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synthwave推薦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synthwave推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synthwave推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synthwave推薦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161的網紅Sonic Deadhors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就算2020已經過一個多月還是想記錄一下2020自己覺得很棒應該多一點人聽到的唱片。 1.Otis Sandsjö --Y​-​OTIS 2 Otis Sandsjö是來自瑞典現在在柏林發展的薩克斯風手,製作人是我覺得超厲害的Petter Eldh ,這張裏頭許多樂手也是來自Koma Sax...

  • synthwave推薦 在 Sonic Deadhors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13 11:25:22
    有 120 人按讚

    就算2020已經過一個多月還是想記錄一下2020自己覺得很棒應該多一點人聽到的唱片。

    1.Otis Sandsjö --Y​-​OTIS 2

    Otis Sandsjö是來自瑞典現在在柏林發展的薩克斯風手,製作人是我覺得超厲害的Petter Eldh ,這張裏頭許多樂手也是來自Koma Saxo 。高度旋律性 x 絕佳grooving,音色跟技巧都絕佳上等的future Jazz 。

    https://ppt.cc/fWeL5x

    2.Chicago Underground Quartet –Good Days

    睽違10多年終於再次合作的Chicago Underground Quartet。 除了一貫又酸又暈的合成器bassline跟小號,這次還多了老友Jeff Parker跟合成器/鍵盤手Josh Johnson,而且他們竟然翻玩我心目的free jazz經典Alan Shorter 1969年的Orgasm!!! Alan Shorter是號稱realbook裡有最多曲子的Wayne Shorter的哥哥,但時運不濟的他只出了兩張專輯在1980年代就死了..........
    https://ppt.cc/fpSWnx

    3.Josh Johnson --Freedom Exercise

    Josh Johnson是 Chicago Underground Quartet裡的鍵盤手,同時也是薩克斯風手。這張比起Chicago Underground Quartet 更像是芝加哥音響掛爵士 ,喜歡Gastr del Sol跟Totorise一定會喜歡這張。

    https://joshjohnsonmusic.bandcamp.com/

    4.Ernesto Cervini—Tetrahedron

    其實是因為吉他手Nir Felder 才會注意到這個組合,很喜歡他爵士本格派很bop的語彙,同時又用很多Glitch效果。對......就是跟我一直想做的吉他表現很像。鼓手Ernesto Cervini 也有很多厲害的樂句表現。

    5. Anton Eger --Æ

    Anton Eger 是來自挪威的鼓手,製作人一樣是Petter Eldh ,技巧超威,合成器超爽,grooving超怪洨。如果覺得Jaga Jazzist今年這張有點弱掉的推薦你聽這個保證噴爽~~~~!!!
    而且幾乎所有合成器都是Polysix做的!!!Korg怎麼還不趕快復刻!!!

    https://ppt.cc/fHvD7x

    6.Waldo's Gift – the Hut

    這個來自Bristol的樂團應該去年的大驚喜聽最多次的唱片,吉他手總有各種旋律及效果怪招,有實驗電子聲響也有爵士樂的合聲精隨有時候又突然一個超爆猛大爆炸音牆。喜歡怪吉他效果的一定要聽一下。

    https://ppt.cc/f7uxNx

    7.Joachim Kühn & Trummerschlunk--Playing Probabilities

    一直都很喜歡爵士鋼琴老將 Joachim Kühn的作品,但沒想到今年這張竟然是做Minimal跟Glitch這種實驗電子音樂.......但Joachim Kühn的檔次就是可以把極微聲響變的超火熱。然後這張唱片竟然是在Ibiza錄音,製作人是一個做big room的DJ............

    https://ppt.cc/fYEL5x

    8. The Flashbulb --Our Simulacra

    Flashbulb的新專輯無疑是今年最好的電子音樂專輯,有機感十足的modular synth,極度優美然後再多一點就太巴辣濫情的好聽旋律,別樹一格的Speech synth用法,本身是硬底子器樂高手的Benn Jordan毫無疑問地把他這幾年研究modular的成果發揮的淋漓盡致。雖然還是會懷念breakcore時期暴衝的Flashbulb,但有預感在中國武漢病毒肆虐下可以做屌音樂又是賤嘴youtuber的他肯定是一波大紅大紫百萬級電子音樂家ㄌ!!!!

    https://ppt.cc/fbIMex

    9.Beck – Hyperspace

    應該就是我2020的guilty pleasure了,嚴格來說這應該是2019年專輯的remix,但我更喜歡這張,能把808 bass,Trap beat,Retro synthwave全部內化成自己風格的應該只有Beck了............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6Aqtcnv4SwSnXaZj987OQ0

    10. SPECIAL INTEREST --The Passion Of

    直接,爽快,沒在跟你好來好去,好久沒聽到這麼猛的電子硬核暴女龐克。只能說在2020還能認識這種亂七八糟團真的太好了。

    https://specialinterestno.bandcamp.com/album/the-passion-of

    11. Hubert Dupont--Trio Kosmos

    去年很喜歡的小號手Antoine Berjeaut今年的新作品,鬼魅,虛幻,如Dark Magus 般深不可測的宇宙爵士,裏頭有超多又低又炸線條超複雜的合成器bass line。大概比當紅炸子雞Sam Gendel那種極簡風格有趣個三百倍吧。

    https://ppt.cc/fif5nx

    12.Igorrr --Spirituality and Distortion

    如果要我選一個最能代表法國的當代音樂人,毫無疑問就是Igorrr了,這張專輯除了以往的重金屬電子breakcore香頌吉普賽爵士,更將音樂觸角往北非摩洛哥延伸,裏頭超多Oud琴跟金屬電子混搭橋段。然後還有幾首將吉普賽風格延伸到巴爾幹半島,只能說這傢伙真的是混搭天才.............

    https://igorrr.bandcamp.com/album/spirituality-and-distortion

    13.Gard Nilssen´s Supersonic Orchestra – If You Listen Carefully The Music Is Yours

    今年最喜歡的大樂團爵士樂,比Sun Ra Arkestra那張還喜歡。火熱,靈性,原始,狂野,不和諧,可以聽到很多源自Archie Shepp,Albert Ayler那些60年代以降原始自由爵士的聲響,不像很多此類靈性爵士都太圓融太好聽‧太刻意。

    https://gardnilssensupersonicorchestra.bandcamp.com/

  • synthwave推薦 在 DJ Mykal a.k.a.林哲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31 17:15:34
    有 103 人按讚

    最近忙於新計畫的籌備,但沒想到同一時間內 M@M Records 四樓唱片行 進貨量出乎意料地多(因為疫情很多實體延到年底發行),分身乏術的狀況下,一年一度的年度50張電氣導向專輯推薦,還是趕在2020最後一天整理出來。

    一如以往,所有的推薦都有實體發行(CD、黑膠、卡帶任一形式都可),也是我想固守的老派的浪漫。

    這份推薦名單的選擇方向,除了算是自己本命的各類drum & bass以及我在希望阿爆能有Remix專輯那篇文章裡提到的UK club bass/breaks之外,也明顯反映了我這一兩年來聆聽習慣的兩大轉變:

    其一是自己在唱片行重開之後有更多時間獨自靜下心來感受更多ambient與靜態/極簡電子作品,其二則是更宅(?)之後花了更多時間涉獵vaporwave/future funk、synthwave/retrowave領域。

    當然,也少不了有幾張各具異稟的台灣電子音樂專輯。

    最後跟大家說聲新年快樂,2021也請記得常常來粉專晃晃。

    【 50張專輯(依字母排列) 】

    ■ Actress《Karma & Desire》
    ■ Ana Roxanne《Because Of A Flower》
    ■ Andras《Joyful》
    ■ Andrea《Ritorno》
    ■ Autechre《SIGN》
    ■ Auragraph《Memory Tracer》
    ■ Baauer《Planet’s Mad》
    ■ Beatrice Dillon《Workaround》
    ■ The Beneficiaries《The Crystal City Is Alive》
    ■ Bing & Ruth《Species》
    ■ Blinkar Från Norr《Metaphors For Things》
    ■ Bronson《Bronson》
    ■ Buspin Jieber《V.H.S. Volcanic / Harmonic / Sounds》
    ■ Chari Chari《We Hear The Last Decades Dreaming》
    ■ Cuushe《WAKEN》
    ■ Daniel Avery + Alessandro Cortini《Illusion Of Times》
    ■ DEADLIFE《City of Eternal Rain》
    ■ DJ Python《Mas Amable》
    ■ Dom & Roland《Lost in the Moment》
    ■ Fiesta Soundsystem《Rites Of Passage》
    ■ Green House《Six Songs For Invisible Gardens》
    ■ Ghetto Kumbe《Ghetto Kumbe》
    ■ Hotel Pools《Still》
    ■ Hyph11E《Aperture》
    ■ Ital Tek《Outland》
    ■ Julianna Barwick《Healing Is A Miracle》
    ■ K-Lone《Cape Circa》
    ■ Kaitlyn Aurelia Smith《The Mosaic of Transformation》
    ■ Kelly Lee Owens《Inner Song》
    ■ KillerBlood《鄉愁香》
    ■ KMRU《Peel》
    ■ Krust《The Edge of Everything》
    ■ Machinedrum《A View of U》
    ■ Metrik《Ex Machina》
    ■ MJ Cole《Madrugada》 + 《Madrugada Remixes (Record Store Day 2020) 》
    ■ Nahash《Flowers of the Revolution》
    ■ Nicolas Jaar《Cenizas》
    ■ Oneohtrix Point Never《Magic Oneohtrix Point Never》
    ■ OVDS《黑的韌性》
    ■ Phuture T《Persuasive Funk》
    ■ Redeyes《Selfportraits》
    ■ Romare《Home》
    ■ Ruby Fatale 鹿比 ∞ 吠陀《彼岸》
    ■ The Soft Pink Truth《Shall We Go On Sinning So That Grace May Increase?》
    ■ Sonia Calico《Simulation Of An Overloaded World》
    ■ Squarepusher《Be Up a Hello》
    ■ Theo Parrish《Wuddaji》
    ■ vtofubeats《TBEP》
    ■ upsammy《Zoom》
    ■ Vaperror《Saccharine Synergy》

    【同場加映:20張DJ-Mix專輯/合輯 】

    ■ Avalon Emerson《DJ-Kicks》
    ■ Brian Eno《Film Music 1976-2020》
    ■ Bushwacka! 《Listen Up! vol.1 (1995 - 2005) 》
    ■ Dua Lipa《Club Future Nostalgia》
    ■ Fatboy Slim《Back To Mine》
    ■ Foul Play《Origins》
    ■ Helena Hauff《Kern, Vol. 5》
    ■ Jorvis Voorn《Rotterdam》
    ■ Josey Rebelle《Josey In Space》
    ■ Maribou State《Fabric Presents Maribou State》
    ■ Mars89《∞∅》
    ■ Octo Octa & Eris Drew《Fabric Presents Octo Octa & Eris Drew》
    ■ Priscilla Ermel《Origens Da Luz》
    ■ V.A.《Alterity》
    ■ V.A.《Black Riot: Early Jungle, Rave and Hardcore》
    ■ V.A.《Bryan Gee presents Future》
    ■ V.A.《Evident Ware Part 1 & 2》
    ■ V.A.《Kulør 006》
    ■ V.A.《MOACD1-3》
    ■ V.A.《Still In My Arms: Compiled By Bayu And Moopie》

    #麥大電激
    #逛唱片行才是正經事

  • synthwave推薦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17 18:35:32
    有 49 人按讚

    【一起來寫】#崛起的迷因美學:「蒸氣波文化」與藝術崇古心理(上) | 鄭雋立 💊
    .
    日本歌后 #宇多田光 於 7月28日,在官方YouTube頻道首播數位單曲『Time』MV,引發熱烈迴響。影像展演了藝人在自家演奏與錄音的情境,副歌突然變化成1980年代Disco或Funk音樂錄影帶的迷幻氣氛:帶雜訊的低解析影像、霓虹般的高彩度或粉色調、大量複製的人像與殘影…這樣的影像語彙正是本文探討的蒸氣波(#VaporWave)常見的手法。 👉 [ 見圖1]
    .
    ■ #從宇多田光的新曲Time談起
    .
    『Time』MV的導演是曾為嘻哈歌手Mac Miller打造多部作品的新銳二人組合Anthony Gaddis & Eric Tilford。兩位深諳此道的箇中好手,除前述的 #復古數位影像 外,Gaddis等人也在Miller的合作中巧妙運用3D動畫模組混搭,將蒸氣波的俗艷與懷舊美學玩到極致。Miller專輯《Circle》幾支MV雲煙飄逸、星空浩瀚、霓虹光、精緻度不高的3D動畫建模…看似相當廉價的手法,卻充滿 #超現實主義繪畫 的影子,彷彿嗑藥後看到的冶豔幻覺。 👉 [ 見圖2 ]
    .
    ■ #時代造就青年 #迷因散佈蒸氣波
    .
    目前網路流行具1980年代色彩的影音作品多可歸類在蒸氣波範疇,而造成蒸氣波流行的動能便是 #迷因。迷因(meme)一詞由遺傳學家道金斯(Clinton R. Dawkins)所創,首次出現於著作《自私的基因》(1976)中。
    .
    道金斯將之與基因類比,稱人類社會 #文化演進的基本單位,依譯文版本差異尚有「擬子」、「媒因」等別名,道金斯同時提出至今仍相當實用的觀點:文化傳遞的模式是 #模仿、而其進化則來自過程中的 #文化突變(cultural mutations),過程與病毒繁殖相似,而人類的大腦意識正是其載體。
    .
    蒸氣波原為2010年代的網路現象,後來逆向影響主流影音創作而成為顯學,近年流行音樂家如Bruno Mars、The Weeknd都曾推出這種風格的歌曲與MV,華語圈新銳藍調歌手J. Sheon(街巷)也發表了同類音樂短片。筆者與好友談論時,也都不約而同認為這樣的美感營造,無論形式與內容,甚至擴散的過程都「很迷因」。
    .
    ■ #正在進行的文化共識
    .
    這種現象目前在網路上已經有相當多的討論文章,包含記者側寫、創作者自述,連Youtube都有24小時不間斷直播的音樂頻道,可說是現在進行式的一種 #文化共識,以知名創作者Vectroid為例,這些作品以視覺/聽覺區分,通常具備以下元素:
    .
    1⃣ #視覺:霓虹燈、彩虹、棕櫚樹、山脈、宇宙星空、網格或幾何線條、電視購物廣告、希臘羅馬石膏像、日本動畫、電玩遊戲畫面。
    .
    2⃣ #聽覺:百貨公司的罐頭音樂、電玩音效或配樂、Disco、Funk、Lo-fi、日本CityPop歌曲…早期合成器演奏,另外在獨立音樂界也有SynthWave、SynthPop的說法。👉 [ 見圖3 ]
    .
    ■ #蒸氣波滋長的虛擬場域 - #網路文化
    .
    2010年左右,當時圖文平台Tumblr開始出現大量以gif檔案製作動畫的圖像創作,從初期的隨機影視取樣,逐漸演變為對1980年代大眾文化的二創或仿造。同樣的時間點,這波風潮也體現在SoundCloud、Bandcamp等獨立音樂領域,根據美國媒體ChicagoReader記者Leor Galil(2012)報導:Last.fm、Reddit等平台,讓音樂創作者得到結識同好與發表作品的機會。由於 #免費線上直播 或讓獨立創作者 #線上銷售 的特性,網路平台可說是蒸氣波創作的空間與推手。
    .
    ■ #蒸氣波蘊含的藝術崇古心理
    .
    由於大量對1980年代的致敬,蒸氣波可視為一種當代對20世紀中期大眾文化的「#藝術崇古產物」,美術史學家盧福壽(2009)曾以中國水墨畫為例,做出「崇古摹古心理」的研究,他指出:藝術「崇古」源自形式發展可能性窮化而生的「超越無望」心理,衍生的批判反省,包括教化作用、對作品風格俗艷的不滿等。
    .
    綜觀世界各國藝術史,中國文人畫(明代VS.漢唐)、西洋文藝復興(歐陸對VS.古羅馬)都存在著將古人偶像化,對其形式與技巧等典範的崇敬,以及自我詮釋上今不如昔的自我賤棄。
    .
    誠如每個當代都有各自的當代性,服飾設計領域流傳著「#復古是永遠的流行」這一經典名言。舊時代的俗艷大眾文化,在蒸氣波潮流中已經登堂入室,成為一股新的可能性,從宇多田、Mac Miller等知名藝人都採用這種風格,吾人不妨視為這股新潮流成形的里程碑。
    .
    ■ #蒸氣波的視覺前身 - #早期數位影像處理裝置
    .
    在1977年為止,位於美國丹佛市郡的電腦公司Computer Image Corporation 共開發出Animac、Scanimate、CAESAR等三個頗為知名的數位影像編輯儀器(E.J . Tajchman, 1977),當年的報導以異常樂觀的口吻描述著這些性能,稱之為「劃時代的技術」,但現在的我們很清楚,這些技術在90年代後已被各種高速進化的數位科技取代。
    .
    正如個人電腦普及前的所有科技產物,當年的儀器都很「龐大」,體積占據整個工作室。這些儀器可以將攝錄影像做出變形、變色(飽和化)、複製、繪製具有「#科技感」的立體幾何線條等功能,徹底體現了該年代社會大眾 #對未來世界的想像。
    .
    在台灣,經歷過1980-1990年代的讀者,不妨想像當年的綜藝節目片頭、電影開場或伴唱帶的公司商標,都是前述這些舊時代的「新」科技功勞。年輕一輩蒸氣波創作者用高階程式戲仿時,仍有復古愛好者保存著碩果僅存的幾台早期影像設備,從事懷舊創作活動。 👉 [ 見圖4 ]
    .
    (未完待續)

    |

    ■ #下集預告
    .
    下一集,我們將延續迷因、崇古心理的議題,帶領各位讀者回顧超現實主義繪畫,列舉圖像比對並推薦出色的影音與繪畫創作者,敬請拭目以待!

    |

    #參考文獻:
    .
    1.E.J . Tajchman.(1977).〈The Incredible Video Machine〉.《VIDEOGRAPHY》.p.22-p24
    2.Leor Galil.(2013).〈Vaporwave and the observer effect〉.《ChicagoReader》.February 19, 2013.(網路報導)
    2.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著,盧允中、張岱雲、王兵譯《自私的基因》(1998),吉林省,吉林人民出版社(原典為1976年初版)
    3.盧福壽(2009)〈崇古摹古及其心態探因〉 《高雄師大學報》,高雄市,頁121-136

    |

    #這批很純
    #今晚我想要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