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rct醫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rct醫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rct醫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rct醫學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臨床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ebm #teaching 實證醫學(EBM) -科學的藝術,藝術的科學 科學分為先驗(例如:數學)和後驗(經驗,例如:自然科學、生物學、醫學)兩種。醫學科學包括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 以前的臨床醫學主要是依據醫生的經驗和對科學證據的主觀評估,然後針對個別患者進行醫療決策,這個步驟被稱...

rct醫學 在 老師說我PE要加強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8:51:42

最近有個莎莎給油事件所以就來業一下實證醫學(就是大家掛在嘴邊的EBM)好了 實證醫學概念不難,就是醫療處置需要根據實際的研究證據。其實醫生常常跟大家一樣都是Google查一波,只是心中看待資料的尺有個特定的標準,所以以後跟醫生說自己查到什麼之前,不妨先用這個標準檢視一下眼前的資料! 這個標準要從...

rct醫學 在 James Au, PT, CSCS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09:47:10

💥筋膜刀/刮痧有沒有效 “看證據” - 筋膜刀因為其獨特的外型,跟方便攜帶,廣泛的被使用在按摩業,健身業,或是物理治療產業。大多數的筋膜刀都需要先上認證課程,才能購買使用,某些不用,或甚至在淘寶蝦皮,其實也可以自己買得到。所以到底在那邊刮來刮去,真的有效?有痧就代表比較厲害? - 我們來看證據。Na...

rct醫學 在 物理治療實證醫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9:55:15

. Spasticity是一個常見在中風病人身上看到的問題;除了讓肌肉僵硬之外,還會減少ROM,關節硬化,動作能力下降以及QoL變差。 ➡️目前解決spasticity的方法:口服或注射藥物,輔具,拉筋,儀器和物理治療的手法等等  但常常就會有病人去試試看推拿!!可是都沒有文章去分析到底好不好...

  • rct醫學 在 臨床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08 22:48:32
    有 56 人按讚


    #ebm #teaching
    實證醫學(EBM)
    -科學的藝術,藝術的科學

    科學分為先驗(例如:數學)和後驗(經驗,例如:自然科學、生物學、醫學)兩種。醫學科學包括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

    以前的臨床醫學主要是依據醫生的經驗和對科學證據的主觀評估,然後針對個別患者進行醫療決策,這個步驟被稱為「臨床判斷」和「醫學藝術」。

    實證醫學是起源於 1987-1991 年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教授「臨床流行病學」和「如何嚴格評讀醫學文獻」的David Sackett 和 Gordon Guyatt。起初 Guyatt 想把它命名為「科學醫學」,但是受到了基礎醫學部門同事們的強烈反對,因此他便把它命名為「實證醫學」。

    加拿大的 Brian Haynes 在唸醫學院二年級時,有一次聽人演講佛洛依德的學說,他問講者這個學說的證據是什麼,講者說並沒有任何證據。而他本人也不相信這個學說,只是為了要演講才這樣說的。Haynes 聽了之後嚇了一跳,原來他以前唸的書有許多都是沒有任何證據的。於是他去找了 Sackett 共同推動「實證醫學」:利用嚴格評讀的醫學文獻和病人的主觀價值來權衡醫學決策對病人的影響(好處與壞處)。

    關於治療研究證據的等級:第 1A 級(沒有異質性的隨機分配對照臨床試驗 RCT 統合分析)、第 1B 級(一個具有狹窄 95% 信賴區間的 RCT)、第 1C 級(全有或全無的研究,例如:在沒有本治療之前,所有的病人都死了,在有了本治療之後,有一些人存活了;在沒有本治療之前,有一些病人死了,在有了本治療之後,所有的病人都存活了)、第 2A 級(沒有異質性的世代研究統合分析)、第 2B 級(單一世代研究、設計/執行不良的 RCT)、第 3A 級(沒有異質性的病例-對照研究統合分析)、第 3B 級(單一病例-對照研究)、第 4 級(病例系列、設計/執行不良的世代研究或病例-對照研究)、第 5 級(專家意見)。

    EBM 的工具:臨床指引、貓(CAT,Critically Appraised Topics)、系統性文獻回顧、UpToDate。

    挑戰:未發表的研究、publication bias、複雜/多重疾病/多重併發症的病人、老人、非藥物的治療(RCT 極為罕見)等。

    「有三隻小豬,第一隻隨便築了草屋,第二隻築一間木屋就夠了,第三隻用心築了磚屋,大野狼一口氣就把草屋吹垮了,兩口氣也吹壞了木屋,只有磚屋最堅固」(「三隻小豬」): 第一隻小豬的房屋(教科書與權威)被吹垮了,第二隻小豬的房屋(經驗)也被吹壞了,只有第三隻的房屋(實證醫學)最堅固。

    「一個男孩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被稱為男人?( 「在風中飄」): ㄧ個醫學生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被稱為醫生? 答案就在第三隻小豬的房屋裏。

  • rct醫學 在 臨床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9-27 12:48:54
    有 54 人按讚


    #teaching #dn #mn
    「三分之一的人生」

    台灣錦鯉魚女王鍾瑩瑩在「三分之一的人生,混水摸魚的樂趣」的演講中說人生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當她第一次去歐洲參展時,錦鯉被人騙走了。當她不知所措時,有一位朋友說:「人生是選擇題,不是是非題」,結果她選擇了勇敢面對,接到了大量的訂單。

    血糖控制不良是造成糖尿病腎病變的重要原因,糖尿病則是造成洗腎最常見的原因。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洗腎(或是嚴重慢性腎臟病 CKD)病人會有「脆性糖尿病」,亦即血糖忽高忽低;三分之一的病人會有長期高血糖,其原因是胰島素阻抗性;另外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會有「燒盡糖尿病」,亦即血糖正常、容易低血糖,其原因是食慾不振、營養不良、腎臟對胰島素的代謝及清除率下降、腎臟糖質新生作用下降等。「燒盡糖尿病」病人的血糖雖然正常,卻留下了永久的痕跡:大血管病變(CVD、中風)、小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病變)。

    美國糖尿病醫學會建議大部分糖尿病人 HbA1C 的目標是 6.5-7%,針對明顯腎病變病人 HbA1C 的目標則是 8%。美國醫師協會建議大部分病人 HbA1C 的目標是 7-8%。至於洗腎病人的治療則應針對症狀,而非 HbA1C。

    2020 年發表的 DAPA-CKD(RCT,N = 4304,2/3 有糖尿病,1/3 無糖尿病,eGFR 25-75,ACR 0.2-5 g/g cr,治療 2.4 年時因為好處而提早結束)發現 dapagliflozin 10 mg/d 能降低 CKD 病人 1/3 心腎疾病的風險:主要終點(eGFR降低至少 50%、ESRD、死於腎臟病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是 9.2% vs 14.5%,需治人數 NNT 19,HR 0.61(0.51-0.72)。死亡率是 4.7% vs 6.8%,NNT 48,HR 0.69(0.53-0.88)。

    膜性腎病(MN)是成人腎病症候群最常見的原因。原發性 MN(佔 MN 的 80%)的病人,大約有三分之一會自動緩解,三分之一的病人腎功能會慢慢惡化,另外三分之一的病人腎功能會快速惡化。針對一群病人,緩解的預測因子是女性、腎功能比較好、蛋白尿程度比較低、一年內蛋白尿減少一半、使用ACEI/ARB 治療等。

    臨床指引建議原發性 MN 的病人在下列情形時要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 每天蛋白尿大於 4 公克、觀察(或使用ACEI/ARB 治療) 6 個月後蛋白尿沒有下降ㄧ半、嚴重的併發症、在 6-12 個月內腎功能下降程度大於 30% (但是腎絲球過濾率仍然大於 25-30 mL/min)。如果血清白蛋白小於 2 g/dL,那麼可能就要用抗凝劑來預防靜脈栓塞。

    針對糖尿病腎病變及原發性 MN 的病人,醫生的職責是找出那三種不同的病人加以適當的治療,困難的是我們無法預測個別的病人會走哪一條路徑。那三分之一病情惡化的病人就像聖經的「啟示錄」說有三分之一的天使跟著撒但一起墮落一樣:「有一條大紅龍(撒但)的尾巴拖拉著天上星辰(他的使者)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

    「三分之一:逆轉賭局」描述「甜心兔」酒店面臨困境的三個男人搶完銀行之後,為了原本要均分的贓物而展開了爾虞我詐的鬥爭(「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忍耐」),每一個人都用計中計豪賭一場,有時合作、有時背叛,希望能逆轉人生、完成夢想。不看到最後,沒有人能知道結局是什麼。至於大部分的慢性病,醫生能做的只是「偶爾去治癒,時常去緩解,總是去安慰」(愛德華.特鲁多醫生,寫於美國紐約州撒拉納克湖畔)。

    我們用「實證醫學」和「個人化醫學」來幫助那三分之一的病人逆轉賭局。前者的最佳證據來自於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和 RCT 的統合分析,其目的是預測一般人(「平均的人」)對某治療的反應,偏偏沒有一個人是「平均的人」(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比一般人聰明、英俊、美麗,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優秀,自己比別人更有幽默感)。後者的最佳證據來自於個人對疾病和治療的縱貫性反應,目的是預測個人對某治療的反應。

    在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挫折,這時候我們要用「享受挫折帶來的樂趣」來過這「三分之一的人生」(鍾瑩瑩),因為「人一旦放棄,就失去了好運」(「三分之一:逆轉賭局」)。

  • rct醫學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11 19:30:00
    有 17 人按讚

    Q:投稿後最常被審稿者提到的問題有哪些?
     
    「第一個常問到的問題是,你今天為什麼要做這個主題?大家不要以為這個好像是我們一開始就知道要這樣做。你把不同的族群納進來的時候,他會問說你這樣一個主題,是不是切合我們目前臨床的症狀?
     
    所以我曾經被問說,你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主題?它的臨床意義價值在哪?
     
    再來是方法學的部分,他們會 challenge 的是你這樣關鍵字的設定是不是合理?因為我們在關鍵字設定的時候,如果這個主題很明顯,只有一種治療方式,是沒有太大的問題。可是假設你今天做的,並不是我們傳統的 meta-analysis,你探討的不是只有一種治療的時候,可能要納入不同的治療的關鍵字進去的時候,他就會說,你為什麼沒有加入這個關鍵字?然後沒有找到那一類的文章。
     
    第三大類的話,在結果 result 的部分,常被人家問的就是,在 CMA 裡面,它不會顯示異質性的部分,異質性的部分,要點進去 study result,才能看到異質性的結果。所以有時候因為它沒有直接呈現在圖表,雖然是重要,可是我們卻不小心把它漏掉,reviewer challenge 你的異質性的評估到底到哪邊去了?
     
    在 discussion 的部分,其實坦白說,比較少人會 challenge 這個部分。會 challenge 的部分是說你認為它是有效的,可是這跟他們臨床所看到的一些個案,例如說你今天收集到的都是 RCT,可是他們卻有很多 case report,報導說這樣的治療可能是有害,所以你看到的可能會有一些衝突。
     
    這個 reviewer 或 editor,對你的 meta-analysis 有興趣的時候,他通常會寫幾行字,就說你寫得很好.......,那很快就可以過了,大部分的時候會這樣子。」
     
    -- 
     
    《#統合分析工作坊》講者陣容
     
    【張凱閔】
    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已發表多篇 meta-analysis 論文,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曾秉濤】
    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已發表多篇 meta-analysis 論文,並組成研究團隊。
     
    【蔡依橙】
    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
     
    初學者真的可以學會,經過我們的拆解與教學,其實 meta-analysis 並不難。
     
    只要會用 Windows,懂得使用像 Word / Excel / PowerPoint 這樣的軟體,就足夠了。上課我們會把重要的觀念講給你懂,而互動實作就是理解流程,只要懂得電腦操作,能照著教學步驟,點擊正確的功能,就沒問題。一些枝微末節的卡關,課堂上將會有講師與助教全力協助。
     
    《統合分析工作坊》最新活動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如果您對 #新思惟國際 的活動有興趣,歡迎點擊「近期活動」的連結進來,找找看,或許正好有您期待已久的課程,正開放報名中唷。
     
    如果符合您需求的課程,已經額滿了,也別氣餒,趕快到「追蹤訂閱」的頁面中,訂閱新思惟國際的各項通知,您就可以第一時間收到開課訊息囉!
     
    近期課程|https://www.innovarad.tw/recent/
    追蹤訂閱|https://www.innovarad.tw/follow/
     
    各工作坊網站中,均有「課程評價」頁籤,彙整各梯次所有參加者分享的心得,也有「傑出榮耀」頁籤,記錄所有校友成績,歡迎參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