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recycle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recycle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recycle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recycle例子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3萬的網紅黃之鋒 Joshua Wo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處身於政圈欲言又止,文章觀點頗能說明當中鬱結。 【不要再拿「本土派」過骨】 我而家好撚後悔出咗嗰個status...不過數還是要找的。過晒氣也無乜心機執結構了,亂寫幾段。全文重點粗暴歸結如下:一、泛民要檢討的,與本土派無關,執著於本土及「焦土」是一種迴避自身問題的卸責及懶惰;二、本土派不代表...

recycle例子 在 周青永 Jeter Chou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11-02 06:13:27

週一上午聽了一場來自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Taipei Tech 環境工程與管理學系研究所 #張添晉 教授對 VOGUE Taiwan (@voguetaiwan)所做的「#環保永續」議題分享,教授除了舉出世界各地受到溫室效應影響的例子來提醒大家對於碳足跡的重視之外,也分享了他自己奉行的「#負碳排」生...

recycle例子 在 CW|意識消費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2 07:39:03

有一日有人送咗杯東喜茶俾我飲😱已拒絕咗但佢誠意十足我就收咗,一拎上手發現個杯勁硬淨仲要有蓋🙈所以我就多咗一樣 #我唔再買嘅嘢 ,就係凍飲便攜杯 . 以前飲台式飲品啲杯都係即棄型,連回收都唔收個種塑膠🤔但我發現而家好多品牌啲杯都勁硬身又可以重用,仲要有蓋唔怕行行下倒瀉🌝例子有呢個東喜茶同唇茶😤既然佢嘅...

  • recycle例子 在 黃之鋒 Joshua W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12-10 22:07:55
    有 65 人按讚


    處身於政圈欲言又止,文章觀點頗能說明當中鬱結。

    【不要再拿「本土派」過骨】

    我而家好撚後悔出咗嗰個status...不過數還是要找的。過晒氣也無乜心機執結構了,亂寫幾段。全文重點粗暴歸結如下:一、泛民要檢討的,與本土派無關,執著於本土及「焦土」是一種迴避自身問題的卸責及懶惰;二、本土派不代表年輕人;三、唔好因為想借刀屌泛民,迎合KOL的 agenda無限誇大本土派的能量。

    當時有一種心焦要寫文,是因為看到很多同溫層朋友都爭相 share盧斯達的文章,說文章值得閱讀及思考,卻沒有就我看到的幾點明顯的錯誤下註,讓我有看到滿屏練乙錚之感……

    誠如一些人所說,盧文新意不多,大多為過去本土派內部 recycle的論點,但盧斯達用一種更貼近正常政論的文字耐心詳述,將本土派的「常識」以一種牆外人也看得下去的邏輯去鋪陳,令這些在特定圈子中滾了幾年的「真.問題意識」,少有地突破了本土派的迴音壁。但自此而生的「泛民應如何接觸年青人」、「泛民應如何拉攏鄺葆賢」、「泛民應否接納本土派的論述」、「泛民應否一齊屌鳩新移民」這些討論,私以為完全是偽命題。

    本土派作為一個現象,撇除排外、論述弱等,最核心的問題意識是,其實不過是:威權中共治下香港何去何從 ── 這本身是一個真問題,也是泛民自831以來一直迴避去面對,導致幾年來運動整體缺乏綱領的問題。

    (一個簡單的 test:問心,如果將李卓人換成張文光,你能說服自己「大局為重」嗎?至少我應該就真的不會去投票,由得你關鍵飽佢。如果我咁諗我就是焦土派嗎?)

    「泛民」最需要檢討的問題,不是點樣拉攏本土派,而是自身的論述危機:831後普選訴求遇挫,拖足五年直到今日,泛民都冇向公眾解釋過,其實泛民做緊咩。民主派輿論在敗選聚焦討論「本土派」,是一種逃避。

    民主派中一種 on9看法是將「本土派」與「年輕人」劃上等號,認為睇盧斯達的文章可以了解「年輕人」的心態。盧文謂:「黃之鋒或者自決派,在泛民的叔叔嬸嬸眼中可能就是年輕人代表,但抱歉,本土派也不是青年主流,但在「青年光譜」之中至少比其他人靠近一點。」 ── 這句話究竟如何論證?至少在過去幾年的學生會換屆問題上,「本土」的影響力也已所剩無幾。(而我總是記住,孫曉嵐說港大在馮敬恩力抗校委會之後一年,只有六個人肯上莊)

    本土派代表不了年輕人,也未必比其他政治派系更接近「年輕人」,笑甚麼,大家也敵不過年輕世代的政治冷感及抖音;而且,盧斯達文章分析中肯之處,講的只是對泛民失望的人,包括很多轉投自決派的中產。對泛民不滿不是世代議題,不是年輕人專利,不要透過屈鳩年輕人來無視對民主派失望的中老年們啊。

    (一個應該已經很多人知道的 fun fact : follow熱血公民的人是大學生嗎?事實是阿叔阿嬸多到不得了。)

    盧文中不少觀點都值得細究與反思,但也有一些不能不察的概念偷換。將泛民敗因全數歸咎為泛民自食其果,順手將「本土派」捧為「關鍵少數」,是在「收割」作為真正大多數的無感群眾。

    盧文致力將「無力感」扭成「對泛民失望」,但很多香港人真的就只是無感而已,真的不用將無感都劃成因為2014/16的「極痛」而對泛民失望那麼偉大。

    將「遠離政治」的原因簡納為「避免更多失望」,不過是為離場者藉詞開脫;將對政治「無感」,與「2014/16極痛的日子……對香港政局幻想破滅」連繫,講真,難道不是對後者的矮化?

    正視本土派提出的「真問題」,不等於要一併接受他們所宣導的政治研判與歷史解讀。這正是盧文廣傳令我感到不適的原因。

    * * 
    * * *

    昔年有「左膠」,之後有「本土」,到現在連「泛民」都成為一個無具體所指的空洞 term。在盧文中,「泛民」的定義很浮動,一時是李卓人馮檢基,一時僅指民主黨(「對中港議題經常有近乎親北京派的取態」),一時又包埋自決派,一時又唔包,其實同「左膠」這個 term的「靈活運用」的手法,同出一轍。

    在某系本土派的語境中,強調「泛民」這個標籤製造對立是常態。問題是,「泛民VS本土對立」的分析框架,也許符合本土派 propaganda的利益,也許是老一輩泛民逃避現實的上佳借口,但對各方旁邊鶴政論者而言,真心的話就是誤判,有意的話就是懶惰。

    盧文將本土派與民主派自 2014年以降的互動,簡單劃為泛民「殺子」、泛民出賣本土、本土派受逼害,是事實錯誤,也是一種完全沒有自省的政論;透過只針對「泛民」、抽空/ 弱化自決派角色的方式,維持「本土派」與「泛民」劃為二元對立,不必要地誇大了矛盾。

    在這種「泛民VS本土」的輿論對立結構當中,往往不會有自決派的位置。16年曾經出現的「民主派」或「非建制派」稱謂,兩年後的今日被完全棄用,這究竟是因為自決派在議會已經縮小到不值一提(I am being sarcastic...),還是傳媒懶惰因循既有政治語言不根據實際情況改變用字,不得而知。

    如果說眾志廸小麗姚生是「泛民」的一部份,「自決」難道不正正是民主派新生代面對 831難題,嘗試提出的回應?(雖然不見成功,但至少是一種嘗試,內部自決也勉強算是吧;而國際連結也是眾志狂踢 DPCP先踢得郁的)而自決派居中所做的一切,正正是「泛民逼害本土」的反證與「大和解」的真正可能。

    從理念層面,本土與自決派有諸多共通,不贅。從派系合作層面,羅冠聰牽線、楊岳橋帶頭護送梁游入會議廳(我都好撚唔妥楊,but still),903在政治犯(包括暴力抗爭政治犯)議題上做到嘔,梁家傑一再幫星火嗌咪等等……這些還只是公海可以知道的例子,更多私下的合作,都因為「派系政治正確」而要維持低調。

    是的,「派系政治正確」更多出現在輿論場上,在操作層面的實況,與輿論所呈現的完全是兩回事。但當然,不去downplay自決派/ 無視其存在的話,「泛民VS本土」的結構是維持不了的;這一招,本土 / 泛民雙方都很喜歡用。

    泛民與本土的矛盾,早就不是(甚至從來不是)最逼切的政治難題,但卻因為個別本土派的巧妙操控/主流輿論出於懶惰的慣性分析,而得以在輿論場上苟延殘喘。

    * *
    * * *

    大家有沒有發現,所謂的「選後檢討」先被「本土青年不高興」、再被「陶君行VS杜汶澤」的爭論帶跑,再也沒有回到正軌(如有)?本土派喜歡追打 easy target將成個討論扯到西伯利亞,令真問題被模糊化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例見陳景輝)。

    盧文說:「中共出手踢走了本土派,某些泛民中老年以為是『撥亂反正』,機會還是會落在他們手裡」,但論證這一點所引的「泛民」聲音,竟是除了「匯點創點成員」外幾乎沒有任何角色的黎則奮。選後網上(引伸到蘋果的政治八卦稿)最熱熾的爭論,是「陶君行/劉細良 VS 杜汶澤」;有趣的是,KOL沒有花很大力氣對付在「泛民」中有實際政治影響力的余若薇(倒是同溫層中有不少人出聲),反而樂於追打網台主持陶君行。

    當然,本土派KOL愛怎麼說是他們的事,陶當然也是打死無怨。我想問的只是,為甚麼這麼多「泛民」或媒體,也如此熱衷參與「泛民VS本土對立」這個遊戲?

    一個例子。《蘋果》起題稱「余若薇斥(鄺葆賢)拉票不力」,但如果去聽余若薇在網台中的講法,根本毫無斥責之意,只是一派分析的語氣;若說本土派將之稱為「余若薇賴鄺葆賢」、「余若薇屈鄺葆賢」,不論是真心嬲還是,都算可以理解,咁《蘋果》將余若薇一句分析寫成「點名」、「斥」,又係為咩呢?

    如果只是一種幾年下來習慣了將泛民與本土劃對立的慣性,來到今日,真心不可原諒。

    這個情況讓我聯想到過去幾年的六四爭論。本土派學生會另起爐灶之初,爭議的焦點放在本土派政治/ 輿論領袖身上,無限放大個別「本土派」學生的言論,傳媒與泛民輿論領袖聯手,將本土派崛起演繹為維園人數減少的(幾乎)唯一原因,「近年本土思潮崛起,參與悼念六四者有減少之勢」這樣的報道文字隨處可見;2016年蔡子強帶著兩個大學生在台上單打本土派,叫維園場內一千幾百個「年輕人」起身,就說顯示了維園與中大講壇兩者間的「人心向背」,堪稱一時經典 ── 我很記得那一幕,因為當時很嬲。與本土派的論壇鬥人多巧威威嗎?不如將維園內的年輕人數, 同一馬路之隔行緊街買緊衫唱緊K嘅年輕人比較一下?(*1)

    據我自己的觀察,直到去年,整體對六四的討論才從針對本土派,漸轉為對六四與「年輕人」整體割裂的反省,明白年輕人對六四不是「敵對」而是「沒有興趣」(*2)。

    誇張一點講,18年前幾年來那些關於本土派不去維園的年經爭論,除了給過周竪峰很多很多很多 airtime,有搔到過真正的癢處嗎?

    透過幾何級放大本土派的政治影響力,製造「正在分析問題根源」的假象,是香港輿論場一個 recurring pattern。正如兩次補選過後,「本土派」都被第一時間 QUE出來用作解釋敗選的關鍵原因,既誇大了本土派的政治勢力,也掩蓋/ 逃避了其他需要解決的、更嚴重的問題。

    * *
    * * *

    泛民有事,但本土派自己本身正在面對的困境更加嚴峻。

    「本土派」作為一個政治派系,究竟還存不存在?在此我也cue一cue鄺葆賢(屌,有點想叫佢鄺神):唔好幻想有一舊嘢叫本土派,本土係思潮唔係實體。

    在派系面對極大困難之時,私以為,一個立場明確的政治評論者,寫文章不去反省自己派系的問題,雖不致一昧盛讚己方,但將形勢之壞完全歸咎他人,這種政論對己方建立真正的政治能量,沒有很大幫助。

    最可怕的是,2013年「本土派」還未生成之時,大眾要理解那一派人的論述,選擇不少;今時今日,要理解本土派聲音,唯一懂得/ 願意用大眾語言去「論述」的人,還是盧斯達;別說「論述」咁誇,直頭是連好好地寫篇文的人也難找。也許本土派在中共打壓下還在摸索如果建立論述,也許本土派已經全面轉地下,但無論如何,在公共領域而言,與大眾溝通是從政者自身的責任,無論如何也抵賴不了。

    當我們覺得本土派透過追打 easy target製造輿論很無謂,一個非常 ironic的現象是:每當要分析本土派在選舉中的動員力,主流必然會拿黃埔西的鄺葆賢出來分析、問責,唔知仲以為鄺葆賢係宇宙唯一本土派政治領袖;但當要探究本土派的政治研判、本土派選民的心態,我從來冇見過有人去問 /睇鄺葆賢的意見,睇的都是盧斯達/ 神驅。

    鄺和神驅,可謂是本土派內部光譜的兩極,差不多正是民主派中,袁嘉蔚(sor, 求其諗)與陶君行的距離。

    而同溫層的朋友們,認真,要借刀屌泛民,也不要借得太隨便。

    * *
    * * *

    唔知點fit入上面的PS數則

    - 我至今認為梁游DQ是一個不公的法庭判決,但從政治的角度去理解這件事,宣誓事件當屬梁游、以至本土派的政治失誤無疑:梁天琦直接將之形容為「我們闖的禍」,我自己私下也聽過不少本土派屌到上天,只是肯在公海表明立場者太少(但還是有的,譬如徐承恩)。

    - 無聊一插:一個很讓人frustrated的情況是,每次網上有咩爭拗炒到拆天,成日有啲和事佬話「大家乜都唔知就唔好亂咁講」,咁你想知下真實情況去搵真人了解,往往得到的答案都是「其實完全唔係網上講咁樣」,但係解完一輪又話千祈唔出得街……即係唔知就唔可以講,知又唔可以講,然後就由得網上鳩炒,fine,你哋炒飽佢,屌

    - 寫文另一個契機是,敗選後幾日,有偏左(FB沒太多本土fd)朋友在 FB上問,究竟點解會有人覺得投李卓人是委屈、含淚,我就特意去看了一下自己 FB feed上的「本土派」都在說些甚麼。唔睇由自可,一睇,我屌,就嚟連我自己都被convince……不要被李卓人的可取蒙蔽,真心,幻想下如果是其他「元老」件事會點,你就會明……

    - 盧文一方面強調「本土派不是泛民的派生物」,但又將「老人沒保護年輕力量」形容為「殺子」,煞是有趣。但當我讀到「年輕人在政治上死掉,某些氣量窄的中老年人可能會很開心,感到很安全,而中國人的國粹畢竟也是殺子……老人沒保護甚至加害年輕的有生力量,只會令自己整體的老化更加無法挽回」這一段時,覺得好真實,但想到的可不是本土派。

    *1
    (見留言)https://bit.ly/2PtnATo
    *2
    https://bit.ly/2nU8ElV

  • recycle例子 在 香港作家王迪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2-24 10:57:01
    有 230 人按讚


    【讀《刺殺騎士團長》】讀者、記者,多次問我為何遲遲未寫村上春樹新作《刺殺騎士團長》的讀後感。今次我是讀得很慢,拉牛上樹似的捱完第一部,正打算放棄讀第二部時竟然讓我在中環太平行碰見免色先生,我看傻了眼,這輩子從未有過這種經歷,在現實中碰見跟小說完全徹底一樣的人物!下期再談這件事,總之我因為這樁奇遇而覺得無論如何還是將第二部讀完吧,畢竟免色先生是《刺》最具吸引力的人物。讀完兩冊,現分享感受。

    先說明一下,這只是我個人的主觀看法,不代表所有村上的讀者,正如我不明白鄉議局主席每年憑什麼代表全香港人求籤。很多人都知我是村上迷,自中學時讀了《挪威的森林》,此後讀遍每一本村上作品。《挪威的森林》是《紅樓夢》之後對我影響最深的書,假如我從未看過這兩本書,我大概會過著跟現在很不同的人生吧,所以我對村上先生還是深深懷著感激與崇拜,正因如此更不想說違心假話。《刺》內容關於中年男人的妻子突然提出離婚,令他反思人生,多年來為賺取穩定收入而畫商業性肖像畫令他忘掉初心,於是展開一場重新尋找自我之旅,這跟1994年小說《發條鳥年代記》似到一個點……同樣是中年男人的妻子突然出走,男主角的職業同樣是為生計而重複性的作業,同樣有關聯性的歷史事件……人物方面,似乎總有一位擁有驚天美貌的氣質少女(而這「美」每次都是五官之間有著什麼不平衡之處而增添神秘感,於是教人深深著迷)。類似的少女人物出現在《舞舞舞吧》、《1Q84》、《刺殺騎士團長》等等,重複性的例子還有很多,分別只是《發條鳥年代記》和《舞舞舞吧》好看十倍。《人造衛星情人》我看了四次,每次都驚嘆怎能寫得這麼好。

    我看見不少標明身份是「書評家」或「藝評家」的人極力稱讚這部新作翻用舊有元素,令人讀來「充滿親切感」,是村上春樹「回歸之作」。Well,「充滿親切感」與「翻炒舊橋」的分別還是由大家自己判斷了。我認為如果很少看村上的小說 (不包括散文),或本來就很少看書,以《刺殺騎士團長》為第一部認識村上的小說應該會覺得挺有趣的,因為想追看劇情,問題是令人有追看劇情的興趣不等於這是一部好書,電視台鬧劇的劇情預告也有不少人追看,又或只要有任何人說「我昨天見到鬼」,大家就會屏息以待非聽他說下去不可。對一直有看村上小說的我來說,這部新作有點婆媽,不斷繞圈子去講同一點,兩大本厚厚的書縮成一本也許較好;而主題、人物、意念等等的重複給我作為讀者的感覺是「啊,想不出新點子,唯有翻炒舊橋了」,最後幾章幾乎力不從心,有點像TVB「一齊BBQ」那種大結局。

    重複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如何運用舊元素。村上以前的小說也經常有反覆出現的人物和主題,但並不讓我有「翻炒」的感覺,那時他有一種鮮活的力量去利用已有工具創造新景象,那是upcycle,而不是recycle,有親切感卻不會悶。打個比喻,把一樣的衣服穿十次,是悶。但若然mix & match,以舊有的上衣配新裙子,或加不同項鍊、披肩或髮飾,則可以改變style,耳目一新,所以時裝是一種intellectual activity。當然,作家也是人,會累。那何不休息,等恢復精神修改好才出版?然而最令我懊惱的是這部小說不知為何略去了一個(我認為)必要的元素,令這部作品不完整,我也想談談書中提及南京大屠殺的部分,在下星期的專欄繼續談吧。 [作者: 王迪詩 / 本文摘自信報專欄〈蘭開夏道〉]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