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玩] 台灣人精神世界的解碼:談《還願》的感覺結構 / 李長潔 👩
.
#無劇透 #集體記憶 #還願 #赤燭 #遊戲 #電玩 #game .
身為喜愛《返校》(2017)的玩家,赤燭再次推出第一人稱恐怖遊戲《還願》,當然是要仔細玩個10遍。延續前作以台灣歷史中的政治事件作為概念,說了一個屬於台灣...
[認真玩] 台灣人精神世界的解碼:談《還願》的感覺結構 / 李長潔 👩
.
#無劇透 #集體記憶 #還願 #赤燭 #遊戲 #電玩 #game .
身為喜愛《返校》(2017)的玩家,赤燭再次推出第一人稱恐怖遊戲《還願》,當然是要仔細玩個10遍。延續前作以台灣歷史中的政治事件作為概念,說了一個屬於台灣人的鬼故事,《還願》則更將「說故事」推向「經驗」,以第一人稱的遠程在場(telepresent),誘惑玩家跌入與台灣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感覺結構中,更且逆反遊玩地虛弄了玩家記憶中的經驗。這兩次作品的卓越之處,便在於遊玩它們的過程是一種集體思考與經驗,它參考了文化中的各種環節與衝突,以獲得現實生活中未能被實現的解決方案。
.
▓ #台灣人的最大公約數
.
只要是台灣人,你應該就是一個能夠撤底將《還願》解謎的符號學家。恐怖文本的恐懼來源,總是來自閱讀者本身的社會生活經驗,對昆蟲的厭惡、對腐敗的懼怕,資本主義推動力量下的變異、無法抵抗的國家暴力,或是,難以捉摸的耳語猜疑。《還願》用滿滿的符號打造了一個環境,讓大部分的台灣人都能夠辨識符號指涉,並且從中參考,強烈地推動聯想,自動架構出一個屬於每一個玩家的感覺結構。
.
發行後的這一個星期,我們看到許多網友的各種「比照」貼文:「我懷疑我到底從還願裡走出來沒」、「我阿罵家的門根本就是美心她家」。《還願》濃密地將80年代的符號凝縮成一場夢境。記憶與夢的機制十分類似,主角在《還願》像是做夢般地陷入時間流中,他看見不同時期的符號被揀選在家屋中,並且在追索與解釋裡找到真相:權力與精神的關係。
.
▓ #刺點與知面
.
說實在的,我在玩《還願》時,非常有感,那些場景幾乎本來就以一種「無意識」的方式,存在於我的經驗中。花紋磁磚、洗石子地板、有著粗糙裝飾的木門、藤編的廉價沙發、白色的床頭、奇怪圖案的涼被,連桌上美心的照片,我都有一張一模一樣的角度、姿勢、色調、穿著的照片,他家根本就是我家。
.
《還願》與《返校》最大的差異,在於遊戲文本清楚地透過「環境說故事」,招喚了玩家的經驗。在符號學家羅蘭巴特的作品《明室》中,提到過兩個概念,是巴特晚期符號學的發展特徵,即「刺點」(punctum)與「知面」(studium)。「知面」是觀看者可以透過理性而判斷出的解讀,例如「房間的燈亮了,可能美心在裡面」,是敘事性的、解釋性的。
.
而刺點則是在觀看時,心裡好像被針刺了一下,隱隱作痛,那是一種極為私密的經驗,無法言喻的事物。例如我在看見家門頭上的八仙圖時,我想起童年時居住在北縣公寓裡的那種侷促壓迫,而陌生鄰居的道教信仰物品更是讓我幻象出各種恐怖劇情的催化劑。
.
▓ #化家為異域
.
我私以為,《還願》所建構出來的集體記憶,是那些在台灣進步現代性中被創造出來的東西,暫時而過渡性的物件,像是侷促的水泥公寓、繁盛的民間信仰與迷信、塑膠製品與三層板木片等等,但在《還願》符號凝縮與歷史化處理下,逼迫著玩家必須對其經驗與懷念。站在當代回頭觀望,我們的發展本身簡直是一種詭異的愉悅。
.
《還願》把家屋轉成一片異域。佛洛伊德在討論「詭異」(uncanny)時,使用了兩個德文,Heimlich與Unheimlich,前者是「歸屬於家屋的、不陌生的、熟悉的、溫馴的、親密的、友善的」,後者是「隱瞞的、視線之外的、不被他人所知的」,《還願》十分善用這樣的圖式,剛好讓玩家被擱置、游移在兩者中,那些在過去被壓抑的想法,一股腦地被電玩裡的符號機器招喚出來。
.
不過,玩完後有一個疑問,先前不是說《返校》、《還願》紅到國外嗎?那麼不處於這個歷史經驗中的玩家,他們辨識出的恐怖意涵又是甚麼呢?
.
#參考文獻
.
1. Barthes, R. (1997). 明室攝影札記 (修訂版). 臺灣攝影工作室.
2. Freud, S. (2004). The uncanny. Fantastic literature: A critical reader, 74-101. (有更深的分析後再來聊精神與權力)
uncanny佛洛伊德 在 無境文化-精神分析系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石黑一雄
#2017諾貝爾文學獎
#無可撫慰
「佛洛伊德在《論驚悚》(The Uncanny, 1919)的開頭表示,美學被精神分析家們忽略。他認為情感的品質就是美學的重要課題,但是面對那些驚悚,彷彿熟悉的感受,這是蘊涵著相當豐富的素材,以片斷扭曲的記憶型式,讓人如同處在夢中,也讓比昂推衍出:『人隨時在做夢當中』(dreaming),需靠著各種有意無意的聯結(linking)過著日常生活。
這些經驗的描繪,是我在閱讀《無可撫慰》的過程裡,深深感受到石黑一雄早年的失落經驗,暫名為「日本經驗」,重複消化和連結的成果;從因失落創傷而離散想法,到有所連結後,再被消化(digesting)成可以被認識的內容。這個過程是某種消化過程,如同一般我們遭遇某些事,有些複雜,我們可能會說,『讓我消化一下這些想法』的意思。不過,這裡所說的dreaming、linking、digesting,都是依著比昂的論點,它們都是潛意識裡運作的心理機制。
小說的成果是被說出來的故事,就小說而言,自然也加進了小說的技藝。依我的想法,石黑一雄就算後來在意識上,刻意採取不同於日本國度和民情的內容,來當作小說的題材,但是就心理過程來說,仍是不自覺地重複在dreaming、linking、digesting,這些五歲前的「日本經驗」——這些以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方式存在,呈現在當年父母傳遞出來的一舉一動裡。佛洛伊德會說,這是以父母做為『超我』的文化傳承。
這些說法並不會減低《無可撫慰》做為小說的文化價值,但是也無法阻擋我們推想和猜測其中的深度心理學。佛洛伊德當年就操練過這種技藝,他以達文西為例,藉由「記憶屏幕」(memory screen)的零散記憶,加上其它資料,建構了達文西和母親的早年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如何影響達文西和他的學徒之間的客體選擇和關係模式。」(p.246-248)
🧑🏽💻 蔡榮裕【廢人心理學三部曲】第一部 廢人與荒涼
《生命荒涼所在,還有什麼?可撫慰與無可撫慰的分析》
📓博客來:https://reurl.cc/X66kA3
📓誠品:https://reurl.cc/KkkjOn
📓讀冊:https://reurl.cc/exx8QW
uncanny佛洛伊德 在 無境文化-精神分析系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知在害怕什麼
#無法命名的驚恐
#失落
佛洛伊德在 〈 The “Uncanny” 〉裡探索日常和臨床上,常出現的某種驚悚感,一種既熟悉也陌生混雜的感受。佛洛伊德認為,也許是某些經驗被潛抑,而這些經驗帶有恐懼的感受,最深沈的可能是死亡和復活所帶來的驚悚感。這些感受常在安靜、孤獨或黑暗時,浮現出來。......
安靜、孤獨和黑暗的背後是「失落」,這是我的主張,而失落是起源於客體的失去。對於死亡的焦慮,我認為那只是後續的反應,畢竟要有「焦慮」,做為反映著危險的徵兆,它的前提是有死亡的經驗,但是活著的人在焦慮和失落時,這種死亡經驗不必然如長大或年老之後,看見他人身體過世的那種「死亡」,而是另有其它經驗,被感受如死亡,例如,乳房沒即時出現或者其它的。......
直視太陽,如同直視死亡,結果是閉起眼睛,因為這都是令人驚懼的!或者,其實睜開眼睛看進黑暗,是更驚悚的死亡經驗呢?「這種驚悚,事實上並非是新的或外來的,而是一種心理熟悉的和早已建立的東西,只有通過潛抑過程才能與之疏遠。......最有可能的是,我們的恐懼仍暗示著古老的信仰,死去之人會成為他的倖存者的敵人,試圖將自己帶去與祂分享新生活。」(彭奇章中譯,Freud S. (1919) The “Uncanny”,第17冊,頁241-242)對佛洛伊德來說,「萬物皆有靈、魔法和巫術、全能思想、人對死亡的態度、非自願性重複和閹割情結,實際上就是構成,將令人恐懼的事物轉變成驚悚的所有因素。」(同上,頁243)
至於這種驚悚感,比昂曾說過的經驗可以做為參考。他主張,小孩由於對死亡的畏懼,投射至母親後,如果無法被消化再釋出,成為可以被思考的感受,就會一直以「無法命名的驚恐」(nameless terror),深深影響著個人,甚至可以說,人生的後續心理學,大都是圍繞在這個無法命名,或以莫名的方式隱隱出現的難題。
📌摘錄自蔡榮裕醫師九月出版的新書「失落的空洞感:在佛洛伊德的古典臉色裡找自己」p.290-293
📖【思想起】潛意識叢書08
《失落的空洞感:在佛洛伊德的古典臉色裡找自己》
各大實體及網路書店均有販售
博客來:http://bit.ly/2ZdCPcR
金石堂:http://bit.ly/2Nu6fN4
誠品:http://bit.ly/2NrE0ys
uncanny佛洛伊德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明明是熟悉的事物,在如此魔幻境界內,縱然外貌不變,但死物卻變成活物,善物變成惡物,動物變成人,人化成人形的非人。人若置身其中,正因人對此境界一無所知,難免又驚懼又好奇。此不知之情,美醜難定,一切事物和人,都彷彿有新的美感,又有新的醜態。佛洛伊德稱此熟悉又陌生的境界為「uncanny」。
詳細全文:
https://goo.gl/us6MiM
延伸專題:
【「Paradise」—— 最貼近伊甸園的,是波斯花園?】
https://goo.gl/FaCdpj
【在「世界地圖」尋人間天堂】
https://goo.gl/uYG6kx
【希臘迴紋的原型:門德雷斯河】
https://goo.gl/4P8tYd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 http://bit.ly/2XdWXq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