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vhs轉數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vhs轉數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vhs轉數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vhs轉數位產品中有4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是1990年在華視首播的公視停格動畫教育節目《阿公講古》之第四集「天女山的故事」,其內容改編自佛教《維摩詰經.觀眾生品》裡的「天女散花」故事,藉以傳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佛教因果報應論。 公共電視節目《阿公講古》是一齣以中國民間故事為主題的國人自製停格動畫(stop motion)電視劇集,...

  • vhs轉數位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18 22:33:22
    有 1,820 人按讚

    這是1990年在華視首播的公視停格動畫教育節目《阿公講古》之第四集「天女山的故事」,其內容改編自佛教《維摩詰經.觀眾生品》裡的「天女散花」故事,藉以傳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佛教因果報應論。

    公共電視節目《阿公講古》是一齣以中國民間故事為主題的國人自製停格動畫(stop motion)電視劇集,由林雅堂擔任製作人、攝影,吳榮山擔任編導,於1990年6月21日起每週四晚間9點3分在華視首播第一季,後於1992年8月4日在台視播出第二季,兩季共26集,每集長約25分鐘。

    此劇為臺灣電視史上第一個自製的停格動畫節目,乃以16釐米影片逐格拍攝而成,當時一天只能拍出10秒的影片,平均拍攝一集要花上3個月的時間,因此自1988年展開製作後,歷時兩年才得以在電視播出。

    《阿公講古》在播出之前即獲新加坡電視台買下新加坡的播映權,比臺灣晚一個月播出。當時此劇還參加了1990年的國際艾美獎和1991年的坎城電視節,並入圍1991年的第26屆金鐘獎之兒童節目獎。

    【製作團隊】

    製作人:林雅堂
    編導:吳榮山
    攝影:林雅堂
    燈光:吳仕偉
    美工:李芳霖
    場記:蔡麗玲
    服裝:蔡彩雲
    剪接:蔡哲輝
    音樂:黃石、李國強
    主題曲作詞:李國俊
    配音:聯合錄音公司
    製作:正銘傳播公司
    監製:公共電視小組

    公視片頭製作:賈成達

    影片來源: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VHS錄影帶數位化:張哲生

    【相關新聞】

    下面是兩篇有關《阿公講古》在電視播出的新聞報導。

    第一篇刊登於1990年6月12日《民生報》第10版:

    自製木偶 重現民間故事
    阿公藉立體卡通講古

    【記者 尚孝芬/報導】在廣告拍攝中偶爾可見的立體卡通,公視「阿公講古」首度將這種費時費工的方式運用在劇情片中,製作單位以自製木偶運用卡通動畫方式,一格一格的拍攝動作,平均二、三個小時才完成成品約十秒鐘的畫面,再加上陰影、眼珠、嘴、衣襬等細部動作,難度相當高。

    目前「阿公講古」以一年時間已完成10集,日前在國際展覽中新加坡電視台對該節目製作方式及純中國人物造型、傳統庭園搭景十分有興趣,已買了播映權,待「阿公講古」於本月21日推出後,7月即在新加坡電視台播出。

    製作人林雅堂表示,原先構想是直接採動畫卡通方式拍,但因成本及人力費用過高,於是自己動手運用鐵絲、橡皮、保麗龍、棉布等材料製作成一個個中國娃娃,再以操作人員挪動一個個細部動作連接而成畫面。

    第二篇刊登於1992年8月4日《民生報》第16版:

    《公視櫥窗》
    “阿公講古”今晚重新開鑼
    木偶動畫栩栩如生
    陪學童度過快樂夏夜

    【記者陳民峰/報導】公視高收視率的「阿公講古」在與觀眾睽違兩年之後,今天起播出新一季內容。這個因製作難度高致使拍攝進度緩慢的「立體木偶動畫片」,將可陪伴學童度過多采多姿的暑假。

    「阿公講古」最讓學童難忘的就是一尊尊製作精巧、栩栩如生,而且會動的木偶。這個節目製作之難和拍攝之慢的主因,也就在於「要使木偶會動」。

    早期「神機雷鳥號」「雷鳥神機隊」的木偶是以線牽動,只要有熟練的操縱人員,拍攝尚不難。但「阿公講古」卻要讓兒童覺得「它自己會動」,因此揚棄以線牽引的方式。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阿公請古」的製作群竟以人工來調整木偶的每一個動作,每調一次便以電影攝影機拍下單格影片,僅走一步路就要調整及拍攝二十多次。因此靜坐對話鏡頭花一天只能拍成一分鐘節目,走路鏡頭一天只能拍成20到30秒,如果遇到攀窗入室或翻滾等鏡頭,要藉吊鋼絲完成,一天只能拍出10秒。平均每一集要花三個月才能完成。

    「阿公講古」的內容都是民間故事,一手創造這些木偶生命的製作人林雅堂表示,製作單位儘量在簡單的童話故事裡溶入宗教性的情操,展現中國人的宇宙觀,避免落入公式化而侷限在「好人壞人」中打轉,是兒童在暑期間的好伴侶。

    林雅堂原想畫卡通,但認為成本太高不易發揮,最後決定自已動手做木偶,幾經研究發展,以鐵絲製成骨架和關節,終使木偶「自己會走動」,可以舉手、抬腿、彎腰、點頭。

    今天播出的是「老鼠嫁女兒」,晚上9點3分在台視頻道播出。

  • vhs轉數位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18 22:18:02
    有 183 人按讚

    這是1990年在華視首播的公視停格動畫教育節目《阿公講古》之第四集「天女山的故事」,其內容改編自佛教《維摩詰經.觀眾生品》裡的「天女散花」故事,藉以傳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佛教因果報應論。

    公共電視節目《阿公講古》是一齣以中國民間故事為主題的國人自製停格動畫(stop motion)電視劇集,由林雅堂擔任製作人、攝影,吳榮山擔任編導,於1990年6月21日起每週四晚間9點3分在華視首播第一季,後於1992年8月4日在台視播出第二季,兩季共26集,每集長約25分鐘。

    此劇為臺灣電視史上第一個自製的停格動畫節目,乃以16釐米影片逐格拍攝而成,當時一天只能拍出10秒的影片,平均拍攝一集要花上3個月的時間,因此自1988年展開製作後,歷時兩年才得以在電視播出。

    《阿公講古》在播出之前即獲新加坡電視台買下新加坡的播映權,比臺灣晚一個月播出。當時此劇還參加了1990年的國際艾美獎和1991年的坎城電視節,並入圍1991年的第26屆金鐘獎之兒童節目獎。

    【製作團隊】

    製作人:林雅堂
    編導:吳榮山
    攝影:林雅堂
    燈光:吳仕偉
    美工:李芳霖
    場記:蔡麗玲
    服裝:蔡彩雲
    剪接:蔡哲輝
    音樂:黃石、李國強
    主題曲作詞:李國俊
    配音:聯合錄音公司
    製作:正銘傳播公司
    監製:公共電視小組

    公視片頭製作:賈成達

    影片來源: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VHS錄影帶數位化:張哲生

    【相關新聞】

    下面是兩篇有關《阿公講古》在電視播出的新聞報導。

    第一篇刊登於1990年6月12日《民生報》第10版:

    自製木偶 重現民間故事
    阿公藉立體卡通講古

    【記者 尚孝芬/報導】在廣告拍攝中偶爾可見的立體卡通,公視「阿公講古」首度將這種費時費工的方式運用在劇情片中,製作單位以自製木偶運用卡通動畫方式,一格一格的拍攝動作,平均二、三個小時才完成成品約十秒鐘的畫面,再加上陰影、眼珠、嘴、衣襬等細部動作,難度相當高。

    目前「阿公講古」以一年時間已完成10集,日前在國際展覽中新加坡電視台對該節目製作方式及純中國人物造型、傳統庭園搭景十分有興趣,已買了播映權,待「阿公講古」於本月21日推出後,7月即在新加坡電視台播出。

    製作人林雅堂表示,原先構想是直接採動畫卡通方式拍,但因成本及人力費用過高,於是自己動手運用鐵絲、橡皮、保麗龍、棉布等材料製作成一個個中國娃娃,再以操作人員挪動一個個細部動作連接而成畫面。

    第二篇刊登於1992年8月4日《民生報》第16版:

    《公視櫥窗》
    “阿公講古”今晚重新開鑼
    木偶動畫栩栩如生
    陪學童度過快樂夏夜

    【記者陳民峰/報導】公視高收視率的「阿公講古」在與觀眾睽違兩年之後,今天起播出新一季內容。這個因製作難度高致使拍攝進度緩慢的「立體木偶動畫片」,將可陪伴學童度過多采多姿的暑假。

    「阿公講古」最讓學童難忘的就是一尊尊製作精巧、栩栩如生,而且會動的木偶。這個節目製作之難和拍攝之慢的主因,也就在於「要使木偶會動」。

    早期「神機雷鳥號」「雷鳥神機隊」的木偶是以線牽動,只要有熟練的操縱人員,拍攝尚不難。但「阿公講古」卻要讓兒童覺得「它自己會動」,因此揚棄以線牽引的方式。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阿公請古」的製作群竟以人工來調整木偶的每一個動作,每調一次便以電影攝影機拍下單格影片,僅走一步路就要調整及拍攝二十多次。因此靜坐對話鏡頭花一天只能拍成一分鐘節目,走路鏡頭一天只能拍成20到30秒,如果遇到攀窗入室或翻滾等鏡頭,要藉吊鋼絲完成,一天只能拍出10秒。平均每一集要花三個月才能完成。

    「阿公講古」的內容都是民間故事,一手創造這些木偶生命的製作人林雅堂表示,製作單位儘量在簡單的童話故事裡溶入宗教性的情操,展現中國人的宇宙觀,避免落入公式化而侷限在「好人壞人」中打轉,是兒童在暑期間的好伴侶。

    林雅堂原想畫卡通,但認為成本太高不易發揮,最後決定自已動手做木偶,幾經研究發展,以鐵絲製成骨架和關節,終使木偶「自己會走動」,可以舉手、抬腿、彎腰、點頭。

    今天播出的是「老鼠嫁女兒」,晚上9點3分在台視頻道播出。

  • vhs轉數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4 20:00:55
    有 415 人按讚

    1984年5月20日星期日上午10時30分,臺灣第一個公共電視節目《大家來讀三字經》在中視頻道開播,它也是中視第一個使用中文電腦字幕播映的節目。

    《大家來讀三字經》由格林視聽製作,請來李國英教授、吳璵教授及女師專(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專家教師擔任節目顧問,其內容乃依據民初修訂的《三字經》版本內容攝製,每集會介紹8到12句(每句3字),共384句;第一集介紹的句子為《三字經》最前面的八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在《大家來讀三字經》第一集的開頭,我們可以看到公共電視節目的第一代片頭(公共電視四字匯聚在地球),不過一個禮拜後的第二集便換成了配上「大道之行」曲子和鐘聲的第二代片頭。

    【工作團隊】

    演出人員:周經臬、金筱玫、艾可芹、吳紀任胤
    美術設計:楊德泰
    編劇:古訓其、王策
    執行製作:勞捷成、李玉玲
    電子攝影:王煒、曾正安、趙雷平
    電子剪輯:張文欽
    節目顧問:吳璵教授、李國英教授
    贊助單位:大同文化基金會
    製作單位:格林視聽有限公司

    影片來源: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VHS錄影帶數位化:張哲生

    下面是1984年5月20日的《民生報》兩篇關於公視開播首日的新聞報導:

    第一篇刊在頭版:

    ======

    充實生活內涵.提高生活情操 公共電視.今天開播

    【台北訊】我國公共電視節目將從今天正式開播。第一階段每星期播出十二小時三十分鐘的節目,其中國內自製的部份佔百分之五十五(七小時),購自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節目佔百分之四十五(五.五小時)。

    節目類型,不論是健康、科技、時事、運動、兒童益智、婦女等,都將以滿足觀眾求知欲望,充實精神生活為旨趣。同時也不排除高水準戲劇名著與舞蹈音樂表演。 公共電視是我國電視事業發展的里程碑,目的在培養更高尚的國民,提供觀眾更高水準的電視節目。節目完全超然於商業和政治影響力量之外,以公共利益為主,更不侷限在「政令宣導」的狹義範圍。

    公共電視將朝精雕細琢、深入淺出的方向努力,以「風格高尚」「內涵雋永」「品質精美」為節目製作的標的,使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更高尚的國民生活情操。

    公共電視已排定的播出時段是,周一到周五下午五時卅分到六時,九時零三分到九時卅分,十一時到十一時卅分。

    周六是晚間十二時到凌晨一時,周日上午十時卅分到十一時,晚間十一時到十二時。

    其中周一到周五,晚上九點到九點半,採兩台合播,一台獨播的方式播出公共電視節目。播出一季三個月後,再調整播出的電視台。

    公共電視目前由行政院新聞局國內處統籌規畫,已收到卅四家傳播單位的七十一個節目企劃,並已核定十幾家公司試製,目前已完成了十七種節目。

    國內處負責的公視小組指出,公視節目需要大眾的參與和關心,歡迎社會上人士投入公視節目的製播。

    公視節目製作經費以半小時十萬元為原則,但如有特殊的企畫,也可以酌情增加製作費用。

    稍早計畫在超高頻重播公共電視的計畫,由於費用的計算仍待和教育部磋商,暫時不開始施行。

    第一季公共電視節目已排定節目如下:

    周日:上午十點半:「大家來讀三字經」(中視),晚間十一點:「人類的故事」(中視)。

    周一:下午五點半:「小朋友時間」(台視),晚間九點:「瞭望台」(台視、華視),「科學尋根」(中視)。

    周二:下午五點半:「現代企管新知」(台視),九點:「自然之美」(台視、華視),「你喜愛的歌」(中視)。

    周三:下午五點半「世界著名動物園」(台視),晚間九點「靈巧的手」(台視、華視),「新聞眼」(中視)。

    周四:下午五點半「盆景之美」,九點「放眼看天下」(台視、華視),「新聞眼」(中視)。

    周五:下午五點半「小城故事」(台視),九點「文化長廊」(台視、華視),「長青之路」(中視)。

    周六:晚間廿四時「睡美人」舞劇(中視)。同時每周一到周五晚上十一點在華視播古典連續劇集「傲慢與偏見」。

    ======

    第二篇刊在第11版(影劇新聞版):

    ======

    「三字經」率先登場 「人類的故事」晚間播出

    【台北訊】公共電視台第一個播出的國內節目,是今日上午十時三十分在中視頻道播出的「大家來讀三字經」。

    節目內容是依據民初修訂的「三字經」版本內容攝製,全書三百八十四句,每集約介紹八至十二句。

    節目由格林視聽製作,李國英、吳璵教授及女師專幼兒專家教師為節目顧問。公共電視今天播出的第一個國外節目為「人類的故事」,節目由英國BBC製作,於中視頻道晚間十一時播出。 「人類的故事」由世界著名的人類學家理查李基「Richard Leakey」,以本人的觀點探討長久以來令他困惑的人類進化問題,他在經過人類化石遺跡學,提出對人類發展的看法,節目中,他遠赴東非肯亞、波札那、法國尼斯、美國、希臘、德國、伊拉克、祕魯等地。

    ======

    最後,讓我們來回顧自1980年至1998年這18年間的公視建台史吧!

    1980年,當時的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提出公共電視台的主張,他說「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

    1983年,新聞局提出公視節目製作中心計劃草案,但因經費過高、人力龐大而擱置。

    1984年,新聞局設立公共電視製播小組,向三家無線電視台徵用時段播出,於5月20日正式開播,第一個節目是《大家來讀三字經》。

    1986年,公共電視節目製作的任務,轉由財團法人廣電基金下設的公共電視節目製播組負責, 廣電基金所製作的節目,仍然沒有專屬頻道播出,在三台借用的時段經常被調動,影響觀眾收視權益。

    1991年,行政院核定公共電視台籌備委員會設置點,公視籌委會正式運作。公視籌委會委託七位學者專家組成公共電視法草案立法小組,並經過縝密的研議,提出公共電視法草案。

    1993年,行政院將公共電視法送交立法院審查。

    1996年9月,一群關心公共電視的學術文化界人士 ,組成公共媒體催生聯盟,結合各界支持公共電視的力量, 以促使公視法通過。

    1997年5月31日,經由民間鍥而不捨的遊說,以及立法院密集的政黨協商,公視法驚險過關,完成三讀。

    1998年1月,第一屆公共電視董監事十八位人選經立法院推舉的提名審查委員會審議通過。同年3月,董監事召開第一次會議,選出吳豐山先生為董事長,賀德芬女士為常務監事。

    1998年7月1日,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成立;歷經18年積極不懈的努力,在起跑線等候已久的公共電視台,終於鳴槍疾馳,於這天正式建台開播!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