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threshold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threshold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threshold定義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解析)看懂群體免疫是甚麼,換你講給周遭朋友了解】 身為公衛專家的陳建仁 副總統說:「在武漢肺炎防疫上,台灣能夠比其他國家稍微好一點,主要是因為有SARS的經驗,同樣的台灣在對抗武漢肺炎的經驗,也受到多個國家的肯定。」。 日前媒體提到英國擬運用“群體感染”戰略通過群體感...
threshold定義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解析)看懂群體免疫是甚麼,換你講給周遭朋友了解】
身為公衛專家的陳建仁 副總統說:「在武漢肺炎防疫上,台灣能夠比其他國家稍微好一點,主要是因為有SARS的經驗,同樣的台灣在對抗武漢肺炎的經驗,也受到多個國家的肯定。」。
日前媒體提到英國擬運用“群體感染”戰略通過群體感染獲得群體免疫力,陳建仁 (18)於臉書發文,談「群體免疫閾值(HIT)(herd immunity threshold)」;以下將帶大家了解「群體免疫」是什麼? 能用來對抗新冠病毒嗎?
■ 什麼是「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
任何傳染病要進行傳播都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相應的,要控制傳染病疫情,就有三個最基本的策略(套用到本次新冠肺炎):
A.「消滅或控制傳染源」:把患者進行集中隔離收治就屬於控制傳染源
B.「切斷傳播途徑」:禁止大型集會就屬於切斷傳播途徑
C.「保護易感人群」:口罩、防護服、護目鏡既是切斷傳播途徑,也是保護易感人群的手段。
「群體免疫」也稱「社區免疫」、「人群免疫」,嚴格來說並不屬於上面說的任何一種防控策略,它描述的實際是一種狀態和結果,即當人口中的大多數具有對傳染病的免疫力後,傳染病將很難繼續傳播,從而達到保護剩餘尚未具有免疫力人口的效果。(資料來源:【註1】)
以定義來看「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指的是「當人或動物群體中很大比例具有免疫力,就能保護其他不具免疫力的個體不受傳染,藉此中斷傳染途徑,將傳染病控制下來」,一般的作法是透過疫苗注射,歷史上並沒有因放任式的「自然感染」而成功抗疫的例子。
「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分析,其實「群體免疫」的想法在邏輯上並沒有錯,當高達70%人口感染就可以獲得群體免疫的效果,只不過代價是要先犧牲一些人。過去沒有任何國家透過「放任人民染疫」而成功控制傳染病。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召集人張上淳」日前也對「群體免疫」的構想示警,他提到,基本上發生感染後,體內確實會產生抗體,但風險在於你無法保證確診的人都是輕症,如果是老年人被感染,死亡率可能會很高。
「指揮官陳時中」則解釋,如果有人告訴我們感染之後100%是安全的,而且你會有抗體,聽起來確實是好方法,但這需要更完整的科學證據,英國這樣的方式可能是要因應醫療量能不足的情況,目前台灣不會走到這一步。(資料來源:【註2】 )
■ 民眾是否可以依靠群體免疫力來預防感染流感?
流感是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當接種率提升使群體免疫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以阻斷或減緩疾病的傳播;惟群體免疫是需要時間累積,接種率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產生之效益,且主要是減緩疾病傳播,並非表示不會傳染流感,故針對流感高風險族群者,仍建議自身接種疫苗。(資料來源:【註3】 )
■基本傳染數 (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R₀)
讓我們回到上周五論壇的貼文內容:「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3/16)表示,在流行病學中,有個常用來判斷傳染病傳染力的重要指標「R₀基本傳染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R₀指數是指一個確診感染病患者會傳染給其他人數的平均值。(R₀ = kbD,平均每個感染者可以傳染的人數(R₀)=感染者平均每天接觸的易感人群數量(k)×易感人群被感染的機率(b)×感染持續的時間(D) )」。
R₀是指在沒有外力介入,而且所有人都沒有免疫力 (general susceptibility,一般易感受性) 的情況下,一個感染到某種傳染病原的人,會把病原繼續傳染給多少其他人的平均值。
▸R₀愈大代表傳染愈難控制
▸R₀ < 1傳染病原將會在該地逐漸消失
▸R₀ = 1傳染病原會持續存在該地而成為地方病(endemic)
▸R₀ > 1傳染病原會在該地呈現指數增加而成為流行病(epidemic),但是易感受人口數會慢慢因為感染產生免疫力,而逐漸減少,所以流行疫情也會減緩,在了解R₀後,接著跟大家解釋『群體免疫閾(ㄩˋ)值』。
■群體免疫閾(ㄩˋ)值(herd immunity threshold, HIT)
當群體內具有免疫力的人數多於一定數目 (herd immunity threshold, HIT,群體免疫閾值),則流行病會轉為地方病或消失!
HIT決定於R0,HIT=1-(1/R0),換言之,R0愈高,HIT愈高,如「貼文附表」所示。表中的各種傳染病,以麻疹和白日咳的R0最高,它們的HIT高達92%以上,如果要透過疫苗接種來預防這兩種疾病的流行發生,接種率必須超過這個閾值才行。
如「貼文附圖」所示,在未接種疫苗(上圖) 或接種者(黃人)比率未超過HIT的族群 (中圖),流行會發生而使大多數健康人都發病(藍人變紅人);在接種者比率超過HIT的族群(下圖),只有四分之一健康人會發病!
■陳建仁 副總統 - 「從群體免疫閾值(herd immunity threshold, HIT)談武漢肺炎防疫策略」
日前英國政府宣佈武漢肺炎防疫進入第二階段的「延緩階段」,主要措施包括:
1) 所有出現咳嗽和發燒等症狀的人必須在家隔離7天,如果7天之後症狀持續或惡化,再叫救護車送醫治療。
2) 病毒檢測只施於重症患者,不再檢測每一個有症狀的人,包含在家隔離的輕症患者。
3) 禁止學校安排學生出國旅行,建議70歲以上老人不要從事長途旅行。
這種鼓勵人民盡可能維持日常生活的「低度防疫」作為,預期可以建立「群體免疫力 (herd immunity)」,讓多數人得病產生免疫力,來遏止病毒的繼續傳播,而讓有限的醫療資源,專用於救治重症患者。英國總理說:「武漢肺炎和流行性感冒完全不同,沒有任何人對它具有免疫力!」
陳建仁的小女兒問:「這樣做有道理嗎?英國的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不就會成為全世界最高的嗎?」陳建仁說:「當然!如果要提高群體免疫力來阻斷傳染,根據目前武漢肺炎的基本傳染數 (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R0),必需有29-74%的人民得到感染,也就是全英國6600萬人當中,有1900-4900萬人感染,才可遏止病毒散播!如果只對重症者(20%)檢測病毒,還是會有380-980萬名確診病例,數十萬人死亡,死亡人數仍是世界第一!」
有鑑於只是「減緩」而非「阻止」疫情傳播,可能會造成災難性疫情,進而拖垮醫療照顧體系,英國又改弦易轍,採取更嚴厲的措施,包括:
1) 全民避免「非必要」的外出與旅行;
2) 如果可能應改為在家上班;
3) 孕婦、健康狀況不佳者與超過70歲的老人應在家隔離12周。
希望能夠藉此降低R0,使這波疫情的死亡人數壓在數千到數萬人左右。
如「貼文附表」所示,武漢肺炎的R0=1.4-3.9,HIT=29-74%,在沒有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當下,英國要藉全民自然感染達到HIT,確實不可行!反而必須透過確診病例的早期發現與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的居家檢疫、高風險群的減少暴露來降低R0、減少疫災,等待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上市!(資料來源:【註4】)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PPT新聞) -“群體免疫”指的是什麽?“無為而治”是真的高明嗎? : https://bit.ly/2WJeuJt
∎【註2】: Yahoo 新聞 -「擁抱病毒拚群體免疫?醫:先死一些人」:https://bit.ly/33POQo3
∎【註3】: 疾病管制署 -「疫苗保護力篇」: https://bit.ly/2WHvpwj
∎【註4】: 副總統 陳建仁 Chen Chien-Jen : https://www.facebook.com/chencj/
➤➤照片
∎副總統 陳建仁 : https://www.facebook.com/chencj/
∎(PPT新聞) -“群體免疫”指的是什麽?“無為而治”是真的高明嗎? : https://bit.ly/2WJeuJt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簡介
➤http://bit.ly/2MtCqgA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群體免疫 #社區免疫 #人群免疫 #陳建仁 #副總統 #群體感染 #群體免疫閾值 #HIT #herd immunity threshold #群體免疫 #Herd immunity #傳染源 #傳播途徑 #易感人群 #消滅或控制傳染源 #切斷傳播途徑 #保護易感人群 #台大醫院 #兒童感染科 #感染症醫學會 #黃立民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張上淳 #指揮官 #陳時中 #行政院副院長 #陳其邁 #R₀基本傳染數 #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基本傳染數
中華民國總統府 / 行政院 / 台大醫院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光生物科技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threshold定義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譚新強:大流行40%至70%感染率預測 是從HIT計算出來的
本來今周值得討論的事情極多,包括沙特阿拉伯與俄羅斯油價戰、美國10年債息首次歷史性跌穿1厘、美國道指跌至11年來首次熊市,和美國大選的選情幻變。但最值得關注的仍然是COVID-19疫情的急速蔓延,世衛終於正式宣布這次為一場Global Pandemic(全球大流行病)!
大流行沒有一個非常正式的定義,理論上最重要因素為某傳染病的廣泛性和宗數,但就跟某病症的嚴重性和死亡率沒甚關係。世衛有頗大的主動決定權,雖不少世界各地的醫學專家已呼籲了好幾周,但明顯世衛一直拖泥帶水,不太願意作出正式宣布。直至近日全球COVID-19確診宗數急升超過12萬,波及超過100個國家,尤其意大利疫情實在已到失控地步,醫療系統崩潰,歐洲其他國家個案亦以幾何級數上升,美國確診個案也升至1000宗以上,世衛才無可奈何地作此大流行宣布。
世衛拖延宣布 或有兩大原因
我相信世衛拖延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肯定出自對全球經濟考慮,根據IMF估計,大流行的標籤可導致全球GDP增長降低1%,亦即全球衰退的機會大大上升(一般定義為低於3%)。例如很多企業和機構,或將借此提出"Force Majeure"(不可抗力條款),提前取消大量商業合約。
拖延的第二個原因是宣布大流行,亦即等如承認人類跟COVID-19的這場戰爭已「失敗」,將無法消滅此病毒。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提到多國的"alarming inactions"(驚人的不行動),有些缺乏資源,有些則缺乏決心!沒點名,但請各位對號入座吧!
當一個疫症到了大流行階段,理論上全球處理方法應有所改變,從containment(圍堵)轉向所謂mitigation(紓緩)。意思是可能各種國際旅遊限制(international travel bans)已對控制疫情無效,但就對經濟有極大傷害,所以應考慮逐步解封。更重要和更有效的應對手段變為"social distancing"(社交隔離)和提升個人衛生。
但理論歸理論,這做法或者合理和具科學理據,但現實歸現實,政治上,在大流行宣布後,誰敢不加強邊境控制,反而大膽放鬆旅遊限制?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周三晚就馬上宣布針對英國以外歐洲的30日旅遊禁令!但他亦有提到隨着中國和韓國的疫情改善,將考慮放鬆旅遊限制,但尚未宣布細節。中國疫情終於算得上受控,但近日又見一些從外國輸入個案,辛苦得來的成果,怎會輕易冒險放鬆旅遊限制!
大流行的另一意思是全球人類的一個頗高比例將受到感染。在2009年的H1N1流感,受感染比例約11%至21%,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亦是H1N1豬流感),受感染比例更可能高達27%。2009年那次的全球總死亡人數約15萬至60萬;1918年那一次,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年醫療比現代當然差很多,所以雖只是流感,但死亡率估計高達10%,總死亡人數可能高達5000萬!特朗普自稱不認識任何死於流感的人,可能忘記了他的祖父,正是死於1918年的大流感!
周三,德國總理默克爾向國民說,COVID-19或將感染到60%至70%的德國人,大家必須阻慢疫情,爭取時間為此作好免疫和醫療系統準備。她本身是一位量子化學博士,懂和相信科學,所以有勇氣成為第一個主要國家元首說出這句話!她說這個驚人預測已成為頂尖專家的共識,即包括我多次提過的世衛顧問Ira Longini、哈佛教授Marc Lipsitch和Imperial College教授Neil Ferguson等。
他們預測,全球40%至70%人口將在今年內受到感染。如這個非常驚人的預期成真,即是最高感染人數高達55億,如按現在確診死亡率(CFR)約3.7%來計算,死亡人數可超過2億人!如果感染人數那麼多,一切mitigation手段都必徒然,肯定全球醫療系統將快速崩潰,死亡率必飈升,輕易高至10%以上(意大利已經是7%),即總死亡人數更可超過5億!即使CFR跌至懷疑較低的感染死亡率(IFR),譬如約1%,總死亡人數也已將是非常嚴重的3000萬至5000萬!
倘2億人感染死亡成真 醫療系統崩潰
我明白這些專家的出發點應該是「好意」的,警告全球政府作出最積極準備。但如此驚人的預測,其實他們也必定有責任舉出證據,解釋他們的假設,和這是否他們的唯一結論,或只是一個worst case scenario(最壞情境),概率又多少呢?
失望地,他們似乎完全沒有對公眾交代過任何證據,令到全球人民和各國政府更加迷惘和惶恐。如果他們的講法是對的,一切的旅遊限制,甚至社交隔離措施,到最後都是沒有用的。那麼即使不是坐着等被感染,不如索性繼續外出旅遊,跟朋友聚會,再過正常生活(多渴望)?
既然所謂專家不解釋,唯有靠自己做些研究,在這裏跟大家分享,但我確不是專家,所以不可擔保分析的準確性,請見諒。
上周我已解釋過R0和R的概念,R0是病毒本身的基本傳染度,R是在採取各種隔離措施後的較低傳染度。我現在將介紹傳染病學上的另一概念——Herd Immunity(群體免疫),當一個population(群組)內的某一比例的人得到免疫力,身體產生了抗體,可以是經過感染,也可以是經過vaccination(注射疫苗),剩下來的人口,即使沒有個人免疫力,亦會享受到間接免疫的保護。基本上,這就是我上周提過的pox party(疫症派對)概念。道理很簡單,就是當很大比例的人已有免疫力,病毒就不能再經他們傳給更多其他人,所以疫情就將熄滅。這就是上周刊出感染曲線有自然頂峰的原因。
這個關鍵的人口比例稱為Herd Immunity Threshold(HIT,群體免疫臨界點),原來是可以用很簡單的方程式計算出來的:
HIT=1-1/R0
HIT就是這個需要受感染而達到群體免疫效果的人口比例臨界點。R0當然就是我們的老朋友: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病毒基本傳染度,即平均每個病人將傳染給多少個其他人。流感(influenza)的R0約為1.3至1.8,COVID-19是全新病毒,數據尚未很準確,估計R0約為1.4至3.9。
以流感為例,如用R0=1.3:
HIT=1-1/1.3=23%
以COVID-19為例,如用R0=3:
HIT=1-1/3=66%
雖然專家沒有解釋,明顯他們的COVID-19的HIT為40%至70%。全球感染率預測,是來自這個基本方程式的,但可能加上其他的一些假設。流感的計算結果,也符合HIN1和西班牙大流感的經驗。
但我仍有多個重要的疑問。首先這基本方程式用的是R0而並非R,那麼隔離措施,到底是有效還是無效呢?如果有效,如有能力把原來R0=3降至較低的R=1.3,那麼COVID-19的HIT也可降至如流感的23%,已可最少挽救數千萬條人命!還是如我上周的附圖顯示,即使能用隔離措施把感染曲線壓扁,但其實兩條曲線的"area under the curve"(曲線下面積)仍然差不多,較低的R只能把整個過程拖長,和減低頂峰發病期對醫療系統的壓力?理論上,如隔離措施百分百有效,密不透風,當然可把原來的一個群組分割為多個隔絕的群組,壓低R必定有效,這就是中國針對湖北的手段,亦見成效。但這種極端的封關措施在多少地方可以執行?意大利正在嘗試,但恐怕為時已晚。况且即使湖北也不是完全密封,也有很多案例流出,亦不可能永遠封關下去,當重開時,從外再傳入的機會也極高。
我的第二個疑問是這個高達70%感染率預測,需時多久,有沒有把夏天的可能消滅病毒效果,計算在內?假設R0為較低的1.6,另假設serial interval(平均每代傳染需時)為專家估計的4.6天,約今年6至7月初夏,或已將達到40%的HIT。
我見過不少專家如美國NIH的Anthony Fauci醫生,當被問到天氣回暖會否加速消滅COVID-19的病毒時,他的答案是按過去流感病毒的經驗,較高溫度和濕度,似乎對遏抑病毒傳播有幫助,但因為此病毒是全新的,所以不能肯定。
無藥根治 夏天回暖成唯一希望
此答案聽似合理,但其實並不科學化。如果不知道,為何不馬上做實驗,在實驗室內模擬夏天環境,包括溫度、濕度,甚至陽光時間和角度等,培植病毒,或在試管內,或把病毒打進動物身上,然後放進一個群組內,不就加速解答這個超重要的疑問嗎?因為請記住,到現時為止,我們沒有任何免疫針和已經驗證有效的藥物,所以如萬一containment真的控制不了疫情,那麼夏天的消減病毒功能,可說是我們的唯一希望!
按照我的研究,曾有人做過針對SARS的夏天模擬實驗,亦證明較高溫度和濕度,確對壓抑SARS病毒有效。但暫時仍未發現類似針對COVID-19的研究,或者最少尚未完成和對公眾宣布結果。疫情非常嚴重,時間非常寶貴,實在刻不容緩,我確對醫學界有點失望。
除此,近日很多專家都告訴我們,在12至18個月內,將可成功研發出有效疫苗,如屬實,當然是天大喜訊。當然遠水不能救近火,即使如期成功,對今年疫情亦沒有幫助;但大家都應該有準備COVID-19將成為endemic,可能每年會捲土重來的風土病(但將不停出現基因變異),所以如明年已有疫苗,進度已算神速!但這些專家也沒有告訴我們為何有此信心。從前我已指出過,感染人類的7種冠狀病毒,包括SARS,到現時為止仍沒有任何疫苗,亦沒有特別的抗病毒藥!當年SARS也是頭等大事,應不乏人和資源去研究疫苗和藥物,但到現在仍未成功。是否因為SARS在2004年後沒有再出現案例,所以沒有人再研究下去,有可能但不肯定。為何其他冠狀病毒,包括導致傷風的兩種,亦沒有疫苗,但流感就有?是否冠狀病毒有些特別結構和特徵,令到發展疫苗和藥物特別困難?如果是的話,為何又有信心在一至一年半內,即可研發出COVID-19的疫苗?此病毒較簡單?現在有迫切性、資源充分、研發技術突飛猛進,加快過程(希望是)?還是專家也沒有把握,在總統和公眾壓力下,信口開河,忽悠大家(希望不是)?我渴望他們用科學解釋一下希望的來源。
除此,我當然也失望仍未看到以隨機測試統計學來計算出來的感染率和IFR。最接近的應該是韓國的數據,他們不斷進行大量接近隨機測試,應該超過20萬人次,確診人數近8000,死亡人數67,CFR約0.8%,接近全球最低。既可能韓國醫療系統比意大利好,中間年齡較低,但明顯亦跟大量測試,擴大CFR分母有關。所以最少這給我們一點希望,神秘的IFR,理論上應可以低於0.8%,如韓國的真正宗數比確診多一倍,那麼IFR就只有0.4%。雖仍遠高於流感的0.03%至0.1%,但總比現在CFR的3.7%好得多。
我們極需要準確一點的IFR估計,因為即使不幸中招,也可安心一點。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threshold定義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譚新強:一頓豐盛的 三星級智慧午餐
過完聖誕,又到年底,在此祝新年進步,世界和平!
上周末剛下飛機,即與來自加州的老朋友一家人午膳。餐廳本算是全港數一數二,素來出品都很有水準和穩定。這次更預早從加拿大打電話回來,訂好幾道招牌菜,預備好好款待朋友。但今次大失所望,無論是小菜或點心的水準,都跟大約半年前上次去時差距甚遠。其實近月類似的食物失準情况,已到處經常出現。本來一年一度的米芝蓮食評出爐,無論可靠程度有多少,都算是飲食界盛事。今年有好朋友的餐廳升至兩星,本應熱烈祝賀,但在現今生意環境下,雖完全不擔心他們的財力,但唉!也不知應該說些什麼才對。
朋友夫婦都是美國頂尖學府博士,太太是位非常出色的工程師和創業家,公司早在2000年前已上市,後來更轉身為VC,專注投資ESG項目。先生則是位頂尖的晶片設計工程師,且擁有多個專利權。女兒也很優秀,是位年輕的建築師,剛出道不久,前途無可限量。
半導體製造業是鬥規模遊戲
每次跟他們聚會都很高興,除了互相關心近况外,每次都討論很多有意義的題目,政治、經濟、歷史、科技等,天南地北,無所不談。今次又再討論到晶片製造技術,台積電遙遙領先,我有點不解為何昔日半導體行業的老大哥Intel,在多方面似乎愈來愈落後,尤其移動端CPU,但即使伺服器端,GPU也欠奉,CPU亦開始被AMD挑戰,代工方面的業務亦不成氣候。我朋友解釋,半導體製造業完全是個規模遊戲,每年需要投放的資金過百億美元,如無極大生意規模,根本無可能鬥下去。
強如三星,雖說計劃投資過千億美元在EUV技術,但暫時仍落後於台積電不少,能否追上來,仍是未知之數。中國大基金和清華紫光等,雖有國家背景,但暫時的資金投放量,說實話,仍遠遠不夠,可以說幾乎差一個零。近日更已見到紫光有點資金緊絀,海外債價急跌,情况當然沒有方正那麼嚴重。近日連大基金都連環減持了數家A股半導體公司股份,原因是一來今年獲利已甚豐,投資者亦應歡迎行業變得更巿場化,但亦有人擔心是因為財政上需要資金回籠,且有點違反本應為長期投資的原則。
Intel代工業務欠佳 因有自家品牌難中立
朋友解釋為何Intel的代工業務一直做得不好。我也知道部分原因是Intel有自己品牌和各種產品,絕非如台積電般中立,所以客戶如Nvidia和AMD,甚至蘋果和亞馬遜等,都很難完全相信一家現存或潛在競爭對手。但朋友更指出這猜疑原來是雙向的,Intel也不願意把所有製造技術的細節,跟客户分享,但晶片製造極度複雜,隨着Moore's Law走向盡頭,愈來愈困難,所以如客戶和代工兩方不能衷誠合作,根本很難成功。朋友更提醒EUV技術的難度更高,除產能throughput(通量)和良率較低外,強力的EUV亦令mask(掩模)的損耗加速,增加製造成本。
我們也談到量子計算的前景,他對此非常有保留。主要因為極難保持qubit(量子位元,又稱Q位元)的superposition(量子態疊加)和互相之間的entanglement(量子纏結)情况。現今最常用的技術採用superconducting qubit(超導Q位元),需要比外太空更接近絕對零度的超低温(約15mK),且任何干擾,小至一粒photon(光子),都可導致quantum collapse(量子崩陷),而出現過早的quantum decoherence(量子退相干)現象。加上如要達到有實際用途的階段,例如以最有名的Shor's algorithm來拆解互聯網最常用的RSA(Rivest-Shamir-Adleman)密碼,需要的qubit多達過千。加上如要符合Quantum Threshold Theorem(量子閾定理)的error rate(錯誤率)上限,需要的qubit數量或需要再增加1000倍,即上百萬顆qubit才可達到fault-tolerant(故障容忍度)的效果!Google最新的Sycamore量子電腦才只有53顆qubits,距離有多遠,可想而知。
討論當然不可以完全避免政治,朋友女兒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她對特朗普統治下的美國極度憂慮,民粹主義高昂,種族hate crime(仇視罪行)到了近30年新高,國際上更挑起無數外交、貿易和環保的紛爭,她想知道現今全球局勢是否有史以來最不穩定和最差的?我指出現時局勢雖然緊張,中美鬥爭更必是長期新常態,亦可能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但暫時仍屬和平之爭(感謝核武的阻嚇作用),所以仍不可與兩次世界大戰比較。
隨人類文明社會發展 暴力死亡率趨跌
按著名哈佛cognitive psychologist(認知心理學家)和作家Steven Pinker的研究,隨着人類文明社會的發展,過去數千年來,人類的暴力死亡率是在長期下跌,估計在石器時代以hunter-gatherer(獵人搜集者)為生活模式時,男性的暴力死亡率可能高達60%,跌至20世紀的只約1.5%(已包括兩次世界大戰)。以百年為單位來看,歐洲在過去六七百年,戰爭之外的謀殺率,亦從高至每年每十萬人100宗謀殺,跌至現今1至2宗的水平。她的爸爸補充,即使在美國近代史中,越戰中美軍死亡人數都超過5萬。美國內戰的死亡人數更高達60多萬,幾近美國所有戰爭中的總死亡人數的一半。
既然現今世代不算很暴力,但為何聰明的年輕人如這朋友的女兒,會認為現在的世界是最差和最不穩定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特別的,包括活在的世代也必然是特別的,例如很多人認為互聯網是比電力本身更偉大的發明,雖然事實是電力、蒸氣機和盤尼西林等發明,對提升生產力和對人類的貢獻,遠比互聯網大。同樣的,大部分的現代人,雖幸運地沒有經歷過戰亂,反而不太懂得珍惜和平,只要對一些相對小事情,例如對事業前途不滿意,或感覺社會有些少不公平的情况,就已經以為是人類史上的最大悲劇。當然傳媒,尤其社交媒體也對這現象的出現有很大的責任。傳媒大都是報憂不報喜,連真確性都是問題,世界和平根本上不了頭條。新聞的定義當然只報道最新消息,那裏發生命案,那個地方出現騷亂,而不會與歷史作出比較。
現代人沒經歷大型戰亂 小事當是大悲劇
第二,其實不止年輕人擔心未來的世界,有些極有智慧的學者也同樣擔憂。朋友提出其中一位,也是哈佛的著名生物學家和作家(兩度獲Pulitzer獎)的E. O. Wilson,他在約十年前,與發現DNA double helix結構而成名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James Watson的一次公開討論中,提出他認為humanity(人性)的最大問題是我們擁有「Paleolithic emotions, Medieval institutions' and God-like technology」。意思是人類情緒上的進化,仍停留在舊石器時代。機構制度上,例如國家、政府、宗教和銀行等,則大致停頓在中世紀階段。但科技上,包括遺傳基因、AI、和核武等,我們已擁有接近上帝的創造和摧毁能力——一個非常危險的組合!
科技發展可造福人類 亦可招致滅亡
這番說話非常有意義,值得深入思考,未來數周將在文章中繼續探討。即使現今人類的暴力死亡率確比數千、數百,甚至數十年前低,但現在人類擁有前所未有的各樣科技,它們既可造福人類,但亦可帶來滅亡。悲哀的未來可有不同成因,未必只因戰爭引起。Wilson最恐懼的是因人類自私心理,缺乏長期計劃能力而製造出來的氣候變化災難,但其實亦可以是因為基因工程和AI等技術發展過速,人類失去控制而帶來的噩夢。
這頓午餐,食物雖然有點失準,希望朋友見諒,但席上討論非常豐富,精神食糧比食物更重要,絕對三星!
中環資產持有台積電、AMD、三星、Nvidia、Apple、Google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