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project實際完成百分比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project實際完成百分比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project實際完成百分比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442的網紅先生的私房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失控政府,誰的災難?~~〈第五風暴〉】 你好,我是威爾遜。今天我要介紹的書是:第五風暴。 這本書我會介紹的原因:是一位我非常喜歡的作者,麥可.路易士。很多朋友一定聽過他以下的著作:魔球、老千騙局、橡皮擦計畫。📚 而這本書〈第五風暴〉環繞的話題是:如果政府失能,人民該如何是好?🔍 現在從事公...
project實際完成百分比 在 先生的私房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失控政府,誰的災難?~~〈第五風暴〉】
你好,我是威爾遜。今天我要介紹的書是:第五風暴。
這本書我會介紹的原因:是一位我非常喜歡的作者,麥可.路易士。很多朋友一定聽過他以下的著作:魔球、老千騙局、橡皮擦計畫。📚
而這本書〈第五風暴〉環繞的話題是:如果政府失能,人民該如何是好?🔍
現在從事公職的朋友,或者身邊有在為國家服務的朋友應該知道:當公務員絕對不是一件美差。媒體偏頗地說:「做日常事務,準時上下班,等放假領年終。」然而,怎麼可能這麼輕鬆?一個國家要能穩定運作,需要仰賴龐大的公務員齊心協力,繁雜厚重的差事,需要公務員辛苦的幫我們(超時)處理,我們才得以享有現在生活的便捷。
拉到更高的層次來談,民主國家選舉,政黨輪替是常態現象。當政權需要輪替時,能否完成好交接就是一件大事,我印象中最深的,是我小時候陳水扁擔任第一任總統時,很顯然因為準備不足(沒預料到會選上??),好長的時間一團混亂。許多人回憶時往往總結:這是當時台灣未有過政黨輪替經驗,民主意識也不夠成熟,才會有的荒腔走板現象。
你錯了!作者跟你說:我們老牌民主國家美國!竟然也出現了交接混亂的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會為你整理三個重點,說完整個故事!💬
↠↠↠
一、 意外勝利,混亂交接
政府的角色是什麼呢?讓人民安全生活,並提供一些私人企業不願意提供的服務(例如:健保、便宜的水電費)。
而美國政府有兩百萬名員工,如何有效安排每位員工各司其職,分工合作,是一個非常複雜艱難的問題。💡
設計「公務員夥伴」的史帝爾對交接這件事特別有感,對美國優秀的年輕人來說,當公務員是倒數的選項(跟台灣不太一樣??),因為錢少事多,扣除因為做錯事出包得到媒體關注外,一輩子大概就這樣平淡度過了。
「公務員夥伴」這個組織,旨在找出不同部門在管理上的具體成就跟缺失,把公務員訓練的向企業主管。此外,每年「黑領帶獎」表揚優異的公務員,吸引了媒體名人關注,讓公務員被社會看見肯定。例如:某一位研究員,開創了免疫治療,拯救了無數的癌症病患。💪
為了解決總統交接問題,史帝爾促使了立法:國會同意提供兩大黨總統提名人免費辦公室做交接小組用、將必須經國會同意的職位減少、並在選前拜訪了兩大陣營,確認交接問題。
種種安排,都是為了減少交接的時間。
數以千計的聯邦政府人員花了半年時間,為執政的新團隊準備清晰的簡報,不管政府怎麼變換,白宮多數問題是技術性的,甚少意識形態。
開票結果出爐,川普意外地當選!事情比想像的更糟,整個川普團隊陷入混亂,他們不但沒有準備好政權交接,甚至連勝選講稿都沒寫。🙅
令人意外的是,勝選後原來的核心幕僚,因為政治立場或用人唯親的偏好下,大多數被開除。而新團隊大多在狀況外,一小組人到了國務院才發現,國務院簡報是機密等級,這組人沒有資格聽取簡報,也沒有外交背景。
美國能源部,可能是美國最重要的前三名單位!一年控制了三百億美元預算,一半的經費拿來維護核子武器,前負責人是位專業的核子科學家,超越黨派,擁有20年的資深專業經驗。但新政權輪替要一個月後,才有人姍姍來遲接班,他的身分敏感,是一位石油業說客。🗣
前任的資深財務長沒有與新團隊有任何的溝通,就默默離開。這位新政府留下重大財務風險,能院部下的核子安全局的鈽和鈾元素,就可以製造160顆核子彈。此部門培訓了眾多原子能檢查員,避免其他國家假借核電之名,偷偷製造核彈威脅世界。🌎
對於擔負重要任務的能源部,川普團隊展現的態度令人費解,僅花了一小時聽取簡報,便難以置信快速做了預算的全盤規畫,讓前任官員感覺不尊重專業、傲慢,在彼此不信任下,缺乏溝通,造成政策的停擺。
公務員士氣低落,而上層傳出的消息內鬥蓋過專業討論,更是令人人心惶惶,這可能是聯邦政府第一次碰到如此嚴重的危機。😱😱😱
↠↠↠
二、 不相信會發生的風險
預判風險可以製作一張簡單的圖表:X軸是「風暴發生的機率」,Y軸是「風暴後果嚴重的程度」。舉例來說:被飛彈攻擊,會落在嚴重程度高、發生機率低;而國家設備遭人破壞,在發生機率高,嚴重程度低上。
而這裡,大家最關切的象限是:發生機率高、且嚴重程度高!這個風險是:計劃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在一九四O年代,美國政府認為要捍衛民主,就必須製造原子彈,來打敗希特勒(當時美國政府誤判希特勒原子彈開發進度跟美國一樣快)。而原子彈必須用鈾元素跟鈽元素。
因此,美國在華盛頓東部一片很大靠近哥倫比亞河的地區,秘密進行核子武器生產,這個計畫持續到一九八七年,關閉最後一個反應爐為止。
正如本書的書名第五風暴:超出四個象限之外,你未曾察覺到的風險。實際上,依然存在。生產第一顆原子彈的人,從來沒想過核廢料要怎麼處理,所以在五零年代,先將一桶桶鈾的固態核廢料,放在一條長長的壕溝裡掩埋。而後規劃一千億美元,一百年的清潔時間。💦
問題解決了嗎?不!因為這個問題對現在技術而言是無解的,而高昂的政治代價,也削弱了負責此事的能源部解決能力。
這片汙染的土地上人口稀少,這麼多年也沒出事,決策者大手一揮,刪除預算!💸
當一個社會習慣了以短線思考,來面對長期問題時,這正是最大的悲劇。
想要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最簡單的作法:忽視長期代價!
APPAE國防高等計畫研究署,負責發展黑科技,各種可以改善世界的好點子都在這發生:例如:陽光制水、處理核廢料的技術等等。然而川普的預算案卻全額刪除了APPAE的預算,取消了七百億貸款計畫、甚至包含了氣候變遷、用電安全維護等重要國家實驗室經費。
作者心痛的總結:憑個人意志否定科學,傷害了國家;刪除能源部核心預算,毀滅了國家。❎
↠↠↠
三、 數據危機
全球極端氣候異常,乾旱、洪水警報造成的傷亡日益擴大,這時,良好的預測系統對我們非常重要。在大數據分析前,能精準預測一天的天氣變化就很厲害;但現在(2016年當標準),預測未來9天的天氣可不是胡說八道,幾乎完全在氣候專家的掌控中。☀ ☁ ☔
而這些有用的資訊,需要感謝氣象局無償地提供,不管其他商業氣象公司做了什麼樣的微調預測嘗試更加正確,請記得!他們的原始數據都來自氣象局,如果沒有氣象局,他們的分析來源將無從得知。
然而,這些珍貴的數據正在悄悄地從政府資料庫隱藏或刪除,因為他們背後代表了巨大的商業利益。試想一下,如果颱風登陸、或大規模傳染病爆發,大眾無法從政府部門了解情況,只能依靠特定財團付費得知最新消息,在危機疑雲下,這將有多大的利益?🤔
現在兩黨的政治意識掛帥,常常是為反對而反對,或是將風險低估,不願做長期投資。像是需要足夠的人造衛星才能維持氣候監控,卻可以因為政客壓力裁減到一顆。一如往常,人們只會關注在眼前的風暴,而忽略隱藏的未爆彈(埋藏地點的核廢料),這將是未來,同一條船上的我們都必須面對的危機。
↠↠↠
四、 我的觀點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像看志怪小說一樣無法置信。川普被塑造成一個大魔頭😈,傲慢跋扈、任用親信、不尊重專業,偉大的美國將被川普魔鬼拖到地獄的深淵。
等等!讓我們回到真實世界吧!以現在2019年5月來看,美國可能正處在最好的時代。失業率最低,平均工資增加、企業回流、貿易戰壓制了最危險的潛在對手中國、全球戰略布局清晰,雖不到萬邦來朝,但對比歐巴馬政府時代緩步退出全球舞台的美國,是非常不一樣的。☝
所以,麥可.路易士這本書是在為了特別黑川普寫的嗎?我覺得也不見得,但可以知道的是,從採訪前任離職官員的Q&A背景為前提,我想,要說這本書立場有多客觀,我想是不太可能的!
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大家可能都聽到耳朵長繭了: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那國家政策上,有可能專業歸專業、政治歸政治嗎?
我認為是不太可能的。👀
舉一個很容易爭執的話題:綠能發電好還是核能發電好?如果純以成本來看,當然是以核能發電好,成本最低,風險也低,目前再生能源成本高使用量也不大,專注做核電多好。
但如果你以大趨勢來看,隨著越來越多國際企業宣示:未來多少年要將多少的百分比產品運用在綠能產品及再生能源上,則國家制定的政策就不能選擇核能了。你要提前布局、投入大量資源想辦法提升再生能源的技術,避免在下個時代被其他國家淘汰。💭
講更大的國際情勢而言,夾處在美中兩國的台灣,根本不可能走出「親美友中」的路線。
你選擇親美,中國一定加強圍剿台灣的力道(不親美其實也會,除非你接受一國兩制);選擇友中,那25%關稅很快就到我們身上。
我的看法是:在國家政策上,從來沒有搖擺的空間,只有你能否認清現實,接受選擇背後的代價。
如何喚醒把民主制度視為理所當然,只要發財什麼都無所謂的人,會是未來十年我們要面對最艱難、最分歧,而一生無法迴避的考卷。📃
「民主不是什麼好東西,但它是我們目前找到最好的制度」~~邱吉爾
我是威爾遜,感謝你的閱讀,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