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quarterly簡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quarterly簡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quarterly簡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quarterly簡寫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讀書e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又是一本要推的書。矽谷著名創投 A16z 合夥人,繼 “The Hard Things About Hard Things" (我在 2014 年的 top 10,有中文版 "什麼才是經營最難的事?”),作者 Ben Horowitz 還是維持一貫犀利少廢話的風格,讀起來很有收穫。 雖然作者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孤獨課」散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亞然 Tommy Kwan 內容簡介: 為什麼留學?為什麼浪遊? 他所選擇的,其實是一種精神生活方式。 完美融會冷靜與熱情的篇章,記錄了青年亞然求知若渴的「純真年代」 亞然,90後出生的香港新銳作家,他是馬家輝的忘年文友,...

quarterly簡寫 在 讀書e誌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1-02 12:54:24

又是一本要推的書。 矽谷著名創投 A16z 合夥人,繼 “The Hard Things About Hard Things" (我在 2014 年的 top 10,有中文版 "什麼才是經營最難的事?”),作者 Ben Horowitz 還是維持一貫犀利少廢話的風格,讀起來很有收穫。 雖然作者用三...

  • quarterly簡寫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2-20 23:54:39
    有 155 人按讚


    又是一本要推的書。矽谷著名創投 A16z 合夥人,繼 “The Hard Things About Hard Things" (我在 2014 年的 top 10,有中文版 "什麼才是經營最難的事?”),作者 Ben Horowitz 還是維持一貫犀利少廢話的風格,讀起來很有收穫。

    雖然作者用三個不尋常的人物的領導故事來闡述幾個“組織文化”的面向,但在前後他對於組織文化的預期設定,非常中肯,這是我很喜歡的四個點:

    1. Mission Statement & Culture “公司信念 vs. 文化”:
    許多組織都會寫出這些“信念”,但這些信念鮮少可以讓組織裡的人在日常決策中有引導性。最終大家還是看你具體的行為和面對各種狀況時的反應與態度。

    2. Culture Travels 文化是會滲透至組織各處的
    有些組織特別針對如何 “對外”爭取自身利益定下特別的原則,覺得對“自己人”是另一套。但往往很難區分,文化不能有兩套。

    3. Culture-Strategy fit 文化與戰略必須相輔相成
    雖然彼得杜拉克說 “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breakfast", 但其實兩者沒有互相排他性。好的文化無法取代或是補償不夠好的戰略。

    4. A great culture does not get you a great company 好的組織文化並不會造就一間好的企業
    這是我認為最中肯的,因為組織或企業成功有太多必須的條件。所以為什麼要在乎並且刻意設計組織文化呢?最終還是對人的影響力:

    "If a great culture won't ensure success, why bother? In the end, the people who work for you won't remember the press releases or awards, they'll lose track of the quarterly ups and downs, they may even grow hazy about the products. But they will never forget how it felt to work there.., or the kind of people they became as a result"

    "如果好的文化無法保證成功,那何必在乎呢? 到頭來,你的員工不會記得公司的新聞或是得到什麼獎項,他們不會記得每個季度業績的起伏,甚至時間久了也對產品只剩模糊的印象。但他們永遠會記得在那邊工作的感覺,以及他們在那裡待過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作者提的三個塑造組織文化高手,分別是:

    - 帶領奴隸推翻殖民者成功的 Toussaint Louverture (海地)-\-\ 如何將一群奴隸變成軍隊(參考: 海底革命領導者 杜桑.盧維杜爾)

    - 建立世界第一廣闊帝國的成吉思汗 -\-\ 如何建立包容性多元文化

    - 蹲19年牢獄的美國監獄老大 Shaka Senghor -\-\ 如何在最危險的地方樹立文化

    他的故事非常特別。除了監獄之後唸MIT,然後現在在密西根大學任教,致力推動美國監獄改革。這是他的簡短演講:

    Shaka Senghor TED talk "Why your worst deeds dont define you" ("為何你最糟的錯誤不能定義你”

    三個故事都非常精彩。從這些“非典型成功案例” (也可以說是比較極端的組織),思考組織文化到底怎麼設計,非常有意思。

    說到最後,領袖還是必須真實認識自己,讓文化與戰略相符合 (沒有好不好,只有適合不適合),然後行動永遠比嘴巴講的要大聲。

    全文與相關鏈結在部落格中 👇👇👇
    https://dushuyizhi.net/what-you-do-is-who-you-are-%e5%a6%8…/

  • quarterly簡寫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20 23:54:39
    有 155 人按讚

    又是一本要推的書。矽谷著名創投 A16z 合夥人,繼 “The Hard Things About Hard Things" (我在 2014 年的 top 10,有中文版 "什麼才是經營最難的事?”),作者 Ben Horowitz 還是維持一貫犀利少廢話的風格,讀起來很有收穫。

    雖然作者用三個不尋常的人物的領導故事來闡述幾個“組織文化”的面向,但在前後他對於組織文化的預期設定,非常中肯,這是我很喜歡的四個點:

    1. Mission Statement & Culture “公司信念 vs. 文化”:
    許多組織都會寫出這些“信念”,但這些信念鮮少可以讓組織裡的人在日常決策中有引導性。最終大家還是看你具體的行為和面對各種狀況時的反應與態度。

    2. Culture Travels 文化是會滲透至組織各處的
    有些組織特別針對如何 “對外”爭取自身利益定下特別的原則,覺得對“自己人”是另一套。但往往很難區分,文化不能有兩套。

    3. Culture-Strategy fit 文化與戰略必須相輔相成
    雖然彼得杜拉克說 “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breakfast", 但其實兩者沒有互相排他性。好的文化無法取代或是補償不夠好的戰略。

    4. A great culture does not get you a great company 好的組織文化並不會造就一間好的企業
    這是我認為最中肯的,因為組織或企業成功有太多必須的條件。所以為什麼要在乎並且刻意設計組織文化呢?最終還是對人的影響力:

    "If a great culture won't ensure success, why bother? In the end, the people who work for you won't remember the press releases or awards, they'll lose track of the quarterly ups and downs, they may even grow hazy about the products. But they will never forget how it felt to work there.., or the kind of people they became as a result"

    "如果好的文化無法保證成功,那何必在乎呢? 到頭來,你的員工不會記得公司的新聞或是得到什麼獎項,他們不會記得每個季度業績的起伏,甚至時間久了也對產品只剩模糊的印象。但他們永遠會記得在那邊工作的感覺,以及他們在那裡待過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作者提的三個塑造組織文化高手,分別是:

    - 帶領奴隸推翻殖民者成功的 Toussaint Louverture (海地)-- 如何將一群奴隸變成軍隊(參考: 海底革命領導者 杜桑.盧維杜爾)

    - 建立世界第一廣闊帝國的成吉思汗 -- 如何建立包容性多元文化

    - 蹲19年牢獄的美國監獄老大 Shaka Senghor -- 如何在最危險的地方樹立文化

    他的故事非常特別。除了監獄之後唸MIT,然後現在在密西根大學任教,致力推動美國監獄改革。這是他的簡短演講:

    Shaka Senghor TED talk "Why your worst deeds dont define you" ("為何你最糟的錯誤不能定義你”

    三個故事都非常精彩。從這些“非典型成功案例” (也可以說是比較極端的組織),思考組織文化到底怎麼設計,非常有意思。

    說到最後,領袖還是必須真實認識自己,讓文化與戰略相符合 (沒有好不好,只有適合不適合),然後行動永遠比嘴巴講的要大聲。

    全文與相關鏈結在部落格中 👇👇👇
    https://dushuyizhi.net/what-you-do-is-who-you-are-%e5%a6%82%e4%bd%95%e8%a8%ad%e8%a8%88%e7%b5%84%e7%b9%94%e6%96%87%e5%8c%96/

  • quarterly簡寫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4-19 09:23:43
    有 32 人按讚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2019-04-22影音檔
          
    出版社粉絲頁: 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思潮線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孤獨課」散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亞然 Tommy Kwan
         
    內容簡介:
    為什麼留學?為什麼浪遊?
    他所選擇的,其實是一種精神生活方式。
    完美融會冷靜與熱情的篇章,記錄了青年亞然求知若渴的「純真年代」
      
      亞然,90後出生的香港新銳作家,他是馬家輝的忘年文友,受到陳冠中啟發而開始寫作,二十來歲,卻已經歷了留學英、德、專攻歐亞史,並曾在台灣居住做研究。他不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同時也十分懂得旅行與生活,品評起音樂、足球、威士忌,頭頭是道。
      
      《孤獨課》,就是這麼是一本關於留學生活以及歐亞洲不同社會文化觀察的散文集。一個香港人到英國讀書,到台灣研究寶島政治,來回三地漂泊生活。研究生的生活枯燥而孤獨,所以在讀書路上不應該也不能夠只有讀書、或只讀有關研究的書。這幾年在異地生活,時間都在圖書館、音樂廳,或在球場、書店、酒館中度過,而這本書的文章就是記下在這些地方所遇到的人和事。
      
      身為一個學養淵博的青年學者,他事事上心,音樂、美食、旅遊皆生動入篇,敏銳捕捉不同城市中迷人的故事日常。在倫敦音樂廳聽到蕭斯塔高維契的音樂,會想到在這個歐洲城市跟俄國十月革命的密切關係;在蘇格蘭的小島欣賞威士忌之餘,更欣賞在小島上生活的人所營造社區關係;在台灣吃牛肉麵,又會吃出餐館背後一個家庭的結合和別離。
      
      作者雖然年輕,文字卻沉穩而理路清晰,對知識的渴求,對正義真理的追求,這些博學多聞、融會冷靜與熱情的篇章,記錄了他的「純真年代」,讓讀者看見並伴隨他的精神浪蕩。正如馬家輝所讚賞:「一代連一代的讀書人的精神生活,確是常用這樣的方式記錄和傳承下來的。而讀書人,其實從來不曾孤獨過。」
           
    作者簡介:亞然
      亞然(本名關仲然),1993年生於香港,香港新一代文化人、專欄作家。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畢業,現為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候選人、德國杜賓根大學歐洲當代台灣研究中心短期學者。研究香港及台灣政治,專研選舉、政黨及社會運動。
      
      除政治之外,興趣涉獵甚廣,對音樂、足球、威士忌都有研究。專欄見於香港《明報》、BBC中文等,同時為學術期刊、包括《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等撰寫書評。

  • quarterly簡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4-22 19:57:41

    本集主題:「孤獨課」散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亞然 Tommy Kwan
         
    內容簡介:
    為什麼留學?為什麼浪遊?
    他所選擇的,其實是一種精神生活方式。
    完美融會冷靜與熱情的篇章,記錄了青年亞然求知若渴的「純真年代」
      
      亞然,90後出生的香港新銳作家,他是馬家輝的忘年文友,受到陳冠中啟發而開始寫作,二十來歲,卻已經歷了留學英、德、專攻歐亞史,並曾在台灣居住做研究。他不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同時也十分懂得旅行與生活,品評起音樂、足球、威士忌,頭頭是道。
      
      《孤獨課》,就是這麼是一本關於留學生活以及歐亞洲不同社會文化觀察的散文集。一個香港人到英國讀書,到台灣研究寶島政治,來回三地漂泊生活。研究生的生活枯燥而孤獨,所以在讀書路上不應該也不能夠只有讀書、或只讀有關研究的書。這幾年在異地生活,時間都在圖書館、音樂廳,或在球場、書店、酒館中度過,而這本書的文章就是記下在這些地方所遇到的人和事。
      
      身為一個學養淵博的青年學者,他事事上心,音樂、美食、旅遊皆生動入篇,敏銳捕捉不同城市中迷人的故事日常。在倫敦音樂廳聽到蕭斯塔高維契的音樂,會想到在這個歐洲城市跟俄國十月革命的密切關係;在蘇格蘭的小島欣賞威士忌之餘,更欣賞在小島上生活的人所營造社區關係;在台灣吃牛肉麵,又會吃出餐館背後一個家庭的結合和別離。
      
      作者雖然年輕,文字卻沉穩而理路清晰,對知識的渴求,對正義真理的追求,這些博學多聞、融會冷靜與熱情的篇章,記錄了他的「純真年代」,讓讀者看見並伴隨他的精神浪蕩。正如馬家輝所讚賞:「一代連一代的讀書人的精神生活,確是常用這樣的方式記錄和傳承下來的。而讀書人,其實從來不曾孤獨過。」
           
    作者簡介:亞然
      亞然(本名關仲然),1993年生於香港,香港新一代文化人、專欄作家。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畢業,現為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候選人、德國杜賓根大學歐洲當代台灣研究中心短期學者。研究香港及台灣政治,專研選舉、政黨及社會運動。
      
      除政治之外,興趣涉獵甚廣,對音樂、足球、威士忌都有研究。專欄見於香港《明報》、BBC中文等,同時為學術期刊、包括《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等撰寫書評。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