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sony電視當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sony電視當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sony電視當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sony電視當機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詹太太的轉行日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程天縱老師 必讀好文分享 與 我的心得】 你知道你在賣什麼產品,然後要賣給誰嗎? 我看很多人都不知道。因為有時候我也會搞不清楚。 很感謝並且很榮幸,程天縱老師給我和同道冰友們指點迷津。 其實,搞清楚「目標客戶」、「目標用戶」一直是很多行銷人的課題。不要說行銷人了,就算是在內容製作圈,很多從...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4萬的網紅阿卡貝拉CACA&BELL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次特別感謝朋友介紹的 「為昕室內設計 IG : weishin.design , 我們家很多需要丈量跟規劃的空間,都請他們幫忙還有給了專業的建議!像我們一樣只軟裝不硬裝,也可以找他們唷!成品超美超滿意!設計總監:林為勗」 https://instagram.com/weishin.design?...

sony電視當機 在 麥曦茵 @hkdumbyouth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0 20:15:36

我最近總在想,五年,真是一個分水嶺,五年前決定做什麼,很影響五年後十年後的我們是什麼模樣。 五年前的今天,原來是 #幸福的旁邊 的首播日。 「表弟」好文分享: Repost from @siuyea_lo using @RepostRegramApp - 五年前, 2011年10月15日,晚上七時扭...

sony電視當機 在 盧鎮業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2 12:28:18

五年前, 2011年10月15日,晚上七時扭開電視,或者你會見過這位稚氣未消的小伙子,看了一個夢幻得幾近失真的愛情劇,認識了一位叫何彥君的表弟。平行時空,演這角色的人,叫盧鎮業。翌日清晨起來, 收到不同的電話,告訴我表弟在facebook洗板的事,那時用的是舊款兼半壞的sony ericsson w...

  • sony電視當機 在 詹太太的轉行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6-07 14:20:28
    有 117 人按讚

    【程天縱老師 必讀好文分享 與 我的心得】

    你知道你在賣什麼產品,然後要賣給誰嗎?

    我看很多人都不知道。因為有時候我也會搞不清楚。

    很感謝並且很榮幸,程天縱老師給我和同道冰友們指點迷津。

    其實,搞清楚「目標客戶」、「目標用戶」一直是很多行銷人的課題。不要說行銷人了,就算是在內容製作圈,很多從業者也經常目標不明確,搞不清楚「這檔節目到底是為了吸引誰」(哪些金主?哪些觀眾?)。

    像是在美國的「Soap Opera」--- 肥皂劇,這個很清晰的影視產品就是很好的經典例子。它是二次大戰之後,一個劇種的暱稱,TA是給戰後一群不用上班的家庭主婦看的。這種很好消磨時間的家庭連續劇,聚集了一票主婦觀眾,之後就吸引來肥皂製造商的目光與廣告,因為肥皂商(廣告金主)想要把肥皂產品賣給主婦(使用者)。

    差異就是在於目標顧客

    程老師專文提到,當年Apple推出工作站產品不是很成功,就是犯了把「工業產品」當做「消費產品」來行銷的錯誤。「對於行銷專業的人來說,並沒有『生財器具』產品的說法,只有『工業產品』(Industrial Product)和『消費產品』(Consumer Product)的區別。」

    例如攝影機,也有「專業機」和「消費機」的規格區別。

    其實就定義上來說,我會覺得,Power G5 可能是唯一夠得上客觀標準,成為蘋果桌機電腦產品線最高等級的「專業級機型」。對照組是 2013 年上市,令人嘆氣的,被使用者暱稱為「骨灰罈」的 Mac Pro(四核心雙顯卡NT$ 99,900起,最高等級可12核心衝頂,要價約NT$30萬)。雖然在蘋果官網上的說明文,它寫的還是「專業級電腦」,但其擴充性問題卻一直是個麻煩。它是一種「兩頭不到岸」的產品:專業程度半生不熟的內容創作者買不起它;但專業使用者,恐怕無法忍受如此低的擴充性卻要如此高價。

    我自己沒買「骨灰罈」;我用蘋果筆電。但我有個喜愛使用FCP的剪接師朋友就買了。他一次衝頂,但後來一直苦惱於「骨灰罈」周邊擴充力的問題。然後他就一直咬著牙用下去(這才是真正的果粉吧我想~)。

    誠如程老師文中所提到,「蘋果新桌機產品的目標市場『客戶』包含2C(自由工作者)和2B(專業設計或工程公司)兩個面向;在2B市場,專業人士就成為『用戶』。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客戶』和『用戶』的需求和痛點不同,行銷手法自然也不同。工業產品在市場上,不能像過去賣iPhone或iPad等消費產品,還是採取一樣的行銷手法。」

    的確如此。如果蘋果工作站電腦把眼光TA放在影視製作圈、內容製作圈的專業自由工作者用戶,他們除了要招募一批專業圈菁英的使用與認同作為行銷素材之外,還必須要有屬於影視工業專業級的行銷與溝通方式。

    舉例來說,光是靠蘋果店內展示給果粉們養眼刺激購買慾,那是絕對不夠的。它需要更多的是類似Adobe、SONY那樣,經常舉辦的各種專業圈交流活動、專業講座,甚至專業課程。

    如果是對於企業級「客戶」,蘋果就得做得更多:除了預約企業拜訪,更需要提供企業級客製化顧問服務、教育訓練,與專業客戶服務。當然這些都是B2B的行銷老套路了。蘋果若真的要用力幹活兒,激發出的行銷創意,一定不止有這些。

    但從各界最近表現出對 Mac Pro 2019 的殷殷期望,真的拜託蘋果這次千萬不要又再把專業用戶給放生了。說到底,既然要做「專業用戶」就必須要清楚認知,每一次大規模換系統對專業用戶/客戶來說,將會造成的是多麽大的成本與衝擊。

    說到這個,我想起了過去經歷過電視台更換供稿系統,從Basys換成ENPS的過程,那就是很「企業級」的規模了。觀眾們每天打開電視只是看到順播,卻不知道電視台在背後為了換系統,花了好幾個月,訓練所有製播、供稿單位都必須經過一連串沒完沒了的內部訓練,學會使用這套系統,工程師必須在客製化的部分不停除蟲(debug),最後是舊系統A棚區域與新系統B棚區域逐步完成遷移。我記得,在最後一個完全轉換的晚上,收播之後,大家都沒有睡,完成壓力測試,趕在隔天0600開播前完成所有的準備工作,直到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大家都提心吊膽,深怕一當機,就只能播黑畫面跟color bar了。

    所以說,工業產品要負擔的,不只是使用者(如剪接師,特效師)用的爽不爽開不開心,有時還要負擔更多規格細節:例如與其他影音規格的相容性,以及硬體擴充支援的問題。如果光是靠行銷團隊在新品大會舞台上幾張生猛的規格投影片帶過加上搭配台下果粉歡呼喝采,就想要帶動銷售,那恐怕很是呼攏。

    BTW,順帶一提,不要恥笑「哈哈哈你頭殼壞掉~哪有電視台用蘋果架系統的」~~有。在台灣也的確曾經有一間電視台,使用了蘋果工作站架設系統的。只是後來嘛~~~那些都過去了。

  • sony電視當機 在 盧鎮業 Siuyea L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10-15 18:40:24
    有 1,538 人按讚


    五年前, 2011年10月15日,晚上七時扭開電視,或者你會見過這位稚氣未消的小伙子,看了一個夢幻得幾近失真的愛情劇,認識了一位叫何彥君的表弟。平行時空,演這角色的人,叫盧鎮業。翌日清晨起來, 收到不同的電話,告訴我表弟在facebook洗板的事,那時用的是舊款兼半壞的sony ericsson walkman電話,沒有上網功能,對《幸福的旁邊》出街的反應不甚掌握,亦無暇兼顧。往後兩星期有更多不明的電話打來,接了,馬上cut線。後來終於成功勸停一位快將cut線的人,追問個究竟,他說google到我的電話,所以打來看看是否真有其人,然後我問「那為何又要cut線?」,「因為你聲線像個阿叔,所以覺得打錯了」。角色受歡迎,還延伸到街頭,那陣子常在街上被問是否「表弟」。往後很多聲音問我要否全力投身演藝工作,思前想後,覺得自己對學業和導演工作仍有追求,亦未能好好梳理伴隨演藝而至,可能對生活的諸多影響,故只保持一定距離,閒時在友好的製作客串參演。

    童年的我是個不瘦也不胖的小屁孩,中庸不討喜,自覺老師總會不認得我,友儕上多是以傍友姿態現身。喜歡坐在一旁看其他同學玩耍,看到有趣情境自會吃吃的笑。這性格使我把很多事物盡收眼簾,卻不多介入,保持距離不遠不近,好一個小毒撚,或許成了我日後拍紀錄片時的起手式,有好有唔好。小六那年,掹著好友的衫尾,成為學校話劇團的一員,演了個反派角色,反應不錯,也首次經驗到把情感以戲劇的方法放射出來,是多麼興奮。老師著我試試去信香港電台 ETV應徵小演員,就小心翼翼地填表格,盡力把字寫得漂漂亮亮,靜候佳音。

    結果,音訊全無,我升讀中學,繼續走中庸不討喜的路。

    小屁孩混混噩噩的讀到中七, 進不了心儀的Poly Nursing,,誤打誤撞去了城大SCM學習影像藝術。大學幾年,玩世不恭為主,到final year才如夢初醒有丁點想法。其後,演了《幸福的旁邊》,也拍了幾部作品,直至拍竣《金妹》和《最後的地圖》,有感困惑,需要暫離導演崗位,換個位置。就在這段沉寂勉強的時間,麥曦茵導演為我在《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預留了個角色,被戲稱為用眼筋做戲的金毛少年。老實說,自覺在戲中表現作繭自縛,演得不好,但能以身體作媒界進行創作,如同返回小學時的話劇比賽,再次感受到演出的喜悅,好像開通了可供回頭的路,試圖追回表弟留下的空白餘水。

    時不時會收到垂詢,「《旁邊的幸福》幾時有得睇呀?」,委實而言,我也不太掌握。記得2012阿曦和我帶著故事雛型到了金馬創投會,跟不同的人介紹這案子。他們的反應大致相同,都被故事吸引,但當知道男主角會是眼前這眼圈深遂的瘦弱男生,都不其然收起本來的表情,變得客客氣氣,有緣再會。 電影製作動軏數百萬,卡士主導著觀眾入場意欲,自問名聲有限,所以對他們的判斷是理性地了解,甚或認同。所以,每每遇到網友inbox 詢問這問題,也如實回答,開拍無期。有時也會想起,若按實時計算,何彥君和楊美玲的孩子來年將升讀小一了,很想知道他們在童話般的結局後,一家三口將如何面對吃人社會。

    最近有朋友跟我說,表弟是他的兒時回憶。是的,都五年了,表弟過後,還演過愛自娛的僑生蘇榮 (蘇榮的小電影, 2011)、裙腳細佬 (無花果, 2012)、名廚愛徒陳魚 (飲食法西斯, 2014)、綠衣怪客 (我們一起離開吧, 2015)、消失於猛鬼巷的舅父生 (七月燒衣, 2015) 。以上作品未必如《幸》般能廣泛地接觸各位,但參與其中都樂趣無窮。其過程於我是把自己某部份割捨一些、保留一些,再和角色碰撞一起,好生化學作用,如麵粉和水,如種子和泥土,1 + 1可產出千奇百怪。

    有時會想回去跟12歲的盧姓小子講,不要乾等ETV的試鏡回信了,但12年後,你會在香港電台開始你的第一步,然後,還會有更多試煉迎面而來。到時候,旦求你能勤勤懇懇多演不同角色,走出吊兒郎當的胡同,心目澄明,於願足矣。

    後記:這個page開了5年,印象幾近一半的follower是在表弟效應那一兩個月積累下來的。謝謝網友企鵝那時當機立斷開了這東西,後來還邀我共同管理,好讓我有個平台以庸懶的頻率自吹自擂。這五年是我生命中頗為重要的分水嶺,故此粗略整理一下,交待心志,期望五年後可以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