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台港共四次的14天居家隔離後,
這次有幸因為上班體驗了在飯店隔離的生活😛
.
很慶幸自己以前很愛飛到各國逛當地超市,
養成在飯店房間裡準備回程便當的習慣,
因此行李箱裡隨時放有廚具包和旅行鍋
.
這次更感謝我那一班貼心至極的好朋友們🙏🏾
幾乎每天都幫忙送新鮮蔬菜水果各種補給,
加上早已熟悉不過的...
經過台港共四次的14天居家隔離後,
這次有幸因為上班體驗了在飯店隔離的生活😛
.
很慶幸自己以前很愛飛到各國逛當地超市,
養成在飯店房間裡準備回程便當的習慣,
因此行李箱裡隨時放有廚具包和旅行鍋
.
這次更感謝我那一班貼心至極的好朋友們🙏🏾
幾乎每天都幫忙送新鮮蔬菜水果各種補給,
加上早已熟悉不過的各種利用家具和彈力帶TRX的居家運動,
讓我到目前都很順利繼續原有的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
.
想想覺得也許可以給有需要在飯店隔離的朋友們一點小建議☺️
.
1. 香港的外送跟單點熟食肉類對我而言有點小貴,
但在飯店房間處理生食較麻煩也怕油煙
.
所以蛋白質來源我主要依靠鮪魚鯖魚罐頭和即食加熱湯包,
例如人蔘雞湯、牛肉湯
(唯一會處理的生肉是雞柳條,
但不好控制熟度常常弄太柴😖)
.
搭配容易煮熟的小顆地瓜馬鈴薯、即食燕麥片、蕎麥麵、蒟蒻麵、吐司等等,
和清燙的新鮮蔬菜水煮蛋
.
運動完或是剛下班沒力氣準備食物時我會吃一份水果或能量棒,
配一杯 @bodygoalstw 蛋白飲
(法式可可和抹茶紅豆是最愛摯愛,最近也好喜歡台灣紅肉木瓜牛奶香很解鄉愁🙈)
.
2. 脂肪類我準備了無調味堅果和花生醬,
橄欖油醋跟酪梨、起司也是方便的好選擇
.
3.廚具部分除了旅行鍋,
要記得準備刀叉湯匙筷子、食物夾子、剪刀、夾鏈袋,
和用來洗菜吃飯或裝去上班的便當盒們
.
另外我想推薦大家上網買
「Brita的濾水壺」
可以直接水龍頭接水,
取代每天消耗的礦泉水塑膠瓶真的超級無敵實用👍🏾
.
4. 帶彈力帶TRX還有兩套快乾的運動服,
瑜珈墊我是沒準備因為其實大浴巾就非常好用
.
5.每天睡醒或睡前要規劃一下日程, 例如幾點起床,
幾點要看本書或電影或來堂線上課程、運動等等,
.
盡量保持作息正常且行程滿檔,
才不會覺得無聊孤單心情鬱悶之類的
.
.
我和其他同事們其實都覺得,
隔離是個可以完全享受安排自己步調的絕佳機會,
無法迎合別人也較難有誘惑干擾
.
所以不知不覺就完成了許多一直「藉口」沒時間做的代辦事項們
.
然而話雖如此,
我還是很希望這種飛哪都要隔離的日子趕快結束啦⋯⋯
好想念各國超市Trader Joe's、WholeFood market、Woolworth和Coles喔🥲🥲
.
.
#空姐好健
#偷偷置入行銷 @bodygoalstw 隔離也能蛋白質補滿滿的超級好喝蛋白飲🙈
#折扣碼CHLOETW
#也能快速直寄港澳
#bodygoalstw心得推薦文
#當然偶爾也會破例點外送安撫我心😳
.
.
#健身 #健康 #goalwithyou
#重訓 #隔離 #quarantinecooking
#flightattendant #abs #腹肌
#muscular
#strongisnewsexy
#nothingwillchangeunlessyouchange #workout #motivation #fitness #getfit #bodybuilding #girlswholift #workhard #nevergiveup #noexcuses #persistence
trader入行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唔揸飛機,咪揸鑊鏟]都係隨機應變要冷靜啫,飛機師炒股,你估掂唔掂?
TLDR:邪惡華爾街真人實驗,搵班飛機師嚟,教炒股票。其他素人做對照實驗,最後邊組贏?
FT原文:Pilots swap the cockpit for trading screens(https://bityl.co/40Uw)
1. 作為一個麻撚煩嘅學霸(係喎,又要講),細個時聽到話性格緊過能力,當然唔多高興。不過越大就越信呢樣嘢。同樣地,唔少人認為金融工作(*),特別係炒賣,係唔使乜hard knowledge嘅。畢竟唔少人心目中,唔係升就跌,同賭百家樂睇路捉莊閒冇乜分別(所以賭百家樂咪輸仆街,何生可以咁多女人,金沙銀河可以做恒指成份股咯)
2. 的確,炒股票,似乎唔係咩學術研究。大可以盲拳打死老師傅(你睇丁蟹?)。咁當然點落盤點睇價之類都要知,但呢類硬知識好快學到。勁人往往做唔同工種都勁,亦因為咁你見鬼佬啲I Bank員工好多都唔係讀商學院出身。至於咩「香港HR短視埋沒我才華」之類就另行討論
3. 掉轉,有唔少其他行業人員嘅特質,可能可以幫到金融工作。例如軍人。王雅麗寫過嘅例子:有軍人退役後去見工,指自己「過去兩年,每一分鐘都有可能是最後一分鐘。你說我能抵受壓力嗎?」—的確,如果trading 要求嘅係(***)要受得住壓力,咁軍人肯定受得住。同樣地,我估醫生都可以係好嘅trader,反正醫生本身好多係學霸。你睇The Big Short,Michael Burry(Christian Bale)未做對沖基金之前,根本就係醫生。真正MD,唔係周兆祥之類。
4. 咁,不如試下飛機師?揸飛機同揸鑊鏟,應該都差不多啦。真喎,煩惱似春風秋雨,季節又似人生(識唱一齊唱!)。揸飛機要諗定點應對突發情況,氣流暴風,揸鑊鏟一樣,忽然南海打仗又點,忽然侵侵死咁又點。原理差不多。
5. 另外,揸飛機要睇天氣睇地形睇呢樣睇嗰樣,揸鑊鏟一樣。計下入幾多油,有事飛去邊度緊急降落,定下咩位止蝕,原理好似差不多。
6. 不過,個難度係,飛機師雖則巴閉,但一般嚟講你行入去大行叫人畀你做Trader,都係冇咁易嘅。醫生Michael Burry點入行做基金經理架呢?好簡單,佢係自己搞個對沖基金嘅!(有錢到一個點)
7. 幸好,今次疫情就帶嚟機會啦。邪惡嘅華爾街(其實係倫敦),就有人諗,喂,不如搵幾件機師嚟玩下。畀啲基本訓練佢地,然後落場炒。最重要係,搵個control group(留意,都係外行人,但唔係機師,咁先公平)。睇下係咪真係揸飛機掂揸鑊鏟都掂—反正啲機師都冇工開架啦!
8. 是真的,有人真係做呢個實驗。訓練完班機師,畀錢佢地炒。贏嘅機師分六成,輸嘅唔使上身。嘩。當然金額有限,實驗啫。同埋啲交易都要阿頭批。咁由於啲機師真係冇工開,甚至畀人炒埋,就有人願意試下。分錢事少,有機會真係轉行事大。
9. 班機師話,好玩,幾開心,想諗下轉行。真係呀,揸飛機同揸鑊鏟,真係差不多,都係要受壓力啦,迅速做決定啦,消化一大堆資料啦。真係差不多。
10. Except it isn’t
11. 結果就係,班機師,夾埋係輸錢嘅—而大市係升的。嚴重跑輸。更不堪嘅係,Control Group嘅人,就75%都有錢賺。大家都係金融外行,但非機師,炒股票勁過飛機師
12. 點解呢點解呢?實驗搞手試下搵答案。原因其實好簡單,因為「揸飛機真係唔同揸鑊鏟」。
13. 好簡單,投資都有所謂Losers’ game 嘅比喻,讀CFA一定知(你唔知咪因為你冇讀)。Losers’ game唔係玩嘅都係北京Loser,而係話,主動靠技術得分,定係等對手出錯。職業球手打網球就係Winners’ game,outclass對手。大家業餘打網球就係Losers’ game,啲友係自己打出界,跣低,發球雙錯誤,送分畀人地。以最好策略係保守啲,等對手犯錯。
14. 飛機師呢?如果你係萊特兄弟年代,就係Winners’ game,神乎奇技,開戰鬥機咁。但現代民航機?當然係Losers’ game,穩陣,冇人叫你要轉體三週半,最緊要平安,唔好死人,唔好炒咗架機
15. 所以,民航機機師一定係保守的。但拎去炒股票,就未必係好事。特別留意,個安排係贏咗機師拎六成,輸咗唔使上身(原文寫protection from any losses,我係咁理解)—咁更加應該take risk
16. 但見到機師性格使然,係唔會咁冒進的。見到佢地普遍持貨嘅時間,係長過普通人嘅,亦唔多肯斬纜。機師慢慢先發現,揸飛機出事就死人,但揸鑊鏟出事輸錢啫,唔使死人,「仲好多時唔係自己錢」
17. 實驗主持人都仲係樂觀嘅,覺得再教育下應該大有可為。但同時亦都發現,似乎機師唔應該就咁炒股票,「可能炒啲技術含量高啲嘅衍生產品好啲」—此話不假,埃汾其實都有讀Derivative (唔係你Degree 買本John Hull嗰啲,至少都自己寫個程式去解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入面啲東西,甚麼PDE呀 Heat Equation 呀Time Mesh呀,其實係工程嘢,同飛機師啲流體力學有啲共通。
18. 又,篇文冇講,但埃汾提議。民航機機師咁保守,應該搵開戰鬥機嘅空軍嚟炒嘛,應該幾有趣(其實其他行一早試過搵軍人,聽講不錯的說,問題係好多軍人就真係唔係點肯讀書)
(*)實情金融工作有好撚多種,你做會計當然要hard knowledge,做分析員都要。做Quant做Derivative 肯定要,但Trader可能真係唔多使。
(**)實情點先可以成為一個好trader,都仲未有定論。但有趣地,似乎普遍女性表現係好過男性嘅,因為男性啲睪丸酮過剩,ego大過春袋,衰衝動。所以有基金專請老嘢(已冇晒火),女人,甚至要食藥。另文再講
———————————————————
Ivan Patreon 狼耳街華人,一星期至少三篇港美市場評點,一個月一舊水唔使,開張兩個月已600人訂!仲有兩篇免費試睇:https://bit.ly/31QmYj7
——————————————————————————
[收費短片第十擊]人民幣升值受惠股,美股二線科技股揭秘
課程資訊:https://homebloggerhk.com/course_detail/?code=CC010
內容:
*軟件股IPO狂潮
*買平台股好過
*人民幣強勢買咩好?
本星期內特惠售價: $80
課程編號:CC010
觀看期限:首次播放後一星期及限每影片4次
客服whatsapp: 63832145
trader入行 在 蘇浩 Anthony S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當聽到人對著我說,「乜原來 banker 係咁㗎」 ,內心都很不好受。
印象最深刻一次,是在一個衣香鬢影的婚禮上,坐在一位靚女主播隔離,開頭互相介紹自己做什麼工作的時候還是有說有笑的。
但憑著一位新聞工作者熟練的訪問技巧,那碟蟹蓋還未上,她成功向葉某套取很多私人資料,包括開什麼車住什麼樓做了什麼私人投資之後,主播開始變得冷淡了。為什麼?原因不明,但她說了一句話,我到今天依然記得那口輕蔑的語氣:「我以前男朋友都係 banker,不過同你好唔同。」
「你說不愛就不愛,我一個人欣賞悲哀,」呢下真係 hurt 到心臟。
後來才知道,主播以前的男朋友雖然也在銀行工作,但他是一個 trader,不是 banker。
想寫這篇文章的念頭已經萌起好一段時間了,因為識啲唔識啲嘅人實在太多。
其實 Banker 又好,trader 又好,不就是一個稱呼而已,但為了不讓其他人對 banker 有個不合理期望,而導致有些人選錯職業或嫁錯老公,實在有必要說清楚何謂一個 banker。
銀行是其中一個歷史最悠久的行業,其規模之大、分工之細,在外行人眼中未必看得出來。
無論在歐美最著名的投資銀行或私人銀行工作,崗位大致上可分為前中後三線。
後防的人工最低,負責的例如是 documentation 及 operations 等。
中場就比較海鮮價,而這種 middle office 泛指產品部門 (product solutions) 或者是風險部門 (market/ credit risk) 。
前線,當然就是賺錢最多的,但前線也不一定是 banker。
一家投資銀行裏,賺錢最最最多的,通常都是操自己公司盤的交易員 (好像 proprietary trader) 或者是像 private equity 那類坐盤做 deal 的 (例如 special situation group) merchant banker。
曾經認識一位 commodities trader,在新加波工作,年薪大約一百萬美金左右,而當時他只有二十八歲;也見過一位做 special situation 的鬼仔,僅僅三十二歲已經成為 Partner MD (這通常是四五十歲老鬼,又能幫公司賺很多很多錢才有機會做到的),搵好鬼多球美金。
但要 find out 一個 banker 通常搵幾多錢,我們必須撇除以上這些在三個 standard deviations 以外 的 superstars,因為,雖然他們的 package 屬於幾何級別,但他們對著的是「盤」,而不是「客」。
一家投資銀行裏,直接對客的,才能稱之為 banker 吧。
一說到 banker,通常只有 investment banker 和 private banker 兩種。
先講 investment bankers。
那些世界頂尖大學學府的尖子,被上天欽點後,一入行就會加入 IBD 的 analyst program。
我那個不是太過久遠的年代,analyst 的年薪 (basic +bonus) 大約可以是十五至二十萬美金。有幸晉升到 associate 的話,年薪可以去到三十多萬美金。
別忘記,那個年代還是有 housing allowance 的,但大部份銀行在金融海嘯後已經把這種福利取消,或把那些津貼納入 salary 了。
大部分美資大銀行是做三年 analyst,之後再做三年 associate,而最快六至七年後便可以去到 vice president 等級。
絕大部份人在職業生涯中,只要願意努力及忍耐,我認為都大可去到 VP level。
不過這個 band 的範圍很大,一個做了一年的 VP 和一個做了二十年的 VP,人工可以差很遠。
很多銀行在 VP 後會加上 executive director 或 director ,從而製造更多職位上升的空間。Goldman 是一個例外,因為他們只有一個 VP grade,但他們在美國以外的 VP 全部叫做ED,所以在香港或倫敦如果見到 Goldman 的 ED 時,很多人奇怪他們為什麼那麼年輕便這麼高級,實情他們可能只有六至七年的經驗。
絕大部份人的職業旅途上,做到 VP 已經是一個備受尊敬的終點。只有少部份人,憑驚人毅力及在長期過勞的情況下,才可以做到 managing director。
今時今日還爬得上 MD 職位的朋友告訴我,現在和黃金時代不同,已經未必每人都有一球美元的年薪。
那麼 private banker 又如何?
可能是自己走過的路,感覺是格外凄楚。
私人銀行家的工作是沒有初階的,意思是,除了一兩所美資大行會願意像投行辦這種 analyst 班之外,絕大部份的私人銀行只會請有經驗及,most importantly,有客戶的精兵。
畢竟,作為 revenue center ,請人就是要為公司找生意。
叫得做私人銀行家,基本上已經有一班固定客戶。最年輕的 private banker 通常都已經廿多三十歲,職位普遍都叫 associate director 或 director。
跟投資銀行不同,不管你年紀多大,經驗如何,私人銀行家的年薪是根據你幫公司找的revenue 而去計算的。
通常一個 AD 可為公司帶來大概二百萬美元的 revenue,而 D 大概是三百多萬美元。
至於 total compensation,大約會是 revenue 的10-15%。
人工的距離,取決於兩個原因。
第一,當然是看看客戶是否你自己找回來的。
什麼意思?
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會見到不同的 private banker 在不同的銀行跳槽。雖然他們會用盡 200%的力度把舊客戶帶到新銀行開戶,但經驗之談是,有三至四成的戶口還是會留下來的。當有這個情況出現的時候,有些較幸運或被賞識的同事便有機會接收到這些戶口了。
不過公司不是傻的。
接收這種舊客,你用的 effort 不用太多,所以公司也不用 pay 得特別好。相反地,如果客戶是你自己由零開始 (我們叫揼石仔) 爭取回來的戶口,那麼公司便會 pay 得更 generous 了。
也因為這個原因,一位八球 revenue 的 ED 可以搵得多過一個十球 revenue 的 MD。
原因是,那個 ED 的所有客戶是他當年由滙豐分行一個一個戶口搬過來的。
相反,那個 MD 則是老臣子,只是看顧著公司多年的舊客。
私人銀行跟街邊的零售銀行最不同的,是食水不能太深。
做一個 accumulator,私人銀行在各同業激烈競爭下,每個 trade 都可能只收你十個八個 bps,跟恒生滙豐收取客戶的,相距甚遠。
如是者,一個 private banker 要有坐擁好幾十億美元的客戶資產,才有機會突圍而出。
錢,好很多的錢。
講咗咁耐,private bank 還是 investment bank,份工應該點揀?
一個二三十歲的私人銀行家,收入通常遠不如同齡的投資銀行家。
但當真的努力找到 top clients,三四十歲時可能會更快追回所有失去的。
說真的,跟任何職業都一樣,banker 不就是每天營營役役去 make a living 的小嘍囉。
但也跟任何職業一樣,總有些人會比其他人努力,因為就算是一個 make a living 的小嘍囉,終有一天也希望可以 make a difference。
trader入行 在 葉朗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當聽到人對著我說,「乜原來 banker 係咁㗎」 ,內心都很不好受。
印象最深刻一次,是在一個衣香鬢影的婚禮上,坐在一位靚女主播隔離,開頭互相介紹自己做什麼工作的時候還是有說有笑的。
但憑著一位新聞工作者熟練的訪問技巧,那碟蟹蓋還未上,她成功向葉某套取很多私人資料,包括開什麼車住什麼樓做了什麼私人投資之後,主播開始變得冷淡了。為什麼?原因不明,但她說了一句話,我到今天依然記得那口輕蔑的語氣:「我以前男朋友都係 banker,不過同你好唔同。」
「你說不愛就不愛,我一個人欣賞悲哀,」呢下真係 hurt 到心臟。
後來才知道,主播以前的男朋友雖然也在銀行工作,但他是一個 trader,不是 banker。
想寫這篇文章的念頭已經萌起好一段時間了,因為識啲唔識啲嘅人實在太多。
其實 Banker 又好,trader 又好,不就是一個稱呼而已,但為了不讓其他人對 banker 有個不合理期望,而導致有些人選錯職業或嫁錯老公,實在有必要說清楚何謂一個 banker。
銀行是其中一個歷史最悠久的行業,其規模之大、分工之細,在外行人眼中未必看得出來。
無論在歐美最著名的投資銀行或私人銀行工作,崗位大致上可分為前中後三線。
後防的人工最低,負責的例如是 documentation 及 operations 等。
中場就比較海鮮價,而這種 middle office 泛指產品部門 (product solutions) 或者是風險部門 (market/ credit risk) 。
前線,當然就是賺錢最多的,但前線也不一定是 banker。
一家投資銀行裏,賺錢最最最多的,通常都是操自己公司盤的交易員 (好像 proprietary trader) 或者是像 private equity 那類坐盤做 deal 的 (例如 special situation group) merchant banker。
曾經認識一位 commodities trader,在新加波工作,年薪大約一百萬美金左右,而當時他只有二十八歲;也見過一位做 special situation 的鬼仔,僅僅三十二歲已經成為 Partner MD (這通常是四五十歲老鬼,又能幫公司賺很多很多錢才有機會做到的),搵好鬼多球美金。
但要 find out 一個 banker 通常搵幾多錢,我們必須撇除以上這些在三個 standard deviations 以外 的 superstars,因為,雖然他們的 package 屬於幾何級別,但他們對著的是「盤」,而不是「客」。
一家投資銀行裏,直接對客的,才能稱之為 banker 吧。
一說到 banker,通常只有 investment banker 和 private banker 兩種。
先講 investment bankers。
那些世界頂尖大學學府的尖子,被上天欽點後,一入行就會加入 IBD 的 analyst program。
我那個不是太過久遠的年代,analyst 的年薪 (basic +bonus) 大約可以是十五至二十萬美金。有幸晉升到 associate 的話,年薪可以去到三十多萬美金。
別忘記,那個年代還是有 housing allowance 的,但大部份銀行在金融海嘯後已經把這種福利取消,或把那些津貼納入 salary 了。
大部分美資大銀行是做三年 analyst,之後再做三年 associate,而最快六至七年後便可以去到 vice president 等級。
絕大部份人在職業生涯中,只要願意努力及忍耐,我認為都大可去到 VP level。
不過這個 band 的範圍很大,一個做了一年的 VP 和一個做了二十年的 VP,人工可以差很遠。
很多銀行在 VP 後會加上 executive director 或 director ,從而製造更多職位上升的空間。Goldman 是一個例外,因為他們只有一個 VP grade,但他們在美國以外的 VP 全部叫做ED,所以在香港或倫敦如果見到 Goldman 的 ED 時,很多人奇怪他們為什麼那麼年輕便這麼高級,實情他們可能只有六至七年的經驗。
絕大部份人的職業旅途上,做到 VP 已經是一個備受尊敬的終點。只有少部份人,憑驚人毅力及在長期過勞的情況下,才可以做到 managing director。
今時今日還爬得上 MD 職位的朋友告訴我,現在和黃金時代不同,已經未必每人都有一球美元的年薪。
那麼 private banker 又如何?
可能是自己走過的路,感覺是格外凄楚。
私人銀行家的工作是沒有初階的,意思是,除了一兩所美資大行會願意像投行辦這種 analyst 班之外,絕大部份的私人銀行只會請有經驗及,most importantly,有客戶的精兵。
畢竟,作為 revenue center ,請人就是要為公司找生意。
叫得做私人銀行家,基本上已經有一班固定客戶。最年輕的 private banker 通常都已經廿多三十歲,職位普遍都叫 associate director 或 director。
跟投資銀行不同,不管你年紀多大,經驗如何,私人銀行家的年薪是根據你幫公司找的revenue 而去計算的。
通常一個 AD 可為公司帶來大概二百萬美元的 revenue,而 D 大概是三百多萬美元。
至於 total compensation,大約會是 revenue 的10-15%。
人工的距離,取決於兩個原因。
第一,當然是看看客戶是否你自己找回來的。
什麼意思?
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會見到不同的 private banker 在不同的銀行跳槽。雖然他們會用盡 200%的力度把舊客戶帶到新銀行開戶,但經驗之談是,有三至四成的戶口還是會留下來的。當有這個情況出現的時候,有些較幸運或被賞識的同事便有機會接收到這些戶口了。
不過公司不是傻的。
接收這種舊客,你用的 effort 不用太多,所以公司也不用 pay 得特別好。相反地,如果客戶是你自己由零開始 (我們叫揼石仔) 爭取回來的戶口,那麼公司便會 pay 得更 generous 了。
也因為這個原因,一位八球 revenue 的 ED 可以搵得多過一個十球 revenue 的 MD。
原因是,那個 ED 的所有客戶是他當年由滙豐分行一個一個戶口搬過來的。
相反,那個 MD 則是老臣子,只是看顧著公司多年的舊客。
私人銀行跟街邊的零售銀行最不同的,是食水不能太深。
做一個 accumulator,私人銀行在各同業激烈競爭下,每個 trade 都可能只收你十個八個 bps,跟恒生滙豐收取客戶的,相距甚遠。
如是者,一個 private banker 要有坐擁好幾十億美元的客戶資產,才有機會突圍而出。
錢,好很多的錢。
講咗咁耐,private bank 還是 investment bank,份工應該點揀?
一個二三十歲的私人銀行家,收入通常遠不如同齡的投資銀行家。
但當真的努力找到 top clients,三四十歲時可能會更快追回所有失去的。
說真的,跟任何職業都一樣,banker 不就是每天營營役役去 make a living 的小嘍囉。
但也跟任何職業一樣,總有些人會比其他人努力,因為就算是一個 make a living 的小嘍囉,終有一天也希望可以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