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stoner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stoner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stoner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stoner書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1萬的網紅蔡佩軒 Ariel Tsai,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在讀什麼書呢?跟我交流一下🙋🏻‍♀️ 現在隔離需要新書單!! 近日書單: - Stoner by John Williams - 被討厭的勇氣 by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 走路的人 by 河正宇 - Girl Logic by Iliza Schlesinger - Think & Eat...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耶S哥哥,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摩托車賽道的最高殿堂Motogp,所有二輪車手的夢想舞台 今天讓我們來一起回顧那個男人【Nicky Hayden】 與你分享那些騎車該知道的事。喜歡的話記得【分享+訂閱】 我的個人限量貼紙蝦皮賣場👉🏼 https://shopee.tw/mike155452/5640264636/ 我的第一手消息...

  • stoner書 在 蔡佩軒 Ariel Tsa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3 12:10:44
    有 4,880 人按讚

    最近在讀什麼書呢?跟我交流一下🙋🏻‍♀️ 現在隔離需要新書單!!

    近日書單:
    - Stoner by John Williams
    - 被討厭的勇氣 by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 走路的人 by 河正宇
    - Girl Logic by Iliza Schlesinger
    - Think & Eat Yourself Smart by Dr. Caroline Leaf
    - Purpose Driven Life by Rick Warren (重讀)

    我讀書並不快,其實最近比較喜歡慢慢讀。每次不讀太多,有時候還可以做一點筆記,慢慢消化跟整理一下當下讀的東西!

    Book recommendations pls 📖

  • stoner書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7-19 12:16:10
    有 26 人按讚

    🌞週日的重讀🌞書人生專欄🌞作家洪明道👉〈愈讀愈慼〉
      
    年幼的我內向了一點,不太會應對進退,有些長輩見了我,摸摸我的頭說:「毋通讀冊讀冊,愈讀愈慼(tsheh)。」

    自阿公阿嬤的開講、路邊阿伯的拍抐涼(phah-lā-liâng)當中,我時常打量這句話的意思。我唸書時還沒有鄉土語文教育,多是從海量的對話中,將台語語彙聽出意思來。從字詞在句子中的位置、說話時的表情、講古的前因後果之中,將台語語彙安放在自己意義庫的一個角落。這樣的做法十之八九都能解決。

    但是,這句「讀冊讀冊,愈讀愈慼(tsheh)」,是我一直難以明白的。

    **

    我生長的地方,還有兩、三間以參考書為主的書店,以小鄉村來說還算文風鼎盛。書店裡迎面撲來的冷氣、嶄新的文具、還有一小角落的書櫃,足以讓我感受這裡是如何將文明收納起來的。我最喜歡的一家書店就在菜市旁,阿母、阿嬤踅菜市的時,那裡成了我遁逃的所在。

    之所以喜歡,是因為那間書店裡有一、兩排課外書。架上陳列著台灣民間故事、日本童話、吳姊姊說歷史故事,也有《基督山復仇記》、《湯姆歷險記》、《孤雛淚》等適合青少年的世界文學基本款。我躲在書櫃角落,專注的將自己投入故事中,大人的爭吵和學校的煩惱都被擋在書店玻璃門外頭。生活之中總有許多規則,諸如看到長輩要叫人、上課不能離開座位,但我不是個擅長遵守的人。

    序大人(sī-tuā-lâng)進來看見我十分認真的樣子,就覺得這個孩子可以唸書。但當他們要我放下書本,準備回家去,這下就麻煩了。經過不留情面的打罵後,他們搖搖頭說:「讀冊讀冊,愈讀愈慼」。

    而我終究還是要離開書店,回到臭臊(tshàu-tsho)又閣澹糊糊的大路上。

    **

    也許從那時起,我就喜歡上這種沉浸在書中的心流,某種程度來說也將這當作逃避的方式。挑書時,我也總是選擇小說,因為它同時保證了遁逃。當我和阿母邊界不清時,我閱讀〈金鎖記〉;當我對自己感到困惑時,我選擇閱讀《鱷魚手記》、《寂寞的十七歲》。讀冊並不輕鬆,甚至可以說是痛苦的。而我竟然在遭遇類似的痛苦時,尋求小說的懷抱,聽起來多麽矛盾。一次被友人問到在創作什麼樣的小說時,我答「寫實主義小說」。現實已經夠痛苦了,還要寫現實啊!當時的我一時語塞。

    《史托納》(Stoner)裡有一段這麼形容大學:「大學就像是個療養院,一個給一無所有的、殘廢的人遁世的庇護所。他說的殘廢的人不是指華爾克。他會認為華爾克代表著外面墮落的世界。我們不可以讓他近來。如果讓他進來了,這裡就與外面的世界無異……。」我想暫時把這裡的大學代換成文學,純文學也許更適合。不過,並非全部的文學都具有這樣的特性。

    閱讀這些小說的我,就像是按著傷口來到這個庇護所的人。但這個庇護所裡面沒有人,只有巨大的洞穴,洞裡面寫滿了字,這些字關於受傷和痊癒、關於沒有被經驗過的可能性、關於記憶和被編造的記憶、一些引人發噱的事以及讓人流淚的句子。有些人在這個洞穴裡休息一陣子後,就頭也不回的走了出去。有些人撿起了地上的樹枝,也開始在洞穴裡寫下東西,像無數的前人一樣。

    在創作路上有個重要的同儕A,就這樣開啟了寫作之路。我和A求學經歷相似,有幾面之緣,在臉書上偶爾對文學討論,但總是不一定能討論得起來。A是對文學和美異常認真的人,並且嚮往能過作家的生活,穩定的寫作著。

    A曾對我說,我只剩下文學,也只有文學了。我隱隱瞥見A身上帶著的傷口。這樣破釜沉舟的A,在文學獎體制內並不順遂。

    那時的我開始對評論越來越有興趣,海量吃書,遇見我認為好的小說,我就丟訊息給A。若有什麼好的課程,A也會丟資訊給我。如此來來回回,訊息寫得謹慎如信,中常間斷數週甚至數個月。

    成長過程所遇到過的文學愛好者,不少是帶著傷,而且將文學視為至關重要的浮木。我曾經也是其中的一員,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又再走出洞穴了。

    A對於一些評論或拆解文學重要性的論點,不太能接受,在苦行的道路上堅持著。儘管沒有獲獎,但A的才氣還是在網路上嶄露,後來是出書了。我看了作品,震懾於A文字的重力,但有些部分不甚同意,其中透露了對文學位階的固執。我以訊息恭喜A,並邀請A讓新作接受來自同好者的匿名評論。

    A婉拒了,但A問我個人對作品的看法。

    我維持我們過往對話的節奏,不給彼此壓力,能夠好好答覆時再丟出一段話。等到我做好準備,可以給A作品心得時,對面那個大頭貼背後已經沒有主人了。

    **

    那段時間,人們混淆小說和現實的能力讓我懼怕。大江健三郎在《小說的方法》中,提及小說家的一種崇高特質:「我是唯一一個逃出來向你報信的人。」但如果作家是唯一逃出來的人,這樣的說詞可信嗎?接獲訊息的人們,又該如何避免錯讀?

    要回答這些問題,便要保持懷疑並適度沉默,也等於是否認文學的絕對崇高。

    現在重讀那些讓人痛苦卻又欲罷不能的文本,已經不如過去的我那麼喜歡了。那些透過紙頁傳遞出來的痛苦,讓人體驗,讓人知道情感的可能,增添洞穴內的莊嚴神聖,也的確值得敬畏。但我們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洞穴之外。放下書本後,我總會問自己,哪些是可以帶出洞穴,哪些又是要留在洞穴裡的。

    大部分的人都有其他課題,生涯煩惱乃至柴米油鹽,並不一定有需要、有機緣進入洞穴之中。能一直待在洞穴裡,也是有人打理了洞穴外的事務,或在社會的分工之下所允許。對於從來沒進去過洞穴的人來說,對洞中之人總有些不理解之處。但到洞穴之外來,總是要遵循外面的規則。

    那些斑斕的壁畫,那些以血抹成的訊息,當然有其意義,甚至能改變洞穴外的世界。「讀冊讀冊,愈讀愈慼」卻平衡了光譜的極端,所要挖苦的,是出了洞穴後,還以為世界只是洞穴內的壁畫這樣的狀態吧!我不禁要感謝那些說這句話、逼我放下書的序大人,同時小心翼翼的攜帶洞穴內的訊息。
      
    ─────
      
    更多🌞書人生🌞👉👉https://pse.is/SWQNQ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 stoner書 在 李屏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5-18 18:43:32
    有 24 人按讚


    【阿里阿德涅的紅線】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NYRB)是一份創辦於1963年的雜誌,其作者群與影響力,有很多故事可說。1999年增設書籍出版,是為《紐約書評出版社》(New York Review Books,nyrb),開山書系NYRB Classics除了重印絕版經典作,亦獨具慧眼挖掘被忽視的作者,例如2006年重出約翰威廉斯(John Edward Williams)1965年的作品《史托納》(Stoner),各地讀書界頗多迴響,在台灣也有啟明出版社引進。


    邱妙津作品外譯,由《蒙馬特遺書》起步。來自譯者Ari Larissa Heinrich的洽談早至2008年,找尋出版社過程雖然周折,但2012年與nyrb簽約是個好結果。2014年,《蒙馬特遺書》列入NYRB Classics出版,是該社繼張愛玲之後第二位華語作者。2017年,由Bonnie Huie翻譯的《鱷魚手記》,同樣由nyrb出版。


    回到2012年的心情,《蒙馬特遺書》繞過大學機構或官方補助,直接進入一般書市,此去前途如何,我並沒有把握。然而,考量書與作者本質,決定抱著即使一顆小石子投入大海也去試試的心情。我也佩服nyrb在當時願意為一個在國際書市毫無奧援、文學履歷也幾乎空白的台灣年輕作者,投石問路。


    《蒙馬特遺書》雖寫死亡,卻像一顆種子,長出了新的生命。加上《鱷魚手記》,邱妙津作品從英譯本出發,如今已有義大利、土耳其、西班牙、日文、法文等多語版本。其中,2018年出版的《蒙馬特遺書》法文版,感觸尤多。一趟何等漫長的旅行,邱妙津化為書冊重返巴黎,二十三個寒暑已過,同志平權浪潮漸起,書裡的大天使Hélène Cixous手撫書本,還能記起當年那位學生。


    邱妙津有其生命,不止息,她走得比我想像要早,卻也去得比我想像要遠。台灣時間週四(5/16)深夜,我收到一封電郵,是nyrb編輯寄來的。她說:今年秋天,NYRB Classics書系將迎二十年,預計出版一本紀念選集,其中將收錄《鱷魚手記》的部分章節。


    在台灣同婚專法通過的前夜,收到這樣的消息,即使純屬巧合,仍然不免感觸。一個出版社二十年,數百冊書精編濃縮,如果幾年前合約是機緣,如今應是明確的肯定,一個台灣90年代因同性戀情孤獨自苦的靈魂。我感到時間經過。答案是否來得遲?藝術與人生,何者值得?如何撫慰?我仍無能但已無意回答這些問題,冬天葉子落盡,春天又枝枒滿生,年復一年,不可思議的神奇,我只是那樹下的人。


    選集名稱預定:The Red Thread,應是出自希臘神話裡阿里阿德涅(Ariadne)送給特修斯(Theseus)的紅色線團,那是指引特修斯進出迷宮的線索。一個書系二十年,不同時代的思考結晶,的確如同紅線曲折迴繞,為讀者指引知識迷宮的路徑。不過,反思台灣此時此境,我又多幾分聯想,關於那個迷宮裡居住的半人半牛怪物,每九年需要獻祭童男童女以餵食,這是雅典國王特修斯之所以前去挑戰的原因。


    人生如迷宮,人心更如迷宮,其中豢養什麼,又長成什麼,這是艱難的問題,迷宮建造者也誇稱沒有人能走出這座迷宮。特修斯憑靠敵人之女阿里阿德涅的愛,以紅線備忘紊亂的迷路,並以阿里阿德涅送的魔劍,完成斬殺怪物的任務。愛與智慧,這是後世對這段情節的詮釋。人心如迷宮,期待特修斯,更期待阿里阿德涅。


    https://www.nyrb.com/products/last-words-from-montmartr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