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paradigm心理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paradigm心理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paradigm心理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paradigm心理學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運用心智模型衡量局勢 人類的思考需要運用各種心智模型(mental model,又譯為思考模型)。這些模型描繪著現實,能讓我們更容易理解這個世界,看出各種模式、預測事物的發展、瞭解自己遇到什麼狀況。要是沒有這些心智模型,現實對我們來說就像是怒滔洶湧的資訊洪流,又或是各種原始感官體驗與情感的叢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PanSci 泛科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可能性調查署第二季 #記得開cc字幕 #錯誤記憶 你,相信記憶嗎?🧠我們可能從沒有懷疑過自己的記憶,但也許你的大腦其實會被別人陷害?!👥所以有辦法能讓我們的記憶不要被影響嗎?又有沒有辦法能讓錯誤記憶不要成為冤獄的幫凶,掩蓋案件的真相呢?🚨 🧠這回泛科學與「法律白話文運動」聯手出擊,談談台灣發生過...

paradigm心理學 在 乙烯的讀書帳⌬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9-21 13:32:11

《自主學習》 ⚠︎提醒:因為我是108課綱第一屆也不確定自主學習佔最後申請入學比例多少,也沒有很明確標準說明什麼樣的自主學習算是好的,所以僅供我自己紀錄和小小分享一點喜悅☺︎︎   我的自主學習主題是變態心理學! 一開始老師收到計畫書還問我要讀哪本書(對,就變態心理學)  簡單介紹一下...

  • paradigm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5 07:15:39
    有 864 人按讚

    ▍運用心智模型衡量局勢

    人類的思考需要運用各種心智模型(mental model,又譯為思考模型)。這些模型描繪著現實,能讓我們更容易理解這個世界,看出各種模式、預測事物的發展、瞭解自己遇到什麼狀況。要是沒有這些心智模型,現實對我們來說就像是怒滔洶湧的資訊洪流,又或是各種原始感官體驗與情感的叢林。正是心智模型為我們帶來秩序,讓我們能夠無視不必要的事物而抓住重點—就像在雞尾酒會上,只聽到自己的對話,而不管四周其他人的吱吱喳喳。我們會在腦海中建構出一套現實的模擬,用來預測情況的發展。

    雖然我們可能並不自覺,但心智模型時時刻刻都在運作。但也有時候,我們會清楚意識到,自己正運用怎樣的觀點在衡量局勢,而且也能夠刻意堅持觀點或改變觀點。需要做出重大決定的時候(像是換工作、生小孩、買房子、關掉工廠、蓋一棟摩天大樓),就最常有這樣的感受,你會發現自己的決定除了出於客觀邏輯,還會有一些更根本的理由,像是看待當下情境的視角、認定世界運作的方式。而這種潛藏的認知因素,就是由各種心智模型組成的。

    我們必須去詮釋這個世界,才能真正存在於這個世界;我們對現實的感知,就會影響我們的行動。這些都是我們早就知道的事情,但也總是覺得理所當然而渾然未覺。

    所謂的思考框架(frame),也就是我們所選擇應用的心智模型,會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也決定我們如何行動。思考框架讓我們能夠歸納類推,得出抽象的概念,再應用到其他的情境當中。這樣一來,我們即使面對新的情境,也有辦法應對,而不需要每次都從頭開始學習。無論何時,思考框架都會默默運作。但我們可以刻意停一下、問問自己:現在我們運用了怎樣的框架?這真的是最適合目前情景的框架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能去選擇其他更好的框架,或是創造全新的框架。

    .

    ▍我們所謂的「框架」

    框架(framing)這個詞,在社會科學領域已經談了很多。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就曾清楚解釋過,對各種結果採用了不同的說法,會影響別人所做的選擇;他們把這稱為「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並認為這是人類推理的一項缺失。

    而在這本書,我們雖然也用了「框架」一詞,但含義卻有所不同:我們指的不是對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說法,而是要刻意掌握自己的心智模型,在下決定之前,先發掘出各種選項。面對特定情境,選錯思考框架肯定就會讓決策有所疏漏;雖然如此,建立思考框架仍然是人類為自己賦權賦能的重要能力,能幫助我們理解世界、重塑世界。無論是個人或是整體人類,要是少了這種能力,絕對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可能有人會認為,另啟思考框架就好像是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也就是:某個特定領域的主要概念及實務有了根本上的改變。1962 年,科學哲學家孔恩(Thomas Kuhn)就提出主張,認為是一次又一次的典範轉移,推動了科學的進步。

    然而,典範轉移和改變思考框架並不完全相同。每次典範轉移,都是在另啟思考框架,像是哥白尼的地動說推翻了托勒密的天動說模型。但是,每次另啟思考框架,卻不一定稱得上是典範轉移;另啟思考框架是一件相對頻繁得多的事。有些時候,改變思考框架會改變整個社會對世界的觀點;但遠遠更為常見的現象是會為個人的生活,帶來一些小小但深遠的改變。

    不論是哪一種,如果另啟更適宜的思考框架,就能讓人做出更好的決定,創造更好的局面。

    說要建立或改變思考框架,可能讓人覺得很複雜、很困難。這確實需要一點技巧,但人們其實很懂這一套。雖然我們平常不見得意識到這點,但人類幾萬年來一直在建立及改變思考框架。

    思考框架並不只是個人的個別觀點,而是我們的基本認知模型。不過,若以「觀點」來打比方,確實有助於瞭解什麼是思考框架。義大利建築師布魯內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在1420年左右,確立了幾何透視畫法,而在這之前的繪畫是把世界畫成平面,各個物體的位置則是以重要性來決定。是在布魯內列斯基之後,畫家才學到了透視法,學會如何表現深度、如何畫出我們眼睛實際所見的景象。比較這項改變前後的畫作有何不同,有助於理解改變思考框架有何效力。

    每個人都會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做出大大小小的各種預測和決定。而這就像是一直進行著某種心理上的時空旅行。有些人就是比別人更善於此道,但不論是誰,也都有一些可以再改進的地方。事實上,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有所改進。

    .

    以上文字摘自
    《#造局者》
    思考框架的威力
    Framers: Human Advantage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and Turmoil
    .
    作者:庫基耶, 麥爾荀伯格, 德菲爾利科德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昨天在贈書直播中,我用我的理解舉了原生家庭與關係的例子,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思考框架對我們的影響。學習「思考框架」這個概念的重要性,在於覺知:我們如果持續使用不適合的框架,導致痛苦的結果,那是什麼原因阻礙我們使用更合適的思考框架呢?

    像這種練頭腦的書,偶爾看看,可以預防失智,強迫思考,也是蠻好的事情。這種自我挑戰,是我自己平常就會做的事,也跟您分享。

    祝願您,能建立適宜自己的思考框架!

  • paradigm心理學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3-23 12:19:40
    有 7 人按讚


    「台灣的社會,包括媒體在內,戒除人性尊嚴已經太久、太成功,以至於我們開開心心的站在多年前規訓的幽魂那一方,繼承了規訓者的社會暴力也傳遞了陰影,猶不自知而沾沾自喜。

    身心的解嚴,在台灣有時竟然變成了一件引人側目的異行。」

    【其實,我們從未解嚴】

    我偶而會跟孩子聊一些即便跟大人也未必會談的話題。

    某天在跟孩子講到台灣歷史228事件的時候,講到了「戒嚴」這件事。

    「什麼是戒嚴呢?」孩子問。

    我的辭藻極其有限;我知道戒嚴就定義而言是國家因為緊急狀態而進行軍事接管,我知道戒嚴時會透過軍事或其他類軍事手段限制人民行使大部份正常權利。

    我知道,戒嚴,其實就是國家把人當作芻狗。

    我可以講出法律上的定義,但我不知道該怎麼適當的回答孩子。

    稍微呆了一陣子,我試著這樣講:「戒嚴,就是戒除人性尊嚴吧。意思是:在一段時間裡面,政府透過暴力或者威脅,強迫人民把人性尊嚴通通忘記。」

    「什麼是人性尊嚴?」

    「就是你我之所以做一個人的最基礎。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特別的意義,都應該被平等對待與尊重。」

    孩子點點頭,沒有繼續問下去。只是我自己卡住了。

    從目前的台灣社會反應來看,政治制度上或許已經解嚴一段時間,但社會心理面真的解嚴了嗎?

    從社會心理學的層面來看,其實戒嚴是大規模的、以暴力為基礎的規訓範式(disciplinary paradigm):規訓久了,人幾乎無可避免總是會變成那被規訓的客體,甚至開始認同規訓者,加入規訓他人的行列。

    為了忘卻自由意志所帶來的痛苦,我們在規訓之下加入規訓者的行列;家暴如是、霸凌如是、犯罪矯治亦復如是。長此以往,即便規訓結束多年之後,許多人甚至仍會以曾身為規訓者為「傲」--因著自己的人性尊嚴被剝奪後,轉而剝奪他人的人性尊嚴而感到驕傲。

    這樣看起來,台灣何曾已經解嚴呢?

    勞工希望上下班正常,多一天假,薪資調整到可以生活的水準,不用再拿命換錢;我們說他們要求太多,經濟會倒。

    受刑人希望一人一張床,可以正常的坐著閱讀書寫;上廁所可以不用暴露私處;我們說他們要求太多,人渣沒有資格講這些。

    學生們希望上學時間可以不要那麼長,可以多睡一點,多探索一點現實世界,不要動不動被冷嘲熱諷打罵罰站起立蹲下過著猶如警犬訓練班一樣用「完成動作」與「分數」來評鑑的日子;我們說他們要求太多,會沒有競爭力(我到現在還是搞不懂什麼是TMD競爭力)。

    原住民希望自己的名稱、語言、文化、傳統領域正式被看見,被關注,被賦予一個法律上的正常地位;我們說他們要求太多,會搶走漢人的財產權。

    同志希望自己跟所有人一樣,可以正常的、平等的交友、擇偶、結婚、離異、(不)組織家庭或孤獨一生,無論如何只是像一般人一樣的愛人與被愛;我們說他們要求太多,會道德衰亡、毀滅世界。

    女性希望可以不再因為自身的性別、性傾向、長相、外表、身材、選擇,而被另眼看待甚至遭受各式暴力與歧視;我們說他們要求太多,都是吃自助餐。

    無論是官吏、一般人還是遊民,走在路上希望不要無故被盤查、被驅趕、被羞辱、被推定為犯罪者;我們說他們要求太多,會敗壞治安。

    要求一點人性尊嚴,我們說他們要求太多。

    台灣的社會,包括媒體在內,戒除人性尊嚴已經太久、太成功,以至於我們開開心心的站在多年前規訓的幽魂那一方,繼承了規訓者的社會暴力也傳遞了陰影,猶不自知而沾沾自喜。

    身心的解嚴,在台灣有時竟然變成了一件引人側目的異行。

    我多希望,台灣有一天可以回首說:像林立青「做工的人」、黃俐雅「雞婆的力量」、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面所書寫的,因為觀察或經歷所得的血淚現實,已經永不復現;

    多希望令眾人厭惡恐懼、認定為手段過激的司改會、台權會、廢死聯盟、人約盟、人本基金會,通通已經因為目的達成而早早解散。

    但我知道不會;因為台灣社會其實從未解嚴。

    我們還是偷偷地、或者公開地,把彼此當作芻狗。

  • paradigm心理學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3-12-20 13:12:31
    有 139 人按讚


    ★ 世紀無底大辯論: 到底何時開始學英文好?★

    昨天中午在跟同事吃飯時,有人突然拋出了 "到底小孩要從多小開始學英文好?" 之世界無敵大辯論。對我而言,辯論之所以會變成世界無敵大辯論,那就代表答案一定不是clear-cut, 不是black and white. 所以若有學者大放厥詞在商周、天下遠見等雜誌or報紙上洋洋灑灑講出「答案」,大家務必不可信。原因如下:

    研究這個主題的,大部份落在應用語言學 (Applied Linguistics), 教育語言學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第二語言習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心理語言學 (Psycholinguistics), 神經語言學 (Neurolinguistics), 認知心理學 (Cognitive Psychology), 雙語教育 (Bilingual Education) 等大大小小的範疇。

    自古以來文人相輕。這影響到主要兩件事:

    (1) 造成研究結果沒有比較性 (transferability),因為研究過程的 methodology 不相同。沒有比較性的結果,就是研究結果到底可不可靠,沒有辦法被確認。文人相輕的結果,缺乏replication studies (除了有幾篇去replicate 1989 由 Johnson & newport 所做的一seminal work), 而again, 研究結果到底可不可靠很難斷定。

    (2) 從上一段可看出,每一個領域都用自己所在乎的東西去看這件事,雙語教育的人在乎政策層面,神經語言學的人認為自己最「科學」、第二語言學的人認為時間不是重點,怎麼學 (how) 和學生母語的角色才是重點...因此很難有個定論。最後造成所謂的 "paradigm war".

    因此教育部以及台灣家長在做抉擇時,一定要想清楚很多問題:

    「我要讓小孩會到什麼程度?」
    「達到那樣的程度的必要性高嗎?」
    「台灣的環境就算早開始學量跟質都夠嗎?」
    「早學英文對母與發展的正負面影響是?」
    「早學英文對identity development的正負面影響是?」

    身為一個第二語言習得+心理語言學背景的人,我不否認早學英文對於發音會有幫助 (但要真的很早,before 小一),但是那麼早學,孩子會失去什麼,家長要先想清楚。不然,要求一個清楚的答案,(五歲?七歲?九歲?)是不實際的。因為是不可能的 (e.g. 冠詞和的critical period 切點跟關代是不同的)。也跟小孩的聲音敏銳度、天份、motivation、邏輯感等都大有關係。

    身為一個第二語言習得+心理語言學背景的人,「我認為去思考為何很多人學英文學了很久,還是沒有程度很好」這樣的問題對台灣人才是最實在的。

  • paradigm心理學 在 PanSci 泛科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4-03 20:05:17

    #可能性調查署第二季 #記得開cc字幕 #錯誤記憶
    你,相信記憶嗎?🧠我們可能從沒有懷疑過自己的記憶,但也許你的大腦其實會被別人陷害?!👥所以有辦法能讓我們的記憶不要被影響嗎?又有沒有辦法能讓錯誤記憶不要成為冤獄的幫凶,掩蓋案件的真相呢?🚨

    🧠這回泛科學與「法律白話文運動」聯手出擊,談談台灣發生過錯誤記憶造成的冤獄是怎麼被發現?又是怎麼落幕?🚓也許我們會發現,有錯誤記憶存在於大腦中,也不是什麼壞事。

    🧠【章節重點】
    01:25 我們該相信記憶嗎?
    02:49 無中生有 一點也不難
    04:41 記憶不是圖書館的書
    05:53 法官大人我是冤枉的
    07:11 素人變被告 記憶不可靠
    09:13 臺灣的錯誤記憶實例
    10:08 讓悲劇不再發生
    11:08 那台灣怎麼做?
    12:17 錯誤記憶不一定是壞事?

    🧠【追蹤我們】
    如果你喜歡我們💙
    除了按讚影片、訂閱頻道,開啟小鈴鐺🔔
    還可以到這些地方和我們一起聊生活中📱、時事裡📰、課本上📚沒有的科學 ↓↓↓
    PanSci 科學新聞網|https://pansci.asia/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anSci/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pansci/
    Telegram|https://t.me/pansciasia

    💻【新增工作人員】
    助理剪輯|楊詠鈞

    🧠【參考資料】
    👉法律白話文運動
    (1) 網頁|https://plainlaw.me/
    (2)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lainlaw.me
    (3)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plainlaw.me/

    👉論文或研究報告
    (1) A skeptical view of repressed memory evidence.|https://reurl.cc/NjpEXk
    (2) Reconstruction of automobile destruction: An exampl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memory|https://reurl.cc/qdO3gN
    (3) Leading Questions and Eyewitness Report|https://reurl.cc/kd7QZn
    (4) Creating False Memories: Remembering words not presented in lists|https://reurl.cc/20DvrO
    (5)The Deese-Roediger-McDermott (DRM) Task: A Simple Cognitive Paradigm to Investigate False Memories in the Laboratory |https://reurl.cc/ex6Zmx
    (6)美國冤案成因介紹|https://reurl.cc/62EeMb
    (7)Suggestive interviewing in the McMartin Preschool and
    Kelly Michaels daycare abuse cases: A case study|https://reurl.cc/R4jQNn
    (8)Convicting the Innocent Redux|https://reurl.cc/3DjZzV

    👉其他相關網站或資料
    (1)How reliable is your memory?_Elizabeth Loftus|https://reurl.cc/0o2y66
    (2)McMartin Preschool: Anatomy of a Panic|https://reurl.cc/lV9M7v
    (3)False memories and false confessions: the psychology of imagined crimes|https://reurl.cc/20Dv7v
    (4)在「錯認」與「認錯」之後……~談「指認制度」的建立與落實|https://reurl.cc/d0Xv9M
    (5)記憶真的來自實際經驗嗎?|https://reurl.cc/nzER4d
    (6) ‘I tawt I taw’ a bunny wabbit at Disneyland; New evidence shows false memories can be created|https://reurl.cc/3DjZl8

    👉新聞
    (1) 東海之狼翻案海巡士官躲了14年落網|https://youtu.be/vaempaVRh-Q
    (2)東海之狼落網! 真凶是現役軍人-民視新聞|https://youtu.be/pzN9JyXQtZ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