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romero電影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romero電影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romero電影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romero電影產品中有3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美國演員瑪麗蓮.伊士曼(Marilyn Eastman)辭世,享壽87歲。她的代表作是喬治.羅梅羅(George A. Romero)執導的經典活屍電影《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968)。除了擔綱主演(附圖),伊士曼也跨刀化妝、道具與音效等部門。 . 瑪麗...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一貧伏特加,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好~我是一貧伏特加 重溫最喜歡的棒球動畫-棒球大聯盟 看看真實大聯盟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投球失憶症Yips案例吧! 是說,各位有想聽我解說棒球動畫嗎(誤) 如果覺得有要補充的或是有更好的名單都請在下方留言囉! 最後不要忘記Like & Subscribe 註: 1. 05:03出自電影-大聯盟2:...

romero電影 在 月巴氏~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2-03 15:50:58

浪漫月巴睇2000(128) 【好好看台灣電影】 我第一齣主動去看的台灣電影,是《赤裸天使》。 1.原因,不用交代吧。到後來,還有一齣其實無關但被當成續作的《魔鬼天使》,我自然也有看,感覺,比《赤裸天使》好一點,冇咁悶。 2.當年一班(比我脫俗高雅的)同學會看的台灣電影則是楊德昌、蔡明亮和李安,...

romero電影 在 電影對白圖?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1-02 10:19:25

🎥完整版可點擊Bio連結到Youtube觀看🎥 . 有關Halloween的電影,除了經典的《月光光心慌慌》外 還會想到了並非在萬聖節期間上映的經典血腥電影《死神來了》 在2000年上映了第一集,截止2011年,共上映了5集 當年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去觀看 其最大的賣點就是整套電影滿滿都是不同的離奇恐...

romero電影 在 這個人的觀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20:57:12

M- 聽說桐島退社了(2012) 桐島、部活やめるってよ / 在離開學生生活不久之後,我決定以這部校園青春電影幫我回味我的學生時代。
是的,對我來說這就是一部青春電影,並不只是因為演員們穿著整齊劃一的學生制服,而是片中的徬徨與堅定讓我想起曾經的那些日子。 - 桐島是高中排球校隊的隊長,某天傳聞他要退...

  • romero電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7 21:00:29
    有 112 人按讚

    美國演員瑪麗蓮.伊士曼(Marilyn Eastman)辭世,享壽87歲。她的代表作是喬治.羅梅羅(George A. Romero)執導的經典活屍電影《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968)。除了擔綱主演(附圖),伊士曼也跨刀化妝、道具與音效等部門。


    瑪麗蓮.伊士曼出生於愛荷華州的大城達文波特,1960年代移居至匹茲堡。早期她與卡爾.哈德曼(Karl Hardman)共同成立哈德曼聯合公司,擔任副總裁職位。主要工作是負責跨國電影的合製。此外,她也在匹茲堡當地負責一個每週五天的綜合性廣播節目。1967年,喬治.羅梅羅、約翰.魯索(John Russo)與羅素.史坦納(Russell Streiner)找上了他們,提出了合作活屍電影的構想。


    最後他們形成了一個五人小組,並成立公司「Image Ten」,密切進行劇本的創作討論,伊士曼被分配到負責撰寫地下室場景的對白。實際拍攝時,伊士曼在片中亦主演海倫一角,同時也客串扮演殭屍。由於電影是低成本製作,她還得身兼化妝、道具與音效部門。


    電影拍攝成本不到12萬美元,但最後這部黑白活屍電影在午夜放映引發轟動,成就經典,為後世活屍電影立下典範。伊士曼後續與夥伴哈德曼沒有繼續參與電影續集,一度打算自己炮製類似的恐怖片,但最後計畫並未成功。隨著《活死人之夜》的影響力持續延續到下一個世代,伊士曼直到晚年都依然獲得地下粉絲群的熱烈追捧。


    2021年8月22日,瑪麗蓮.伊士曼於佛羅里達坦帕灣過世。她也是創造出《活死人之夜》的五人小組當中第三位過世者,卡爾.哈德曼於2007年過世,喬治.羅梅羅則在2017年辭世。

    #MarilynEastman #NightoftheLivingDead

  • romero電影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29 17:43:35
    有 93 人按讚

    【認真聽】 爆頭就對了 !| 從《#屍戰朝鮮:雅信傳》到《#惡靈古堡》| 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屍檢 | 後人類未來 // 李長潔 👾
    .
    看完《李屍朝鮮:#雅信傳》只有一個想法—「欸為什麼沒有可以按下一集的地方!」。真的很喜歡《#李屍朝鮮》,自從2019年看了第一季,那種「公路電影」般的一路跋涉,加上詭秘的政權鬥爭,還有寫實又魔幻的戰爭,重新定義了活屍文本的特徵與內涵。我們今天就談談「活屍」(#zombie)及其文本,活屍在大中文化中的意義,還有活屍也有社會學(?)
    .
    基本上,我們認為,活屍電影、電玩、小說等,尤其在2000年後的興盛,是一種對晚期資本主義的屍檢。這些文本從政治、經濟、科學等領域,迂迴地提出「反-社會結構」的批評,並在倖存者身上,賦予某種「#後人類」式的期待。這種Ulrich Beck的「#解放性災難」,使我們思考新的社會型態與人類存在,並開啟未來的可種可能。
    .
    📌 #今天的節目有
    .
    ▶ 李屍朝鮮與雅信傳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活屍
    ▶ 活屍的系譜
    ▶ 活屍文本的基本解析
    ▶ 巫術所控制的活死人
    ▶ 活下來的人有這三種
    ▶ 作為一種後人類
    ▶ 爆頭就對了
    ▶ 對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屍檢
    ▶ 末日重生—解放性的災難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ropkmml94wf0863oyg6vp2e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5YZl1BR-1MdCKbHpwX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1GzNMgApuTqh61IbAnXKXp?si=qKcV2omiRo2D9-eAwCUvIA&utm_source=copy-link&dl_branch=1
    .
    📣 #apple 聽這裡:https://reurl.cc/R074Gg
    .
    📣 #facebook 完整論述: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818922671628683/

    |

    ///// 完整論述 /////
    .
    ▓ #李屍朝鮮與雅信傳
    .
    想到2019第一次看到Netflix上的《李屍朝鮮》,非常驚豔,居然可以將活屍與歷史、政爭、戰爭混合在一起,創造一種全新的視野。第一季的片頭,令人頭皮發麻,逐集釋出的片段,你可以一集一集地慢慢發覺這是養屍的陰翳詭譎畫面。
    .
    故事大概的背景是,16世紀末日本入侵朝鮮數年後的朝鮮王朝,王世子李蒼想見臥病在床十多天的父王,卻一直被宮人阻撓,直覺宮中有不可告人秘密。為追尋真相,李蒼微服暗訪醫治其父王的醫員,卻發現一場恐怖瘟疫正全國擴散,染疫的人會死而復活,變得非常嗜血及人肉,整個朝鮮正陷入一場滅亡危機。整個《李屍朝鮮》虛構地表現著真實的史實,包含16世紀的國際政治、政府治理、人民生活、飢荒與瘟疫,那些人吃人的殘酷歷史。
    .
    雅信傳,運用了朝鮮與女真之間的緊張關係,架構了一個「生死草源起」的場面。其中全智賢以及她的部族,是夾在朝鮮與女真之間歸順政府的「城底野人」,以來往探密為生。活屍在這裡,指向某種「他者」,是一個民族傷痛的隱喻,本篇裡並沒有太多的謀策或活屍趕殺,更多的是在恨意上的不斷加深,這個被賤斥、賤踏的他者(沒有認同、失語、赤裸、遭受暴力),最終反撲成為一種灰滅性的瘋狂與災難。
    .
    你是不是在最後活屍感染全滅軍隊時,感到內心充滿快感呢。你也可以藉雅信,明白前兩季的諸多橋段,包含生死草的來源、為何會出現、朝鮮的政爭、第二季結束時全智賢的詭異微笑。並且,藉由雅信這位女性角色的賤斥主體反撲,整個顛倒了前兩季的所有「皇權」(kingdom)統治。
    .
    《李屍朝鮮》大概是近年K-zombie中,最典型又精彩的作品。它之所以好看,是因為其脫離了20-21世紀裡,成為重要的反烏托邦類型的活屍文本,獨樹一格。不過,我們還是回過頭來談談這整個影視發展中的活屍文本,其是對晚期資本主義世界的一種反映與批判。
    .
    ▓ #每個人心中有一個活屍
    .
    套句導演李安的句法,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活屍。活屍電影已然成為當代最重要的電影類型之一,是一種結合怪物、恐怖、與科學幻想的文本。從1932年的《白殭屍》(White Zombie)開始,1968年George Romero執導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興起,「活屍」一社會想像在40年內逐漸成為主流,時至今日已然有577部相關的活屍電影作品發行,尚未包含電玩、小說等其他傳播媒介。
    .
    911事件後,活屍文本更蓬勃出現,成為當代流行文化中的重要類型。這些血腥恐怖的情節背後,與一般鬼片不同,其隱含著複雜的、預設式的、假設式、未來式、較積極的負面烏托邦,用通俗的方式探討著「反結構」(anti-structure)的趨勢,甚至可以說,活屍文本就是某種「社會科學的科幻」(Reed and Penfold-Mounce, 2015),是一種社會學的想像。後面就來漫談活屍文本。
    .
    ▓ #活屍的系譜—海地活屍
    .
    林宛瑄(2017)回顧了活屍的系譜。她認為,當代習稱活屍的怪物依其所從出的歷史脈絡與形象變遷過程,可以區分為「#海地活屍」與「#美國活屍」,兩種活屍形象各有所對應的社會情境及衍生的政治文化意涵,兩者之間的關聯與差異則是揭示活屍的理論潛能所在之關鍵。
    .
    簡言之,「海地活屍」為巫毒教的產物,例如「白殭屍」,海地人相信巫毒教巫師能夠藉由含河豚毒素的特定毒物與儀式,讓活人處於假死狀態,之後再藉另一種藥物使之復甦;但甦醒過來的受害者會失去許多心智功能,淪為受巫師操縱的奴隸。由於海地的歷史充滿被帝國殖民為奴的記憶,海地活屍逐漸演變為一種政治社會壓迫的象徵。
    .
    ▓ #活屍的系譜—美國活屍
    .
    海地活屍在1920年代傳入美國,並在電影中,幾經轉變,最後由喬治羅米洛的活屍系列,將活屍由巫術型轉換成「感染型」。二十世紀西方大眾文化想像中的喪屍已從「#傳統神祕傳說中沒有心智且相對不具威脅性的奴性機器」轉變為「#兇惡且自我驅動的吃人機器」;活屍研究者不應將「海地喪屍」與「美國喪屍」的發展史混為一談。
    .
    值得一提的是,喪屍擺脫巫師或奴隸主甚或殖民者支配後,始得成為所謂「常人怪物」(行屍走肉),方能夠代入各種社會脈絡與問題情境,凝聚吸納其間的想像與焦慮,羅米洛的活死人系列因此可說是活屍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史上重要的轉捩點。(林宛瑄,2017)所謂的「感染型活屍」。不論性別種族階級,任何人都可能轉變為活屍,人與喪屍之間的界線不再牢固,人無法輕易將活屍斥逐為與己對立之他者。只要有心(?),人人都可能是活屍。
    .
    ▓ #活屍電影的基本分析
    .
    我們將557部活屍電影名稱做文字分析,可以得到一系列的詞彙,如邪惡(Evil)、重返(Return)、活死人(Undead)、黑暗(Dark)、屋舍(House)、居民(Resident)、啟示錄(Apocalypse)、戰爭(War)、變種(Mutant)。這些片名用字指向大眾對「人」(human)之常態的質疑與恐懼。活屍象徵著,道德人性的變質、資源稀缺的搶奪、社會集體歇斯底里的害怕、全球戰爭的末日想像、對傳染病的恐懼、與基因科技的深層不信任。簡單來說,即是在技術、風險、生命權力、恐怖主義等等概念力量將社會質變後,活屍電影重新定義了「人」的存在狀態。
    .
    ▓ #倖存者的隱喻
    .
    在分析活屍文本時,我時常將重點放在「活屍」本身,以其作為一種對當代社會的隱喻與批判視角,但事實上,那些在災難中倖存的人類,也是很重要,他們可能是反映人類在世界存在的方式,與社會重建的未來。倖存者的分類,依賴原本的社會資源,純淨的社會結構。倖存者可以分類成「#群眾」(Multitude)、「#超人類」(transhuman)、「#後人類」(post-human)。
    .
    在「群眾」的情況下,大眾被與活屍連接在一起,你可以在大部分的電影中看到這樣的場景,人口過剩的新自由主義社會中,一方面不幸成為活屍的大眾在社會結構中無腦的重複動作,另一方面,倖存的群眾則試圖恢復舊秩序,或是,衝破各種機構的框架,例如種族、性別等。這樣的集體大眾合作,也表現在活屍路跑的活動場面中。
    .
    而「超人類」,是一種思考未來的方式,許多超人主義理論家與倡導者希望運用理性、科學和技術,並在此基礎上減少貧困、疾病、殘疾和全球各類折磨人的疾病。在《惡靈古堡》電影中,女主角Alice受感染又轉基因,變成一個超越人類界限的賽博格(cyborg),如Donna Haraway在《賽博格宣言》裡說的一樣,女性的暴力是對所有中心主義的一種超越與破壞,拋棄了所有人的從屬角色。
    .
    所謂「後人類」(post human)狀態,少了超人類的超越,更多的是重新思考與風險共處的例外狀態,然後形成一種生命風格。是對未來人類個體趨勢的一種觀察、推測與想像,最著名的經典是Francis Fukuyama的《後人類未來-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他強調技術革命將帶來人類社會的終極改變,其中包含了道德界線的瓦解,與社會集體暴力的來臨。Ira Livingston與Judith Halberstam則描繪「後人類」是科技的設計,是藏有符碼傳染的軀體,是致命的肉身,人類不再屬於「人族」(the family of man),而是後人類的一員。諸多學者對人類個體的未來狀態有著不確定的憂慮,但也隱含重新思考的可能性。
    .
    ▓ #爆頭就對了
    .
    在電玩《惡靈古堡》中,第一次將「生化武器」、「傳染病」、「病毒」等元素加入活屍文本。「這場流行病的傳染速度,比現代歷史上的任何疾病要快得多了。」在Covid-19的時代,在《惡靈古堡3》重製版(Resident Evil 3,2020)詭譎緊張的開場序曲中的這句話,令每一個身處在現在的玩家深深感到遊戲文本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巧合。從1996年誕生於日本Sony公司的遊戲開發部的《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以大規模傳染與生化實驗為故事基礎,展開第一代成人玩家恐怖科幻視野,也是幾十年來活屍類型文本(zombie genre)的重要原型之一。
    .
    《惡靈古堡》的核心是T-virus病毒,這種將人類變異成活屍的虛構感染,讓玩家無論是通過歐式豪宅、非洲村落、亞州公寓,每一集都有。就算到了《惡靈古堡:村莊》(Resident Evil Village)的羅馬尼亞風格民間故事中,都還是可以碰見邪惡集團Umbrella Corporation,因為製造生化武器,而開啟的活屍末日。但對於《惡靈古堡》而言,一開始幾代你還會期待是有解藥的,可以回到末日前的社會。但最近的幾代,主角與活屍的距離開始混淆不清。
    .
    ▓ #活屍就是對晚期資本主義的屍檢
    .
    又或者是《屍速列車》裡,列車上的病毒傳染末日最可怕的敵人除了活屍之外,還包括各種延伸出來的危機狀況,像是對糧食、飲用水、衛生的不信任,大量流竄的、囂張的、與恐慌的活人才是真正致命的對手。這些由活屍想像延伸出來的情境,全都指向全球化晚期資本主義下的災難,社會失序、病毒感染、生化戰爭、病毒疫苗突變等。
    .
    此外,《屍速列車》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它的成功,正是奠基在韓國的徹底失敗上,的確,電影中所提及的「世越號沈船事件」、「MERS疫情」等真實事件,都體現了導演在韓國社會中的生活經歷,看見了韓國階層文化的不公平、國家體系的失常、經濟壓力下,人們渴望「逃跑」。所以我們看到《屍速列車》裡有不同群體之間的權力關係,例如資本家對雇員的指使、社會對高齡的排擠等;也看到軍隊體系的暴亂之力;一節節的車廂裡的失序場景,反而在極端的條件下將韓國的社會秩序表現了出來。而失速的列車也逃往向釜山,一個韓國經濟的重量級災區。
    .
    其他的電影如《活人生吃》、《毀滅倒數28天》也時常描繪「商場裡的消費活屍」、「倖存者的險惡競爭」、「資源的匱乏」、「極具才能的才德至上英雄」、「巨大邪惡的企業(與科學家)」、「失能又極權的軍政複合體」,也時常是活屍電影的重要場景。都很像是對晚期資本主義的一場場屍檢。
    .
    ▓ #人與非人的共生的遊牧主義
    .
    活屍片通常很短,觀眾看到的只是一個傳染的展開片段,但如果像是《陰屍路》這種發展很長的篇幅,就可以看人們開始嘗試展開新的生活。有趣的是,活屍科幻電影看似悲觀,這些倖存者卻總為未來社會帶來希望,追尋一個新的社會結構。例如《屍速列車》,電影中主角孔劉與其他人物的關係描繪得十分飽滿。一個故事由主角構成,主角本身卻又由許許多多的其他人構成,互動來去,在情緒、情感、合作策略的各種人際關係行為中,維繫了「人」存在於這個世界末日的價值。又或者是超級長篇《陰屍路》、被罵翻的《最後生存者2》,到後來已經展開各種活屍末日的生活共同體實驗,活屍末日是新世界的開始,在這個世界中「沒有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或傳統的社會建制,只有一群剛強的倖存者」(林宛瑄,2017)。
    .
    剝去感官主義的票房刺激,我們可以思考,在當代流行文化中被大量產出的殭屍文本,也許並不是我們恐懼上述的「後人類怪物」,而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具殭屍,他提醒著當代人類身上存在著「跨界性」,我們必須要在無法可管的條件(社會變動太過劇烈)下創造新的律法。這是「後人類」的啟蒙,在最狂暴卻又極度管制的的區域中重新創造「人」的存在。
    .
    ▓ #解放式災難的契機
    .
    我們可以用哲學家Giorgio Agamben的「例外狀態」(state of exception)來解釋這活屍延伸出來的後人類思考。在活屍科幻電影鋪成的過程中逐漸展開視域,可以發現空間與政治、生命與法律、混亂與正常之間已經失去清楚界線,這種「例外狀態」標示著當代社會型態的狂暴與管制、安全與風險的共存。而就是因為《李屍朝鮮》、《陰屍路》、《屍速列車》、《惡靈古堡》以及其他的活屍類型文本中,存在著活屍的暴力性、動物性、去道德化,反而強化了主角與其他角色之間社會關係,那些是人性的脆弱、難得的尊重與無私的互動,這些是維護「人」所存在的最後理由。「最後生存者」,這種新的存在方式,不純然是對非人狀態的拋棄恐懼,更可以是一種共振、共活(想想看這兩年的全球疫情)。
    .
    所以,活屍文本可以反映Ulrich Beck(周桂田、徐健銘,2016)提出的「解放式災難」,災難的風險可能帶來變革與解放的契機。「活屍」給我們一種壓力,一種啟事,一種警告,告訴我們自己即將面臨(或正處於)例外世界,承認當代人類個體已然是各種跨界性的混合體,但我們依然盡力地維護著人性的價值與個體安全的保證,在可能是最壞的未來情境裡,持續重新定義人類存在的意義。

    |

    📕 #參考文獻
    .
    1. 周桂田、徐健銘(2016)。進擊的世界風險社會挑戰。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 林宛瑄(2017)。我們就是喪屍:《 陰屍路》 中的喪屍末日與再創生。英美文學評論。

    3. Fukuyama, F. (2006).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Simon and Schuster.

    4. Halberstam, J. (1995). Ira Livingston, eds. 1995. Posthuman Bodies.

    5. Reed, D., & Penfold-Mounce, R. (2015). Zombies and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The walking dead as social-science fiction. In The zombie renaissance in popular culture (pp. 124-138).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 romero電影 在 GQ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1-27 07:30:00
    有 208 人按讚

    這部評價意外的很好耶!大家看了嗎?

    #哭悲 #病毒恐怖片 #國片 #台灣電影 #GQ電影

  • romero電影 在 一貧伏特加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7-03 20:00:30

    大家好~我是一貧伏特加
    重溫最喜歡的棒球動畫-棒球大聯盟
    看看真實大聯盟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投球失憶症Yips案例吧!
    是說,各位有想聽我解說棒球動畫嗎(誤)
    如果覺得有要補充的或是有更好的名單都請在下方留言囉!
    最後不要忘記Like & Subscribe

    註:
    1. 05:03出自電影-大聯盟2:決戰大反攻
    2. Steve Sax最後成功克服投球恐懼症,在1989年守出全大聯盟二壘手最高.987守備率
    3. 經典戰役解說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hfEsxdioshdlXkdMJKK8t68wigymUuuc

    Hashtags:
    #MLB #一貧伏特加 #Top7 #投球失憶症 #Yips #DontrelleWillis #KhrisDavis #DaleMurphy #MarkWohlers #JonLester #ChuckKnoblauch #RickAnkiel #棒球 #大聯盟

    音樂:
    Tobu - Seven [NCS Release]
    Spektrem - Shine [NCS Release]

    FB: https://www.facebook.com/abovodka/

    以上就是這次的介紹
    謝謝大家的收看
    See ya!

  • romero電影 在 Moviematic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10-20 20:45:01

    有關Halloween的電影,除了經典的《月光光心慌慌》外
    還會想到了並非在萬聖節期間上映的經典血腥電影《死神來了》
    在2000年上映了第一集,截止2011年,共上映了5集
    當年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去觀看
    其最大的賣點就是整套電影滿滿都是不同的離奇恐怖血腥死法
    每一集的開首都是主角會預感到將會有大型意外事故發生
    因而帶走現場部份人士一同避過此劫,但卻逃不開死神的安排
    每個人會根據特定的次序逐一以不同的死法死去
    看看主角是如何逃離死神的魔掌,逃出生天
    .
    說到《死神來了》整個系列,最深刻的必定是《死神再3來了》
    故事背景講述女主角與朋友一同到遊樂園玩機動遊戲時預感會發生意外
    當年2006年的第三集,幾乎是電視台重播次數最多的一集
    亦是對於年輕觀眾較有共鳴的一集
    《死神5來了》的結尾與《死神來了》的開首連在一起
    恍惚亦告訴了觀眾,故事就此完結了
    雖然一直都有不少傳言還會開拍第6集
    可惜7年過去了,一直都未有消息確認
    雖然故事的結構和背景都是千篇一律的進行
    但每集主角們的不同死法,還是能吸引觀眾去看
    這次mm精選了最喜愛的《死神來了》十大經典死法
    希望能為你帶來短短的2分半鐘血腥重溫?
    .
    以下死法內容及分析參考自電影及維基百科
    1⃣《死神5來了》- 體操訓練:Candice Hooper之死
    Candice開始訓練前抱怨很熱,教練曾經告知她體育館內的冷氣壞掉的事情
    風扇是造成坎蒂絲死亡的一大因素
    隨後Candice在平衡木上練習時,一個螺絲釘鬆脫掉在平衡木上
    Candice在預示裏是從橋上墜下去、並被帆船的船帆杆插穿身體而亡
    暗示她的死會墜落和槓桿有關
    而在預示裏的致命傷是脊椎部位,和現實她摔斷身體時一致
    .
    2⃣《死神5來了》- 眼睛雷射手術:Olivia Castle之死
    導致Olivia手術儀器發生故障的主要因素,是因為水漏進電路插座導致短路所造成
    進行手術期間,Olivia因被固定架拉開眼皮感到不舒服
    不小心將手裏的玩具熊的左眼挖出來並掉在地上
    暗示Olivia待會墜樓後左眼會隨之掉出來,而她最後也是因踩到玩具熊掉出的眼睛才跌下去墜亡
    在橋上預示中,奧莉維亞是被一輛掉下來的汽車砸死在河裏
    暗示她最後的死也和汽車有關。而她的死在現實中則相反,她最後是跌出窗外摔在一輛車上而死
    .
    3⃣《死神來了》- 斬首:Billy Hitchcock之死
    Carter的車被火車撞爆時,平交道上只剩下一塊鐵片在火車軌上
    暗示比利會被鐵片殺死
    .
    4⃣《死神又來了》- 失控電梯:Nora Carpenter之死
    Nora乘電梯時遇見一個拿著裝有大量義肢的籃子的老人
    暗示諾菈會因為這些義肢而被肢解
    儲物室內的一個金屬人像和它後面的衣架的衣鉤的影子
    就形成了一個「拿著鉤子的男人」的倒影,暗示Nora會被鉤子鉤住頭部
    .
    5⃣《死神來了》- 浴室:Tod Waggner之死
    Tod曾經透露自己有尿道炎,暗示托德會被漏出來的水滑倒
    在飛機上,Tod曾經對著Alex做勒死的姿勢,暗示他將會被勒死
    .
    6⃣《死神再3來了》- 家具倉庫:Erin Ulmer之死
    在Erin玩射擊遊戲的相片裏,Ian頭上招牌的「SKILL」因為被柱子的影子擋著而變成了「KILL」
    以及Ian手上的手槍在拍照時指向了Erin,暗示Erin會被類似槍的工具害死
    .
    7⃣《死神再3來了》- 健身房:Lewis Romero之死
    Lewis在大錘攤位中,用力將位於頂部的人頭鈴打飛
    而玩大錘遊戲的相片中,權重變化模糊
    似乎快要向下壓向Lewis的頭上,兩者都暗示Lewis的頭會被強大外力的物體所破壞
    .
    8⃣《死神再3來了》- 日曬床:Ashley Freund和Ashlyn Halperin之死
    Ashley和Ashlyn兩人的照片中過度曝光、呈現出巨大紅色
    紅色有高溫的意思,暗示兩人會被高溫殺死
    兩人於遊樂場穿著的衣服為一藍一紅,暗示兩人會被紫外光殺死
    亦各自拿著一瓶橙紅色的思樂冰進入日光浴
    橙紅色是火的顏色,暗示日曬床的火災是由兩人其中一瓶思樂冰引致的
    .
    9⃣《死神又來了》- 農場:Rory Peters之死
    在儲物室內的金屬人像身後有個網球拍,暗示Rory會被線狀物體分屍
    .
    ?《死神又來了》- 牙醫診所:Tim Carpenter之死
    在牙醫病房的窗口外經常有一片鋼化玻璃在窗口外經過
    加上在窗口外經常有鴿子撞玻璃,暗示Tim將會因為鴿子而被鋼化玻璃殺死
    .
    死神來了系列 Final Destination Series (2000-2011)

    #死神來了 #絕命終結站 #FinalDestination #movie#film #電影對白圖 #moviematic #語錄#文字 #電影 #電影台詞 #電影對白 #對白 #電影語錄 #mm死神來了 #mm精選電影重溫

  • romero電影 在 Jonathan Wong 王梓軒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6-12-22 15:26:49

    Connect with Jonathan Wong 王梓軒:
    ✭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jonathanwongcheehynn/
    ✭ WEIBO 微博 - http://www.weibo.com/jonwongzixuan
    ✭ INSTAGRAM - http://www.instagram.com/jwomusic

    Connect with Trouze 三音:
    ✭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hetrouze
    ✭ WEIBO 微博 - http://www.weibo.com/u/6021724244
    ✭ INSTAGRAM - http://www.instagram.com/thetrouze

    王梓軒與美國電子舞曲團體Trouze 三音又有新合作,之前他們合力製作兼合唱的國語歌《我是誰》在新加坡的「Compass頒獎禮」中首度現場演繹並獲擊節讚賞,一推出後更在內地的多個音樂數位平台得到好成績,所以他們便再接再厲,結集了30首2016年於大中華地區最具人氣的國語歌,當中包括梓軒的兩首作品《碰不上會更美》及《我是誰》,製作成名為《心電圖2016》的年度國語電音組曲於網路上發放。

    YA YA YA YA YA YA YA
    OOH OH OOH OOH OOOH
    陪你把想念的酸 擁抱成溫暖
    我再不用把別人尋找 因為我已經找到
    我們不該這樣的放手不愛了
    一次就好
    我帶你去看天荒地老
    直到看見平凡 才是唯一的答案
    但碰不上會更美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視而不見
    愛在背後往前推
    要是能重來 我要選李白
    但碰不上會更美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視而不見
    Here I am
    親愛的 愛上你 從那天起
    怎麼痛也別說 沒有愛過
    Good good, I got that good good
    哎喲差點忘了
    Got my heart beatin’ like an 808
    Good good, I got that good good
    哎喲差點忘了
    Got my heart beatin’ like an 808
    你還是住在我的回憶裡 不出來
    醜八怪
    經歷這個你 活成這個我
    Now time is flying fast and I’m getting old
    我被愛判處終身孤寂
    原來我們和愛情曾經靠得那麼近
    你好不好,好想知道
    你給我的愛也許不完美
    但碰不上會更美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視而不見
    愛在背後往前推
    要是能重來 我要選李白
    但碰不上會更美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視而不見
    Here I am
    親愛的 愛上你 從那天起
    怎麼痛也別說 沒有愛過
    這樣太危險 飛太遠 飛飛太遠
    Got my heart beatin’ like an 808
    這樣太危險 飛太遠 飛飛太遠
    Got my heart beatin’ like an 808
    這樣太危險 飛太遠 飛飛太遠
    Got my heart beatin’
    是我還不夠好
    只期待後來的你能快樂
    This is it, 再見之前
    已經塵封的 能不能視而不見
    向前慢慢走 一起慢慢走
    但碰不上會更美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視而不見
    愛在背後往前推
    要是能重來 我要選李白
    但碰不上會更美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視而不見
    Here I am
    親愛的 愛上你 從那天起
    怎麼痛也別說 沒有愛過

    王梓軒檔案:
    王梓軒(Jonathan)─ 多元音樂人,集歌唱、作曲、監製、演戲、跳舞及樂器演奏等才藝於一身。2009年出道,共推出過4張廣東專輯、1張國語專輯及2張日文單曲;並先後在香港及內地多個音樂頒獎典禮贏得40多個唱作/舞台演繹/優秀新人等獎項。
    2014年推出”A Fighter’s Confession”,當中有Jonathan自導自演的音樂電影《千色 Fighting For》,早前就獲得美國奧斯卡金像獎官方認可的「日本亞洲短片電影節 (Short Shorts Film Festival)」東京站「特別呈獻」的殊榮。
    除了參與主持《兄弟幫》外,Jonathan亦有在香港無綫電視劇集《飛虎2》,《新抱喜相逢》及《再戰明天》等演出。而早前在《華麗轉身》飾演精神病患者一角更是深入民心 ─ 他和汪明荃演出的一場母子戲打破該劇收視最高點,令Jonathan獲得無綫電視「萬千星輝頒獎典禮」的「最佳男配角」提名。
    2015年,Jonathan接拍了杜琪峰作品《三人行》及在「第24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獻禮電影《我們遇見松花湖》中擔任第二男主角。同年,寫給莫文蔚的華語歌《境外》於網上創出超過3,500萬點擊率的佳績,此曲更是莫文蔚在內地巡唱時必唱作品。
    2016年,他獲邀參加中國電視史上最大型原創音樂節目《中國好歌曲》的第三季比賽。在有幸受到全體4位評判(全球華語樂壇頂尖音樂人:劉歡、陶喆、范曉萱、羽泉)的邀請下,他最後選擇了加入陶喆的「無二戰隊」,並成為隊中六強唯一香港參賽者。及後,Jonathan於「全球華語榜中榜暨亞洲影響力大典」頒獎禮中,更奪得「傳媒推薦好歌曲」大獎。之後在「音樂先鋒榜」獲得「2016年度最佳先鋒創作歌手」及在第十一屆「勁歌王全球華人樂壇音樂盛典」獲得「飛躍歌手獎」及「十大粵語金曲」兩個獎項。

    Trouze檔案:
    成員:唐達 Tat Tong(製作人、演奏)、余星晨 Declan Ee (DJ)及Jovany Javier (詞曲創作、”American Idol” 十二強) ─ 三人電音舞曲團體,以現場表演聞名。擅長將不同風格音樂種類以電子形式重新組合及包裝再推出。備受一眾知名DJ如:Tiesto, Nicky Romero, Martin Garrix, Thomas Gold的大力支持;與Elephante及Damon Sharpe (常與Jennifer Lopez及Ariana Grande合作的葛萊美音樂人)合作單曲” Age of Innocence”─ 該曲在美國Billboard舞曲榜停留超過八星期,最高位置達十八位,網路點擊率超過五百萬。
    Trouze最近在江蘇衛視的EDM節目《蓋世音雄》中與王力宏合作,聯手打造過七首經典歌曲的Remix (重新混音)工作,備受好評。
    Trouze的成員現分別居於新加坡及洛杉磯。除作電音舞曲演出外,他們也是世界級流行音樂創作兼製作人,作品有超過二十首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排行榜曾獲冠軍,也有超過六十首作品在五十五個國家的流行音樂榜上佔首二十名位置。曾與他們合作的歐美音樂人有:Magic!, Santana, Pitbull, Project 46, BT, Paul Oakenfold, Troye Sivan, Jeremih, Jason Derulo, Christina Grimmie, Mya等。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