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plymouth香港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plymouth香港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plymouth香港人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264的網紅Knowher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感恩背後是殘酷 ] 感恩節於我們總是距離太遠,那是關於火雞與南瓜派,大吃大喝,疏離的家人勉強團聚,荷里活電影常見情節。 記得唸大學時有位美國教授強調她從不慶祝感恩節,「那歷史相當血腥」。當時還以為她是不屑從俗之類(我是不好學的廢青,唸大學時只顧跑兼職,至今依然追悔),直到好些年後,終於恍然。...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plymouth香港人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感恩背後是殘酷 ]
感恩節於我們總是距離太遠,那是關於火雞與南瓜派,大吃大喝,疏離的家人勉強團聚,荷里活電影常見情節。
記得唸大學時有位美國教授強調她從不慶祝感恩節,「那歷史相當血腥」。當時還以為她是不屑從俗之類(我是不好學的廢青,唸大學時只顧跑兼職,至今依然追悔),直到好些年後,終於恍然。
一般美國教科書說法:1620年冬天,102個英國清教徒為逃離荷蘭教廷的迫害,乘坐「五月花」號前往美洲新大陸,到他們期盼中的New World定居。然而半數人登陸Plymouth海岸後,因抵不住寒冷天氣而病死。
然後原住民印第安人及時出現,教導英國移民如何耕作捕魚;翌年11月,農產順利大豐收,英國人邀請原住民朋友一起聚餐,長達三天,分享快樂分享愛——這是一般人認知的「世上第一個感恩節」,純愛電影般幸福。
假如現實如此美好。
一如格林童話原型為充滿血腥的民間傳說,近年不斷有歷史與民族學家跑出來澄清:這不是事實之全部。
教科書沒告訴孩子的是,英國清教徒正式登陸Plymouth六年前,歐洲人已把天花帶到該處,殺死大量印第安人,所以英國人才能「因利成便」佔去土地。
那位拯救新移民於危難的Wampanoag族人,懂得說英語,是因為許多年前被賣到英國當奴隸,後來輾轉回到祖家,遇上英國清教徒,間接改寫美國命運。
形容那場跨種族秋祭饗宴為「首個感恩節」,也是不盡不實:原住民本來就會頻密地舉行慶祝收成儀式,每年六次,歐洲人也有類似習俗,所以當時未有所謂Thanksgiving的概念。
而吃過那一頓收成後,兩派居民只是和平了短短50年,後代開始敵對,1675年最終爆發了著名的King Philip’s War,Wampanoag族慘敗,超過一半人口被殺,領袖Metacomet的頭顱遭割下,掛在當年英國人登陸的港口,而那天剛好是半世紀前,兩個族群聚首慶祝的秋收日——後來美國總統林肯把這日訂為感恩節,自此成為節日。
回到2019年。這一年的感恩節,世上的人大概懷著不同的心情。
美國人感激祖先活下來。印第安原住民繼續沉痛悼念,因為沒甚麼值得慶祝。
在遙遠的香港,人們感激有影響力的議會選擇在此刻結伴同行。
更應當感謝的,是以自由和公義之名,一直奮不顧身的一群,讓看來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終於發生。
plymouth香港人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普利茅斯大學宿位爆煲記]唔好意思,舊文都唔記得幫 獨角號 share。幸好呢篇冇咁有「時間性」。
海外樓,係呢五年其中一個最熱門嘅課題。無他,一來局勢唔好有人想移民,或者買個保險。二來,香港樓貴。升唔少都唔係最大問題,係單價貴,加上交易費貴,買一千萬樓一出一入冇咗成球嘢都唔奇。聰明嘅香港人當然睇到商機。
或日,你埃汾都有去啲海外樓盤講座喎。是的,其實冇乜關係,不過可以利申我冇海外物業。樓嘅嘢,同股票好唔同,真係可以好冇可比性。「日本樓」,係六本木(仲有冇?)定四國四萬十市已經爭好遠。
傳統智慧好多都錯,但講地產,露畸唇露畸唇露畸唇,都仲係冇乜死錯人。固然香港有香港獨特嘅問題,但全世界其實都係咁上下,民主又好獨裁又好,左翼政府又好右翼都好,都係一樣。就係啲友搬晒去城市。因為嗰度先有工作機會,配套好。後生仔寧願在城市住劏房都唔會返鄉下等死。日本如是,美國如是,大陸一樣係咁。所以你睇啲咩負擔比率去覺得樓市有泡沫,輸死你(http://bit.ly/2J5Rb2F)。你睇深圳中位數收入,一樣冇可能買得起樓。咁但,深圳嘅樓唔係深圳中位數收入嘅人買嘛,係全國最富有嘅人買。東京倫敦,或多或少都係咁
所以,明了,就係只買最旺嘅地方,冇乜走雞。除非政府玩到遷都。但,即使緬甸遷都,你都唔係買奈比多樓啦下話,雖然sell仰光樓條友好似著咗草。一座城市嘅底氣,都唔係政府可以十年廿年可以拆走的。
但,如果貪平買啲三四線城市,就祝你好運。
文中呢個例子,就係英國樓。英國樓當然係熱門,香港人戀殖嘛。客觀嚟講,有啲有仔女果邊讀書,一雞兩味。英國嘅法制亦都相對地好啲。同埋至少你都仲識英文,你在仰光層樓爛咗尾,我就唔知你點拎住堆圈圈鎖鏈嘅文件同人理論。
買英國樓,仲話住畀學生住添,學生宿舍。我懷疑有冇啲怪叔叔,係博人地女學生交唔到租可以肉償。我個朋友早排在日本買層樓,個租客又係女學生,我地就已經陰陰嘴笑。唔好話我睇得四仔多呀,英國真係有咁嘅東西,都幾猖狂。BBC呀,唔係我老作(http://bit.ly/34qxgpK)。
好丫,租畀學生。有冇諗過學生邊度嚟?大學嚟咯。咁你間大學收生唔足你咪仆街?
呢個故事就發生在普利茅斯(Plymouth),軍事撚或英撚會知係海軍重鎮,但你有冇搞錯咗?你係房東,唔係蘇絲黃喎。當地經濟就固然麻麻地,但唔緊要,之前一路都靠學生頂住。咩學生?普利茅斯大學
普利茅斯大學啦喎,唔知呢度有冇舊生,但都係照講,認真麻麻地。你睇排行榜都係中下游,140間排到80咁上下,即管慢慢話我知排名榜唔係一切,嘻。
但唔緊要,有智慧不如趁勢,之前十幾廿年,英國教育一向係靚招牌,傻仔都搵到錢。但,然後係乜呢?脫歐。
估下咩學校死先?係咪LSE收唔夠人?定Warwick(個名好熟,好似幾好的)冇人讀?點都係死啲低排名嘅先。普利茅斯大學,十年唔夠,學生由三萬人跌到兩萬人。咁邊個幫你租屋?
之前幾年呢個故事十分好sell,不停有新樓動工,結果供應過剩。基金就早早沽貨,接貨就係你班好有錢嘅香港人。鍾意又有時間可以睇返Financial Times嘅成個故事(https://on.ft.com/2PLufwm)。但簡單嚟講,一係就大城市,一係就好大學咯。
BTW,其實使唔使有咁多大學?唔知,但近來多人問呢個問題。不妨話埋你知,普利茅斯大學,正係90年代初,英國「學位量化寬鬆」印陰司紙嘅產物(陶傑話嘅)。以前?理工嚟之嘛。有返咁上下年紀嘅記得呢段歷史。邊個搞出嚟?之唔係讀書唔成嘅馬卓安。然後香港跟埋一份添。
呢度仲有另一篇文講 (https://on.ft.com/2psFYVP)普利茅斯大學宿舍泡沫,慢慢睇,大把奸狡嘢,你以為英國人好善良啫。入面解埋畀你知,啲咩「八厘保證回報」,有幾搵笨。(簡單嚟講就係,我執笠咯,冇錢啦,破產)
拿,又係誠意呀,我個導讀長過篇文的。
記得讚好 獨角號專頁,因為係獨家供稿。開地盤畀埃汾自然係恩人,亦即係你地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