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始終一直是被拿來探討的話題,但焦慮症並未如大家所想的「焦慮症」簡單,再更細分的話、焦慮症可以被劃分成六大種類。
六大焦慮症
🍀 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和依附關係有關,屬於焦慮型依附的人較容易發展出分離焦慮。這是一種當和親密他人分離時所產生的過...
焦慮始終一直是被拿來探討的話題,但焦慮症並未如大家所想的「焦慮症」簡單,再更細分的話、焦慮症可以被劃分成六大種類。
六大焦慮症
🍀 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和依附關係有關,屬於焦慮型依附的人較容易發展出分離焦慮。這是一種當和親密他人分離時所產生的過度害怕、焦慮。比如當要離開家、離開親人時,會有某些過度擔心的想法、像是覺得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在親密他人身上,經常會做有關分離的惡夢、當親密他人僅僅只是短暫離開,患者也會想想盡辦法把對方留住,他可能會說身體不舒服等等來吸引親密他人注意。總結來說是一種害怕獨自一人、且非常依賴他人的症狀。通常來說會有約4%的孩童在成長發展期間有此症狀,成人的分離焦慮症則約6%,往往女性案例多於男性。
🍀 特定畏懼症(Specific Phobia):
針對特定對象或情境所產生的焦慮,且在面對對象或情境時,會立即造成患者的恐懼反應、嚴重影響功能的進行。例如動物恐懼症(animal phobia)的患者,當他看到蛇或老鼠時,可能會嚇得動彈不得,無法思考也無法做出其他行為。特定畏懼症的終生盛行率約在7.2~11.3%間,其中比例最多的前幾名分別是對蛇的恐懼症、懼高症以及對飛翔的恐懼症。
🍀 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擔心暴露在被他人檢視的社交情境中,害怕在他人的觀察之下,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會被品頭論足,擔心他人對自己有負面評價。比如他們怕自己做出尷尬的行為、怕被他人拒絕又或者是冒犯到使他人不開心。因此除了非必要的情形他們都會盡量避開社交場所,但其實很多明星像是陳奕迅、張惠妹等人都曾有過社交焦慮症,其終生盛行率介於3~13%之間。
🍀 恐慌症(Panic Disorder):
反覆非預期的恐慌發作,在短時間內感到強烈的恐懼或不適,並有一些生理上的症狀。或是出現心悸、流汗、發抖、透不過氣,覺得自己快要失去控制或快要瘋了的感覺害怕自己即將死亡。恐慌症的盛行率約在4~5%間、終生盛行率大約介於1~3.5%之間,而據研究資料顯示,女性的盛行率高於男性。在恐慌症疾患中,經常發生在青少年到40歲左右的青年年齡層,更準確地說、大約在20-24歲間是好發族群。
🍀 特定場所畏懼症(Agoraphobia):
患者對於某些特定的場所,像是空曠的地方、特別擁擠的地方等有明顯的恐懼或焦慮。可以的話,患者會盡量避開這些令他們感到害怕的場所,不僅是場所,他們也害怕從家裡到電影院或其他地點的這段「路程」,除了自家以外,他們害怕在路途中、或在某個地點突然恐慌發作時,會沒有人能夠幫助他們,這樣的恐懼源自於「不知道何時恐慌會發作」,所以患者通常會盡量待在家裡,才會有安全感。特定場所畏懼症患者常常也罹患恐慌症,在恐慌症4~5%的盛行率中,有1~2%的患者有特定場所恐懼症。
🍀 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雖然焦慮有時候能幫我們對未來進行預先的規劃,但如果是GAD的患者,他們擔心的不只是一些重要的事,而是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會成為擔心的目標。同時這樣的焦慮他們往往也知道是太過頭的,可是和一般人差別在GAD患者無法控制停止焦慮,且極端的擔憂甚至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失眠、注意力不足等心理影響生理的症狀,通常GAD患者在性格上可能也有某些特性、伴隨某些其他症狀,例如完美主義者、邊緣型人格或者是GAD患者也經常有強迫症。GAD的終生盛行率介於5~8%之間,但在高齡層的盛行率較高,平均每10個老年人就有1人患有GAD,在男女比的分布上女性約為男性的兩倍。
焦慮症檢測🌷
如果你覺得自己常常處於焦慮狀態,歡迎線上檢測自己的焦慮指數,超過標準的話請尋求專業協助。https://meetype.com/anxiety-test
完整文章請上網繼續閱讀(焦慮常見的治療方式及應對技巧)
更多心理學相關文章,歡迎繼續關注我們
🌸網站:meetype.com
🌸IG & FB: @meetype.tw
🌸Youtube: melody的心理學
#廖偉玲諮商心理師 #meetype #焦慮
#心理學 #諮商 #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分離焦慮症 #特定畏懼症 #社交焦慮症 #恐慌症
#特定場所畏懼症 #廣泛性焦慮症 #GAD
phobia種類 在 哇賽心理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精神疾病診斷上,特定畏懼症(Specific Phobia)個案會怕的東西真的什麼都有,例如:高度、巨浪、血液及昆蟲等。可能會有人想說,我超怕小強,每次看到牠們都只敢躲起來等貓貓來解救我,這樣算不算特定畏懼症?嗯…這不算喔,因為特定畏懼症跟普通的害怕有所不同,個案的恐懼程度必須跟整個社會文化做比較,如果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反應過於誇大(例如:一見血馬上昏倒)、害怕特定事物超過六個月且排除其他身心疾病的影響,才符合診斷。
-
有趣的地方在於,臨床上比較少看到主動求診的個案,原因其實很簡單,大家想想看,一個知道自己怕高的人,會自願去考機師執照嗎?或是一個知道自己怕青蛙的人,會想去湖畔度假嗎?其實都不會,因為人不喜歡自找麻煩,通常會直接迴避恐懼的源頭,就算真的碰到了不得不面對的情況,也會發展出一系列的逃避行為來解決(例如:雙眼緊閉、口中念念有詞等)。所以說不定我們身邊真的有些人符合特定畏懼症診斷標準,只是一般情境底下不會表現出來而已。
-
對於沒有直接被這些特定事物傷害過的個案來說,自己到底為什麼害怕,他們也不清楚。所以有科學家推論出先備學習(Prepared learning)的觀念,指出人類跟猿猴在演化過程中,為了生存下去,基因已經幫我們內建了對於特定事物的恐懼,例如:蛇蟲、憤怒的面孔、雷電等。以至於我們現在幾乎不用思考,光看見這些東西就會啟動警戒機制,來幫助我們可以隨時逃脫危險。
-
影片分享(小提醒:有蛇跟蜘蛛的照片,會怕的人不要勉強自己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JKRniNzVT8&fbclid=IwAR1eiKWUDy0mQKZ3VJdqJE85E07r1CGZFIUjITRqDPzfqUcYreRv9YX4sR4
phobia種類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2018.01.24 法國 ※
巴黎塞納河鼠患嚴重
巴黎市的清潔隊拍攝了一支短片,顯示塞納河岸老鼠成災,並說這些鼠類已經對他們造成威脅。
短片拍攝的時間是上個月,地點是巴黎著名的觀光景點——奧賽美術館以及皇家橋——附近。影片顯示一大群體型不小的老鼠試圖爬出巴黎市的大垃圾箱。
拍攝影片的清潔隊員,名為大衛,他在片中大喊:「看!垃圾箱裡有一百萬隻老鼠。」
他表示同事們都很受不了,只好把蓋子蓋上,把所有的老鼠倒進垃圾車裡「壓死」。
根據他的說法,此番「恐怖」場景並非首次發生。他告訴媒體《巴黎人》的記者:「過去一年以來,我們在沿塞納河岸的所有區域,都看到老鼠大量繁殖。」他又說,這樣的情況不能再放任下去,否則巴黎市民或者「來拜訪全世界最美麗城市的觀光客」,都會受不了。
他又說,老鼠變得愈來愈大膽、兇猛。他表示:「一位同事告訴我,一隻老鼠往他的喉嚨跳,另外一位同事則說,老鼠朝他的手臂跳。就我目前所知,還沒有人被咬,但我們不能等到有人被咬才開始想解決問題。」
他呼籲巴黎市政廳「採取行動消滅問題」,還呼籲餐廳老闆必須更加注意垃圾的放置,以免成為吸引老鼠的糧食。
巴黎鼠患問題第一次引起媒體關注是在 2016 年:為了消滅成群的老鼠,巴黎市政廳關閉了好幾個公園,引起民眾的抱怨。當時市政廳企圖以水溝加蓋、加設「對環境友善」的陷阱以及毒藥來消滅老鼠。
去年九月,巴黎市政府再撥用一百五十萬歐元預算解決這個問題,但顯然毫無成效。專家估計,老鼠的數量已經是巴黎市民的兩倍,也就是四百四十萬隻(巴黎內城住有兩百二十萬人)。
負責城市清潔的巴黎市副市長毛培尼努(Mao Peninou)表示,他了解「公共空間愈來愈容易看到老鼠」的問題。他又說:「有關單位都在處理這個問題。」
讓鼠災更加嚴重的,是塞納河近來水位太高的問題。除鼠專家布拉斯(Stephane Bras)表示:「過去一兩年,我們看到老鼠向地表移動的現象。」
另外一個問題,是老鼠藥似乎對巴黎老鼠無效,研究指出,巴黎老鼠身上的寄生蟲種類比以前估計的都高,多達十六種,其中七種有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
然而巴黎的愛鼠人士也不少。去年九月,兩萬五千人簽署了一份請願書,希望市政廳停止對老鼠的「種族滅絕行為」。
請願書的發起人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名為班切崔(Josette Benchetrit)。他表示:「恐鼠症(rat phobia)是一種不合理的社會性恐懼,就像恐蜘蛛症一樣。給老鼠帶上一個膨鬆的尾巴,它就變成人見人愛的松鼠。這些可憐的小動物被無情地殺死,只因為牠們被社會認為是可誅殺的代罪羊。」
然而,許多巴黎人對於橫行街頭的老鼠已經受夠了,他們抱怨「去鼠行動」似乎沒有成效。許多人歸罪於歐盟禁用毒藥的法規。
歐盟的新規定,禁止人們在地上放置含有抗凝血劑的老鼠藥,以免被竉物誤吃、或者污染水源危害人類。毒藥一定要放在小塑膠盒裡。然而,專家表示這樣會減低老鼠吃它的機會。
巴黎觀光區鼠患的影片:
http://www.dailymotion.com/video/x6dgsm9#tab_embed
http://www.telegraph.co.uk/…/paris-dustmen-film-swarming-p…/
phobia種類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94#~本日冷知識~
你知道嗎?【打臉的13號星期五】
今天是難得的13號星期五,小編身為Mr. Friday就要有在這天出刊的決心!
首先要在此正名,你可能知道「13號星期五」和「黑色星期五」其實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歷史上只要有黑色加上星期的概念,通常的確代表著這一天發生了驚天動地、慘絕人寰的事件。例如1929年發生的華爾街股市崩盤,引發了歷史課本中「大蕭條時期」這一章的10月29日星期二,後世多稱為「黑色星期二」。而1963年美國前總統甘迺迪被暗殺的11月22日星期五,也被稱為「黑色星期五」。你會發現,歷史上有過許多次的「黑色星期五」,卻幾乎不是在13號發生的。
撇開歷史不說,若跟美加人士提起「黑色星期五」,在他們的腦海中也不會想起什麼駭人聽聞的血案或災難。對他們而言,「黑色星期五」指的是感恩節(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之後的星期五。這一天是每年聖誕假期大採購的開始日,人們將會湧入各大賣場選購聖誕節相關商品,而商家也會推出各種類似Smart中元的優惠活動方案。商家面對必然的大額進帳,傳統上會用黑色墨水記帳代表「盈利」(紅色墨水代表虧損),因此才有「黑色星期五」的慣稱。近年來有許多商家習慣在前一天感恩節就偷跑開張作買賣,因此也有「灰色星期四」之稱。
扯遠了。說回「13號星期五」,丹布朗曾在著作《達文西密碼》中提到1307年10月13號星期五聖殿騎士團遭到屠殺,外加耶穌的第13個門徒猶大在星期五這天出賣耶穌,才讓這個迷信如此讓人恐懼。不過你知道嗎?事實上在19世紀以前完全沒有資料記錄有關13號星期五的迷信,而第一份關於這個迷信的記載竟然來自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的傳記。
羅西尼,就是寫了《威廉泰爾》和《塞維利亞的理髮師》的那位胖子,死於1868年11月13號星期五。他的傳記於隔年出版,內容便提到「他(羅西尼)如同許多義大利人,認為13是個不詳的數字,星期五也是個不詳的日子,但他卻在13號星期五死去了。」英國作家亨利愛德華(Henry Sutherland Edwards)怎樣也沒想到他這樣的描述,竟然成了13號星期五這迷信的第一筆文獻。
他當然也沒想到,過了一個世紀,人人都懼怕的13號星期五在義大利根本不成威脅。其實,義大利人避諱的日子是17號星期五,因為他們認為17才是會招致厄運的數字,而13其實根本對義大利人而言是個幸運的數字。若不是亨利先生亂扯,經過百年的時間,13這個數字似乎由黑轉紅,你們這些義大利人搞得我好亂啊啊啊~~~
目前還沒有民俗學者能夠真正確定13號星期五的起源,但照今天的打臉文看來,這種迷信似乎不是13號或不是星期五也OK呢!
在今天每日一冷的最後,小編來教大家一個單字好了:
Friggatriskaidekaphobia (n.) 13號星期五恐懼症
例句:I can’t go to school today, Mom. I’ve got a friggatriskaidekaphobia.
Frigga指的是北歐女神芙蕾嘉,也就是Friday這個字的由來;tris是指3;kai是連接詞and;deka是指10;而phobia當然就是指恐懼症了。這一串奇怪的字其實是希臘文轉來的,但希臘人其實也不過13號星期五,他們忌諱的是13號星期二。你們這群希臘人也搞得我好亂啊啊啊~~~
[Mr. Fri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