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況更新】
本篇文長,想跟大家聊聊近況,還有開宗明義地跟大家報告
這將會是 #厭世電商人生 的最終章了。
雖然不管是我個人帳號還是Oli這個公開帳號,大家都超愛這系列,有人甚至跟我說超精彩是小粉絲😂
但說真的這份工作讓我身心俱疲,所以我決定離開了。
主要想分享一下離開的原因,還有...
【近況更新】
本篇文長,想跟大家聊聊近況,還有開宗明義地跟大家報告
這將會是 #厭世電商人生 的最終章了。
雖然不管是我個人帳號還是Oli這個公開帳號,大家都超愛這系列,有人甚至跟我說超精彩是小粉絲😂
但說真的這份工作讓我身心俱疲,所以我決定離開了。
主要想分享一下離開的原因,還有我自我懷疑的過程,希望大家不要重蹈覆徹。
1. 失去熱情
聽起來很誇張,但我周圍的人不論是剛進來的,或是做了一陣子的都做到很沒熱情。
我還記得有次跟一個本來很喜歡數據的同事吃飯,結果他竟然跟我說他不喜歡數據了,什麼都不在意。
那時候我真的很震撼!然後我就步上他的後塵了。
比較老的讀者應該會知道一開始我有開Monday Q&A的session開放大家問問題,但後來不只是因為工作太忙取消掉,還有一部分是我對行銷沒什麼感覺、完全失去熱忱了。
所以我很怕跑來問我想做行銷的讀者會被我潑冷水,或是隨便應付回答,不小心誤人家一生我真的擔不起,所以我就先suspend了。
2. 不尊重人
在這間公司我遇到很多不尊重人的同事
小之請假還是不斷被騷擾,大到主管沒禮貌,擺出一副高姿態,都讓我覺得非常不舒服。
這裡就要講到前面我提到的自我懷疑了。
一開始我還想說,也許只是一時口氣比較急吧,或是我太敏感想太多?
之後甚至想說可能電商的人都這樣吧?
但事實上都不是!
很感謝我在非常自我懷疑的時候找了 @vava.talk 聊聊,他讓我知道不是我的問題,並且尊重應該是互相的。
他告訴我:「不是因為無法承受而逃避;而是清楚知道這不是你要的而選擇離開」,所以我就非常確定要離開這個環境了。
除此之外,不是只有我遇到這種不尊重的情況,所以我覺得這間公司真的...慘
3. 直到離職那刻我才真的休息
以前有跟大家分享過在這公司我完全是on call的狀態,而這也是我最不能接受的其中一點。
除了平常我下班後常常我主管還沒下班,所以他還是會不斷傳訊息給我之外,週末主管也常常會傳訊息不斷問問題,不回還會連環問、不斷騷擾,
真的很想問到底要不要下班?
更誇張的是我曾經請了喪假還被打擾....這我真的覺得太過分!
也不瞞跟大家說,在這工作的後期我身體搞得不是很好,我想是身心俱疲吧。
所以我決定還給身體一個健康的機會,就是逃離!
其實還有非常多原因,像是做的要死要活不給加班費。
但真正讓我最生氣的是某一個檔期幫公司賺了好幾億,但公司完全沒半點bonus,我就突然領悟了,我把自己搞成這樣是在做義工嗎^_^
所以在年前認真思考一番我就決定離職了,反正再多待久一點對於我的career也不會有太多幫助,對於我在美國找工作也沒半點幫助,所以我離開了。
【給大家的一些warning】
你看到的brand image都是公司打造出來的形象,很多人問我要怎麼避開這種地雷,最好的方法真的就是找在裡面的員工聊聊,大家基本上都滿樂意幫忙。
再來就是看看求職天眼通這類的網站,參考前人的經驗。
雖然有些看起來是充滿情緒性的字眼,但是要學會從敘述中挑出這些特點是你能不能接受的。
Ex: 沒有加班費 => 這樣違法的公司我能接受嗎?
Ex: 公司混亂 => 浪費人生一直重工,我願意嗎?
我的工作經驗中,沒有聽信別人諫言最後還是去的公司,真的就是雷。
而且可怕的是最後真的都會驗證他人講的那些話。
所以我認為別人的分享多少還是可以參考參考的!
【停止自我懷疑】
最後,如果你也跟我一樣經歷著自我懷疑的階段,我想跟你說不要怕,也很歡迎你找我聊聊!
我會建議在有點懷疑的時候就適時找人討論,像我就是隱忍了一陣子,然後越來越不開心,事後想想把自己搞成這樣真的沒必要。
後來我找了很多同事、朋友討論,才發現自己的狀況有多不合理,因此做了離職這個決定我也絲毫沒有留戀。
【接下來要幹嘛&工商時間】
大家好奇我離職後要幹嘛的朋友,我就一併報告在此。
除了我會把之前說過要寫的留學、行銷文章補齊,好好經營這裡之外,為了之後在美國找工作容易一點,接下來我要來學python, SQL了!
另外,之前都還滿佛系在接履歷諮詢&面試諮詢的案子,現在也會積極一點做,有興趣的話我會被相關內容放在個人簡介中,可以去點來看看。
最後,如果有想找托福家教的話,也可以找我聊聊,畢竟當初在讀書會我也是提拔不少後進?😂
文章差不多到此,跟大家報告完畢,你們愛的 #厭世電商人生 已下線。
祝大家都不要踩雷,也祝大家轉職季成功找到好工作!
喜歡這篇文的話不要忘記按個❤️,並追蹤: @oli_chases
#行銷 #品牌行銷 #電商行銷 #電商產業 #電商 #工作 #新鮮人#血汗工廠 #職涯規劃 #ecommerce #marketing #job #career #experience #quit #industry #cpg #fmcg #oli_chases #oli_works
sql去小數點 在 飛鳥涼不涼的遊戲營運觀察小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淺談遊戲數據分析的理解與經驗分享】 - By RF
延續前篇文章提到的營運基本素養,本文來說明筆者對於數據分析的理解與經驗分享,
數據分析可簡單分為三個區塊 Data→ Information → Solution
產品的每日數據表、鑽石產出消耗統計、禮包購買狀況等這類經統計出的「數字」,可視為 Data:
舉例: 每日鑽石產出約150-200萬鑽,但在5/6產出400萬鑽;
深入挖掘造成其數字變化的「背後原因與傳遞出的資訊」,可視為 Information:
舉例: 造成此5/6的鑽石產出變化原因,可能有bug被洗大量鑽石、有大型儲值活動吸引大量付費玩家出來付費、有大R怒儲100萬鑽、活動獎勵配置錯誤等原因;
最後根據其數據分析得到的資訊與結論,做出「相對應的決策與後續計畫」,可視為 Solution:
舉例: 本次活動獎勵配置原先預期A獎勵較吸引中小用戶,經分析後發現是B獎勵命中大R用戶需求,導致大R瘋狂付費,此時可以重新檢視品項設計與用戶需求內容,並思考該如何延續本次的活動成效,同時也要評估是否會過度投放而造成道具失效的狀況。
以下為筆者過去在數據分析時得到的經驗,提供大家參考。
1. 資料驗證
錯誤的分析結論可能會導致錯誤的決策,所以《資料正確性》為首要注意的項目。
營運人員大多從數據後台或請技術撈取資料,尤其在額外撈取的資料當中,有可能因需求說明不清楚或是一時疏失導致撈取欄位或內容錯誤,故在撈取資料前要預先想好如何檢驗資料正確性,且拿到資料後第一時間需做資料驗證。
舉例: 想瞭解A產品在 5/1-5/7的每日營收,在資料撈取需求時可以額外拆分付費渠道(GP、IOS、官網),來進行資料比對與驗證,當拆分付費渠道後的營收加總與每日總營收不同時,此時可以先回頭確認資料源哪裡有異常。
2. 數據結構
《用戶特性差異巨大》,根據自身運營的產品統計,所有用戶中僅10-20%的用戶會付費,在付費用戶中的前20%大R用戶會貢獻約75%-85%的營收,在判斷所有數字時要盡可能瞭解其用戶輪廓,且要有更多種面向的數據來進行輔助判斷。
舉例: 在分析鑽石產出消耗時,如果是所有用戶一起看,可能會無法定位到明確的問題,如果細分成免費用戶、付費用戶(大中小R)等細分數據,則可瞭解各階層用戶花費鑽石的地方,進而找到用戶需求。
3. 輻射思維
大部份情況下,可能是因為看到某個數字異常值或是想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分析,建議可以從問題中心進行《射放性的假設與思考》,如果是單線性的思考,過度聚焦於某個論點,容易花了很多時間最終發現方向錯誤導致浪費時間,甚至演變成先射箭再畫靶的情況。
舉例: B產品因為調整活動獎勵,預期ARPPU會從1200元提升至1500元,最終結果提高至2000元,此時如果只是「說明」本次如何調整活動所以達到此結果,而沒有思考其他可能性的話,有可能會忽略真正發生的原因。
4. 善用工具
最常使用也最容易入門的是Excel,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樞紐分析表」,可以將大量資料依自身需求快速轉換成清楚明瞭的統計報表;其次如vlookup等函數,可以加速資料處理與比對,這些基本功除了多使用還是只能多練習來熟能生巧,更進階的也能學習SQL語法、Python、Tableau等軟體與工具來加快資料處理的速度。
5. 挑戰自己
在數據分析的過程中,不斷挑戰自己的想法與觀點,同時切換不同視角來審視自己的分析與結論,除了可以發掘不同問題與報告缺陷外,也可以提前預想上級主管或聽講者會想得知哪些資訊與提問內容。
「重分析,更重結論與後續追蹤」
剛開始接觸數據分析的營運人員容易太重分析或太相信數字,反而忽略了「產品體驗」與「解決問題」,進而導致輕易下結論或缺乏有效驗證其方案。
數據分析雖不是萬能,但也是遊戲營運一項必備技能,時刻關注數據變化,培養數字敏銳度,才有辦法一眼看出異常值!
希望以上內容對你有所幫助,也歡迎大家一起多多交流。
--
本篇為客座專欄,作者RF,現為知名遊戲公司營運主管,希望藉由分享自身經驗,給有志於遊戲營運的朋友一些啟發。
sql去小數點 在 Servus Belles Abenteuer in Deutschland 小貝德國冒險求生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放假幹甚麼之聽podcast啊!]
別擔心! 本宮今天沒有要業配。
昨天有一個朋友問我「封城要幹嘛?」
以下四種供參考:
A.煮飯做麵包養大肚子🍞
B.交配生子拯救生育率🤰
C.看Pornhub追劇打電動😈
D.網路上進修課程陶冶性情🤓
你們自己選一個吧☝️
除了這一些之外!
疑!
還可以聽Podcast啊! 而且以上都可以搭配Podcast 增加效果,煮飯配Podcast,營養又好吃! 😋
跟伴侶一起交配聽Podcast 一遍交配增加情趣! 😍
Pornhub 一邊看,一遍靜音🔇搭配podcast,不怕媽媽發現。 還以為你用功讀書好棒棒呢😌
有沒有很萬用!
好啦!
今天是要來介紹我的Podcast 播放清單:
是我聽了不錯我就會放在裡面的內容。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0NlDfCK9MR2P3M7gxZY1j6?si=1hwK6pR9RuieouWL7EbM9w
有幾個頻道沒在裡面:
1. 30+職行力: 本人的,我上線一定都會聽,確認一下品質、內容還有節奏,是不是我作為一個聽眾會喜歡的東西。
2.股癌 Gooaye不用多說了! 我乃主委粉絲,而且我有去五星吹捧,捧到手快斷了,吹到嘴酸透了,還是沒被點到。 😟
3.你想怎樣 So what's up with you: 每週更新必聽,是我開車療癒小幫手,最新一集聊痲滿有趣的! 很好笑! 🤣🤣🤣
因為我每集都聽,這些固定基本聽的就不用多說了,就沒列入
大人學也會固定聽!
#但只有brian的
欸我問你唷
#講話超犀利我愛😜
#我就是m
也是我標配~
有一些Podcast 是我偶爾聽覺得也不錯的:
Joyce看世界就是不一樣 - Joyce Yang
CAREhER
喬西咖啡沙龍
josie’s Lounge
不停Bu Tin
裡面我要強推一集:
這集訪談,雖然很長但講到很多女性在職場中常犯的錯誤。 非常值得一聽! 不! 是二聽!
裡面點出「我為什麼還不想生子,說白了就是還沒把我想做的事情做完,還沒過癮,所以還沒準備好。」
📍這裡聽: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4oz35RGaUHFKAlHbIZyKFg?si=oRSiW2XxSDirVwHnA1X3fA
另一個是大人學專訪矽谷阿雅 Anya Cheng那一集,我覺得也很精彩。
📍這裡聽: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5QRYgD11vexYp4CHyMeGRR?si=YK9c44xKQNytQO7JOjlzQg
同場加映我今天看阿雅跟Grace直播的影片,我覺得非常值得一看,就是要說出來!
https://www.facebook.com/AnyaChengSiliconValley/videos/343699826918324/?vh=e&d=n
然後話說,我今天剛把SQL初階課程上完,還滿有趣的,但我需要一些實作把這一些語法用在我平常工作上面數據分析上面。 如果有人要當我mentor,我會感激不盡痛哭流涕,只是可惜不能以身相許。
封城之際,也是有不少事情可以做的,除了上述那些ABCD之外,還是有不少事情可以做~
不然來幫我去雞骨頭、油漆、搬家都很歡迎唷👏😁😁
最後📢我們本週日要上新片了! 關於在家辦公還有德國疫情,很多人都有談到,但我們跟風還是要談一波。
但是! 我門是預錄版,無法算命鐵口直斷,關於封城部分我們就沒提到,但內容聽起來很療癒。因為我先幫你們聽了。
#不要問我為何放林老麥照片
#因為我沒別的可以放
#只好放一個癡漢望山小⛰️
#我不只業配我自己頻道也推廣我覺得不錯的東西
#播放清單自行取用
#美賣的才會被列入
#SQL進修中
#求老師教學
#資質太差的我
#有好的Podcast請推我
sql去小數點 在 小吃貨的英國生活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軟體工程師面試 #文長慎入
面試問題好像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多人關切的環節,在各大版上也一直有人會詢問。因為之前有幫公司面試一些人,還有加上從朋友那邊搜刮來的經驗,概括分享一下。
這邊感覺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1. 面試的題目是否都是演算法相關題目?
2. 是為什麼實際工作內容通常都和面試考的沒有相關?
3. 我現在學的東西對找工作是否有幫助?
4. 公司招募看的到底是這個人的學經歷,能力,個性,還是什麼,為什麼有些人很感覺很厲害卻一直無法拿到offer?
其實用FB排版不太容易,但因為懶得登入部落格,想說快速地打一打,所以也請各位見諒。
#面試的題目是否都是演算法相關題目
如果是投FANG之類的,Facebook Amazon, Neflix, Google (沒記錯應該是這幾間),反正就是這些有名的大廠,除了Netflix目前沒有遇到認識的聊過,其他都是考演算法沒錯。
當然也不只有會考演算法,根據你申請的職缺,可能也會加考一些其他的東西。
那其公司是怎樣呢?其實還是有很多公司會考演算法相關的,尤其是線上面試。
雖然在疫情下全都是線上,但一般來說,還是會有分兩種,一種是沒有真人的狀況下,就是給你像是HackRank這種網站,你點開可能有六十分鐘讓你做兩題。
做完以後你提交,你也不會知道你的分數跟分析結果之類的,看公司怎麼做設定,而且除了演算法相關題目,也可以設定選擇題之類的。
另一種就是真人面試,通常電腦自動面完以後,你可能會跟真人線上面試,真人也是會給你類似所謂的白板題,就是出一個題目讓你現場解題,然後中間可能有的會要你跟他討論,當然看面試官拉!
比較加分的還是,你編寫的時候可以邊闡述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低頭默默寫完,這樣也是有點尷尬。如果你編寫邊闡述的話,或者是少有點互動,也是展現你的溝通能力以及你對於題目的掌握能力,就像是你看到一個很簡單的題目 (2+3)*5 之類的,你可以很有自信的說,喔因為2+3在括弧裡面,所以要先算,然後再乘以5,展現底是真的有理解,而不是就是背題目之類的。
有些公司也可能是給你回家作業,叫你做一個小專案之類的,看你應徵的職缺,可能是叫你做一個UI 或者叫你建一個API 也可能叫你做一整個比較完整的東西出來。如果你是面試架構師的話,可能會叫你建一個架構,或設計一個架構出來。
然後也有的公司(像我們公司)就是需要pair programming 所以在線上面試的階段就是會有,真人跟你一起寫程式這樣。
#為什麼實際工作內容通常都和面試考的沒有相關
這個部分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難解的謎題。像是Google Facebook這種大公司其實不難理解,畢竟他們是比較類似General 的招募,不是一開始就決定好你就是要去某個Team然後永遠讓你待在那個Team。就他們招募的是他們覺得,有潛力的人才,這樣不管需要做什麼都可以自由移動他們,給他們training就可以變得很好用。加上他們一次招募的數量也是相當龐大,考演算法相關的話,可以快速篩選,也更有機會找到他們需要的人才。
因為像是Facebook或Google這種有自己開發框架,開發技術的公司,他們的確有很多時候需要寫演算法或者系統優化的工作。
那像是普通的中小企業或新創,說真的,其實就是跟風。因為覺得人家Google Facebook都是這樣找到優秀人才,那我們也要依樣畫葫蘆,這樣鐵定也能找到厲害的人。
可是這樣找到的人進去以後,發現公司好像也是不知道在幹嘛,最後可能也會待不下去。所以這個部分,近年來也越來越多公司開始改進,開始思考什麼樣的招募流程最適合自己公司。
像是pair programming也開始成為近年來的一個流行的面試,有的公司並不是真的pair 但就是你要跟他們一起工作,了解他們公司的文化,或者跟他們的工程師進行一些深度討論。或者會問你說,假設給你設計一個系統,你要怎麼做之類的。
當然,面試問題跟流程都是每間公司各有不同,不是說你現在準備一種就萬無一失。所以說最好還是盡可能的,提升自己的基礎能力。
如果真的就是打算以FANG為目標的話,就可以從刷題開始,像是Leetcode, Hackrank, codewars之類的都不錯。之前有看到一篇文章,他刷了幾百題,而且每題刷了三次以上,真的很有毅力。刷題的重點就是在於熟練那些題目,可是也不要硬背,你練習是要練那個速度感。可是該理解的還是要理解。
因為你進公司以後,你還是需要使用那些東西來工作,不是只是為了刷題而刷題,而且面試官可能也會考你變形題之類的,或者問你一些記憶體相關的問題,或者是系統設計的問題,或者單純想知道,你是怎麼想出解法的,所以硬背題目跟答案其實也是不太行。
目前我的了解是,大部分中小型企業或者新創,很多時候你學習新東西的能力是比演算法更重要的,尤其是新創你什麼都要會,假設公司是剛起步的新創,你就要變成公司主要的技術專家,什麼東西不太會也要馬上現學現賣,也不要期望公司可能會給你什麼Training 或者有人給你依靠,可能同事還要依靠你。
中型或者普通大型企業,假設公司已經有產品的話,大部分的時候可能是既有產品維護,除非你剛好很幸運地在新產品開發的Team,這樣就有機會學到很多東西,不然維護的話,很多時候只是在了解產品本身是否有Bug,改善code品質之類,也要看公司是否有想花成本在維護上面。如果公司就是打算一個產品,改一點東西就繼續賣錢,那樣好像也不太需要一直去migrate 或者搞新東西上去。
如果你剛好很幸運在獨角獸新創,那你不但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還可以用最新科技,可能還有機會遇到大神帶你。
所以說選公司其實也是有點重要,面試的時候,可以問問他們說,那你平常的daily work是怎麼樣的,公司有沒有走敏捷開發,公司有沒有用雲端,公司一個Team的規模之類,以及公司會不會提供訓練。
#我現在學的東西對找工作是否有幫助
其實這個就要看你的未來三年五年十年規劃。
假設你就是都在寫前端,你也覺得我要寫前端寫一輩子,那好像就可以繼續一直focus在前端。如果你擔心自己會丟飯碗,是不是要學點後端,其實也是可以學,可是學了以後,你打算學得多專精?後端的東西也是會一直更新,一直進步。可能Restful API 也可能不是,DB也有好多種DB, 後端語言也很多種,所以你是想要學個大概,還是是希望,後端也問題的時候,自己可以去看code也看得懂?
前一個專案,公司有一個前端,他就是因為自己做的ticket幾乎都會碰到後端,就乾脆把整個後端也寫一寫,就變成fullstack,雖然他主要還是算前端。但也因為是.NET 所以前端跟後端可能沒有太明顯的分界,至少我相信他本來就會寫.NET了,因為幾乎有一半以上的controller都是他寫的。
如果你是寫react SPA,就是跟後端完全分開,你就只要寫到send http request 那邊的話,那好像也不太需要去了解到後端的架構,就是大概知道後端的endpoint 長什麼樣子就好,他們需要提供的文件就是需要提供。
如果說你是怕以後失業,怕公司可能覺得請全端比較划算,那的確還是多學一點好,反正多學也是投資自己。還能順便展現自己的上進心以及學習能力。
以consultancy來說好了,感覺是什麼都要學,像是公司可能就會說,啊最近我們的客人都要求要會什麼什麼,那你就趕快學一下。當然公司也不是很壞心的就叫你要馬上學會,公司最近也是有開始提供一大堆Training 之類的,還給你錢讓你去考一些證照。
目前我使用的語言主要還是Javascript 和 C#這樣,然後公司有希望我可以好好學學Java。其實也不是不會寫Java,如果有發漏我其他文章的話就知道,其實我最一開始學的時候,第一個語言就是Java。
在台大資訊系統訓練班的時候,我就上了Java和PHP的課程,為自己來英國念研究所做準備,一年的master course也都是Java 跟PHP為主,然後有用了一點Python這樣。可是工作以後就只有使用C#和Javascript 而已,所以說,學校學了也不一定會用到。
很多東西都是工作以後才學的,然後Python是平常自己刷題的時候會用,因為覺得不錯用。
其他的話,我覺得雲端相關的東西滿實用的,像是AWS或Azure 或GCP 有機會的話是可以自己摸摸。我自己是滿幸運的在工作上一直都有用到雲端產品,主要是AWS,前一個專案有用Azure 這樣。
DB的話,就是SQL和NoSQL可以個學一個,應該就滿好用的了,目前最流行的應該就是PostgreSQL和MongoDB 。如果對於Graphic Database有興趣也可以稍微看一下像是Neo4J之類的吧!
前端框架的話,就是React, Angular, Vue.js選一個吧!學會一個以後再去學其他的也不難,這三個我是剛好工作上都有用到,我自己是覺得Vue和React應該是比較好上手的,入門門檻比較低,Angular就一定要寫Typescript.
後端框架的話,看你用什麼語言,Java就學spring boot,
C#就是.NET,JS的話應該是Express,Python就Django,PHP就Laravel 。
Mobile的話我沒有寫過也不知道。
如果是平常想要補充知識的話,可以多念一些像是security 相關的東西,或者是Oauth那類的,也可以看一下架構之類的。像是Microservices, microfrontend, Domain Driven Development 這些概念性的東西。
也可以看一些像是Clean Code相關的書,怎樣重構原本的爛Code或者TDD相關的書。
反正前一篇文章就說了,這個職業就是要一直學,活到老學到老,如果打算做到老的話。
#公司招募看的到底是這個人的什麼
其實每個公司應該都不太相同。有的公司就是要招募他們覺得最聰明的人,所以就是一直問你一些很難的東西。或者就是只要找那種名校出來的人,最好有什麼數學物理奧林匹亞的。
有些公司看的是你的個性,符不符合公司文化,或者同事喜不喜歡你之類的。
有些公司就是很缺人,看你能不能馬上上工之類的。能的話就馬上錄取你之類。但通常那個可能是很雷的缺,例如公司找人找很久都找不到,終於看到一線希望。然後為什麼找不到人,可能是薪水開的偏低,或者公司名聲不好,上Glassdoor就可以查看公司的評價。也可能是職缺本身很雷,例如看起來就是個打雜缺。或者是前人都做不久就離開,所以需要一直找人。
有些公司是看你寫的code 例如看你的code乾不乾淨,可能你寫出來的code都很乾淨,設計也很好,思路也很清晰,他們就會錄取你。
有些公司看的是你有沒有某些特定的經驗,例如公司開那個缺剛好就是要找有AWS經驗的人,所以可能就是會錄取他們覺得AWS經驗比較多的人。或者是剛好想找之前有做過Serverless架構的人,或者是有碰過Kubernetes的人,這個時候真的就是靠經驗了。
也有的公司就是,他們也懶得找人,HR給他們面試的第一個人就會錄取,這個完全靠運氣。這件事情真的發生在我第一間公司的另外一個Team,主管非常不喜歡面試人,也覺得我工作都沒時間還要面試。所以就是隨便問問之類的,然後就跟HR說好。
--------------------------------------
以上就是我目前經歷過以及別人分享給我的經驗。我覺得面試的話,運氣真的也是佔滿大的比例,尤其是遇到像第一間公司那種狀況的。
當然年輕的時候可能會比較急躁,也很擔心自己找不到工作,考量到的還有金錢跟公司名聲,所以學不學得到東西也可能是其次。
選offer的時候,也可能就是可以分析一下,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是金錢,是做得開心,還是想要可以做的久(這個也要看公司可以活多久),除了看Glassdoor也可以上網看一下公司財報。
最近的疫情衝擊下,有很多新創或中小企業也開始裁員跟減薪,所以公司平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方針也是很重要的。即使公司可能一直都有收入,也可能因為現金管理問題,導致沒有足夠現金需要裁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