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tnt縮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tnt縮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tnt縮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tnt縮寫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李屏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是一個會同時讀好幾本書的人, 不同的時間跟場合,會有不同的配套。 坐高鐵讀的書跟坐捷運讀的書不一樣, 剛起床的書跟在郵局等叫號的書也不一樣, 而這一本,我覺得太適合睡前閱讀了。 (附上一個慘痛的建議,睡前不要讀小說, 我常常就不小心讀到天亮......) (中醫師:你太晚睡了, 睡前不要滑手機...

  • tnt縮寫 在 李屏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30 17:13:55
    有 1,599 人按讚

    我是一個會同時讀好幾本書的人,
    不同的時間跟場合,會有不同的配套。
    坐高鐵讀的書跟坐捷運讀的書不一樣,
    剛起床的書跟在郵局等叫號的書也不一樣,
    而這一本,我覺得太適合睡前閱讀了。

    (附上一個慘痛的建議,睡前不要讀小說,
    我常常就不小心讀到天亮......)

    (中醫師:你太晚睡了,
    睡前不要滑手機,讀書好了。
    我:我是在讀書......)

    睡前適宜的讀物是散文類型,單篇從一千到五千字最棒,
    可攻可守,也可以無殘念入睡。

    前陣子的睡前讀物就是《練習善良的一年》,
    有一定的資訊量,又不會負擔太大,
    全書52篇,依季節區分為四章節,包括12個主題,
    恰好是作者唐娜.卡麥蓉(DONNA CAMERON)的一年份實務練習。

    作者很喜歡收集名言佳句,每篇前面都會有一段引言,
    這種1+1的書寫方式簡練直接,
    有幾篇在閱讀之前,就先被引言擊中了。
    例如這次在《違章女生lalaland》純讀書單元分享的那篇,
    我非常喜歡引自羅洛・梅(ROLLO MAY)這句:

    「人類的自由,取決於我們能否停頓一下,
    選擇如何反應,以發揮預期的影響力。」

    那幾天遇到事情快要氣起來,我就想著要停頓,我是自由的。

    如同作者本人寫到的,其實也不一定要照順序閱讀,
    可以挑有感的情境閱讀,或是翻讀,
    看看有沒有對得上現實生活的段落。

    書中提到一個來自英國演說家艾德里安・韋伯斯特(ADIAN WEBSTER)的概念,
    令人想到小確幸,名為「微小卻重要的事」,
    縮寫是「TNT」,全名是「Tiny noticeable thing.」,
    指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簡單易行的舉動,
    一些明明容易,卻常常被忘掉的日常互動。
    或者是麻省理工教授瑪麗・羅伊(MARY ROWE)提出的:
    「微小肯定」(Micro-affirmations),
    從小處著手,練習善良也從微善良開始。

    而善良不是漫無邊際的,
    書中也討論到釐清底線的方式,
    若缺乏明確底線,只是自我耗損或是過度取悅他人,
    學習劃清並且堅守底線,才是對自己的善待。

    有幾個篇章提及霸凌,兒童的跟成年霸凌者都有,
    也有談到網路霸凌,令人好奇作者那陣子為何有這麼多感悟。
    書中根據網站研究,將旁觀者分為有害的跟有益的,
    有害的可能會慫恿霸凌者,或是消極縱容;
    而後者,則在評估後介入。
    不一定需要正面抵制,但可以選擇不默許。

    點擊也在這系列討論範圍內,
    下次在網路上看到煽動或是惡意的內容,
    就連點都不要點進去。

    有許多概念分享,也有實際的操作經驗,
    談起動物的篇章有個插曲,
    作者的朋友說,
    她會以約會對象對待狗的態度來決定要不要有第二次約會。
    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參考的判斷基準!
    看一個人如何對待動物、對待弱者、發表自以為無責的言論,
    都是一些看似微小,卻能夠展現價值觀的細節。

    有一些篇章也是會讓我浮起:「臣妾做不到啊」的想法。
    但讀一本書不完全跟自身感受服貼的書,
    也許能在重讀之時,檢視一段時間後的自己有沒有轉變。

    推薦給大家。
    如果喜歡的話,也可以聽聽《違章女生lalaland》的朗讀篇章。
    那麼,祝大家本週愉快,週一不憂鬱!

  • tnt縮寫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09-03 18:00:00
    有 1,147 人按讚

    《中天的夢想驛站》冷戰核戰紀錄片

    【和平是人類最大的夢想 但人類卻以宗教.膚色.國家.民族.認同切割彼此 進行殺戮與戰爭 美蘇自1950年開始核對峙直到1991年蘇聯瓦解 期間長達40年的談判與溝通削減核武 瞭解歷史的人會認為 川普對於解決朝核問題太急躁也缺乏戰略】

    1960年代,冷戰中最瘋狂的年代,各自擁有核武的美蘇,改變了戰爭思維,以MAD"相互保證毀滅"的新策略,把全球安全建立於嚇阻對手之上。

    「這並不瘋狂,相互保證毀滅,是核震懾的基石,」前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

    嚇阻之前,是迫在眉睫的威脅,1960年7月1號,美軍一架RB47偵察機,自英國基地起飛,執行常規任務,刺探蘇聯邊境的飛彈防禦系統,遭到蘇聯米格機擊落,兩名美軍飛官跳傘逃生的,躲不過入監命運 ,關入莫斯科大牢,美蘇開打,氛圍正濃,一但動武,核戰似乎難以避免。

    美製的泰坦飛彈,每顆彈頭都能輕易摧毀莫斯科,全已準備發射。

    「如果我從自動處理系統,看到了(蘇聯飛彈)發射的訊號,我的生命可能只剩不到半小時了,剩下的問題就在於,如何在敵人擊中我們之前發射出泰坦飛彈,」美國導彈部隊雷赫爾西。

    美國不想再被偷襲,畢竟珍珠港事件是椎心之痛,阿拉斯加,格陵蘭,英格蘭,三地導彈預警雷達,開始24小時日夜運轉。

    1961年,一觸即發的核戰氛圍中,甘迺迪就任新任美國總統,蕭規曹隨,他繼承艾森豪任內的"大規模報復"策略,美國所謂的報復,是建立於核武軍備的相對優越之上,但蘇聯正在急起直追。

    「為了趕上美國,蘇聯得了狂暴症,我們見到誰都表示沒有落後美國多少,我們也有核武,還有人說,如果我們擁有核武,就能反抗帝國主義,以備核戰,」蘇聯軍事戰略家拉里昂諾夫。

    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採用激進手段,打破暫停核試驗協議,在1961年10月30號,引爆了史上最大規模核彈。

    一次爆炸量,相當於5千萬噸TNT炸藥,超越二戰使用的炸彈總量,50公里外的人都被炸斷了腿。

    「蘇聯的行動,只會激起美國繼續研發更多核武,我們要確保核優勢,防止侵略者入侵世界,」美國總統甘迺迪。

    「突然間,巨大的衝擊波擊中飛機,所有的控制設備都失控了,你必須緊抓控制桿盡快穩住飛機,飛機在衝擊下左右亂擺,我們這才領教了核爆的威力,」蘇聯轟炸機飛行員莫克林斯基。

    但蘇聯的超級炸彈,只是後續一系列核試驗的序曲。

    美國以牙還牙,在內華達州引爆核彈以為回敬,行徑堪稱瘋狂的美蘇,隨著歐洲掀起反核浪潮,發生了一場讓人類最接近相互毀滅時刻的古巴危機,終於開始檢討核武軍備競賽。

    美蘇頭一次有了共識,雙方都想避免核戰。

    「雖然很諷刺,但這卻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和蘇聯正壟罩在最危險的毀滅之中,我們為之建設和工作的,都將在24小時內毀滅,」美國總統甘迺迪。

    但是,一種可怕的邏輯卻浮出檯面,裁減核武做不到,核戰也不可能發生,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提出全新概念,避免戰爭的唯一辦法,就是"相互保證毀滅"。

    「麥克納馬拉完全確信,避免戰爭的唯一策略,就是相互保證毀滅,縮寫就是MAD,這意味著,要保持穩固的震懾地位,雙方都得具備,消滅對方25%~50%人口的能力,」美國國防分析家威廉李。

    「這並不瘋狂,相互保證毀滅,是核震懾的基石,如今,它是個貶義詞,有人要抹黑它,他們根本不懂震懾政策,如果你想要一個安全的核世界,這個詞其實很諷刺,核世界哪會安全呢,安全的核世界,需要雙方都有能力,確保對對方的震懾,那就需要雙方,理解上的平衡,也就是哪一方敢率先使用核武,那麼另一方都有足夠的能力進行報復,實施不可接受的毀滅,」前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

    美國逕自提出的MAD,蘇聯並未買帳,繼續視保衛本土安全為第一要務,致力研發反彈道飛彈,以攔截戰爭中的美國飛彈。

    「一開始,雙方手裡握的是劍和盾,然後是坦克和反坦克砲,現在連導彈都不管用了,科學和技術都發展得太快了,因此製造出最危險,最致命的武器,」蘇聯反彈道飛彈部隊上將沃丁采夫。

    但對美國來說,蘇聯藉由建構防禦系統,製造反彈道飛彈,是打破了兩國間脆弱的核平衡。

    「我們把反彈道飛彈比作一把傘,一把傘會對誰造成傷害呢,下雨我們才打開它,」蘇聯國防部德提諾夫中將。

    「反彈道飛彈的出現,破壞了MAD下的恐怖平衡,我們都害怕核武競賽,雙方都知道,敵不動我不動,但現在,突然有一方,有能力抵禦對方的報復,那他們無疑占了先機,」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

    1967年中東戰爭爆發,美國力挺以色列,蘇聯背後支持阿拉伯盟軍,緊張氛圍之下,美蘇領袖會晤,但雙方對削減反彈道飛彈生產,未達共識無疾而終,此時,美國科學家已著手研發分導式多彈頭,簡稱MIRV,一枚彈頭可搭載十顆導彈,至1969年為止,美蘇核武軍備花費,每天高達5千萬美金,彼此難以承受的軍備之重,促成了於赫爾辛基召開的戰略武器限制談判,一拖三年終達協議,反彈道飛彈失寵,雙方同意限制開發,對峙氣焰高漲的美蘇冷戰,終於以談判代替對抗,以緩和對抗冷戰的時代。

    卡特力圖把東歐和蘇聯間的人權問題,包含捷克發起七七憲章,呼籲保障集團成員國的基本人權,以及蘇聯打壓境內的猶太異議人士等爭議,作為國際談判的內容並從蘇聯帝國內部外圍國家一步步進逼蘇聯,這個策略直到1979年蘇聯又入侵阿富汗,卡特知道,美國奉行的不管是緩和政策,或核武裁減政策該壽終正寢了。

    他放棄與蘇聯進行第二輪戰略武器限制談判,並開始制裁蘇聯,除了抵制莫斯科奧運,還實施糧食禁運,迫使東歐國家陷入通貨膨漲糧食短缺內部動亂,總之卡特四年任內,啟動了緩和,但是在他下台前,美國對蘇聯的不信任和憤怒反而到了高點,並延續到下任雷根總統,互相毀滅的MAD冷戰又回來了,危機再度進入全新階段。

  • tnt縮寫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8-21 20:00:00
    有 1,903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

    【珍貴紀錄片:人類如何走上核子武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開啟首輪核武競賽 美蘇競相研發製造一次能消滅對方25%到50%人口的核武 “確保相互摧毀”(MAD)的瘋狂競逐 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才中止】

    人類統治地球已幾百萬年,但有自我毀滅的能力,不過是幾十年前的事。

    1938年,德國化學家,奧托哈恩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核裂變,並用愛因斯坦E = mc平方的公式,計算出每個裂變原子核,可以釋放出兩億電子伏特的驚人能量,「在光榮旗幟的指引下,我們必將勝利,」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核裂變威力,製造殺傷性更強的武器研究,在各個大國間,展開競爭,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海森博格,主持德國的研究,英國制定「合金管」計劃,研發核武,美國則在1941年,制定了「曼哈頓」計劃,由人稱「原子彈之父」的,物理學家奧本海默負責,他在新墨西哥州的拉斯阿拉莫斯,主持一個研究室,找來一大批諾貝爾獎得主。

    義大利人費米,是其中一員,他在1938年,拿到諾貝爾物理獎,因為娶了猶太妻子,為了逃避墨索里尼迫害,逃往美國,加入「曼哈頓」計劃,人稱「核反應堆之父」的費米,成了美國原子彈研發的關鍵人物。

    自然界的鈾,主要有鈾235,和鈾238,鈾235可以直接拿來做核彈,但非常稀少,必須提純叫鈾濃縮,而常見的鈾238,必須在石墨或重水反應堆中,先轉化成鈽239,用鈽做的核彈,更輕便,1942年,費米以天然鈾為原料,通過可控列式核反應,為美國「曼哈頓」計劃,提供了武器級鈽239,與此同時,美國的對手,德國和日本的核武研究,卻不怎麼順利。

    伊恩弗萊明,是英國007系列小說的作者,在成為暢銷作家前,是二戰時期的英國特工,他領導的30AU特工隊,專門尋找納粹德國的秘密武器,1943年,和挪威地下反抗組織,成功破壞德軍在當地的原子工廠,讓德國重水反應堆無法運行,而日本核武研發,也在秘密進行中,當時日相東條英機,批准日本物理學家仁科芳雄的方案,建立一百多人的原子實驗室,但這項計劃所在地,東京物理化學研究所,被美國B-29轟炸機炸毀,等於宣告退出這場原子競賽,而此時的日本並不知道,正籠罩在一場原子彈的陰影中。

    1945年,德國宣布投降,同年7月16號,波茨坦會議的前一天,與會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收到國內密電,「小孩子誕生了」,當天凌晨,美國的新墨西哥州,首枚以鈽為材料的原子彈引爆,一些在掩體裡的科學家,因為忘了戴護目鏡,在目睹爆炸兩到三秒後,從此失明,爆炸巨大的威力,讓「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也難以承受,「有人笑了,有人哭了,但大多數人都沉默了。」美國物理學家、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

    1945年8月6號,美國飛行員蒂貝斯上校,架駛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投下一顆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爆炸當量20000噸,造成118661人死亡,「不久前,美軍飛機剛剛在廣島,投下一枚炸彈,摧毀了敵人的力量,這枚炸彈的威力相當於兩萬噸TNT,它是一枚原子彈,是宇宙中的終極力量,」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

    8月9號 美軍又在長崎,投下代號「胖子」的第二顆原子彈,導致74000人死亡,當時,在杜魯門看來,原子彈是擺在常規武器架上,隨取隨用的武器,但美國的核壟斷 沒有維持太久,奧本海默曾預言,核子擴散 已無可避免,「我常被問到是否希望,出於國家安全考慮,將一些知識保密,例如核彈的製作方法,但我恐怕已經沒有這樣的希望了,」美國物理學家、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

    前蘇聯間諜科瓦爾,是打破美國核壟斷的關鍵人物,他進入美國原子實驗室,竊取機密,讓蘇聯在1949年8月29號,成功引爆第一顆原子彈,而新一輪的核競賽,隨著冷戰,拉開序幕,「如果再發生全球性的戰爭,人類文明可能葬送,我們需要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盡我們所能,避免厄運,」美國物理學家、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

    奧本海默的擔憂,還是發生了。

    「5 4 3 2 1 引爆」,1952年,美國在馬紹爾群島,試爆第一枚氫彈,當量1000萬噸級,是廣島原子彈威力的500倍,而蘇聯在1957年,試射8000公里射程,能直接打到美國本土的,世界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取得火箭運載的領先地位,但美國在這方面,接連失敗。

    「僅僅升空幾英呎後,三級,72英呎的火箭失去推力,回看錄像就能知道真相,」紀錄片片段。

    美國在這場核賭局中落後,但氣勢上沒有示弱,核競賽白熱化的經典場景,是1959年7月,在莫斯科舉行的,美國國家博覽會開幕式,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和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森,在廚房展台,就有一場唇槍舌劍的「廚房辯論」。

    「你們可能跑在我們前面,例如你們研發的火箭,和在外太空的衛星,但就在美國發明的,彩色電視機裡呈現出來,那麼我們都在,都在進步,(不是這樣),你不能視而不見,你們不比我們領先,你大錯特錯了,」時任美國副總統尼克森vs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

    赫魯雪夫被激到了,1961年,他下令製造一億噸級核彈,在22屆蘇共黨代會前引爆,以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於是,蘇聯科學家投入氫鈾彈研發,這是在氫彈外,再包一層鈾238,在氫彈爆炸後,再引爆外殼,相當於兩次核爆,當年10月,圖-95轟炸機,搭載這枚被稱為「沙皇」的氫鈾彈,進行空前絕後的空中試爆,爆炸讓4000公里內的通訊失靈,美軍在阿拉斯加的雷達無法操作,美國估計,如果這枚「沙皇炸彈」,投到華盛頓,將造成350萬人死亡。

    「17年前,人類釋放了原子彈的能量,它脫離了人類道德的約束,成為一種自我毀滅的力量,」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

    冷戰進入全盛時期,更大規模核競賽展開,1962年10月22號,由於赫魯雪夫,持續向古巴運送核導彈,引爆古巴導彈危機。

    「戰爭似乎迫在眉睫,第一次打擊可能隨時發生,我對我自己說,如果古巴不幸遭到這樣的戰爭,我們將從地圖上消失,」古巴總統卡斯楚。

    1962年10月26號,一架美國U2偵查機,在古巴遭蘇聯防空導彈擊落,卡斯楚立刻給赫魯雪夫發電報,要求蘇聯對美國,進行毀滅性的核打擊,古巴導彈危機,從當天深夜,到隔天上午,最後,蘇聯宣佈撤出核導彈,美國保證不進攻古巴而落幕,但危機過後,核競賽變本加厲,美國認為,維持和平的途徑,不在於擁有比蘇聯更多的核武,而是確保雙方都有能力,一次消滅對方25%到50%的人口,也就是「確保相互摧毀」,英文的縮寫,就是MAD,瘋狂。

    「這不是瘋狂,確保相互摧毀是威懾政策的基石,如果你想要一個穩定的核世界,這個詞其實很諷刺,核世界那來的安全呢,安全的核世界需要雙方都有能力,確保對對方的威懾,」時任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

    進入1970年代,蘇聯洲際導彈有1398枚,超出美國344枚,美蘇核威懾達到飽和,但隨著全球反對核武的聲浪高漲,國際核戰略格局發生變化,1970年,國際核不擴散條約生效,奠定了核國家基本格局,美蘇英法中,成為僅有的五個,被核不擴散條約承認的擁核國家。

    1972年5月,美蘇簽署第一階段裁減核彈頭條約,但這看來像個晃子,美國為了在核威懾戰略佔上風,1985年,批准反彈道防禦系統的計劃,這項計劃在外太空的雷射武器,就像是電影星際大戰的場景,因此被媒體稱為「星戰計劃」,但因耗資巨大,8年後終止,而蘇聯,在1991年解體,就這樣,在美蘇核武競賽的高潮中,冷戰,戛然而止,「S冷戰結束後 世界太平許多了,小國的領導人再也不用,對他們的內閣說,那兩個瘋狂的超級國家,想把我們捲入核戰,」時任美國總統老布希。

    核武器在二戰期間,以締造和平的角色出場,但和平到來後,卻露出猙獰的面目,成為美蘇兩國稱霸世界的工具,維持幾十年的恐怖平衡,而冷戰過後,核武器依然存在,且在擴散,恐懼仍在持續。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