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這樣子的人嗎?
過去我們總是直覺地認為,當你想彈奏一首歌曲時,總是需要先上網找和弦譜,才能知道和弦是什麼、怎麼彈。
可是你是否發現有些人,他們往往在聽到歌曲的當下,就能知道歌曲用的和弦是什麼,並用他們學過的技巧把曲子伴奏的很好聽,完全沒有用到譜呢?
/
以上是前陣子常在F...
你身邊有這樣子的人嗎?
過去我們總是直覺地認為,當你想彈奏一首歌曲時,總是需要先上網找和弦譜,才能知道和弦是什麼、怎麼彈。
可是你是否發現有些人,他們往往在聽到歌曲的當下,就能知道歌曲用的和弦是什麼,並用他們學過的技巧把曲子伴奏的很好聽,完全沒有用到譜呢?
/
以上是前陣子常在Facebook 上看到的廣告
今天就是想來跟你聊聊,這樣的「超能力」到底是怎麼回事
首先要跟你釐清幾個重點:
1.這項超能力不是「絕對音感」
2.這樣的「超能力」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3.學會以後,你可以運用在其他樂器上
/
接下來,我就來和你解釋這項「超能力」是怎麼回事:
你應該很常聽到一個說法:「音樂是一種語言」
甚至Bass大師Victor Wooten,在TedTalk的一場演講就是以此為題目
演講聽完很爽,可是當你拿起吉他,還是彈的跟一團爛泥一樣,根本沒有感覺到「音樂是語言」的那種爽度......
到底我們在學習音樂時出了什麼問題?
以學英文來舉例,現在的音樂學習很像這樣:
當你聽到一個人說:「This is an apple」,你馬上去把這句話的文字找出來,
看到文字寫著「This is an apple」,
接著你把這段文字拼音拼出來:「立斯 以斯 恩 阿婆」,接著念出「立斯 以斯 恩 阿婆」
然後結束,繼續學下一句話
你有沒有發現,從頭到尾,你都沒有搞清楚「This is an apple」是在說「這是一顆蘋果」
你腦袋只有接受到「聲音」,但完全沒有搞清楚它的「意義」
/
相反的,如果你搞清楚其中的意義,你知道這句話是在說「蘋果」,你就可以把轉換成任何其他語言,像是日文「りんご」、法文「Pomme」都是蘋果的意思
(我用goolge翻譯查的,有錯請糾正🤣)
/
回到音樂上,當你聽到一段音樂時,要怎麼搞清楚其中的意義?
最簡單的,就是聽出歌曲的旋律
以吉他初學者必學的的五月天⟪擁抱⟫舉例,第一句是:
「脫下長日的假面 奔向夢幻的疆界」
請問這段旋律的唱名是什麼?
去聽一下,想一下,然後,禁止使用樂器去抓音
你聽得出來嗎?
公佈答案囉
答案是:「Mi Do La Mi Re Sol Re, Do Do Do La Si Si Sol」
當我腦中有了「Mi Do La Mi Re Sol Re, Do Do Do La Si Si Sol」這個意義,我就可以在樂器上彈奏
吉他不用說,一定沒問題,
鋼琴很可以,因為全音和半音的關係一目瞭然
假如你告訴我豎琴的發聲規則,每條弦的音高怎麼排列,我一樣可以在上面彈出擁抱的第一句
掌握了意義,你就可以在任何樂器、任何調上面重現它,這個就是用耳朵學一首歌的精髓
/
如果想知道怎麼訓練這樣的能力,記得在下面留言「+1」讓我知道,我會再說明怎麼訓練喔!
#吉他 #木吉他 #學吉他 #Wen吉他 #Wen吉他誌 #wenguitar #wenguitar01 #吉他和弦 #和弦 #chord #guitarchord #抓歌 #採譜 #聽力 #key #聽音 #聽音樂 #用耳朵聽 #聆聽 #耳朵聽 ##主動聆聽 #絕對音感 #相對音感 #鋼琴 #彈歌曲 #吉他教學
pomme翻譯 在 WenStudio吉他教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身邊有這樣子的人嗎?
過去我們總是直覺地認為,當你想彈奏一首歌曲時,總是需要先上網找和弦譜,才能知道和弦是什麼、怎麼彈。
可是你是否發現有些人,他們往往在聽到歌曲的當下,就能知道歌曲用的和弦是什麼,並用他們學過的技巧把曲子伴奏的很好聽,完全沒有用到譜呢?
/
以上是前陣子常在Facebook 上看到的廣告
今天就是想來跟你聊聊,這樣的「超能力」到底是怎麼回事
首先要跟你釐清幾個重點:
1.這項超能力不是「絕對音感」
2.這樣的「超能力」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3.學會以後,你可以運用在其他樂器上
/
接下來,我就來和你解釋這項「超能力」是怎麼回事:
你應該很常聽到一個說法:「音樂是一種語言」
甚至Bass大師Victor Wooten,在TedTalk的一場演講就是以此為題目
演講聽完很爽,可是當你拿起吉他,還是彈的跟一團爛泥一樣,根本沒有感覺到「音樂是語言」的那種爽度......
到底我們在學習音樂時出了什麼問題?
以學英文來舉例,現在的音樂學習很像這樣:
當你聽到一個人說:「This is an apple」,你馬上去把這句話的文字找出來,
看到文字寫著「This is an apple」,
接著你把這段文字拼音拼出來:「立斯 以斯 恩 阿婆」,接著念出「立斯 以斯 恩 阿婆」
然後結束,繼續學下一句話
你有沒有發現,從頭到尾,你都沒有搞清楚「This is an apple」是在說「這是一顆蘋果」
你腦袋只有接受到「聲音」,但完全沒有搞清楚它的「意義」
/
相反的,如果你搞清楚其中的意義,你知道這句話是在說「蘋果」,你就可以把轉換成任何其他語言,像是日文「りんご」、法文「Pomme」都是蘋果的意思
(我用goolge翻譯查的,有錯請糾正🤣)
/
回到音樂上,當你聽到一段音樂時,要怎麼搞清楚其中的意義?
最簡單的,就是聽出歌曲的旋律
以吉他初學者必學的的五月天⟪擁抱⟫舉例,第一句是:
「脫下長日的假面 奔向夢幻的疆界」
請問這段旋律的唱名是什麼?
去聽一下,想一下,然後,禁止使用樂器去抓音
你聽得出來嗎?
公佈答案囉
答案是:「Mi Do La Mi Re Sol Re, Do Do Do La Si Si Sol」
當我腦中有了「Mi Do La Mi Re Sol Re, Do Do Do La Si Si Sol」這個意義,我就可以在樂器上彈奏
吉他不用說,一定沒問題,
鋼琴很可以,因為全音和半音的關係一目瞭然
假如你告訴我豎琴的發聲規則,每條弦的音高怎麼排列,我一樣可以在上面彈出擁抱的第一句
掌握了意義,你就可以在任何樂器、任何調上面重現它,這個就是用耳朵學一首歌的精髓
/
如果想知道怎麼訓練這樣的能力,記得在下面留言「+1」讓我知道,我會再說明怎麼訓練喔!
#吉他 #木吉他 #學吉他 #Wen吉他 #Wen吉他誌 #wenguitar #wenguitar01 #吉他和弦 #和弦 #chord #guitarchord #抓歌 #採譜 #聽力 #key #聽音 #聽音樂 #用耳朵聽 #聆聽 #耳朵聽 ##主動聆聽 #絕對音感 #相對音感 #鋼琴 #彈歌曲 #吉他教學
pomme翻譯 在 法語鸚鵡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水果 #水果expression
這篇文章除了教大家水果的單字和發音,也有水果相關的表達語expression,趕快來看看文章吧!
美美的圖片和貼心的發音等著你❤️
https://french-nautilus.com/blog/vocabulaire/fruit/
👉La cerise sur le gâteau 蛋糕上的櫻桃 = 完美結束的小細節、額外的好處
表達語意思解釋:這句翻譯自英文的短語「cherry on the cake」,表示蛋糕最後加上漂亮的紅櫻桃,讓糕點看起來更加美味誘人。
👉Être jaune comme un citron/coing (familier) 像檸檬/榅桲一樣黃 = 生病的徵兆(法文俗語)
表達語意思解釋:20世紀初開始有的表達語,使用兩個亮黃的水果(檸檬和榅桲)來表達面色發黃。以中醫的角度來看,臉黃代表氣血脾胃差:若脾胃消化欠佳,影響氣血精華營養身體,讓臉色暗沉無光澤,或異常顯著的黃色。
👉Presser quelqu’un comme un citron 像是擠檸檬般擠壓某人 = 壓榨某人
表達語意思解釋:非常形象化的用語,我們用盡力氣擠出檸檬最好的汁液,轉手便將其丟棄。
👉ramener sa fraise (familier) 帶某人的草莓 = 來(法文俗語)
表達語意思解釋:ramener有帶…來的意思。在比較粗俗的法文用法,草莓有頭、臉的意思。
👉Avoir la pêche (familier) 有桃子 = 有活力(法文俗語)
表達語意思解釋:有一種解釋說桃子來自華人世界的用法,桃子象徵長壽、健康、好運。另一種解釋說這個用法來自拳擊,象徵有力量。
👉Couper la poire en deux 將梨子一切為二 = 妥協
表達語意思解釋:從1880年代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的表達語,表示我們平分梨子,公平分給兩個人。
👉être haut comme trois pommes 像3個蘋果一樣高 = 個子小
表達語意思解釋:把三個蘋果堆起來,高度並沒有很高!通常用來指小孩子個子小。
👉Tomber dans les pommes 掉進蘋果堆裡 = 昏倒
表達語意思解釋:源自1889年的表達語,來自「se pâmer v. 昏倒」,發音相似,演變為使用「pomme蘋果」表達。也有人認為來自法國最具風情的小說家喬治.桑(Georges Sand)的文學作品Lettres à Mme M. Dupin。
👉Faire quelque chose pour des prunes 做什麼事為了李子 = 白白做某事
表達語意思解釋:16世紀就有的表達語,李子代表沒有價值的東西。在十字軍東征的時候,輸的一方帶著美味的李子給他們的君主以彌補他們的戰敗
pomme翻譯 在 以身嗜法。法國迷航的瞬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中古世紀的巴黎人吃些什麼? 】
我認真覺得「法國美食」與「巴黎女人」是同一掛的話題。 法國美食與巴黎女人一樣,被捧上九霄雲外, 彷彿是人類努力唯一的指標。全世界都想知道他們的奧秘,但其實都是煙幕彈。
優雅有自信的巴黎女人,轉過身可能自私又傲慢。而法國美食,我只能說普及率不高,口袋不深的人要找沒地雷的餐廳可不是那麼容易。
扯遠了。以上純屬口袋不深吃不起星級美食又吃不到台灣遍地開花小吃者之怨念。法國美食與巴黎女人的奧秘,一言以蔽之,就是「氣勢」,穿垃圾袋也要有走伸展台的氣勢,只是一盤冷凍薯條也要認真給三種醬汁(美奶滋,芥末醬,番茄醬)的氣勢。以上。
:D
🥔中古世紀的法國,並不像現在吃那麼多薯條薯片薯泥,因為馬鈴薯 (pomme de terre 土裡的蘋果) 是16世紀才在法國生根。1393年的古書雖然有米的記載,卻是進口上等貨,專供貴族享用。一直要到20世紀,米才比較普及。(但一般法國人還是很不懂米)
🥖中古世紀的人吃很多麵包,當時多是黑麥seigle 做成。一個家庭一天可以吃掉一公斤。麵包的形狀是圓形的,不是現在常見的長棍(19世紀才出現)。除了巴黎有麵包鋪之外,鄉下人都是自己烤麵包。(有些村子會有共同的烤爐)
🍖 中古世紀的社會階級區分嚴明,連飲食也必須區分,每個階級吃的食物大不相同。貴族大塊吃肉,野豬或禽類; 平民吃小隻的鴿子或兔子。最常消費的肉類還是豬肉,像牛羊馬屬於生產類動物,很少宰來吃。肉類為了能長期保存,大多經過風乾或煙燻處理。
🐠 魚類則是巴黎人的最愛,尤其醃過或燻過的鯡魚hareng。中古世紀的齋戒日,不允許吃肉,但可以食魚。(目前還有一些地方保有週五齋戒吃魚的傳統)
🍄 中古世紀的人喜歡苦澀味。當時也會準備醬汁搭配肉類或魚類,只是與現在以奶油和麵粉為底的醬汁差很多,是以青葡萄或醋做成的,讓當時的料理呈現苦澀與酸的境界。
🥦 至於蔬菜,很多現在常見的(櫛瓜, 番茄, 青椒),都是16世紀以後才傳到法國。中古世紀最常吃的是蠶豆跟豌豆,營養豐富又易種植。
「越接近泥土的蔬菜越骯髒」,因為越靠近地獄。所以當時的貴族不吃蕪菁或蘿蔔等根莖類。但是老百姓沒得挑,而這些根莖類也是營養豐富。
🌶️ 中古世紀使用非常多的香料與香草植物。丁香,月桂葉,蝦夷蔥,迷迭香等植物,不僅入菜也入藥。
🍳 住在大城市如巴黎的人,有時沒法有自己的廚房,因此中古世紀的街上出現了 marchands ambulants 流動小吃攤,專為遊子與旅人烹調。常見菜色有pâtés de viande 肉醬派(pâté , 麵皮這個字成為甜點patisserie 的始祖, 因為都有麵皮), tripes de porc 豬肚, tourtes 圓餡餅, potages 蔬菜湯, ragoûts 肉類燉菜。
***
同場加映 : 中古世紀的餐桌
http://peggyetseb.blogspot.com/2015/10/blog-post.html
翻譯自paris zigzag
https://www.pariszigzag.fr/…/que-mangeaient-les-parisien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