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是驗證,實際上是......】
政府 5,000 元消費券日前開始登記,不單引來網絡擠塞,亦有不少人抱怨驗證麻煩、怎選也是錯。究竟這種反智設計是怎樣出現?
這種俗稱「驗證碼」的驗證方法,全名是「全自動區分電腦和人類的公開圖靈測試」(Completely Automated Pub...
【表面上是驗證,實際上是......】
政府 5,000 元消費券日前開始登記,不單引來網絡擠塞,亦有不少人抱怨驗證麻煩、怎選也是錯。究竟這種反智設計是怎樣出現?
這種俗稱「驗證碼」的驗證方法,全名是「全自動區分電腦和人類的公開圖靈測試」(Completely Automated Public Turing test to tell Computers and Human Apart),簡稱 CAPTCHA,由 Luis von Ahn 等在 2000 年發明,最初用意是協助企業阻擋惡意程式申請大量電郵帳號。
初版的 CAPTCHA 只是把單個字詞扭曲,再讓用戶以肉眼辨識,待輸入正確答案後,便能確認用戶的人類身份。
其後,Von Ahn 的團隊和紐約時報合作,開發出新一代的 reCAPTCHA,以多組字詞作辨識驗證。此舉不單增加辨識難度,有效隔絕惡意程式,亦有助文化傳續。只因 reCAPTCHA 選取的部分詞語,來自古籍、舊報紙的難辨字詞,無法倚賴 AI 分辨,當眾多人類用戶揀選相同字詞時,系統便按此確定原文意思。用戶驗證等同協助辨識典籍字句、存檔,而平均只需 4 天,便能將一年份量的紐約時報舊報電子化。
2009 年,Google 收購 reCAPTCHA,並開始利用相關技術改善自身科技。例如,2014 年推出的 reCAPTCHA V2,會要求用戶辨識交通燈、汽車、街道等圖像,企業再根據收集得來的數據,協助開發旗下的自動駕駛技術及完善地圖系統。
同年推出的另一款驗證碼 No CAPTCHA reCAPTCHA 操作則更為簡單。表面上,系統要用戶剔選「我不是機器人」的方格,實際上,自進入網頁後,已有程式追蹤用戶滑鼠移動軌跡、點擊次數等瀏覽習慣,再分析當前用戶是否真人。驗證只是幌子,重要的其實是用戶的大數據。
#茶杯人類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