能付得起這僅能買瓶可樂的八塊錢,說不過去吧?
有學生朋友可能抱怨:「我沒有信用咭,不能在App Store付款,Whatsapp沒有照顧我們。」18歲以下的學生朋友沒有信用咭,難免有怨言,但如果「收費」是Whatsapp的災難,那麼這不正是朋友間守望相助的時刻嗎?有信用咭的朋友可以充足其他人的挪亞方舟:「我有信用咭,替你支付Whatsapp費用好嗎?」
沒有信用咭的朋友會感激,面對Whatsapp試用期未滿便不能發訊息的不近人情,八塊錢令對方的Whatsapp不變啞巴,較請朋友喝瓶可樂更具意義吧? Whatsapp的「0.99美元」制造一次關心朋友的機會,發揮社交app的作用,用心真良苦。
回想從前SMS的年代,一個短訊一塊錢並不花算,為了跟朋友們保持同台的免費訊息,儘管那個只有3個人使用的電訊公司服務多爛,大家也被逼成為其客戶,忍受每天斷3次線的痛苦。
沒錯,「兩個剔」和「最後上線時間」帶來了猜疑的痛苦,但Whatsapp的出現,能免費傳短訊,節省了每月跨台傳短訊的費用,令被逼同台的風氣消失,應記一功;從前要透過電郵才能夠傳送的相片,影片及聲音檔,Whatsapp用幾個按鍵代替了,簡化程序;而Whatsapp早在「使用條款」中表明提供一年免費服務,其後可能收費,話說在前。
但為何Whatsapp宣佈收費時,除了被批評「收費不公平」外,還被網民指責「界面簡陋」,「爛app怎能收費」。收費前,未曾聽聞這些評語;收費後,不滿whatsapp的訊息洗版。有建議轉用免費通訊App「Line」,一時間Whatsapp成為眾矢之的,彷彿犯下彌天大罪,撇除收費不一的問題,Whatsapp收費有何不妥?
是否在不知不覺間,我們都習慣了免費午餐?
記得小時候,很努力把零用錢儲起來去買唱片,滿心歡喜的帶回家翻聽再翻聽,同樣的旋律可以一天聽百次而不厭,因為得來不易,所以更見珍惜;遇上喜愛的電影,儲錢買戲票入戲院,錢不夠,買VCD;電影可以買影碟,但電視節目錯過了則難重溫,故我會彷如約會般準時守在電視機前;錄影機也成為我小時候的好拍檔,我很珍惜每盒僅180分鐘儲存量的空間。
直到長大後,科技進步得能把從前家中的電視機、電腦、唱片機、VCD機、遊戲機,錄影機,全都放進幾吋的智能電話裡,差在未有冷氣機的功能。要聽歌,有「Youtube」;要看電影,有「PPS影音」;要看電視節目,有免費app可以直播或重溫;要玩遊戲,從「angry bird」到「candy crush」,數千免費遊戲可以填滿你每分鐘。
科技進步,令我們輕易得到,卻失去了付出的珍貴。
有否留意,從前可以聽很久的一首歌,現在沒有那麼耐聽了,這可能是作品的問題,但更容易是選擇太多,因為只要動動手指,你就能在Youtube找到另一首歌。從前要儲錢才能擁有的旋律,現在花幾秒搜尋歌名便能收聽,無條件得到令我們變得更花心,直到HMV也傳出破產清盤的消息,我們才驚覺有多久沒有付款來買唱片?
從前要坐定定才能專心看的電影,現在能在車程中拿著數吋屏幕觀看,但代價是不斷因外間的干擾而破壞該部電影的營養,當主角說出最觸動的對白時,抬頭一看卻發現自己錯過車站,繼而狼狽下車。這樣子欣賞電影可能不用錢,但筆者寧願花錢來買那一份專注。
我們不用擔心錯過某部劇集的精彩部份,因為facebook的動態中很快會有朋友分享,然後你可以看到鍾嘉欣如何崩潰,王祖藍跟王菀之合唱的「我真的受傷了」,但為何感動的位置總有點遺缺呢?原來我們欣賞濃縮了的精華,卻在浪費鋪排了的精彩,我們根本沒有付出時間與角色建立感情,甚至沒有看過那部劇集,如何能教人重拾從前心情隨劇情變化的忐忑?
沒有付出便得到,失去時並不會痛。就如小時候儲錢買回來的漫畫發黃了也不願棄掉,但現在刪除手機app只花幾秒鐘,反正可以隨時再下載。
在我們渴求零付出的同時,其實也在扼殺創意的萌生。創作人缺乏動力,因為在「免費時代」,創意變得不值幾塊錢,當創作或發明要收費時,人們自然的回應:「有其他免費的代替品,為何我要付你賬?」這不單針對Whatsapp的「0.99美元」,而是我們對「付出」與「得到」的價值觀問題。
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斷不能連我們的價值觀也扭曲。
我們迴避「付出」,但其實「付出」是珍惜的必要條件。有時候,付出或許會比不付出得到更多,不只金錢價值,愛情如是。試想想,你不需付出便能得到另一半的溺愛,和你不問回報去付出,而另一半也努力付出的相愛,前者溫度容易流失而不會彼此珍惜,後者鎖住溫度而不會輕言放手。
如果覺得Whatsapp好用,是值得花0.99美元購買,雖然筆者仍然討厭「兩個剔」和「最後上線時間」等萬惡功能。但相比免費的「微信」,你不用付款,但卻要付出言論自由。曾有用戶傳送「南方周末」四字,系統卻回應:「你發送的消息包含了敏感詞,請調整後再發。」,「南方周末」四字有何敏感?最可笑是執筆之時,據消息指,「微信」的「公眾平台」收緊管理,要求使用者提供真實姓名,電話,甚至要求你手持身份証拍張照片上傳,彷如你不知犯了什麼罪而鎯鐺入獄。
為了迴避付出「0.99美元」,而投身可能被監控的行列,當有一天真的有敏感事情發生,你才會驚覺「不付出」比「付出」失去更多。在大原則下,相信讀者會與筆者一樣樂意付這0.99美元,只是希望Whatsapp能開發更方便的付費渠道吧?
不要讓時代巨輪令我們遺忘了「付出」的可貴。
台灣《蕃薯藤》散文作家 鄺俊宇
上集:《Whatsapp的「最後上線時間」》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2350904905483&set=pb.783195482.-2207520000.1360061149&type=3&theater
《台灣蕃薯藤網站》http://n.yam.com/yam/life/20130206/20130206203288.html
作者專頁:《鄺俊宇》
http://www.facebook.com/pages/鄺俊宇-Roy-Kwong/18809502474
(備註:為免發生上次《Whatsapp的「最後上線時間」》被某些專頁刪去作者名後張貼,然後引起網友間罵戰,如各專頁朋友想轉貼,請直接轉貼這張相片,而非複製文章,有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