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radial醫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radial醫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radial醫學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練健康,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說真的,重訓不會長不高!】EP11 重量訓練會營響青少年身高發育嗎? 很多問題每隔一陣子就會被提出,被稱為月經題 (包含之前我們做過的健身會不會禿頭) 許多人都聽說過重量訓練可能會造成你長不高的謠言, 然而這樣的說法到底正不正確? / 或許我們該從謠言生成的原因了解會什麼有這樣的說法。 可能是源自...
radial醫學 在 練健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說真的,重訓不會長不高!】EP11
重量訓練會營響青少年身高發育嗎?
很多問題每隔一陣子就會被提出,被稱為月經題
(包含之前我們做過的健身會不會禿頭)
許多人都聽說過重量訓練可能會造成你長不高的謠言,
然而這樣的說法到底正不正確?
/
或許我們該從謠言生成的原因了解會什麼有這樣的說法。
可能是源自如重量訓練導致生長板受損的風險、重量訓練容易受傷等。
隨著醫學與研究的進步,從20世紀中期開始,
確實有一些報告指出重訓訓練造成青少年生長板受損,
如1976年Ryan和Salciccioli發現有青少年操作過頭肩推時造成橈骨遠端受損(1)。
/
然而這些事件大多是因為,
他們沒有按照正確姿勢且沒有教練指導導致。
例如其中一個案例,
就是一名13歲的青少年試圖在家使用臨時的手作器材肩推大重量(2)。
-
另外則是有些人對重量訓練的這些負重器材很恐懼,
深怕會被器材壓傷,
因此會認為重量訓練容易受傷,進而影響青少年發育。
-
然而許多研究都發現這並不是事實,
例如Zaricznyj等人調查了校園內運動相關的受傷案件,
其中只有0.7%是因為重量訓練所造成,
這比因摔角受傷的16%少上20倍以上(3)。
/
當然,任何運動都會有它相對的風險,
最重要的是注意如何防止受傷的可能性。
2010年Faigenbaum等人的研究便列出了幾個需要注意的事項:
1) 受訓青少年需要有足夠的心理成熟,接受並且遵照教練指示。
2) 受訓青少年需穿著適合的衣著與鞋子。
3) 受訓青少年需要訓練所有大肌群,如髖部、下背、腹部。
4) 受訓青少年應該專注練習正確動作技巧,而不是能舉多重。
5) 有青少年訓練經驗的專業教練應該提供指導與監督。
6) 教練應該確定訓練場地安全、通風,且沒有任何傷害風險。
7) 教練應該要了解受訓員的能力並且適度調整訓練課表。
8) 教練應該隨著時間有系統的改變訓練課表以避免受傷或過度訓練。
9) 影響訓練的生活習慣因素也應該要被列在課表中注意事項,例如營養、睡眠、水分。
/
不過這些注意事項也是成年人訓練時本來就需要注意的,
因此,簡單來說,
不論是什麼運動都應該注意正確的姿勢、指導、觀念,
才能避免運動傷害,
而只要適度且正確,運動對於人體都是好處遠大於風險。
-------------------
撰文: EZ Wang
製圖: 古丞恩 (終於不是隔壁太太)
-------------------
資料來源
【1】64. Ryan J, Salciccioli G.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al epiphysis in adolescent weight lifters. Am J Sports Med. 1976;4:26–7.
【2】Resistance training among young athletes: safety, efficacy and injury prevention effects (A D Faigenbaum, 2010)
【3】Sports-related injurie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Zaricznyj B, Shattuck LJ, Mast TA, Robertson RV, D'Elia G Am J Sports Med. 1980 Sep-Oct; 8(5):318-24.
-------------------
#練健康 #健康是練出來的 #知識科普 #重訓不會長不高 #練健康說真的 #中山區健身房 #女性友善 #新手友善 #長輩友善 #肥宅友善 #因為老闆就是肥宅 #最懂你的肥宅 #重訓 #健身 #練健康說真的
radial醫學 在 偽文女生英國札記 Hong Kong Girl in U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BB來了A&E》
劇集《BB來了》最近贏盡口碑,貼地寫實的情節引起了不少新手父母的共鳴。雖然我並非婦產科或兒科醫生,但在熱鬧的急症室裡總會遇上幾個「允豬」,而當我替這些小病人診症的同時,也常常要解答港爸港媽與四大長老們的各種疑問。
─────────────────
1. 小小Minions
「只怪我的新抱不肯餵奶粉,一定是她的人奶不夠營養,現在弄得BB比剛出生時還要輕,皮膚也變黃了!」我才剛剛接過牌板,這位奶奶便搶先向我告狀。
我先從電腦翻查嬰兒的出院記錄,再向家人了解他的餵哺情況與換片次數,才逐點逐點向他們解釋。
「BB在剛出生後的一週內會『收水』,只要體重跌幅不超過出生磅數的10%亦屬正常。另外,其實新生嬰兒黃疸(neonatal jaundice)有不同成因,較罕見的情況是BB患上先天性膽管閉塞或蠶豆症,但最常見的都是生理性黃疸,那是由於初生嬰兒的肝臟未發育成熟,故難以在短時間內分解由血紅素代謝成的膽紅素,膽紅素積聚體內才令BB變得黃澄澄。所以母乳餵哺未必是形成黃疸的罪魁禍首,反而對母嬰二人也有很多好處呢!」
站在後方的媳婦聽畢後,立即向我投來一個感激的眼神。我相信現今的新手媽媽早已在「港媽王國」或「媽媽谷」裡學會不少育嬰知識,但要一句KO奶奶實在太冒險了,還是由我這個外人代她道出事實吧。
2. 虛「經」一場
「醫生,我懷孕時是否吃錯了什麼,令我的BB女變得如此早熟?昨晚替她洗澡時,她的乳頭竟像我一樣分泌出乳汁;今早替她換尿片又發現她陰道出血,才出生幾天便開始來月經嗎?」這位媽媽憂心忡忡地走進我的診症室,把所有事情都歸咎於自己。
我簡單問過幾句病歷、為BB女作過檢查,排除了感染、創傷等可能性後,便趕緊為她釋除疑慮。
「不用擔心,這些都是醫學上的生理變化。懷孕期間,媽媽的女性荷爾蒙會經過胎盤傳到胎兒體內,造成初生嬰兒乳溢(galactorrhea)的現象;女嬰出生後,來自母體的荷爾蒙水平逐漸下降,就會出現假月經(pseudomenstruation)的出血情況。」
見她依然愁眉不展,我便再補充幾句:「這些徵狀不會維持太久,慢慢就會消失了。妳這麼觀察入微,有疑問便來求醫,處理得很好啊!」這位媽媽終於如釋重負,放心地抱著女兒離開診症室。
3. 大手拉小手
「當時孩子站在我和太太中間,我倆各牽著他的一邊手讓他凌空跳起,玩了幾次他卻突然哭起來,過了不久才發現他的右手痛得一動也不動。是我太用力弄傷了他的筋骨嗎?」這位爸爸一邊回答我的問題,一邊安撫正在放聲嚎哭的兩歲兒子。
小男孩的右邊鎖骨、肩膀、手肘與手腕均沒有任何紅腫或瘀青,但整隻右手就是不為所動,即使我們遞上糖果與玩具作利誘,他也始終不肯舉起右手。
我一手承托著他的右邊手肘,一手輕輕屈曲他的右肘關節(elbow flexion),並將他的前臂往外旋轉至掌心向上(supination),然後像變魔術一樣,下一秒鐘他就突然活動自如,還主動伸手去拿玩具,把他的父母嚇得又驚又喜!眼前這位港媽看得目瞪口呆,趁她還未大叫「點解嘅」,我已率先把謎底解開。
「他患的是扯肘症(pulled elbow),當小孩伸直手肘時不慎遭人用力拉扯,位於前臂的橈骨頭就有機會被拉至半脫臼(radial head subluxation),『橡筋圈』般的環狀韌帶(annular ligament)亦會同時脫離原位,卡進肘關節裡,令小孩疼痛得不敢移動傷肢。扯肘症一般都不需要照X光來診斷,我剛才的動作其實只是讓他的關節恢復原位,你看他現在手舞足蹈,就證明一切已回復正常了。」
─────────────────
為以上幾位小病人診症後,我並沒有開出任何藥物,也沒有發過一張病假紙,但每個陪診的家人都帶著滿意的答案步出急症室。雖然他們未必明白我所說的每句醫學理論,但得到醫生的一句reassurance,已讓他們倍感安心。
有時候,我們醫護人員認為是「小兒科」的問題,對很多外行的新手父母來說都是新鮮事:他們看見BB打嗝、打噴嚏,會擔心他是否患上了什麼怪病;第一次摸到BB頭頂上軟軟的腦囟(fontanelle),會嚇得以為那裡有什麼缺陷;發現BB身上長了紅斑與丘疹,不會懂得辨認那是良性的「胎毒」(erythema toxicum)……雖然常常鬧出不少笑話,但也證明了他們有多麼緊張自己的孩子吧?
radial醫學 在 相太醫的復健門診-陳相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年終大掃除~別作"台灣阿信"👇👇👇
俗稱「媽媽手」在醫學上名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病灶位置靠近拇指根部的手腕,肇因於拇指及手腕過度使用或用力不當,使得腕部的外展拇長肌及伸拇短肌的腱鞘滑膜發炎而腫脹積水,影響肌腱自由滑動且引發疼痛。
👉👉👉其中,約有17-50%的患者不只感到拇指肌腱發炎,就連支配病灶附近手腕感覺的淺層橈神經(superficial radial nerve)也跟著受壓迫,此時在拇指附近產生麻痛感,甚至導致抓握無力。
研究顯示30至50歲的女性易患此症,發生率較男性高出5-6倍之多。所以被稱為媽媽手,因常見於媽媽們過度操勞家事如洗碗、拖地、扭毛巾、擠奶、用手腕托住小孩。事實上,常使手腕和拇指的族群如廚師、電腦族、攀岩愛好者及餐廳端盤子服務生也都是好發族群。
☝️☝️☝️治療上,除了傳統藥物和物理治療,也可目前利用高解析超音波可定位受傷肌腱和腕關韌帶的位置,並準確注入增生劑(如高濃度葡萄糖或自體血小板),以刺激受傷的軟組織進行修復,增加手腕及拇指關節的穩定度;此外,針對淺層橈神經則須注射低濃度葡萄糖來降低其敏感度,減輕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