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subsidy字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subsidy字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subsidy字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subsidy字根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政府短視近利的補貼,造成化石燃料「真便宜」的錯覺!(10/07/2019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目前至少有40個國家啟動或減少對對化石燃料的補貼,其中甚至包括以販賣石油致富的國家,因為這樣才能引導資金與國家資源走向對的方向,反觀台灣,目前卻未能聽見政府的改革...

subsidy字根 在 賓狗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8-22 17:51:54

#填問卷抽獎 #LinkinBio #賓狗單字X嘖嘖訂閱計畫  【heartening 鼓舞人心的】 🎈Myanmar’s electricity subsidy project has prompted a heartening response from the public. (緬甸祭...

  • subsidy字根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0-30 13:39:43
    有 35 人按讚

    政府短視近利的補貼,造成化石燃料「真便宜」的錯覺!(10/07/2019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目前至少有40個國家啟動或減少對對化石燃料的補貼,其中甚至包括以販賣石油致富的國家,因為這樣才能引導資金與國家資源走向對的方向,反觀台灣,目前卻未能聽見政府的改革承諾。

    文:350台灣

    「再生能源不靠政府補貼根本無法和傳統能源競爭!」每當有人倡議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就有另一派反動的聲音宣稱再生能源有多昂貴,並拿出政府鉅額的補貼證據予以強烈抨擊。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對再生能源的補助自然是指證歷歷,但鮮少有人去探討的是,我們的政府對傳統能源「化石燃料」給予了多少補貼。本篇文章將帶讀者一探政府的分配政策為何限制能源發展,進而製造化石燃料「便宜」的錯覺。

    什麼是化石燃料補貼?

    在開始進入討論之前,我們得先釐清何謂「補貼」?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政府透過授予利益干預,使該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價格更低廉,更容易在市場機制下生存下來。以化石燃料補貼而言,就是政府介入、給予利益,讓化石燃料更便宜。

    但具體來說政府如何「干預」、如何「給予利益」呢?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定義,補貼是由政府或是政府的資助單位提供財務上的好處,以達到價格支持或維持的效果。簡言之,就是「政府」輸送「利益」給特定的人或團體。「政府」的定義可以很寬泛,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乃至於國營事業等政府持股或資助團體,均可視為「政府」的一種;另方面「利益」除了直接撥款之外,免除納稅義務、授予特許權利等等,都因為給不同單位帶來收益上的好處,因此均可視為「利益」的一種。舉例來說,授予特定商業單位開發自然資源的權利,其自然資源之市價即可視為政府給予該單位的補貼金額。

    基上述而顧名思義,「化石燃料補貼」就是政府透過各種形式,給予化石燃料產業的補貼,此舉將能讓化石燃料業者和使用者都享有好處。舉例來說,當國際油價上漲時,政府祭出緩漲補貼,讓油價下降,就能讓汽車駕駛享有低油價,同時也讓業者獲得足夠利潤反映進口成本。然而看似美事一樁的補貼政策,卻隱藏著嚴重的危機,即政府為了短期民意支持而選擇忽略,罔顧全民利益。

    化石燃料補貼,有錢的人拿得最多

    首先,我們不能忘記政府所花的每一分錢,都是你、我的納稅錢。無論在補貼過程中你是否受益,你所獲得的好處也來自於你曾在五月的報稅季中曾付出的代價。當然,過去曾有人主張補貼燃料,能讓貧窮人口維繫基本生計。儘管化石燃料補貼政策仍為各國大量的低收入家戶減低了生活開銷,長期而言,化石燃料補貼對整體社會和貧窮家戶卻是慢性毒藥。

    早在2015年,IMF就曾指出:收入前20%的家戶平均比最貧窮的20%家戶,多消費了6倍的化石燃料,因此化石燃料補貼多達80%以上的補貼,仍回饋到最有錢的家戶身上。另方面,針對汽油的補貼,也多達83%,為40%最有錢的家戶所享有。簡言之,化石燃料補貼根本上可能加劇了貧富差距,是非常不具經濟效益的補貼方式——更不要提化石燃料燃燒導致的氣候變遷,貧窮家戶更是首當其衝。

    資源有限,不應浪費在化石燃料上

    其次,政府的資源有限,每年政府相關部會的預算更是如此,而給予化石燃料的補貼形同壓縮了其他項目的可用資源。2015年的另一份IMF研究指出,2015年全球化石燃料公司每年獲得全球5.3兆美元補貼,占全球GDP的6.5%。台灣在同年包含交叉補貼在內,就補貼了1兆203.5億新台幣在化石燃料上,將近當年GDP的14%——相比我國當年GDP約為16兆770億,明顯高於國際平均。

    這些補貼嚴重地消耗了國家資源,並加劇了財政赤字。在某些國家,化石燃料補貼佔政府資源的很大比例——有些國家在化石燃料補貼方面的支出,遠高於在健康或教育方面的支出,這不禁讓人好奇,出於什麼邏輯或利益導致了政府採取這種補貼模式?取消補貼不僅能減少貧富差距,也可以大幅改善財政赤字,讓政府投資於衛生、教育或氣候融資等領域。

    當然,上述高達1兆的化石燃料補貼,並非完全是政府真正的歲出,其中很大部分是各種無法輕易量化的利益輸送,例如政府允許業者取得市場獨佔地位,來降低某些燃料價格,所幸由IMF在與我國政府合作下調查出了我們究竟給了這些廠商多少好處——這大大地干擾了市場秩序,畢竟究其本質,政府以透過利益輸送,將化石燃料的價格保持在國際價格水平,形同人為地干涉降低了化石燃料產品價格,而對再生能源、節能技術、低碳技術等開發增加更多競爭上的劣勢,更降低了民眾和商家節能減碳的誘因。

    沒有白吃的午餐,電價未來得加倍地付

    台灣目前火力發電仍占80%以上,更多達97.80%的能源來自進口,面對國際能源價格波動與上漲,我們卻能持續享有低電價,正是因為進口與發電過程中,這些化石燃料的補貼間接促成。但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想問——究竟是什麼政府單位壓低了能源進口成本呢?

    長期「低電價」政策下,目前仍由台電承擔虧損。至今,台電公司資產負債表上共有新台幣1.08兆新台幣的借款,其更為台灣目前最大的公司債發行機構。未來,如果透過增資或其他方式填補這個巨大的錢坑,政府仍須舉債,全民仍需埋單,因此每人早已背負至少4萬7千元的負債。而政府不分政黨仍在壓低電價,某些人更試圖營造火力發電相對低價,再生能源顯得昂貴的假象。這些種種都只是變相鼓勵民眾與商家用電,畢竟在目前的規則下,誰的電用得越多,誰能獲得的補貼就越多!

    全世界都在撤資,化石燃料補貼終究只是浪費資源

    面對這些問題,全球正在過去的十餘年間,形成對化石燃料撤除補貼的共識。2009年的20大經濟體(G20)峰會及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首次共同倡議移除無效率的化石燃料補貼,而後的2012年里約永續高峰會(Rio+20),和2015年聯合國制定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時,化石燃料補貼都屢屢被列為首要國際議題。

    目前,至少有40個國家在2015年至2017年期間開始或減少補貼,讓燃料價格回歸市場機制,其中不乏開發中國家,如埃及、印尼、印度、沙烏地阿拉伯、墨西哥等,儘管有些國家甚至是以販賣石油致富的,卻為了引導資金與國家資源走向對的方向,而放棄對化石燃料的縱容。2016年,G7領導人承諾在不遲於2025年消除「低效率化石燃料補貼」,歐盟也逐步取消對無煙煤開採的補貼。

    反觀台灣,目前不僅未聽見政府的改革承諾,在2015、2017年陸續被IMF、APEC分別指責在化石燃料投注過多資源,且被指出資源的投注缺乏效益之後,似乎即試圖忽略、掩蓋一切。這些縱容與漠視,導致我國化石燃料的補貼始終沒有斷絕或減少的跡象。這種施政方針,不僅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更是濫用稅金在對社會缺乏效益的補助標地上,阻礙我國永續轉型的機會。

    補貼在更好的事物上,才能創造更好的社會

    國際永續發展智庫(IISD)的報告指出,目前全球化石燃料產業仍每年接受 3700 億美元的資金補貼,而儘管再生能源蓬勃地在各國發展,每年僅獲得 1000 億美元的投資,若再將10至30%的化石燃料補貼資金,轉投資於再生能源上,將能滿足綠色能源轉型的資金需求;另外,根據IMF針對20個高度補貼化石燃料產業之國家的統計,若將這類補貼金額的30%轉移至潔淨能源,將可減少11~18%的碳排放量;若全面停止化石燃料補貼,更可減少25%的全球碳排放量、將空汙導致的死亡人數減半。對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表示,資助化石燃料產業,無疑是利用公民繳交的稅金來傷害世界、造成自然災害。

    化石燃料補貼的改革,能夠快速促進再生能源發展、守住人類社會的氣候目標,並減少因氣候變遷導致的經濟損失和人民的醫療負擔。不要再把化石燃料視作生活中的理所當然。你所交給政府的稅金,值得用在對你以及下一代更好的事物上。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5627

    參考資料:
    IEA fossil fuel subsidies database
    https://www.one-tab.com/page/O7uYJJpfTbeyb6GNc-TjJg

    《轉給你看》書摘:全球化石燃料補貼改革發展趨勢
    https://lowestc.blogspot.com/2018/05/blog-post_18.html

    World Energy Outlook
    https://www.iea.org/weo/energysubsidies/

    Friends of Fossil Fuel Subsidy Reform
    http://fffsr.org/reasons-for-reform/

  • subsidy字根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3-20 23:37:35
    有 235 人按讚

    當每一個政治人物都是網紅,我們受得了嗎?

    雖然這個趨勢早在幾年前就出現、成形了,但看到 蔡英文 Tsai Ing-wen 總統成立個人的 Youtube 頻道之後,我覺得值得好好聊聊,也自我反省一下。

    (蔡英文總統的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user/ingwen831)

    作為在台灣最早開始推動草根媒體與公民媒體的其中一人,我其實一直很希望看見更多政治人物,透過網路自媒體,直接與公民溝通。

    ( 2006 年歷史回顧:http://www.bigsound.org/portnoy/weblog/005799.html )

    不過到現在,政治人物網紅化已經成為常態,我可以隨意 tag 總統,也可以到總統的臉書、IG、Twitter、LINE、YouTube 帳號下留言(跟許多機器人湊熱鬧)。不只總統,每一位政治人物大概手上都有以上的社群媒體全套方案,那麼台灣的政治公共溝通,變好了嗎?

    對,沒有。所以過去的我想得太簡單了。可是,我到底想漏了啥?

    首先,我們先定義一下什麼是「 #網紅」?在我的定義中,網紅就是網路時代出現的 #新名人。在網路之前,名人早已存在,他們的特點就是擁有強大的吸引力,能夠調動眾人的注意力。

    而現在的網紅更擅長於把自己的「公領域」與「私領域」模糊化,讓 #自我呈現 與 #公開展示 難以分辨。網紅比過去的名人更像是你的朋友,總是直接對著你說話、一開始看起來粗糙的呈現,更讓大家感覺是「自己人」。

    在一開始,網紅之所以能紅,不靠主流媒體的吹捧,也不須承襲既有的名聲遺產(例如上一代名人交棒),而是靠我們一個又一個點擊、按讚、LIKE、訂閱、轉發、留言...才得以合理化自己的名聲。概念化來說,就是「#名聲生產民主化」。

    記得以前的綜藝節目主持人都有師徒制,例如張菲是倪敏然帶出來的,胡瓜是張菲帶出來的,浩角翔起是胡瓜帶出來的,以此類推。但現在有任何一個綜藝類 Youtuber 需要這些綜藝圈大哥大姐帶嗎?一個都沒有,每個我們現在知道的頂級網紅,都是靠著自己紅起來的。

    那麼要如何成為網紅呢?根據我的歸納,網紅具備三種特色,簡化為 3D:#Different、#Dazzling、#Deep。

    Different #反骨網紅:特立獨行、離經叛道,凸顯反傳統元素。例如 小玉 Xiaoyu 。

    Dazzling #耀眼網紅:擅長表演、創作、自己可以完成包裝跟行銷。例如 蔡阿嘎 。

    Deep #專家網紅:垂直於特定社群、專精主題的專家。也被稱為某某宅、OO達人之類的。例如 電獺少女-女孩的科技日常。

    當然,能夠成為網紅的,通常在 3個 D 都能得到很高的分數。以上舉例的幾位,只是我個人認為他們在某一個層面特別突出。

    政治人物變成的網紅,其實也都有以上 3D 的特色。首先,政治人物使用社群媒體,透過各種內容(文字、圖片、影音、直播)直接對網友說話,其實就是與過往的政治人物形象很大的背離,就是在反傳統。他們抱著玩偶或貓、曬著手指、吃著便當、剪頭髮、直播遊戲實況、參與其他網紅的節目...其實都是試圖在嚴肅、甚至時常令人生厭的政治環境下,凸顯自己的親切感跟人味。

    台灣大部分的政治人物講話其實不吸引人,除了 柯文哲、 韓國瑜 、 立法委員 黃國昌 等少數政治明星,很少有政治人物能夠讓支持者覺得耀眼,他們就主要朝耀眼網紅的路線走。(不支持者當然就覺得礙眼了)

    而承擔解釋政策、提高部會好感度的內閣首長跟各部會部長,像是行政院長 蘇貞昌 、副院長 陳其邁 Chen Chi-Mai、科技部長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內政部長 徐國勇 等等,則是主要朝「專家網紅」的路線邁進,盡量呈現專業,給人信任、可靠的感覺。

    之前 呱吉 宣布參選時,不少人都以為是網紅試圖透過參選造勢獲得免費廣告,但這其實解釋不通,因為他當時自己能創造的觸及跟擴散,就已經大過主流媒體能給賦予給他的了。所以,其實我們應該反過來看,現在已經到了新的階段,是政治人物積極地想成為網紅,參選甚至成為手段之一。

    當政黨背書、樁腳插拔、傳媒公關都效益大減,政治人物就必須先是網紅。這有點像是以前很多媒體人、主播、藝人成為政治人物,以及很多政治人物後來去媒體當名嘴一樣。政治人物誕生、取得能量的方式跟管道,隨著傳播環境巨變而變。

    柯文哲是網路名人、唐鳳也是網路名人。很多政治人物也是因為在網路上紅了才有人氣,才有底氣參選、或因此被列為不分區立委。

    我預期,未來只會有更多的網紅投入政治。投入政治的一位位網紅也會改變台灣的政治版圖,成為一股重要勢力。

    這樣的改變讓政治終於成為眾人之事了。

    只要先成為網紅。

    ......不過,政治人物全面網紅化,以及越來越多網紅政治人物化,卻會讓一個原本還不是特別嚴重的問題,變得很嚴重,那就是「資訊津貼」。

    之前在討論「終結放榜新聞」時,也有討論到資訊津貼這個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557428408085863

    什麼是資訊津貼呢?維基百科的解釋很清楚了,大家可以看看:

    「資訊津貼(Information Subsidy)是一個公共關係及新聞學上的術語,意指消息來源以新聞稿、投書、購買版面等方式,讓媒體工作者快速取得資訊,減少採訪上的各項成本,並藉此控制議題的設定。

    新聞工作由於講求時效性,媒體或是記者因為有截稿時間的壓力,在極度有限的時間、採訪預算下,通常無法輕易掌握所有的新聞來源,所以會傾向以較低的「成本」取得資訊,或是使用成本較低的資訊來協助完成新聞工作。

    消息來源以各種方式主動提供訊息給媒體,降低記者撰稿及尋找新聞來源時所需要花費的時間、金錢、心力等成本,協助記者在截稿時間前順利完成採訪工作,並藉此影響記者撰稿的方向、內容或態度,進而獲得針對特定議題的發言權、詮釋權。當記者在時間壓力下無法以更高成本完成採訪工作時,通常會樂意使用消息來源提供的資訊津貼。」

    出處: https://zh.wikipedia.org/zh-tw/資訊津貼

    在政治人物還沒有全面網紅化的時代,資訊津貼早就存在,例如透過新聞稿、獨家消息、「消息人士指出」、「黨政高層表示」等等方式,影響媒體的報導方向跟內容。

    不過隨著媒體環境巨變,廣告量下滑、人力不足、點閱率引導碎片化的即時新聞爆增,記者深入挖掘議題與讀者深入了解議題,都是種奢求。資訊津貼的價值比起之前就更高了,到現在我認為甚至都不能稱為「津貼」,而是變成每天新聞的主角了。各位可以看一下主流媒體,現在是不是幾乎都用政治人物自己在社群媒體上發表的內容來改寫成新聞。我自己的觀察是這樣。

    當具有新聞價值的政治人物(包括執政、在野、中央、地方.....)大量地提供自製的內容,而新聞媒體又競逐即時新聞時,新聞越來越變成只是幫政治人物把他們在臉書上的發言改寫一遍,不管是認真嚴肅的內容,還是更受歡迎的討喜親民類內容。

    廣電媒體需要管制的邏輯基礎來自於頻譜有限,屬於公共資源,應該做最有效率的應用,黨政軍也因此退出三台。但進入網路時代,有限的不再是乘載的內容,而是我們的注意力(以及清醒的時間)。

    於是所有人都在卯起來競爭同一塊有限的餅(注意力),競爭力道越來越強,加上主流新聞媒體幾乎完全喪失把關的能力跟資格,臉書或 Youtube 又不斷加強過濾氣泡,我們看似獲得了很多來自政治人物的一手資訊、撇開了糟糕媒體的中介,政治人物看起來也都更開放、更透明也更親民了,這也會讓身為公民的我們覺得自己蠻偉大的,但如果靜下來想想,會發現這排擠掉了一些對公共討論來說很重要的價值。同時,其他的新聞議題(例如昂貴的國際新聞),也可能因此被便宜的政治網紅資訊津貼排擠到不見了。

    #更新:另外一個目前還看不太出來的問題是:因為原生網紅想跟政治網紅合作拍片、或是曾經合拍過片而有些微交情,會不會讓網紅們不願意批評、不想得罪政治網紅呢?不管他們平常拍的主題是什麼,原生網紅也是意見領袖,但被政治網紅收編之後,會不會就因此更加自我審查了呢?

    我當然不是說,政治人物主動透過自媒體跟公眾溝通這件事,現在完全變成一件壞事。只是我原本認為應該是對社會有淨利益的事情,現在卻覺得沒那麼肯定了。

    總之,我想我們也只能時時提醒自己,就算是自己支持的,也不能被網紅化的政治人物牽著走。

    延伸閱讀:

    網紅參政 VS 政治人物網紅化
    https://medium.com/%E9%9B%86%E7%9F%A5%E6%9C%83%E6%89%80/%E7%B6%B2%E7%B4%85%E5%8F%83%E6%94%BF-vs-%E6%94%BF%E6%B2%BB%E4%BA%BA%E7%89%A9%E7%B6%B2%E7%B4%85%E5%8C%96-8ec89aacc7eb

    截圖來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4zSg7Yu2qo

  • subsidy字根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04-30 08:30:00
    有 267 人按讚


    <3 告訴你一個好消息!! 04/28台灣第一張離岸風場電業執照正式核發,台灣成為全球第14個真正跨入擁有商轉發電中離岸風電的國家行列了!! <3

    經濟部本週五(04/28)發出台灣首張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電業執照,由上緯投控旗下的海洋風電公司取得。海洋風電第一階段二座示範風機,發電容量合計8MW,為台灣首次商業運轉的離岸風機。這兩座風機的發電量可供應8,000戶台灣一般家庭全年所需用電,並且幫助減少相當於40座大安公園吸收量二氧化碳排放。

    根據上緯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剛剛上線的頭兩座德國西門子製的4MW等級發電容量的離岸風力機組初期營運已經發電超過300萬度電力,平均每天發電量為8萬度電左右,按照台電公司公布的2016年台灣地區每戶家庭每月平均用電量303度的數據來換算,這頭兩架離岸風電機組每年的總發電量大約可以提供8,000戶台灣一般家庭一整年的用電量。

    海洋風電第二階段還將在苗栗外海增設30架同型離岸風機,整個第一期開發的離岸風場32架風機總發電容量將為128MW,目標在2019年年底商業運轉,每年的總發電量預估將可以滿足超過12萬8000戶一般台灣家庭每年的總用電量。

    這樣的年度總發電量,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可以幫台灣每年減少至少245,735,424公斤的排碳量,上述的減碳量是以台電公司公布的每度電約排放0.528公斤的CO2來計算。但是若以經濟部能源局所公布的統計資料則為,台灣整體的數字為,每發1度電產生0.636公斤二氧化碳來計算,則可以幫台灣至少減少295,999,488公斤的排碳量。

    讓我們再換另一個角度來看再生能源發電方式的減碳實力。

    依照台電公司自己公布的2015年度「化石燃料成本估算之說明」報告書當中的台電公司本身燃煤發電的燃耗率為0.4348公斤/度電(意即目前每發一度電,台電公司需要耗用0.4348公斤的煤炭),這樣一座由32架4MW等級離岸風力機組所組成的離岸風場,每年就可以幫台灣減少向外採購、進口超過20.2359萬噸的發電用煤炭的外匯開銷,以及燃燒這超過20萬噸的煤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MP2.5懸浮微粒空汙,和伴隨而來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

    喔,對了,萬一你好奇這樣20.2359萬噸的燃煤,依照台電公司自己公布的2015年燃煤採購成本每一公噸台幣2,329元來計算,這個台灣首座由32架4MW離岸風機所組成的風場的年發電量,將可以幫台灣每年節省下將近台幣4億7,129萬元的對外採購燃煤的費用。

    按照目前全球的離岸風力發電機組的技術演進路徑來看,在未來短短幾年之內,離岸風電的主流機款就可以從今年的6MW~7MW等級機組,提升到8MW甚至10MW等級的機組,換句話說,就是在相同條件的風場情況下,每一座風力機組所可以發出的電力將遠比目前世代的4MW等級風力機組的發電量來得多,而且每一度電的發電成本更為低廉。

    目前的展望是,在3年後的2020年的時候,歐洲離岸風電平均每一度電的發電成本可以降到0.1歐元的水準,按照目前的匯率換算,每一度電成本台幣約3.29元,而且還會持續地向下調降,當然,台灣再生能源發電的趨勢也會類似歐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經驗,那就是在發電效率持續上升的同時,每單位發電成本持續快速的下降。

    同樣值得重視的是,在這個月初時,德國最新的離岸風場開發公開招標案中,得標的四個離岸風場中,竟然有三座風場的得標條件是以 “Zero Bid” 的型態達成的,意思是說,這三座離岸風場在2021年開始啟建,在2024年之前落成啟用之後,將不用接受任何電價貼補,本身的發電成本就足以讓離岸風電在電力批發市場上和其他任何一種型態,包括傳統的燃煤、燃氣、核電等等型態的電力更有成本優勢,可以在價格上一較高下了,而且全球風力發電大國的北歐丹麥,現在也跟著出現不用價格貼補就可以在市場上和任何其他形態的發電方式在價格上一較高下的離岸風電開發案例了。

    追究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風力發電機組的技術快速的提升,發電效率、發電量不斷攀升,使發電成本快速下降,

    二、離岸風電的相關海上與陸上的基礎建設已經陸續到位,使得後續開發的總成本明顯下降,讓陸續加入的新風場開發案的成本競爭力越來越好。

    最後,還要強調一點,在全球再生能源發展較早的國家所展示的實際案例中,在在都顯現,諸如離岸風電這樣的發展再生能源,除了上述的滿足電力供應、提升環保減碳、減少對外能源採購開支、增加能源獨立等效益之外,更可以創造實質的國內經濟產值與新興具有發展前景的能源相關產業鏈,並且提供更多優質的在地就業名額,一舉數得。

    同樣的,在台灣的離岸風電產業也會是以這樣的發展途徑向前邁進當中。凡事起頭總是比較困難,但只要有心、一步一步扎實地去做,都可以找到適當的解決方案,成果也會越來越好。

    隨著第一張離岸風電業執照的頒發,機組開始併網發電,台灣總算也正式跨入擁有離岸風電的國家行列之中了,身為世界上第14個,亞洲第3個擁有商轉發電中離岸風機的國家,在全球再生能源開發的進程中目前雖然落後一些歐、美國家,處於中、後段班的位置,但是台灣的相對優勢是可以汲取走在前面國家們的實際成功經驗,採取最佳途徑,用最新的技術並且以更低廉的成本來達成我們所設定的目標,然後在氣候條件相類似的亞洲國家當中,成為離岸風電產業技術能量領先者之一,掌握競爭優勢,前景相當可觀。

    影片內容資料原始來源:
    2016~2017年,上緯海洋離岸風電位於苗栗後龍漁港近海處的頭兩座示範機組施工與發電試營運的紀錄:
    https://youtu.be/9WX9Hw6JFrA

    文章內容資料原始來源:

    The European offshore wind industry – key trends and statistics 2016
    https://windeurope.org/…/european-offshore-wind-industry-k…/

    Offshore Wind Farms Offer Subsidy-Free Power for First Time
    https://www.bloomberg.com/…/germany-gets-bids-for-first-sub…

    台電公司104年度化石燃料成本估算說明
    http://www.taipower.com.tw/…/pow…/images/104年度化石燃料成本估算說明.pdf

    上緯投控海洋風電 取得台灣首張海上風電執照
    https://udn.com/news/story/7324/2432212

    經部發出首張離岸風電執照 8千戶家庭來電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2431735

    責任編輯:KC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