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男、婚攝、新人、101裡面加班的人,每個人都在努力過好自己的每一天
我原本想說今天應該是近半年來最充實的一天,一早回去幫忙我哥谷哥的UAC AE訓練課程,晚上吃火鍋、喝大苑子、洗牙、吃派克雞排、溜滑板
溜到一半以為卡到柯南,看到汽車車輪旁邊有長長一坨裙尾,後來發現是有人在拍婚紗照。在當別人在跟...
孤男、婚攝、新人、101裡面加班的人,每個人都在努力過好自己的每一天
我原本想說今天應該是近半年來最充實的一天,一早回去幫忙我哥谷哥的UAC AE訓練課程,晚上吃火鍋、喝大苑子、洗牙、吃派克雞排、溜滑板
溜到一半以為卡到柯南,看到汽車車輪旁邊有長長一坨裙尾,後來發現是有人在拍婚紗照。在當別人在跟第八道館館長喇賽玩百變怪拍婚紗照的時候,大木博士根本還沒給我神奇寶貝,你老師大木博士
Google 和所有科技公司一樣,超怕商業間諜,所以有防尾隨的警示標語,提醒員工不要隨便相信沒有訪客證的人,全球分部都有這張圖片,他們好像喜歡把商業間諜用這隻恐龍替代,然後也很愛把員工當成那個水獺還是狸貓的
關於「狹義的Googler」這個題目蠻有趣的,大公司有超多員工,自然會衍生出極多需求,好比即便一樓已有一零一的樓層警衛及麻煩的發卡機制,各樓層仍規定要Google 的一日訪客證才能進入,由於台估有3.5層樓,因此需要警衛確保77樓受訓或參加活動的人,不要跑到73去偷蟹堡秘方,當然還有清潔人員、廚師、活動策劃公司etc,他們廚師煮的超爆好吃,但這些職能,他們選擇的模式是外包
感覺Google 自己包起來做也可以,但他們選擇的是與合作夥伴長期合作,以致策劃活動的外包公司超熟活動模式,也常常和公司人打招呼,甚至小至原子筆放在哪層樓哪裡的小抽屜裡,都一清二楚,但在狹義定義裡,他們不算是Googler,沒有員工卡並且頂著不同的公司名稱,只能說自己是合作夥伴。
我真的曾經看過超多工讀生不喜歡這樣的模式,並且在得知真相後,陷入無止盡自我懷疑,懷疑自己當天到底是去幹嘛的?以為自己去Google 火星計劃,是幫Google工作,「但只是幫一間外部活動公司工作」,我真的真的有在幾年前的活動中,偷聽到這樣的講法。
Google 這樣的考量,可能是因為作帳方便(僅需包一筆費用項即可)、人力管理方便(Google 僅需出講師及一到三個人當對接窗口即可,因為部份活動底下的光工讀生就快八十人),也可能是辦公室座位安排之類,這樣就不用為了活動而喬一個小倉庫還有一群人的座位之類,我沒有去細問原因,但結果看來,Google 和外包廠商關係都超好,外包廠商每次做事也都超超好,沒去細問根本不會有人發現。物理上狹義來看,有人在靜止有人在動有人就已經死了之類
當然合作夥伴這個詞彙有點太過濫用了,受邀來受訓的長期使用Google 服務的重要代理商客戶;超大公司自己的廣告部門;部份雲端演算服務,由Google 提供伺服器,並協助對方RD接一些C+C-的接口,然後將其那塊做得超好的服務,放至Google Cloud Platform 上,並對外公關宣傳,這些人無論關係深淺,全都是長年和Google 麻糬的合作夥伴。但活動公司、清潔公司等,可能比較像是Google更核心的外部團隊之類
話說我前幾週去ikea,亂玩他們的觸控式螢幕上面有個自己設計家裡的軟體,我狂放單人沙發、四個邊用皮扶手封住,變成一個皮紙箱的感覺,然後彼此的距離拉超遠,想在家裡營造一種宗教感。結果軟體跑不動,整台機器當機,我想ikea還是乖乖賣不用插電的東西比較妥
牙醫一直問我關於上次診療的細節,歷年牙齒的就醫紀錄,好像怕我是冒名頂替來看牙齒的,我聽了兩三句問句後反問他,是不是我牙齒突然變很糟(讓他懷疑我不是同一個人)?他說沒有,看起來沒問題每半年定期檢查就好,那幹嘛突然湯姆克魯斯口吻演諜報片?
歌:擦肩而過、簡單愛
uac廣告 在 飛鳥涼不涼的遊戲營運觀察小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聊聊iOS14.5後的取量方式、事前登錄、以及遊戲的容錯性】
在mobileuseracquisitionshow看到,針對iOS14.5後,強化用戶獲取的幾個方式,特別有感,其中有個部分是設計網頁流程的:
廣告點擊後,做網頁跳轉,優化點擊:Ad → landing page(with smartlink) → app store[optimizes for leads, or clicks on smartlink]
廣告點擊後,做網頁跳轉收集電話號碼,再以簡訊通知並追蹤成效:Ad → landing page with phone number collection → users get text messages upon signup with smartlink to download[optimizes for leads, or filling out form with text message]
廣告點擊後,中間做網頁內容行銷,優化點擊:Ad → article/content page(with smartlink) → app store[optimizes for leads, or clicks on smartlink]
廣告點擊後,直接到網頁登錄(較適合有Web版的App):Ad → web onboarding(this obvi will take more resourcing to setup)[optimizes for web conversion].
由於直接從蘋果那已經很難獲取用戶行為,因此廣告主現在都嘗試做個"中繼站",在進入蘋果黑洞前進行優化與追蹤。但這些做法,都跟原本能即時追蹤用戶行為有很大的差別,對於成效的判斷真的頗艱難。
最近在做遊戲的事前登錄,就有類似數據黑洞的感覺。一般事前登錄導入用戶的作法有三:
(1)導入到活動網站,讓用戶參加活動並收集名單。
(2)直接利用FB/Google等表單式廣告收集名單。
(3)將用戶導入到雙平台預註冊頁面,屆時自動下載App。
第一項以品牌為主,輔以第二項可以收集玩家Email+手機資料。但這兩項最大的問題是,你很難追蹤玩家的實際轉換率,因為不管是寄Email還是簡訊,玩家都不一定會點上面的連結去下載遊戲,也就無法統計正確的轉換資料。
第三項導入到雙平台則是最容易統計轉換的,從開發者後台看就有。但問題是這個數據不是"即時"的,也是"不能追蹤"的。大部分的廣告工具都無法個別告訴你導入了預註冊,只能讓你知道有多少人點擊了該連結,但轉換率一無所知。
而且蘋果和Google後台預註冊數字也不是即時更新,所以要以天為單位,才能檢視每天的廣告組合,更不用說後台時區和台灣時區是不一致的。
以上這些預註冊所碰到的"難點",跟iOS 14.5後碰到的問題非常類似。數據更新不及時,無法判斷直接成效,只能用各種刪減法去"猜"廣告成效。(除了Google UAC以外)
這使得一個遊戲的容錯性比以往重要得多,高容錯性的特徵就是「高留存率」與「高自然流量」。留存越高遊戲,即使廣告成效不彰,會有越多的時間去搭配出最佳的宣傳買量組合;而自然流量越多的遊戲,則能把廣告低效的影響降到最低。
相反的,越注重前期回收的遊戲,容錯性就越低,因為數據統計的延遲與不透明,當買量出現效率不彰的傷害,就有可能比過往還要慢才能發現,而來不及補救。
另外最近也發現,自主性錄製遊戲攻略、跟著遊戲上市一起直播的玩家越來越多,而且每個玩家幾乎都與各大工會有連結。品牌、聲勢、社群、IP、口碑等所能帶來的效益,已經不是簡單地用過往案例,輔以數據分析就能計算出來的了。
前兩年一直有個說法是,好玩的遊戲不等於賺錢的遊戲。
也許在可以看到的將來,這兩件事情又會慢慢趨向一致。
uac廣告 在 Harry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google ACe(互動應用廣告) 可以幫我們召回老用戶也能促進再營銷策略. 想要玩轉它其實一點都不難, 這裡有個手把手教學, 從製作到評估一起學習!
https://www.chuhaibiji.com/12960/
uac廣告 在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因為取代正在發生,時間不等人。AI 不會開玩笑,一下手後,就是吃乾抹淨,不會跟你客氣。」
AI這個趨勢,我認為對於全球所有國家的經濟結構會有翻天覆地的大改變,關鍵點是:以前你認為是內需型的產業,以後都不再是內需。什麼叫做內需型的產業?用簡單的話說,就是別的國家無法切入、做不進來的產業。當然像建築業都還是如此,AI跟資訊帶動的改革,會讓能被納入資訊類的產業都發生改變。例如電商,就是用資訊做通路;例如網路,就是用資訊做媒體跟廣告:例如線上學習,就是用資訊做教育。
通路、媒體、廣告、教育,這些傳統上被認為是相當內需型的產業,未來一樣可能是被外國企業所取代(甚至壟斷),特別是美國企業。所以我對美國長期發展是看好的,光是人才不斷流入美國,加上美國的「科技公司」吃掉超大塊的海外市場,這個國家就足以再吃香喝辣50年。不信,我剛剛說的那幾個產業,你是不是都可以對應到好幾家美國的公司?
事實上,除了少數幾個國家之外,多數國家在這次的經濟變局中,都很可能是輸家。我很難想像許多成熟國家的內需如果還被其他國家大幅度吃掉,會產生多大的外溢效應,可能我還得去研究一下實體貿易大幅度進步時候的全球經濟歷史才會知道。但不論如何,這場經濟戰爭跟因為交通便利而造成的運輸革命戰爭不一樣,地理環境完全無法產生任何效果,完完全全就是一場資本跟人才的戰爭,這個寡占會發生得非常快。
順道一提,以前我大學班上一位現在還在金融業的同學,最近也在FB發了文,他說,現在金融業要找的人,反而希望是工程背景,「對金融只要有興趣就好」。這句話讓我看得膽戰心驚。各行各業的鬼故事可能都正在發生,祝大家在見鬼之前,就已經做好收驚的準備。
https://www.inside.com.tw/2017/12/25/google-uac-is-terr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