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ross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ross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ross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ross意思產品中有3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李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85了! 我從小只知道父母告訴我舊曆生日,那是農曆3月22日。在登記香港身份證那年,也許是鄰近新曆5月1日,因此就胡亂寫上那一天是我的生日。妻子女兒及朋友們都在5月1日為我慶生。後來有朋友幫我查到,我出生那年(1936年)的農曆3月22日,是新曆的4月13日。這以後,每年就過兩次生日,新朋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ギズモード・ジャパ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デザインに関する記事はこちら:https://www.gizmodo.jp/2019/10/pixel-4-design-question-and-resolution.html Googleの最新スマホ「Pixel 4」に触ってきました! 搭載された新テクノロジーに関してはこちらの動画 [ ht...

ross意思 在 顏孜昀art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6-22 11:48:54

#juleenxfriends /season 1—04/ 在Rachel 第一次領到薪水的這天 恰巧她以前的朋友們來找她 看見拋棄榮華富貴跑來當服務生的Rachel 朋友們相較起來好像過的比較好 這讓Rachel 心情非常不好 另一邊今天也是Ross和Carol特別的紀念日 Chandler 和...

ross意思 在 顏孜昀art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6-16 12:50:02

#juleenxfriends /season 1—03/ 影片開始六個人在討論約會的潛規則 涉世未深的Rachel 很驚訝大家都懂這麼多 離開了咖啡廳Chandler 在幫Joey對台詞 因為Joey這次扮演的角色要抽煙正在練習 Chandler 看不下去沒有抽過菸的Joey姿勢不正確於事在示範...

ross意思 在 Adam的電影札記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8:56:40

-六人行:當我們又在一起 FRIENDS: The Reunion 很剛好的今天是《六人行》特別篇上線的日子 其實一直要他們合體拍電影的傳言不斷 大概從十年前就一直有了吧但都不了了之 可是不了了之都是因為主演們幾乎沒有想要拍的共識 這集特別篇飾演Phoebe的麗莎庫卓也有解釋過 我也是持相同立場...

  • ross意思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13 12:16:44
    有 4,025 人按讚

    今天,85了!

    我從小只知道父母告訴我舊曆生日,那是農曆3月22日。在登記香港身份證那年,也許是鄰近新曆5月1日,因此就胡亂寫上那一天是我的生日。妻子女兒及朋友們都在5月1日為我慶生。後來有朋友幫我查到,我出生那年(1936年)的農曆3月22日,是新曆的4月13日。這以後,每年就過兩次生日,新朋友被告知是4月13日,老朋友還會跟我過5月1日。

    近年最熱鬧的一次,是2016年4月16日,友人Felita 為我主辦的一次生日晚會,有數十人參加,大部分是年輕的新朋友,也有老讀者把二三十年前我主編的《七十年代》《九十年代》帶來作回憶。我那時的一些老同事也被我請來了。那是我八十歲生日。那年我出版了《世道人生之八十自述》一書。
    不經不覺又過了5年,今天進入85歲了。5年前,我開始了《世道人生》的專欄,今年,我告別這專欄。

    今天,我在實體上,一個人過;精神上,就把過去幾篇與生日有關的文章在這裡重刊,算是與讀友談天,一起過生日吧。

    八十自述
    (發表於2016年4月13日,已收入《世道人生之八十自述》一書中。)

    我出生於1936年廣州。童年經歷戰前香港、淪陷的上海南京、戰後的上海北平,動亂中於1948年來了香港,在這裡穩定生活了68年。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給我更多,使我更愛。

    在左派中學畢業,1955年進入親共出版社工作,在那裡得到知識的成長,1956年第一次在《文匯報》文藝版投稿獲刊登,從此走上編輯寫作之路,畢生沒有轉行。一個甲子了。

    人生最大的改變是在1970年創辦《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月刊,它開始時是一本左派背景的刊物,其後轉變成獨立的刊物。我也從一個服從中共領導的文化人,轉變成一個具獨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的文化人。我創辦了這刊物,擔任總編28年3個月,實際上也是這刊物創造了我。沒有它,就沒有我的認識的改變,也沒有我下半生的事業,包括停刊後的寫作。

    有黨派背景的報刊把報刊視為宣傳工具,講「立場、觀點、方法」,立場是第一位的。宣傳品不是以報導事實為主的媒體,不是監督社會尤其是監督掌權者的媒體,而是要把黨派的政治觀點和政策措施向讀者灌輸的媒體。辦《七十年代》之初,我向讀者宣示我們的理想雜誌,是「讀者是它的作者,而作者也是它的讀者」。也就是說,它不是由編輯組稿、作者寫給讀者看的雜誌,而是讀者和作者一起在那裏交流知識、經驗、見地和所聞所見的事實的雜誌。編者也是讀者、作者之一。我堅持開放園地,以文章的質素而不是以立場作選稿準則,終於不為左派所容;也因這主張,使雜誌緊貼時代,我的知識和思想也在讀者作者交流中不斷從自我反省得到拓展。卡爾·波柏的「批判精神就是科學精神」是我一生的座右銘。

    在認識上固然需要不斷地糾正錯誤,但在明確媒體必須尊重事實、一切讀者關切的事都要如實報導,一切只要是充分說理的好文章都不拒絕刊登,這些基本價值觀卻必須堅持。由於在1970年自主決定報導海外的保釣運動,受到周恩來的關注,我也因此與中共香港工委有過比較緊密的聯繫。其後由於我100%堅守原則,而被掃地出門,但也因此給了我機會,去開闢獨立自主的媒體生涯。

    「100%堅守原則,要比98%來得容易。」這是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的一句話。堅持100%,難關挺一下就會過去;堅持98%即表示你在名利權面前放棄自己2%的堅持,但放了2%就會繼續放,終於會變成一個沒有原則的人。

    人生有許多時候要妥協,但既選擇媒體工作,那麼堅持不做宣傳工具就不能有2%妥協;堅持一切公眾關切的事都如實報導不能有2%妥協,寫政論須以事實為根據和忠於自己的認知也不能有2%妥協。就這樣,我見證了中國抗戰以來的變遷、文革、民運,台灣民主運動,香港則從九七問題出現到現在的所有階段,報導和評述這些變化幾十年。

    父親送我的生日禮物 

    (發表在2019年4月9日的文章,記下對我人生最有影響的生日禮物,就是父親在我16歲生日時送的《魯迅全集》。)

    「中國人向來有點自大。——只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個人的自大』,就是獨異,是對庸眾宣戰。除精神病學上的誇大狂外,這種自大的人,大抵有幾分天才,也可說就是幾分狂氣……但一切新思想,多從他們出來;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從他們發端。所以多有這『個人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多福氣!多幸運!」「『合群的自大』,『愛國的自大』,是黨同伐異,是對少數的天才宣戰;——至於對別國文明宣戰,卻尚在其次。他們自己毫無特別才能,可以誇示於人,所以把這國拿來做個影子;他們把國裏的習慣制度抬得很高,讚美的了不得;他們的國粹,既然這樣有榮光,他們自然也有榮光了!……所以多有這『合群的愛國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這是現代人寫的文章嗎?不。這是100年前,1918年11月15日魯迅發表在《新青年》的文章〈隨感錄三十八〉,後收入他的文集《熱風》中。

    摘錄這小段文字,就明白為甚麼魯迅的時論文章在今天讀來都不覺過時,也明白為甚麼這位在延安時期備受毛澤東稱道的作家,他的小說、雜文近年在中共國的教科書中不斷被剔除了。中國歷代的專制政權,都是植根於這種「合群的愛國的自大」中,也利用這種「自大」去凝聚民眾的奴性,經久不息,延綿至今。

    1952年我16歲生日那一天,我父親送了一套《魯迅全集》給我作生日禮物。他那時約略知道我喜歡看文學著作,在學校的中文作文成績也較好。這套全集我一直保留到現在,許多本都佈滿蟲蛀的痕迹,紙頁也有點脆了。

    這套《魯迅全集》是中華民國27年6月15日初版,民國37年12月15日三版的版本。民國27年是1938年,魯迅去世後兩年。全集20冊,前十冊是他的著作,後十冊是他的譯作。

    父親送我時,大概沒有想到,這套全集是我思想和寫作的瑰寶。我至今仍然感懷父親給我這個畢生受用的禮物。我通讀了全集前十冊,後十冊的譯作讀了一部份。

    魯迅舊學根底深厚,又留學日本,博覽西方文學和思想論述,在他的小說和雜文中,有傳統文化的底蘊,西學的淵源,和針砭時弊的邏輯思維。後來認識雜文家羅孚先生,他說他是吃魯迅的奶長大的。我想我也是。我甚至認為,只通讀魯迅,就兼具國學與西學的基本認知,和一定的寫作能力。

    文革時中共把所有的中外文化都批判為「封、資、修」,但因毛澤東曾經極力推崇,因此香港左派書店除了大量毛著之外,還有魯迅著作。我這時期又把魯迅所有的小說和雜文再讀一遍,並寫過一本叫《和青年朋友談魯迅》的書,編輯過他的語錄。魯迅晚年參加中共幕後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但他沒有被中共體制收編,反而批判左盟領導者為「拉大旗‧作虎皮」的「奴隸總管」。魯迅自始至終保持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魯迅作品不僅針砭時弊,而且深挖中國人的劣根性,更使我畢生受用的是他的這句話:「我的確時時刻刻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自己。」我後半生的思想認識的轉變,正是秉持這種批判現實也批判自己的精神而來。魯迅是我思想和寫作的基礎之一。

    鼠年的生辰雜感

    (取自2020年4月13及14日的文章與網誌。)
    農曆3月22日是我的生日,2020年正好與我的新曆生日只隔一天,是4月14日。

    我生於1936年,鼠年。回顧我生平經歷的所有鼠年,對我的人生都有意義。出生那年,是抗戰前夕。1948年,在中國內戰中,父母帶我從北平重回香港,由此在這裏開始了與在大陸完全不同的人生,我有了香港人的身份,儘管許多年後才對這身份有認同感。1960年,結婚,太太在大陸寶安縣教書,我們分離兩地直到1974年她重回香港。1972年,我辦的《七十年代》在左派陣營中崛起,那一年被邀到北京,見到一些要人,體會到的卻不是中共官方想要給我們的觀感。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香港開始面對表面明朗實際上卻灰暗的未來,社會從此開始了新的、延綿至今越趨激烈的矛盾。1996年,主權轉移將臨,港督彭定康預言,「香港的自主權……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裏。」2008年,與我相伴超過半世紀的妻子離世,我一度陷入長久的困惱中。2020年,香港繼反送中的絕望抗爭之後,來到全球疫情大爆發的時代。香港也在這一年實現告別一國兩制的「二次回歸」。

    人說本命年是人生的一道坎。不過精通術數的哲學家勞思光生前對我說,本命年之坎,並非應驗在所有人身上,而是還要有其他命數配合的,所以毋須戒懼。但對於我來說,鼠年至少是人生的一個關口,悠長歲月中的每一個鼠年都像是一個里程碑。或者如弘一法師遺言所說的「悲欣交集」,悲是悲眾生,欣是欣幸走了過來,欣幸在自主命運中有新的覺悟。

    過去幾年,每年都有新老朋友同我慶生。今年最冷清。有朋友問我:會不會悶?會不會感到孤獨、寂寞?孤獨與寂寞不是同義語,孤獨的人不一定寂寞,反而許多朋友一起鬧鬧哄哄的人往往是寂寞的。寫作人大都孤獨而不寂寞,一個人在那裏思想飛揚,如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昨天看港台的視點擂台,兩個年輕人黃之鋒和民建聯的林琳一對一辯論,糾纏着一個問題,甚麼是幸福?好像各說各的,沒有定論。

    現代人的所有人文思想都從來沒有超越過古賢,而只是不同角度去解讀古賢。幸福的定義,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一語道破:「幸福的秘密是自由,自由的秘密是勇氣。」

    人的不幸不僅是物質的匱乏,而且是在物慾追求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做了奴隸:權力的奴隸,金錢的奴隸,色慾的奴隸。

    自由並不等同於行動上的自由。自由的意思是自主,是為自己的準則而活的藝術。

    ×××
    今年的生日,我也懷想到去年(2019)今天告訴我她也是農曆3月22生日的朋友Venny Lai,去年十月她在大阪旅行時突然過世,我知道時震驚不已。她妹妹一直放不下傷懷。我生日的願望之一是希望她妹妹和朋友們不要被不受操控的事情困擾。

    人生有困難,有困擾。困難是你可以解決或經過努力也解決不了的事情;困擾是已經過去的或不受人為操控的事情。人的逝去是其中之一,目前的疫情何時結束?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操控的。作為個體來說,不須為這樣的事困擾。

    敏儀傳送一首歌給我,是1943年歌手Vera Lynn演唱的We'll Meet Again,來自Vera Lynn主演的同名電影。這首歌是1939年由Ross Parker和Hughie Charles作曲作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最著名的歌曲,激發士兵們的戰鬥意志以及他們的家人和愛人的共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5C4meGkNyc&feature=youtu.be

    朋友們,我們會再次相見。在這之前,仍然可以在網絡中以文字或聲音相見。

  • ross意思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11 22:00:55
    有 91 人按讚

    【在「另個世界」找到家人】#部落文化
     
    在許多澳洲原住民文化裡,氏族名稱(Skin name)是社會相當核心的概念,傳統的原住民社會用 Skin name 理解人際關係。我們跟 Ross 相談甚歡,他表示希望可以收養我,給我一個 Bininj Kunwok 的名字。我當下當然是相當感動,那是一種被接納的認同。
     
    他認養我為他的兄弟,稱我為 Kamarrang,我就這樣進入了大家族的系統裡了,整個小鎮突然之間都是我的姪子、阿姨、表弟。
     
    一瞬間,大人小孩一個接著一個地上了我們越野箱型車的後座,突然之間車上多了十幾個人,還有兩個小嬰兒,在我們以為大家都上車之後,又有更多家人繼續湧上來。→
     
    ●這裡看下篇:「檢討殖民從自己開始」:台灣也該學的「原住民正義」──澳洲「北漂」記(四) >> https://bit.ly/3dN6T3z
     
    ▍春季刊《世界人才在台灣》>> bit.ly/3pQtPE7
    ▍2021 全年份季刊一次訂 >> bit.ly/3bfZJEW

  • ross意思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09 15:35:23
    有 56 人按讚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 短評與正版觀看方式(三):紀錄短片 Documentary Short Subject】

    推薦排序如下:

    ★★★★
    《#柯蕾特》Colette(暫譯)
     Anthony Giacchino|24m|法國/德國
    ・棕櫚泉國際短片影展 最佳年輕導演
    ・聖路易國際影展 最佳紀錄短片

    二戰納粹屠猶的影像故事不在少數,但是卻鮮少有作品透過倖存的受害者家屬角度出發。90歲的柯蕾特奶奶,被一名年輕歷史學家啟發,答應一同前往探勘其胞兄當年被殺害的集中營遺址。故事固然是令人動人不已,但本片的坦然誠懇(奶奶承認他當年與胞兄並非非常親暱)、兩個世代的傳承與對話,以及歷史學致力於保存真相對照奶奶窮極一生希望遺忘過去,這兩者之間的拉扯,讓這部紀錄片昇華。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https://youtu.be/J7uBf1gD6JY

    連結2
    www.theguardian.com/world/ng-interactive/2020/nov/18/colette-a-former-french-resistance-member-confronts-a-family-tragedy-75-years-later

    連結3(3/10前適用)
    https://watch.eventive.org/shortlisted/play/603552a7b8f37f072efd04bc

    ——

    ★★★½
    《#協奏與對談》A Concerto Is a Conversation(暫譯)
     Kris Bowers, Ben Proudfoot|13m|美國
    ・日舞影展入選
    ・紐約時報Op-Docs專題系列
    ・金球獎導演Ava DuVernay 監製

    一名七十年前在美國佛州種族隔離下的黑人勞工,與他走上奧斯卡殿堂的知名作曲家孫子的祖孫隔代對話。爺爺當年遠走他鄉,來到洛杉磯成了一名洗衣店員工。數十年後,他的孫子為《幸福綠皮書》和《柏傑頓莊園》譜寫配樂。一個非典型的美國夢故事,從熨板的踏板到鋼琴的踏板,幾十年交疊在一塊,背後的艱辛難以一言蔽之,充滿詩意與傷懷。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https://vimeo.com/457051968

    連結2
    https://www.nytimes.com/video/opinion/100000007461606/a-concerto-is-a-conversation.html

    ——

    ★★★
    《#不割蓆》“Do Not Split”
     Anders Hammer|35m|挪威/美國
    ・AFI紀錄片影展 特別提及
    ・日舞影展入選

    以一名挪威導演的視角,觀看 2019-2020 香港街頭的抗議與鎮壓,並試圖拼湊出一幅抗爭者群像。儘管片子缺乏較完盡的前因後果,眾多相似的衝突畫面也稍嫌紊亂(手持攝影也讓人感官疲乏),但這片是第一線紀錄歷史的象徵,也再次提醒世人民主的代價為何。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vimeo.com/504381953

    連結2
    https://fieldofvision.org/do-not-split

    ——

    ★★★
    《#歇斯底里的女人》Hysterical Girl(暫譯)
     Kate Novack|13m|美國
    ・國際紀錄片協會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SXSW影展 入選
    ・紐約時報Op-Docs專題系列

    很有趣的切點:以知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當年的一名病人「歇斯底里的女人」朵拉,假想她被男性「噤聲」、「診斷」與「標籤化」之下,可能為自己提供抗辯的自清之言。對應今日 #metoo 脈絡下許多勇於發聲的女性,卻被男性或主流社會斷定為歇斯底里。十分令人玩味的並置和多重媒體素材的運用。

    免費觀賞全片:
    www.nytimes.com/video/opinion/100000007026836/hysterical-girl.html

    ——

    ★★★
    《#人工流產諮詢專線您好,我是麗莎》Abortion Helpline, This Is Lisa(暫譯)
     Barbara Attie, Mike Attie, Janet Goldwater|13m|美國
    ・AFI 紀錄片影展 評審團大獎
    ・佛羅里達影展 評審團特別獎

    平實紀錄著一群女性接線員的工作日常,她們全部化名為「麗莎」,提供有限補助金和其他無形的幫助給需要人工流產的婦人。沒什麼起承轉合的例行公事,背後卻是一個又一個破碎的人生悲劇,以溫暖的口吻,道出美國當前最重要的人權議題之一。建議搭配《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觀賞,講述一名未成年孕婦因為法規的限制,被迫鋌而走險到鄰州尋求醫療協助的故事。

    免費觀賞全片:
    vimeo.com/499694935

    ——

    ★★★
    《#魔術方塊神級玩家》The Speed Cubers
     Sue Kim|39m|美國
    ・影評人之選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這大概是短名單中最「易入口」的作品,講述著一名南韓自閉症患者,如何受到澳洲魔術方塊強者偶像的鼓舞,進而突破自己不管是在魔術方塊技巧或人格發展上的能力。這部作品除了看兩名紀錄保持者之間的緊張競爭,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去探討比賽背後的情誼,以及主角背後父母的無條件支持,反而是更為感人的。父母始終才是最偉大的幕後英雄。

    Netflix 付費會員觀看連結:
    https://www.netflix.com/watch/81092143
     
    ——

    ★★★
    《#如果我是蘇菲亞羅蘭》What Would Sophia Loren Do?
     Ross Kauffman|32m|美國

    一個美國基督徒常掛在嘴上的俚語「如果我是耶穌會怎麼做」(What would Jesus do?),在此轉化為「如果我是蘇菲亞.羅蘭(會怎麼做」,直接將這名義大利影史的女神比做耶穌,某種層面倒也合理。這部片透過一名死忠老粉絲的人生閱歷和家庭故事,帶出蘇菲亞.羅蘭對其深遠的影響,確實是一個可愛的致敬之作。然而,看完後我會覺得這有點監製自肥的成分(監製的母親,就是這名粉絲)。剛好搭配 Netflix 本獎季在推的《來日同行》(由羅蘭主演、羅蘭的兒子執導的義大利片)。

    Netflix 付費會員觀看連結:
    https://www.netflix.com/watch/81404845

    ——

    ★★½
    《#獻給拉塔莎的詠嘆調》A Love Song for Latasha
     Sophia Nahli Allison|19m|美國
    ・AFI紀錄片影展 紀錄短片特別提及
    ・國際紀錄片協會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日舞影展、翠貝卡影展 入選

    一名15歲黑人少女被雜貨店老闆從腦後開槍擊殺,間接促發了92年洛杉磯暴動,這名少女—拉塔莎的故事,卻鮮為人知。本部片採用一種充滿詩意謳歌的調性,試圖建構出拉塔莎在其友人和家人眼中的樣貌,為她個人的短暫歷史定調。充滿感傷之情,但對於一般國際觀眾可能較有距離。

    Netflix 付費會員觀看連結:
    https://www.netflix.com/watch/81304985

    ——

    ★★½
    《#客服中心的藍色憂鬱》Call Center Blues(暫譯)
     Geeta Gandbhir|25m|美國
    ・維吉尼亞影展 最佳紀錄短片
    ・SXSW影展、棕櫚泉國際短片影展 入選

    美墨邊界有一群被非法驅離、遣返的美國夢破滅者,儘管離他們熟悉國度咫尺之遙,卻僅能透過客服中心服務美國消費者,繼續流離在邊境。美國當前最受矚目的移民和移工議題,透過此片訪問的底層勞工而有了一張張對應的臉孔。然而整體剪輯上有些鬆散,難以刺中核心問題。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https://vimeo.com/505335690

    連結2(只到3/10)
    https://watch.eventive.org/shortlisted/play/60348d8acf97f5009bf9bab4

    ——

    尚未觀看(目前無線上管道觀賞):

    《#飢餓病房》Hunger Ward(暫譯)
     Skye Fitzgerald|40m|美國
    ・美國社會影響力媒體獎 最佳導演、剪輯
    ・影評人之選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最終入圍的五部作品,將於美國時間 3/15 公佈。



    ▲ 延伸閱讀: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一):動畫短片】
    https://www.facebook.com/DansLeCinema/posts/1889367821221231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二):實境短片】
    https://www.facebook.com/DansLeCinema/posts/1890145144476832

    -

  • ross意思 在 ギズモード・ジャパ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0-18 13:42:22

    デザインに関する記事はこちら:https://www.gizmodo.jp/2019/10/pixel-4-design-question-and-resolution.html

    Googleの最新スマホ「Pixel 4」に触ってきました! 搭載された新テクノロジーに関してはこちらの動画 [ https://youtu.be/tzerTailvK4 ] で解説済みですので、今回は見て触って感じたことにフォーカスしています。

    デザインは超シンプルかつ機能は新時代。そのふたつの面に通ずるのは「人間=ユーザーを意識した造り」になっているところ。

    デベロッパー向けに開催されているイベントGoogle I/Oでは、これまでモバイルファースト、AIファーストと転換してきました。これはユーザーがどうGoogleの整理した情報にどうアクセスするかのことで:主にPCを通じて検索していた時代から、モバイル=スマホを通じた検索に転じ、それがAI=Googleアシスタントなどへの問いかけに変化してきていますよね。

    Pixel 4では、Googleがこれからアンビエントファースト=環境に溶け込む段階に移るのだと感じました。目を向けなきゃいけない画面や、ラグのある音声コマンドから解放され、ジェスチャーやナチュラルな音声認識で意思疎通できるデジタルインターフェースになろうとしている。

    まさしくユビキタスコンピューティングの理想ですよね。Pixel 4はその方向に向かうための大きな布石で、もうカメラだけが主題のスマホじゃないのでしょう。レビューするのが楽しみ!

    発売:2019年10月24日
    価格:8万9980円から

    出演:西谷茂リチャード
    制作:大口遼
    サムネ画像:小暮ひさのり

    □ギズモード・ジャパン
    日本最大級のガジェット&テクノロジーサイト
    https://www.gizmodo.jp/

    □ガジェットマスターのためのSNS
    ニュースが超速いTwitter https://twitter.com/gizmodojapan
    最高にクールな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gizmodojp
    編集部のおふざけ写真が見られる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gizmodo_japan

    □最後まで概要欄見てくれた人へ
    デザインをリードしたIvy Ross氏、iPhone 11 Proのカメラを見たとき、似ていることにめちゃ驚いたそうです。そして「みんないいデザイナーだから同じ結論に至ったのでしょう」と笑顔で。

    #ギズモード西谷 #Pixel4 #Googl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