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急診幫確診病人換氣切管
這是有癌症並接受化療、免疫治療的病人
雖然目前檢查還不會病情危急,但是一旦變差,就相當難處理
除了疫情控制隨時再來之外
接下來的病人也會有型態的轉變
漸漸延伸向我們沒注意到,卻是相對脆弱的族群
JAMA在6月7日有刊登一篇美國家庭醫學科醫師林賽瑞安(Lindsay ...
剛剛在急診幫確診病人換氣切管
這是有癌症並接受化療、免疫治療的病人
雖然目前檢查還不會病情危急,但是一旦變差,就相當難處理
除了疫情控制隨時再來之外
接下來的病人也會有型態的轉變
漸漸延伸向我們沒注意到,卻是相對脆弱的族群
JAMA在6月7日有刊登一篇美國家庭醫學科醫師林賽瑞安(Lindsay Ryan, MD)的文章
“Vaccinated but Not Protected—Living Immunocompromised During the Pandemic”
(接種疫苗但未受到保護——在大流行期間免疫功能低下的生活)
她本身是執行社區接種計畫的醫師
但是因病,接受過免疫治療後
沒有B細胞、T細胞反應也很弱的病人
自述在施打過新冠疫苗後沒有產生任何抗體
就算有接種疫苗,也無法被提供任何保護的族群
更有人推論而很多國家的變異株,都是最容易從這類免疫力不佳的病人身上產生
當美國制定打完疫苗,驗證有足夠抗體者可以恢復自由
她面臨的狀況是此生"永遠活在大流行中",永遠無法脫下口罩
除非COVID-19有一天連流感化都沒有,完全消失
那是不是杜克大學全球衛生創新中心推測的2024年,就不知道了
每個國家都有這樣的人
如果是你的親人,你就會體會及早把疫苗接種完的重要
讓病毒難以在人群中傳播,才是保護免疫低下的人感染、並減少臨床困境的出路
--
最近因為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
4月16日接種了AZ疫苗,日前施打第二劑卻是莫德納疫苗。
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2日發出聲明
呼籲指揮中心盡速研議COVID-19疫苗混打之可行性
德國是第一個提出可以混打疫苗的歐洲國家,在今年 4 月 1 日,德國防疫最高指揮機構 Robert Koch Institut 就已建議,可以第一劑打 AZ 疫苗,然後第二劑量打 mRNA 疫苗
目前能夠接受第一劑打 AZ 疫苗,第二劑打輝瑞或是莫德納的國家有:
芬蘭、丹麥、瑞典、挪威、法國、德國、西班牙、加拿大。
其實我私下認為台灣最有本錢給自己實施混打
提供亞洲最大、全球僅次於加拿大的混打數據資料庫
但是至今還 #沒有 可以實施混打的 #軍令
在此宣導,如果可以,以後再向大家更新
可能真的是台灣政局太不穩了
畢竟台灣不若以色列團結,這是事實
本來有限的選擇可以創造這機會
但是當局已經不能再承擔任何風險
越不穩,做事就只好越保守了
但是對於提早獲得更好、且能提前對抗印度變種珠的族群免疫
我認為是可以嘗試的
不要害怕,積極一點
疫情當前,全新經驗,沒有人是專家
Taiwan can help 變成Taiwan need help並不丟臉
成績有退步,丟掉模範生心態,多看看別人怎麼做
這樣好好訂正考卷,迎頭趕上,才是重要的
(本文照片已經過病患同意刊登撰文,做為日後臨床教學用)
t型管氣切 在 林佳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踏出光合之行的第一步
~攏係好朋友‧台灣作夥行
這個周六佳龍展開光合公益關懷之行,簡稱《光合之行》,我們把主題稱為「攏係好朋友‧台灣作夥行」。這是在疫情前就有的計畫,因為疫情緣故順延。但我們希望能到台灣各地進行一場正向旅行。
這一年多的時間,台灣跟世界歷經了許多苦難。COVID-19的爆發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防疫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仍有許多事情需要我們關心。經歷過太魯閣事故,佳龍有許多省思,從中也看到社會許多被關注的面向,我想呼應吳念真導演所說的:「台灣需要一場幫助別人的運動」。
我們的社會經常因為陷入一些紛擾而讓人與人彼此敵對,這些敵對的慣性,讓我們分裂,讓我們爭鬥,也讓我們疲倦。然而,我始終相信,多數人是良善而願意彼此相助的。因此,在思考要透過光合基金會作些什麼事情的時候,我想到了吳念真導演的話。我們從互助的角度出發,尋找光點,彼此聚合,就能照亮黑暗。光合之行與其說是一場旅行,更像是一場運動,一個聚合光源、在呼吸之間行光合作用,彼此分享養分,彼此向上提升的社會運動。
《光合之行》的首站,我們來到了台中和平區達觀部落,拜訪佳龍的好朋友,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前台中市副市長-林依瑩。
我想大多數的人都聽過《不老騎士》,或者看過這個紀錄片。如果沒有依瑩,我們看不到這個美麗計畫的誕生,也可能忽略老人家也有夢想這件事情。依瑩曾是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執行長,多年來她一直投入老人福利照護,連結各行各業有志之士投入其中。因為感佩她的理念,佳龍2014年當選台中市長後,邀請她擔任我的副市長,希望能借助她的專業,讓台中市政府的社會福利能真的幫助到需要的人。四年的日子,我們沒有浪費任何一天,共同提升台中市政府的長照服務、機構轉型還有人才培育。很可惜,2018年,我們沒有連任,很多理想無法繼續。但依瑩不但沒有放棄,更舉家移民達觀部落,繼續投入偏鄉老人福利照護,考取「照顧服務員單一級技術士技能證照」,投入第一線的照護服務,並發展出24小時的照護計畫。
這天,佳龍隨依瑩深入了解她的工作。來到玉山高中,參與培訓課程,也更了解長照第一線的專業與挑戰是多麼不容易。很高興,在她多年的努力下,已經有許多年輕人返鄉投入長照的服務,這些穿梭在偏鄉的年輕身影,我看到了他們身上的光亮,也感受到極大的溫暖。
上午的課程結束,我抵達双崎部落,參與「台灣善種子義工團」為一位阿公蓋房子的計畫。他們利用週末休息時間,到全台灣行善,也助弱勢起厝。千斤重的建材,他們接力搬進山區不喊苦。烈日底下,只見他們分工有序,合力興建,造鋼構、拉水電、釘木板、鑽孔洞、焊鐵片,爬上爬下,汗流浹背,低頭做事。很榮幸,佳龍接受他們邀請擔任義工團的總顧問,未來與他們一起到台灣各地播下善種子。
我穿上蘇亭熒理事長遞給我的制服與工程帽,也跟著他們爬上屋頂蓋起房子。當然,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我,也只能做點鎖螺絲,釘釘子的工作,但這個付出的過程,讓人覺得滿足。新屋主是一位阿公,他因為遭逢家變,產生酗酒的習慣,脾氣也不甚好,但因為依瑩邀請他加入「友雞計畫」,讓他能投入養雞與賣雞蛋的工作,從中得到成就感,身心狀況也慢慢有了改變,希望這個眾人合力建成的新家,能讓阿公住得開心,走出過去。
在依瑩的介紹下,佳龍也新認識了兩位分別為71歲及81歲的老人家。他們接受氣切插管治療,身體受盡折磨,原以為是不可能恢復正常生活,但是在依瑩團隊的照顧之下,發生了奇蹟,而這個奇蹟被刊登在今周刊的封面故事,他們也親筆簽名送給我,邀請讀者能撥空閱讀(大安溪畔的小奇蹟!https://reurl.cc/R0AQbr)
期間我也認識這個奇蹟的幾位功臣。包含傅華國醫師、鄭文琪營運長、梁娟娟護理師等,聽著他們分享治療與照護期間的過程,我也油然產生敬意。照護是一條不容易的路,除了家人的陪伴,醫療團隊與照護團隊更是奇蹟的最大推手。這是此行最重要的收穫,我們都應該彼此努力,讓台灣的長照服務得到更完整的支持,讓長照服務能更制度化、專業化、人性化。
簡單用過餐後,我抵達依瑩所成立的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參訪。我時常拿到依瑩送給我的有機健康雞蛋,以及用有機雞蛋製成的蛋捲,原來有些雞就養在合作社的後方,山區裡的空氣好,這些雞看起來更顯自由自在,也難怪雞蛋的品質沒話說,不管是想品嘗雞蛋或想支持他們,都可以上網訂購(http://plahan.com.tw/hen/)
伯拉罕跨專業的整合團隊發展出共生照顧模式,核心是照服員,搭配居醫、居服、社工、護理,還有OT(職能治療師)、PT(物理治療師);此外還有居家打掃與空間美學。未來更希望鼓勵照服員變成「照老闆」,鼓勵年輕人回鄉創業,「現在伯拉罕已經有一半以下是不到40歲的生力軍,這是多麼不容易的成果。在得知伯拉罕的公益送餐服務每個月有近240公斤白米需求,佳龍也代表光合基金會捐出250公斤白米,略盡心意。
最後一站,我們來到「博屋瑪國小」,與比令.亞布校長敘舊,關心學童受教環境。我在擔任立委期間,就積極推動《實驗教育三法》。擔任台中市長以後,有機會關注台中市的實驗教育,因此在任內,推動博屋瑪國小成為全台灣第一個原鄉實驗教育機構。很高興聽到比令校長與我分享這些年的成果,他頻頻感謝這個政策讓學生能得到不一樣的教育環境和成果,但佳龍更要感謝所有投入這個計畫的教育工作者、學生以及家長,還有部落的參與,謝謝你們的相信與付出。
由於和平區山地有許多眼鏡蛇出沒,佳龍從新聞得知有隻名叫「傻瓜」的忠犬,為護主而遭眼鏡蛇咬死,特別請知名燈藝師藍永旗老師製作以傻瓜為原形的花燈,致贈給學校。過去我在擔任交通部長推動台灣燈會籌備期間,和藍永旗老師結下很深的緣分,藍永旗老師百忙之中,得知此事,特別抽空無償趕製,希望學童留心毒蛇之外,也能記得這則在地的溫馨小故事。
這是我收穫滿滿的首趟光合之行,我也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為自己規劃一趟光合之行,把助人放在心中,就能充滿正面的能量。成為光,讓我們一起走在光裡。
光合之行的首站從台中出發,陸續將到全台各地,關心偏鄉、長照、農業、地方創生、青年創業、產業轉型、教育、文化與交通和觀光等領域的公益工作者,也是佳龍的好朋友。期待接下來「攏係好朋友‧台灣作夥行」有更多精彩的故事發生。
大家週末愉快。
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
玉山高級中學 Y-Sun Senior High School
台灣善種子義工團 / T G S V G N P O
臺中市博屋瑪國民小學
銀享全球 Silver Linings Global
t型管氣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剛剛在急診幫確診病人換氣切管
這是有癌症並接受化療、免疫治療的病人
雖然目前檢查還不會病情危急,但是一旦變差,就相當難處理
除了疫情隨時再來之外
接下來的病人也會有型態的轉變
漸漸延伸向我們沒注意到,卻是相對脆弱的族群
JAMA在6月7日有刊登一篇美國家庭醫學科醫師林賽瑞安(Lindsay Ryan, MD)的文章
“Vaccinated but Not Protected—Living Immunocompromised During the Pandemic”
(接種疫苗但未受到保護——在大流行期間免疫功能低下的生活)
她本身是執行社區接種計畫的醫師
但是因病,接受過免疫治療後
沒有B細胞、T細胞反應也很弱的病人
自述在施打過新冠疫苗後沒有產生任何抗體
就算有接種疫苗,也無法被提供任何保護的族群
更有人推論而很多國家的變異株,都是最容易從這類免疫力不佳的病人身上產生
當美國制定打完疫苗,驗證有足夠抗體者可以恢復自由
她面臨的狀況是此生"永遠活在大流行中",永遠無法脫下口罩
除非COVID-19有一天連流感化都沒有,完全消失
那是不是杜克大學全球衛生創新中心推測的2024年,就不知道了
每個國家都有這樣的人
如果是你的親人,你就會體會及早把疫苗接種完的重要
讓病毒難以在人群中傳播,才是保護免疫低下的人感染、並減少臨床困境的出路
--
最近因為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
4月16日接種了AZ疫苗,日前施打第二劑卻是莫德納疫苗。
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2日發出聲明
呼籲指揮中心盡速研議COVID-19疫苗混打之可行性
德國是第一個提出可以混打疫苗的歐洲國家,在今年 4 月 1 日,德國防疫最高指揮機構 Robert Koch Institut 就已建議,可以第一劑打 AZ 疫苗,然後第二劑量打 mRNA 疫苗
目前能夠接受第一劑打 AZ 疫苗,第二劑打輝瑞或是莫德納的國家有:
芬蘭、丹麥、瑞典、挪威、法國、德國、西班牙、加拿大。
其實我私下認為台灣最有本錢給自己實施混打
提供亞洲最大、全球僅次於加拿大的混打數據資料庫
但是至今還 #沒有 可以實施混打的 #軍令
在此宣導,如果可以,以後再向大家更新
可能真的是台灣政局太不穩了
畢竟台灣不若以色列團結,這是事實
本來有限的選擇可以創造這機會
但是當局已經不能再承擔任何風險
越不穩,做事就只好越保守了
但是對於提早獲得更好、且能提前對抗印度變種珠的族群免疫
我認為是可以嘗試的
不要害怕,積極一點
疫情當前,全新經驗,沒有人是專家
Taiwan can help 變成Taiwan need help並不丟臉
成績有退步,丟掉模範生心態,多看看別人怎麼做
這樣好好訂正考卷,迎頭趕上,才是重要的
(本文照片已經過病患同意刊登撰文,做為日後臨床教學用)
t型管氣切 在 集氣:氣切寶寶的秘密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個厲害
國外帶回來的 藍色T型管 訓練咳痰能力
居家照護 氣切鈕釦 小紅帽 訓練口鼻呼吸
看起來不起眼,但,2個都是 神器!
加油小番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