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plc通訊模組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plc通訊模組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plc通訊模組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plc通訊模組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正確而關鍵性的一步!.....電力數據大解放!民眾未來可以決定電力大數據給誰用!(10/08/2020 ITHome) 臺灣開放電力數據發展邁開重要一步,台電正式推出AMI智慧電表用電查詢服務,讓民眾能以App查看家中每15分鐘用電資訊,這些數據未來還能帶來嶄新的居家能源管理服務,當智慧電表裝設率...

  • plc通訊模組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13 12:12:34
    有 22 人按讚

    正確而關鍵性的一步!.....電力數據大解放!民眾未來可以決定電力大數據給誰用!(10/08/2020 ITHome)

    臺灣開放電力數據發展邁開重要一步,台電正式推出AMI智慧電表用電查詢服務,讓民眾能以App查看家中每15分鐘用電資訊,這些數據未來還能帶來嶄新的居家能源管理服務,當智慧電表裝設率達3百萬戶時,還能蒐集電力數據衍生新興應用,有機會帶動產業新變革,更將成為台電發展電力大數據應用的關鍵

    文/余至浩

    走進臺北市忠孝東路6段某棟台灣電力公司(以下稱台電)老宿舍改建的單身出租公寓,即使人才到了門口,不用進房舍,房客從第三方App就能看到現在房間用電情形,不用查看電表,就能知道自己房間用了多少度電,甚至精細到每分鐘用電記錄都一清二楚。

    從這些用電資訊,住戶馬上就有看到即時的試算電費金額,不用等兩個月一次的電費帳單才知道,還能設定電費上限,超過立刻發送提醒,這支電力App還能遠端控制冷氣、升降窗簾,來管理每天用電支出。甚至屋頂太陽能板的發電資訊都能整合到單一App中,不只發電,以後連儲電都合一。

    不只住戶能精打細算用電,房舍的物管業者,也能從單一後臺隨時監控公寓裡每月、甚至每天整體用電分布情況,來妥善做好能源管理。這些用電數據,可以視覺化圖表來呈現,除了方便管理者觀看不同時段用電變化,還能放大查看每層樓的用電細節和進行各樓層用電趨勢比較,甚至哪一戶今天用了多少電,馬上就能知道。

    這是台電今年最新展開的智慧能源管理試驗計畫。

    像這種居家能源管理服務模式,以往,只有在少數高級住宅或新建大樓、公宅,才看得到,但台電現在能夠以更低成本,更易於部署方式加以實現,這也意謂著,能夠更容易複製到一般家庭住家,甚至連老舊公寓也都能裝。全臺已有20萬戶就能用到,未來會達到3百萬戶家庭用戶,因為這些家戶都換上了台電最新的智慧電表。

    嶄新的居家能源管理服務模式

    以台電出租公寓為例,這座由4個連棟組成的集合型社區住宅,目前約60戶房客入住,單是主棟一整棟四層樓房舍,就安裝有4個智慧電表,每個電表對應一層5戶的用電資訊,4棟都採相同配置,除了安裝智慧電表外,在這間出租公寓還裝設了許多顆智慧能源閘道器裝置Cube,主要安裝在住戶房間,部分也有配置在智慧電表旁,來提供家庭能源管理服務,目前4棟樓一共布了36個Cube,都與智慧電表相連。

    每具智慧電表蒐集到該層樓用電資訊以後,便會透過如WI-SUN無線通訊技術或電力線網路(PLC),將這些用電資料傳送到Cube裝置上,接著,再將這些數據上傳雲端來做視覺化用電呈現,還可以Cube搭配房間裡插卡式電力儲值裝置,來提供每位房客查看自己房間的用電。

    不只取得並整合電表電力數據,在這間公寓的屋頂,還鋪設了多片太陽能板自發自用,光是4棟加起來的數量,總共可提供33kWh發電容量,可為整棟公寓分擔至少三分之一的整體用電,而且同樣可透過物聯網閘道器控制其產電,甚至之後還會搭配儲能櫃與太陽能板協同供電,還可運用大數據分析做最佳化的調控,協助用戶調節電費的支出,以後有多出來的電,還可以回存台電。

    近年來以一款智慧能源閘道器裝置Cube在日本打響名號的聯齊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顏哲淵就表示,現在日本更進一步作法是,將智慧電表結合儲能與能源管理做運用。例如根據不同時段電價,以用戶端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統(HEMS)控制如屋頂型太陽能板或蓄電池等儲能設備充放電,幫助住戶來調節電費的支出,以避免按較高電價支付電費。

    甚至,因為這些電力數據衍生的新興服務,在日本更掀起新變革,包括老人照護、物流配送服務等。

    新版電力App可查看一天前用電歷史資訊,提供每15分鐘更新頻率

    臺灣雖然還沒走到這一步,但即使家中沒有HEMS系統,現在也能透過台電電力App來掌握自身用電。

    為了蒐集民眾用電數據,台電近年來積極布建智慧電表,從一開始只有20萬戶換裝新電表,到今年年底前就會超過100萬戶,預計4年後更要達到3百萬戶,總用電82%的目標。

    未來目標要可查一小時前用電歷史

    台電8月新版電力App上線時,也有提供智慧電表用戶一個用電資訊查詢服務,雖然還無法像第三方App可提供即時用電資訊,但已經可以做到前一天、顆粒度每15分鐘的用電歷史資訊的查詢,甚至今年底要能提前到可以查6小時前的用電歷史,未來更大目標是要做到前一小時用電歷史資訊的查詢,但台電沒有說,何時有辦法可以提供即時用電的查詢。

    用電查詢服務,對於一般民眾並不是甚麼新鮮事。民眾過去收到台電繳費帳單時,就能看到最近一期的用電度數與電費金額,甚至台電也有提供網頁或App可供用戶查詢家戶用電。

    但是,台電這次推出能用App查詢用電歷史資訊的意義格外不同,可從以往每兩月查看帳單,現在改為透過手機App,就能看見前一日家中用電情況,讓每一位住戶可以迅速掌握自身用電情況。

    這些用電記錄也會製作成圖表的形式,從這個用電分析圖表上,用戶可以很容易查看不同離峰、尖峰時段的用電分析資訊,還可以每小時為單位的用電度數,來進行不同時段用電量比較,甚至是可以與鄰近同區域用戶進行用電比較,來檢示自身用電有無異常,或是也能參考其他住戶或商家用電變化,用戶在據此來調整自己的用電習慣,來達到節能、省錢的目的。

    台電的計畫,是分階段來開放,初期先開放20萬家戶查詢前一日用電,今明兩年會再逐步擴大到百萬民生用戶,目標4年內至少全臺300萬戶都能用。

    開放民眾查詢更即時用電記錄,是台電走向電力數據解放的第一步,接下來,台電更規畫以後將把這用電資訊,尤其是智慧電表提供更詳細的用電資訊,提供民眾自主運用,並會透過政府MyData數位服務個人化平臺釋出。此舉,不僅將會加速臺灣在智慧電表發展的腳步,這些電力數據之後也將帶來更多電力衍伸新興服務。

    台電智慧電表應用下一步,將結合家庭能源管理服務

    為了配合將來的家庭能源管理應用趨勢,台電下一步,更要從電表端深入到家庭端,台電還因此在同一個智慧電表內設計了同時可支援Route A與Route B兩種無線通訊介面模組,前者負責將電表資料透過通訊網路轉送回電力公司,以記錄用戶用電數據及做為後續計費結帳,後者則是可透過連結HEMS系統,控制家中的智慧家電,協助用戶做最佳化的能源效率管理。

    舉例來說,未來電表收到用電資訊後,便會將這些數據透過Route B模組傳給家中HEMS系統,接著,再由該系統依據當下用電情況,進而操控家裡的家電,以做適當用電調整或離尖峰時段的用電配置等措施。這些用電資訊,用戶從手機App或居家顯示螢幕也能看到,甚至因為HEMS系統是透過Route B模組向台電智慧電表取得即時用電資訊,因此才能做到能讓用戶在第三方App上,看到一分鐘前的用電歷史訊息。

    不過,台電目前只在每具智慧電表裡,先安裝了可回傳用電資訊到電力公司的Route A通訊模組,至於連接家庭應用的Route B模組還未裝。

    台電配電處副處長黃銘宏就表示,智慧電表的Route B模組,主要是提供給對用電管理需求較大的電力用戶,如便利超商等小型工商用戶,未來可自行搭配適合HEMS系統方案做安裝。

    他也表示,台電之後將會把該模組介面規範開放給能源管理系統廠商,民眾或商家能直接經由台電認證的業者,來協助其裝設該模組在智慧電表裡,並搭配其HEMS系統,就可來進一步做更詳細的能源管理規畫。

    像這樣的家庭能源管理新模式,台電3年前也開始在臺北、臺南,高雄的公共住宅、公有宿舍合計1千戶做為其示範場域,來推廣住宅智慧用電與能源自主的理念。台電之後也會將此應用模式複製到更大型案場,並以智慧電表搭配能源管理機制,來展開更多智慧化能源應用及其服務場域試驗。

    台電於8月下旬推出電力App更新時,首度增加AMI用電資訊查詢功能,這個功能結合了通訊傳輸功能的智慧電表,讓安裝該電表的低壓或一般用戶,現在也能夠隨時查看前一日個人用電資訊,甚至可顯示每15分鐘用電。不需要等到兩個月後收到帳單才知用多少電。這些用電記錄也會製作成圖表的形式,從這個用電分析圖表上,用戶可以很容易查看不同離峰、尖峰時段的用電分析資訊,還可以每小時為單位的用電度數,來進行不同時段用電量比較,甚至是可以與鄰近同區域用戶進行用電比較,來檢示自身用電有無異常,或是也能參考其他住戶或商家,來調整自己的用電行為,有效達到節電。

    為了配合將來的家庭能源管理應用趨勢,台電還因此規畫在同一個智慧電表內設計了同時可支援Route A與Route B兩種無線通訊介面模組,前者負責將電表資料透過通訊網路轉送回電力公司,以記錄用戶用電數據及做為後續計費結帳;後者則是可透過連結家庭能源管理系統(HEMS),控制家中的智慧家電,來協助對用電管理需求較大的電力用戶,如便利商店等,做最佳化的能源效率管理。

    不只開放用電查詢,台電未來也將把家庭用電資料放上MyData由民眾自主運用

    其實這些從智慧電表取得民眾在家的用電資訊,也都是一種個人化資料,過去被視為敏感的家庭用戶電力使用資料,台電未來也規畫釋出,提供民眾自主運用。

    台電業務處副處長許一女就親口透露:「台電有規畫以後要讓民眾也能將個人用電資料打包來做自主運用,尤其是智慧電表提供的更詳細用電資訊」,希望能夠做到,不論是在網頁或手機上申請,民眾以後只要按一個鈕,確認身分以後,就能獲取他們的用電資料。

    如此一來,現今全臺1,400萬用電戶數,未來取得電力資料自主權後,民眾在家每天,甚至每15分鐘的用電資訊,都可以經由個人化資料交換平臺下載,不只可以個人使用,資料擁有者也能將這些家中電力使用數據,授權給需要資料的第三方服務提供者下載,做為商業應用。這些服務提供者,包括了家庭能源管理系統業者、太陽能或儲能設備商,甚至是軟體開發人員,之後只要經民眾同意後,就能取得這些詳細用電資料,來開發相關應用或新功能。

    比臺灣更早開放的美國,多年前就已透過綠色按鈕(Green Button)的機制,讓民間能夠取得個人用電使用數據,除了運用在協助家庭或商家找出更好的方法管理電力消費,藉此來節省金錢或是資源,也能透過大量數據分析,提供企業能源管理的決策。

    這些民眾用電數據,甚至也進而帶動各產業的發展,如智慧家庭、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智慧運輸等。

    對此,聯齊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顏哲淵也給予肯定,但他也強調,要完成這件事有許多前提,包括須落實個資保護、確保資料使用權利義務等,他直言,這些都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在於法令。這也是為何連很早就推行電力數據服務創新的日本至今都未實現的原因。

    儘管,這項個人資料服務,得等到智慧電表布建達一定規模,台電才會逐步來推行,但許一女也預告,未來將會利用政府MyData個人化資料交換平臺來釋出。

    目前MyData平臺已開放31項政府機關資料集,包括戶役政、地政、健保、交通、能源、教育等民眾個人化資料,但其中屬於國營事業,只有台灣自來水公司,且僅提供下載使用者過戶證明資料,未含家戶用水資料。若是台電跟進,也將成為國營事業在MyData開放的第二家。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0288

  • plc通訊模組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2-11 11:37:13
    有 3 人按讚

    七十年老工廠不靠外援 傳統機械業者靠自己打造智慧工廠

    廖家宜 2019-12-10

    老牌沖床設備大廠金豐機器,從1948年創立至今已逾七十年,可說是間名符其實的「老工廠」,然而四年前投入智慧工廠轉型時,卻大膽嘗試一路從做中學,不但透過低成本開發工具自建機聯網裝置,也導入AI解決目前最迫切的準時交貨問題。

    金豐機器不僅是全台最大沖床設備製造商,同時也是全球第四大生產商。沖床可用於生產汽車車體、傳動軸、齒輪等,小至手機殼、硬幣等舉凡金屬成形相關需求,在其生產線上皆可看到沖床設備的運作,包括富士康在內也是金豐機器的客戶之一,去年更打進離岸風電市場,成為全球唯一可生產離岸風電塔柱的沖床設備廠商。

    然而過去幾年,因全球市場低價競爭,為了走出差異化,金豐機器轉往大型客製化與特殊機種。在金豐機器所生產的設備中,小至25噸、大至3,200噸都有,大型沖床甚至可達4層樓高,這也使得大型沖床的生產過程相當不易,必須先個別生產,再行組裝, 如此來往平均生產週期要耗時6到8個月,相當冗長。

    而另一方面,市場也在發生劇烈變化,少量多樣的訂單需求增加,加上交期縮短,無不形成金豐機器生產的巨大壓力,例如為在製造期長的情況下如期交貨,工廠不得不同時進行設計與生產,但卻也因此增加許多難以被掌控的生產風險,再者,設計一經變更,不僅自製變動頻繁,金豐機器也同時外包生產,二次外包多導致供需預測困難。而另一方面,機台出貨後,產品的穩定、生產狀況皆無數據,難以為日後產品改良與售後服務提供數據,種種生產挑戰,讓這間七十年老工廠開始思索,工廠必須邁入智慧轉型,為產業升級鋪路。

    然特別的是,金豐機器在發展智慧工廠過程中,卻是以做中學取代外援,證明老牌工廠也能靠雙手砥礪前行。金豐機器資訊部經理凃佑達率領團隊,自2015年開始進行智慧工廠升級計畫,分別從三大對策著手,包括落實精實生產、提高供需預測,以及發展智能化設備。

    凃佑達表示,當智慧工廠議題剛升溫時,金豐機器前後花了2、3年摸索,無法預期效益通常是製造業者最難以克服的心結,因此金豐的作法便採取由小做到大的策略,先由最基本項目開始做起,並利用廠內既有設備驗證,對容易取得的成果先收割。

    從容易取得成果收割:設備聯網與數位化

    因此金豐率先從設備聯網、工廠數位化開始著手,利用感測器蒐集生產數據,並整合至金豐自行建構的數據收集平台,藉由系統優化提高設備使用率、改善作業流程等,甚至近年更自主開發AI供應商進料預估預測系統。

    過去金豐在生產現場有許多作業流程採取人工回報、人工抄表,卻不便於即時掌握設備稼動率以及運作狀態,為了確實掌握生產動向,減少生產風險,金豐機器第一步同一般製造業者一樣從蒐集設備數據開始。從舊設備與新設備兵分二路,由於節省成本、開發門檻低,金豐在工廠內針對舊設備加裝感測器,並透過單板電腦樹莓派(Raspberry Pi)自主開發連網裝置收集數據,而新設備則和PLC直接連線,屆時所有數據都會傳輸到同一個資料庫中。

    樹莓派是一種相當低成本的微型電腦,由於其體積輕便,但該有的基礎功能包括I/O、通訊模組等皆具備,樹莓派因此成為許多開發者相當青睞的工具之一,凃佑達笑說,雖然初期外界質疑不到千元的開發裝置究竟能夠發揮何作用,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從2015年上工至今,廠內僅有2台故障,也證實了樹莓派的可行性。

    不只將設備數據數位化,現場的人工作業流程也迎來大改造。金豐在2016年全面導入電子報工系統,在各工作區域佈建數十台的資料收集站,取代過去人工報工方式,而這套系統也是由資訊部門自行開發完成。凃佑達也特別提到,對於現場作業人員來說,導入新的作業流程必然需經過轉換期,因此金豐在電子報工系統設計上也很有巧思,以操作者在10秒內輸入完畢,且動作不超過5個為目標,凃佑達建議,系統設計不僅強調功能性,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UX)也是重點。

    導入AI 率先解決準時交貨挑戰

    金豐在2017年訂立五大更明確的發展藍圖,從產品、裝備、工廠、管理到服務等皆圍繞在智能化架構之下,顯然智慧化已是這家老牌沖床製造商開啟新時代的目標。過去因生產型態使然,金豐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生產週期長且突發狀況多的情況下,依然達到準時交貨,尤其金豐上游供應商多達200多家,一旦生產途中偶有波動,光靠採購人員透過ERP系統逐一緊盯缺料,根本應接不暇。

    為此金豐提出的解決之道,則是利用AI結合ERP進行供應商進料預測,而這也是金豐首次在工廠內導入AI。金豐透過機器學習將ERP系統過去的歷史數據與業務活動紀錄作為訓練樣本建模,結合生產現場的MES系統與IoT數據,用以預測客戶的交期與出貨數量,進而推估零件的庫存與需求量,讓採購人員得以提前預測備料,甚至可排列優先順序。

    金豐機器成功轉型智慧工廠,IT系統與數位化扮演相當重要的關鍵,因此一路走來幾乎都是由資訊部門一手主導催生,凃佑達也建議,智慧製造要能落地才有效果,業者不妨可先從簡單易做的開始,培養經驗和信心,之後再逐漸擴大戰果,當想法成功落地實現,未來就會引發更多的創新。

    附圖:金豐機器不僅是全台最大沖床設備製造商,同時也是全球第四大生產商。金豐機器
    金豐機器資訊部經理凃佑達。廖家宜攝

    資料來源: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58&cat1=20&cat2=10&id=0000574418_77Z5TEEF0K2S8J9G3AP3W

  • plc通訊模組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2-11 00:30:00
    有 3 人按讚


    七十年老工廠不靠外援 傳統機械業者靠自己打造智慧工廠

    廖家宜 2019-12-10

    老牌沖床設備大廠金豐機器,從1948年創立至今已逾七十年,可說是間名符其實的「老工廠」,然而四年前投入智慧工廠轉型時,卻大膽嘗試一路從做中學,不但透過低成本開發工具自建機聯網裝置,也導入AI解決目前最迫切的準時交貨問題。

    金豐機器不僅是全台最大沖床設備製造商,同時也是全球第四大生產商。沖床可用於生產汽車車體、傳動軸、齒輪等,小至手機殼、硬幣等舉凡金屬成形相關需求,在其生產線上皆可看到沖床設備的運作,包括富士康在內也是金豐機器的客戶之一,去年更打進離岸風電市場,成為全球唯一可生產離岸風電塔柱的沖床設備廠商。

    然而過去幾年,因全球市場低價競爭,為了走出差異化,金豐機器轉往大型客製化與特殊機種。在金豐機器所生產的設備中,小至25噸、大至3,200噸都有,大型沖床甚至可達4層樓高,這也使得大型沖床的生產過程相當不易,必須先個別生產,再行組裝, 如此來往平均生產週期要耗時6到8個月,相當冗長。

    而另一方面,市場也在發生劇烈變化,少量多樣的訂單需求增加,加上交期縮短,無不形成金豐機器生產的巨大壓力,例如為在製造期長的情況下如期交貨,工廠不得不同時進行設計與生產,但卻也因此增加許多難以被掌控的生產風險,再者,設計一經變更,不僅自製變動頻繁,金豐機器也同時外包生產,二次外包多導致供需預測困難。而另一方面,機台出貨後,產品的穩定、生產狀況皆無數據,難以為日後產品改良與售後服務提供數據,種種生產挑戰,讓這間七十年老工廠開始思索,工廠必須邁入智慧轉型,為產業升級鋪路。

    然特別的是,金豐機器在發展智慧工廠過程中,卻是以做中學取代外援,證明老牌工廠也能靠雙手砥礪前行。金豐機器資訊部經理凃佑達率領團隊,自2015年開始進行智慧工廠升級計畫,分別從三大對策著手,包括落實精實生產、提高供需預測,以及發展智能化設備。

    凃佑達表示,當智慧工廠議題剛升溫時,金豐機器前後花了2、3年摸索,無法預期效益通常是製造業者最難以克服的心結,因此金豐的作法便採取由小做到大的策略,先由最基本項目開始做起,並利用廠內既有設備驗證,對容易取得的成果先收割。

    從容易取得成果收割:設備聯網與數位化

    因此金豐率先從設備聯網、工廠數位化開始著手,利用感測器蒐集生產數據,並整合至金豐自行建構的數據收集平台,藉由系統優化提高設備使用率、改善作業流程等,甚至近年更自主開發AI供應商進料預估預測系統。

    過去金豐在生產現場有許多作業流程採取人工回報、人工抄表,卻不便於即時掌握設備稼動率以及運作狀態,為了確實掌握生產動向,減少生產風險,金豐機器第一步同一般製造業者一樣從蒐集設備數據開始。從舊設備與新設備兵分二路,由於節省成本、開發門檻低,金豐在工廠內針對舊設備加裝感測器,並透過單板電腦樹莓派(Raspberry Pi)自主開發連網裝置收集數據,而新設備則和PLC直接連線,屆時所有數據都會傳輸到同一個資料庫中。

    樹莓派是一種相當低成本的微型電腦,由於其體積輕便,但該有的基礎功能包括I/O、通訊模組等皆具備,樹莓派因此成為許多開發者相當青睞的工具之一,凃佑達笑說,雖然初期外界質疑不到千元的開發裝置究竟能夠發揮何作用,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從2015年上工至今,廠內僅有2台故障,也證實了樹莓派的可行性。

    不只將設備數據數位化,現場的人工作業流程也迎來大改造。金豐在2016年全面導入電子報工系統,在各工作區域佈建數十台的資料收集站,取代過去人工報工方式,而這套系統也是由資訊部門自行開發完成。凃佑達也特別提到,對於現場作業人員來說,導入新的作業流程必然需經過轉換期,因此金豐在電子報工系統設計上也很有巧思,以操作者在10秒內輸入完畢,且動作不超過5個為目標,凃佑達建議,系統設計不僅強調功能性,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UX)也是重點。

    導入AI 率先解決準時交貨挑戰

    金豐在2017年訂立五大更明確的發展藍圖,從產品、裝備、工廠、管理到服務等皆圍繞在智能化架構之下,顯然智慧化已是這家老牌沖床製造商開啟新時代的目標。過去因生產型態使然,金豐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生產週期長且突發狀況多的情況下,依然達到準時交貨,尤其金豐上游供應商多達200多家,一旦生產途中偶有波動,光靠採購人員透過ERP系統逐一緊盯缺料,根本應接不暇。

    為此金豐提出的解決之道,則是利用AI結合ERP進行供應商進料預測,而這也是金豐首次在工廠內導入AI。金豐透過機器學習將ERP系統過去的歷史數據與業務活動紀錄作為訓練樣本建模,結合生產現場的MES系統與IoT數據,用以預測客戶的交期與出貨數量,進而推估零件的庫存與需求量,讓採購人員得以提前預測備料,甚至可排列優先順序。

    金豐機器成功轉型智慧工廠,IT系統與數位化扮演相當重要的關鍵,因此一路走來幾乎都是由資訊部門一手主導催生,凃佑達也建議,智慧製造要能落地才有效果,業者不妨可先從簡單易做的開始,培養經驗和信心,之後再逐漸擴大戰果,當想法成功落地實現,未來就會引發更多的創新。

    附圖:金豐機器不僅是全台最大沖床設備製造商,同時也是全球第四大生產商。金豐機器
    金豐機器資訊部經理凃佑達。廖家宜攝

    資料來源: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