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rivian台灣供應鏈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rivian台灣供應鏈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rivian台灣供應鏈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rivian台灣供應鏈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92的網紅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科技公司轉戰自動駕駛汽車市場 尚缺乏令人驚豔的商業模式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Lisa & May 發表於 2021年6月30日 科技大廠持續燒錢投資汽車領域,最後到底要如何從中獲得實質價值呢?蘋果(Apple)、谷歌(Google)和其他科技大廠在汽車領域投資多年,但似乎並不特別...

  • rivian台灣供應鏈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14 15:43:17
    有 0 人按讚

    科技公司轉戰自動駕駛汽車市場 尚缺乏令人驚豔的商業模式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Lisa & May 發表於 2021年6月30日

    科技大廠持續燒錢投資汽車領域,最後到底要如何從中獲得實質價值呢?蘋果(Apple)、谷歌(Google)和其他科技大廠在汽車領域投資多年,但似乎並不特別有利可圖。

    由於,製造汽車需要工廠、設備和大量的工人來設計和組裝各式鋼鐵、塑膠和玻璃材料,而且這些硬體利潤極低。根據彭博社(Bloomberg)的資料,全球前十大汽車製造商在2020年的營業利潤率為5.2%,與科技產業領導者的34%相比,相距甚遠。

    但對於蘋果和其他潛心研究自動駕駛技術或有意自行打造汽車的科技公司來說,投資汽車領域不僅僅是為了闖入新市場,而是為了捍衛有價值的地盤。然而,卻無法在汽車硬體突圍傳統汽車廠。

    其實,科技公司切入自動駕駛車市場尚缺乏令人接受的商業模式

    COVID-19疫情短暫抑制了消費者對新車的欲望,但需求已經回升。根據IBIS World的資料,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預計將回升9.7%,達到2.7兆美元。預計到2030年,自動駕駛市場將達到2兆美元,屆時,全球預計將有超過5800萬輛自駕汽車,廣大的市場不能輕易忽視。而科技大廠在人工智慧、大數據、晶片設計製造方面的經驗,使他們有能力顛覆汽車產業。

    科技公司看上的,是比盈利更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吸引消費者真正需要的部分。根據美國汽車協會(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2016年美國人有長達307.8小時是在汽車駕駛座上,相當於每週6小時。這是一個人生活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是花在手機應用程式或是社交媒體上。如果公司能夠有效的利用這些駕駛時段,將有很高的機會吸引到使用者。

    全球正在轉向對環境更有利的智慧汽車,很多研究顯示,內燃機(ICE)汽車已經來到盡頭了。BloombergNEF 2021年6月發佈的年度《電動車展望報告Electric Vehicle Outlook》認為,假設沒有推出新的政策措施,全球所有道路運輸的石油需求將在短短六年內達到峰值。到2025年,電動車預計將達到全球乘用車銷量的16%,2030年成長到33%,2040年達到68%。最終,自動駕駛車輛將完全重塑汽車和貨運市場。

    在這樣的預期下,科技公司持續加強對自駕車產業的投資,並不令人意外。從他們的商業角度來看,如果你不做,就可能被其他公司搶去做,最後你目前的影響力會逐漸消失、甚至被踢出市場。

    蘋果在蘋果汽車(Apple Car)計畫方面,而此前它的重點是擁有數百名工程師,打造一個自動駕駛系統。這引發了人們對蘋果可能與哪些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合作的強烈猜測。從過去幾十年裡,蘋果一直主導著手機、平板電腦、智慧手錶等硬體市場,但它在人工智慧、語音和智慧音箱方面一直落後谷歌和亞馬遜。

    然而,蘋果可以從推出突破性的新產品中受益。雖然它在2015年發佈的智慧手錶以及蘋果電視(Apple TV)、蘋果遊戲平台(Apple Arcade)和蘋果音樂(Apple Music)等服務方面也取得了亮眼的銷售成績,但沒有什麼能接近iPhone的成功,它重新定義了整個產業,成為蘋果最賺錢的產品。期待,未來Apple Car出現來顛覆未來汽車市場。

    Waymo方面,累計投資高達40億美元。Waymo成立於2009年,前身是谷歌(Google)的自動駕駛車計畫,在2017年成為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一家獨立公司,2018年在鳳凰城推出了自動駕駛的計程車服務,2020年開始在新墨西哥州和德州測試自動駕駛卡車。

    谷歌高層們長期以來一直把對自動駕駛汽車的投資,看作是風險投資公司和財力較弱的公司不會或不願意承擔的風險。Waymo也在探討無人駕駛技術在計程車服務和長途物流的潛在商業模式。

    微軟(Microsoft)方面也投資了多項自動駕駛計畫,並與福斯汽車(Volkswagen)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汽車軟體。

    亞馬遜(Amazon)方面也投資了正在建造電動卡車的Rivian,並在2020年收購了無人駕駛新創公司Zoox,亞馬遜可能希望將自動駕駛服務作為電子商務物流計畫的一部分。

    Facebook方面,積極將服務生態系融入未來汽車之民眾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控制和支配民眾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在中國方面,華為和百度等公司光是在2021年就承諾向電動和自動駕駛汽車企業投入近190億美元。

    我國台灣鴻海組建MIH電動車供應鏈開放平台,推出MIH電動車軟硬體和關鍵零組件平台生態系,採取開放共享,希望成為電動車界的安卓系統。鴻海MIH電動車平台夥伴已經達到1,065家,其中有三成是全球廠商,接近200家新夥伴背景與網際網路(Internet)有關。合作夥伴中,傳統車輛產業占67%、資通訊產業占13%、網路軟體產業10%、其他類10%。MIH聯盟規劃,將自2021年7月從鴻海集團獨立出來,朝B2B走平台,車廠變成平台的客戶。

    汽車製造業者之衝擊應對

    科技公司帶來的衝擊,使汽車製造業者枕戈待旦,且須投注一倍精力兼顧傳統汽車業務及未來汽車創新。福特汽車(Ford Motor)、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和豐田汽車(Toyota Motor)等產業巨頭都已經加強了對自動駕駛的投資。豐田汽車正在日本富士山腳下打造一座結合自動駕駛的智慧城市,而韓國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也投入74億美元在美國生產電動車並開發無人駕駛的飛行計程車。

    科技公司轉戰自動駕駛汽車之機會及挑戰

    汽車製造商捍衛自己的地盤是可以理解的,但科技公司進入自動駕駛領域自認為是一種「自然延伸」,他們自認為自己有能力為汽車產業帶來革新。事實上,並非如此,未來汽車的系統軟體是科技公司的強項,而在硬體上並不是。

    亞馬遜、蘋果和谷歌的現有業務使他們具備人工智慧、處理大量資料和設計複雜系統的經驗。從本質上講,他們已經對設計和製造無人駕駛汽車所需的核心技術進行了前期投資。

    其中,最有可能透過自動駕駛技術改善產業的科技公司也許是亞馬遜。亞馬遜將從使用自動駕駛車運送包裹的較低成本中獲得巨大的利益。

    亞馬遜還習慣將自己的工具轉化為可以出售給更多客戶的業務,像是他的雲端運算服務AWS。AWS最初是支援亞馬遜網路銷售服務的工具,之後則演變成Netflix、美國政府和其他公司使用的運算和資料存儲平台,如今AWS價值高達454億美元。

    即使對蘋果和谷歌這樣的公司來說,這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先行者可能會有很大的優勢,每一家公司都想成為市場上的掠奪者,而不是獵物。

    附圖:圖、科技公司轉戰自動駕駛汽車市場 尚缺乏令人驚豔的商業模式

    資料來源:https://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7973&fbclid=IwAR33HNqQbrSVDUkv5LskfoI5m6VdAo-M0em56V0UBX9ciwvXSEgsutjY0oI

  • rivian台灣供應鏈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21 14:56:58
    有 44 人按讚

    這幾年電動車和自動駕駛討論的很多,因為 $TSLA股價暴漲,交付過百萬,加上許多初創公司如FF、Lucid、Rivian獲得高額融資或者上市,中國三雄Nio、小鵬、理想快速崛起,另一方面,保時捷、VW、BMW、Mercedes-Benz、Nissan、Toyota、Hyundai、Kia等歐日韓系傳統巨頭紛紛發布電動化戰略、宣傳投入規模,並在市場推出一系列新款純電動產品…。當你連在餐廳排隊領外賣都能聽到有人在討論電動車或者特斯拉,看到政府大張旗鼓的宣佈相關政策和計畫,比如拜登的基建計畫,就知道這個趨勢已不可逆。

    電池、電控、電機(馬達)等三電技術相關以及光達(Lidar)、相機、傳感器、人工智慧、晶片等自動/輔助駕駛相關的供應鏈也受到極大矚目。我覺得對行業而言,這一定是好事,這意味著百年汽車工業終於迎來一次巨變,也迎來了一次難得的產業重構機會。汽車工業電動化的同時,也因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掀起的一波波智慧化浪潮,快速和消費電子融合,不再只是傳統的機械和製造業。可以說整個行業在方方面面都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升級。

    然而,基礎建設的迭代、政府政策的升級、市場模式和結構的變化以及消費者觀念更新的速度,決定了哪些品牌、哪些國家有機會搭上這波浪潮,也決定了誰會再次錯過新的增長契機,甚至被邊緣化。另一方面,我覺得人才的儲備和培養也是關鍵。當汽車行業不再只是機械,設計和製造,我們會看到傳統汽車人才正在快速的失去舞台,而其他領域無法跨界、無法沾上邊的人才,發展空間也正在縮小。企業如何打破航太、消費電子、互聯網和汽車製造人才之間的邊界,個人如何多方涉獵,成為通才,政府如何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做好未來人才培養的準備、政策如何配套,幾乎就是未來10-20年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中國為例,過去在傳統燃油車的時代,可能沒有核心技術上的優勢,但當汽車行業電動化之後,情勢可能會有很大變化。三電領域、傳感器,算法、物聯網、互聯網、智能化等,中國幾乎都具備世界級領導地位的公司和供應鏈。政策的調整和力度,也都很好的順應了科技高速發展的潮流,也因此帶來了很多增長。

    即便我們再怎麼不願意承認,客觀來說,台灣的市場規模太小、某些政治敏感因素和較為低效的政策配套,可能是許多關鍵領域人才競爭力降低的潛在原因,或者未來較難以競爭的隱患,也是人才發展空間較為限縮的原因。這些方面我倒是覺得有很多可以和較為相似的鄰國學習,比如南韓。移動互聯網、互聯網金融、物聯網、智能家居等,我們可能都起步太晚,錯過了一些風口,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我們可能也晚了。但曾經輝煌的那些年,我們仍舊有一定的積累,也還有像台積電等具備核心技術和全球領導地位的公司存在,但想要再創輝煌。我認為關鍵還是政府、大企業的態度、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的配套還有大家的意識,是不是能真的看得更遠、更為下一代的競爭力著想。

    看到某些台灣的大公司,也開始對電動車、自動駕駛表態,我衷心期盼,台灣能從培養人才和政策配套做起,不要再錯過這次難得的產業升級機會,能參與新的一波全球變革,而且長期扮演重要、關鍵的角色,不是只有研發、技術,而是整個產業鏈和生態中,各種環節和職能的人才,都能很好的被培養出來,更加的國際化。

    我們加油,啊,不對,一起加電⚡️ :-)

  • rivian台灣供應鏈 在 商業周刊(商周.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30 18:30:00
    有 2,786 人按讚

    #最新出刊【蘋果電動車全解密》未來3年台股看它!台灣科技業最大機會來了】

    蘋果電動車,要在2024年量產了!為什麼蘋果這次要玩這麼大?答案,還是跟戰場轉換有關。蘋果金雞母iPhone近幾年的銷量成長趨緩,18年年成長率僅剩不到1%。即便,特斯拉已跑在前面,但市場沒有低估蘋果的影響力,因為過往的紀錄,它總是後來居上。只是,為何蘋果切入,就能帶動台灣科技業進入汽車產業?

    以前,傳統汽車廠都是一手掌握開發到生產組裝。但未來,蘋果很可能就像過去:直接選擇外包代工。商周採訪了傳統車界到科技業人士,爬梳超過十份外資、顧問公司報告後發現,這次兩大領域的碰撞,電子業興奮,汽車業卻十分焦慮。當未來車子變移動電腦、做車像做手機⋯它們,將對百年車業帶來什麼革命性影響?又將顛覆什麼遊戲規則?從新玩家鴻海組電動車聯盟,到供應鏈全面追蹤,帶你一次解讀未來3年台股最重要的題材…⬇️⬇️⬇️

    📲喜歡這篇文章?下載商周Plus立刻收藏:http://bwnet.psee.io/UEM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