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validation心理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validation心理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validation心理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validation心理學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64的網紅語言選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podcast選物 no. 9】Unlocking Us|On Loneliness And Connection 🎙推薦節目名稱: Unlocking Us|專門研究脆弱與羞恥的學者、講者、作者Brené Brown (布芮尼‧布朗) 在2020年新推出的podcast節目,每一集都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餵唔到人奶,我真係好無用」、「人人都得,點解係得我兼顧唔到家庭同事業?」、「做到隻積咁都撐唔起頭家,點算好爸爸」、「我真係唔識教」…… 聽到朋友咁樣批判自己,我地都會想盡辦法去安慰佢地,甚至好能夠同理對方,因為我地真心明白,餵人奶也好、兼顧家庭同事業也好、甚或喺香港要獨力養起頭家,都唔容易,能夠...

  • validation心理學 在 語言選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20 22:29:38
    有 18 人按讚

    【podcast選物 no. 9】Unlocking Us|On Loneliness And Connection

    🎙推薦節目名稱:
    Unlocking Us|專門研究脆弱與羞恥的學者、講者、作者Brené Brown (布芮尼‧布朗) 在2020年新推出的podcast節目,每一集都讓我暫停重複暫停重複,節目長度一小時左右,每次聽完都像讀完一整本書那樣滿足。
    🎙推薦本集:Dr. Vivek Murthy and Brene on Loneliness and Connection


    嬰兒對關係依賴的需求,從來不害羞,受過社會化衝擊之後,才慢慢學著隱藏,學著寂寞。寂寞在人類行為演化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是提供警訊,藉著提高生理壓力指數,提醒我們要回歸族群,增加生存機率,但現代生活就算孤立也不會失去維生所需,所以我們開始忽略寂寞的警訊,對此,這一集Unlocking Us節目訪問的對象Vivek Murthy表示,寂寞對我們所造成的影響,其實比想像巨大許多。

    Dr. Vivek Murthy曾經擔任過美國高級衛生官員,負責制定許多公共健康政策,接受標準醫學院訓練的他,後來逐漸意識到處方箋中有藥有治療,但最能療癒的是關係與連結,意識之於健康,不再只是神秘學範疇,科學也努力在 #愛 的領域中學著探索。

    以下我試著分享四個節目重點,文長,希望你喜歡。


    1.🚶🏻🚶🏻🚶🏻【到處寂寞的人 到處不寂寞的我】everywhere to be seen, and nowhere to be seen
    醫學對主觀評量的事特別沒轍,例如疼痛,又或是寂寞。
    抽血檢測後說你紅血球不足,就算你不認同,也還是貧血,但寂寞沒有儀器可以檢測(目前),只要你說 #我不寂寞 ,誰也無法反駁。

    但寂寞確實過於普遍,已經有許多國家衛生機構表示,寂寞已構成流行病規模(epidemic),那麼為何大多數人還是認為自己也許孤獨,但不寂寞?Vivek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社會普遍看壞寂寞(stigma),把寂寞等同於失能失意(broken),於是我們對人不說自己寂寞,對自己,也不承認寂寞。

    另一個原因是大家對寂寞的既定印象(stereotype)太深,認為寂寞的人都獨自躲在角落,事實上,Vivek認為,寂寞也可能以憤世易怒展現,或是對特定行為或物質上癮,我們對於成癮的自己,都說是 #不負責任 ,但不會說是因為寂寞。


    2. 👥 👤 👥【三種寂寞】3 dimensions of loneliness
    我有美滿的婚姻,我有愛我的家人,為何我有時還是覺得寂寞?
    回答這個問題,Vivek在他的新書《Together》裡提到了在人際關係中,我們所需要的連結養分有三種層次,任一層次的滿足,並不能跨越填補彼此:
    #intimate loneliness: 對找尋互相喜愛、互相信任的知己(confidant)或親密伴侶的渴望
    #relational loneliness: 對找尋能夠支持與陪伴自己的友誼的渴望
    #collective loneliness: 對找尋同一種信念、目標、興趣的群體的渴望


    3. ⚠️【與自我失聯】connecting with ourselves
    我們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或在活絡的社交圈裡頭,仍然可能覺得寂寞。

    Vivek說,如果我們以外在條件定義自己(extrinsic source of validation),以物質、以名聲、以社會成就來衡量自我價值,這樣的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容易使盡力氣討好跟追求認同,不願顯現 #自認不會被接受 的自己,觀察視野因此內縮,時時刻刻在審查自己是否符合社會期待,無力去深刻理解他人,無暇去好奇想像另一個人,有限的同理讓我們無法建立真誠的關係,少了關係的滋養,我們容易墜入惡化的螺旋(downward spiral),更加無法喜歡自己,看不見內生的自我價值(intrinsic source of value)。


    4.💀【寂寞有病】Relax, ok?
    因為文明病去看了醫生,離開診間前醫師會貼心告誡:放輕鬆,壓力不要太大。
    可惜那是結果,不是方法。這樣的溫暖提醒,跟「記得血壓不要太高喔」一樣讓人無法著力。

    跟寂寞有關的生理症狀,一直是到近幾年才越來越受到醫界重視,其中尤其著名的,是專門研究社交關係與公共衛生健康關聯性的美國心理學家Julianne Holt-Lunstad,她這幾年的幾篇學術研究,總結了寂寞的破壞力,長期的寂寞,對壽命的影響相當於一天抽15根菸,其他寂寞會造成的身體疾病,包含了:失眠、免疫失調、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失智、憂鬱症、焦慮、衝動行為。
    因為意識到寂寞對公衛的殺傷力,英國在2018年設立了寂寞部長Minister for Loneliness,期望減低日益嚴重的社會集體寂寞。


    整集節目除了以上四點,其實還有不少豐富的對話,如果你想多了解,歡迎私訊報名這集podcast的英文學習討論會,或是到語言選物IG上去學個三句英文也可以。
    連結在這 👉🏼 https://reurl.cc/r88ZOb



    #語言選物 #podcast選物 #學英文 #podcast #寂寞 #孤單 #brenebrown

  • validation心理學 在 Jasmin Fong 方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16 13:12:51
    有 12 人按讚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543917-20200815.htm

    你有沒有試過上網留言發表一些自己的想法,但被其他網民人生攻擊?

    被認識的人,在社交媒體上傳送一些粗俗、騷擾、或恐嚇的資訊?

    又或者被人匿名散播有關你的流言、捏造信息?

    如果有,你已經被網上欺凌。

    「關注傳媒對青少年影響聯席」於2018年12月公佈「交友應用程式對中學生影響調查報告」,發現受訪的1,900位中學生中,有超過一半(59.9%)的社交生活,是與朋友在網上傾談,亦有近半受訪者(48.9%),會與朋友玩網上遊戲,因此他們在網上交流、認識新朋友的機會亦不少。

    網上欺凌與傳統欺凌也有不同之處。網上欺凌者常常認為自己的身分是隱藏的,當人們毋須公開個人身分時,或者會減少對自己行為所造成結果的考量。

    參與網上欺凌有許多不同的原因,包括:報復、憤怒、自以為是彰顯公義、顯示自己的技術,或是單純地覺得好玩,用來增加存在感。網民很多時受集體行動影響,「人做我又做」地進行「起底」(人肉搜索),不覺自己的霸凌行為可將一個人摧毀。

    對被欺凌者的支援
    • 情緒支援 vs. 解決問題
    • 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
    • 運用同理心(empathy) 及確認 (validation)
    • 進入當事人的內心世界
    • 接納情緒:憤怒、傷心、擔憂、恐懼、焦慮、羞恥
    • 表達支持,加強支援系統

    #輔導心理學家
    #方婷
    #訪問
    #青釋2020

  • validation心理學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0-07 08:46:09
    有 435 人按讚

    #高敏感概念的修訂版 #容易受傷不是錯
     
    歡迎一起來填寫看看,由岡田尊司醫師重新修訂的高敏感概念,認識自己~我們之後也將分享,這六大向度是什麼意思喔!
     
    ⬇️新修訂之高敏感評量問卷⬇️
    https://bit.ly/2MmnCwP
     
    --
     
    看似都一樣,實則大不同
    ——如何用更細膩的角度認識高敏感者
     
      凌晨一點多,在長長宿舍走廊的遠方傳來「蹦!」的一聲,在好不容易逐漸安靜下來的宿舍,格外清晰。
     
      「又來了,到底是誰!?」我心想,然後持續煩惱著今天到底幾點才能睡著。打從第一次聽見這樣「率性」的關門聲,並且因此難以入睡後,這種聲音就被用力的記在腦中,讓我在睡前變得提心吊膽。我困惑著,對方是故意的嗎?他為什麼要這樣呢?是不是只有我這樣,對聲音這麼敏感? 其他人為什麼好像都不會有這種困擾?
     
      後來有機會與其他住宿過的朋友聊起這些經驗,才知道原來宿舍生活裡,也有人和我一樣「敏感」。有人對聲音敏感、有些人對「光」敏感,有些人對於如何與室友的物品保持適當距離,避免碰觸到很在意。而我們都在這樣的住宿生活中,深感不舒服,卻有苦難言。
     
      後來輾轉在心理學理論中,找到了「高敏感」這樣的概念。相信許多被本書吸引的讀者,都曾在網路或其他書籍上看過或做過相關問卷。在問卷結果告知你可能也是高敏感一族時,許多人都有一種鬆了一口氣的感覺。理解到自己的狀況並非特例,很多人其實跟你一樣,還有人說那是一種被「認祖歸宗」的歸屬感呢!
     
      每個高敏感者,都不得不在成長過程中,找到調適的方式。好比,選擇高樓層的宿舍、或者乾脆自己住。又或者,像本書作者岡田醫師一樣,千挑萬選居住的場所。不過,讓事情變得更棘手的是,高敏感的源頭未必只是「感官刺激」而已。在岡田醫師的研究發現,「心理/社會層面」的因素,更能大大預測高敏族的幸福感與社會適應狀況。
     
      以此為立論,作者熟稔地將他熟悉的依戀關係理論,整合到高敏感架構中。並發現這種架構,更能精確解釋高敏感族中,各種細膩而不同的樣貌,也就是臨床心理學探究的重點─個別差異。此為本書與其他類似書籍最大的不同之處,也是本書的主要特色。
     
      本書前半部描述了作者深入的探究過程,我們可以一窺學者是如何用科學方法,逐步釐清類似現象背後的不同之處。一邊透過這細膩的釐清,讓讀者有機會看見「高敏感」這個大架構裡頭,其實還有很多角度可以用來更認識自己。
     
      而在後半部裡,作者針對前半部提到的困擾,根據他三十多年的臨床經驗,整理出許多應對之道。這些方法中,讓人驚喜地包含了許多近代心理治療的概念,如: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接納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等。作者精挑細選了這些療法中的關鍵成分,如三分鐘呼吸空間(three-minute breath space)、價值觀(value)、認可(validation)等,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做了說明,頗具實用性,此為本書另一大特色。
     
      在加拿大的索貝斯超商,每週四的晚上六點到八點,店裡都會刻意將燈光調暗,店員在找零時也會盡量避免發出巨大聲音,接電話時也會放低音量。同時,也會盡量不在這段時間整理貨架上的庫存。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正是為了替不同需求的人,打造一個舒適的購物環境。多麼善解人意的安排!
     
      不管是本書,還是索貝斯超商裡當初提出這個想法的人,我們都能感受到這些人的細膩與貼心。期待本書的出版,可以讓更多人認識高敏感者的樣貌,或許就從「知道」開始,一步步地慢慢有些不同,讓各種不同特質的人們,都能安心自在地生活著。
     
     ——本文為《容易受傷不是錯》之推薦文。
     
    --
     
    更多新修訂之高敏感知識與概念,都在:
      《容易受傷不是錯:建立專屬於你的安全基地,不受他人評價左右的幸福人生》(過敏で傷つきやすい人たち)
    作者:岡田尊司 @ 悅知文化

    📖 詳細介紹:https://bit.ly/2OrkNNK

  • validation心理學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9-26 08:30:00

    「餵唔到人奶,我真係好無用」、「人人都得,點解係得我兼顧唔到家庭同事業?」、「做到隻積咁都撐唔起頭家,點算好爸爸」、「我真係唔識教」……

    聽到朋友咁樣批判自己,我地都會想盡辦法去安慰佢地,甚至好能夠同理對方,因為我地真心明白,餵人奶也好、兼顧家庭同事業也好、甚或喺香港要獨力養起頭家,都唔容易,能夠咬緊牙關撐下去嘅父母,點會一無是處?

    之但係,當呢啲聲音唔係黎自朋友,而係我地自己嘅心聲嘅時候,你有無發覺,我地好少會安慰自己,反而會加多兩錢肉緊,批判自己。好似只有自我批評同自我懲罰先可以幫我們做得更好。

    但事實係咪咁呢?

    參考資料

    Longe, Maratos, Gilbert, Evans, Volker, Rockliff, & Rippon. (2010). Having a word with yourself: Neural correlates of self-criticism and self-reassurance. NeuroImage, 49(2), 1849-1856.

    Neff, K. (2003).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Self-Compassion. Self and Identity, 2(3), 223-250.

    Neff, K. (2003). Self-Compassion: 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Healthy Attitude Toward Oneself. Self and Identity, 2(2), 85-101.

    Neff, K. (2011). Self-compassion stop beating yourself up and leave insecurity behind (1st ed.). Australia: HarperCollins ebooks.

    Neff, K., & Beretvas, S. (2012). The Role of Self-compass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Self and Identity, 12(1), 1-21.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