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uptake中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uptake中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uptake中文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820的網紅鳥科學先生-泌尿科顧芳瑜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繼上一篇的 #早洩 自我診斷之後 接下來要進入大家最在乎的地方 如果有 #早洩的問題該如何自救呢? 圖文網誌好讀版: https://drbirdscience.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_23.html 其實自救的方法可以簡單分成 #口服藥物類治療 #...
uptake中文 在 鳥科學先生-泌尿科顧芳瑜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繼上一篇的 #早洩 自我診斷之後
接下來要進入大家最在乎的地方
如果有 #早洩的問題該如何自救呢?
圖文網誌好讀版:
https://drbirdscience.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_23.html
其實自救的方法可以簡單分成
#口服藥物類治療
#非口服藥物治療
在這裡我們先討論口服藥物的使用
懶得看下去的話可以參考圖片懶人包:
我舉一個最近門診的案例:
一位約30歲的年輕工程師
之前沒有任何不良習慣
體型算是中廣型,BMI大概27左右
最近剛交第一個女朋友
是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年輕妹子
覺得好不容易可以脱離母胎處男了🎉🎉🎉
選在一個美好的夜晚到內湖的知名摩鐵
結果竟然才愛撫一下就........身寸了😱😱😱
本來以為第一次太緊張造成的
後來又試了幾次
也只是插入動兩下就忍不住了......
最長只有10秒.......
導致他的女朋友最它越來越冷漠,眼看這段感情岌岌可危...💔
這種狀況
我們稱之為原發性早洩 / 終身早洩 / 先天性早洩
(life long premature ejaculation )
在確定沒有次發性早洩的問題之後
(acquired premature ejaculation)
就可以開始第一步的治療,其中最常使用的藥物是:
🔴短效的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必利勁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 )
from 中國附醫藥劑部
這個藥的學名叫做 #Dapoxetine
[英文發音像是"#打砲神器"]
商品名:Priligy, 中文:#必利勁
這個藥的主要功用在增加腦內的血清素濃度來延長射精的時
使用的方式為:#性行為前一小時 服用同時配合喝大量的水分
到底多有效呢?
根據一個大型研究收錄了2,614位先天性早洩的病患
他們平均的射精時間約54秒⏰
分成三組人使用安慰劑、必利勁30毫克、必利勁60毫克
最有效的是吃60毫克這組
他們的射精時間延長了三倍變成3.32分鐘
30毫克這一組延長了約兩倍變成2.78分鐘
所以使用必利勁之後....
#延長兩到三倍的時間,#平均約三分鐘左右
比較有趣的是安慰劑這一組也有效果
延長到1.78分鐘
所以其實男人很多都是 #缺乏自信心 XDD
給一點自信就會表現變好......(給點掌聲吧~姐妹們)👏👏👏
但是相對來說會有的 #副作用 包含了
#噁心、#頭暈、#頭痛、#腹瀉 發生率大約3~20%不等
吃越高劑量的發生機率越高,好處是代謝快不殘留
目前這是唯一有早洩適應證的藥物
都作為先天性早洩的第一線藥物
但是價格不菲,據我所知大約落在三顆$1000台幣左右
『#春宵一顆值千金』(誤)💸💸💸
我想應該就是這個意思
除了必利勁之外也可使用
🔴長效的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或抗憂鬱劑
#Fluoxetine
中文名稱:百憂解(其中一種商品名)
使用方式:每天20~40mg或性交前3~6小時
#Paroxetine
中文名:克憂果(其中一種商品名)
使用方式:每天10~40mg或20mg性交前3~4小時
#Clomipramine
中文名:可必安(其中一種商品名)
使用方式:每天25~50mg或25mg性交前3~4小時
在 #必利勁 發明之前泌尿科醫師主要都是開立這些藥物
但是其實這些藥當初開發的目的是為了治療憂鬱症
所以藥效的作用會相對緩慢許多而且需要長期服用
一般來說需要使用1到兩週才會有效果
而且使用半年以上可能會有藥效減退的問題
其他副作用包含:
#性慾減退、#高潮減退、#性功能障礙
使用在18歲以下病患可能會提高 #自殺風險 等等
所以現在臨床上並不是最佳選擇
壯陽藥也可以治早洩!?
🔴常見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對早洩其實也有效果
研究發現治療效果竟然跟必利勁差不多
平均可以延長2.4分鐘
臨床上如果是早洩同時合併有勃起問題的話
有些病患在勃起功能治療好之後早洩的問題就會獲得改善
但是神奇就在即使病人沒有軟屌的問題也有效!!👍
究其原因
我覺得可能是安慰劑效應
或是其實讓GG更硬了一點也可以減少早洩情形的發生吧!
那如果把威而鋼和必利勁加在一起吃
會不會效果最好?
確實也是如此
這兩種要加在一起會比單吃任何一種效果還好
但是並沒有增加太多(比起單用多一分鐘左右)
所以目前比較少醫師會建議病人一起使用
但是如果價錢不是你的考量點
在和醫師商量過後可以以適應症外使用(off-label use)的方式服用
目前有藥商正在進行這類的Combo藥物試驗
相信不久的將來就會看到這種 『威而勁』的藥物出現了
其實很多網友都知道必利勁這個藥物
也都有使用經驗
但是長期要吃藥不但會擔心傷身,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那有沒有吃藥以外的方法呢?
請見下回分享了
#泌尿科 #台北泌尿科 #北醫 #割包皮 #台北割包皮 #泌尿科推薦 #性功能治療 #性功能 #持久 #壯陽
uptake中文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完全是在對英語系教授們喊話喔
【台灣未來的英語教育要更好,新興英文老師們要一起做的事】
我常常被外文系或英語系的學生問,如果想要當一個優秀的英文老師,要做什麼準備。當然,屏除掉同理心、愛、耐心這種老師基本要素,我常常跟他們分享的是:不只要學習「教」,更要學習「學習科學」,尤其是第二語言習得科學。
例如,我常常問他們,你們覺得要給學生 feedback 嗎?他們常常點頭說要。但再問下去時,通常就回答不出來了。
• feedback 要怎樣給比較有效呢?
• 你確定你給 feedback 時,學生都有接受到你給的 feedback 嗎?
• 為什麼有些 feedback 比較有效,有些沒效呢?哪些 feedback 比較有效?
• 在口說中,給 feedback 好像會打斷學生,那這樣還要給嗎?
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遇到第二語言習得相關專業的教授的細心引導,大多的台灣外文系 / 英語系出來想要教英文的準老師們,都難以回答(甚至是修完教程)。
用科學、實證研究來回答問題,而非用偏見甚多的「個人經驗」、「個人想法」來回答問題和執行教學,是每個頂尖教師應該對自己的要求 - 至少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時遇到的教授是這樣要求的。
所以不管是英語語用力、英語恆毅力計畫、英語搭配詞、學術寫作、還是全方位口說課,全部都有一個 "theoretical framework",依照著科學已知的內容,再去做教學,學生才不會變成「白老鼠」。
因此我期待未來新興的台灣英文老師們,大家能一起培養科學素養,在期刊論文裡面尋找教學上的答案。
「中文腦有可能剷除嗎?feedback 應該怎麼給好?input 和 output 誰比較重要?口說的自動化如何養成?」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期刊論文裡面呀呀!(在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 Teaching by principles 這種教程生用了20年以上的教科書裡找不到喔)。
✔︎ 以 corrective feedback 要怎麼給為例,頂尖的學者在期刊論文中做了十足的討論。
(以下23篇重要的論文,來自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Learning, TESOL Quarterly,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Applied Linguistics 等重要期刊以及專書。本文純為臉書發文,恕無使用 APA style 呈現。若想知道作者,直接 google 應可查到)
1. How do learners perceive interactional feedback?
2. The effectiveness of corrective feedback in SLA: A meta-analysis
3.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 Negotiation of form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4. Learner uptake in communicative eel classroom
5. Patterns of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uptake in an adult ESL classroom
6. Reexamining the role of recast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7. Rethinking the role of corrective feedback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8. Uptake in incidental focus on form in meaning-focused ESL lessons
9. Recasts, language anxiety, modified output, and L2 learning
10. Implicit and explicit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2 grammar
11.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recasts on tense consistency in L2 output
12. Recasts an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13.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 in communicate classroom across instructional settings
14.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s of recasts and learner uptake
15. Recasts in the adult English L2 classroom: Characteristics, explicitness, and effectiveness
16. Impact of classroom dynamic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recast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7. Feedback on corrective feedback — A cast study
18. Corrective feedback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 Interactional context and feedback in child ESL classroom
20. Feedback, noticing, and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21. Negative feedback in child NS-NNS conversation
22. Fine-turning corrective feedback
23. The effects of corrective feedback, language aptitude, and learner attitud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rticles
uptake中文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完全是在對英語系教授們喊話喔
【台灣未來的英語教育要更好,新興英文老師們要一起做的事】
我常常被外文系或英語系的學生問,如果想要當一個優秀的英文老師,要做什麼準備。當然,屏除掉同理心、愛、耐心這種老師基本要素,我常常跟他們分享的是:不只要學習「教」,更要學習「學習科學」,尤其是第二語言習得科學。
例如,我常常問他們,你們覺得要給學生 feedback 嗎?他們常常點頭說要。但再問下去時,通常就回答不出來了。
• feedback 要怎樣給比較有效呢?
• 你確定你給 feedback 時,學生都有接受到你給的 feedback 嗎?
• 為什麼有些 feedback 比較有效,有些沒效呢?哪些 feedback 比較有效?
• 在口說中,給 feedback 好像會打斷學生,那這樣還要給嗎?
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遇到第二語言習得相關專業的教授的細心引導,大多的台灣外文系 / 英語系出來想要教英文的準老師們,都難以回答(甚至是修完教程)。
用科學、實證研究來回答問題,而非用偏見甚多的「個人經驗」、「個人想法」來回答問題和執行教學,是每個頂尖教師應該對自己的要求 - 至少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時遇到的教授是這樣要求的。
所以不管是英語語用力、英語恆毅力計畫、英語搭配詞、學術寫作、還是全方位口說課,全部都有一個 "theoretical framework",依照著科學已知的內容,再去做教學,學生才不會變成「白老鼠」。
因此我期待未來新興的台灣英文老師們,大家能一起培養科學素養,在期刊論文裡面尋找教學上的答案。
「中文腦有可能剷除嗎?feedback 應該怎麼給好?input 和 output 誰比較重要?口說的自動化如何養成?」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期刊論文裡面呀呀!(在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 Teaching by principles 這種教程生用了20年以上的教科書裡找不到喔)。
✔︎ 以 corrective feedback 要怎麼給為例,頂尖的學者在期刊論文中做了十足的討論。
(以下23篇重要的論文,來自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Learning, TESOL Quarterly,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Applied Linguistics 等重要期刊以及專書。本文純為臉書發文,恕無使用 APA style 呈現。若想知道作者,直接 google 應可查到)
1. How do learners perceive interactional feedback?
2. The effectiveness of corrective feedback in SLA: A meta-analysis
3.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 Negotiation of form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4. Learner uptake in communicative eel classroom
5. Patterns of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uptake in an adult ESL classroom
6. Reexamining the role of recast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7. Rethinking the role of corrective feedback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8. Uptake in incidental focus on form in meaning-focused ESL lessons
9. Recasts, language anxiety, modified output, and L2 learning
10. Implicit and explicit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2 grammar
11.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recasts on tense consistency in L2 output
12. Recasts an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13.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 in communicate classroom across instructional settings
14.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s of recasts and learner uptake
15. Recasts in the adult English L2 classroom: Characteristics, explicitness, and effectiveness
16. Impact of classroom dynamic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recast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7. Feedback on corrective feedback — A cast study
18. Corrective feedback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 Interactional context and feedback in child ESL classroom
20. Feedback, noticing, and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21. Negative feedback in child NS-NNS conversation
22. Fine-turning corrective feedback
23. The effects of corrective feedback, language aptitude, and learner attitud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