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pid醫學中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pid醫學中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pid醫學中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pid醫學中文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842的網紅Roger Chung 鍾一諾,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接受《時代論壇》訪問,講講催淚彈對公共衛生及公眾健康的潛在禍害。作為大學學者,我們不能夠草率及不負責任地因為外國文獻說最典型的催淚彈成份CS對健康無長期的影響便說在香港密集放題式發射的中國製催淚彈對公眾健康沒有任何影響,尤其催淚彈是一種會藏在衣襪、大廈與交通工具的空調系統等的aerosol。 //...

  • pid醫學中文 在 Roger Chung 鍾一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1-27 23:02:46
    有 150 人按讚

    接受《時代論壇》訪問,講講催淚彈對公共衛生及公眾健康的潛在禍害。作為大學學者,我們不能夠草率及不負責任地因為外國文獻說最典型的催淚彈成份CS對健康無長期的影響便說在香港密集放題式發射的中國製催淚彈對公眾健康沒有任何影響,尤其催淚彈是一種會藏在衣襪、大廈與交通工具的空調系統等的aerosol。

    //無法估計對社會的長遠危害

    事實上,在過去幾個月,香港警察已發射逾一萬枚催淚彈,有統計推算全港已有88%市民受到催淚氣體影響,其中十一月十二日警方在強攻香港中文大學行動中單日已發射過千枚,恐怕造成嚴重的化學污染。對於催淚氣體殘留於社區的影響,市民人心惶惶,亦有不同有關催淚彈帶來人體長期危害的謠言流傳。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鍾一諾博士認為,現階段無法估計警方大規模發放催淚彈對社會的實際長遠危害,但他認為政府有責任盡快向市民公佈有關處理催淚氣體的健康指引,及制定社區大範圍受影響的修復措施。

    鍾一諾在接受本報訪問期間不斷咳嗽,他解釋自己前一天於車上,嗅到隔一條街飄過來的催淚氣體,為時約十五秒,當日即不斷咳嗽,手腳等皮膚亦痕癢不止,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我只是路過嘗到催淚氣體也是如此嚴重,真無法想像被催淚彈直接擊中的人會如何辛苦。」他指催淚彈本身是一種煙霧氣體,是一種刺激劑,目的是要刺激人體身上所有的黏膜,使中彈者的眼睛、鼻腔、氣管等即時感到呼吸困難,亦能引發皮膚敏感,哮喘患者更會被誘發病情。

    鍾一諾解釋,催淚彈中最常見的活性成份是CS,學名是「鄰——氯代苯亞甲基丙二腈」(2-chlorobenzalmalononitrile),而因CS含有苯環,以共價鍵連接一個氯原子,而含氯有機化合物經高溫燃燒會產生類二噁英的化合物。他指現時無法估計催淚氣體對社區的長遠危害,因有關警方使用的催淚彈槍的成份屬軍事機密,坊間無法知道他們的催淚彈除了使用最原始成份CS外,還有沒有加入其他材料,如近月便有示威者認為警方施放的催淚彈比之前的更刺鼻。

    政府有責任制定社區修復措施

    鍾一諾認為,催淚彈雖然是各國常會用來驅散人群的工具,但本質上亦是一種化學武器,國際社會早已在一九四九年主張人道精神的《日內瓦公約》中,加入許多對催淚彈的批判與限制。他反指如今香港警方不單用來驅散群眾,更是無差別地發放,甚至射上民居。他認為這點可能違反有關的醫學倫理,和生物及生命倫理,相關原則仍值得商榷。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外務)陳英凝教授日前聯同多名學者,在權威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發文,引述研究指催淚氣體及胡椒噴霧可以導致死亡及永久殘障。文章批評,港府未有帶頭清潔催淚彈遺留的污染物,亦沒有提供官方指引及建議,幫助市民應付催淚彈的副作用。在香港炎熱潮濕的環境之下,警方在港鐵站等密閉空間使用催淚彈,可令人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催淚氣體之中。此外警方亦在高密度住宅區及老人社區放催淚彈,受影響的社區場所眾多,民眾只能夠自己找方法清潔。鍾一諾認同陳英凝的研究,指催淚氣體容易殘留在衣服、接觸物件等不同縫隙當中,當催淚氣體進入民居時,會造成極大的清潔問題。而催淚氣體會殘留在社區設施當中時,如商廈、交通工具的冷氣槽等,他批判政府沒有想過這是需要很多措施去處理,「政府長遠有沒有想過應如何善後,包括更換這些社會設施?這又牽涉巨大的經濟問題。」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在十月中反駁陳英凝的觀點,指衞生署一直有監察相關情況,並有發指引給食環署人員及有關外判承辦商指示應如何清洗。不過她亦指若是涉及私人地方,有關人士則有責任自己清洗;同時她在十一月初承認政府對警方目前使用的催淚氣體成份資料了解「有限」,衞生防護中心提出的建議,是建基於以往有關催淚彈的文獻及研究而制定。鍾一諾指政府有責任盡快向市民發出指引,告知應如何處理催淚氣體的清潔及善後方法,並長遠制定相關社區修復措施。//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60342&Pid=102&Version=0&Cid=2140&Charset=big5_hkscs

  • pid醫學中文 在 秒懂家醫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0-12 18:31:04
    有 140 人按讚


    最近讀完了這本書
     
    而我,也是一個有亞斯特質的人
    這樣的特質,也影響我的人生甚鉅
    亞斯特質在人際關係上總是費力的
    要刻意去學習各種一般人與生俱來的人際技巧
    即使學得起來,
    使用的時候又比一般人更耗費能量
    這就是我們這群人說不出的苦衷
    也長期不被大眾察覺與理解,
    常被冠上與社會格格不入的標籤
     
    這本書就是讓大家方便認識亞斯特質的敲門磚
    鄭重推薦給每一個人
    認識身邊的人,甚至是自己身上擁有的亞斯特質
    您的發現與理解,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裝上亞斯雷達,你可以改變許多人的人生》

    這是一本還沒出版,就開始帶來改變的書。事先看過書稿的人們,發現自己的前女友、先生、小孩、同事有強烈的亞斯特質,還有人因此想找心理師。出版後,有人原本只是想要從書中了解柯文哲,結果發現自己的亞斯特質似乎更強烈。有位亞斯特質明顯的醫師看完感嘆說,我真是對不起我太太。幾位亞斯特質強烈的女性讀者,又哭又笑地看完這本書。

    這本書的讀者反應熱烈,因為可能有2.5%的人符合自閉症、亞斯伯格症診斷,有10%的人有「值得注意的亞斯特質」但沒有自覺。讀完這本書後,人們發現身邊許多親戚朋友有明顯的亞斯特質,而且對工作、婚姻、社交帶來影響。如果能協助他們自我覺察,將能帶來許多改變的機會。

    當我開始鑽研「成人亞斯特質」,發現台灣與歐美國家的鉅大差距。他們有強大的亞斯社群,有能力出版精美刊物,網路論壇上有豐富的討論,亞斯作家寫自身經歷可以成為暢銷書。符合「亞斯伯格症」診斷的青少年、成人,可得到來自政府與教育體系的資源,大企業會安排「心靈導師」協助亞斯員工進入狀況。沒有正式診斷,但有強烈亞斯特質的人----好比說像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可以從看不完的網路資訊瞭解自己的腦神經特質。

    我搜集了二、三十篇自我揭露亞斯伯格症診斷的英文報導,每一篇都訴說著:「三、四十歲診斷亞斯伯格,我這一生終於說得通了。」察覺自己的腦神經特質,讓這些成年人鬆了一口氣。研究顯示,偵測到自己的亞斯特質,對多數人會帶來正面影響。

    所以,當我搜集到足夠的資訊,就趕快找出版社出了這本《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成人的亞斯覺醒》。

    我希望台灣媒體、政府、意見領袖能了解成人亞斯議題,快速追上跟歐美國家。我想讓讀者能彷彿裝上「亞斯雷達」,偵測出有強烈亞斯特質的伴侶、親友、同事、同學。

    大量閱讀成人亞斯相關書籍,是帶來改變的第一步。

    《亞斯基因孕育天才,但也常伴隨悲情的命運》

    學者專家推測,有許多基因決定著亞斯特質。高濃度的亞斯基因,常伴隨特殊能力,產生天才、學霸、與許多勤奮的專業人員。亞斯特質強烈的人,比起相同IQ的同學,常會有更優秀的學業成績。

    但,亞斯基因也常帶來孤獨、寂寞、缺乏長期好友,嚴重時變得憂鬱、焦慮、甚至自殺。個人條件、家庭背景普通的亞斯人,常無法適應學校、職場,被排擠、霸凌、當作邊緣人。

    為什麼我要強調「可能有10%的人有『值得注意』的亞斯特質」?多基因遺傳,讓許多人都帶有一點亞斯基因。許多研究數據讓我們推測,濃度最濃的10%,較容易因為社會適應不良,導致原本的才能無法發揮,落寞一生。

    美國科技業聚集來自全世界的亞斯天才,打造堅強的科技基礎。美國富豪家庭帶有亞斯特質的比例緩緩上升。大企業擬定方案,特意引進有強烈亞斯特質的員工,高階的人力顧問公司協助尋覓亞斯人才。歐美國家意識到我們必須在家庭、學校、職場提供協助,減少因為無法適應社會而殞落的亞斯人。

    為了台灣的未來,你能做什麼?你可以協助將這則訊息分享出去,讓更多人能意識到「亞斯特質」的重要性,讓更多資源投入協助亞斯人適應社會、發揮長才。亞斯人的創造力、持續力、分析力,是台灣的重要資產,別讓亞斯人因為較笨拙的社交能力而被埋沒、或因此陷入憂鬱、得不到發展空間。

    《社交會累的亞斯人,模擬器跑雙作業系統的大腦》

    人類大腦有很大一片區域負責社交(與社會互動),通常當我們暫時沒什麼任務要做時,社交大腦就會立馬活躍起來(詳見《社交天性》)。「社交」默默地吃掉大腦許多熱能,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觀察別人的表情、動作、聲調、姿態、遣詞用字,思考別人沒說出的想法是什麼,回想在「人際政治」上還能做些什麼。

    亞斯人的核心特質,是不太靈光的社交大腦。從小對朋友、同學的話語,太過於字面上的理解,不知道別人心裡真正的意思,導致接話、插話、開啟新話題有困難。不是受歡迎的聊天對象,就容易被排擠、當空氣、好像局外人,甚至被霸凌。因為猜不出別人內心,有時講話白目,有時會在受到挫折後變得退縮寡言。

    亞斯人為了適應社會,會試著調整自己,學習、模仿別人的社交模式,或先在自己腦海裡排演,準備許多套劇本、範本,以便隨時拿出來套用。有許多亞斯人適應得很好,讓外人完全看不出來有亞斯特質,但代價是「大腦很累」。

    我們可以想像,亞斯人的大腦作業系統,就像是嚴謹、一絲不苟、追求秩序與邏輯的Mac OS系統,為了跑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程式,要安裝「模擬器」,在模擬器裡執行Windows程式。這一定會消耗更多CPU能量,而且某些功能無法100%執行。

    有些亞斯人在需要社交的活動後,回到家就覺得很累。有些亞斯人只能撐一場社交活動,到第二場就開始覺得大腦打結。國外有本亞斯人名作叫做「假裝很正常」:努力地適應「正常人類」世界不合邏輯、很沒道理的社交生活,消耗掉自己的大腦能量與發展潛能,這就是許多亞斯人的寫照。

    《卡珊德拉症候群,好男人背後辛苦的女人》

    卡珊德拉是希臘神話裡的的女祭司,被太陽神阿波羅詛咒她的預言都不會有人相信。許多亞斯先生在外形象很好,勤奮工作、顧家、待人和善老實,他們的太太如果對外訴說自己的委屈,往往無人相信,這叫做「卡珊德拉症候群」。

    這些太太有什麼委屈呢?固執、堅持、淡漠、缺乏情趣、白目、除了工作不知道談什麼,還有偶發的暴怒••••••許多亞斯先生在外適應良好,但回到家裡,一些亞斯特質難免表現出來。畢竟,一直偽裝是很累的。

    卡珊德拉症候群造成許多外表幸福的家庭裡不快樂的太太。先生通常還是外人眼中的好先生、好爸爸,但有許多點會讓太太很受不了。如果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成人亞斯特質,這些問題就不容易釐清,太太也常因此成為莫名被責怪的對象。

    《被忽視的性別議題,雷達下低空飛過的女孩們》

    近年來歐美國家的熱門話題是:過去亞斯伯格症的診斷準則,是從男童發展出來,忽略了女童的症狀表現很可能並不一樣。於是有許多亞斯特質強烈的女童並沒有被注意到。

    這些女童長大後,有些會無法適應辦公室文化而被排擠、工作不順利;有些會因為要求完美、規則與秩序的個性得到主管賞識,等到四五十歲卻發現自己缺乏長期好友、長時間孤單寂寞;有些則缺乏跟異性交往的能力,就算認識也難以維持。

    這些亞斯特質強烈的女孩,學生時代就常覺得自己好像局外人,打不進班上女生的小圈圈。學業成績差一點的容易被霸凌,好一點的還是容易覺得自己是異類。有時過於天真的個性,會讓自己愛上不該愛的男人。

    如果你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人知道成人亞斯的資訊,得到最多助益的,將會是這些亞斯女孩。因為,同樣有亞斯特質,女性的自我覺察能力、追求改變的動機,遠遠大於男性。這些女性,需要從學生時代就得到來自父母、學校與朋友的支持。如果得到支持,她們將擁有最大的潛能來改變。

    《發揮亞斯力、或被社會排除?我們每個人都能做的事情》

    許多亞斯人都有適合他發揮的事情,科學園區裡有許多亞斯特質強烈的工程師,醫師、藥師、會計師、網頁設計師、翻譯等,也都是適合亞斯人從事的行業。有些亞斯特質強烈但從未察覺的女性,在企業界、社運團體、公益團體擔任主管。

    亞斯特質常帶來兩極化的發展。亞斯基因常伴隨系統化、邏輯化的大腦,工作專注,有條有理,擅長研擬與遵守SOP。但亞斯人也常因為社交技巧笨拙、不太會察言觀色,不被職場前輩、主管喜歡。我在診間常見到四十歲左右的病人,學歷、工作能力不差,但一直換工作、直到中年就業困難,最後變成憂鬱症。會談幾次後漸漸察覺,強烈的亞斯特質,可能才是他人生不順的主要原因。

    父母與教育體系如果能及早察覺青少年的亞斯特質,可以協助他針對自己的特質與興趣,接受未來適合、想做的工作必須的專業訓練,取得必要的學歷與證照。職場裡的主管如果知道什麼是亞斯特質,也較能協助員工適應新環境,避免因為人際問題影響公司的生產力與競爭力。

    我們必須讓「什麼是亞斯特質」漸漸成為多數人的常識,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理解每個人的差異,才能讓亞斯人的才能都能好好發揮。

    《如果早知道,我的人生會不一樣嗎?》

    有些讀者看完書後,驚訝地發現亞斯特質似乎驗證、預言了他的一生,原來每個人的腦神經特質,對自己會帶來這麼大的影響。然後不禁感嘆,如果早知道,我的人生會不一樣嗎?

    人生充滿機運,也沒有什麼必勝的法則。但,「如果早知道」,至少我們可以納入決策考量,要不要改變、調整自己適應這世界?值不值得?會不會有反效果?我們需要豐富的知識,才能作為判斷的依據。

    「亞斯特質」的論述,來自於人類累積七十幾年的大量研究,成千上萬篇學術論文,現在每年還有許多一流大學的研究生以這主題撰寫博士論文。雖然人類對自己大腦的理解還是相當有限,但我們依稀知道,每個人的大腦特質,可能都會有一部分跟「多數人」不太一樣。

    理解自己的「不一樣」、理解其他人的「不一樣」,從閱讀《我與世界格格不入》開始。也期待未來有越來越多人,從自己的大腦特質出發,撰寫適合大眾閱讀的心普、科普書。

    廣泛閱讀,是理解自己、帶來改變的第一步。這是一本好讀易讀、看完適合多買幾本送人的書。理解、覺察,將會是改變的開始。

    各大連鎖書店均已到貨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9965?loc=P_003_071

    金石堂: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s/basics.asp…

    PCHome:
    https://24h.pchome.com.tw/books/prod/DJAK1S-A9009G17P

    TAZZE:
    https://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856822

    附註:

    一、這篇文章裡的「亞斯人」,指的不是「符合亞斯伯格症診斷的人」,而是「有值得注意的亞斯特質的人」。

    二、書寫跟「亞斯」有關的文章時,還是得提醒讀者,每一位亞斯都不一樣,不要因為任何文章的敘述就對亞斯人有刻版印象。亞斯人有學習能力,有少數亞斯人是社交高手,甚至能管理行銷或公關部門。有些亞斯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很好,只有在伴侶前會露出本性。一般來說,亞斯人的「社交性驅力」(sociosexuality)較低,但也有亞斯人成為調情高手、或沉迷追求一夜情。在講台上或面對直播侃侃而談的網紅、企業創辦人、政治人物,也都有可能帶著強烈的亞斯特質。

    三、「亞斯特質」的研究,是從七十幾年前的自閉症研究開始。腦科學家漸漸發現,有一種人類腦神經特質可稱作「自閉症光譜」,可在許多人身上發現,「濃度」強的,被稱為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比亞斯伯格症濃度再輕一點的,英語稱為autistic-like traits (自閉症特質),或broad autism phenotype (廣域自閉表現型,BAP)。台灣自閉症家長曾群起反對「自閉」的中文翻譯,台灣的成人亞斯社群很明顯也比較喜歡「亞斯」這名詞,所以我在書裡統一使用「亞斯特質」。

    四、「亞斯特質」不等同於疾病,沒有精確的「診斷準則」,所以我們無法明確統計出「值得注意的亞斯特質」的「盛行率」是多少,10%是個概括的數字。10%的來源是:(1)符合「自閉症光譜疾患(含以往的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精神醫學診斷準則的人數有多少?目前美國的統計,在小學生已經來到1.7%且節節上升。學者推測,這類普查,至少會漏掉15%沒計算到。再加上被忽略的女性亞斯特質,符合診斷準則的人應該有2~2.5%。(2)第一類符合診斷的人的近親,父母兄弟姊妹子女,在各項研究裡約有20~30%是「未達診斷準則、但有較高的BAP分數」。(3)在完全沒有人「符合診斷」的家族裡,也還是會出現BAP分數高的人。這些亞斯基因有可能來自婚配,也可能來自基因突變。(1)+(2)+(3),10%是合理估計。

    五、二〇一一年有一份刊登在國際期刊的研究,針對五萬位韓國小學生進行詳盡的調查,發現有2.64%符合自閉症診斷,且三分之二並沒有被察覺。這統計數字,還不包括那些因為「診斷準則偏向男性特徵」而沒被計算進來的女性。這說明帶有強烈亞斯特質的人數,恐怕遠超過多數人想像。

    六、國外研究篩出的「BAP分數高的人」,通常在15%左右,而這些人在統計上會有明顯較高的焦慮、憂鬱、孤獨、寂寞、缺乏長期好友、以及自殺傾向。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注意、關懷、支持這一群人的主要原因。雖然亞斯特質明顯的人,有許多成功的專業人士與創業家。但,格格不入、不被理解也無法理解自己、長期抑鬱無法發揮長才的人,人數恐怕會比「成功人士」多很多倍。

    七、「亞斯特質」只是人類常見腦神經特質的其中一種,當你覺得誰可能有亞斯特質時,還是得記得,「亞斯」只是他大腦特質的一部分。我們可透過閱讀亞斯特質來瞭解人類行為與人類大腦,但也要切記,不要用「亞斯」來定型化一個人。

    好啦,如果你已經辛苦地看到這裡,我再附上一些連結:

    1014、1021、1027的三場演講、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1599302735141/

    我在Readmoo電子書已經開放預購的《亞斯四書》
    https://readmoo.com/campaign/2018/10/asperger/index

    大人的亞斯學—成人亞斯知識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spie.tw/

    看完這五千字,請你記得按讚、分享。雖然我是精神科醫師,不過我沒在「兒童與青少年心智科」受訓過,我不懂得如何診斷與治療亞斯伯格症。我的強項是資料整理與書寫。我在寫推理小說《恢復記憶就得死》的過程中察覺自己的亞斯特質,之後投入時間找出800個網頁、30本Amazon Kindle電子書、150個PDF檔案文獻,寫出《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明年我還是會轉回繼續寫小說的狀態。我希望藉由銷售數字,讓台灣出版社看到這類書籍的市場,讓出版界願意投資在其他亞斯作家,或翻譯更多國外的亞斯名作家作品。我的努力,必須加上你的購買與分享才能完成第一步。接下來,就要交棒給其他出版社與亞斯作家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